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街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09734032
作者:卢汉超
页数:31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卢汉超教授数年前的旧作《叫街者》(Street Cri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Beggar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一书的中文版。该书曾于2006年获美国第三世界研究学会颁发的Cecil B. Currey 最佳著作奖,并在2009年出版了韩文版。而此次的中文版不仅是旧作的翻译,更加入了近年来中西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掘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从而使其成为原书英文版基础上的中文新作。
中国乞丐文化在历史时段上有强大的延续性(时),在空间地域上有惊人的一致性(空),它与主流文化乃至精英文化之间又有生动活泼的交流性(上下),而这种交流性也反映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其实质也是一种上下关系。
本书是作者在其英文获奖原著Street Criers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紧扣时、空、上下这三个主题,对晚清以来的中国的城市底层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中国都市文化史和次文化研究领域内一部有创意的新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 导言 / 1
时间和空间 / 4
次文化和主流社会 / 5
国家与社会 / 10
中断了还是延续着 / 14
第二章 - 在江湖上 / 20
次文化的含义 / 20
乞讨如何成为一种职业 / 33
乞讨作为一种异行 / 46
第三章 - 同情对垒反感 / 55
仁爱之心 / 56
玩世不恭 / 66
社会寄生虫 / 70
第四章 - 传说如是说 / 83
藏龙卧虎 / 83
为贫困祝福 / 100
讨饭有理 / 116
第五章 - 应对乞讨者 / 122
保甲制度 / 122
贫民院 / 125
“天下拣饭的是一家” / 139
外国人笔下的中国丐帮 / 144
第六章 - 街头的社会契约 / 151
华北的“杆上的” / 153
长城之外 / 156
上海的丐帮 / 163
铁拳与饭碗 / 168
丐捐 / 174
第七章 - 乞讨的智慧 / 186
财神到! / 186
红白喜事 / 192
上海乞丐众生相 / 201
第八章 - 男人的四肢和女人的嘴巴 / 219
弄蛇 / 220
男人的腿脚 / 225
女性的优势 / 230
喊口婆 / 233
第九章 - 毛主席卯上了一个讨饭的 / 239
义丐武训 / 241
毛泽东登场 / 246
毛主席不会被这逗乐 / 252
第十章 - 博爱为怀 / 258
短暂的断流 / 258
不幸的复苏 / 263
政府之策 / 269
博爱与希望 / 273
附录1上海乞丐沦为乞丐以前的职业和月收入 / 277
附录2根据华北农村哭丧调改编的《松花江上》原曲 / 279
附录3与《莲花落》作姐妹篇的《霸王鞭》原曲 / 280
附录4《凤阳花鼓调》 / 281
附录5拉车乞丐李阿才来信 / 282

内容概要

卢汉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人文学部教授。曾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纽约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院校。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城市史。 代表作有:《赫德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霓虹灯外》、《叫街者》(2005; 韩文版 2006)、《一个共和国的诞生》(2010)。

图书封面


 叫街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落寞的霸主偷爱警/文看到这个名词,意淫了。叫街,站在街上叫卖,还是叫鸡,好像都不对。往下看,哦!原来是乞丐。这是部写乞丐的书,有意思。丐帮是个有共性的群体,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多种多样的标签和属性。有些乞丐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金庸大师对乞丐的了解,比起一般人认识较深。北宋萧峰,南宋洪七公、黄蓉,清末苏察哈尔灿。都是丐帮首领,乞丐中的霸主,他们饮酒吃肉,武功盖世,伸张正义。丐帮弟子遍天下,走到那块都不怕。一身行头,游走世间。天当被,地当床,百家饭,充饥荒。乞丐走到哪儿,都是一把好手。不但凭借一身武功混饭吃,走街串巷,抛头露脸,挨家挨户叩门要钱儿。手段很多,方法很多。为了能够赚到一点口粮,有些乞丐干起了不同寻常的工作。中国讲究面儿,对谁都是如此。但乞丐不信这个,面儿早就被他们撕破,生存的快活,才是他们想要的终极目的。衣衫褴褛,破败不堪。但乞丐一点不缺少生活的勇气和尊严。身上特殊的气味,特殊的秉性,给乞丐们无尽的力量,他们觉得生活再继续,只要有个碗,有张嘴,到那块都能活下去。乐观摆在脸上,微笑时刻挂在嘴边。但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在帮助丐帮弟子更新换代,耳濡目染的传授,不同寻常的经历,成为丐帮弟子的学习范本,有人说丐帮在给社会形象抹黑,实际在各朝各代都有乞丐出现,难道因为乞丐的存在,国家就遭殃,国家就要采取大规模逐客令不成,社会阶层的衣钵,不一定是由一个人、一种制度、一种权利来威胁和迫使,另一个人去遵守和执行,而是需要一种心理平衡,弥补和抚慰。乞丐或许是社会群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繁华的街路,拥挤的人群,乞丐身影穿梭其中,有人用肢体残疾乞讨,有人用的秀美的粉笔字,吸引眼球,有人靠骗术和眼泪,赚取同情心,有人抱住大腿就是不放。乞丐的手腕越来越灵活,甚至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给你一击,很突然,很不理解。他们被社会看做异类人群,但实际他们也有生身父母,却陷入到一种思维怪圈和自我否定当中,无法自拔。南方有一些偏远的山村,外出乞讨被认为这是一份可靠的事业,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却不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卑微的人格挑战,他们的生存法则很简单,甚至有点粗陋,不过,这就生存,虽然他们没有太高的文化,没有太大的梦想,只是想要一个简单的生活,却在无能为力,百愁莫展之中,选择的一个生活渠道。有人说,他们其中有人开豪车、住别墅,天天依然我行我素的干着乞讨的事儿,说这话的人,太钻牛角尖,他们就算如此,也是凭颜面扫地,苟延残喘,低微的人格换取的,他们虽然骗术高明,但也是为了博得满足某些人的同情心、仁爱的心,愿意付出一点劳动报酬,补救那些内心的罪恶,乞丐如同上帝的仆人,接受了罪恶的祷告,虽然乞丐里面有些骗取者富有了,有了殷实的经济保障,但愚钝的大脑无法用,金钱和富贵来充实。乞丐终究是乞丐,渺小的沉沦在腐朽与落寞当中。
  •     这是一本儿有意思的书,居然给这么一个不招待见的行业著书立传,相当犄角旮旯儿,但从社会学、史学的角度讲确实善莫大焉。      说到乞丐,心中自然会反应出两个形象,一个是为了丰富荧幕故事而创造出、搭配出的乞丐,另一个就是为了完善社会分类多样性的现实中的乞丐。      荧幕上的乞丐形象印象比较深的有三个(类):第一,金庸笔下的九指神丐——洪七公,就是和江南七怪在一起高度集中了优秀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硬生生把郭靖这个笨蛋调教成武林盟主。第二个自然就是在人生逆境中通过破庙中的对联牌匾成功完成了脱盲重任的苏灿,当然了,借用其中一句相当经典的台词: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第三类便是来自一部当代日本电影《神探伽利略:容疑者X的献身》中日本乞丐的形象。前两部影视作品、荧幕形象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后者,亚洲最发达国家的乞丐是个什么样子,估计大家就很陌生了,要是有人专门拍国内的乞丐,肯定还会被人认为是别有用心,算是对社会主义诋毁一番,正好比安东尼奥利的《中国》。日本的乞丐到底什么样子呢?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615753656/#next_photo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615753641/#next_photo 就是这个样子。真没想到,和我国的乞丐形象有如此大的差别,真没想到,两国乞丐站一起高下立判,精神面貌都差太多,就更别说壮我国威了。在日本的文法里,并没有和乞丐严格对应的词,这一类人统称流浪者、流浪汉。      身边的乞丐我也给他们分了三类:第一类,一般在天桥附近,衣着整洁,不言不语,双手抱膝坐于前,然后面前几排工整的毛笔字,大意就是“回家买票缺几块钱,叔叔阿姨大爷大妈救济点儿呗”。疑惑,他们都自带粉笔,纳闷,他们都衣着整齐。第二类,常见于地铁,1号线尤甚,老者二人组尤甚,一前持钵讨要,一后原生态哼唱或者持外放循环播放《大悲咒》。第三类,也就是我眼中真正的乞丐,我常见的一个就在离家不远的加油站门外,一盲者奏二胡,大风起时仍不缺席,就像在等待一个重要的约定。三九天手上红肿的冻疮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恻隐善心频起,五毛、二十各有施惠。前两种情况的乞丐,我内心中算是发自肺腑地鄙视。怎么就那么巧,大家都带了粉笔,在一个教学用具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购买到的城市,粉笔却成了他们出来“化缘”的标配,侮辱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那些地铁中“卖唱”的,据我有限了解,相当一部分都是被团伙控制,沦为盈利的工具,贵行业就差组织工会和行业协会了。      这里,《武状元苏乞儿》里面最关乎民生的一句经典台词不免又重新浮现在眼前:“你丐帮弟子无数,你一日不解散丐帮,我一日不得安生”,“我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我(苏灿)决定的,而是你(皇帝)决定的”。确实,人人丰衣足食,谁还愿意当乞丐啊。      地大物博,贫富有别,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多样性的角度去理解、去允许乞丐这个工种的存在。天灾人祸下,更是在所难免,为数者众者好比《一九四二》,毕竟美帝也有homeless嘛。但环境允许存在不代表环境鼓励存在。“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没人主动愿意当乞丐。四肢健全却未想劳有所得,以自尊的自残来乞讨别人的施舍与可怜,这三观究竟需要扭曲到怎样一种程度啊!除了物质上的乞丐是一种天然的存在外,地铁中竟还能看到乞丐经纪人的存在,而这,也象征着精神上的乞丐,拿要饭的做成了生意,控制他们、利用他们来盈利,还有比这更缺的么?这就是一种奴役与绑架啊!!!正常的社会结构硬件搭配非常的社会治理软件,其最后结果不就是人心不古,不就是不王之道的泛滥与横行么?      乞丐的数量谁说了算?现在已经异常明确,无须赘述。乞丐的书传谁说了算?卢汉超说了算,卢大爷您就是我们关于横向中国历史,纵向中国社会的安东尼奥利。老卢以冷静、系统、客观的笔触来为中国的乞丐著书立传,反而让这些被著书立传的同胞惭愧不已,在对作者国籍惊讶的同时,更多还是对身边这个群体存在的忽略。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呢?不是在桥下立锥,不是在椅上上锁,更不是将其集中囚禁起来,让其隔着围栏集中讨要。真正的关怀是这样的,请移步http://www.photoblog.hk/wordpress/33601/%E3%80%94%E7%B4%80%E5%AF%A6%E6%94%9D%E5%BD%B1%E3%80%95%E6%9D%B1%E4%BA%AC%E9%87%8E%E5%AE%BF      这,就是我关于乞者最理想存在的最美好心愿~~
  •     常常觉得乞丐是混江湖的,所谓古惑仔或者黑社会都是乞丐的特别存在形式,至于丐头之类大抵就是扛把子的,各种帮会莫不是乞丐发展而来。我现在想说的是一部叫做《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剧,这里面也充满了乞丐。伤兵收容站里原本就堆满了横七竖八的沦落为乞丐的士兵,他们在一锅里吃猪肉炖粉条的原料,基本全是行乞得来,比如瘸子的粉条、不辣的那些玩意儿等等,当然少不了迷龙的货,大家伙一起吃啊,各种渠道的来的食物混在一起就是美食了。这样的美食有许多,比如叫花鸡、佛跳墙,竹筒饭等等莫不都是从要饭的那里流传开来,也许猪肉炖粉条的来历也正是如此吧。不辣赎枪是要饭的行为,迷龙搬家是要饭,缅甸女华侨卖身葬父更是要饭,瘸子买药是要饭,死啦死啦要装备更是要饭,说到底那个年代要饭实在不是一件奇怪事情。但是要饭得要有本事,比如唱二人转、比如唱湖南小曲儿,再比如跳大神当神汉,你说死啦死啦流浪那么多地方装神弄鬼他不要饭怎么活?剧作家写剧本想必是想写这些当兵的都是混世魔王中的大痞子,痞子原本就是流氓乞丐之流。卢汉超的《乞丐史》恰巧也正是花了大篇幅写民国时候的乞讨文化。他没有用电影《1942》冯小刚那种庞大的历史叙事,那时小说家者流的本事。卢氏此书关注的是细节,具体说是乞讨的原因,乞讨的形式,乞讨的组织,乞讨的手段,乞讨的文化,甚至乞讨的政府社会管理行为。作者当然无力构建庞大的理论体系,他从一个个切入面将乞讨作为一种社会人类行为展示在读者面前。学术上的中立,是我们很难读出作者叙述的目的,抑或原本就是一本学位论文。但是细究起来,这后面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救助问题。去年冬天,贵州毕节垃圾箱里取暖熏死了6名儿童,河南袁厉害收养的乞儿火灾烧死7人,这个问题如此残酷而真实摆放在我们面前,无力又痛心。乞讨行为该如何纳入政府救助体系,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课题,需要民政工作者牵头带领社会各种力量,协调各方资源来解决之。话题回到这本书上,简单来说,此书不够深入,只是揭开表面,并未挖掘,有消费乞丐文化的嫌疑,撩动读者好奇心,草草揭开一类人群过往的伤疤给人看。读书的人并未从悲惨中觉出崇高和感动,心灵也难发出颤动,这很有点像,领导在新闻联播里慰问那些悲苦群众,播出来给大家伙看。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乞丐文化史,读读很有收获。
  •     从书中能比较详细的了解中国乞丐的历史
  •     如果你是个研究生,如果你现在没钱了,大概是因为网上书店打折太疯狂;既然你没钱了,既然你有很多时间,现在还是把买来的书拆开读了最省钱
  •     歷史學的獨特視角,可謂是代表新史學朝下看的一個關注點。
  •     行乞和乞丐群体是中国极普遍的社会现象。就社会史及福利社会学研究而言,这是一个严肃的题目。卢老师的研究史料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读性很强。
  •     还不错,研究性很强
  •     丐帮: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与盈利模式
  •     在中国,乞丐的形象多样,有自由不羁的一面,也有悲苦落魄的一面。而自古流传的各种流言、神话传说与习俗,使得他们既受人同情又受人鄙夷,往往还有几分敬畏。但正如作者反复提醒,我们不应该单纯地用猎奇的心态来看乞丐文化,或者过分地将他们的生活理想化、美化,而应该明白他们的存在意味着国家的失职,从而长期地让社会承担救济贫民之责。至于这样的失职是谁造成的、怎样存在的,恐怕每个人都脱离不了关系。
  •     质量不错,包装也很好,还没开始看呢。
  •     文献范围小了点
  •     看作该方面的专论的话,已经相当不错了。问题当然是有的,比如最后一章特别是最后几页……
  •     等读了再说吧,呵呵
  •     不可多得的好书,从内容到观点到装订,基本无可挑剔,十分推荐!
  •     最近想看点这类书 外国学者写中国 视角很不一样
  •     沒有房屋住廟台,酒色財氣不關懷,殘才剩飯吃飽後,清風明月任徘徊~ 在買這本書的前20分鐘我還被個假乞丐騙了的說。。。
  •     切入点独特------------
  •     水平浮动得厉害,数字的部分看起来下过功夫,部分分析和引用史料却是本科论文水平的纯糊弄人。
  •     是我妈妈要看的,我大概浏览了一下,感觉很好。
  •     值的期待
  •     售后服务太差了,只知道收钱 不管售后
  •     为乞丐写一部历史
  •     对这种碎片书提不起任何兴趣……除了在方法和研究对象上迎合眼光向下的史学潮流之外,还有啥贡献?
  •     所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行饭都不是好混的,特效化妆师and so on。
  •     这种研究。。。真的很没劲啊
  •     最后一章略嫌应付。
  •     妙趣横生,一口气读完。但深度不够,社会学的视野缺失。
  •     我总是很困惑那些巨量的碎片是怎么收集起来的。后来想想,下苦功是最为重要的吧。。
  •     被小小地科普了乞讨者群体从传统、道具、行为类型等等内容,只是没想到竟然还牵扯到了毛主席.爷爷......
  •     孩子自己拆开包装,看起来很入迷。但有些遗憾的是,有些动物手画不是很像
  •     专业而有趣,文化史中的上佳之作
  •     与作者之前的著作《霓虹灯外》一样精彩
  •     罗列了很多新的资料,但未觉任何社会学或人类学上的深度。不过解释了京剧《鸿鸾喜》里面丐头金松出场,自报家门,所谓“杆儿上的”的意思。是我久来不解的疑问。
  •     感觉跟我想的不太一样,没什么结论出来
  •     好書,這類型,在中國註定少數人所喜愛。
  •     很好看吖 内容有提到1942和叫魂。
  •     2013.8
  •     讓我聯想到了日本的黑幫文化以及他們使黑幫合法化背後的因由,也聯想到了星爺的蘇乞兒~有意思的題材,行文嚴密。只是認為應該還可以更加深入來研究,從而少了一星。
  •     久仰大名,今日一读,果然甚好。
  •     之前看ones就觉得很好看,书自然不能错过。
  •     典型学术著作 买了送老妈的
  •     史料及各种案例搜集很丰富,分析也不落窠臼,读起来兴味盎然。可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原因,作者虽是中国人,但最开始写作此书用的是英文的思维和写作方式,看起来大标题小标题有点乱。当作上下班通勤时的读物还是挺好的。
  •     毛对义丐武训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批判本质上是革命与改良之争。总体来说,是本有趣的书。
  •     如果乞丐也是一种文化,那么该看看这本书。
  •     权当科普书籍,作者观点太中立,并无太大意义。
  •     小的时候家里的乞丐经常都是拦着门要馒头,街上拦车的乞丐基本都是要烟,现在馒头和烟都升级成了人民币,时代在进步,乞讨也在进步,即便到了共产主义,乞丐这个职业也少不了,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连乞丐都没有,那说明这个国家当真要玩完啦,无人施舍可能是民生匮乏可能是道德沦丧,乞丐也蕴含着玩世不恭的人生哲学,看尽世态炎凉,尝遍酸甜苦辣,看似苦在其中,实则乐在其外,尊严一旦放下没有做不了的事情,但又守着道德底线,这就是乞丐的过人之处。
  •     资料详富,勾稽精当,持论公允,论文典范
  •     不错,有意思的社会学读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