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书评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43655621
作者:[日] 三岛由纪夫
页数:288页

美的概念

这个基本是慕名前来的。三岛由纪夫。算是唯美主义的么?还是什么后自然主义。然后传说中是现代日本耽美文学的始祖。对于这点个人非常的不赞同。其本人据说喜欢muscle man。极右。死于剖腹。 然后,金阁寺,很费解。就是说,一个小和尚,放火烧了金阁寺的心理过程。啊。大概是金阁寺算是美的抽象概念的集合。然后金阁寺的美对小和尚生活的影响。善良的朋友、对自己跛足骄傲的朋友、年少时见过的殉情而死的高傲少女、偷窥过后来是跛足的情人的少妇、同美军对美姬施虐、目睹师父下班后的交往、在战火中因为即将消失而与“我”共通的金阁寺的美、战火后令人绝望地巍然不到的金阁寺。对金阁寺的描述很概念。不是很懂。混乱的思绪和世间。但是从这样的视角了解这样的世间,也挺有意思的。

金阁 感

来回看了三遍的金阁,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惊觉与迷雾。内屈足的柏木爱稍纵即逝的美。“改变世界的是认识”。美同样是认识,所以即便物不存在,美也依然。《南泉斩猫》的赵州。“知道美是在认识的庇护下昏睡的东西”。“改变世界的唯独行动!......美是仇敌!”这样的话唯有沟口喊得出了,确实像了南泉。那么,究竟是毁灭是美?还是因其美而被毁灭呢?纵火烧掉金阁后,沟口却想着要活下去了。先前不断阻止其步入俗世的金阁被其自毁,他便要同常人一样活下去了。是这样吗?三岛,是在讥讽吗?做准备时买的糕点被称为“人之常情”,也许是,在世人眼中有私欲也当是人之常情吧。如此一来,金阁便必定被毁灭!

绝望之美

金阁寺,去名古屋的飞机上从第100页接着读,第二天下午,金碧辉煌的金阁寺就闯到我的面前,一时语塞,词穷而意犹,倒影与楼阁都是那么的虚幻,就像它从未曾有过,突然冒出来的。疯狂的少年被家人给予最大的希望,就是当这座寺庙的主人,金阁寺在他的心里无与伦比的美丽,少年渴望美,美到极致竟然无法拥有,他便一把火烧了它,面对邪恶,美终究脆弱得不堪一击。书是好书,旅途匆忙,读完后不寒而栗,需要重读。三岛由纪夫是真正的武士,45岁剖腹自杀,一刀未死,最后由两名介错完成了他的心愿。他一生多次被提名诺贝尔,他的剖腹让人想到少年的那把火,一样的结局,一样的“完美”!

垃圾者莫过于此

传闻,《金阁寺》是日本小说里头很有分量的一本。作者山岛由纪夫更是在生前做过惊人之举,举世闻名。断断续续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了。如果,我能有能力,定要叫死去的山岛由纪夫和活着的林少华还我两天时间。一个视时间为生命的人,受不了这垃圾透顶的小说啊!荒唐的是,我在翻了十多页之后还给别人推荐这本书呢,说这是我读过的又一本绝好的小说,文字优美,意境优美,方方面面没有瑕疵。话,说的过头了。第二次翻书的时候,我就后悔了。看完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我那朋友,千万别看《金阁寺》,算是瞎了我的狗眼了!小说的开篇翻译的很棒,加上作者描绘的寺院和少年的情节,我不禁猜想,这可能又是一篇《受戒》。我期待这样一本唯美的小说,除了我在开始的感觉原因之外,还因为卷首译者也坦言山岛由纪夫是追求唯美的人,扉页译者林少华也号称自己也同样追求唯美。被骗了,完完全全地被骗了。先说小说本身的失败。美是什么?很抽象,说不好。山岛由纪夫没有解释,花了整个篇幅在那里一个人自娱自乐地嘀咕,金阁寺美啊,美哉美哉!山岛由纪夫同志,你得告诉我呀,你不说美在何处,谁知道金阁寺的美是什么辣椒……风景美?好了好了,你说三两段,三两章也罢,我也忍了。你花了整本书啊,大哥,败给你了。你知道如果小说没有因果,由作者自得其乐地告诉读者有一个地方美得很,很美,这是怎么莫名其妙的事吗?你得用事实说话。当然,如果你强词夺理说,你已经用了很多事实来说明景色的美得话,我不会原谅你,这回更加深我唾弃你的。不要觉得委屈,大叔!真正的美需要通过与人物内心的境界一直,相互烘托才能展现给读者的。三岛由纪夫这一点相当失败,在这本小说中,他只是通过“我”这个视角,一个劲地说金阁寺美,全然不理会,或者说没有深层次挖掘“我”的感情变化。人物的勾勒糟糕的叫人彻底无语!有人评价这本书中人物成了描绘“毁灭之美”的傀儡,这是很有道理的。山岛由纪夫,这么评价,你不要觉得委屈!最受不了了的小说最后的一把大火,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知道作者想让“我”去追求“毁灭之美”,但“我”不知道“我”究竟为什么要追求那无聊的“毁灭之美”。这没有缘由,没有铺垫,我一米八的个子,摸不到头发!再说说翻译。读翻译过来的小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遇见一本烂烂的小说,这倒也罢。更可悲的是,还见到一个烂烂的翻译的。林少华,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读你翻译的小说了。我晓得你是有古文的功底,但不见得你写出来的古文韵律有多和谐。开篇的我真的佩服你的翻译,真心的。前不久看一个人翻译茨威格的长篇《变形的陶醉》,我差点没被里面把通常说的“姨夫”译作“姨爹”吐出血来。还有《八百万种死法》里面一句蛋疼的“他的身体在桥底下发现”。国内做翻译的奇葩一朵接着一朵。我期待一个牛逼的人改变我最近对他们的看法。林少华来了!开篇绝对被镇住了。后来就开始出问题了,到了92页,我再也坐不住了。看官你给我解释解释,下面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像鹤川那样仅仅存在于此便闪闪放光之人,目可视手可触之人,不妨称之为为生而生之人——在失去他的今天,其明晰的形态便不是不明晰,无形态的最明确的比喻,其实在感便是无形的虚无的最实在的模型,其人本身恐怕也不过是这种比喻的而已。例如,他问五月鲜花的相似和相得益彰,便无非由于他在时间的猝死,而成了他那在其棺木上的鲜花的相似和相得益彰。我一度怀疑,这厮是用有道翻译翻译的。

金阁寺代表的美是世界的肉身

里面提到公案南泉斩猫。(这个公案让我想了好几天,后来又有了和当时不同的感悟)讲小和尚们为了一只很美的猫而争执,大家都想拥有它,南泉和尚斩杀了猫,赵州和尚知道了后把草鞋顶在头上。书中说,美是一次性的,稍纵即逝,不属于任何人又可以属于任何人,而不会改变什么。这种基于对美的毁灭的特质,在宫崎骏的动画片也有体现,美与恶的双生。虽然还没看完,里面充满了悲伤的无法净化,那种意识自身有独特性和使命感的特殊性,在丰饶之海中也有体现,这也是作者三岛自身敏感的一根刺吧。看完《金阁寺》这真是本奇怪的书。当我觉得这是一朵黑暗之花弥漫吞噬一切时,却发现也许那是美和恶的对比让人痛苦,主角只能打破这种对立,他要毁灭美,这样恶的姿态就不那么刺痛,就可以舒坦的存在了,可是每每我觉得我理解他的意思时候,总是反转到另一边,难道是说斩灭or忍受?后来我想到,南泉和尚斩的是美(色欲、欲望),可是欲望怎么可能斩尽,色不异空啊,所以赵州和尚才会嘲讽——“你们认为好的不行不行的东西,我觉得是草鞋,而且你们把草鞋顶在头顶般。”禅海和尚的朴素平凡令人难忘,直面不加粉饰的坦然。书中依旧在关键情节出现狗,对出海的船只的喜悦也出现,这似乎是三岛的标识。之后与戴老师讨论。(讨论内容不短,等我整理后写《金阁寺》读后感时候分享大家)因为我不是基于日本的风俗、社会、历史背景,是用美的直觉来感受金阁寺,戴老师说这样会吊诡的失焦。最后我的一个观点得到老师认可——金阁寺代表的美是世界的肉身,是一种停止于表面的非探索的终止,是浮华而不是救赎。我能说唐月梅翻译的让我错愕吗。。林少华还好

我看不懂- -

或者说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看懂。感觉文中有很多的隐喻,南泉斩猫是中间很重要的一个...沟口和柏木的对话中问柏木他是南泉还是赵州,柏木回答他说:“这个嘛……属于那种类型呢?眼下我属于南泉,你属于赵州,或许有朝一日,你成为南泉,而我成为赵州也未可知。因为这桩公案正像‘猫眼’那样是多变的啊!” 然后果然就烧了寺庙...还有就是柏木来到寺庙里面吹笛子的那个晚上,沟口意识到美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就如同音乐,因为演奏者而使得时间仿佛凝固也因为演奏者而很快的归于虚无。在沟口逃离金阁寺的那段时间里,他意识到金阁寺的美虽然看起来坚固而不可动摇,却可以因为摧毁而永远消失,然而人类却不一样,看起来好像很容易毁灭却可以在时间中繁衍下去。貌似永恒却易于消失的美和看起来脆弱却长久存在的恶,如同一开始被人抢夺的猫和嘴脸丑恶的村民。然后沟口选择当了南泉。其实如果不去追究主角的心理活动,而是单纯的从表面来看一切。一个寺院住持的孩子,在一座有名的寺院中,上着大学,颇受重视。却忽然自甘堕落并在最后放火烧掉了国家的文化遗产。就觉得自己在看书的时候被带入了一个怎样奇怪的视觉。对沟口的同情,当他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和临界边缘的时候会产生的同样的思考。但其实这些东西在现实中却是真正的毫无意义。就好像,人人都知道住持在寺院之外的生活,所有东西的两面性。实际上波涛汹涌的平淡,放荡肆意的虔诚或者其他的什么被掩埋在假象之下的丑恶嘴脸。但是金阁却是沟口见到的纯粹的美。虽然感觉他所认定的美其实是自己想象中构筑的金阁,但是却可以从现实的金阁寺中看见那种固定在时空之中的假象。其实有时候所谓的毁灭和拯救应该是很相近的。沟口毁掉的金阁寺却是在毁灭的同时永久的和他自己同步了。

一切都要从那只死猫谈起

南泉斩猫,禅宗最为著名的公案之一。大致经过是这样。一日,南泉和尚的弟子们抓住了一只十分漂亮的猫,两方弟子都认为这只猫属于自己并发生了争执,这是身为师父的南泉和尚出现了,他一手抓住猫,一手拿着一把刀,让弟子们说出自己认为合乎佛道的话,如果正确他便放了这只猫,否则就杀了它。结果,这只漂亮的猫终于还是没有幸免。当天晚上,南泉和尚最引以为傲的徒弟赵州和尚回来了,并知道了白天的事。于是南泉问了赵州同样的问题,赵州和尚脱下鞋子放在了头上。南泉大笑道,“如果今天你在,那只猫便不会死了。”公案到这里便结束了。不知为何,每一次想到这个公案都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禅宗公案看过不少,这个是印象最深的一个,甚至比《风动幡动》还要深刻。诸如风动幡动的公案,给了我们一条近乎确定的方向,然而南泉斩猫却是开放性的,无辜的猫,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死也正确,不死也正确。赵州的做法既然得到了南泉的认可,那么猫原本是可以不用死的,这样看来,斩猫是一个错误的行为。但是换个角度,南泉之所以毅然斩猫,是为了破除弟子们心中的妄念,弟子们执着于那只猫美丽的外表,所以南泉用最为直接的方式解除了弟子们的心结。这样看来,斩猫之举的确也无过错可言。正如《临济录》中那著名的“遇佛杀佛”所言。赵州的做法为什么能得到南泉的认可?很少有人将鞋子置于头颅之上,头颅对于一个人而言无疑是最为珍贵之物,而鞋子不过是脚下之物,赵州的做法无疑破除了所谓的高贵与低贱的观念,本来就不执着于浮华,又何故与一只猫儿较劲儿。头颅尚能置于鞋子之下,又安能执着于一直漂亮的猫,所以猫自然不用被斩了。而我的茫然不在于南泉与赵州谁对谁错,而在于要成为哪一种人,是做南泉还是赵州。南泉斩猫这个公案也是三岛的《金阁寺》的主线,如果说第一次看《金阁寺》的记忆是那沟口父亲口中“最美丽的存在”的金阁寺,那么第二次看《金阁寺》的记忆便是早在南泉和尚手中死去的猫。书中的金阁寺只是一个放在那里的所谓完美的象征,而猫却引出了思考,到底做什么样的人?是做南泉那样的实用主义者,还是做到赵州那样的超然。然而无论是南泉还是赵州都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正如《金阁寺》中的柏木对沟口所说一般,“现在我是南泉你是赵州,而将来说不准,也许你是南泉我是赵州。”柏木的无意直言终究还是说对了,当以美的化身存在的金阁寺在沟口身后燃烧之时,沟口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了南泉。当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谁能解开戈迪亚斯王系的一个复杂的绳结,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亚历山大仔细观察了这个结。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谁又能说亚历山大不是另一个南泉?又犹如许多恋爱中的人,总是说“亲爱的!没有你我怎么活。”完了之后,两个人开始出现了争执,渐渐疏远了,终于有一天爆发了,之后说再见了。现在,你忽然发现那个离开了没法活的东西真的成为张爱玲笔下的“蚊子血”。于是,连你自己都开始嘲笑自己了。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蚊子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都能理智一点儿,肯定更好。也许你会觉得选择成为南泉是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但是能从纷繁的世界之中,分辨出那只虚有其表的猫,又谈何容易。于是,我们无数次看到你拿着刀,冲着那只猫露出贪婪的笑,而后又丢下了刀。你又转向了赵州,你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可打心里还是觉得鞋子真脏。于是你又尴尬的取下了谢。你站在南泉与赵州之间犹豫不决,于是你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一样,仪式性地进行着一切,同时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痛苦。而强迫过后,你又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真是不可理喻。二十二岁,的确应该做出选择。我自己的答案已经有了。而你的选择呢,是成为南泉还是赵州?二零一二 八月末于终南山下

试比较林少华译本和几种台湾译本

总的来说,每一种中文译本都有不少问题。其中林少华翻译的青岛版有好几个误译(如开篇第二段主角父亲在他人恳求下出家,竟误为「由于他本人再三请求」),但却比较忠实原文;而大家经常称赞的台湾星光版,反倒「二次创作」的倾向最明显。(有趣的是,林少华翻译的大陆版村上春树著作被批评用太多雕琢的成语、不忠于原文;怎么翻译起三岛来又是另一种态度了?XD)以下抄录青岛版的两段文字,再与台湾的志文(陈孟鸿译)、星光(刘华亭译)、大地(张良泽、锺肇政译)、久大(石榴红文字工作坊译)等版本比较:(一)1.青岛版……此时此刻,我的确萌生了一种感觉:我正在向黑暗世界展开手臂,五月的鲜花也罢,制服也罢,居心不良的同学也罢,不久都将落入我的手心。自己将拎着底边把世界一把攥到自己手里……但这种感觉作为一个少年的自豪则未免过于沉重。自豪必须是轻盈的,亮丽的,闪光的,眼睛看得见的。我希望得到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希望任何人都看得见,并成为我的自豪,例如他腰间的短剑便是如此。2.大地版……那时候的我,的确产生了一种自觉。那是在黑暗的世界里张开大手而等着的自觉。不久,五月的花、制服、坏心地级友们,都掉进我张开着的大手里。自觉到自己在底边抓住并绞着这世界。……但这种自觉,作为少年的荣耀来看,却稍嫌过重些。荣耀非更轻、更亮、灿然可见者不可。我要肉眼看得到的东西。我要谁都看得见,知道是我的荣耀的东西。比方说,就像腰他间配着的短剑。3.久大版……这时候的我,心里生出一种自觉──摊开双手期待着黝暗的世界。当初的五月之花、制服、坏心眼儿的同学都将落入我的手中,而自己即在世界的渊底掌握并随意拧弄整个世界……。只是,以作为一个少年的荣耀来看,却稍嫌过重了些。为自己定的荣耀宜轻、宜明朗、宜易见,最好灿然即在眼前,我但愿每个人肉眼即可见那我所渴求的荣耀;譬如,「他」腰上佩戴的短剑。4.志文版这时候的我,的确产生了一种自觉。那是衷心欢迎黑暗世界来临的等待意识。那时候,五月的鲜花、神气的制服、坏心眼的同学等等,都将要在我的控制之下,整个世界,都任由我支配。……但是,以一个少年人来说,这种意识,这种憧憬,未免太不切实际,太过异想天开了。少年人的憧憬必定要属于比较明晰、得以企及、肉眼能够看得到的。我希望人人都能看到我的荣耀,例如那位前辈校友腰间佩着的短剑。5.星光版当时的我,存有一种幸灾乐祸,盼望黑暗世界来临的意识。如此,五月的花朵、神气的制服、坏心眼的同学们,都将掌握在我的手中,整个世界都任由我支配。……但是,这种意识对少年而言,却不免流于虚妄和不切实际。一般少年憧憬的无非是一些轮廓明晰,肉眼能见且能触及的物品罢了!总之,我希望人人都能看见我的荣耀,如那位校友腰间所配戴的短剑般。6.原文:http://album.blog.yam.com/show.php?a=qilai&f=1610560&i=200552531&p=34(原文太长而我的日打太差,日本人又太有版权观念,网络上找不到原文,故直接扫描原文书内页,如有不便请见谅)以上五组中译大致可分为两组:青岛、大地、久大偏向直译,而志文、星光偏向意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翻出原文的「展开大手」一词。就我自己的理解,会觉得志文和星光扭曲了原文:因为从上下文判断,原文的「黑暗世界」一词指的应该就是「世界」,后面提到的花、制服、同学等都是这世界上的东西,而主角张开手等着这些东西落入自己手里;而志文和星光却把「黑暗世界」理解成「整个世界都落入主角手里这个状态」,而把「展开大手」等字句略去不译,甚为不妥。(二)1.青岛版我想我再三说过:鹤川是我的正片。倘若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本应对此一概不闻不问,而将我阴暗的心境全部翻译成明朗的感情。这样,谎言就会成为现实,真实即可沦为谎言。假如鹤川以其天生的这种特技,将所有的阴影译成光亮,将所有的黑夜译成白昼,将所有的月华译成阳光,将所有的夜间潮乎乎的青苔,译成白天明灿灿的绿叶,那么我或许会结结巴巴地忏悔一切。然而唯独此时他一反常态。于是我阴暗龌龊的感情骤然得势。2.大地版我一再说过,鹤川是我的阳画。……鹤川如果忠实于他的使命,就不该究诘我,什么也不问,把我的暗色感情,原原本本的翻译成光亮的感情才对。那样一来,谎话该变成了真实,真实该变成了谎话的。如果鹤川使用了他原有的手法,把所有的阴影变成光明,把所有的黑暗变成白昼,所有的月光变成日光,所有的夜的湿苔变成昼间光耀的嫩叶,那么我可能带着口吃而忏悔一切也说不定。(注:「阳画」就是日文的「正片」,张良泽未把日文汉字翻成中文。)3.久大版我再三说过,鹤川像是我的正片。……鹤川如果能忠实于他的任务,便不应问我,只管把我内在的感情,依照原样翻译成光明的感情才对。那时,虚伪可变真实,真实却变成了虚假。鹤川如果能依照以往的方法,把全部的黑影变为光明,把全部的夜变成昼,把所有的月光化作日光,把所有夜里湿润的青苔,化成阳光下晶莹的新叶的这种翻译方法让我见到,我或许会口吃地忏悔所做的一切。然而,他并没那么做,如此一来,我黑暗的感情面似乎得到助力。4.星光版我曾说过,我好比相片的底片,而鹤川就像是冲洗出来的照片。鹤川如果忠于他的任务,就不该追根究底地提出那个疑问,企图把我感情的黑暗面,原原本本都翻印出来。如果鹤川能照往日的惯例,把一切阴影化为光明,把黑夜化为白昼,将月光化为艳阳,把暗湿的苔藓化为晶莹的嫩叶,我可能就会期期艾艾地说出一切,向他忏悔告白。5.原文:http://album.blog.yam.com/show.php?a=qilai&f=1610560&i=200552532&p=35从这一段文字的比较也可发现星光版对原文改写的幅度最大。另外还有许多地方都呈现类似情况,但由于个人精力所限,我只举一个,就是全书最后一句:1.青岛版要活下去,我想,就像干完一件事正在小憩的人常想的那样。2.志文版我突然想起「好死不如歹活」这句话,我心想:还是活下去吧!3.星光版在烟雾袅袅中我忽然有如一位艺术家完成大作时的心情。我想还是活下去吧!4.原文一ト仕事を終えて一服している人がよくそう思うように、生きようと私は思った。青岛版最接近原文,不过总觉得缺乏润饰,至少应该设法把「活下去」放在最后比较漂亮;至于志文版和星光版都属无中生有的创作。经过这些比较,我觉得青岛、大地、久大的翻译偏向「信」,而志文、星光的翻译偏向「达」和「雅」。就我个人的偏好,会比较支持「信」这一边,不过这几种译本「信」的程度究竟到几成,却还是让人不太有信心……。所以,也许还是努力学好日文,读原文吧……虽然不知道哪年哪月能达到那样的程度。

美学暴力的毁灭

书里随处可见三岛非常浓郁的个人情感,美与丑,善与恶,都是金阁寺的代表。 浑浊的世界付之一炬于一把大火,这其中,因为爱,也因为恨。 它是一个缩影,呈现了美学暴力的毁灭。 时间存在于美的悖论中,它与之同行。

《金阁寺》札

毁灭还是毁灭。《金阁寺》【日】三岛由纪夫青岛出版社2010年1月感却迟钝的人们,不流血便不会狼狈不堪。P14死相以其无以伦比的生动告诉我们:物质这种东西,其存在距我们是何等遥远,其存在方式又是何等地可望而不可及。P23战乱与不安,横野的尸体和无数的鲜血,自然使金阁增添了美色。P25我们突然变得残忍,是在这春天里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上呆呆观看树丛间晃动的阳光的这一瞬间。p136为了消灭对象的一次性而杀人,那是永远的失算。P138金阁与人的存在便是如此愈发成为泾渭分明的对比:人之形象容易毁灭,却浮现出永生的幻影;金阁之美固定不变,却渗透出毁灭的可能。人虽脆弱而无法根绝,金阁虽顽强可使之毁于一旦。P138任何时期从终端观察起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而我拥有从终端观察这一切的眼光,并且感到自己握有做出最终判断的权力——这才正是我获得身心自由的根据。P143火自然发生,灭亡和否定乃世之常态,人们建造的伽蓝必被烧毁。P146三岛由纪夫的那一套《爱的饥渴》、《假面的自由》还有《丰饶之海》在大学的某个午后坐在图书馆看完的。极少去图书馆,所以为数不多的几次都记得是为什么去。那一次只是突然想看小说而已。人总是这样,突然需要小说。需要小说来打开另一个世界,不是现实的也不是虚幻的,正好只是一种文字营造的单一感官世界。三岛由纪夫的文字阴郁华美,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永远都带着血丝。比起来,果然还是川端康成或者东山魁夷更令人亲近。金阁,就这样伫立在彼端,野主力在沟口的此处。在这世界上存在的都具有实体,有光影。所以一定的美一定有它的对立面,如果没有那便不存在。不存在的便可以无限的完美,但可惜完美总是乌有的。如果不能毁灭掉那种存在于寺院的丑,生活中的窘境,一切急迫又毫无生机。那么就毁去那看似生机勃勃实际上却恒寂如死的金阁。没有那么美的金阁,也没有那些投影在美之下的东西吧。三岛由纪夫借由隐喻完成了对金阁寺毁灭之美的再创造——“南泉斩猫”分别收录在《碧严录》第六十三则“南泉斩猫儿”与另一则“赵州头戴草鞋”。唐代,池州南泉寺有位名叫做普愿禅师的名僧,因山名而被称为南泉和尚。一天所有僧众出去割草时,寂静的山寺里出现一只小猫。众人觉得稀奇,争相追逐将猫逮住。于是东西两堂发生争执:双方都要将猫作为自己的宠物。南泉和尚见此情景,一把抓住小猫的脖子,做持刀割草状,说:“你们若说出一句合乎佛道的话,这只猫就会得救,否则我就斩掉它。”众人默不作答,南泉和尚当即将小猫斩断扔掉。傍晚,高足赵州回来。南泉和尚将事情的原委叙说一遍,征求赵州的意见。赵州迅速脱下脚穿的草鞋,顶在头上,扬长而去。南泉和尚叹道:“啊,如果今天你在场,小猫就得救了。”那只美丽可爱虏获众僧心的小猫,引起众僧争执的小猫被果断的斩了,因为他们都无法用看待草鞋的心态去看待小猫。主角摧毁了金阁,便摧毁了美和依赖于美的权力而存在的那些东西,不管是主持还是一个又一个有为子。此外,哑巴或者结巴抑或口吃似乎是作家们忠爱的主角,一切不正常的在这些缺陷下都显得光明正大,甚至带了一种美。烧了金阁寺的结巴和尚,人生枷锁中的飞利浦,尘埃落定里的傻子,缺陷打开了世俗世界的结界,或者以为能够打开。

好难啃

在手机里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看得有点吃力。老实说,是有点看不太懂,对于才疏学浅的鄙人来说,太艰涩难啃了...对于美的追求么?为了保有在心中最完美的形象于是毁了它便得到永恒。有点畸形的心理呢~艺术家总是走极端,难怪三岛由纪夫最后自杀了...= =!

简论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候选人的三岛由纪夫落选,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很不好,开车上高速公路狂奔数小时以排解郁闷的情绪。同年三岛建立了自己的极右组织盾之会,70年劫持日本自卫队高官,企图复活军国主义思想,对前来营救长官的士兵们发表演讲后却无人响应,三岛自觉大势已去,实行武士道精神的剖腹仪式自杀,死状甚是惨烈。消息传出后当时大批作家赶到三岛死亡地点,但只有川端康成一人被允许进入,不过他也未见到三岛尸首,只是不无感慨的说“应该死去的是人是我”。此后一年多,川端康成自杀。三岛由纪夫其人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另一个跟他相似的人想必知道的人更多,那便是阿道夫·希特勒。这两者身上有两个共同点:艺术与政治。希特勒未能被艺术学院录取,于是走上了政治道路,三岛在艺术上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肯定,于是激进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希特勒在政治上成绩突出,而三岛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则远胜希特勒,两者命运相似但又是那么的不同,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两人固然在不同的领域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终究逝去的那么悲惨,希特勒在德国战败前夕躲在地下掩体里自杀的前一天才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金阁寺》选取了一种残缺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全篇采用大量抒情、大量写景的创作手法,配上林少华优雅适度的翻译文笔,读来一股淡雅的诗意。因主要角色、主要故事场景均和寺庙有关,所以不时能看到一些佛学思想,三岛也借虚构人物大肆探讨了美的意义,将因不健全的身躯导致的扭曲审美观表达的淋漓尽致,充分发掘了潜藏在人性中的阴暗一面。对这篇作品我只有一点感到不满,如果结尾处主角能和金阁寺一起葬身火海那便是一个完美的收场,不仅贴合了书中人物的毁灭审美倾向,也更能凸显出三岛自身的殉难者姿态,作者在这里用一个相当平常朴素的结尾结束这个故事,多少显得虎头蛇尾了。三岛的另一作《潮骚》也收录于书中,这一篇想必很受欢迎,因之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已经被五度搬上荧幕。故事嘛,看一遍也就知道属于大众喜闻见乐的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别有用心之人则吃瘪云云。这篇作品只比《金阁寺》早发表两年,但两者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却大为不同,《潮骚》写一般意义上正常的、向上的东西,《金阁寺》则不妨说写一般意义上非正常、向下的东西,这么说好像显得有些傻,不过在美这个至高命题中,两篇作品也可谓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探寻、诉求美的意义。只能说《潮骚》显得俗,不像《金阁寺》有一种新的视角、表达了一种另类的思想。川端的作品也读过了,是叶XX和唐XX的译本,平心而论我觉得很不怎么样,当然我也在怀疑翻译的问题,恰好林少华翻译过川端的作品,有机会拿来读读也未尝不可,没准还有新的发现。只不过目前来说还是觉得对三岛无缘诺贝尔感到可惜,也为其早早葬送在政治仕途上感到惋惜——政治怎能比得上艺术的纯粹?

残疾

柏木和“我”,一个是腿有残疾,一个是有口吃,不同的是柏木由此产生的自卑是完全的存在于一时,“我”的自卑则是完全的存在于一生。前者,在与人,特别是女性的,不纯洁的交往之中,使得残疾成为我之为我的特征,用人格魅力,刻意的拔高这种特征的独特和意义,形成了自我的美。“我”却在与人的接触中,反而加强了与外界的隔绝,使得内心的美愈发的脱离于自己的身体、生活、生命,必须要摧毁现有的美的形象,现有的世界,方能使得“我”之美在污染的当下浴火重生。作者内心的美想来也是如“我”心中的美一样,受制于某种隔离,也受保护于某种隔离,使得起是非社会化的,而这种标杆,显然是和住持老师、母亲、柏木等一众社会人等所对立的,而社会人身上的丑陋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不断的复制、传递,使得其在短暂的易摧毁的人生成为这种堕落的载体,又由于这个过程,使得这种社会的丑陋的不能被摧毁。金阁寺的美,其实是作为“黑暗时代的象征而建造”的,是相对于社会丑而被公认的美,是与社会人有一致美丑观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我”要打破的是,社会的世俗的美丑观,达到自然的、非人为的美学高低。潮骚完完全全就是一见钟情、理想化的爱情故事,作者小心翼翼的设置剧情,避免让性爱破坏爱情的美丽,周围人的压力也有节制地设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更多的是为了体现新治的男人味和初江的女性美。在描述海女捞鲍鱼的场景时,作者是闪过一丝年轻与成熟年纪的不同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危机不安的,但是,随即就被完美的剧情取代了。必须说,作者在这里所要描绘的岛屿,是作为圣洁爱情的最完美衬托,因此,这个岛屿是相对独立、封闭的,尽管不算发达、富裕,但是,有其自然的魅力,灯塔也在这个岛的高点不断的转动,给予永恒的守护。这便是三岛内心的理想国吧。


 金阁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