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书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08650476
作者:[英] 亨特·戴维斯
页数:528页

披头乐迷必修课

在介绍Hunter Davies的《披头士》(The Beatles: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之前,我们先看看Jarvis Cocker(原Pulp主唱)于2012年时是怎样在《卫报》上抨击其新出版的《约翰·列侬书信集》(The John Lennon Letters)的:“对于披头士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也是平凡人。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工人阶级的男孩向我们证明了他们创造的音乐不仅能比肩权威,还能超越权威直到落花流水。这些来自又笨又脏的野蛮人一族的男孩,带来了20世纪最伟大的创造力。这既非命中注定,也不是官方批准。但它就是发生了,并且这怂恿了其他无数相同背景的年轻人想要自己也尝试一下。”“……信息过剩。致敬过剩。穿一样的衣服吸一样的大麻不能让我们成为披头士。只会让我们又胖又蔫儿。所有类似的书(我承认有很多这样的书)让这样的错误成为可能。披头士当初可不知道他们会变成披头士。披头士并没有遵循一个计划或者蓝图。他们遵循的是自己的冲动和并不明晰的预感,然后就不知怎么地搞了一个213首歌几乎无一糟粕的传奇。我们把那些人推向神坛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口:‘我只是一个凡人啊!我做梦都别想做成那样的事情。’”考虑到Jarvis Cocker把绝大部分的Brit大潮乐队都喷得一文不值的性格,他对神话披头这件事的态度自然不奇怪。Hunter Davies的那本列侬书信集我曾在广州方所翻出来过,但没几分钟我就把它放回原处。一方面是我英文太烂,另一方面是我确实不觉得“列侬便利贴”有多大可看之处。这点我和Jarvis Cocker是站同一立场的。从学术角度上来看我们需要披头的研究者,但真不应该就此在研究过程中把它们推向神坛。可是,在Hunter Davies最早于1968年出版的这本《披头士》传记里,他的视角、立场,和Jarvis Cocker所认为的“披头士不过也是凡人”同出一辙。在1968年里,披头推出了他们的“白盘”,这张毁誉参半的专辑也是四子走向分崩离析的里程碑,而Hunter Davies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推出“在世者”的传记,多少有点暧昧。全书清楚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利物浦;伦敦与全世界;1968年。在实际的篇幅里,成为披头士之前的时期最为详尽,占去了全书的一半。第二部分对披头四狂热的描述则是跳跃式的,第三部分则更像是结语,包括第31到第34章对披头四子的采访,他们那些大大咧咧、放肆的言语,现已功成名就的他们和第一部分时他们青涩的成长史对比,更延展了披头传奇的容量。作为最接近披头的文字工作者,Hunter Davies作为见证者写下了他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赶在流行音乐变得越来越无聊、披头变得越来越无法超越、列侬变得越来越像是社会精神领袖之前,尽可能地把披头身上发生的一切写出来。对比国内同样有中译本的Bob Spitz所写的《披头士》,Bob Spitz于2005年成书,前后花了八年时间,其中有大量的内容参考了Hunter Davies,尤其是早期的利物浦、汉堡时期的经历。但在Hunter Davies的书里,年轻的披头士(那时他们还叫“银色甲壳虫”)更真实,书中的每一句对白更有临场感。且后世者写披头多以教科书、全景式的写法,每一个时期笔墨都得考虑平均分配,Hunter Davies显然没有这种顾虑,于是他只写他想要写的,他在伟大者被盖棺定论前就拿出了自己的绘本。这使得这本《披头士》显得有血有肉,很多对话甚至会感觉作者和披头四子在聊家常,充满了live的质感。我更喜欢作者非仰视而是平视的视角,当他在书中融入他作为记者、文化评论人的观点时,无论是将来被打脸还是被印证,都是这么地好玩。就像作者在1968年最后写下的文字:“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们还非常年轻,这也是好事,因为他们仍然会想靠自己的力量做些事。希望他们能继续尝试。不过他们有那个能耐,也有那个可能在明天就放弃一切……”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出版的两年后发生了什么。对于此前并未对披头有太多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复仇者联盟》外加《绿巨人》、《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之锤》的打包集合,更精彩的《复仇者联盟2》以及后续的故事,并不在这本书里,但这也足够精彩。至于此前已有读过其他相关披头作品、久仰Hunter Davies却因为没有中译本而无法一读的披头歌迷来说,这本书当然是必修课。且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会有与作者观点相悖之处,可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那些未经渲染的,如监听音箱一样忠实还原到你的面前的故事。

Hey, The Beatles

文/宋薇棠记得看《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时,毛阿敏在洞穴俱乐部里被邀请上台,和众人一起唱着披头士最有名的歌<hey,Jude>。中国一代歌后激动得无以言表,原因无他,只因为那里是洞穴俱乐部——披头士最初崛起的地方。披头士,对于我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他们已经被变成了过去,封存成经典。在满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世界里,他们的歌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但是这并不是表示他们就不重要,相反披头士的音乐我现在依然在听——就像在凝视摇滚伟大的祖先。阅读《披头士》这本传记时,听的是代表作<Yesterday>,淡淡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却夹杂着丝丝的哀伤,就像这本传记一样,写尽了披头士乐队的辉煌与落寞,新生与终点。英国作家亨特•戴维斯执笔的这本《披头士》,可以说是关于披头士五花八门的传记里,最权威的一本。他一路亲眼见证了披头士成为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乐队,但是你很难在这本书里看到他偏袒谁亦或是厌恶谁,他的文字很冷静也很清醒,所以真实得趋于完美。因为披头士里的每位成员,都是他所珍视的对象,不管好坏,那都是他们的成长轨迹。披头士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利物浦,伦敦与全世界以及一九六八年这本被正式授权的传记第一次出版,按照故事的脉络而言,就是起初、发展还有高潮。很多摇滚乐迷都知道英国的利物浦是披头士乐队创立的地方,那个时候的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以及乔治•哈里森,还都只不过是行为叛逆、标新立异的不良少年,模仿猫王的发型,穿着紧身裤和皮衣,偷学更多的和弦技巧,渴望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但是那时的披头士,还不是披头士。它只是一个还没有确定乐队名字的小团队,与无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乐队一样,籍籍无名,放浪形骸。而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那个时期的披头士团队中,没有林戈,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斯图•萨克利夫。这位艺术家在披头士乐队中只待了很短暂的时间,甚至不会弹乐器,但却是乐队核心约翰的灵魂挚友,也正是他让披头士有了自己的名字,成就了披头士乐队真正的开始。就我个人对于艺术的热爱而言,斯图流星般的出现,是让人惊喜而偏爱的。但不幸的是,他很快死于脑溢血,披头士的发展跌落谷底,直到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的出现,将这个濒于虚空边缘的乐队拉上了新的音乐征途。此后更换鼓手、进军伦敦、走向世界,一切都是那么顺风顺水,令无数年轻人为之疯狂。而此时的披头士,宛如洗尽铅华,穿黑色的西装,打领带,高高的发型变成柔软的刘海,俨然是四个干干净净、文质彬彬的大男孩。而在他们的音乐世界里,仿佛始终都蕴含着一股柔软而相信的力量,这股力量透过浑厚的歌声,浸入肌肤,刺进灵魂,让人愉悦而坚定。这本《披头士》的传记并不完整,1968年第一版发行时,披头士来说仍然处在一种巅峰状态,经纪人布莱恩的死只是让每个人静默无言,却无人注意到这即将成为命运的分水岭。没有人会想到两年以后披头士会解散,永远尘封在历史里。但就像亨特后来在前言里说的那样:“这只不过是一段披头士的故事,与它当初问世的时候完全一样。”这本传记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赞颂披头士的音乐与当时显赫的地位,更不是为了从乐迷身上谋取相当的利润,它所承载的,不仅只是一段关于披头士的旧时记忆——那些在他们的生命里,爱过他们同时也被他们深深爱着的人的过往;更是披头士在无数人心目中所留下的音乐精神,而这种精神,将影响着未来一代又一代人去实践、去履行。九把刀曾说过:“摇滚的精神绝对不是唱摇滚歌。 而是摇滚激荡这个世界时,所散发出的光芒。如果摇滚不是这样——我不摇滚,也没什么。”摇滚的时代,就像披头士的长眠,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人说真正的摇滚已死,但一切仍旧是那么值得怀念,那么让人热泪盈眶。只愿看过这本书的你也能够明白,披头士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它仍在那里,融化成永恒。只等你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似曾相识的旋律过后,仍能下意识地微笑开口,如同拥抱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Hey, The Beatles!


 披头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