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与罪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4734561
作者:[爱尔兰]艾德娜·奥布莱恩
页数:147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2011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由十一篇短篇小说构成,这十一篇涉及的题材各不相同,从婚姻危机到母女关系,从婚外情到单身的幽怨,从背井离乡的落魄到亲人之间的芥蒂……书的标题《圣徒与罪人》深化了其中的情感主题,揭示了人的是非对错并没有绝对的主观心理成因,在沿着那条似乎顺理成章的人生道路往前走的时候,不经意就成为了罪人,不经意就获得了救赎,不经意就成为了自己的难题。或许每个人都能在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一些碎片。

书籍目录

1.  铁铲王
26. 罪人
34. 卡珊德拉夫人
44. 黑花
55. 劫掠
51. 内心的牛仔
80. 绿色乔其纱
90. 曼哈顿杂记
106. 求赐甘霖,滋养我根
121. 我的两个母亲
130. 旧伤

编辑推荐

最负盛誉的短篇小说奖——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圣徒与罪人》,《西方正典》所录经典女作家,沉淀半世纪发力之作,《圣徒与罪人》解读爱与心灵之痛。

内容概要

艾德娜•奥布莱恩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严苛、虔诚的爱尔兰家庭,童年颇为沉闷压抑。成年后在爱尔兰获得药剂师资格。1954年不顾父母的反对,与离异的爱尔兰作家欧涅斯特•格布勒结婚并移居伦敦,这段婚姻维持了十年。这些经历在她的作品中多有展现。在伦敦期间,她博览群书,并立志开始写作,自196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乡村姑娘》以来,陆续创作了二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詹姆斯•乔伊斯和拜伦的传记。获得过包括爱尔兰笔会终生成就奖、美国国家艺术金质奖章和尤利西斯奖章在内的多项国际奖项,是第一位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爱尔兰作家。

名人推荐

艾德娜•奥布莱恩写的故事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作家写的故事都更美,更让人心痛。——爱丽丝• 门罗(2009年曼布克国际奖得主)艾德娜•奥布莱恩的才华有一种烈性,一种与冷静对立的勇猛。这本书情感浓烈,但是这种情感却被各种手铐和枷锁所束缚。——托马斯•麦卡锡(2011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委)艾德娜•奥布莱恩是五十年来爱尔兰移民的先驱。没有任何一位在世的爱尔兰作家能在格调、创作耐力、深度或意义上与她相比。她一直不自觉地把人推向安身立命的身份的边缘。——科伦•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作者)艾德娜•奥布莱恩作品一个巨大的优点是把对于世界的感官用语言重新塑造......如歌的语言反而更加可信,因为这语言来自于一种明白活着的回报与代价的洞察力。——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铁铲王 一边的翻领上别着一把金绿相间的小竖琴,另一边是个飞翔的天使。他的这件蓝夹克曾风光一时。他头戴黑色的霍姆堡毡帽,一头白发打着卷儿,几乎垂及肩膀。他肤色泛黄,而巨大的双手则呈深栗色,右手有一节指关节变形歪斜,明显是因伤造成的。往上,手腕处,他戴了一条黑色的宽手带。他看不出年纪,像个表面结了一层永久冰霜的人。他不疾不徐,郑重地提起杯子,慢慢喝下健力士黑啤酒。我们在伦敦北部一间名叫毕蒂·穆里甘之家的大型酒吧,那天是圣帕特里克节,人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企盼的氛围。墙上挂了“圣帕特里克节快乐”的宏伟横幅,多台平板电视的屏幕上显示着故乡风光的画面,山丘、溪谷、湖泊、整洁的小镇,以及历年来知名体育竞技片断的集锦。小巧的许愿灯与圣心灯别无二致,钉在大大小小木梁的犄角上,在这重大的日子里宛如护身符一般。店里只有三个人:那名安静的男子,一位声音嘶哑、头发纠成一团、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妇人,和我。 年轻的酒保艾德里安正在黑板上写承诺的美酒佳肴:低于半价的大杯爱尔兰威士忌、免费的小碟爱尔兰炖菜和苹果蛋糕。此外,老板还特别准备了满满一箱绿羊毛帽和绿围巾,送给老主顾。艾德里安年轻友善,一边问我还要不要咖啡,一边想知道那名安静的男子—他叫他拉弗蒂—是否要续杯,以庆祝这一天。艾德里安在自动点唱机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戈尔韦披巾》1,宣泄着乡愁,令青春活泼的助手克洛达赫甚为恼火。 端给我的咖啡难以下咽,可我仍逗留不走,因为预约的时间未到,我拿起放在旁边空桌上的一份报纸。灾难和丑闻醒目地占据头条。据报道,某国北方一省发生进一步骚乱;一名女演员被拍到酩酊大醉、由人扶着走出夜总会;另一张照片则显示了仅几个小时前她抵达时的模样,穿着雪白的紧身洋装,踩着岌岌可危的高跟鞋。一名在某非洲蛮荒小国被关押了六十七天后获释的人质,面对团团包围他的记者似乎显得茫然无措。我看了看纽约的天气预报—我经常在那儿过圣帕特里克节,站在纷乱拥挤的人群里,他们向彩车和乐队发出欢呼。整个庆典活动中,我感到出奇地孤单。 我约的是个医生,在他那儿就诊已有大半年时间,也许是因为租金过高的缘故,他放弃了位于樱草山的住处,刚搬到伦敦这片相对较荒的地区。这是我第一次去这新寓所,我心感忧惧,一部分是因为,在我看来,我已把支离破碎的自己留在了原来那个房间,那里堆满了书,生着一盆火,病人和分析师之间有种难得的亲切随意的气氛。


 圣徒与罪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如果说有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人永远生活在追忆与思乡之中,这个国家一定是爱尔兰。这片世界上最田园的土地上却郁结着世界上最深的忧伤,这或许与这个国家苦难的历史有关,总是流亡,总是思念,总是荒凉。爱尔兰的作家也多有流亡的经历。不管是因为爱情,携女友私奔欧洲大陆的乔伊斯,还是童年换了十三所学校的威廉•特雷弗,亦或是曾飘泊美国的科尔姆•托宾。而这种爱尔兰式的迷失与乡愁在这本《圣徒与罪人》的作者,爱尔兰老牌女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艾德娜出生于一个虔诚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童年颇为压抑沉闷。1984年她在与菲利普•罗斯的访谈中谈到,她对于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能宽恕,而那个未被宽恕的人就是她的父亲,“他的愤怒、他的性生活,他的贪得无厌”。而对于母亲,她则是倾注了过分的爱,母亲留给她的是一种“包揽无遗的愧疚”。可能正是这种爱恨交织的人生初体验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包括在修道院爱上一个修女,包括后来不顾家人反对,与比自己大十六岁的离异爱尔兰作家欧涅斯特•格布勒结婚,并移居伦敦,包括十年后的离异,包括她最终选择承受作为一个作家的孤独。可以把她的童年看成是一种心灵的剥离,注定了她一生漂泊的灵魂,从童年的经历开始,她一生的跌宕似乎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我们试试在书中寻找她人生的节点。在谈到母亲的篇目中,父亲总是一个口述的影像,如果没有直白的劣迹,也是用刻意的回避来暗示其消极的角色;而对于母亲的描摹则是全方位的。《绿色乔其纱》中的母亲和艾德娜的母亲一样早年赴美生活,后又回到了爱尔兰,在美国的经历成为她用来喂养自己尊严的重要食粮,多年积存于记忆,经过加工、修整,在市井琐碎的生活中为她提供了一种自认为高贵和成为道德裁判的资本。《我的两个母亲》中的母女在家庭中制造了一个诡异的二人世界,父亲与其他孩子几乎就不存在。她们默契地在穷困中扮演高贵,这种过度精密的心理维系运行顺畅,却异常脆弱,一个关节少许的异位就会导致整个仪器的故障。当女儿与年轻的艾德娜一样违逆母亲的意愿与自己心仪的男人私奔,当十年后母亲预言的破裂最终发生,当彼此休憩的枝头不再是同一个时,母女俩的心灵各自流浪,最终才发现,原来彼此的家园还是彼此,漂泊了一辈子实际上是在寻找对方。这种亦谑亦切的一生背负应该也是艾德娜母女的写照。相比较其他女性气质极为明显的篇目,《铁铲王》显得相当男性化,不禁让人感慨,一个女人对人生的体验需要多到位才能描摹这样的沧桑。被称为故乡的地方需要有终身眷恋的东西,于拉弗蒂,故乡就是树林中母亲的那丛越橘,于母亲,故乡就是她最爱的儿子,于玛奇,故乡就是她与比利出双入对的舞池……拉弗蒂一生都在思念故乡,在异乡每个有故乡片段的地点蜷缩,直到他记忆中故乡温暖的一切都逝去,他成为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和所有背井离乡的爱尔兰人一样,故乡永远在彩虹的那一头,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好心的渡船夫把他们载到心爱的人身边。拉弗蒂就是艾德娜,永远在寻找自己记忆中的故乡,却再也回不去,对的,“回家的路很多,很难”,因为“他们都化作了尘埃”。《罪人》是特别的一篇,因为很多人会认为这不可能是艾德娜本身感同身受的状态。其实,这篇中作者本身的情感投射也是很明显的,只是艾德娜在用虚构的迪莉娅的情感经历描摹自己的精神状态,就如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症状。艾德娜曾经说过,作家都一样,都企图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些东西,焦虑是极度的,“福楼拜对他的房间的描写伴随着诅咒和沮丧的哭声。那可能是任何作家的房间。”这种独孤无援便是《罪人》的原料,是艾德娜深得体会的领域,她只是在扩展这种状态的内涵,探索这种状态的终点,迪莉娅是是她笔下诸多窘境中需要情感宣泄的女性之一,是艾德娜身患孤独绝症的自己。可以看到,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在讲述某一种流离失所,身体、爱与灵魂的放逐,不能为主体所左右的命运造就了所有残酷的顺理成章。不经意中,人就成了罪人,不经意中,又获得了救赎,不经意中,人便成为了自己的难题。因而这是一本苍老的书,艾德娜经历了作为女人可以经历的所有的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她的情感子集,在她这本情感大书中找到自己的情感碎片,找到感同身受的某个交集。值得一提的还有她蓄能式的情感表达。沧桑的情感表达不是年轻的喷泉,而是伤口渗出的血浆,带着亿万个尖叫狂奔的细胞滚烫地缓缓流出,她的怨恨,她的激情,她的愤怒,经过人生的历练,化为克制的一声叹息,无需喋喋不休地倾诉,经历过的人,都明白。2011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评委托马斯•麦卡锡对于艾德娜在《圣徒与罪人》中的表达方式这样评价:“艾德娜•奥布莱恩的才华有一种烈性, 一种与冷静对立的勇猛。这本书情感浓烈,但是这种情感却被各种手铐和枷锁所束缚。”他明白她经历了什么。
  •     记得在电影《勇闯夺命岛》的结尾有一幕场景:肖恩-康纳利饰演的梅森被一名美国大兵伏击,美国大兵一边痛殴梅森一般说:“英国佬,我老子是爱尔兰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不禁笑了出来,但不了解爱尔兰历史的朋友肯定不知道两国之间的恩恩怨怨。现在再去回味这段情节,我体会到的已不仅是那种具有民族仇恨式的宣泄,还有爱尔兰民族身上似乎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荒凉感。而给我带来这种思想转变的原因就在于——阅读爱尔兰的文学作品。虽然从幅员辽阔的程度上来说爱尔兰仅仅是一个小国,但在文学世界则绝对称得上大国:叶芝、乔伊斯、贝克特、托宾这些被世界读者熟识的作家都来自于这个让我们感觉颇为遥远的国度。对于爱尔兰籍作家的作品我仅仅是略有涉猎,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够读到沉郁、孤独、迷失等情愫。这本《圣徒与罪人》的作者艾德娜-奥布莱恩也与这些爱尔兰作家一脉相承,同时又具备很多女性的独特视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集。不过爱尔兰作家的作品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着实难读——我们没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那些作品中的生活场景也是我们难以经历到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着实无法“感同身受”。另外艾德娜-奥布莱恩虽然具备了女性作家共有的细腻、敏锐、富于情感,但多少也有些跳脱、缺少逻辑,因此就更加难于理解了。因此我们在阅读奥布莱恩的作品是应该尽量在互联网上先了解一些关于作家及其民族的背景知识,少纠结于书中那些陌生的典故、难于理解的片段,方能更好的欣赏这位作家的才情。全书由十一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的主题都有所不同,但大体都与前文提及的孤独、迷失有关,另外还有涉及爱情的苦闷和对于亲情深思。我最喜欢的两则故事是《铁铲王》和《内心的牛仔》,也许这两篇算是书中最男性化的文章,也是最易于理解的文章了吧。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拉弗蒂与柯里都有着自己内心难于被外人理解的痛苦,二者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选择了不同方式的逃避,再加上作家在故事中融入了拉弗蒂与母亲、柯里与奶奶的亲情,使得这两则故事更加催人泪下。而在诸如《卡珊德拉夫人》、《曼哈顿杂记》等篇目中,作家又运用了很多的意识流手法,说实在话让情节看上去很不真切。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作家艾德娜-奥布莱恩在向她的偶像英国作家伍尔夫致敬,但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对于情节的阅读需求大于对文笔、情感、技巧有需求的读者来说,阅读这些篇目可谓有些煎熬。至于《黑花》、《劫掠》等作品中又充斥着很多“恶”的元素,《绿色乔其莎》、《我的两个母亲》中触及的母子关系则可以看出作家对于社会、人性全方位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颇值得人玩味,试想《圣徒与罪人》,书中有一篇小说叫做《罪人》,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同名短篇。纵观全书的人物和故事,很多读者的感受是“充斥着负能量”,但我认为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人物能满足圣徒或者罪人的任何一个称谓。想到作家奥布莱恩本人的经历我不禁这么想:作家因为违背父母的意志结婚并移居英国(后离异),其作品也尖锐和奔放著称,这些完全与爱尔兰保守的天主教传统格格不入,也许作家相对于自幼生活的环境来说是一个“罪人”。但是奥布莱恩始终保持着对于文学、爱情的人情,并从不放弃,也许对于她的内心来说,她是一个“圣徒”。回到文章开头所述《勇闯夺命岛》的那个片段,我又联想到爱尔兰人作为一个经常漂泊的民族,既没有落拓不羁,也没有犹太人的市侩(也许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述,未考),他们具有一种不妥协的傲骨,他们似乎很不愿意被环境同化。纵然《大河之舞》中吸收很多弗拉明戈、芭蕾舞的元素,但爱尔兰踢踏舞依然是其中的灵魂。爱尔兰文学更是如此,我们往往会爱尔兰作家引领一个潮流,却鲜见爱尔兰作家作为潮流的跟风者,就像叶芝与现代诗歌,就像乔伊斯与意识流,就像贝克特和荒诞派。奥布莱恩虽然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复杂的人生经历,但却始终保持着爱尔兰文学的特质,这也许因为不论爱尔兰人在外界如何颠沛流离,他们心中的那块净土还是自己的祖国。
  •     本书为读者呈现了11篇短篇小说。先来详细说说第一篇《铁铲王》:小说以拉弗蒂为中心人物,少年时期从爱尔兰来到英国的拉弗蒂最初的工作是挖掘工,也短暂地干过一点其他工作,但最后还是“重新沦落到铁铲下”。他接触到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暴戾的工头、敌视爱尔兰人的社会环境;工作中曾发生令人心痛的工友死亡事故,工作之余沾染上酗酒恶习并再也无法解脱,即便受到个把女人的垂青也会因自身恶习难改而分道扬镳……拉弗蒂身处一个无法受到起码尊重的、自身朝不保夕的社会,而又不知自重,因此他只能一步步沉沦下去,后来连形容也变得衰老丑陋。终于,拉弗蒂似乎迎来了好运,受人之托回爱尔兰照顾别人年迈的亲戚。欣喜不已的拉弗蒂作了种种美好的设想。然而事情的结局却是,不久之后(不到两星期),拉弗蒂悄然回到了原点——依旧坐在英国的小酒吧里原来的位置上重复以往的生活。原因是回到爱尔兰后,“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可又什么都不对”,“不适应英格兰,也不适应爱尔兰”,“精神上的流亡,无可救药”。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拉弗蒂的际遇,代表了一批在英国的爱尔兰打工者的灰暗的人生,也象征了很多背井离乡而又困顿一生的卑微人物的生活境况。这样的人,在很多国家、很多地区都存在。对这些人而言,故乡可以重返,心境却无法重建,人生就这样彻底迷失了,他们不会再有美好、安定的生活,一辈子注定如草芥、如尘埃。这篇小说残酷地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再简要地说说其他各篇:《罪人》疑似指涉一桩乱伦事件,可涉事人物的身份并不确定。结尾处,在自己的想象中目睹事件的女主人公的痛哭让人有点不解,可能是觉得自己违反了宗教的什么教诲。《卡珊德拉夫人》可看作是一位痴情的女人对不忠丈夫和失去的爱情的哀哀以告。《黑花》叙述一个犯人出狱后被仇杀在山谷小山村的案件,笔调冷峻。《劫掠》讲述一对母女先后被军人强暴的事件,透出无限的痛苦、凄凉与绝望。《内心的牛仔》讲了一个年轻人替朋友窝赃后不幸意外身亡的故事,牵涉开发商与居民尖锐对立的事件。故事结束时危机并未过去,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绿色乔其纱》描写了一个贫民家庭因一个小小缘由与富贵家庭短暂交往(两天)的故事,表现出富裕阶层对贫民阶层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贫民阶层难以消解的自卑。《曼哈顿杂记》在杂乱无章的一连串小事件记述中表达一个女人对与情人相处时的追思和强烈的欲望,以及对感情的无望期待和忧思。《求赐甘霖,滋养我根》运用意识流手法,描述一个女人在酒店等待自己仰慕多年的诗人到来前的所思所想。最后,诗人爽约了,原因可能是害羞。而女人却理解了诗人,因为她明白了在诗人的生活中,凡事都会走向“成就一首诗的爱与荒凉”的方向。《我的两个母亲》描写了一个前后性格判若两人的母亲。与女儿共生共栖时,亲情美好而又纠结,而分离后,母亲则由痛恨文学(强烈反对女儿搞文学)转而自发地利用书信(数百甚至上千封信)向女儿传情,“信里的内容从恳切的请求到诗意的抒怀、哲理的思辨,及寻常的寒暄,无所不包。”母亲对失落亲情的不懈追寻,自身拥有文学天赋(与之前痛恨文学形成强烈对比)却浑然不觉,令人唏嘘。《旧伤》叙述了一对堂兄与堂妹,在有着种种过节的上辈人都去世后化解恩怨、寻求和解的故事,表现出人性和亲情的微妙与复杂。艾德娜·奥布莱恩这11个短篇,有的篇目很可能具有自传色彩,几乎每篇都色调阴郁,气氛沉重,可谓是蕴含了满满的“负能量”,表现出作者由于复杂、曲折人生而形成的消极人生观。文学成为艾德娜排解万般心绪的最好方式,她并因之而成名成家。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为啥读的时候总是摸不到头绪。。
  •     磕磕绊绊小半年才看完这本书,都不知道应该标注2013还是2014了,按照我的习惯我以后总是会拿起再翻一遍的,所以作罢,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旧伤》,苦痛及失意总是能引起共鸣。
  •     压轴的《旧伤》一篇很震撼,寥寥几笔传达的孤独和痛楚可以一下子击中读者。除了《卡珊德拉夫人》一篇是内心独白以外,其他短篇都是娓娓道来的风格,淡淡的语调中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烈性。
  •     还没看,质量还是可以的
  •     金线之上的快感。4星半吧
  •     写得混混沌沌
  •     2016-157
  •     爱尔兰的小说读的极少。作者在极短的故事内诉说了许多负面的情感。只是情感而已。有些故事我看得不是很明白。
  •     艾德娜·奥布莱恩写外遇,特出色。想起伏特加酒,烈性汹涌,拒绝涓涓细流,猛烈冲刷过来。将情欲凸立,并眷顾到男女两性的不平等。非女权主义,以传统和男性观去辨察每桩外遇的相似与不同。其实,赤裸袒露男女性器的原始蛊惑,底子对人欲抱悲悯之怀。非常习惯这直接狠准的表达,只有男女没有国别肤色。
  •     女性角度看人生,写人生。不错。有深度。
  •     把颠沛流离、孤苦和寂寥都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写的真好,伤口没有长在我身上,可是看完依旧觉得全身都痛
  •     还没来得及看,书的包装很好,名家的作品,不会差
  •     自从读过叶芝的那本小书,我印象中的爱尔兰文学似乎总是带着那股“凯尔特的薄暮”味道。《圣徒与罪人》这本短篇小说集写的是现实,却也不例外。
  •     每个故事都让我想哭。最喜欢铁铲王和黑花,其次是劫掠、求赐甘霖、我的两个母亲和旧伤。
  •     故事碎片性很强,比起小说更像散文集
  •     作者的生平比较复杂,而这本小说集必须结合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立意。适合纯文学爱好者。不太适合一般读者的阅读。
  •     总是能结束得如此残酷又优雅。
  •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     觉得自己形容不出的感觉都写出来了
  •     为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
  •     “信没写完,正因为如此,我等待梦境领我们越过惨白的痰盂和金属剃刀,去往田野草地,去往山上,那染成蓝色的国度,一半是地,一半是天,走向她那位黝黑的男子,重新开始我们的旅程,过本该过的生活,幸福,互相信任,无所羞愧。”
  •     买回来的时候,比想象中薄很多。豆瓣上评价这么高,试读的时候觉得也不错,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换,让人反应不过来,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读起来让我觉得茫然。
  •     气氛系
  •     她的小说支线密布、结构纷呈,情感激荡却拘谨在心,这些共筑了一个普世格局,用她在小说里的语言来描述,"不是我不渴望光明,而是最终的黑暗已成定局"。
  •     一个个孤独的故事,孤独的简短的都是哑然而止,但却值得回味。只是,这版的翻译必须吐槽,描写生硬无力,如果不是故事框架的支持根本没有读完的欲望,简直就是初中生的水平,所以理论上只能作为故事素材,阅读体验实在太差
  •     因为这本书,我开始真正认识爱尔兰
  •     多么犀利的隐秘人性
  •     碎片,似乎有某些东西闪现,但是有什么都看不见,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会突然让人找到一点心的平静
  •     艾德娜真的有一种女作家所缺少的烈性,平静温和的叙述下时刻有一股情感激流即将找到出口漫出来。有时候文句会给人一种太过秾丽的感觉,但每一篇的结尾都收得干净而优雅。《曼哈顿杂记》写得像诗一样美。最喜欢《罪人》、《绿色乔其纱》和《旧伤》。
  •     以前买过,买来就被以前同事借走了,至今未还。一同被借走的还有睡觉大师和另外一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是哪本了。我估计她一本都没读完过,不过我也不好意思再问她要。每本书都有其归宿,这可能正是它们的归宿吧。被冷落在某个落满灰尘的柜子上,并不是那么悲惨的事。
  •     刻画人物深刻!非常喜欢!
  •     爱与恨,罪与罚。
  •     张芸老师作为超级爱尔兰文学迷,她肯翻译的书必定差不了。封面也很精致~
  •     想看她的那部入选《西方正典》的《狂热的心》……
  •     阅读感流畅。很不错的文字。圣徒与罪人。随着岁月的痕迹,愈来愈觉得真实的生命也就如此。
  •     我爱这本小书,几乎一字一句读完。每个故事都流露出深重的漂泊感。“她的才华有种烈性,一种与冷静对立的勇猛,情感浓烈,但这情感却被各种手铐和脚镣束缚”,所以格外迷人。
  •     当时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呢?我已经不知道了,其实中短篇小说要想写的好看比写长篇小说难多了,这个作者还算不错,虽不算特别好看,但书中的大部分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视角有其独特之处,只是翻译上有点小问题,好几个地方读不通啊
  •     干净凝练,简约派。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短篇,背景常常虚化,加上情节上的跳脱和省略,特别是在小空间和短时间内发生的那些故事,颇难理解。
  •     布鲁姆的书单上榜上有名的作家+爱尔兰背景,给个好评先
  •     南方帮集体实力很强啊。
  •     从威廉•特雷弗到科尔姆•托宾以及本书的作者艾德娜•奥布莱恩,爱尔兰式的迷失与乡愁很吸引人。文字与情感那样节制又浓烈,令人沉迷。
  •     旧伤。
  •     一本小说,读着玩吧。
  •     非常爱尔兰的作品,虽然压抑到了我的心灵,但对“不经意的恶”的刻划真是精到,那无意中的善也给人一丝温暖。但真正让人蚀骨的,还是平庸吧,以及如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
  •     看着有点感伤
  •     整体一般,最爱《绿色乔其纱》。
  •     回南京的高铁上翻了大半,有点失望,《罪人》和《绿色乔其纱》不错
  •     迄今为止读过的最细腻最包含感情的短篇小说集,经得住一遍又一遍读,好崇拜作者和翻译!
  •     我不能因为我读不懂就给它低分,当然也不可能给高分了
  •     读者有些伤感
  •     收集一个女人一生的情愫,从年轻到苍老,爱与痛的相册。
  •     三点五星,除了铁铲王和黑花写的特别厉害。剩下就像韩国电影,构思架构语言都有,但是就是离那个线差一点。
  •     不能不佩服,那些艺术家们敏感多质的内心,在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时刻,去深究那些微妙复杂的情感。又或许,现在这些飘忽不定的文字,使得文学比以往更接近一种巫术?
  •     一篇《罪人》足矣~
  •     琐碎,冗繁。提不起精神。
  •     没怎么看明白
  •     越往后读越喜欢,后面的几篇写得太好。
  •     不厚的一本,读得有些累,内中篇章良莠不齐。有极其好的《罪人》,在孤寂的幻想中更显孤寂。也有比较好的《黑花》,一切锋芒都在隐隐约约间。但是其他的只能算一般般。。。
  •     目前为止读了一遍半,之后肯定还会读更多遍。本来该为它写个书评,又觉得无从说起。是好小说的典范,字句没有冗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