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10842255
作者:[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书籍目录

前言 … 01
第一部分优秀的绵羊
第1章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 …002
第2章“哈耶普”的上位史 …022
第3章“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训练 …036
第4章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 …054
第二部分自我
第5章大学的使命…070
第6章创建自己的生活…081
第7章聪明人的道德和责任…121
第三部分
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第8章博雅教育与人文经典…138
第9章教师的本职与学生最核心的能力…160
第10章
隐藏的常春藤…175
第四部分社会
第11章看不见的“特权堡垒”…186
第12章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204

致谢…222

内容概要

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策划人 & 译者 简介
林杰,16岁赴美留学,获得康奈大学工程学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为了坚持追随自己的热爱,投身教育事业,曾担任康奈尔大学校友面世招生官,并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录取、教学及管理工作,同时担任击剑教练。林老师目前从事中美教育交流工作,专注中美留学和国际学校的办学。


 优秀的绵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8条)

  •     晨光里,雾已弥散;望前路,路已敞怀。曾经,自己缺少安全感,新鲜的空气和陌生的氛围,让我颤抖。沉重和痛苦。没人知道尽头,我们都在摸黑爬行。生命给予了绝望,必需穿过更深的绝望,一个人,是一条路。走走停停,转转顿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好不好的学历,好不好的成绩,好不好的命运,表面的光鲜或邋遢世人都渴望它。买椟还珠,在抛弃,在抢夺。入戏太深,小心玩火自焚。这世上多得是年岁增长徒有衰老的人,而少有本真的成熟,演得不好,是火候未到。成长到底给我们什么? 是你渴望成长的自己吸引来这格局,喜欢与否,这就是你真正的生活,你真正的自己的的成长和疗愈。佳肴和垃圾都是养料,是谁下的定义。我们遇到的每个,都是帮助我们修行。与学历成绩,与功名利禄,与优秀低劣,与好坏圣恶有什么关系?签订下合约的是你自己。慢慢原谅、宽恕,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也有无法理解。没有忘却,只是不再执着,真正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无法用时间速度位移结果,这样精准的数字衡量,更无法坐而论道。我唯有走下去。承受你承受的,接纳你接纳的,放下你放下的,获得你获得的。痛苦的一刻和幸福的一刻,它们相似的是,都让我产生永恒的感觉。永恒的痛苦,还是,永恒的幸福。闪烁的细碎金粒,是随地可拾的爱,轻轻摩挲、还有阳光的热度。开始慵懒,开始淡泊。悄然回眸,走廊那头是酣睡的我,仿佛最后一面。干净的、温柔的、深沉的、细腻的,时光永恒而缓慢,记惦着遥远。无惊无忧,无音无色。由心微笑,由心泣涕。前两天整理抽屉,翻出以前的书信。被情感直觉驱使,那样懵懂,那样不懂。一篇两篇,笔力深重,三封四封,浸透花香;仅以为凭,方知当年情,朴素往往真贵,真实而可贵。是了,当年。我们来了,金风玉露满堂;我们走了,作鸟兽散了。一曲终了,舞台空寂。你还是那个你,我还是那个我。明白这样早,明白这样迟,空余墨痕。小打小闹,哭过笑过;大风大浪,挨过熬过。我走了,像一滴露水溅起无语的波纹,一层层荡漾开去又逝湖心里。匿出这幻梦,掩上这门洞,未出现、也没有人认得。扇骨拨开露湿的秋草,露出崎岖的小径。走吧,走吧。人生是,美梦与热望,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
  •     一直以来,不止是我对于国外的常春藤大学的印象相当的美好,我所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都对国外的常春藤大学有着极其美好的期盼和就如绿洲生活的人们渴望见到沙漠的神秘一般充满了好奇。直到我看完了这本曾经在耶鲁大学任教二十四年的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亲笔写的这本关乎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优秀的绵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真相如此,原来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我曾经对常春藤大学的美好一下子被击得粉碎,但是同时,又燃起了我的心底的那份希望:原来我所走的路,我所引导儿子的路看起来还是有那么一些正确的。一直以为只有我们国内的教育才是精英教育,只有我们国内的孩子才在经历着各种补习班的烦恼,只有我们的家长才是充满着惶恐和恐惧的,只有我们才是经过训练的模板刻画出来的产品。这本书中所揭露的国外常春藤名牌大学的真是内幕着实让我感到惊讶,也让我感叹:原来,地球上的孩子都在经受着同样的优秀的精英式的教育。一到节假日我们就可以看到家长带着疲惫不堪的孩子四处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奥数英语、舞蹈音乐等等,为了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可以说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让孩子可以学到更多更精,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我们看到国内的孩子被压力压得没有了童真和本该有的活力,甚至丧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的理想。在家长和学校的精英教育理念下,孩子们只知道努力读书,而至于价值观,人生观则是好像被父母已经定型了一样,没有自己去真正思考,导致一大批孩子最终只是学习的机器,只是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常春藤大学原来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些所谓的而社会的精英,有着高智商、高成就,却没有领悟生命的追求,不知道如何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他们缺乏勇气和自我创新能力,失去了想象力。面对名牌大学的升学压力,他们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学习各种技能和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特殊才智。长期接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得不到释放,而当他们真正挤破脑袋进入心仪已久的常春藤大学时,才发现一切还是按部就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多么的悲哀啊!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书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的额孩子被训练得成为了似乎很有成就的解决问题的高手,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解决这些问题,目标感很弱,有时候会很茫然。我一直以顺其自然的方式教育我自己的孩子。一直都很淡定自如,没有给孩子报哪些人人都在报的补习班,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我就会支持他,而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我也不会强迫孩子去做。关于学习,我也是如此的观念: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只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引和提醒就足够。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动力和内省力的产生,他次啊会愉快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一点我并没有跟着其他家长风去做,我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孩子应该有自由的思想和自己去经历失败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将来的路还是靠孩子自己去走。精英教育的当代,只有淡定的面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孩子才能给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为自己的价值观负责的人。我相信:孩子自己形成的价值观次啊是孩子所需要的,才可以去走得更好,而不是成为一只优秀的绵羊。
  •     在初中的时候,思想天马行空,会找寻人生的意义,我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乐趣是什么。一直没有答案。大学的时候,一度很茫然,会想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读大学。一直也没有答案。直到读了《优秀的绵羊》,才发现,一切的意义原来在于去找到你自己。一直记得《半梦》中,金星在决定变性的时候,他的爸爸跟他说,你找到你自己了。那么我呢?我自己是谁,我要做怎样的人?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嫉妒缺乏好奇心和目的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电影《小王子》那些训练有素,生活在格子间里面的大人们就是这样优秀的人。他们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总是要求他们将来优秀,有生存的本领,像长大后的他们一样事业有成,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各种培训,甚至吃个苹果也被规划,而孩子也习惯这样的培训。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意愿,父母的想法,他们将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受压力的负担。虎妈蔡美儿也说:事实上,我并不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父母通过控制子女来宣泄自己。快乐并不是重点,控制才是本质。雄心勃勃的家庭普遍存在着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而不断地追求并不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表现存在不满,其背后的实质是对孩子本人的不满。因此,孩子追求完美原则上是为了激励消除父母或外界对自己的不满。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只有自己成功才值得被爱。我们中有太多人,从小就不得不学会熟练地深藏自己的感情、需求和记忆,目的是达到父母的期望并赢得他们的“爱”。人类一切的痛苦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自我”是一种“伪自我”。达州小斯自杀了,受不得压力而自杀的学生一批又一批。父母打着“一切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在孩子遇到挫折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需要感受父母的力量和安全感的时候,坚定地给予冷漠和嘲讽打击,让孩子腹背受敌,绝望无助,感觉到整个世界充满敌意。父母人生毫无快乐和希望而言,之所以能活下去,靠的是不断把内在的扭曲痛苦扔到孩子身上。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这种迎合父母需求的做法多么可怕,丧失自我的孩子多么可悲。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高分。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的认知是很薄弱的。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生产批量的螺丝钉,它应该启迪人去思考。可是为什么我们会变成优秀的人,但不会成为爱思考的人呢?在成年之前我们会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教育学上有很多的论点支持其中的一方,但是我觉得在不同的阶段,它们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某些阶段一方站主导。但无论怎样,教育应该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让人成为会思考的人,让人成为他自己。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这一切使得人对风险极力回避,这也是为什么经营教育阻碍个人成长的一大原因。我也曾恐惧犯错误,错误发生时总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承担责任。也许这就是没有给自己犯错误的空间,一直努力让自己不要成为犯错误的人,可是谁又能避免犯错误呢。精英教育总是会让我想起之前的八股教育,他们在给予你只是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在束缚你的思想。《地球上的星星》里面,八岁的伊翔,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翔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有着拼阅障碍的他被父母送到了寄宿学校,遇到乐观和自信的美术老师,找到了自己。每一个人都有一项天赋,等待着我们自己去发现它。狭隘的职业选择,会限制我们,可是我们的人生是不设限的。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成为成人。你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会发生改变。“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面临很多选择,主要针对自己的工作。1.选择工作地点:在西宁——大学所在地,在石家庄——家乡的省会,在北京——我打算看一看的地方,在家乡的小县——我的父母迫切地想要我留在他们的身边。西宁算是我的伤心地,我是要离开的。还没有经历大城市的洗礼,不想回到小县城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想先去北京待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去石家庄找工作。就这样去了北京。2.职业的选择:在学校学了2个专业,学前教育和会计学。 由于在幼儿园实习,自己了解到还不具有做幼师的资格。本身的专业技能勉强够用,但是没有专项。最重要的是本身太自卑了,不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像我一样,卑微地生活。所以放弃了去幼儿园的工作,选择从事财务。现在距离毕业4年了,我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的决定。虽然因为没有回到家乡,自己的父母一直埋怨着自己,但是我不要后悔。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当初的自己懵懵懂懂之中,坚持了内心的选择,很为这样的自己骄傲。教育不仅限于培养职场能力。诚然,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份工作,但是每个人更需要懂得生活。任何值得做的事情,是因为事情本身有意义。任何人要是告诉你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职业能力,那么他已经把你遍地成一名高校的职员,一名容易动心的消费者,一个听话的顺民。之所以我们去探究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要保证自己知道还能股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人完全可以依赖自己学会如何思考。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慢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未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总会想起《她比烟花寂寞》里面,“除了长笛和大提琴,我们一无所有。”感觉这样的人很悲哀,即使她取得了成就,可是不快乐。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点也不着急,一边阅读一边不自觉地思考,就想着慢慢读,细细读。读这本书感觉很从容。里面关于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阐述,让我想到了苏格拉底的思辨。如果有可能,请即将步入大学的和在读的人都去读一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就是讲述了一个事实,所谓马太效应,富有者更加富有,平穷者更加平穷!
  •     2017.2 如果在高中或者大一读此书,必须给5颗星。这是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分析,以及对现如今大学教育系统的控诉。自学能力,自我定位,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必须掌握的。
  •     整篇翻来覆去就是在讲精英们别放弃自己的理想,要创建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随波逐流。每次读这类书就是感觉太絮叨,但是读完总又觉得明白了什么,即使这些东西你本来就知道,让人再絮叨一次,似乎也是不错的嘛。
  •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都写在目录里了,有逻辑但不知是否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也缺乏博雅教育导致本书的可读性并不高。但还是要推荐给那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初高中以及大学生们。
  •     给了我启示
  •     我的大学早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还有未来,我们需要学习、思考、批判、改变! 美国尚且不停反思改进,我们呢!?
  •     又是一本精英阶层自我反思的小书。目前美国精英教育的各个侧面基本都有写到,值得一读。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作者虽然触及到了通识教育的价值,但还是没有解决理想如何支撑现实的核心问题。另外,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到需要反精英的时候。
  •     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揭露了精英教育的一些缺陷,但写作技巧太差,如逻辑不清晰,缺乏条理,句子啰嗦等。
  •     断断续续看完,第一部分论述得还是非常精彩,很有同感,后面则有了说教的感觉。总的来说对于精英教育的反思是很深刻的,所构想的解决之道也是很诱人,但面对现实,或许这样的书太少了吧,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该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     把现有的精英教育批判一翻,调侃一番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我认为他是真诚的,但是透着一股“何不食肉糜”的气息,人生毕竟复杂,追随内心更多时候要面临种种束缚,你生在什么阶级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脱离,没有他说的这么轻易,“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教育其实也如他所说,不应该这样被世俗影响,应该更高级些;他更想我们忽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去找寻自己真正想要,但是这太奢侈了,我没这个福分。
  •     中国是死读书羡慕多面手,外国是多面手想专精,不过大格局还是没啥区别嘛(¬_¬)
  •     对精英教育的反思,贫富差距多大,社会阶层流动性就越小,国内现在也是这个状态,就观念上来说我们和欧美还有,10年的差距。
  •     看完之后很难受
  •     没看完,后面差不多,肃然起敬了一下以后发现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     美国精英教育的由来、现状,精英教育从来都是有钱人的教育。
  •     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的读物,精英教育固然有很多缺陷,然而非精英的教育资源缺陷更多。不必过于极端,不盲从,教育如此,凡事如此
  •     作者的思想偏反精英主义,比较理想化,提的要求很难实现,有点马克思的味道。比较符合北欧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他对常春藤代表的精英教育的弊端分析的在理。但是目前的社会程度也很难建立一所他说的那种大学。但是作为学生可以意识到受到的教育局限性,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本书整体还是不错的
  •     可以了解一下西方精英教育的真相。
  •     作者肯定是个老愤青,对"空心的全优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多去文理学院和州立大学上小班博雅教育?
  •     打哈美之人一耳光。
  •     之所以这么高分,可能是给很多人提供安慰,让他们相信自己之所以过得不好都是体制问题都是运气不好,然后可以继续心安理得的浑浑噩噩。
  •     “如果你未曾放弃什么,那根本就谈不上精神勇气。挫折、牺牲、内心挣扎、出师不利、走弯路、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矛盾等,这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的特征。只有痛过,才是真实的。”
  •     第二章讲的美国大学如何运作确实改变了我以前的认识,这些认识也是高中老师和传统媒体上的认识。从改变认识上来说,这本书值得四颗星,之所以没给五星,是因为作者关于博雅教育的深入不够,停留在理论面。
  •     美国教育并非就那么好,但一句简单的这句话未必就能说明什么,还是要实际的数据和情况说话
  •     揭露美国精英教育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很透彻,值得一读~ 我们的学区房加速阶级固化,教育也成了奢侈品,不希望孩子成为精英教育牺牲品~ 路漫漫…
  •     这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深刻探讨了精英教育的局限与不足,指出了解决问题之道。年轻时也曾为大学教育感到迷茫,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更多是体制出现了问题。我总觉得如果你有子女即将进入大学,应该让她看下这本书。
  •     [每天听本书]
  •     非理性给五星,因为它指出了我们时代的问题和曾经精神所受的痛苦
  •     30的年纪读来特别有感,所谓“成绩好的”都应该来好好读读,精英教育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你很聪明,看似什么都会,但你却什么都不行,到最后你的价值观也只剩钱了,因此博雅教育太重要了,博学且人文,教育再赋予你获取“元知识”的能力,社会的特权集权崩塌,强调个人的责任与担当,一个大学生才真的算是毕业,也才能算是社会有用的人!
  •     美国的本科教育还是和中国的有相似之处,但终究还是离我们有有些距离,有些地方并不能引起共鸣
  •     对精英教育的批判比较到位,但给的建议仍然是精英主义视角的。矛盾在于精英们太难放弃唾手可得的便利,而更多没有先天优越条件的人仍然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教育。反正阶层割裂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性问题已经被交到川普这样的人手上了。。。。
  •     17.03.03 01A关于教育,关于成长,虽然阐述了很多观点,但大抵相同。如果是在上学时看到,或许我的心境会不同。然而,现在在我看来的只有毫无用处的长篇大论。翻译的也是不喜欢,大段的吐槽听来过于情绪化。
  •     It is just something I have known for a long time
  •     不错~~
  •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常春藤名校也不搞素质教育,美国大牌教授也不给学生上课,和中国学校也没什么本质区别。而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效仿公立学校和小型人文学院,走博雅教育的路子。
  •     耶鲁老愤青的呐喊,阶级固化精英阶层繁殖内部消化,希望反思过后,再次新生伟大的一代。
  •     写得挺好,中美都有这种问题,但是有点理想化。对于我们很多小羊来说,还不能称得上优秀。做优秀的绵羊总好过做无知的猪吧。
  •     提出了一个真正值得每个人反思的问题,虽然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太理想化了。
  •     精英化教育最后的结果就是智能人教育,就是“高度智能化的近似人类”,即在智能上优于人类,在生命认知上接近但低于人类。不过说这些也没啥意义,毕竟智能人已经成为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只是你希望自己的活生生的孩子以后变成那样一个高智能的“人”吗?
  •     其实是想让读者更具有“批判、反思、等思想
  •     论美帝高等教育体制的黑暗——作者中心思想
  •     这本书一针见血的阐述了外国名校的本质,但是也是现在社会下大学所存在着的问题,文人曾经是有风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在当代社会下,资本的力量逐渐的入侵了知识的领域,知识本身不是神圣的,因为你只要有一定的天赋和超过常人的努力,你就可以获得博学有效的知识,但知识教导出来的人却可以是神圣的,自古以来都是少部分人带领着大多数人前行,掌握知识的人要能独立思考,能辩证,有责任感,有功德心,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而不是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能够利己利他。
  •     “精神想象力”
  •     这种讲什么体质之类的书一般都看不下去,但这本书是个例外。感觉还有吸引我的地方,还是挺有趣的。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有几个说法还是挺认可的。
  •     有时候,一想到我单纯因为你而决定去了解的书与电影,是《消失的爱人》、《优秀的绵羊》与《自私的基因》,便感到非常丧气灰心。“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
  •     换个角度看看世界,不要让人的工具性填满了你的整个人生。注重博雅教育。
  •     “全都是泡沫”
  •     真实!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也不免于类似美国的教育模式。尽管是一种批判的角度解剖当今的精英教育,也足以给予正在接受教育的我们以灵魂的洗涤。总之,受益匪浅,亦思绪万千。
  •     非常遗憾自己被精英教育洗脑了。不在常春藤,没去过c9,却也没逃开书中暴露的问题。作者理想的优质教育是格兰芬多式的,现实却是斯莱特林式,剩下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劳瑟瑟发抖…从精英治理转变到民主治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等待社会进步,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当前我们需要兼具精神和行动的勇气,才能挣脱这精英泥沼。
  •     老调重弹,翻来覆去就讲了一件事,精英们太功利、随大流,缺少时间和勇气去追寻自我;博雅教育的缺失致使名校毕业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年危机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种子。观点摇摆不定,又要利己又要利他,又要个人又要集体,又要精英又要民粹,明明同是绵羊,却操着牧羊人的口气,一味地反媚俗也是一种媚俗,缺乏中立性,带着充满优越感的傲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