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笼子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5621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自动化的书,它提醒我们自动化对人类的影响,人们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忽视了,它已经渗透进了生活和工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商家在设计程序和应用时,早就把他们的想法埋入了编程和APP中。
卡尔的作品无疑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灌入了的一剂清醒药。他独特的思考问题角度,犀利甚至略为偏激 的言论再加上丰富的*前沿的科技案例会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且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动化等高科技潜移默化地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位一直在互联网时代火热浪潮里的冷峻观察者将我们带入了深刻的反思。

书籍目录

前言 致驾驶员的警告
第一章:怀念手动挡汽车
谷歌的无人汽车
未来世界
充实工作的意义
被高估了的自动化
第二章:自动化大时代
无法阻止的机械化大潮
机器革命
当机器人取代你的位置
按键式控制
从工厂向办公室、商店和家庭进军
第三章:自动驾驶来临
自己飞行的飞机
专业飞行员即计算机操作者
新型坠机事故
走出飞机驾驶舱的人们
第四章:重塑工作和工人
过度依赖的后果
钝化的思维
在行动中思考
插曲——跳舞的老鼠
第五章:白领的计算机
电子病历的副作用
惯性:剪切+粘贴
技术与工人
计算机的新技能
数据和算法的缺陷
第六章:当世界只剩下屏幕
真正的女神——GPS
迷失方向
越来越聪明的计算机
设计师的忧虑
肉体中的思维
第七章:自动化,为了人类
是否需要人类?
技术优先
给人类空间
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
小心——如果技术优先
插曲,盗墓者的启示
第八章:内心的低语
伦理的挑战:杀缪机器
深层自动化
透过玻璃
意愿的松动
代码背后的商业动机
第九章:事实是,劳动让我们有存在感
使用工具的乐趣
主人和奴隶
一则寓言
破笼而出

内容概要

著名科技作家。出版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著作,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卫报》、《连线》杂志及其他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卡尔现与妻子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


 玻璃笼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这本书还不错,延续了尼古拉斯·卡尔一贯的写作风格。书中讨论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大家可以就此展开讨论。不过平心而论,从书的创新性来看:这本书缺乏独创性,本书内容和《算法帝国Automate This:How Algorithms Came to Rule Our World》《第二次机器革命》的内容有高度重合。可见卡尔部分“借鉴”了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教授布林约尔松和畅销书记者麦卡菲的思想。本书值得看,不值得买。可以在书店站半小时,消磨消磨无聊时间。如果买过上面提到这两本书的朋友不推荐购买。
  •     如果机器统治了一切,人类将何去何从夏学杰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科学技术解放了人类,改变着世界,可它是否也在给人类创造新的束缚呢?美国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玻璃笼子》就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书中痛陈自动化在分担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弱化了我们的才能,偷走了我们的生活,限制了我们的视野,甚至将我们暴露于监控之下,操控我们。他因此提醒世人,当计算机和一切智能设备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伴侣时,应更加留心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身份。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从失事飞机事故调查、意外事故报告及驾驶舱研究中搜集了一些证据,表明驾驶员曾经过度依赖自动飞行系统以及其他计算机系统。2013年1月4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其网站上发布警告,称过度使用自动化飞行会“削弱飞行员快速处理飞机不良飞行状态的能力”。尼古拉斯·卡尔从“致驾驶员的警告”开篇,探讨了自动化的不足以及过分依赖自动化的后果。他在书中举了一些如无人驾驶汽车、电子病历等例子,用事实来证明自动化并不能做到完美无缺,也会出现差错。“我们几乎无法预测自动化带来的改变,它可能同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反。”而自动化同时又将人的技能给降低了,人的思维逐渐被钝化。卡尔总结道:“技术推动了工具的进步(如果‘进步’这个词是正确的),从提高工作能力的简单工具变成了限制人类的复杂机器。”  当初机器问世时,人类是多么欢呼雀跃呀!而时至今日,人类又该惆怅了,机器把人类解放得太过彻底,人们越来越陷入被挤兑的窘境。国际象棋顶尖大师早已败给了电脑。计算机开始诊断疾病,还能写新闻稿,甚至创作高水平的散文和诗。几年前,人们还认为计算机技术无法实现汽车自动驾驶,一流专家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报告都表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汽车驾驶这项技术还是必须由人来完成,而如今无人驾驶汽车已成了现实。还有什么是数字化技术所替代不了的呢?不光体力劳动者,不光技术平平的技工,其工作有被取代的危险,就是脑力劳动者也正陷入工作岗位被清洗的尴尬之境。十多年前,我看过一篇小小说,写的是书法家面对电脑的惆怅。人们想要什么字体,都能用电脑打出来,又快又美观,练了几十年字的书法家顿时悲哀地感到自己的手艺变得可有可无。现在看来,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少,其功用越来越趋向艺术性,就像很多手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将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了。钢琴也可以通过软件控制自动弹奏了,还有什么工种不会面临淘汰呢?现在就连经济学家也说不明白了。由美国的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与安德鲁·麦卡菲合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会儿说:企业家和CEO们的工作,科学家、护士、饭店杂工的工作,以及很多其他种类的工作是无法计算机化的;一会儿又说:厨师、园艺师、修理工、木工、牙医和家庭健康护理员在短时期之内是不会被机器代替的。在这样一个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谁都会手足无措。  然而,还总有一些人对科技进步抱着过于乐观的态度。对于技术性失业,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能使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增加,更低的成本有可能会带来更低的产品价格,而更低的价格会带来对产品的更大需求,并最终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我觉得这样的预测,过于乐观了。产品价格再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可能无限增长,总会有个限度。历史学者葛剑雄在《我们应有的反思》中发过这样的议论:“一百多年前的汪士铎面对中国的4亿多人口,曾经发出绝望的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但当中国的人口超过11亿时,‘天地之力’不但没有穷,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到了汪士铎不能想象的程度。在充分意识到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时,我们完全不必做现代的汪士铎,而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葛剑雄坚持认为科技之力能够解决人口多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当超导、受控核聚变、遗传工程等新技术取得突破之后,中国现有的资源就能满足更多人口的需要。”科技之力强,但也不会强大到无限的程度。《人口爆炸》曾坚称,到1980年,印度不可能养活新增的2亿人口。但生物技术学家布劳格让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了自给自足。不过,布劳格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并没有乐观到忘乎所以,而在演讲中警告:如果人类想要永远击败饥荒,那就必须要在增加粮食生产和控制人口增长两方面共同努力。  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科技只要进步就是好的,人类发明的东西,就一定会为人类造福,还有许多是始料未及的后果!1993年圣迭哥州立大学的数学家弗诺·文奇在论文中写道:“在未来30年间,我们将有技术手段来创造超人的智慧。不久后,人类的时代将结束。”这一天,被学者称之为奇点,据说被预测到在2045年出现。机器人可能统治人类,想想够让人毛骨悚然吧?  自动化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改变着社会。更要命的是,它的改变,有时具有颠覆性。所以尼古拉斯·卡尔发问:“自动化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人类?”他担心的不只是技术性失业,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类的改变。汉娜·阿伦特在《人之境况》里论述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手工工具一直是人类双手的仆人,但是机器就不同了,机器要求工人为它们服务,工人需要调整身体的自然规律以适应机器的机械运动。”尼古拉斯·卡尔则说:“脑力劳动自动化会改变智力的本质和关注点,并终将侵蚀文化的根基:我们理解世界的欲求。”  《玻璃笼子》对科技的保守观点,我颇为认同。科技创造了便捷,可对人类的幸福感又增加多少呢?这值得反思。我感觉我越来越陷入一个物质的世界,越来越疲于奔命,生活与诗意渐行渐远。马克思在1856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所有的发明和进步都赋予物质力量以智慧生命,而人类生活却被愚化成了物质力量。”《吕氏春秋》说:“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抬腿就坐车,整日里吃大鱼大肉,容易得富贵病。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因为想得富贵病,也没法得到。技术也是这样,与其被奴役,还不如干脆没有。当然这样的念头也只能是幻想一下而已,历史不能倒退。  如何破解生活在玻璃笼子问题呢?卡尔的设想是:“我们能够重新设定软件程序和自动化系统,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人因研究员和其他自动化专家已经发现,人类有办法打破玻璃笼子,同时保留计算机带给我的益处。”重新设计程序系统就解决了?这么简单吗?当然卡尔更想对技术进步说不。“我们无法对自动化进行理性思考,不能正确理解自动化的影响。我们不知道何时说‘够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叫停。”“要保证未来社会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对自动化加以限制。”限制科技发展,是很难办到的,除非世界各国在这个问题上都达成共识。  不管怎么说,对技术进步泼泼冷水,大有必要。世人的确应从对技术对经济层面的追逐与向往,回归到对人对生活本质的关注与思考。人类社会,重要的不是人,难道是技术吗?不妨回味一下卡尔的忠告:“我们要改变对进步的认识,强调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技术进步。我们可能甚至需要接纳一种原来认为无法想象的观点,至少是在商业领域:在人和机器之间赋予人类优先权。”
  •     一开始,武师之间用拳头比划,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开始普及刀具。毫无疑问刀具赋予武师强大的武力,一些过去瘦小的武师用刀具开始击败强大的拳师。老拳师开始思考,该怎么办呢?刀具的使用已经无法禁止了,它就好像瓶子里的恶魔,一经释放出来就牢牢占据空间各个角落。于是,拳师开始修炼一种新的技法:空手接白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依然无法打败刀师;然后拳师开始给自己的臂膀套上护具,继续空手接白刃;但是依然无法继续下去,最后能够站在顶峰的武师出现了,既可以空手接白刃又可以熟练使用刀具,他们对拳法有了新的理解,也对刀法有了新的促进。这就是技术变革后人类最可能走的路。书中提到由于技术的快速迭代,计算机这个工具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过去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技能现在轻轻一按就可以获取。但是这种获取是肤浅的获取,它并没有在人类的大脑投下锚点,人类由工具的主人开始沦落为工具的奴隶,越少人参与的工具是越「优秀」的工具,工具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形成一个自我系统,人类体验不到参与的快感,也缺少深层控制的快感。人类陷入了一个玻璃的笼子里,这个笼子里的人都盯着手机屏幕而看不到外界的世界。是的,是这样的。但是……在没有计算机的时候,依然有大量人沉迷于其他的工具,比如老虎机,比如扑克牌,比如麻将。他们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产品或者说技术的奴隶,他们从来不会去理解工具的真正含义,所以技术并不能对他们影响——就好像男人始终是专一的,他们无论年纪大小都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他们都是心甘情愿陷入这个技术牢笼里的,技术只不过是越来越容易把他们圈养起来罢了。而那些思考者呢,他们该如何自处,也许他们可以向老拳师学习,既然技术无法倒退,那就迎上去,熟悉技术的使用,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明确产品的规则和陷阱。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也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道自己所知道的,那么技术产品无法欺骗自己,无法蒙蔽自己;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道整个产品存在自己所不了解的,不要逃避,且用且疑,保持不信任的态度或者说保持出离心,当你对一个产品保持了警惕,那就会加强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理解能力,甚至会引导出变更技术发展方向的力量。我们依然可以在刀具横行的时代磨砺自己的拳头,虽然拳头无法撼动刀具,但是拳头可以通过变种来利用刀具打败刀具,加强自己的技术水平,始终对现有的技术保持怀疑态度,不痴迷不盲从,不断去学习,不断走在技术的前面,也许双手的速度无法胜过机器人的铁胳膊,但是你的大脑可以超过机器人的制定规则,那么自动化就可以为你所用。且能够用得更好。对技术保持警惕,但同时不拒绝技术。就好像与毒蛇共舞,不要像普通人那样被技术毒蛇身上的斑斓所迷惑,但是也不要拒绝毒蛇的舞姿,毕竟从这舞姿里我们可以看到更远。少年派与老虎共存,人类终将与机器人共存,只不过在这只船上,人类是否可以优秀到共存那一刻,在乎心在乎体,新的挑战永远是在未来的路上。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翻译也太差了吧。后悔没去看英文版。
  •     看不到作者的什么观点,内容属于论文,可阅读性不好,我读着读着就困了。梳理大量引用历史文章或书稿,其中引用到国富论的部分还不错,恩,我决定去看一下国富论。
  •     并不能赞同其中大部分的观点,作者基本上都是在为自己的观点找例子,所以感觉说服力也不够。
  •     反自动化没有意义,这是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一旦倒退,后果才真的是不可设想。与其希望减少使用,如果开始着手改进这个工具,并将它用得更好
  •     第一财经推荐。alphago的胜利也让我最近一直思考是不是人工智能个好事情,是不是有可能演变成灾难?技术不是奴隶,人类需要时时刻刻警惕技术的道德破坏,独裁的帮手,对人力能力培养的限制。整书逻辑性稍差,但观点足够清楚了。
  •     虽然我同意人类通过计算机而接近信息技术甚至于自动化的进程将必然的对社会风俗、思维习惯、生活动态发生改变,也确实对此是好是坏存疑,但是仍然觉得作者的观点未免有点极端。尽管作者自己说是要提醒昂首阔步买进自动化时代的人们去观望它不好的那一面,但其实通篇看来更像是一个技术悲观者抨击过快的技术发展与过慢的人类更新间矛盾的论调。未来的世界是人类的还是技术的确实难说,充满好奇,有一点点恐惧,但是,没有谁能让它停下来,葆有生而为人的那一点点感性、一点点伦理观、一点点道德感、一点点潜意识和知觉,去看一看那个不远又不近的崭新世界。
  •     堆砌,缺乏诚意,但是还是一本值翻一翻的书
  •     看看
  •     作者最有名的书应该还是IT不再重要,但这本书明显没有讲清楚作者真正想讲的东西,或者说作者根本就没有想讲的东西,但里面罗列的一些事实呢确实也会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自动化或者智能的东西会帮助我们的生活,但也确实在很多方面上改变着我们的思路和观念,这些顺应了潮流,但顺应潮流不一定是好的
  •     我们握着方向盘,却分不清是谁在驾驶。
  •     工作成就一个人,我们即是我们所做事情的集合,作者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提出了一些质疑,也列举了一些事实;技术和工具应当是人的延伸,而非人的萎缩,但是技术的发展是不是一定是对我们有益呢。
  •     还讲自动化?现在都叫人工智能了!
  •     这类书最大的价值都是提了个好问题和举了很多生动例子,但回答乏力。
  •     内容很丰富 论据很全面 论点很全面 值得看看 了解不少 自动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     担心科技的进步把人类变傻了?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有点过了。
  •     作者应该是学文科的吧,全书充满了深入思考的浓烈人本气息。甚至在结尾中以一种温和而又自尊的方式抵抗人工智能,来强调人优于机器的灵魂和自由。全书在描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中,充满思辨色彩地总结了人工智能缺乏思维能力,但亦毋庸置疑正夺去人类工作的事实。一方面技术上占有优势的程序算法有利于开发者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另一方面自动化的普及也将替代越来越多不具创造性和复杂度的工作岗位。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自动化的优势对人力劳动的侵蚀,不仅造成工作岗位减少工资降低,而且过分依赖技术还会弱化常人的各项技能,并且从生物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科学实验和实际事例的佐证。
  •     堆砌证据之作 读了一半草草收场
  •     没什么意思,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竟然写了一本书。
  •     工具和现实的冲突
  •     好书。作者以批判性地思维看待如今热捧的科学技术,提醒人们用心感受世界,致敬。书中的语言精致,感谢译者的辛勤付出,非常值得学习。书中的很多部分都已标注,简单地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继续鼓励自己读书的新方式,抛弃以往懒惰的习惯。借书中结束语部分,简作summary:如果如爱默生所说,生命力的来源是“活的灵魂”,那么我们最崇高的责任就是抵制任何削弱或腐蚀灵魂的力量,不论其来自制度、商业还是技术。我们每次与事实碰撞,都会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更好地成为它的一部分。我们面对屏幕时,需诘问自己:我们的本质是否还是在于我们的所知,抑或我们现在满足于用需求来定义自己?活的灵魂是明亮的灵魂。最后想说,我们向每个新的时间打招呼,问候,说你好,说再见。殊不知,是时间悄悄地送走我们每一个人。2015,走好。
  •     自动化延伸到了我们存在的最私密领域,从而增加了风险。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技术浪潮中随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行。拒绝发明并不是排斥发明,而是让发明融入我们的生活,让进步脚踏实地。抵制永远都不会是徒劳的,我们最崇高的责任就是对抗任何削弱或腐蚀灵魂的力量,不论其来自制度、商业还是技术。
  •     反思自动化对自身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感知域的影响。
  •     要不是老师让看这本书。。。我才不回去看呢
  •     在自动化、AI面前人类要比以往更深刻的向内寻求答案。
  •     自动化本身是没错的,但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该在什么时间说“够了”,不知道自动化和人工的界限应该在哪里。
  •     2016年3月,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人工智能成为该年度最火热的科技名词。5个月之后,我看到了《玻璃笼子》。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从200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IT不重要》一文起,他就成为坚定的IT商业评论领域悲观论者,除了本书和之前的一本《浅薄》,他还于2008年在《大西洋月刊》写出了一篇《Google是否让我们变成傻逼》。看完本书,我觉得他写的有些道理,但是这种论调的争议性似乎超过了自动化本身的争议性。任何时代都需要反对者和不同的声音,训练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是让我们始终保持「不惑」的手段。2016年8月读,「得到」APP版。
  •     刚看完《黑箱社会》反思以经济利益为诉求的公司化封闭算法因缺少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将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玻璃笼子》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自动化机制对人类技能影响的负面作用,在对人工智能普遍乐观的情境下重新思考工具和人类谁是中心的哲学命题,发人深省。作者并未悲观的持反科技的态度,只是对人类该如何面对算法改变世界的时代,把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对做产品设计的人来说,核心是如何做到人本主义。
  •     自动化使人的技能退化
  •     人脑和机器智能的恰当分工在哪里?作者提了一个大问题,但答案写得不够清晰
  •     作者从反面陈述:人工智能的危害,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慢慢的在影响人类的智力和技能,目前大家都在看好人工智能,这本书让我们反思,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也许通过法律、技术、人协同解决一系列人工智能的弊端。
  •     在微信读书上读完的,五星好评。这是我看过的,对技术时代认识最精准,而且最有启发性的书。
  •     且不说论点如何,全书的内容写得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不乏感性。看了这本书之后,回过头来才明白电影《萨利机长》想表达的是什么。
  •     并不感情用事的书。20161202
  •     还是值得一读的。
  •     自动化,人工智能反思,提醒
  •     技术和工具应当是人的延伸,而非人的萎缩。卡尔和K.K的书对照来看很有意思,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作者很警惕谷歌,在《浅薄》中就谈到了谷歌公司对用户数据的贪婪攫夺,而在这本书中则提醒我们:谷歌虽然抱持技术改善人类生活的美好理想,但别忘了他们同时也是追逐利润的上市公司,他们拼命捕获你的注意力,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更聪明,而是让你更懒惰更易榨取。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的论证依据不仅来自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还包括哲学家和诗人。这说明一个人读书面广,有利于增加书籍篇幅和版税。又一次看到了“形式知”和“暗默知”,不过这里的使用语境与日本企业管理的语境差别很大。作者总体倾向于认为,扩充“暗默知”(隐性知识)是让我们认知进步的重要途径,自动化在让工作变得轻松高效之余,也在擦除我们的隐性学习过程。
  •     别被计算机手机绑架
  •     自动化让人失去了存在感。
  •     关于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言,通过对比过往历史论证自动化或人工智能发展让人类先天技能退化,从而提出一系列作者自己的观点,未来智能化发展对于人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类应该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人类与智能的关系
  •     作者担心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和各种傻瓜式的应用,人类会失去越来越多的东西。
  •     key point: 自动化不只是一种工具,同时也在重塑使用者(人类)和这个世界交互的方式与能力。//所以这也是一种进化方式吧,向内or向外的迷思又来了
  •     听书
  •     用进废退!!科技发展的另一面!!!无形的舒服:玻璃笼子,被关进去而不自知,甚至庆幸
  •     “一个工具优于其他工具并不在于它的新旧,重要的是它能增强还是削弱我们的能力,它能如何塑造我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体验”。慎重地对待自动化,慎重地对待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     好无聊。第一次两小时读完一本书。
  •     一小时读完
  •     从结局来看,作者还是挺有保留,没有达到我的期望。
  •     通过各种例证来说明自动化带来的伤害。从民用的汽车无人驾驶,到自动射击,到医疗机构,到航空航天,到工作技能,随着计算机对工作的替代,人类天赋得不到训练,独立于工具的能力缺失。 自动化带来高效,但从容缓慢的思考机会被消灭。复制拷贝占成了工作方式,基于深度思考的数据不再被创造。未来大数据与学习的内容会是基于什么。 自动化带来了人与自然的直接交互被屏幕和数据分割,交互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认知方式随之改变。 自动化是0/1的世界,即使随着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而改进。但机器最终的决策取决于算法设计者的目的。人类整体的判断与生活大都是在灰色地带,没有对错,机器将体现独裁者意志。 就像电力,像汽车一样,自动化工具也越来越看不到背后的隐藏的危险。和其他技术一样,技术会在不成熟的时候应用,危险不知在何处爆发
  •     那些重复性、可编程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之后,人类还能做什么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