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小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00098632
作者:[美] 托尼·朱特
页数:172页

作者简介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书籍目录

序言
1记忆小屋
2夜
第一部分
3艰苦年代
4食物
5汽车
6帕特尼
7绿线巴士
8互仿的欲望
9五港总督号
第二部分
10乔
11基布兹
12铺床工
13巴黎已成明日黄花
14革命者
15工作
16精英
17语言文字
第三部分
18向西去,朱特
19中年危机
20被禁锢的头脑
21女孩,女孩,女孩
22纽约,纽约
23边缘人
24托尼
尾声
25魔山
译后记

内容概要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
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执教于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研究欧洲问题。经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撰稿。著有《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战后欧洲史》、《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沉疴遍地》、《记忆小屋》、《思虑二十世纪》等作品。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无法被超越的史学著作。2007年获汉娜·阿伦特奖,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奥威尔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因病去世。
译者简介:
何静芝 译作有《暗笑》《鲸鱼之歌》《你走以后》等。


 记忆小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两个生活幸福却突患绝症而全身瘫痪的人,在病床上写就了两本畅销书。托尼.朱特好歹是在他尚能口述的时候完成了作品,法国人鲍比则是靠左眼皮的眨动一个一个识别字母写下他四万字的遗作。没有高大上的坚强宣言,鲍比用眼皮“说”出的第一句话的确是“我想去死”。朱特则在这个他称之为“无法被假释的监狱”中认命地叹道:“想必是因为一度冒犯了诸神,对此我没有什么要申辩的”。 鲍比接下来用一只眼睛观察世界和人性,开始在记忆中翩翩起舞,慢慢地:“我身体里的潜水钟不再那么压抑可怕,我的心就像一只蝴蝶自由飞翔。每天有那么多事情可做,可以去看望心爱的人,可以去西班牙建一座城堡,去大西洋探险......”鲍比的讲述一直和他与病魔的周旋相交织,而朱特只在开篇的《夜》里冷静描述了他正在忍受的疾病和痛苦,从此以后,他的回忆小屋充满逸闻趣事、历史往昔,诙谐流畅,常常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彻底忘记他是在什么状态下讲述。朱特说,说一个突然被绝症击中的健康人幸运未免太过恶毒,但是倘若必须承受它,拥有充满价值的记忆和内涵丰富的心,不啻是一种幸运。朱特充满爱与俏皮的笔触无疑证明了他的幸运。他回忆中的人物鲜活有趣:会将所有与她狭路相逢的绿叶菜都一一往死里煮的祖母,随意臭骂大家蠢货却教学效果奇好的德语老师,放着便宜车不买而狂热偏爱雪铁龙只因其创始人是犹太人的父亲,认为中国菜干净而怀疑印度菜可能是在地板上做出来的母亲......当然还有见未来丈母娘时狼狈尴尬的自己。被朱特嘲笑得最惨的,莫过于法国知识分子了,一个工程师观察了世界上第一辆火车在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之间完美往返后,回巴黎却写出“这东西是不可能正常运转的”脑残报告。作为战后欧洲史研究最重要的学者,这本小书简直就像他的一次大脑休闲活动。虽然很多读者是因为这两本书才认识杰出的作者,其实书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绝症面前始终保持人类尊严的了不起。身为法国ELLE前总编的鲍比拒绝穿医院丑陋的服装,说:“哪怕要受罪,我还是坚持在开司米中做我自己”。法文版《潜水钟与蝴蝶》出版后两天,鲍比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朱特在写完《记忆小屋》序言三个月后去世。仿佛他们已用尽最后的时光,表达了对世界的全部眷恋和爱意,带着比许多步履轻松而精神沉重的健康人还坦荡轻盈的内心,挣脱了潜水钟的全部囚禁,心旷神怡地翩翩飞去。
  •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托尼•朱特的作品最近几年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来,他的《战后欧洲史》被认为是同类主题中,无法被超越的史学著作,而《责任的重负》和《重估价值》等作品也同样引起学界和严肃阅读爱好者的热议。与这些鸿篇巨制的大部头作品不同,《记忆小屋》只是朱特的回忆性散文合集,其中文版篇幅只有短短不到两百页,然而这本短小精悍的小品文集同样内涵丰富,值得反复阅读。《记忆小屋》是朱特2008年患上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之后,在病床上口述,由他人整理出来的。虽然这样的神经退化型疾病让朱特无法自由活动,肉身几乎成为一副无用的“皮囊”,但是病痛中的他却保持着异常恬静、清醒的思维。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用从容的笔法回忆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点点滴滴,而将这些生命片断连接在一起,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位思想者眼中近半个世纪的世界风云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称为朱特个人视角下的另一部《战后欧洲史》。朱特一生曾经在四个堪称“世界之都”的地方生活过:伦敦、巴黎、维也纳和纽约。这样的经历使得他的史学著作充满“大历史”观念,也使得他对于世界最前沿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动向有着及时的把握。在《记忆小屋》里,他谈到伦敦战后的物资配给制和横跨市区、郊区的绿线巴士,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二战后大英帝国的衰落与复兴;他慨叹巴黎从世界思想文化中心到在全球化时代日益被边缘化的转变,引发读者重新思考新世纪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定位;他还从容论述纽约在当今世界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力和所面临的挑战,从这个侧面来看待美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演变趋势。在每一座世界之都的生活经历,都能被朱特系统转化成历史和思想研究的第一手素材,让他自己的研究视角更开阔,思想境界更深远。除此之外,20世纪后半叶的几乎每一项重大历史事件,在朱特的这本小书里几乎都能找到相关记述,这些记述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对朱特思想转变产生的影响展开的。几次中东战争和前往以色列基布兹的集体劳作生活,让身为犹太人的朱特投向了犹太复国主义,而后又与之背道而驰;1968年的巴黎五月革命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让朱特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共产主义;风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解放运动,让朱特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而又又遭遇了中年情感危机。在朱特的笔下,大历史变迁始终与个体的思想、生活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透过他的这些记述,我们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经历了上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之后,朱特成功地转变为诸如阿伦特那样的普世主义学者:他并没有强烈的忠于某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意愿,也对任何形式的极左主义保持本能的警惕和反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没有将自己视作一个在哪里扎下过根的人”。而这样一位世界主义者,选择的晚年定居地,则是有着几百年中立国历史的小国瑞士。在瑞士的小镇缪伦,朱特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记忆小屋》,而仅仅几个月后,这位大思想家就在病床上驾鹤西游。《记忆小屋》的最后一段话,完全可以作为他的临终寄语:“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处启程,却可以选择于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直坐下去。”是这样的,朱特的生命虽然已经逝去,但他思想的巨大影响力,仍将会像他乘坐的那辆小火车一样,一直延续下去。
  •     在托尼•朱特(Tony Judt)一系列学术著作中,《记忆小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本小书介于回忆录与自传之间,但是更倾向于散文般精致的叙事。如果从精神质地上考量这本小书的话,也唯有纳博科夫式的回忆可堪相比,这是一本二十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的《说吧,记忆》。朱特与纳博科夫最大的不同,不是他们的作家与历史学家的身份差异,而是他们对记忆所抱持的态度。纳博科夫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了自负,这是他最为值得骄傲的资本,他写作与回忆的源泉,他从未担心有一天会失去它。但是对朱特而言,他的回忆却充满了焦虑与恐惧,因为他唯有记忆可以凭借,而且这种记忆的发声可能随时中断。2008年,朱特身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之后,病魔已经逐渐吞噬了他的身体,麻痹了他的神经,造成了他的四肢瘫痪,直至剥夺他交流与发声的功能。此时唯有清醒而敏锐的感觉困守在头脑中,感知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却无能为力,用朱特的话说,这是一种“无法被假释的监禁”。在交流被剥夺之前,在失语发生之前,用力地发出自己最后的声音,唯有自己的记忆可以凭借。在一个个无法动弹的黑夜里,从记忆深处打捞出过去生活的片段,驱赶到一个“记忆小屋”之中,把它们进行统一规训,合理整饬,诉诸话语——“且常常是愤恨的话语”——整理成篇,就是本书的由来。2010年5月,本书付梓之际,他靠着这种顽固的记忆和对细节的忠实再现,完成了一本关于政治的小书《沉疴遍地》,一份公开的讲义,还有这本奇特的回忆录《记忆小屋》,以及大量的关于二十世纪的访谈,即《思虑二十世纪》。我们无法不为之惊叹,病痛带给他的似乎只有与之不竭地抗争,他从不屈服于这种宿命般的结局,他亲身印证了米兰•昆德拉所言的记忆对抗遗忘的战争。这些记忆很多时候都是始于琐碎的事物:一所房子、一辆公车或一个人;有时又关注宏大的问题,放眼大千,涉及几十年间他对政治的观感与参与。我们无法苛求他的回忆是一个完整的记忆之书,这种回忆注定只能是以碎片的形式完成。我们在阅读的间隙总会发现他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外一个话题,两者甚至完全不相干,历史学家的理性让位于作家的思维,抒情与分析并行不悖。我们毫不奇怪这本小书中有着散文般的抒情,还有着历史学家的理性,是一种私人与公众、理性与直觉、具体与笼统互相杂糅的智慧结晶。在我的阅读印象里,朱特属于雷蒙•阿隆一样的人物,别人眼中的保守派精英,却固守着自己内心的良知,对各种运动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知识分子有着天生的免疫力。他们遵从的只是自己坚持的,从不为外界而更改自身。朱特早年经历的丰富程度丝毫不亚于阿隆,他不是那种固守书斋的学者,他的历史观源于他的个人体验与领悟,他的观念是他个人努力观察的结果。尤其是早年,他曾经在1963年、1965年、1967年这三年的夏天前往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基布兹”劳作,只为投身于左翼犹太复国主义麾下,为这种理想奉献自己的青春。但事实上,这些经历教会他的是如何放弃自己狂热的信仰,成为一个普世主义社会民主人士。在二十岁之前,他已经经历了犹太复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群主义定居生活“从信奉、跟随到放弃的全过程”,这些经历让他对各种政治与主义抱持着一种审慎的质疑,特别是那些拿犹太主义身份做文章的政治。而在巴黎高等师范留学的经历也让他接触到了法国知识分子的所特有的精神风貌。那种激情与狭隘,自负与天真,对概念的娴熟与对现实的无能几乎是那些法国知识分子的通病——他一生都不太喜欢“知识分子”这个称呼,在他看来,能担当起知识分子称呼的人,只有加缪与阿隆的那一代人,他们之后的知识分子只是对学术权贵与脱离现实的精英主义者的嘲讽。他用职业划定自己的归属,他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不过是靠列举事实授业的哲学家”。在剑桥的国王学院求学以及多年任职的经历形塑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真正品格:这种教育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以兼容并蓄的思想包容为前提,以唯我独尊的特立独行为精神,以培养最好的精英为目标,造就了他们这样有抱负的一代人,拥有真正的革命精神,却又远离革命,对革命有着天性的警惕。当然,这些只是《记忆小屋》中一个侧影。朱特在回忆中把更多的记忆聚焦于他在伦敦的生活,他的家庭,他父亲对汽车的痴迷,他对美好食物的贪婪渴求,他为犹太人身份的困扰,他的几次婚姻,他小时候的坐过的绿线巴士,他对美国的看法,甚至还有一章特意写到了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在美国被接受的困境——交流的障碍始于他们对欧洲发生的一切的漠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话题都在他的“记忆小屋”中各自成篇,从不互相干扰,它们之间唯一相同的是都是源自他对即将逝去的无法言说的苦痛。他唯有相信自己的记忆与语言:“让存在变成思想,思想化作语言,再将语言融入交流,这很快将成为一件我力不能及的事,我将会被禁锢在内心思虑所建构的语言文字的景观之中。”在记忆被噤声之前,他选择了大声说出来。思郁2013-6-18书记忆小屋,【美】托尼•朱特著,何静芝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5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for《南都周刊》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刻薄的英国佬,写得太好看啦,尤其是挖苦法国知识分子那段,俺合上书,出去笑了一分钟,差点笑出腹肌,要是每天都能看这样的文章,根本不用去健身咩。。。
  •     一个欧洲历史学家,在渐冻人最后写下的回忆。 12.9万字的篇幅不长,看着自然顺畅。 书中内容弥补了我,关于英国中学教育制度,以及中东犹太,不正统派犹太人的认识。 适逢对东欧种草,好想去一番。
  •     大爱最后一章写瑞士,感动不已,随即定下了去瑞士的行程
  •     零碎却精彩的个人史。翻译的质量非常高。很喜欢铺床工,捷克语,乔这几篇充满个体智慧和时代背景的小文。比喻的精确也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     温暖的一本小书
  •     边缘人
  •     从来对哲学领悟知之甚少,以至于作者的名号我都没有听说过。也因此上来就读他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似乎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薄薄的一本回忆录,想要读懂其实很是考验一个人的历史知识。虽然只是零散的记忆碎片,仍然能从行文中读到老派知识分子克制的内敛、优雅、纯粹,以及和我们一样朦胧的成长。
  •     第二本朱特,第一本是责任的重负。其实入坑朱特就是这本记忆小屋,在阿花的微博看到的。是一本即使是译本,发出声来读都会津津有味的作品。朱特,高行健,摩羯座也是一个超棒的星座呀!
  •     还没有读《沉疴遍地》就先读了这本自传性质的《记忆小屋》。实在无法想象朱特在罹患了硬化症,并且已经四肢极难动弹的情形下,还能对过往的经历有如此详细的记忆,并一一口述记录。《绿线巴士》、《乔》、《铺床工》等透露出对过往的怀念,对近世思潮的警醒或者说无奈,以及从食物、求学乃至日常交往的回忆中一点点渗透,贯穿始终不断提及的犹太人的身份及归属感的困惑,在第三部分尤甚。 这本薄薄的小书贯穿了其童年至暮年,从伦敦至巴黎再至纽约的,或许是朱特认为重要的人、事及转折事件。读完一遍后,对书里的内容并不能完全心领神会,还是了解一些背景材料后再来重读一遍吧。
  •     这是一本充满了思辨和温情的集子。真的要感谢译者,将朱特记忆中的那些点滴完美的用中文表达出来。
  •     看到最后有点悲伤。
  •     一个精英主义者晚年的随笔,言辞透露出有教养和规范约束的国王学院毕业生形象。十分羡慕他作为欧洲历史学者的文化自信和自如,以及对自我犹太身份理性的自视与内省。
  •     如果事先完全不知作者是一流历史学家,身患渐冻人,饱受这种不治之症的缓慢而绝望的折磨,只会觉得文章稀松平常,是读来还挺轻松愉快的小小传记与随笔集子,了解背景后,顿觉这些皆是他弥留之前的不会褪色的纯真回忆,就是撇开绝症不谈,作者的一生也是历经时代巨变,笔下虽然有学者式的傲气,但并无狭隘或阴郁,还满腹社会责任感,想来不禁更加心酸动容
  •     渐冻人症就如温水煮青蛙,残酷。那个记忆中的男孩,青年,因此让人觉得有点心痛。一个历史学家在他苟延残喘之际所怀有的最迫切的使命,就是把脑袋里的所有东西变成文字,是今生唯一的寄托了。
  •     启发良多...很能看出tony的思想高度,深度
  •     为什么翻译的这么这么好!很有感觉!勾起了想看托尼朱特其他作品的欲望
  •     小书一本,得以窥探他和他生活过的那个时代
  •     不愧是知识分子,写回忆也很有趣,归类法大师。
  •     真的很喜欢这种风格的随笔,翻译的也恰到好处。文风轻奇,作者又是属于一身游历好多地方,写出游记的感觉。对于瑞士的偏爱,对于犹太身份的正视,对于英国读书时期的回忆,对于纽约大熔炉式的生活,看着很有趣味。
  •     之前翻过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感受深的是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年轻的时候亲近犹太复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和左翼运动,能很快看到煽动下的盲目,不断跳出小圈子逃离出去。
  •     一本有趣可读的学者回忆录,冷峻眼光与理性思考相互交织的杰作
  •     一种令人向往的精英主义和一个值得信赖的公共知识分子
  •     一位西方老派精英主义左翼学者,社会民主主义人士的回忆录。读此类书,正是取其私人性,边缘性与独立姿态。"我并非无根,而是牢牢扎根于一系列相互矛盾冲突的土壤中。"
  •     一位老派绅士的回忆录,读到最后不经潸然泪下,其中关于他的历史看法的只言片语都很值得深思。
  •     喜欢这种随笔,宁静大气深远
  •     “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处启程,却可以选择于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路坐下去。”看到这样的结尾,内心无限伤感。而这之前,这本充满金句和吐槽的真·白左临终人生回忆,带给了我远远超出期待的欢乐。再见……
  •     零零碎碎,喜欢部分章节...
  •     “我们无法选择人生在何处启程,却可以选择于何处结尾。我知道我的选择:我要乘坐那辆小火车,无所谓终点,就这样一直坐下去。”
  •     仿佛去20世纪60年代的伦敦某处小兜了一圈,作者对孤独 各种经历与生活方式的解读和一些历史文化现象及政治理论的分析都很有意思,还带着幽默的语调和真诚坦率的态度,偶尔的戏谑调侃令人忍俊不禁,而他的观察方式又是独特而深刻的,读着很受触动,火车+单车之行 绿线巴士 瑞士之旅都好让人向往。一直愿意也想听学识渊博 阅历丰富的人回忆往事,尽管作者最后得了ALS,可正是如此多彩的回忆让他有勇气“就这样一直坐下去”吧。
  •     Tony Judt最后生命里口述的这本琐碎回忆录,即反映出战后欧洲的侧影,也散发出他个人浓浓的文化乡愁。与其说是回忆,不如说是揭示,揭示他思想研究与社会观察的思考源泉。“'停驻'总令人紧张,'前往'则令人轻松。”
  •     一个人的战后欧洲史和当代思虑...
  •     无法产生真正的共鸣
  •     历史学家翻检自己的记忆时总有一种奇妙的历史感,感觉这些记忆都是活生生地发生在时代背景下的东西
  •     2016-11-19
  •     以片断回忆串起一生。托尼·朱特的文字有种现在已不大能见到的冷静内敛与精致优雅
  •     很多内容看不太懂,作者对于童年的回忆,青年的回忆,让人还是有一点触动的。
  •     2014年关于季风书园的记忆在这里闭合了...从敬老院归来
  •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写到上世纪伦敦的绿线巴士。
  •      托了朱特博覽群書 見識非凡 洞察卓著的福,《記憶小屋》這本小冊子雖然是其逝世前的最後一本書,依然能帶給我們啟迪和深思。無論是談獨處、法國知識分子還是談文字、自我審查,朱特都有其獨到的見解。相比起一氣兒讀完,每天看一點收穫會更大。畢竟體裁近乎散文,理解起來還是要費功夫的。
  •     直面矛盾的精彩。
  •     渐冻人症。病隙碎笔。精神囚于肉体,时间亦钝朽。疾病予人的悲哀,莫过于此。
  •     收获不多。
  •     朱特在病中回忆自己往昔成长的琐事、旅行的见闻,从迷信左翼思潮到坚定民主主义思想的转变,这些都透着一股精英主义知识分子的气质。最有意思的一点是60年代朱特这代知识分子用民主主义批判着当时“主流”的左翼思想,而到现在已成为“主流”的民主主义却遭到民粹主义的冲击,不知天堂的朱特会有什么感受
  •     很伤感的一本书,当丧失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也许只能通过大脑和语言来构造一个世界……
  •     翻译得不错。书很好看。
  •     温暖不失幽默的一本小书,翻译得非常赞
  •     言谈自如能够制造一种虚假的亲密,但在拉近彼此的同时又能保持距离。
  •     从衣食住行这样的生活点滴,蔓延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段历史又或是一种思潮的微言大义。轻快的幽默笔触让你时刻觉得他是个热切的生活家,而洞察根本的睿智言辞则不时提醒你,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     第一部分,谢谢让我知道这些我不知道的事。第二部分,每一句都想点头点头点头。第三部分,从青春期的彷徨中突然涌现出仿若中年危机的不安,我也想呼吸那“无比熟悉又一无所知的货真价实的”资本主义。最后,翻译的太好了,谢谢译者。
  •     意外地好读好看。可能我也喜欢读这种由一篇篇小文章组成的、讲述个人成长的书。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作者在讲个人生活时融入了很多历史的总结和思考,再加上认同他的价值取向,读着很有意思。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