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书评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44271706
作者:[日] 川端康成
页数:256页

不是很对我胃口

我比较喜欢《十六岁的日记》,其他的是在没什么感受,皆觉得一般般。《伊豆的舞女》名气很大,文章也有一股纯净的美。但可能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电影给了我太完美的影响,看到原文反而有点失望。其实对川端康成一直喜欢不起来,主要是他善写的艺伎、舞女题材我很反感。《伊豆的舞女》里面,主人公和舞女一同出行,舞女细致的伺候着主人公,那种卑微,那种逆来顺受看着就有气。

世间最美抒情歌,不过寂静空无音

《寂静》(一)“对死者说话,这种人时间的习俗多么可悲呀。”第一句话,便在心上拂起一阵尘埃。我仿佛看到,黑与白的世界,女子垂首,涕泪横流。并没有参加过葬礼,也没有扫过墓。但风气确实越来越古怪了些。悲怆的意味慢慢消散,葬礼被当成了一场亲朋好友的聚会。甚至有人无聊的比排场,买高价的骨灰盒,好像“风光”成了孝的标准似的。一个本该安静的时刻变成了喧闹的场景,所以是可悲的。喜欢你是寂静的,怀念你,也该是寂静的。我相信,葬礼上最悲痛的绝不会是哭的最大声的那一个。很多时候,痛到心死了,泪也没了。“我不如面对眼前壁龛上的红梅---我假设你已转世为红梅---诉说衷情。”多美的句子这是女子痴痴的怀念不愿将悲伤与他人分享,不愿看见黑白的的笑。所以铁马是你,冰河是你,天空是你,深洋是你,草是你,花是你,我所热爱的万物,都在顷刻间成为你魂灵的一部分。那红梅多么高雅,我愿对着红梅诉说衷情。这是女子不改的深情(二)一直以来,我喜欢在别人的爱情世界里当一个旁观者。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有时候真不是盖的最近也听说了几件大新闻,让我很想翻开日记本记上两句。我不反对懵懂的爱恋,但我不喜欢这愈发浮躁氛围。为了表白而表白,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在一起而在一起。颜值,身材,成绩,财富,已经成了明面上赤裸裸的评判项目。我说,“我爱你”可以是最深情的句子,也可以是最垃圾的表白爱,甚至喜欢,都是十分神圣的字眼,怎么能够轻易说出口。世间很多表达爱意的方式,口头的大空话是最垃圾的。一个能轻易跟你说情话的人,他也可以跟很多人也说过。我觉得最厉害的恩爱不是天天秀出来的,真正的恩爱“秀之于无形”。你跟其中一位聊天,不论什么话题,他总能绕到对方身上去。这种恩爱,并不令我反感,只会让我欣慰,祝福,羡慕。无需太高调,静静的,多好(三)我看《抒情歌》的时候杨绛先生还没有去世。但当我又一遍读的时候,心中还是悲戚万分。其实我并没有读过先生的书,唯一看到的文字是她写在《围城》后边的。但我了解他们的故事。105岁的高龄,足以证明先生是多么平和,乐观,热爱生活。“她寻她的钟书和瑶瑶去了。”朋友圈里刷出了很多类似的文字。网友戏称又出现了几个月前“如丧科比”(如丧考妣)的现象。科比退役,不管有没有看过他的比赛,喜欢喜欢他,都在那自称科蜜,表示遗憾杨先生去世了,不管有没有读过她的作品,知不知道她的性别,就在那里发文悼念我落了俗套,也转发了一条说说。如今想想,表面上看着氛围很好,但这些文章和葬礼上放肆大哭毫无节制的泪水,有何区别。先生不需要这种方式的怀念,我想。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读上一读,这才是她会希望我们做的,我想。(四)“我所读的是转世轮回的抒情诗。这首诗告诉我们:在禽兽草木之中,可以寻到你,寻到我,并且还可以渐渐拾回我那颗宽宏大量的热爱天地万物的心。”(五)没有感受到舞女和青年懵懂的爱恋,反而被最后一篇《抒情歌》深深打动。真的 很感人。感慨万分,突然想写点东西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祭奠·余爱

或许是小时候对于日本印象太差,加之那个时候网络尚未普及,想要获取资讯自然不如时下这样便捷,此后很多年一直对该地的物产无甚兴趣。不是不知道日本的东西是精细的,但是究竟是怎么个精细法却是全然不知了。直到十多年前,偶然自电视上看到一部讲述女侠秋瑾的连续剧里出现的日本公使夫人四处派送的那摞日本布料,顿时被那绚烂若云霞的美色晃了眼,才知道原来日本的传统织物竟然是如此的华美。也开始留意起了相关的书籍。后来有了电脑,能够获取的信息也更多,更方便了,才终于知道,那些织物、漆器、和纸、和果子、插花、庭院里沥水的竹水车等等雅致生活的细微处,仰仗着时令依序生活的方式,正是我们早已丢失了的传统。说起来,我们很多人对于日本的固有印象,就是京都穿着和服的少女,温泉、雪景与纷落的樱花雨,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樱花、和服这些象征着日本的符号,却都是自中原传过去的舶来品。就像是樱花本来就不是日本的本土产物一样,原名是吴服的和服也是自中原传来的。说起来,一直认为人要多看有价值有内涵的东西,这样才能内心丰富,也就活得安然了。感觉内心丰富的人,不大会为外在的物质丰富而焦灼。而在选书的时候,就个人口味来说,我个人是更重视书籍的制作的。我一贯是相信,精心制作了的书,内容也差不了,至少,出版社这样重视总是要捞回本的吧?这本书就是如此合了我的眼缘,精美设计的书封,实在是让人看的满心花花啊O(∩_∩)O哈哈~那种渲染得彩虹般梦幻的色彩,让书的内容相较之下,倒没什么了!不是为别的,实在是市面上川端康成的文集版本太多,内容还都大同小异的,私以为,看哪个不一样呢。还不如索性选本装帧设计精美的,至少放在书架上看了也开心不是。自从知道和服的美感完全是出于对日本女性体型的修饰,就此将日本女性和韩国女性画上了等号。只能说,这两者给我的印象都是不整形不修饰就没法见人的那类。在我看来,那些个电视上出现的酥胸丰隆、长腿细腰的东瀛美人,大概都是在改良人种和整形术盛行后出现的。要知道,江户时九头身的美人儿还都是罕物呢。原装的日本女性,扁胸扁臀、短腿直腰才是常态,应该是契合其传统服装和服的遮掩体型不足的原意才是。只是,正是由于和服的全然遮盖,日本的色情文化也是同样的盛行。感觉上,川端康成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些影响。因为幼年失母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于温柔女性形象的憧憬与渴慕,和那种青少年的对和服遮掩下女性胴体光怪陆离的臆想,有时甚至会混杂成为一种近乎妖异的氛围。总脱不了日本鬼怪文化盛行的影响罢了。川端康成笔下将传统的日式美学体现的淋漓尽致,大抵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吧。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没有枉费他的殚精竭虑,他的作品在国外也同样簇拥者众。只是,大抵也是因为过于忠实于日式的审美情趣了,有时甚至感觉那种对于‘美’的坚持,是有些的偏执甚而是病态的了。比如说这本小说集中的那篇《水晶幻想》,委实是意象化过了头,偏向弗洛伊德的重口味去了。我还是更喜欢传统的简单的白描式的书写,至少让人看着不会太呕心。应该说,整本小说集中唯有那篇讲述埃及闺房制度改革的首倡者伊莎·特莱米夫人——婚前的玛格丽特·斯图尔特小姐的《闺房的舞蹈》,令人打破对其作品的一贯印象。爱情,一直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川端康成的绝大多数作品也不能例外,但是他所表现的爱情主题【既不偏重爱情的缠绵悱恻和欢乐气氛,也不侧重爱情的生离死别和悲剧结局,而是表现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川端康成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保持了一贯的抒情、孤独与寂寞的格调。】如本书中的那篇《伊豆的舞女》中,【“我”和舞女阿薰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倾吐过一句爱慕之情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察觉非察觉之间,这样的恋情,只是一种心心相印、不见言表的情愫,既没有狂热的海誓山盟,也没有心醉神迷的情话喁喁,没有冲动,没有骚怨,更没有断肠的痛苦,一切言行都是那么淡泊、含蓄。相对的,小说中却对“我”的家庭情况及孤寂的因由未作过多的交待,对那班艺人情况也只是简笔勾勒,而主要以含蓄的笔墨凸现了“我”与阿熏的心理变化及情感交流过程。】川端康成的小说大都是以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为入手,而不太注意主人公的种种社会关系,甚至干脆将与主人公相关的众多人物给艺术的简化掉了。由于省去了与主人公相关的其他许多人物,便腾出了大量篇幅对主人公的心灵情感世界进行酣畅淋漓的表现,这样小说中往往形成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更显得故事情节的洗练,人物性格、情感变化的丰富了。在他笔下的恋人里,男主人公大都是忧郁型的,敏感、孤独、感伤,是焦灼的,甚至是显出躁动不安的情绪来;而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则更偏爱那些温柔美丽、善良多情的女性形象,作者赋予了她们一种理想化的色彩,使得她们具有细腻的情感与自我牺牲的品格,甚至是带有日本古雅娴静的美的姿态的。前者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而后者则如《古都》中的苗子等等。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或许对他来说,旅行倒是成为了生命的出口吧。但无论如何,他的心情始终为苦闷忧郁所困扰,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许是自怜身世的缘故,加之生活中受到日本风俗、习惯的哀伤情调所浸染,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其绝大多数的作品中都萦绕着日式的纤细哀婉的愁绪。【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加之语言清丽而柔美,描写准确、简明,和重视运用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内心深处感情变化,从而形成了抒情化的散文化的风格。许多此类作品堪称悲哀美的颂歌。死亡与破败、离散,这些涉及了“物哀”的内容,也是其文学作品中最常表达的主题。由于文风上受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的影响,在审美意识上则继承了佛教的无常思想。是以,总能够在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看到幽玄的意向,与被命运无常所摆布产生的虚无与悲观。在大都作品中,他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它们,这些个被命运无常所摆布的人生。也或许是受了佛教和日本文化的影响,他描写的死亡却与西方作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事实上,大多数的作家是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来写的。但川端康成偏不。他把死亡当作故事的起点来写,更独特的是,他认为死亡是最高的艺术,那是美的一种表现,所以他在作品中完全是把死亡描写成了一种……让我等读者看着毛骨悚然的另类之“美”。大概是写作手法的不同,有的作品热心追求新颖形式,采用纯粹的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而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且川端的好多小说都是写很长时间,断断续续加上去的,就跟前些年金庸老先生重新大修作品集似的。他的小说在很多处断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很多的长篇小说干脆是在短篇的基础上续写成的,这样反倒使其作品具有很多其他作者的作品所不具备的余情美。明显地,在川端康成他的小说中具有极其强烈的古典主义的身影,这一点与现在文坛上涌现出来的向西方文学、思想学习的热潮不同。【他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虽然,从作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同样受到了西方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意识和技巧的影响,但本质上他的小说是从日本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他试图以一种绚丽的民族想象,重建一种符合日本传统审美情致的现代价值体系,这一点尤为可贵。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形容川端康成作品中独特的文学之美,他的根子是生长在日本古典文学这根纤细的藤蔓上的,却并未曾因为看到西方文学之树的茂盛,而心向往之。【经过长期探索,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最终他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挖掘了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继而“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接合点”,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踏上了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派的多种艺术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所以,安德斯·奥斯特林在奖状题词的最后说道:“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PS.【】内来自网上,非原创。

呵呵

这个打分纯属是随大流,因为我感觉,我恐怕是上了年纪,或者是麻木了。我想是后者,因为我毕竟才23岁啊,我知道我读完应该产生一种美感,可是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果真是麻木,也知道是关于美好的互相喜欢,那份感觉我也曾经拥有,可是我却不知道,下次出现这种美好的感觉会是什么时候,也许永远都不会了也说不定。大脑果然是白的,它一直在休养生息,从来都不主动思考问题,要不然用日语面试你回答时也不能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真是可笑至极。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写的关于你经历了什么会觉得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感觉写的都挺好。但是这和之前的感觉并不冲突,只是不会同时存在罢了。乌拉乌拉说了一大堆,不过就是一个从来没处过对象的大四学生的一堆牢骚和伤感。也不期待会相遇一份美好的感情,但是确实还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因为还是想知道自己以后会和谁在一起,当然也说不定会孤独一生,也是一个活法。总之当下还是提高自己,就算没人看上你,你也会变得比以前更好,这不也挺好的

湿漉漉的

这是我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之前对他的了解也几乎是零,唯一知道的就是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一开卷,我就陷了进去,没想到进入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满以为迎接我的是阳光明媚,可一打开门却是阴霾连绵。我一直在这样的郁郁的气氛中读完了整部书。这部作品选了一篇众所周知的名篇《伊豆的舞女》,其他的各篇也各有特色。虽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叙述人的口气,不同的表达人的性别,但是气氛却始终如一——阴郁。我也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表达出川端康成作品的特质。这部集子里的小说,大多是写的女性。不同的女性,女佣、舞女、艺妓,大多是下层的劳动妇女。把这些生活在困苦的中女子的无奈、单纯、心机、小聪明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实在是深刻,川端康成是如何把这些各异的女子描绘得微妙微肖,如何把她们的肖像刻画得如此鲜明。他肯定是观察了的,这观察不但用眼,还用了心。他仿佛钻进了这些女子的心里,把她们的看得明白透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叙述从不代入个人的观点。他只是写出了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人物,在文字中从不表达个人爱恶。他像是一个冷静、客观、细腻的记录者,用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场景和故事。每看完一篇,我也会试图猜测作者的意图,或者表达的方向,但是无果,作为读者,你做好阅读就好了,不要管其他。虽然是一篇篇可以独立成章的小说,但这本选集的前篇,我却恍然间觉得都是同一个男主人公。《十六岁日记》里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送别了祖父,成为了孤儿。他因参加过多位亲人的葬礼,每次都想起逝去的亲人,所以他在葬礼上表现得庄严与肃穆,成为了“葬礼上的名人”,所以就有了《招魂节一景》。二十岁,他独自旅行,在伊豆遇到了舞女熏子,就是那篇《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写了哭,也写了笑,但是不管这哭与笑多么热烈,都是极清淡的文字描写,就像隐在一旁画画,寥寥几笔,就看到了全貌。虽然他的文字不能让你直接流下泪来,也不能让你痛快笑出声来,但是这泪却流在心里,笑也隐在了心间。他的写作又是极克制的,在文字里他从不把感情过分渲染,所以,通篇觉得有些压抑。精简的字句读过后,再回味,却能在舌间品咂良久。他的文字总能带给我画面感。不管哪篇小说,总觉得在是湿漉漉的雨季,天气阴沉,一行人,或一个人,故事由此展开。《温泉旅馆》里的村子的街道,一定是湿滑的石板路,那些姑娘们的头发也一直是湿漉漉的。我一直在这样的意象里读完了整部书。读完最后一篇,有点意犹未尽,又找到《伊豆的舞女》读了一遍。二十岁的青年,路遇十四岁的舞女,舞女的鼓声,细碎的谈话,返航的船上他抽泣,对另一个少年说,“我刚同她离别了”,这是不是二十岁的川端康成的心路里程呢?

泪沾湿的书包

据说是新感觉流派,一直也对日本文学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它总是给人一种忧郁的气息,是太直入人心还是过于渲染,内心也是想不明白。学校里的玉兰花开了,春风也暖,一树玉兰花恰巧出现在路灯下,发出惨白的光。美吗?开始胡思乱想到底什么是美,美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呢。然后拿起了许久未读也许久就想读的川端康成。文字平平淡淡的开始也平平淡淡的结束,有的只是干净的隐喻和朦胧的姿态。少年和舞女的短短的对话,也原谅作为读者的我从来记不住任何一句具体的对白。大雨滂沱,少年内心极其盼望着的鼓声时起时落,就像每个少年在雨夜所能想到的某个人,也仿佛在耳边起舞。若无其事的弈棋,忘我到几乎触碰。翻书也只能想起一句,记得领我去看电影啊。好傻的话,纯洁到让人感动。最后的这些,让舞女楚楚可怜。作家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让一切在没有发生之前发生,让少年和舞女相遇相知辗转反侧嫉妒靠近她的人不愉快最后离别。一切尚未发生其实就已经发生了。直到轮船渐渐离去,舞女才开始挥动一件白色的东西。而我的泪水刷刷地流在书包上。少年流过两次泪,还有一次是在自己独自一人看过电影之后,可能是爱恋无端受阻,独自一人所感受的孤独吧。文字就像男人忍泪凝望的浅水湍流,涓涓流入,打着回旋,浅积成渊。

徒劳的美丽与哀愁

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传承自汉唐文化,后经自身孕育蜕变而成的 “物哀”精神。紫式部在她的不朽之作《源氏物语》中,将“物哀”这一精神发展至丰富而深刻。书中从轻浅的感慨到深刻的感伤,宏大而又细切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整个内心世界与他眼中的世情世象,以情写事,事事含情,融情于物,万物皆悲。“物哀”精神着重在以内心的情感观照社会世相,将原本只属于个人范畴的情感提升到了对世相、自然的体悟与感受,以这种方式探寻“天人合一”的境界。继承了“物哀”精神的众多作家之中,川端康成是集大成者。南海出版公司所出的这本精装版《伊豆的舞女》,是一本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集,其间收录了他早期与中期的一些短篇小说,并以其最负盛名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命名。在川端康成的早期小说中,很容易就可以把握到他的身世经历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川端康成幼年时便失怙失恃,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被远亲收养。最后的依靠者祖父逝世前后的内心感受被他详细地写入《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等文,文中已经可以明确地捕捉到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和以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为基调的川端式的文学底色。川端康成在创作生涯的早期与中期,偏爱描写一些下层女性,着力写她们的美丽单纯与身不由己,对她们那种身陷感情之中时,本能而徒劳的辗转挣扎,他尤其感伤与垂怜。在写作《伊豆的舞女》一文时,川端康成正如文中的“我”那般,二十出头,时常到处旅行,虽然性格已呈现敏感与孤独,但心中依然保存着青年人特有的热情与憧憬,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仿似一阵清新的初春微风拂过面颊,冷洌间夹杂着生命的甜美与活力。然十年之后的《雪国》,主人公岛村已是坐食祖产、没有人生目标的中年男子面目,而爱与美的化身驹子与叶子,那仿佛连脚趾头都是干净的清洁,与那清越到近乎悲凄的声线,都沦为了命运无常、生命徒劳的牺牲品。再十年之后的《温泉旅馆》,文中描写的几个女性身上已再难见惊心动魄的美,命运甚至连让她们邂逅倾心相爱,互诉衷肠的对象的机会都不给。一切吟咏、欢笑、哭泣、祈祷都是徒劳,其间迸发出的美丽与哀愁恰似浇了油的火焰,仿佛只是为了使这一刻燃烧,生命在这一刻最为璀璨,之后只余黑灰烟烬。一切都是徒劳,徒劳。从这本《伊豆的舞女》摘选的各篇短文中,可以感受到川端心绪的迁延变化。越到后期,他对于人性看得越透彻,对于人生就越感无奈苍凉。他努力刻画具有“物哀”属性的人世万相,以诗化的语言与精彩的意象将感情融入事物中,使飞花落叶都能显露惊世之美。但在我看来,这种美的绽放汲取的是川端的生命活力,他将自己内心的悲凉、痛苦与孤绝凝炼成种子,用心血浇灌,从一片虚无与徒劳的尘埃一般的尘世里开出花来。可越到晚年,心力越弱,活力耗尽,《山音》中,一片萧索凄凉,有心无力。他的自戗,简直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知道了结局,再回顾过往的美丽,总会有一抹淡淡的哀愁挥之不去。这本《伊豆的舞女》恰似献给川端康成的一捧追忆之花,当我们为其现时怒放而必将凋零的命运叹息时,已然进入了川端终其一生呕心沥血营造的世界,这也许是对死者最好的慰藉。文/曹怀宁 2014.08.28

伊豆的舞女

《十六岁的日记》不爱看这样的故事,不爱看衰老、病痛和不堪。川端说“日记里写的每天的生活,我已无了记忆。……人是不断地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我想起我对于高中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也是没有记忆的。好多事情都以高考为结点,留在了过去的日子里。而现在的我对于大学时的我,也像是脱去了一层壳。我把过去的我抛弃在了过去的日子里。《招魂节一景》“秋高气爽,一切噪音很快地直上云霄。”“她已经不相信梦与现实之间有什么浮桥。”“樱子双手拿着点燃了火的半椭圆形铁丝圈的两头……就像女神镶在火焰画出的椭圆画框里一样,从脚下到头顶罩上一个光圈”《精灵祭》“与其先作为死后的讨论,莫如想想今夜成眠时此身在何处。”“草木国土皆成佛祭也。……天地万物死者活者无不是精灵。”草木、国土者无情,无情亦能成佛。王阳明曰“心无体以万物之感应是非为体。”《篝火》“樱叶放佛想起来似的飘落下来,带着秋天隐约可闻的声音掠过了潮湿的土地,旋即又被风儿抛弃,静静地枯死了。”最近我常常想起家里的梧桐花散落在地上的样子,薄薄的纤维层,靠水分支撑起美丽的形状,一旦落下来,很快就枯黄了。枯黄了之后就变得很轻,随风滚动到角落里。“我望着道子走路的样子,心想:女人的美,只有在阳光下行走才真正变成赤裸的啊。”《伊豆的舞女》青涩的、淡淡的恋情。仔细想来,川端的写作手法很是高超,两人都没有直言自己的爱慕,却通过简单的语言、动作,写出了两人之间欲言又止的在乎,两人虽少正面交流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偷偷观察对方、不在和对方交流。其中的很多段落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爱慕一个人的时候的心情。人的一生中应该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时候,不经意的偶遇,漂浮的空气中的淡淡的情愫。虽然远离了,虽然没有结果,但是并不会感到太多遗憾,美好到不需要再多做一点。很久之后,依然能忆起那天温暖的太阳和树荫。《温泉旅馆》“她越是想在这个社会上往上爬,以自己定会被贵人看中而自豪,就越是卖弄小聪明,变得肤浅轻佻了。”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动,我总觉得自己有的时候也做这种白日梦,是不是自己有时候也肤浅轻佻了呢?一定要靠自己,一定要做一个自立的女性。“十六岁的阿雪,已经完全看透了男客的甜言蜜语,完全把他们当做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了。”阿雪小时候遭受继母的家暴,现在虽然继母开始说好话,但是阿雪明白她仍然在打弟弟,弟弟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证明了这一点。把客人的甜言蜜语和伤痕联系在一起真是巧妙的写法。《铁楼梯》“钢琴的声响,流向那没有人影的摞起来的椅子那边。”“他们眺望着窗口那份艳丽的色彩,心灵获得了慰藉,同时也与夜露濡湿的梦联结在一起。”《抒情歌》阿波罗把他死后美貌的情人雅辛托斯变成了风信子。”我的这封信,不是你那封信的回信。你的信,也不是我这封信的回信。“

敏感的像个姑娘

最后的抒情诗非常好,似乎看到一个日本痴情女子脑袋里的各种思绪,有时断断续续,有时条理清晰,写得很“意识流”。各种宗教的混杂,日本本土文化又深植其中,把这么纠结,怨恨,包容的“大爱”写得这么细腻的,也没谁了。敏感的像个姑娘,他写作时应该没有考虑那么多,并不做作,只是原原本本的将这感情写生出来。


 伊豆的舞女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