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真相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2-1
ISBN:9787213027482
作者:谢春雷
页数:342页

作者简介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书籍目录

序言:远去的鼓声
1 他把大公司送上审判席
2 调查硬新闻的女记者
3 惊险的参与式调查
4 什么新闻更有价值
5 令人惊叹的补救式采访
6 我要自由快乐的写作
7 超越极限的采访
8 我说故我在
9 中国第一灾难记者的无奈
10 卧底式调查
11 人物报道需要的洞察力
12 平等地与蝗虫对话
13 跨国调查“伪慈善家”
14 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
后记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个特别的群体,应该被大家所了解。正因为他们,《南方周末》成了中国职业记者向往的地方。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是一件快乐的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远去的鼓声  我至今都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南方周末》的时候,1992年,我2l岁。我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离开《南方周末》的时候,]998年,我27岁。  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一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敬,也无比狂热。我庆幸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和这张报纸一起,树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我的前前后后的同事们,我的时时刻刻的读者们,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福分。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山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  也许,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拍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它会拍出鲜血。  悲天悯人,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诚实的表情;白纸黑字,就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沉稳的底色。  道不孤,必有邻。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作为一个仍以新闻为本业的人,在2004年,祝福《南方周末》创刊二十周年。  21世纪报系发行人 沈颢

章节摘录

  书摘1  调查——新闻的王冠  伍小峰是《南方周末》写调查新闻的高手。在采写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稿件后,他升任“调查版”的编辑。现在他则是该报新闻部主任,负责编辑头版与二版。  他在编“调查版”时的口号是“你有权知道真相”,目的是通过记者扎实的调查,尽可能权威、详尽地告诉读者关于某一重大事件的真相。  以下是他对调查新闻釆写的心得,大部分内容摘自他的业务文章《关于调查性新闻的采写》。  他建议,《南方周末》的记者在采访中主动与同行接触,时刻寻觅好料(地方媒体的处境使得好多猛料无处发表),依靠《南方周末》在同行里的影响,建立信息网络。这将是一个资深记者的财富之一。  另一方面,建议记者注意积累,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从而能够关注并采访到更新鲜、更深入、更独到的新闻。《南方周末》记者不应该是“来料加工”式的,专业化和深度化报道始终是记者追求的目标。  现在很多记者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想做个案子,记录一下。这是一种惰性。  调查记者应清楚自己的方位感,我们不是为调查而调查,我们调查的那些具体东西,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下部分,对水下更坚实的部分要有更丰满的把握。比如我们去做一个小村子征收税费情况的调查,记者如果对中国,农村“三农”问题的大背景缺乏了解,就很容易陷入具体的、非关键性的矛盾中。  无论做多么细小的事件调查,记者应尽可能做到身在局部,胸怀全景。  调查版的记述方式是“汇聚式”的:记者开始面临的是一个新闻由头所夹带着的大量复杂事实,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件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归于一个点,这个点也许已经是事情的结论,也许是最接近结论的疑点。  伍小峰说:“一个好的调查报道,是我们的记者引领着读者去寻求一个未知的结果,读者的视角始终跟着记者的脚步所指,当他们有了参与感,他们会兴奋的,当他们一兴奋,我们就成功了。”  这个过程像在剥一棵大白菜,菜叶层层剥去,露出菜心。我们要做的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将从我们的调查里清楚地看到菜叶是怎样一片片剥去的,先剥哪一片,后剥哪一片。  整个过程要简洁明快而适于欣赏。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的前提是,让他们看得不费力。  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在落笔之前先把事情想清楚,自己都想不清楚的不要写,因为这样更没法叫读者清楚;二是如果事实很复杂的话,就尽量以时间为顺序,把一些背景夹杂在调查过程中。  调查版的叙事风格是冷峻、坦诚的,打动读者的是事实本身的力量。稿子要尽量做到客观冷静。比如说记者被采访到的事实非常恶劣,但记者还是要控制情绪,要尽可能冷静地用事实说话,不能突然跳出来说,“记者怒不可遏”、“(他们)如此卑劣”等。记者在新闻事件中基本上以“旁观的第三方”身份出现。  记者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中。另外,被采访人的言语也能间接表现记者的态度。  在处理事实与语言的关系、事实与情感的关系、事实与思想的关系时,事实必须被置于更高的地位。  调查版的语言是在保持记者个人风格的前提下,提倡简洁、朴素和生动。建议言之有物。建议少用煽情、轻佻和情绪化的语言。  调查版以真实为生命。其真正的风险来自对错误材料的采用和对关键细节的臆造。有时记者是为了让文章更生动些,有时是懒得去认真核实一下,有时是听了一面之词不愿听另一面,这些都是留下失实后患的原因。  解决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谎言和假相是经不住深入调查的。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留下采访证据,尤其是书证,最好保存两年以上。  总是有批评说纵深报道没理论高度。伍小峰说:“这正是我担心记者坐而论道的结果。在事实和理论上选择,我当然选择事实。”  “但批评是有道理的。我希望好的纵深报道是有思考背景的,是有很透彻的想法的,而且把这些想法通过新闻语言表达出来。”  记者不能迷恋划分善和恶的界限,世界充满了矛盾的交锋,很难从善恶来划分的。这也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的题目。  一个例子是《南方周末》去年做的农民负担问题,不是单纯地为农民叫苦,而是冷静地多方面分析问题,分析中国  的农村税费改革是个艰难而复杂的工程,不能光把板子打在乡镇干部身上。而且为了指出方向,还用一个版介绍了安徽省怀远县费改税的经验。伍小峰说:“以后应多做这种‘两难’的题目,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凍所谓‘正面’‘负面’的问题,也会让我们的报道更有纵深感。”  记者要着力研究、剖析这种矛盾,客观地、生动地将它们演绎成一个个好看的故事,这将比虚构的故事更精彩。  有一种采访方式是调查版所不提倡的,就是文章中没有记者的调查轨迹,有的只是消化了材料后对事件的重述,一个故事而已。在这里,读者看到的是一棵菜心和一些散落的菜叶,他们是不满足的,实际上读者看剥菜叶的过程比看到菜心更开心。很多好的电视纪实报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有悬念和现场感。  还有,写调查新闻是需要激情的。  在国外,调查性新闻是所有新闻报道中的王冠,是职业记者最能体现良知、勇敢和智慧的方式,优秀的调查新闻记者获得人们由衷的尊敬。  他认为,在《南方周末》,无论从资金支持,还是对题材限制的容忍度来说,都是目前中国做调查性新闻最好的地方’没有理由不对此倾注激情。记者的正义和良知,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锲而不舍,他们作为优秀职业记者的一切素质都将在调查新闻中得到磨砺和体现,他们将由此实现作为记者的光荣和梦想。

图书封面


 揭开真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未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我尊重这站报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出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在中国不是记者蠢,而是报纸普遍软骨病不敢登。因此要感谢《南方周末》的一些前辈,是他们的胆魄,智慧和良知支撑起了《南方周末》。一篇新闻稿,要在高度上把握全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细节上追求丰富,精彩。为达到此目的,就要进得去,沉得下,出得来,一个记者要能吃苦,有耐心。无论做多么细小的事件调查,记者应尽可能做到身在局部,胸怀全景。调查版的记述方式是“汇聚式”的:记者开始面临的是一个新闻由头所夹带着的大量复杂事实,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件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归于一个点,这个点已经是事情的结论,也许是最接近结论的疑点。伍小峰说:“一个好的调查报告,是我们的记者引领者读者去寻求一个未知的结果,读者的视觉始终跟着记者的脚步所指,当他们有了参与感,他们会兴奋,他们一兴奋,我们就成功了。”这个过程想像在剥一棵大白菜,菜叶层层剥去,露出菜心。我们要做的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将从我们的调查里清楚地看到菜叶是怎样一片片剥去的,先剥哪一片,后剥哪一片。整个过程要简洁明快而适于欣赏,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的前提下,让他们看得不费力。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在落笔之前先把事情想清楚,自己都想不清的不要写,因为这样更设法叫读者清楚;二是如果事情很复杂的话,就尽量以时间为顺序写,把一些背景夹杂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版的叙事风格是冷峻的、坦诚的,打动读者的是事实本身的力量。稿子要尽量做到客观冷静。比如说记者要采访到的事实非常恶劣,但记者还是要控制情绪,要尽可能冷静地用事实说话。记者不能迷恋划分善和恶的界限,世界充满了矛盾的交锋,很难从善恶来划分的。这也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的题目。一个例子是《南方周末》去年做的农民负担问题,不是单纯地为农民叫苦,而是冷静地多分析分析问题,分析中国的农村税费改革是个艰难而复杂的工程,不能光把板子打在乡镇干部身上,而且为了指出方向,还用了一个版介绍了安徽省怀远县费改税的经验。写调查新闻是需要激情的。记者在新闻事件中基本上以旁观者的第三方的身份出现。记者的正义和良知,他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锲而不舍,他们作为优秀记者的一切素质都将在调查新闻中得到磨砺和体现,他们将由此实现作为记者的光荣和梦想。“新闻就是这么多,看看你是怎么说。”有时候,新闻的价值确实是靠技巧等手段发掘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题材,不同媒体去操作能出现高下之别的原因。很多记者可能只会问事件发生的过程,但不会问世如何一步步推进的,每一步推进又发生了什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细节。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认为,作为一个记者,表达方式其实是记者发现新闻和表发新闻的方式。因为表述方式的不同,新闻的阅读效果是不同的,带给读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放大一点,表达方式不仅是文本问题,还可以追溯到采访过程,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进入你的手机视野,什么样的东西是你的兴奋点。对进入视野的东西进行选择,视角是不一样的,判断是不一样,各种细节会有不同的 用途,表达的意图当然不一样。南香红认为,记者不应只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还应该把事物和周围相关的人、环境联系起来。请记住陈菊红作为职业记者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一只温暖的小狗。一个记者的幸福是什么,江艺平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只要做到哪怕只是一件,就会感到一种幸福。我们曾经以这种感觉坚定地走在采访的路上,把眼光投向没有太阳照到的地方,用我们的心曲折射温暖和光芒。这回让我们付出一些代价,让我变成一只痛苦的小狗,但当我看到那些信任而感伤的眼神,幸福就会回来。我就是那只温暖的小狗。余刘文曾为《南方周末》写的广告语:白纸黑字,几个书生一颗天下良心,冷霜热土,百万脊梁千年真理骨血。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他们总是让“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他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他们爱得深沉。因为他们爱得深沉,所以他们总是精神抖擞,总在不断寻求、总是不知疲倦。他们的眼睛不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南方周末》的记者们说:“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首先因为我们爱,因为爱,我们恨,因为爱,我们争,因为爱,我们以职业记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脉相连。”就因为此,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原书摘录
  •     实习接近尾声,看了这本凝聚众多名记采访手记的书,收获颇多。在表象与真相之间,怎么撕开表象接近事实?《南方周末》的记者告诉我们:到现场去,到事件发生地,到新闻人物那里去,甚至到他们的出生去采访。任何重大或者矛盾突出的新闻事件,不只是在新闻事件中心就能调查清楚的,在外围采访不放过揭开真相的每个人和每件事,采访越详细越能深刻。在南周记者身上,我看到了对真相孜孜以求的探求和惊人的职业精神。南周的采访是不计采访的成本,这给记者很大的信任和自由发挥空间。挪用希望小学善款内幕的新闻,南周在国内其他媒体爆光的基础上,为证实县城团委领导对善款安排是否属实,记者亲自走访了几名受资助的儿童,虽然每走访一个孩子,他们就要在颠簸起伏的山路上折腾上一天时间。问起孩子,很多人都说没收到钱,也未给捐款人写过所谓的感谢信,上面与下面的话很多是自相矛盾的。记者很痛心,爱心被亵渎,还用写感谢信的方式蒙混捐款者,失学的儿童又失学了,不同的是,有人借他们的名义中饱私囊。儿童是关键,他们正被成年的谎言包裹着,而希望工程,这个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崇高的事业也存在贪污腐败,让世人震惊,这是南周记者扎实采访得来的。李海鹏在书中讲到一段采访经历:一次,他在杭州调查,采访了一个银行的行长,几个小时后,江艺平就打电话告诉他,请求不要发稿的说客已经到门口了,是她的同学。其实采访很艰难,他真想就此放弃了。哪知江老师又说:"这么一来,我更相信你调查的是正确的,那就发稿吧!" 有哪位记者不尊敬这样的主编?这样信任记者,不惜得罪同学,也要支持记者。在她手下干活相信是件幸福的事。  实习时,我也有稿子被毙过,那是一篇写电信负面报道的,共采写两天才完成,拿给我老师看时,他说,电信的负面报道可能报不出来,它是进了保护名单的。“保护名单”?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老师解释说,每年报社都会列份名单,那上面全是广告大客户,移动、联通都是名列前矛。别看媒体有多神圣,只不过和企业一样,和有钱有权阶级结合成的一个利益联盟。老师接着给我讲了一名首席记者的遭遇。那是一个硬汉,报社机动组组长,尤擅负面报道,可是有一个月,他就被毙了四篇大稿,他气急败坏,稿子都是记者心头肉,劳动成果怎能轻易被否决呢?一个饭局上,喝醉的硬汉走到总编跟前指着他说,你是XX报的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的是整个XX的品牌啊!不知那位受人尊敬的总编听了报社绝对主力的肺腑之言作何感想呢?而我的那篇稿子就让它继续留在电脑里吧
  •     我是大一新生 新闻专业 因为专业关系,无意中在图书馆发现如此挚宝,爱不释手,掩卷深思。它让我看到了一股力量,也让我找到一种方向————去南周,作调查记者。它让我看到了一种倔强,即使现实残酷,也独立前行,狂呼呐喊。它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群心向天空,脚踏实地的人。我急切想成为他们的一员,那是我心的归宿!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对新闻着迷
  •     理论是灰色的
  •     南周的启示录
  •     在某宝上买的电子版(⊙﹏⊙)b 书中的记者,一个一个都离开了。。。
  •     杨海鹏说,《故事会》是一本很伟大的杂志,就像《诗经》里的“国风”
  •     南周巅峰期
  •     真相
  •     大学里的收获
  •     触目惊心。
  •     受益匪浅
  •     这本书让记者这个职业可爱又可敬
  •     泪&鸡皮疙瘩&热血沸腾
  •     对于启蒙过我的记者,不便评价
  •     充满职业理想的报道故事
  •     很受益。我的记者梦!
  •     2010.6.7
  •     篇篇报道皆成经典,让我体会了新闻的力量。可惜对有些没有仔细看完。
  •     南方周末,更是神坛一样的存在,奇怪的是,自从毕业后,我再也没有买过这份报纸,
  •     孙保罗老师的推介。 必读。
  •     2006年8月,在广州图书大厦,把它认真读完以后,才知道原来这本书中大部分的人物,竟然就在我的实习单位做记者编辑,英雄其实也只是普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
  •     很好,真的很好。 如果我初中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我会更聪明一些?因为,我对人世更了解一些。
  •     大二实习
  •     文章是好的 但是大多数记者都离职了
  •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里面的红杉
  •     抄过。#那些年我为新闻理想都做了些什么#
  •     哄骗小朋友燃起理想的法宝
  •     自恋者的自恋自白。
  •     我的南周情结。
  •     有河南艾滋病村的报道~~
  •     还有更多真相....
  •     别人的经验,让自己受益!
  •     映像深刻的一本书。
  •     南方日报是怎样讲故事的。
  •     在中国不是记者蠢,而是报纸普遍软骨病。 因此,看到一篇好的报道时,要感谢那些有胆魄有智慧有良知的新闻人
  •     细节
  •     新闻人在中国所能做到的极致
  •     很真实
  •     有时候,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一名记者
  •     不错
  •     一本用得到的书
  •     实在喜欢《南方周末》的办事态度,深度报道的精神,可惜现在报纸没有那么让人激动人心。
  •     9
  •     南方系的书怎么都不会差的
  •     南方周末的老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
  •     不能免于乡愁
  •     记者的坚守。
  •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     防火防盗防记者,预防为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