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33936525
作者:王小波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读王小波,读懂自由】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
★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分为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文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 分子 的命运,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坦率与深刻、机智与黑色幽默,构建起独特的精神家园,使我们可以共享思维的乐趣。

书籍目录

目  录

工作·使命·信心——《黄金时代》得奖感言
我为什么要写作
关于格调
我的精神家园
关于“媚雅”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小说的艺术
盖茨的紧身衣
另一种文化
关于幽闭型小说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怀疑三部曲》序
《怀疑三部曲》后记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对小说的看法
生活和小说
关于文体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与人交流——《未来世界》得奖感言
《血统》序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我看老三届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
有关“伟大一族”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给点气氛”
奸近杀
苏东坡与东坡肉
文明与反讽
有关贫穷
卖唱的人们
工作与人生
环境问题
写给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愚人节有感
驴和人的新寓言
北京风情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明星与癫狂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商业片与艺术片
电影·韭菜·旧报纸
旧片重温
欣赏经典
电视与电脑病毒
好人电影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有关爱情片
承认的勇气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摆脱童稚状态
拷问社会学
《他们的世界》序
《他们的世界》跋
关于同性恋问题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域外杂谈·衣
域外杂谈·食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
域外杂谈·住
域外杂谈·农场
域外杂谈·盗贼
域外杂谈·行
文化的园地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打工经历
门前空地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编辑推荐

《我的精神家园》编辑推荐:【情思二十年,王小波最全书信集】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收入王小波先生最受推崇、最具收藏价值小说、随笔、书信二百余万字;迄今为止王小波最佳读本。

前言

序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萧翁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但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伦理问题虽难,但却不是不能讨论。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考虑伦理问题时,想替每个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是非交付公论。讨论伦理的问题时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这是我最近的体会;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动机。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马上我就要说到,这些傻子也不见得是真的傻,但喊出来的都是傻话。久而久之,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前些时见到个外国人,他说:听说你们中国人都在说“不”?这简直是把我们都当傻子看待。我很不客气地答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认识的中国人都说“不”,但我不认识这样的人。这倒不是唬外国人,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伦理(尤其是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内。我在这个领域里有话要说,首先就是:我要反对愚蠢。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作愚蠢。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傻有时能成为一种威慑。假如乡下一位农妇养了五个傻儿子,既不会讲理,又不懂王法,就会和人打架,这家人就能得点便宜。聪明人也能看到这种便宜,而且装傻谁不会呢——所以装傻就成为一种风气。我也可以写装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写过的——“文革”里谁没写过批判稿呢?但装傻是要不得的,装开了头就不好收拾,只好装到底,最后弄假成真。我知道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某人“文革”里装傻写批判稿,原本是想搞点小好处,谁知一不小心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了风云人物。到了这一步,就只好装下去了,真傻犯错误处理还能轻些呀。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还盼着变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这一点并不是我的发现,是萧伯纳告诉我的。在他的《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个假痴不癫的杜特立尔先生。息教授问:你是恶棍还是傻瓜?这就是问:你假傻真傻?杜先生答:两样都有点,先生,凡人两样都得有点呀。在我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我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所以我才会写这本书。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我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据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待的这个社会里,人们可以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在这个领域里发议论的人总是在说: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弟兄姐妹们,让我们睁开眼睛往周围看看,所谓的参差多态,它在哪里呢?在萧翁的《巴巴拉少校》中,安德谢夫家族的每一代都要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话都编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句是: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这话也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利,他已经不战而胜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日

内容概要

王小波(1952.5—1997.4)
当代著名小说家、思想家,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理科学生,后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1992年成为自由撰稿人。1995年以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成名。1997年至今,作品被广泛阅读,经久不衰。
《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万寿寺》《红拂夜奔》等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中文阅读无法绕过的传世经典,亦受到史学界、哲学界格外推崇;其作品对当代国人思维方式和心灵地图的塑造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阅读王小波,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寻求自由、智慧、有趣的一种隐秘象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李银河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柴静    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刘瑜    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二,说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    ——冯唐    把人伦和逻辑说的跟山峦水草般有趣,这是王小波。如果文字不能有趣,还要文字干什么呢?    ——李承鹏    他的小说特别有趣,你可以从任何一句开始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句放下,不会想念其他的部分。王小波这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慕容雪村    极其怀念王小波,一个真正的独立作家!    ——章诒和

名人推荐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李银河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柴静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刘瑜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二,说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侈。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冯唐把人伦和逻辑说的跟山峦水草般有趣,这是王小波。如果文字不能有趣,还要文字干什么呢?——李承鹏他的小说特别有趣,你可以从任何一句开始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句放下,不会想念其他的部分。王小波这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慕容雪村极其怀念王小波,一个真正的独立作家!——章诒和

章节摘录

我的精神家园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北京青年报》)我为什么要写作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除此之外,我还喜欢这位登山家干的事,没来由地往悬崖上爬。它会导致肌肉疼痛,还要冒摔出脑子的危险,所以一般人尽量避免爬山。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减熵现象,极为少见。这是因为人总是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作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现在把登山和写作相提并论,势必要招致反对。这是因为最近十年来中国有过小说热、诗歌热、文化热,无论哪一种热都会导致大量的人投身写作,别人常把我看成此类人士中的一个,并且告诫我说,现在都是什么年月了,你还写小说?(言下之意是眼下是经商热,我该下海去经商了)但是我的情形不一样。前三种热发生时,我正在美国念书,丝毫没有受到感染。我们家的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因为这些缘故,立志写作在我身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减熵过程。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干这件事,除了它是个减熵过程这一点。有关我立志写作是个减熵过程,还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写作是个笼统的字眼,还要看写什么东西。写畅销小说、爱情小诗等热门东西,应该列入熵增过程之列。我写的东西一点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严肃作家的“严肃”二字,就该作如此理解。据我所知,这世界上有名的严肃作家,大多是凑合过日子,没名的大概连凑合也算不上。这样说明了以后,大家都能明白我确实在一个减熵过程中。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实例。当然,他老人家也是屋内饮酒门外劝水的人,自己也是个文科的教授,但是他坦白地承认自己择术不正,不足为训。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就此全学了理工科,只有我哥哥例外。考虑到我父亲脾气暴躁、吼声如雷,你得说这种选择是个熵增过程。而我哥哥那个例外是这么发生的:七八年考大学时,我哥哥是北京木城涧煤矿最强壮的青年矿工,吼起来比我爸爸音量还要大。无论是动手揍他,还是朝他吼叫,我爸爸自己都挺不好意思,所以就任凭他去学了哲学,在逻辑学界的泰斗沈有鼎先生的门下当了研究生。考虑到符号逻辑是个极专门的学科(这是从外行人看不懂逻辑文章来说),它和理工科差不太多的。从以上的叙述,你可以弄明白我父亲的意思。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于世道的专业,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我父亲一生坎坷,他又最爱我们,这样的安排在他看来最自然不过。我自己的情形是这样的:从小到大,身体不算强壮,吼起来音量也不够大,所以一直本分为人。尽管如此,我身上总有一股要写小说的危险情绪。插队的时候,我遇上一个很坏的家伙(他还是我们的领导,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属于少数坏干部之列),我就编了一个故事,描写他从尾骨开始一寸寸变成了一头驴,并且把它写了出来,以泄心头之愤。后来读了一些书,发现卡夫卡也写了个类似的故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还有一个故事,女主人公长了蝙蝠的翅膀,并且头发是绿色的,生活在水下。这些二十岁前的作品我都烧掉了。在此一提是要说明这种危险倾向的由来。后来我一直抑制着这种倾向,念完了本科,到美国去留学。我哥哥也念完了硕士,也到美国去留学。我在那边又开始写小说,这种危险的倾向再也不能抑制了。在美国时,我父亲去世了。回想他让我们读理科的事,觉得和美国发生的事不是一个逻辑。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对大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说的话来:“我小的时候,很有音乐天才。只可惜我父亲没钱给我买把小提琴!假如有了那把小提琴,我现在就坐在你的乐池里。”这段话乍看不明其意,需要我提示一句:这次对话发生在前苏联的三十年代,说完了没多久,图元帅就一命呜呼了。那年头专毙元帅将军,不大毙小提琴手。“文化大革命”里跳楼上吊的却是文人居多。我父亲在世时,一心一意地要给我们每人都弄把小提琴。这把小提琴就是理工农医任一门,只有文科不在其内,这和美国发生的事不一样,但是结论还是同一个——我该去干点别的,不该写小说。有关美国的一切,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个国家永远是在经商热中,而且永远是一千度的白热。所以你要是看了前文之后以为那里有某种气氛会有助于人立志写作就错了。连我哥哥到了那里都后悔了,觉得不该学逻辑,应当学商科或者计算机。虽然他依旧无限仰慕罗素先生的为人,并且竭其心力证明了一项几十年未证出的逻辑定理,但是看到有钱人豪华的住房,也免不了唠叨几句他对妻儿的责任。在美国有很强大的力量促使人去挣钱,比方说洋房,有些只有一片小草坪,有的有几百亩草坪,有的有几千亩草坪,所以仅就住房一项,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挣钱的动力。再比方说汽车,有无穷的档次和价格。你要是真有钱,可以考虑把肯尼迪遇刺时坐的汽车买来坐。还有人买下了前苏联的战斗机,驾着飞上天。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孩子对同伴说:我爸爸穷。我要是有孩子,现在也准在那里挣钱。而写书在那里也不是个挣钱的行当,不信你到美国书店里看看,各种各样的书胀了架子,和超级市场里陈列的卫生纸一样多——假如有人出售处心积虑一页页写出的卫生纸,肯定不是好行当。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人的书没有上架,窝在他自己的家里。我没有孩子,也不准备要。作为中国人,我是个极少见的现象。但是人有一张脸,树有一张皮,别人都去挣钱,自己却在干可疑的勾当,脸面上也过不去。在美国时,有一次和一位华人教授聊天,他说他的女儿很有出息,放着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奖学金不要,自费去念一般大学的 law school,如此反潮流,真不愧是书香门第。其实这是舍小利而趋大利,受小害而避大害。不信你去问问律师挣多少钱,人类学家又挣多少钱。和我聊天的这位教授是个大学问家,特立独行之辈,一谈到了女儿,好像也不大特立独行了。说完了美国、前苏联,就该谈谈我自己。到现在为止,我写了八年小说,也出了几本书,但是大家没怎么看到。除此之外,我还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这时我总善意地想:写信的人准是在领导那里挨了骂,找我撒气。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拉杆子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我还在减熵过程中。顺便说一句,人类的存在、文明的发展就是个减熵过程,但是这是说人类。具体说到自己,我的行为依旧无法解释。再顺便说一句,处于减熵过程中的,绝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美国,我遇上过支起摊来卖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书的家伙,我要和他说话,他先问我怕不怕联邦调查局——别的例子还很多。在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这一宏大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我还可以说,光有熵增现象不成。举例言之,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但是这也不能解释我的行为。我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假如你把熵增现象看成金科玉律的话。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九四年三月出版的第一百一十一期  《香港文学》杂志)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对于我来说,有许多作者的名气和口碑早已经如雷贯耳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王小波就算是其中的一个。这次挑了一本他的随笔集《我的精神家园》来读,我知道这不是他最有名的书,不过从这些文字来看,一定可以大致地认识一些作者的思想与风格,也一定可以作出自己的喜好与判断。本书挑选都是王小波生前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的短文,这些文章简短、有趣、富有寓意,耐人寻味。作者经常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启发读者,不经意间关联到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一经这样的对比,故事就更显得生动了;他的语言中还有些无奈的幽默,不能算作是讽刺却很能发人深省,其文章的话题是很多都是国人身边习以为常的见闻,经过作者的文笔,仿佛替大众大声喊出了久藏在心底的呼声,是真实又触动人心的,也很痛快,这些可以被称为陋习的行为或者沉闷无趣的大环境常常是为人不齿的,但看多了又容易导致公众的麻木,只有少数心地纯正的人才会大胆地站出来去指出,并呼吁大家要走出这样的泥潭;作者从文化的层面上来引导分析,指出了假若要让生活有趣、格调高雅,必须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和个性的解放,在自由与放松的环境中构筑起精神的家园,才能使生活美好又多姿多彩。王小波所成长的岁月和经历的年代虽然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他文字中的种种现象有些也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依然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那些人们不太愿意看到的现象依然还存在着,有些甚至还有大行其道之势,尤其是在当今商业化风行的社会,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这些是需要我们引以自戒的。比较佩服作者能够把那些模糊又说不清的荒谬之处以易懂好玩的方式来写出,让大家透过迷雾去看清事物的本质,在思考中辨明是非曲直,塑造具有良知的人格,为构筑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世界而不断努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王小波所推崇的一些书籍、作者和小说艺术中的精品,也能看到是怎样的思想和力量影响了其思考的 方向,仔细收集便是一份不轻的书单,其中好像自己读过的并不很多,有一些也是慕名已久,却一直迟迟未行,看来读一本书有时会牵引出更多的读书欲望,从而去阅读与之相关的更多书籍,无穷无尽,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也深信只有独立之精神才是有趣的!
  •     说起王小波的作品时,很多人都会用到一个词“有趣”。什么是有趣的作品?我想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但对我来说,标准很简单,就是能让我读了之后就放不下,读完合上书后,能让我回想,而且还会想得出神,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想再读的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就有这样的魔力。如李承鹏所说:“他能把人伦和逻辑说得跟山恋水草般有趣”。这好像也是王小波本人所追求的目标,在《我的精神家园》的序中,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在书中谈到自己的《黄金时代》、《寻找无双》等作品时,仍然时时强调这一点。《我的精神家园》是一部杂文集,在这部不算厚的小书里,王小波谈了自己为什么要写作,并对自己一些作品的作了个简单的介绍、解读。谈了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通过他的所见所闻、他的幽默调侃来表达他的所思所想。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已经距今已有些年头,但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譬如在《个人尊严》、《居住环境与尊严》中谈到的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中则将老寓言用新角度为一些喜好喷着口水、指点他人的人或团体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以前读张爱玲的小说,觉得写得很真实,但是却谈不上喜欢。找不着原因。在《关于幽闭型小说里》,王小波倒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真相,原来,她的小说读了让人心烦、心死。我很赞同王小波的这段话:“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喜好,王小波说这事儿也不是针对张爱玲说的,他觉得,如果一个人成天把自己的不幸反复咀嚼,自艾自怜,那跟死人也没什么分别了。这不是他的原话,但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王小波会总说到“有趣”这个词,哪一类的作家的作品在王小波看来是有趣的呢?他提到了卡尔维诺。王小波作品中几分寓言式的荒诞,想来应该是受到了卡尔维诺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还收录了王小波为李银河的书《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与《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两书所作的文章,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性在中国是一个被避讳的话题,但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的什么,被久久压制的最终结果,不是爆发就是死亡。还记得李安的电影《喜宴》吗,在喧闹的中国式婚礼上,看着起哄闹新人的醉熏熏的来宾,李安转身说了一句话:“你正见识到中国性压抑了五千年的结果。”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不谈,它就不存在。很多时候,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王小波的书,喜欢的人特别喜欢,甚至有人自诩为“王小波门下走狗。”原因各异,共同点是觉得他的书有趣。一些故事,如果发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有些令人厌烦,也可能会让人觉得沉重,而王小波将这些故事写下来时,却有办法让读的人轻松起来(当然,我认为王小波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这种风格)。而不喜欢的人,则相当厌恶。某友,对王小波敬而远之,问其原因,不答。但暗自揣测,略知一二。王小波的名,现在可以说不知道的人不多,他的书也用不着我推荐,但我还是想说,真值得一读。
  •     有几位朋友都是王小波的粉丝,每每两个人见面都会因为王小波和他的作品争得面红耳赤。王小波本人早已逝去多少年了,但是他作品中的人物还依旧鲜活地存在着,还会有人记住他的作品记住那些作品中的人物……这就是一位作家的成功之处吧。许是受了朋友的影响吧,我读王小波的作品虽然很少,但是这从不会影响我对他的喜爱。曾经的我甚至一直幻象着他的文字中一定也必定有一把刀,会在我措不及防的任何时候都能犀利的剖开生活、剖开世俗、剖开人性……. 让我也开始对自己对生命对世界表示怀疑,因而我对于王小波的阅读是有节制地阅读,不痴迷,也不拒绝。不过非常奇怪的是,面对他的文字我总会找到与那些幻象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在针砭时弊的表达中总有温情的闪现,这个时候我会怅惘会感慨,会不知所以,有得意,也有失望。它是我彼时对于王小波和他的作品的一点小小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让我开始尝试重新定义我脑海中的王小波,重新定义王小波那些极富代表性的文字。王小波对于鄙俗对于无知对于现实对于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说过“杂文比小说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精神诉求”,想了解王小波呢,那就读他的杂文吧,《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一部能够真实地映现一个阶段王小波的精神世界,和帮助我们了解并认识王小波的杂文集,它主要收录了早年王小波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杂文作品,文章涉猎了譬如尊严、自由、居住环境、婚俗、乡土、同性恋、性,以及阅读等一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略有些沉重,但读来却很是轻松。因为在我不断在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来来去去的过程中,他平实的语言和表达让我看见一个豁达本真的王小波,他针砭时弊的灵睿和诙谐也让我感受到他呼之欲出的思想和思考。这些作品尤其突出了王小波式真诚而诙谐地表达思想的方式,尽管这是王小波时代的精神世界,与摩天轮一样不停旋转的现代人此时的精神世界存在着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的距离,但是生活的乏善可陈和这世界的光怪陆离、以及生活赋予现代人的焦虑似乎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读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我读到了熟悉,似乎那也是我的精神家园,他记录了我的生命历程,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历史。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3.5 腰封上,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道出真相的孩子,个人十分赞同。王小波并不专业,杂文中错漏很多;他也并不深刻,同样的问题在今日之微博、朋友圈中会有更深刻而具体的分析。何况,二十年已经大大磨损了他的先锋气息。但他曾在精神领域给人们造成过巨大冲击,他以自己的真诚与爽朗,带动大家思考、说出真相,并让那时的中国人去想象新世纪的图景。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对于一件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调。
  •     真是好看又不乏趣味,王小波真是什么都懂都能聊,虽然有些事情上的意见和态度和我不同,但是拿出论据来和他辩论总觉得拳头打在棉花上
  •     墨蹉多时,终于看完王小波的这本杂文选,小波看事情很有趣也很辩证,不过因为叙事风格或者亦因自身许久没学习每阅读的原因,竟看的一知半解,有机会定当在读吧
  •     大家总把这个不提倡那个不提倡挂在嘴边,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还不如不活
  •     浓浓的人文关怀气息
  •     把严肃的话题讲得如此有趣,确实一些观点和看法与自己不同,但并不排斥,也在反思。
  •     全中国无聊的男人都以为自己是贾宝玉。
  •     我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快乐的。不哭的。
  •     小波举的例子颇有卡夫卡的味道,通篇看下来,很想看看小波顶礼膜拜的《情人》一书。把他义正言辞批判别人的样子联想他对银河撒娇要哭画面,简直不能更有趣。哈哈哈,说真的,有这种绅士般的批判思维的人,还写得让人信服,真是不多。
  •     特别喜欢域外杂谈那几篇 好吧其实是前半本很久之前读的 都忘了...
  •     可谓君子
  •     有趣 有趣 有趣 ! ! !
  •     真实 自由
  •     暗暗地笑了几次,出声地笑了几次,也沉默好几十次。
  •     在学校书店搜罗到这个版本…… 绅士与君子的尊严
  •     第一次读王小波,虽然时代不同了,其中提及的问题依然存在......
  •     十几年前的社会现象,十几年前的观点和文字,现在看来大多数是没有过时的,有趣又好笑还有些无奈。再一个,又标记了好多想看的书。
  •     生活就得带着那么一股子劲
  •     两位大学语文老师都推荐过王小波的作品,真正读完一本确实大学毕业之后了。他的语言简单易懂但又富有道理,让人看了之后可以思考,讲起故事来还很有趣,让我想接着读他的其他作品。 在这个版本下评价是因为我买的这本,然后被纸质吸引了,手感太棒了,封面也是!大概会继续购买同一系列的王小波作品。阅读体验也是很重要的呀~
  •     其中几篇杂文值得反复阅读,字里行间充斥着独立思考的力量。
  •     感谢小波对于我引导
  •     印刷的字体小而密集!我眼神儿不好真扫兴。现代作家一般都酸,但他是泼。这股泼劲儿真的太够味儿了。可惜的是好多都是二十多年以前的现象,那时候我还没出生没记事儿,不能太有感触。
  •     有趣诙谐,简单粗暴。
  •     真正思维的乐趣
  •     李银河独家授权八卷本王小波传世经典!
  •     读多少遍都是经典。哎呀呀,将来一定要嫁个聪明男人啊。但是前提是自己也得足够聪明。就像李银河和王小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