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1
ISBN:9787806571705
作者:艾克曼
页数:204页

书籍目录

导读
一 1823年
二 1824年
三 1825年
四 1826年
五 1827年
六 1828年
七 1829年
八 1830年
九 1831年
十 1832年


 歌德谈话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年少时看,少不更事,食如嚼蜡。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他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个得到自觉的灵。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歌德,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超一流作家。 他常在其戏剧、小说、书信里常常插入形式短小、含意隽永的小诗,歌德从八岁写第一首诗开始,到死前十几天写最后一首诗为止,一生所写的长短诗作,总共有二千五百多篇,对别的诗人来说,这数量就要孜孜矻矻一辈子去伏案疾书了。 海涅曾举出世界文坛上的三巨头,他把莎士比亚誉为戏剧的巨头,而抒情诗的巨头则是歌德。2005年11月,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名列其中。
       《浮士德》(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共历时六十年,它是歌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巨著《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这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构思宏伟,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歌德的《浮士德》在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具有同等地位。《浮士德》既可作为研究人生的经典著作,亦是极佳的休闲读物。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觉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要占有映照人类内心世界和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他以无比的执着,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浓烈的兴趣,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       不小心买的是高中必读书目版本,里面时而出现的有关伟大诗人和庸俗小市民的提醒,让人总觉得编撰者的用心有点奇怪。这个世界,定义本来坏的东西为坏,只是个不好也不坏的行为,但看到事物中的好,挖掘这种好培养这种好扩大这种好的行为,是社会变得美好的希望。视野中看他人短处的时候多了,难免占用了看他优点的地方。而且庸俗小市民的提法,也是恩格斯那个时代提出,到底是什么含义,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时不时像标签样的贴到人身上,这种做法是不是太小气了点?如果书中提示的一些做法都具有小市民的倾向,那么现在的人是不是更为高尚,我们看书的目的又何在?
      只有多与超出自己的人交流,个体才会不断地进步。发现优秀的作品为何优秀,伟大的事业如何伟大,有如此眼光的人有可能将那些优秀伟大的品质吸收到自己的思想。开放的心态,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思考的习惯,是把事情做好的最起码条件。把自己定义为二流,去攻击弱者来显示自己强大,结果必定沦落为比二流还不如,譬若有些球类项目。与强者过招才能学到东西。
      具体到做事情,这个世界上过去的现在的优秀人物已经证明了他们的优秀,在各种领域可以施展的空间不是那么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拿一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涌现的新事物,不断变化的社会,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平常生活中见不平常,发现引人入胜处,是诗人的本事,也是每个行业人努力的目标。
      而且,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有可能发现可以发力的方向极多。做到一定时候,会发觉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有限,与其做十件二流的事情,不如做一件极好的事情。发力集中才会有效果。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那些推不过情面的敷衍事情,既浪费了精力也浪费了机会。如果他的努力能够带来一段时间的好处,那付出的创造力就没有白费。如果能够极长的时间造福于社会,那就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反过来,如果身前所谓的盛名随着生命的消逝而没落,更多的时候这种盛名值得怀疑。那些经过许多世纪,仍然照耀着人们行为和思想的伟人,值得我们尊敬。
      年轻的时候事情做过了才有可能去想。年纪大了,往往想多了而做的少了。保持思考和行为之间的平衡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不管如何,有心去做才会出结果。
      
  •        这本《歌德谈话录》据说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本全译本,但杨武能在他的节选本《谈话录》中提到此书时,别有深意地在全译本这几个字上加上了双引号。因此,我疑心这并非是完全的“全译”,并且,从书中可以经常看到艾克曼自己说,“昨天又去看了歌德”,但那天并无记录(或许艾氏也非每次必记?)。但不管怎样,朱光潜的著名选本内容太少、且偏向于文艺、美学,而这个版本,则是目前国内内容最为丰富的。
       虽然艾克曼自己交代过:“请大家注意,我所描述的只是我自己的歌德”。但研究者几乎一致肯定其书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再加之文辞优美,其能风行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总之,这是了解晚年歌德生活与思想的最佳读本。
       艾克曼在1823年才去了魏玛为歌德工作,歌德时年已七十有余,但很显然,歌德很喜欢并且信任他,虽然让他做秘书,但实际将他当朋友。因此,书中的许多谈话,是那样的真挚而又深刻。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歌德大会群宾之后,当客人散尽,他还要请艾克曼留下来,两人单独交心。歌德最深刻、最富教益的话,往往是在此时发出的。我常常掩卷长叹,那是一个个多么美好的黄昏与夜晚,艾克曼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
       谈话中最最能引起我关注与感触的,是歌德关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实在令人叹服。这位阅世已久的老人,能用只言片语指出他人性格的特征及其行为的目的;他对德国民族弱点的自我反思,令人敬佩。——这是当下中国极端缺乏的。而他的世界眼光,特别是“世界文学”观的提出,则表明,他地思维已远远领先于那个时代。歌德虽然也能洞悉社会,但他的政治思想,在我看来显然是过于一厢情愿的。
       在文艺的上探讨更多,但我最为关注的是,他向艾克曼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以及他的写作计划这一部分。我们从中看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曾经受到那么多的指责,《亲和力》曾经那么不被理解,而《浮士德》第二部的诞生过程则是那样的艰辛。每当此时,我总是莫名感动,要是这个巨人放弃了其中的任何一部著作,这个世界将受到多大损失;要是艾克曼没有一直鼓励、催促《浮士德》第二部的写作,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部厚重、广博而又深刻的巨著吗?
       歌德在科学上亦有重大贡献(最著名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头盖骨上的孔洞),他应该也属于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博物学家。他的光学观点,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我要特别提到这点,是因为他那不惧前贤、独辟蹊径的思维令我敬服:他对于颜色的形成,有一套完整的见解与逻辑体系。
       这部谈话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人和物,多的难以计数,比如,歌德那可爱、活泼的儿媳,高贵优雅的魏玛高层;比如,与歌德一同远足、那欢唱的百灵鸟,避暑别墅边、刻有歌德与希勒名字的橡树,游玩晚归途中、薄暮里的亘古不变的夕阳... ...
  •     了解歌德思想的读物
  •     我是在母校中苑路的路灯下看完了这本书。在我的心中有两个歌德,一个是少年歌德,一个是老年歌德。。。。
  •       临终时,歌德对身边的人说:“打开窗户,让更多的光进来!”歌德的伟大就像阳光,平凡而切近,但又无处不在。他有穿越时空的预见性,宏大开阔的世界眼光,以及百科全书式的智慧,这样的光辉照耀着时代。由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怀疑和疏远的态度,歌德晚年曾是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也因此,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一度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或许伟大的人物总是不能为时人理解,不能被社所容纳,像被生所遗忘的卡夫卡和梵高,被当世所误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佩索阿那。直到1848年革命失败后,歌德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自此,其智慧一直长久普照着整个思想界,恩格斯曾盛赞他为“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可以说,爱克曼德的这本记载圣人谈话的对话录是一本伟大的“圣书”。
      
      
      
      挑剔的尼采把本书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书中洋溢着歌德身上体现出的广博深厚的人类文化积淀和人生睿智,他的谈话涉及文学、艺术、戏剧、建筑、美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人生以及科学等几乎当时的所有知识领域。作为作家,歌德在文学领域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评论,无一不称得上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上乘之作,既有《浮士德》、《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塔索》这些以光辉人物传世堪比莎翁的戏剧,也有《威廉·麦斯特》、《少年维特的烦恼》、《诗与真》这些颂扬人性、鞭挞软弱性格的与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创作相呼应的成长小说,更让人们惊叹的是他自由出人一切格律与形式之间、几乎令所有翻译家为之搁笔的鬼斧神工的抒情诗杰作,与海涅等人在时代中应和。此外,“他通晓拉丁、希腊、法国、英国等国的主要文学作品,研究过波斯语诗集,晚年还试图了解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他对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同样有过精辟的论述,还深研自然科学,涉及的领域包括岩石、云朵、色彩、植物、动物以及人体解剖等。”[1]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对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活动都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体力。
      
      傅守祥先生在他的《诗艺的伟大与复杂》中把《歌德谈话录》中论及文学与艺术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艺术与自然、现实的关系,比如在1823年9月18日的谈话里,他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这种务实的创作态度不仅贯彻于他个人的创作中,对今天我们品读文学作品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第二是关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他认为“一切倒退和衰亡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前进上升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毋庸否认,这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最早呼声之一,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者》中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第三关于文学想像和天才,歌德认为离开了想像的文学是不堪设想的。他在谈论对《浮世德》的创作时说“作为诗人,我的方式并不是企图要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我把一些印象接受到内心里,而这些印象是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正如我的活跃的想像力所提供我的那样。”艾略特的荒原就是以同样的力度,同样的驰骋的想象力,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第四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当时处于交锋的文学流派,歌德在1829年4月2日的谈话中指出:“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把浪漫的叫做病态的。这样看,《尼伯龙根之歌》就和荷马史诗一样是古典的,因为这两部诗都是健康的、有生命力的。最近一些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并不是因为新,而是因为病态、软弱。”适时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晚年的歌德似吸收新事物的灵犀似乎已经迟钝了。他对于德国的浪漫派虽不领教。但对西欧的浪漫主义却很感兴趣,他早期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许多理论界列为感伤主义之作,《浮世德》中的欧迪良的原型拜伦,就被歌德赞美有加,认为他那“天生的诗才是无可比拟的”。第五是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他所理解的“世界文学”是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形成的,各民族对它都有所贡献、有所吸收。这个观点至今影响着文学尤其时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性,而且用世界眼光预视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他曾激情的赞叹:“民族文学在现在已算不了什么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此外,歌德虽然不是哲学家,但许多深刻而辩证的哲理融汇于他的创作和言谈中。他告诫人们,要牢牢抓住每个瞬间,它们“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他和加谬同样借用了希腊神话中西西福斯推石上山的故事来形容他的苦境,而把他推入这种境地的势力“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在思想上和千年前希腊及百年后的存在主义遥相呼应。[2]
      
      诚然,歌德的论述是网络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可以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这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智慧,无一遗漏的都散落于这部《歌德谈话录》中,在只言片语的聊天之间,熠熠生辉。歌德借浮世德之口慨叹“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箴言,他对爱克曼殷殷教诲“核心问题在于渴求真理,并且时刻准备接纳不期而遇的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注脚了他对学理与人生的认识,与千年前在面包里发现幸福人生的西塞罗异曲同工;对政治,他说“政治家的乌兰德吃光了诗人乌兰德”;对科学,他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而书中更多的,是他对文学作品及宗教的看法,“浪漫派是病态的”,“切莫抑制精神”,“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到来”,“掌握和描写特殊乃是艺术的生命”……这些论断,至今看来都焕发着生机。对于歌德的创作,我们可以从《歌德谈话录》发现许多其中的奥秘。如,当问及《浮士德》第一部何以比第二部更诱人时,他回答“第一部是从个人的某种昏暗状态产生的,不过正是这种昏暗状态对人们具有诱惑力”;他自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诗体剧本《塔索》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能从中看到自己生命的跳动。在谈论文化的传承时歌德幽默得譬喻“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些箴言在爱克曼笔下娓娓道来,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就这样平易地解答了。[3]
      
      
      
      在阅读《歌德谈话录》的过程中,歌德就像身边的一位长者,他安坐炉火旁,眼睛微微的迷着,轻推眼睛,放下手中的书,对你谆谆教会。可能这些话语并不如尼采的哲学那样份疯狂的热烈或者爆裂的深入,也没有克尔凯郭尔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对人本身的解剖式研读,也不像萨特或者加缪关注于存在驻足在哲学思辨的角度。歌德是贴近生活的,爱克曼所记录的也大都是我们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的见解,这比他的文学作品更容易被我们理解,这是一种对生活判断力。而判断力,对于对错善恶真假的判断力,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质。
      
      歌德的智慧与学理之中有三种眼光,即:“人道的眼光、艺术的眼光、世界的眼光。”[4]这三种光芒交相辉映,构成了这洋洋万字的智者之言。歌德的讣告中说,“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仍是头脑清醒,感情细腻。”“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世界公民,而不是巴黎公民而存在。”伟人往往与时代互为铸造,而歌德在生命的最后完成的这部啼血之作,正像他自己说的,是“赤诚、饱满的激情,掩盖了沧桑、古老的遗憾。”将那伟大崇高的思想传递给全人类。“我将怀着一颗虔诚、尊敬的心灵去读取那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结晶。或许寂寞和无助会紧紧的将我吞并;但我希望,我能站在人生的制高点,去迎取我那真诚的期盼。”[5]
      
      
      
      参考资料:
      
      《歌德谈话录(全译本)》 爱克曼 译林出版社,2002
      
      《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西方美学史(下卷) 歌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歌德谈话录:诗艺的伟大与复杂》傅守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5卷第4期,2003
      
      于2008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