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115130532
作者:李纲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在信息网络时代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所存在的这一亚文化现象,它不同于以往那些仅从技术方面对网络的出现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文化问题的分析与阐述,而从宏观上将网络纳入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思考。
  本书共十二章,包括:导论;网络冲击波:传统文明面临新挑战;网络生活:网络的价值探析;互联网对隐私保护的影响与对策;网络立法的道德基础;网络垄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道德分析;网络时代的公共安全;网络时代的管理;网络道德评价的原则;网络伦理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首都网络经济的发展及影响;首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状况。
  本书适合政府职能部门、计算机类师生、相关理论研究者及对网络感兴趣的人群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探寻网络世界的"良知"  1    一、网络伦理文化问题的缘起2    二、"无标识状态":网络社会的伦理悖论5    三、电子商务的伦理文化之维7    四、网络社会的发展及其伦理文化前景9第二章  网络冲击波:传统文明面临新挑战  13    一、文明发展的新跨越13    二、网络文化:文化新形态16    三、网络文化的影响19    四、新兴媒体功能:网络文化的表现方式24    五、网络文化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27第三章  网络生活:网络的价值探析31    一、网络的社会价值31    二、网络的经济价值38    三、网络的文化价值45    四、网络价值的评价尺度52第四章互联网对隐私保护制度的影响与对策57    一、现行隐私保护的主要内容57    二、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对隐私保护的影响64    三、网络环境下隐私保护的对策72第五章  网络立法的道德基础  85    一、法律约束与道德约束85    二、网络犯罪:原因及趋势90    三、网络犯罪与网络立法95    四、网络犯罪与网络道德教育  102第六章  网络垄断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道德分析  109    一、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  109    二、网络时代的垄断与竞争116    三、软件保护的道德困境  123    四、网络时代的IT精神。127第七章  网络时代的管理  133    一、管理的革命133    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139    三、电子商务与社会治理  145    四、政府对互联网的调控及规范方式  153第八章  网络道德评价的原则  161    一、伦理学分析的价值16l    二、分析框架:义务伦理学与目的伦理学  168    三、虚拟交往:网络道德与一般性道德的对比.172    四、网络时代的平等  178    五、网络道德评价的原则  182第九章  网络伦理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89    一、网络伦理文化研究的理论视点189    二、网络伦理文化的模型分析192    三、网络伦理文化的非道德性及其诊治  198    四、非道德文化的社会治理204第十章  网络经济的发展及影响209    一、网络经济的作用及影响209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方向215    三、发展网络经济的几点考虑217第十一章  首都北京社会网络化的发展状况223    一、首都北京网络应用状况225    二、首都北京信息化水平226参考文献235后记  239

编辑推荐

传统社会的人们固守在自己的部落、家庭中,几乎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如今,我们将地球比作“地球村”。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当您在尽情享受网络的快捷方便时,是不是还有一些顾虑?其实无论网络有多发达、多复杂,网络关系本质依旧是人与人的关系,让我们来关注——网络文化。

内容概要

李钢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1997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市新世纪优秀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2003年留学剑桥大学,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学、现代化理论和经济哲学。近几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六项,在国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八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从文化理论的角度的控讨了网络价值、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网络立法、网络垄断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时代的管理、网络伦理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等主要问题。

章节摘录

书摘探寻网络世界的"良知"    信息网络正在迅速地将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组织相互连接起来,互联网对我们职业的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日渐增强。通信的便利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压缩是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好处。技术的发展常常比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快得多。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带给人们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前沿性话题。    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目标是高效率地将大量数据变成信息和有用的知识。由于有了网络技术,个人和组织能够简单而又经济地交换大量的信息。全球互联网使企业的经营方式、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工业经济"已经显 现出倦容,人们对于未来经济模式的选择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统一性,提出了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等一系列变革的模式,其共同点是"基本生产资源重心的转移,即从传统的物质资源转向无形的智力资源"。究竟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时代在等待着我 们,今天还不甚明晰,但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感受到的是,在经济转型期,"网络"已经与我们息息相关。网络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商业经营、对外贸易、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运作模式,甚至对我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文化的勃 兴就是一个明证。面对网络,从前的道德构架和道德规范是否依然P1可以发挥作用?网络本身的发展是否也面临着伦理文化准则的挑战?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网络伦理文化问题的缘起    现代社会日渐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似乎无孔不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因此,有人用"数字化生存"来形容 这一变化趋势。直观地看,数字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但实质上,它所遮蔽的无疑是数字信息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字化生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更蕴涵着复杂的伦理文化问题。人们不仅需要以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维系数字化生存,而且必须为数字化生存构建合理的伦理文化空间,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新的、特殊的无序之中,数字化生存就会发生危机。    由于处在数字化生存状态之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来越明显地依赖于信息这一中介,所以构建数字化生存空间,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信息网络伦理文化。如果缺乏积极的伦理文化准则,那么,大多数个体就会在面对多种行为选择时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借助于伦理文化准则提供的行为指导,网络主体才能比较容易地做出何种行为正确、何种行为错误的道德判断。个体在反复践行外在的伦理文化要求的过程中,会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意识;网络主体一旦将基本的伦理准则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意识,他就可能推 而广之,即使在没有现成的具体准则指导的行为选择中,也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熟知的基本伦理准则,推断出何种行为合理、何种行为 不合理。    网络拓宽了人类交往的领域,为社会发展和个体自我满足、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和普遍的条件。网络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拓宽了交往的空间,赋予了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时空限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愿意,网络可以将全P2球不同角落的每一个人都"网"在其中。世界有望真正成为"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事务都将受到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这将完全改变传统意义的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主体间关系。再加之网络交往中主体的无标识状态的特征,它势必使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挑战,不同伦理 道德和价值观念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增大。    传统道德观念、规范和责任的建立基于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首先,道德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 因素,道德交往的范围与地位、职业、利益相关。因此,马克思指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其次,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相对稳定。 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时代性。超文化的价 值观是不存在的。伦理道德具有相对性,道德行为只能依据恰当的文化标准来做出判断。    网络道德是在虚拟空间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它超越了物理空 间的限制,不仅仅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和间接交往关系的是大量陌生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是传统伦理标准所无法囊括的。    网络道德交往的新特点,对既有的伦理学框架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网络化交往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方式,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制于物理空间。网络化的交往是虚拟的交往,社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 内容和自己所关心的对象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它使道德活动的范围大幅度拓宽,引发了社会价值观念和人的道德互动方式的更新。网络化交往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拓宽了个体的社会认同范围和程度;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网络上的交汇、P3


 网络文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哈哈,我导师的书!赞一下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