致悼艾米丽的玫瑰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61380372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名家名作名译——悦经典系列10
奇崛 精巧 荒诞 感伤
缅怀斑驳过去的不朽篇章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现代派小说巨匠、美国南方文学的巅峰
【威廉•福克纳】经典短篇精选
★收录12篇福克纳名篇 《幻恋症》《雪》首次译介
★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张和龙】卓越呈现
我崇拜 的大师是两位极为不同的北美小说家, 一位是海明威,另一位就是威廉•福克纳。读者可能在作品中看到我受到的影响,尤其是创作初期,我因为需要而借鉴了他的不少东西。(加西亚•马尔克斯)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一切始于艾米丽小姐的去世,所有人都前往悼念这位小镇上“传统的化身”,故事随之展开,在荒诞、怪异的气氛中,人们窃窃私语着艾米丽小姐的爱情、她的一生,以及隐藏在大宅里的惊人秘密……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作品兼具高度的严肃性和艺术性。本书收录了他十余篇最经典的、风格各异的短篇小说,全面展示了其多样化的写作特色。

书籍目录

干旱的九月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
夕阳
昔日的女王
红叶
纵火案
沃什的怒火
荒野老熊
猎熊趣闻
卡尔卡索纳
幻恋症

内容概要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美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20世纪现代派小说巨匠,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者,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
福克纳一生著有近二十部长篇小说、一百余部短篇,以及多部电影剧本,其中以“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系列小说最为著名。他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两届美国国家图书奖与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张和龙
著名翻译家,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译有威廉•福克纳、马克•吐温、詹姆斯•鲍德温等诸多20世纪著名作家的作品。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二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威廉·福克纳,授奖词中对他做出的评价是他“对美国现代小说艺术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虽然这里的“小说”主要是指长篇小说,但其实福克纳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同样无与伦比。在福克纳看来,短篇小说是“仅次于诗的要求最严苛的艺术形式”。他的短篇小说之所以不太受批评界重视,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其长篇杰作的耀眼光芒掩盖了短篇小说的亮丽色彩;二是他的短篇故事大多出于商业目的写成,不少人想当然地将它们与其他肤浅、低劣、媚俗的作品混为一谈,却没有意识到福克纳这些短篇作品与长篇一样,具有高度的严肃性与深刻的艺术性。1931年,福克纳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这十三篇》,最早收录了《致悼艾米丽的玫瑰》《红叶》《夕阳》《干旱的九月》《卡尔卡索纳》等作品——它们已被公认是英文短篇小说宝库中的经典佳作。1950年,福克纳自选了四十二个短篇,结集出版为《福克纳短篇小说集》。此书于翌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布鲁姆《西方正典》的“附录:正典书目”中,《福克纳短篇小说集》也赫然名列其中。1979年,约瑟夫·布洛纳又编选出版了《福克纳未编短篇小说选》。这三大选集中的近百个故事基本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50年代也有两个短篇被翻译成中文,但是都没有引起国内读书界、评论界的关注。直至1979年,《外国文艺》刊登了福克纳的三个短篇:《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烧马棚》(本书译作《纵火案》),才开启了国内福克纳短篇小说译介的一个新纪元。此后三十多年来,大陆出现了多部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中译本。不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1985年斯通贝克编选的《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2001年陶洁选编的《福克纳短篇小说集》。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由李文俊选编的《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福克纳》。不过,后两个选本基本沿用了三十年前的旧译,很多经典篇目几无重译或新译。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时代的变迁、现代中文的发展、阅读语境的不同、文学理念与学术认知的变化、使得“经典重译”必不可少!经典名著每隔三四十年推出新译本,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做法,而且在国外也比较通行。就福克纳而言,一百二十篇左右的短篇小说中,被翻译成中文的仍然是少数。各个选本的篇目数从未超出二十,更不要说全集了。作为“悦经典”系列译著之一,本书不可能、也无意搞一个大而全的选集。我们只选译了福克纳的十二个短篇,其中十篇为经典重译,最后两篇《幻恋症》与《雪》在国内尚属首译。福克纳的不少短篇小说都有不同的版本,本书主要以1950年《福克纳短篇小说集》、1979年《福克纳未编短篇小说选》中的原文作为翻译底本。本书选定这十二个短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干旱的九月》《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夕阳》《红叶》《纵火案》《曾经的女王》等经典是绝无可能遗漏的必选篇目,不同版本的福克纳短篇小说选集几乎都有收录。第二,福克纳的短篇与长篇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少短篇后来被改写、扩写并融入长篇中,但它们的文学价值绝不亚于那些带有后现代拼贴特点的长篇“母体”,而本书选译了《荒野老熊》、《沃什的怒火》这两个短篇,意在突出它们独立自主、自成格局的短篇品性。第三,一些短篇不太为国内选家重视,却能充分反映福克纳短篇小说艺术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如《猎熊趣闻》《卡尔卡索纳》《幻恋症》《雪》等。三当代中国作家莫言说过,翻译作品都是“翻译家嚼过的馍”。实际上,译者是先把馍嚼碎了,然后又做了一个馍而已。也许,很多译者自以为保留了大部分的“原汁原味”,但此馍已非彼馍也。这一差异是信奉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人所着力强调的。从理论上讲,这样的非本质主义认识论无可厚非,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本质主义翻译观仍然是无法抛弃的。对译者或读者而言,原作总是先在地隐含了主旨、人物、情节、风格、隐喻、意象、象征、反讽等丰富的艺术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结构性特征,是特定文本的“本质性”“规定性”内核。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于这些约定俗成的“本质性”“规定性”内核,应该是翻译理念或翻译伦理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吧。有鉴于此,本书对福克纳短篇小说的翻译,主要遵循当下国内翻译界的普遍做法,即严格对照福克纳的原文逐字逐句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准则是从不敢轻易放弃的,希望译出来的东西能经得起中英文双语对照。当然,译文是供中国读者来阅读的,“耐得住读”也是时时挂记在心上的不变准则。一百多年前,翻译家严复曾发出过“译事难”的沉重感叹。大凡译者,莫不感同身受,而且各有各的难处。翻译福克纳,最难之处莫过于那些如幽灵般频现的繁复悠长的句式了。这些长句,乍一粗看,酷似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定睛细看,又如同难以破解的复杂密码,无情挑战着译者的中文能力与翻译理念。作为译者,是要根据“意群”将长句截断、分割成不同的短句,然后用清晰晓畅的中文转译和传达,还是甘冒被中文读者指责为“生硬”“翻译腔”“食洋不化”的风险,保留那繁复悠长、回环往复的文体特点?真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信”与“达”永远是一对纠缠不清的冤家,即使是在译界公认的名家名译中,也不难发现顾此失彼的蛛丝马迹。本书对几个短篇的译名作了变通处理,似有必要略作说明。A Rose for Emily可能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福克纳短篇了。大多译者将篇目译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但这个译名容易被误解。其实,这支“玫瑰”不是某个情人送给艾米丽表达爱意的玫瑰。这个标题说的是“我们镇上的人”在艾米丽去世后,要在她的葬礼上献上一朵玫瑰以示悼念。杨岂深先生的中译名“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比较切合原意,但很遗憾,后来不少选本都将“纪念”置换成了“献给”。本书取译名“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力图突出或重申复数叙述者“我们”对艾米丽这座“倒塌的丰碑”的哀悼之意,以及整部作品盖棺论定式的叙事蕴含。The Bear也是不少中文读者百读不厌的名篇佳作。不多的几个中译文取译名为“熊”,似乎没有体现篇名中定冠词“the”的特殊含义。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那头熊”,也就是作品中那头名闻遐迩、在很长时间里神龙见尾不见首的“老本熊”了。书中取译名《荒野老熊》,是斗胆“迁就”一下中文语境中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同时也试图强调这个短篇与《去吧,摩西》中的同名章节并不相同的主旨内涵。这里不妨看一看福克纳在作品中是如何描述这头老熊的:“在老熊的名号下,奔跑着的甚至不是一头终有一死的动物,而是一只不合时宜的怪兽。它不屈不挠,不可征服,仿佛来自一个已经消亡了的古代,是古老荒野世界中的一个幽灵,一个缩影,一个神灵。渺小的人类蜂拥而至,带着愤怒、憎恨与恐惧开垦着荒野上的土地,犹如侏儒们围住一头昏昏欲睡的大象的脚踝忙碌着。而那头老熊显得孤寂,不可征服却孑然一身,没有伴侣,没有子女,永生不死——如同耄耋之年的普里阿摩斯失去了耄耋之年的妻子,却比他的所有儿子活得还要长寿。”另外,《猎熊趣闻》和《沃什的怒火》与原作篇名也不一致,其用意也大致如此。
  •     一、天气与心情九月的傍晚,有一件事像燎原的烈火一样,在杰夫生镇里迅速传播,它激发起了人们焦躁的情绪,这情绪既压抑又狂暴,就如同暴雨袭来前的闷骚天气。但暴雨并未降临,这依旧是一个干旱的九月傍晚,人的心情被火烧火燎的天气炽烤得没了一点水分,似乎随便滴落一颗火星,就能够在人群里燃起熊熊燃烧的大火。福克纳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气,来担负他整个故事的背景,使得叙事的气氛从一开始就紧张起来。干旱的天气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网,紧紧扣在人们的头顶上,网里面充满了浑浊的空气,间或掺杂着头发油和洗发剂的气味,还有人身上和嘴里散发出来的各种臭味。空气与人搅拌成一团,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季节,小说里的每个人,都被这种天气折磨得疲惫不堪。《干旱的九月》的确文如其名,我也认为这是福克纳写的一篇关于天气的小说,所有人物都是配角,只有天气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人物的出现只是给刻画天气充当渲染和参照的功能,而小说中的每句话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天气。在对天气的直接渲染完成之后,福克纳开始将叙事镜头推向天气里的故事人物,他让人物开始各种说话和行动,人物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被放大后逐渐呈现,天气则逐渐退后成为一个寂静的背景。福克纳让读书在寂静无声之中,不受干扰地倾听他笔下人物的呼吸和心跳,这呼吸声与心跳声显得尤为真切。二、理发店里的对话理发店里的回话,是小说展开后的第一个片断。理发店是小镇上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传闻最容易在这里漂浮和驻留,以及爆发。果然,形形色色地人都在谈论这件关于米妮·库柏小姐和一个黑人的事儿。福克纳从一开始就让叙事远离了情节的中心冲突点。关于那件人人都似乎遭到袭击的事件,他始终不曾做出片言只语的交代,他只是安静从容地向读者展示事件外围的各个场景和片断,而每一个场景,又都无一例外将张力的指向事件的核心部分。而场景里的叙事指向,又通过人物之间的各种发言来完成。对于米妮小姐的事件,每个人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从结果上来看,各自的发言也许并不能揭示事情的情节真相,但却能展示发言人自己的某些真相。于是,通过这些理发店里的对话,我们认识了以麦克兰顿为代表的歧视黑人者(接下来他们顺理成章投入暴力行为),也认识了除理发师亨利·霍克肖之外的其他善良而保守的理发师,他们远离事件之外,对事件漠不关心,在事件已经升级之后,他们才稍稍活跃了一点,但依然只是事不关己地象征性祈祷和问询一番。小说中,只有理发师霍克肖拥有自己建立于人性层面的判断,而且他也坚信自己的判断,坚信黑人威尔·麦斯是个好人,没有做什么错事。所以当麦克兰顿们掏出手枪出去时,他也紧跟着冲了出去。三、米妮·库柏小姐在剑拔弩张的行动开始之后,福克纳让叙事触角暂时放弃了对行动的跟踪,叙事镜头被转向了事件的核心主角:米妮·库柏小姐。转向米妮小姐的镜头,对准的依然不是具体冲突事件里的她,而是以追忆的方式展示她过去经历的整个一生。小说在这一节篇幅很短,就如同福克纳笔下的另一个女人艾米丽小姐一样,篇幅短小并不一定就说明含量单薄,事实上,在这里出现的米妮小姐形象丰满,特点鲜明。也是在这样的段落里,福克纳敏锐的观察天赋才最能够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叙事依然追逐的细节和片断,这一次福克纳将笔触指向了米妮小姐的衣衫。米妮小姐喜欢穿颜色鲜亮的衣服,举止谈吐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妮从镇上男人目光的焦点逐渐变得失去了男人的目光,这整个过程,她依然衣着光鲜,依然高高兴兴,但不知不觉中,心境却与从前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她的服装言行总又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枯槁憔悴的感觉。”当然除了衣衫,福克纳还列举了其他几个细节。一个是朋友的孩子纷纷称她为阿姨,后来米妮要求老同学和朋友让自己的小孩叫自己“表姐”,不要叫“阿姨”;另一个细节是人们看见米妮和银行出纳员星期天下午一起坐车兜风;此外,小说还以回溯的方式交代了十二年前,公众舆论指责米妮小姐犯私通罪,以及十二年前的八年前,出纳员被调到孟菲斯,离开了杰夫生,也离开了米妮。一向比别人聪明活跃,光鲜闪亮的米妮终于在时间尘埃的散落中,内心一天天灰暗下去了,这种灰暗用任何光鲜的衣衫都遮盖不住,衣衫顶多能遮住身体,怎么可能遮住灵魂呢?随着同学的女儿们已经能够在杰夫生镇的街上故意扭动臀部时,曾经是镇上焦点的米妮彻底则失去了男人们追逐的目光。四、漫不经心的杀人从米妮的人生追溯回来后,福克纳继续带领读者追上了刚刚冲出理发店的麦克兰顿们,以及追逐麦克兰顿的理发师霍克肖。此前在第一节出现的呼吸与心跳声,再次在字里行间里漂浮涌动。依然是各种漫不经心的对话和行动,但关于环境的描写逐渐增多了起来,“麦克兰顿发动汽车,走在前头。风沙尘土像浓雾一样弥漫整个街道。悬挂在半空的路灯像是水中的阴影。汽车驶出镇外。”几个简短的镜头迅速切换,于是,杀人行动正式展开。在杀人行动展开的过程里,起初人显得冷静而沉着,呼吸和心跳声渐渐淡去,但在人冷静而沉着之时,风沙和尘土却适时飘起,还有孤零零的路灯,以及路灯在水中的投影,这些漫不经心地景物适时担负起了渲染杀人气氛的重担。在等待的时候,福克纳再次别有用心地关闭了闪亮的车灯,将所有人都投入无声无息的黑暗。黑暗中,人的呼吸与心跳声再次浮现,而因为黑暗的缘故,它们显得比此前都更加响亮。“四周悄然无声,既无鸟鸣,也无虫声。”惟一伴随着呼吸与心跳声的,是汽车散热和冷却时发出的轻微声响,但我坚持认为它们只是呼吸和心跳声的一部分,福克纳是用这种近乎可以忽略的轻微声响,来给呼吸与心跳声伴奏的,适当的伴奏鼓点可以更好地呈现主体的旋律。随后,倒霉的威尔·麦斯被抓到了,“杀了他,杀了他这个狗娘养的”,尖锐的喊叫声淹没了此前紧张的呼吸与心跳声。所谓紧张,也许永远都在人的杀人行动之外,在杀人过程中,直泄的情绪会将紧张轻而易举地一扫而光。劈头盖脸反抗的麦斯不小心划破了理发师的嘴巴,叙事进行到这里,福克纳忽然有了神来之笔,他让前来阻止别人杀害麦斯的理发师动手还击了,理发师也跟别人一样参与进对麦斯的殴打之中。随后,麦斯停止了反抗,理发师则用手绢捂住嘴。“怎么了,霍克肖?”一个人问道,“没什么”理发师霍克肖回答说。过了一会,理发师突然探过身子碰碰麦克兰顿的胳膊,“约翰,让我下车”他说。约翰·麦克兰顿拒绝停车,他冷漠地让此前一直替黑人说话的霍克肖从飞驶的汽车上跳下去。接着,叙事镜头开始交代起汽车行驶的地方,一座常年废弃不用的砖窑,一座座红色的土堆,和一个个杂草丛生、深不见底的洞穴。福克纳只是若无其事地交代着,他并不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交代这些。霍克肖终于跳车了,汽车继续向前疾弛。叙事镜头放弃了跟随汽车,停留在跳下汽车的霍克肖身上。依然是漫不经心的描写。霍克肖一瘸一拐地向杰夫生镇走去。“过了一会,他听见后面传来汽车声”,是麦克兰顿的汽车,出发时的六个人已经剩下了四个人,此前站在踏脚板上的布奇已经坐进了车里。可怜的黑人麦斯已经被他们杀死在了深不见底的洞穴里。五、米妮小姐的出行在黑人麦斯被杀死的同时,传闻中的另一位主角米妮小姐也在行动着,在朋友们的照料下,她又穿上光鲜的衣服,准备出行了。周围的人们对她指指点点,连身边的朋友也对那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只有米妮一言不发,走过广场,走进电影院。福克纳一向善于描写发生重大变故后的人,每当这种时候出现,他就能够近乎奇迹地把握每个重要细节,并且在叙事向前推进中,速度和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比如杀人之后的沃许(见《沃许》)和赖德(见《去吧,摩西》)。同样,心情处于别样状态中的米妮小姐也是一样,光鲜的衣衫和优雅的笑容,都无法掩盖她内心的秘密。况且她还错误地选择了电影院。当“灯光逐渐暗淡,幕布泛出银光”,呈现在米妮小姐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热情又忧伤的电影里的生活,更糟糕的还有,在米妮身边,还络绎不绝地走着许多男女青年,他们距离米妮小姐如此之近,近得米妮小姐可以闻到他们身上的香水味,而在他们身后,“(电影里)银色的美梦连绵不断地编织着,奔泻向前,永无尽头……”米妮小姐终于受不了这种刺激了,她忽然失声大笑,尖声狂笑,笑个没完。电影没有看完,她就被朋友送回家中。朋友一边帮她换冰袋,一边抚摸她的头发,福克纳实在残酷,他让朋友抚摸米妮的头发同时,还不动声色地写道:“(她们帮米妮)仔细寻找白头发。”米妮的这些朋友构成了人群中平庸的大多数,他们待人热情到机械的程度,对隐私充满好奇心,对心灵则麻木不仁。在米妮精神崩溃之际,他们依然互相询问着关于那件传闻的来龙去脉,并且“她们的眼睛里闪烁着黑黝黝的亮光,诡秘而又兴奋”,末了,才“善良”地发出一句:“嘘——可怜的人儿,可怜的米妮!”六、凶手回家和另外三个同伙杀掉黑人麦斯之后,半夜时分,麦克兰顿驱车回到了家。妻子一直没睡,坐在椅子上等他回来。但回来后的麦克兰顿却和妻子发生了争吵,争吵的原因很简单:麦克兰顿认为妻子不该坐在半夜里等他。和福楼拜一样,福克纳也是一个喜欢“残酷叙事”的作家。他故意以杀人之后的麦克兰顿回家一段作为小说《干旱的九月》的结尾,而且将回家的细节集中放在麦克兰顿和妻子争吵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相关的内容几乎站去了这个段落的一半笔墨。显然,福克纳故意要用凶手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描写,来烘托凶手杀人的残酷。这个段落里实在充满了福克纳对杀人行为的悲悯与愤怒。在写完麦克兰顿和妻子的争吵后,福克纳开始不厌其烦地仔细描写着他的一举一动:“他穿过屋子,边走边扯下身上的衬衣,他站在黑乎乎的带纱窗的后阳台上,用衬衫擦擦脑袋和肩膀,把衣服使劲仍到一边。他从裤子后兜掏出手枪,放在床边小桌上。他坐在床边脱鞋子,又站起身脱掉长裤……”经过这一连串看似毫无意义地细节描写之后,福克纳才姗姗来迟地告诉读者他这样做的目的,他写道:“他(麦克兰顿)又出了一身汗,浑身湿漉漉的。”接着,从他的笔下又传出凶手直喘粗气的声音。原来,福克纳在用描述人物行为的方式展示人物的内心。余华曾经在分析小说《沃许》时,指出过福克纳这种描写人物心理的独特笔法,并对之大加赞赏。这样的心理描写时刻,也是小说人物灵魂在煎熬的时刻,在罪与非罪之后,承受了来自遥远地方的某个声音对自己的审判,这样的平静里面包含着万千的波澜,这样的动作背后是灵魂的苦苦挣扎。在描述完麦克兰顿的呼吸与心跳之后,福克纳还是没能忍住将这个杀人凶手推向审判席。他结束了对麦克兰顿的描写,转而描述起周围的环境:“四下一无动静,没有一丝声音,连虫声都听不见。”这不是一般的环境描写,这更像是对读者描写麦克兰顿感觉中的四周环境,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四周环境,而是灵魂正在遭受审判中的人所感受到的真实环境。接着,环境描写仍在继续:“冷月昏星,黑暗的世界像患了重病一样,昏沉沉地睡死了过去。”——俨然审判之后,福克纳已经告诉读者,凶手麦克兰顿已经走上了通往地狱的道路。七、八月和九月单从名字来说,《九月的干旱》很容易让人想起福克纳的另一部作品《八月之光》,而且作为短篇的《干旱的九月》,也的确与作为长篇的《八月之光》着除名字之外的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取自相同的题材,所表达的主题也很相近,《八月之光》更多重心放在发掘造成悲剧的根源,而《干旱的九月》则直接描述悲剧事件本身,二者从时间上有着紧密的传承,毕竟八月之后,就是九月。白人以私刑的方式杀害黑人青年,类似的题材在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里都有过出现。这些题材来源于福克纳本身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真实新闻事件,长大后这件让福克纳终生难忘的事件成了他写作的一个源动力。人为什么会被怒火点燃,人与人之间为何要野蛮争斗,这几乎成了福克纳作品里思考始终的主题。可以说福克纳大多数的小说,都在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在寻找答案。对于福克纳来说,探询人性是其写作的主旋律,他也能够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上,生动地写出种种非人性的人和事,包括《干旱的九月》里的理发师霍克肖,他从最初不顾一切的救人,到最后沉默着跳车走开。他为什么会这样,是对黑人打伤自己的愤怒,还是对这种拯救的不抱希望,还是他从自己的动手里忽然意识到了人性中根本难以摒弃的暴力因子,这里面实在有着太多可以揭示的地方,但福克纳却把这种揭示的任务交给了读者,自己却拒绝对其发表任何看法。在主旋律之外,福克纳也对青春和生命的枯萎怀有深深的感伤,《干旱的九月》里的米妮小姐和《致悼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爱米丽小姐,实在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曾有过自己青春洋溢的时光,并且把这种洋溢的青春保持得无比纯正,成功躲过了污浊的现实生活的污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不在,生命的衰老残酷地伤害了两个女人多情爱美的心灵,以至最终诱发了疏途同归的悲伤。从这些角度来说,福克纳是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作家,他用自己所有的作品表达的其实都是始终如一的主题,他用全部作品展现了自己生动的灵魂漫游,以及在抵达某个终点之前,他的每一段探寻之旅。
  •     一、天气与心情九月的傍晚,有一件事像燎原的烈火一样,在杰夫生镇里迅速传播,它激发起了人们焦躁的情绪,这情绪既压抑又狂暴,就如同暴雨袭来前的闷骚天气。但暴雨并未降临,这依旧是一个干旱的九月傍晚,人的心情被火烧火燎的天气炽烤得没了一点水分,似乎随便滴落一颗火星,就能够在人群里燃起熊熊燃烧的大火。福克纳别有用心地选择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气,来担负他整个故事的背景,使得叙事的气氛从一开始就紧张起来。干旱的天气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网,紧紧扣在人们的头顶上,网里面充满了浑浊的空气,间或掺杂着头发油和洗发剂的气味,还有人身上和嘴里散发出来的各种臭味。空气与人搅拌成一团,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季节,小说里的每个人,都被这种天气折磨得疲惫不堪。《干旱的九月》的确文如其名,我也认为这是福克纳写的一篇关于天气的小说,所有人物都是配角,只有天气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人物的出现只是给刻画天气充当渲染和参照的功能,而小说中的每句话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天气。在对天气的直接渲染完成之后,福克纳开始将叙事镜头推向天气里的故事人物,他让人物开始各种说话和行动,人物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被放大后逐渐呈现,天气则逐渐退后成为一个寂静的背景。福克纳让读书在寂静无声之中,不受干扰地倾听他笔下人物的呼吸和心跳,这呼吸声与心跳声显得尤为真切。二、理发店里的对话理发店里的回话,是小说展开后的第一个片断。理发店是小镇上人群聚集的地方,因此传闻最容易在这里漂浮和驻留,以及爆发。果然,形形色色地人都在谈论这件关于米妮·库柏小姐和一个黑人的事儿。福克纳从一开始就让叙事远离了情节的中心冲突点。关于那件人人都似乎遭到袭击的事件,他始终不曾做出片言只语的交代,他只是安静从容地向读者展示事件外围的各个场景和片断,而每一个场景,又都无一例外将张力的指向事件的核心部分。而场景里的叙事指向,又通过人物之间的各种发言来完成。对于米妮小姐的事件,每个人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从结果上来看,各自的发言也许并不能揭示事情的情节真相,但却能展示发言人自己的某些真相。于是,通过这些理发店里的对话,我们认识了以麦克兰顿为代表的歧视黑人者(接下来他们顺理成章投入暴力行为),也认识了除理发师亨利·霍克肖之外的其他善良而保守的理发师,他们远离事件之外,对事件漠不关心,在事件已经升级之后,他们才稍稍活跃了一点,但依然只是事不关己地象征性祈祷和问询一番。小说中,只有理发师霍克肖拥有自己建立于人性层面的判断,而且他也坚信自己的判断,坚信黑人威尔·麦斯是个好人,没有做什么错事。所以当麦克兰顿们掏出手枪出去时,他也紧跟着冲了出去。三、米妮·库柏小姐在剑拔弩张的行动开始之后,福克纳让叙事触角暂时放弃了对行动的跟踪,叙事镜头被转向了事件的核心主角:米妮·库柏小姐。转向米妮小姐的镜头,对准的依然不是具体冲突事件里的她,而是以追忆的方式展示她过去经历的整个一生。小说在这一节篇幅很短,就如同福克纳笔下的另一个女人艾米丽小姐一样,篇幅短小并不一定就说明含量单薄,事实上,在这里出现的米妮小姐形象丰满,特点鲜明。也是在这样的段落里,福克纳敏锐的观察天赋才最能够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叙事依然追逐的细节和片断,这一次福克纳将笔触指向了米妮小姐的衣衫。米妮小姐喜欢穿颜色鲜亮的衣服,举止谈吐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妮从镇上男人目光的焦点逐渐变得失去了男人的目光,这整个过程,她依然衣着光鲜,依然高高兴兴,但不知不觉中,心境却与从前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她的服装言行总又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枯槁憔悴的感觉。”当然除了衣衫,福克纳还列举了其他几个细节。一个是朋友的孩子纷纷称她为阿姨,后来米妮要求老同学和朋友让自己的小孩叫自己“表姐”,不要叫“阿姨”;另一个细节是人们看见米妮和银行出纳员星期天下午一起坐车兜风;此外,小说还以回溯的方式交代了十二年前,公众舆论指责米妮小姐犯私通罪,以及十二年前的八年前,出纳员被调到孟菲斯,离开了杰夫生,也离开了米妮。一向比别人聪明活跃,光鲜闪亮的米妮终于在时间尘埃的散落中,内心一天天灰暗下去了,这种灰暗用任何光鲜的衣衫都遮盖不住,衣衫顶多能遮住身体,怎么可能遮住灵魂呢?随着同学的女儿们已经能够在杰夫生镇的街上故意扭动臀部时,曾经是镇上焦点的米妮彻底则失去了男人们追逐的目光。四、漫不经心的杀人从米妮的人生追溯回来后,福克纳继续带领读者追上了刚刚冲出理发店的麦克兰顿们,以及追逐麦克兰顿的理发师霍克肖。此前在第一节出现的呼吸与心跳声,再次在字里行间里漂浮涌动。依然是各种漫不经心的对话和行动,但关于环境的描写逐渐增多了起来,“麦克兰顿发动汽车,走在前头。风沙尘土像浓雾一样弥漫整个街道。悬挂在半空的路灯像是水中的阴影。汽车驶出镇外。”几个简短的镜头迅速切换,于是,杀人行动正式展开。在杀人行动展开的过程里,起初人显得冷静而沉着,呼吸和心跳声渐渐淡去,但在人冷静而沉着之时,风沙和尘土却适时飘起,还有孤零零的路灯,以及路灯在水中的投影,这些漫不经心地景物适时担负起了渲染杀人气氛的重担。在等待的时候,福克纳再次别有用心地关闭了闪亮的车灯,将所有人都投入无声无息的黑暗。黑暗中,人的呼吸与心跳声再次浮现,而因为黑暗的缘故,它们显得比此前都更加响亮。“四周悄然无声,既无鸟鸣,也无虫声。”惟一伴随着呼吸与心跳声的,是汽车散热和冷却时发出的轻微声响,但我坚持认为它们只是呼吸和心跳声的一部分,福克纳是用这种近乎可以忽略的轻微声响,来给呼吸与心跳声伴奏的,适当的伴奏鼓点可以更好地呈现主体的旋律。随后,倒霉的威尔·麦斯被抓到了,“杀了他,杀了他这个狗娘养的”,尖锐的喊叫声淹没了此前紧张的呼吸与心跳声。所谓紧张,也许永远都在人的杀人行动之外,在杀人过程中,直泄的情绪会将紧张轻而易举地一扫而光。劈头盖脸反抗的麦斯不小心划破了理发师的嘴巴,叙事进行到这里,福克纳忽然有了神来之笔,他让前来阻止别人杀害麦斯的理发师动手还击了,理发师也跟别人一样参与进对麦斯的殴打之中。随后,麦斯停止了反抗,理发师则用手绢捂住嘴。“怎么了,霍克肖?”一个人问道,“没什么”理发师霍克肖回答说。过了一会,理发师突然探过身子碰碰麦克兰顿的胳膊,“约翰,让我下车”他说。约翰·麦克兰顿拒绝停车,他冷漠地让此前一直替黑人说话的霍克肖从飞驶的汽车上跳下去。接着,叙事镜头开始交代起汽车行驶的地方,一座常年废弃不用的砖窑,一座座红色的土堆,和一个个杂草丛生、深不见底的洞穴。福克纳只是若无其事地交代着,他并不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交代这些。霍克肖终于跳车了,汽车继续向前疾弛。叙事镜头放弃了跟随汽车,停留在跳下汽车的霍克肖身上。依然是漫不经心的描写。霍克肖一瘸一拐地向杰夫生镇走去。“过了一会,他听见后面传来汽车声”,是麦克兰顿的汽车,出发时的六个人已经剩下了四个人,此前站在踏脚板上的布奇已经坐进了车里。可怜的黑人麦斯已经被他们杀死在了深不见底的洞穴里。五、米妮小姐的出行在黑人麦斯被杀死的同时,传闻中的另一位主角米妮小姐也在行动着,在朋友们的照料下,她又穿上光鲜的衣服,准备出行了。周围的人们对她指指点点,连身边的朋友也对那件已经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只有米妮一言不发,走过广场,走进电影院。福克纳一向善于描写发生重大变故后的人,每当这种时候出现,他就能够近乎奇迹地把握每个重要细节,并且在叙事向前推进中,速度和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比如杀人之后的沃许(见《沃许》)和赖德(见《去吧,摩西》)。同样,心情处于别样状态中的米妮小姐也是一样,光鲜的衣衫和优雅的笑容,都无法掩盖她内心的秘密。况且她还错误地选择了电影院。当“灯光逐渐暗淡,幕布泛出银光”,呈现在米妮小姐的是什么呢?是美好、热情又忧伤的电影里的生活,更糟糕的还有,在米妮身边,还络绎不绝地走着许多男女青年,他们距离米妮小姐如此之近,近得米妮小姐可以闻到他们身上的香水味,而在他们身后,“(电影里)银色的美梦连绵不断地编织着,奔泻向前,永无尽头……”米妮小姐终于受不了这种刺激了,她忽然失声大笑,尖声狂笑,笑个没完。电影没有看完,她就被朋友送回家中。朋友一边帮她换冰袋,一边抚摸她的头发,福克纳实在残酷,他让朋友抚摸米妮的头发同时,还不动声色地写道:“(她们帮米妮)仔细寻找白头发。”米妮的这些朋友构成了人群中平庸的大多数,他们待人热情到机械的程度,对隐私充满好奇心,对心灵则麻木不仁。在米妮精神崩溃之际,他们依然互相询问着关于那件传闻的来龙去脉,并且“她们的眼睛里闪烁着黑黝黝的亮光,诡秘而又兴奋”,末了,才“善良”地发出一句:“嘘——可怜的人儿,可怜的米妮!”六、凶手回家和另外三个同伙杀掉黑人麦斯之后,半夜时分,麦克兰顿驱车回到了家。妻子一直没睡,坐在椅子上等他回来。但回来后的麦克兰顿却和妻子发生了争吵,争吵的原因很简单:麦克兰顿认为妻子不该坐在半夜里等他。和福楼拜一样,福克纳也是一个喜欢“残酷叙事”的作家。他故意以杀人之后的麦克兰顿回家一段作为小说《干旱的九月》的结尾,而且将回家的细节集中放在麦克兰顿和妻子争吵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相关的内容几乎站去了这个段落的一半笔墨。显然,福克纳故意要用凶手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描写,来烘托凶手杀人的残酷。这个段落里实在充满了福克纳对杀人行为的悲悯与愤怒。在写完麦克兰顿和妻子的争吵后,福克纳开始不厌其烦地仔细描写着他的一举一动:“他穿过屋子,边走边扯下身上的衬衣,他站在黑乎乎的带纱窗的后阳台上,用衬衫擦擦脑袋和肩膀,把衣服使劲仍到一边。他从裤子后兜掏出手枪,放在床边小桌上。他坐在床边脱鞋子,又站起身脱掉长裤……”经过这一连串看似毫无意义地细节描写之后,福克纳才姗姗来迟地告诉读者他这样做的目的,他写道:“他(麦克兰顿)又出了一身汗,浑身湿漉漉的。”接着,从他的笔下又传出凶手直喘粗气的声音。原来,福克纳在用描述人物行为的方式展示人物的内心。余华曾经在分析小说《沃许》时,指出过福克纳这种描写人物心理的独特笔法,并对之大加赞赏。这样的心理描写时刻,也是小说人物灵魂在煎熬的时刻,在罪与非罪之后,承受了来自遥远地方的某个声音对自己的审判,这样的平静里面包含着万千的波澜,这样的动作背后是灵魂的苦苦挣扎。在描述完麦克兰顿的呼吸与心跳之后,福克纳还是没能忍住将这个杀人凶手推向审判席。他结束了对麦克兰顿的描写,转而描述起周围的环境:“四下一无动静,没有一丝声音,连虫声都听不见。”这不是一般的环境描写,这更像是对读者描写麦克兰顿感觉中的四周环境,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四周环境,而是灵魂正在遭受审判中的人所感受到的真实环境。接着,环境描写仍在继续:“冷月昏星,黑暗的世界像患了重病一样,昏沉沉地睡死了过去。”——俨然审判之后,福克纳已经告诉读者,凶手麦克兰顿已经走上了通往地狱的道路。七、八月和九月单从名字来说,《九月的干旱》很容易让人想起福克纳的另一部作品《八月之光》,而且作为短篇的《干旱的九月》,也的确与作为长篇的《八月之光》着除名字之外的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取自相同的题材,所表达的主题也很相近,《八月之光》更多重心放在发掘造成悲剧的根源,而《干旱的九月》则直接描述悲剧事件本身,二者从时间上有着紧密的传承,毕竟八月之后,就是九月。白人以私刑的方式杀害黑人青年,类似的题材在福克纳的很多小说里都有过出现。这些题材来源于福克纳本身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真实新闻事件,长大后这件让福克纳终生难忘的事件成了他写作的一个源动力。人为什么会被怒火点燃,人与人之间为何要野蛮争斗,这几乎成了福克纳作品里思考始终的主题。可以说福克纳大多数的小说,都在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在寻找答案。对于福克纳来说,探询人性是其写作的主旋律,他也能够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上,生动地写出种种非人性的人和事,包括《干旱的九月》里的理发师霍克肖,他从最初不顾一切的救人,到最后沉默着跳车走开。他为什么会这样,是对黑人打伤自己的愤怒,还是对这种拯救的不抱希望,还是他从自己的动手里忽然意识到了人性中根本难以摒弃的暴力因子,这里面实在有着太多可以揭示的地方,但福克纳却把这种揭示的任务交给了读者,自己却拒绝对其发表任何看法。在主旋律之外,福克纳也对青春和生命的枯萎怀有深深的感伤,《干旱的九月》里的米妮小姐和《致悼艾米丽的一朵玫瑰》里的爱米丽小姐,实在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曾有过自己青春洋溢的时光,并且把这种洋溢的青春保持得无比纯正,成功躲过了污浊的现实生活的污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不在,生命的衰老残酷地伤害了两个女人多情爱美的心灵,以至最终诱发了疏途同归的悲伤。从这些角度来说,福克纳是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作家,他用自己所有的作品表达的其实都是始终如一的主题,他用全部作品展现了自己生动的灵魂漫游,以及在抵达某个终点之前,他的每一段探寻之旅。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比较喜欢干旱的九月诶
  •     超越爱情
  •     相比李文俊大名鼎鼎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对照看其实这个译本翻译得更好。不过现在看福克纳的这些南方哥特小说,已经没有什么惊奇感了,主题的过度重复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厌烦。
  •     american gothic。。。。。。
  •     曾看过 艾米丽 的短篇,福克纳带有哥特色彩的描写让我一直很向往再去阅读。前不久又起了这念头,去搜时看到了这本。开始看到名字的更迭还有些好笑,想多年译版怎好更迭,但看过张先生的阐释后心中不觉敬佩这份对原文的揣摩体会,欣然将书买下。在字里行间,我体味着南方庄园酷夏的焦躁与心灵的没落。
  •     我不应该从福克纳的短篇读起的;这个出身农村的美国作家,为了生计而为商业杂志写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短篇来收获及时的回报。12个短篇的绝大多数都带着浓重的种族歧视的烙印以及一口一口的“黑鬼”,以及美国南北战争和南部贵族的没落。也有令人惊喜的,如《纵火案》和《荒野老熊》;后三篇年轻之作不好读,前几篇又带了太鲜明的时间复调叙述手法,日后观摩长篇。
  •     只读了前两篇。有些书就是不对胃口,读不下去,尤其翻译过来的文学书。
  •     玫瑰的寓意太多,仍需再读
  •     后面几篇看不下去了。。。
  •     就是记录一下...也只读了dry september和roses for Emily 后者很好看 但感觉这类文章让我觉得很dry很难读下去
  •     很好的译本
  •     小时候读过的书单震惊了现在的我……福克纳毛姆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达里奥托马斯曼……原来小时候就认识你们了,然而什么都没记下呵呵ˊ_>ˋ
  •     艾米莉玫瑰这篇气氛营造得真诡秘
  •     在从未涉猎长篇的情况下染指其短篇,实属战略型失误。十二个短篇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主题大多重复(南方贵族的没落)。福克纳表示,短篇创作比长篇更为艰辛,为了生存创作短篇,其行为无异于卖淫。这里推荐同名短篇(作品浓厚的哥特风,令人想起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沃什的怒火》,《荒野老熊》,以及国内首次译介的《雪》
  •     我心中中短篇的三座大山是:芥川龙之介、海明威、福克纳。乍一看有些晦涩,但主题很鲜明,写法也漂亮,构思很巧妙,从风格可看出对马尔克斯的影响不小。
  •     读不下去,好干巴
  •     我跟福克纳先生有点谈不来啊>﹏<
  •     很值得一读的一本译著!
  •     喜欢荒野老熊和沃什的怒火
  •     女权主义色彩浓烈
  •     如行云流水般的福克纳作品译本,不仅有益于加深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思想,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从好的译本学习英文,多记忆,多模仿,是很多前辈都提倡的学习方法。口语说几句日常交流用语,那真不算什么英文。关键是言之有物,体会语言的微妙之处,这样的提高只能靠多阅读文学经典来获得。福克纳的这个译本,我推荐给几个学翻译的同学读,大家说能学到课堂上没讲过的东西。这个没讲过的东西,当然不是名词解释,定理公式那样简单直观的。当自己试着翻译,感觉“卡住“的地方,然后看看译本而豁然开朗,这才是正真的收获,真正的学习的乐趣!
  •     纵火案 沃什的怒火 荒野老熊 雪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和荒野老熊算是比较精致的两篇,其他的比较一般,感觉跟我心血来潮下半夜敲的日记没什么区别。
  •     沃什的怒火。
  •     就同名好看,这个故事很震撼。
  •     我被征服了,看得一愣一愣的。南方是回不去了,就给风吧。
  •     《玫瑰》很惊艳,但是这些短篇的主题重复过度了还是挺烦的。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不错
  •     抱歉,实在读不下去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荒野老熊》《干旱的九月》最为经典,强烈推荐!《玫瑰》则是经典中的经典!!!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福克纳的长篇更能体现其特色,草蛇灰线的意识流背后埋伏着宏大的世界。短篇小说无论从题材还是表达都收到了一定约束,这本集子里收纳的几篇故事中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同名短篇,以及干旱的九月一文。
  •     换标条目,菜某2014推荐TOP.1,记得读三遍。
  •     今敏动画的灵感
  •     被普及了一下所谓的“哥特派小说”?作为短篇,也要很专注的去读,否则一不留心就结束了。同名的那篇因为看了两遍,渐觉内有乾坤。
  •     喜欢这个title的翻译,译出了原文的精髓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夕阳,比较喜欢的就这两篇了。和他的长篇比较,表现平平,无出彩之处。许多篇不太有耐心读下去。给三星。
  •     这个译本行云流水,读来没有一点突兀。另外,评论里有人因为某些短篇是老福为生计而作而带着有色眼光,实在不可取。况且,这个选本几乎是他所作的百篇小说里的佳作了,国内引进也才二十几篇而已。
  •     福克纳的短篇很难读,主题比较重复,不具有情节性,其实张和龙老师的这个译本挺精致的。
  •     原版有哥特但无惊悚感 极致经典
  •     很快就能翻完的薄短篇,迷恋世系小说封闭体系制造的全书氛围。8.4……三月末,课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