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演进》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100117518
作者:[法] 涂尔干
页数:508页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七讲:巴黎大学的诞生 - 第七讲:巴黎大学的诞生

巴黎大学是一个基体,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从它那里发展而来的。此后将要构成我们中等教育体系的一切,从一开始就都蕴含其中了。学院也是从这个母体里孕育出来的。再没有什么机构能够比它更好地体现中世纪的精神。大学不仅仅是一所教授一定数量学科的学校,而是最如实、最具代表性地反映这个时期的机构,甚至可以说强于教会和封建制度。
巴黎大学在本质上是属于巴黎的,相反巴黎学校则附属于查理大帝的王室,是和这个王室本身一样四处迁移的。查理大帝和巴黎大学之间的唯一关联就在于的确是靠了查理大帝的支持,才有了主教座堂学校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巴黎主教座堂学校就是巴黎大学的摇篮。
大学并不仅仅是哪一所主教座堂学校或修道院学校更高级的形式,而是全新的学校教育体系。
圣母院那个回廊无法为不断增多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教育。授权教师个人在教堂之外开办学校也就势在必然了。现在有大批的教师与学生在教会氛围之外活动了,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教堂。
组织形式:法团生活,某种垄断。
教师法团:任何人如果想要授课,都必须先跟从其他某位教师上课,五到七年。如果一名教师的学生要能够自己授课,至少在第一堂课上,该教师本人必须到场。(就职礼)学生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得到既有教师社团中一位或数位教师的首肯,然后被这个社团所接纳。
这种做法一方面限制和阻止了竞争,同时又维护了对传统的尊重。
要让所有的社会群体都充分地团结一致,都充分地意识到自身及其道德一致性,光靠群体成员共享某些情感和信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挑动它去反抗其他限制它、抗拒它的群体;必须让斗争的需要促使它将自身更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产生一个强大的组织。对抗的集团:教会。
执教权:主教—>掌校教士(一般免费授予)—>教堂的主事,谁想要开办学校或就任教职,就必须从圣母院主事那里获得一份执教权
就职礼:博士学位的最初形式,由教师法团授予。
主教的武器是开除教籍;而教师们的主要武器首先是联合抵制那些不经他们同意便获持执教权的人,拒绝他们加入法团,不拿他们当同事看,拒绝参加这些人的就职礼。教师们另一项武器是威胁要拒绝履行自己的授课职责。
教师们寻求帮助依托的力量:罗马教廷
教皇诏书,增加教师的自主性,限制主事的权力。
“离奇的联盟”不是偶然,这两股道德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中世纪的学校都具有一种跨国的特点,巴黎学校尤为突出,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民族,而是属于整个基督教世界。
巴黎不仅被看作是法兰西王国的精神首都,而且被看作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首都。神职的基地在罗马;世俗权力(帝国)在皇帝手上;而学术则以巴黎为中心。巴黎大学不属于哪一个特定的社会,而是属于整个基督教共同体。因此,它自然应当与支配基督教世界的至高力量(也就是罗马教廷)结为同盟。从中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就接受了这样一条原则:只有教皇真正有资格创办一所整全的学校,并且有权授予通用执教权。
欧洲各大学几乎都保留有这种古老的国际主义的痕迹。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四讲 加洛林文化复兴 - 第四讲 加洛林文化复兴

此前,修会所掌握的思想力量散步到欧洲的四面八方,没有集中的地点。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集中,是和查理大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但不是只凭一个人的感染力,而是回应了某些特定的社会学事实,否则永远不可能形成和延续。
数百年来,欧洲像是一个变幻不停的万花筒。这些民族在混战中丧失了自己的大部分特性。基督教越来越成为独一无二的文明,所有这些缺乏属于自身文明的社会,都开始到基督教这里取得相互之间的沟通。欧洲在道德上比今天还要统一。僧侣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国家,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而属于基督教世界这个庞大的社会。罗马教廷缺乏必要的物质力量,足以把一个幅员辽阔的政治聚结转变成真正的政治社会,是查理大帝为基督教世界提供了这种中央机构。
基督教本质上就需要有教育,没有教育它无法维持下去。一个有组织的大型社会就需要更强的自觉意识和更多的反思,从而也就需要更多的教育与知识。
这个文化和思想上的中心就是宫廷学校。最具影响力的教师:阿尔昆。
一整套学术等级体系包括三个梯次:底层是堂区学校,教授最基础的东西;主教座堂学校和大修道院学校居中;顶层是专为精英阶层预备的模范学校,也就是宫廷学校。
掌管教育的还是神职人员,但从思想上为教育提供动力的却是一位在俗人士,是尘世的权力促成了这场教育的更新。国家的关注成为其他一切均应从属的目标。教学的内容不再只是限于宗教的实践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东西,教学者关心的主要是将会有助于帝国基业的东西。
从查理大帝时代开始,主教座堂学校比修道院学校,逐渐占了上风,大学就是从主教座堂学校演化而来的。他们更多接触世俗的关注。
这种教育的首要特征是百科全书式,目标不在于以特定数量的知识门类教育学生,而是要以人类学识的总体教育学生。对于基督教来说,真理不是由许多特殊真理所组成的多重体或总体被给定的一个抽象专名。真理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体,因为它是上帝之言,而上帝就是一。对于基督教来说,教育的目标并不在于培养这样或那样的具体技能,而是在于形塑整体上的心智。为了形塑整体上的心智,就需要有所为整体的知识。教育行为要想发挥切实的功效,就不能完全偏于一隅,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而应该涵括整体上的才智,任何方面都绝不能舍弃。但这种观念只是以一种非常含混、非常模糊、非常缺乏自觉意识的形式存在着。
七大门类,“自由七艺”,“三科四艺”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旨在教导心智和有关心智本身的东西——人文学科——古典教育
三科的知识完全是形式性的
四艺: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与事物有关的知识门类——自然科学——实科教育
四艺是一种“奢侈之物”,可有可无的课程,是为专家和内行之类一小撮精英而准备的
在那个时候,教育倾向于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东西,但只是纯形式研究体系。人们所理解的教育目标就是用空泛之论,用根本和基础的原则来训练头脑,而不考虑后者可能会有的各式各样的具体应用方式。
只有与人类有关的研究才能够真正有助于塑造人,这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自然科学的作用,则经过很长时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
教育的形态之所以会完全是形式性的,自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一讲 法国中等教育史 - 第一讲 法国中等教育史

#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教育理论不是初级研究
#中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问题:教育分工-从多样性中怎么产生统一性?
-问题:中等教育萎靡不振,缺乏活力
-严重的危机:人人都觉得它再也不能照这样下去了,但又都不清楚它需要变成什么样子。因此,所有这些改革才会几乎周而复始地逐一实施、修改,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
-改革:只有在法令法规得到信念的支撑时,才能与现实取得关联。必须以明智之见来提议、计划、宣传这些法令法规,并以某种方式为他们辩护,必须让它们以周全、清晰而协调的方式表达某种切实的权威,而不是通过官僚体系来创设它、控制它,否则它们将不具备任何切实的权威。
#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性
只有细致地研究过去,才能预想未来、理解现在。教育史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不存在什么恒常不变的教育形式,昨日的教育形式不能搬到今天。
同时摆脱恐新症和恋新症的偏见,智慧也就由此开始滋长。
必要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凭我们指望事情好上加好的想象,不经过观察分析就推断出来;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这些创新都必然与所有可以客观确定的条件维系在一起。
#怎样研究教育史
不能光靠坐等听闻那些法律条款,需要了解机构内部的生活,它们的活力是如何调动起来的,它们致力于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要真正理解任何一项教育主题,都必须把它放到机构发展的背景当中,放到一个演进的过程当中。
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的并不仅仅是教育的组织;它还让我们看清楚这种组织旨在实现怎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是什么样的一些目标决定了这种组织的存在并赋予其正当性。
我们需要去理解的,不是属于自己的时刻的人,不是被我们感受时处在某个特定时点的人,也不是像我们一样受一时的需要和激情所影响的人,而是贯穿时间的整体性当中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会避免屈从于兴盛一时的激情与偏向所产生的备受尊崇的影响,因为历史的考察将会赋予我们感受力,这种新获得的感受力将捕捉种种具有同等正当性的需要和必要性之间的差异,对这些激情与偏向构成制衡。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将不再会陷入武断的过度简化,而会接受一种客观冷静的考察,全面展现它的复杂性。
说到底,只有在过去当中,才能找到组成现在的各个部分,有鉴于此,历史倘若不是对现在的分析,又能是什么呢?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三讲 早期教会与教育(终)――加洛林文化复兴前的修道院学校 - 第三讲 早期教会与教育(终)――加洛林文化复兴前的修道院学校

教会需要吸纳那些与自己的教义相矛盾的观念与情感。
在古代,心智教育的宗旨,在于将一定数量的专门才能传授给孩子。
不是对人格中能够赋予人格基本一致性的那个部分施加影响,而是从某种意义上用一套外在的盔甲来装备这个人格,这套盔甲的各个部分基本可以完全独立地打造出来,以至每个工匠也都可以独立地操作。
基督教清楚地意识到,要塑造一个人,关键不在于用某些特定的观念装备他的心智,也不在于让他养成某些特别的习惯,而在于在他身上创造出一种具有一般倾向的心智与意志,让他用一种特定的眼光来普遍地看待一切。
首要的目标不是给孩子多少可以说是大量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在他身上灌输一种深刻的、内在的心智状况,一种能够给灵魂指出明确方向的灵魂取向,而且不仅仅是在儿童时期,还要终其一生。
教育的目标在于生产人。要成为一个人,只是拥有一副装备了特定数量的观念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养成一种真正符合人的标准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
不管是哪一级的学校,都应该提供一个道德上颇具凝聚力的环境,紧密围绕在孩子们的周围,对他的整个本性施加影响。我们把学校比作一种社会共同体,看作是一种有组织的道德环境。
教育的目标根本上在于给孩子一种必要的推动力,让他能以正确的方向开始人生之旅。
(中世纪)远不只是什么具有辉煌创造成果的文明之间的过渡时期,完全没有属于自身的创新性,而是全新文明的良种的孕育期。像我们在中世纪之初找到的这种学校,其实真正构成了一种重大的创新。在这段时期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才开始出现。学校不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场所,它有属于它自身的道德生活,道德环境,渗透着特定的信念与情感,而这种环境也紧密围绕在教师周围,其程度不逊于学生。中世纪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个创新的时期。
主教座堂学校和修道院是公共教育的唯一机构,是为思想活动提供庇护的唯一场所;亏得有它们,持续不断的人类进步才不至于彻底中止,不至于产生无法弥合的断裂。
意大利南部-本笃会(圣本尼迪克)-宗座至上-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偏爱思想,使学术研究水平得以提升。教育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而只不过是一种斗争的武器,是一种扩张自身影响范围、赢取民众思想的手段。-修建一座座修道院和学校-在与爱尔兰修士们的斗争中,吸收了对方的精神,为自己期望征服的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不再像欧洲大陆上的教育那么贫乏无味。
爱尔兰北部-基督教+希腊文化-享受和平,修士们由明显的个人倾向
要想为大型教育机构的出现创造条件,就必须把一个国家里的所有思想力量都汇合起来,集中到少数几个场所里,以便能够相互增强。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大权独揽的强势人物,查理大帝。
加洛林文化复兴:加洛林王朝时期在查理一世治下出现的文化复兴运动。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六讲:大学的起源 - 第六讲:大学的起源

欧洲最早的教育体系:极度的形式主义
从9世纪到11世纪的加洛林时期:文法时期。
文法似乎能够孕育出逻辑:不是要多少借助死记硬背的方法,为初学者讲授语言的传统规则,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协调这些规则,给出说明,揭示它们与思维法则之间存在的关联。
加洛林时期——文法时期;
经院哲学时期——逻辑时期。
经院哲学的重大问题(有关共相的问题),在阿尔昆的著作中已有明确体现。
但文法时期的思想家,依然是一些个人的事业,缺乏相互联系和前后呼应,不能在精神生活和学术生活中创造出一中复兴的气象,没有成功地使逻辑成为教育的基石。一旦查理大帝退出了历史舞台,教育也就进入了一个渐趋衰败的时期,精神生活只能逐步走向衰落。
巨大的变化发生在11世纪。此时发生的是第二次复兴运动,比第一次要深刻得多,其重要性也绝不比日后在16世纪发生的那场复兴运动逊色。
10世纪,加洛林王朝最终覆灭,而对于整个基督教世界来说,这也是个苦痛不堪、焦虑弥漫的时代。他们既没有相当的闲情逸致,也没有充分的思想自由,足以达到理智方面的成就。10世纪是一个思想停滞的世纪,甚至有某些倒退的趋势。
乌尔班二世: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就文明而言,当各个共同体中积聚起一种活力,一心想要找到一个出口,找到某些消耗自己的手段,与此同时却又不存在任何非解决不可的迫切之事,能够理直气壮地吸纳这种活力,恰恰要到这样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文明富有创造性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科学乃至整体上的精神生活,都属于奢侈的消遣,先得在共同体中有多余的能量,超出了维持生存的当务之急。
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世界针对异教徒而发动的一场大众民族主义战争。普遍弥漫的过度兴奋有助于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期望受教育的人增加了。而且没有国界障碍,他们可以游历到特定的地方,找到为自己所需的教育。
“功能会创造器官”
11世纪的教育尽管比此前数百年间的教育更有光彩,但在根本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
卡佩王朝(987-1328)巩固了自身,并逐渐组织化。王室在巴黎安定下来,发过乃至欧洲其他社会的学术生活都有了一个固定的中心。“巴黎学校”没有清楚的界定,在巴黎始终有各式各样的学校存在,有一所学校的光彩要盖过其他所有学校,这就是附属于巴黎圣母院的那所学校。
教育体系开始有可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组织起来,成为稳定的,有规律可循的,非个人性的,并且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中浮现出一种此前不曾听闻的新的学术生活风格。
产生巨变的力量:
整个欧洲的思想活动普遍恢复了活力。这种思想活动通过两种方式逐渐集中在一起:先是集中到一些地方,数量不多,彼此分散;再集中到一个地点稳定下来。这个单一的地点居于中心,位置优越,这样的环境会产生出生命力,进而孕育出教育创新。从这个源地中孕育出大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中世纪的文明在此获得了最切实的发展,而这种组织也通过自身的转化,确保自身一直延续到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
在所有中世纪机构中,时至今日,显然只有一种机构留存下来,这就是大学。
最负声望的人:阿伯拉尔,是三教九流共同景仰的偶像。时常会有人指出,他就是巴黎大学的创建者,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但他凭借自身的个人素质,为增强和巩固这场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就此开辟出的道路,将一直通向巴黎大学的创立。
经院哲学:用理性来检验信仰,检验教条。在理性与教条之间,它力图维持一种均衡。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五讲 加洛林文化复兴(终)――文法的讲授 - 第五讲 加洛林文化复兴(终)――文法的讲授

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教育体系,探讨人的心智、思想(表达思想的机制)的东西,也就是文法、修辞与辩证法完全唱主角。四艺是一种较为高等的教育,三科则与中学教育接近。在实际的学术实践当中,教学是由一套完全形式性的学科组成的,目的是要促进对思想的最一般形式的思考(逻辑),或者可以先去思考观念在表达时所采取的哪些甚至更为外在的形式(语言)。
心灵就是一个小宇宙,理解心灵也就是理解世界,种种以心灵为基本研究内容的科学和学科加起来,就构成了一部简明百科全书。
三科当中,修辞(只有在政治问题上才有实用价值)、辩证法(受到器重稍微多一点,但不发达)并不起眼,文法的讲授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从9世纪到12世纪这段时期,称为文法时期。不管这种课程体系多么有缺陷,与此前的课程体系相比,它依然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洛林时期文法学家的作品尽管错误频频,却似乎表现出一种相当不同的面目。它重新唤起了常识,使人们重新感到需要去追求明晰,需要去追求真正的学术精神。
文法绝不一定是空泛的、贫乏的和纯粹机械的,如果正确地理解它,对于发展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上佳的、不可替代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思想中整合得非常好的成分。思想固然是语言的前提条件,但在同样的程度上,也是语言才使思想成为可能。关于语言的研究如果筹措得当,也就是在研究思想本身。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而发掘这种逻辑,展示这种逻辑,就是文法要做的事情。阿尔昆的文法志在成为一部属于学问研究的作品。文法研究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词语研究,而是逻辑研究的一种早期形式。
12世纪以后,共相问题成为哲学论争的唯一主题。关键就是希望理解抽象和一般观念的性质。
在经院时代的大学与学院讲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就是辩论。以文法为中心的教育为经院哲学铺平了道路。从它的源起到文艺复兴时期,逻辑方面的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头号问题。
希腊开始是对自然和宇宙进行哲学化的思考,只是在比较靠后的阶段,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哪里,才绕到了对人的思维的思辨。
中世纪一开始就是径直探讨思维问题,并且是从它最具形式性和抽象性的一面入手,让思维成为自身思考与讲授的素材。9-15世纪,这种方向一以贯之的演进表现出了显著的连续性,唯一能够说明这种连续性的就是它深深地植根于欧洲各民族(也就是基督教世界各民族)的思想结构中。

《教育思想的演进》的笔记-第二讲 早期教会与教育 - 第二讲 早期教会与教育

“现在是由无数要素组成的”,“要想能够区辨并分析这些要素”,“看清这混乱的一团”,“唯一的办法就是进一步推进历史研究,深入探究这些要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一步步聚合在一起,组合并形成有机关联的。”
卢梭:教育给孩子的自发性留下的空间实在太少;任何正确的教育理论,都必须具备一点根本特征,就是一套系统的消极教育法。
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人的所有发展一样,并不是始终很有规则的。在这些争斗中,颇有一些正确的观念被扼杀。
针对全盘抛弃旧观念:“无论何地,现在正是过去的传人,现在源自过去,并且构成了过去的延续。在任何新的历史处境与此前的历史处境之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鸿沟,相反倒有着熟悉而密切的关联,因为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讲,前者正是后者的传人。”
法国中等教育史关乎:法国知识分子史;社会民德研究
罗马人-基督教(平民)-日耳曼人(单纯、粗朴)
“教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蔑视这个世界的欢乐,蔑视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奢侈之风;它力图用更为严苛的克己之欢乐,来取代生活之欢乐。历经数百年漫长的过度文明,罗马帝国已经陷入了疲惫厌倦,这样一种教义也就很适合它,这完全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保尔森《学术教育史》:中世纪的整个文明都因此在其发展原则中包含着一种内在矛盾,构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对立。这个文明的内容与容器、实质与形式互为矛盾,互不相容。所谓内容,就是日耳曼民族桀骜难驯的激情,对生活和快乐的饥渴热望所谱写的实际生活。容器,则是基督教伦理,是一种牺牲、克己的观念,以及难以抗拒充满约束和纪律的生活的倾向。
涂尔干:基督教基本上是凡夫贱民的宗教,是穷苦人的宗教,而这些人的穷苦既是物质上的穷苦,也是文化上的贫瘠。基督徒和日耳曼人视罗马人为双方共同的敌人。而这种共同的对抗感与憎恨感就创造出了彼此之间的密切纽带。但是教会的起源还是希腊-拉丁的,浑身上下都渗透着罗马文明的气息,在把自身移植到野蛮人的环境中去的时候,也同时引入了自己无法根除的那种文明。
“早期教父们会不懈地告诫基督徒,一旦不加节制地接触凡俗的学问,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无法全盘抛弃这些学问。”
(教育与训练)“要想灌输一种特别的实践做法,简单的训练就可以收到成效,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观念和情感的传递就只能借助于教育了。”
“基督教自创建伊始,讲道就立即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讲道就是讲学”“讲学需要预先设定一种文化,可当时除了异教文化外,并没有其他文化。”
主教制-教堂附近的学校(主教座堂学校)
隐修制-修道院学校
初等学校、大学、学院,都是从此发展出来的。
“只有教会能够充任各野蛮民族的训导者,引领他们进入当时唯一存在的文化,也就是古典文化。”“这种胚胎期的教育自身就包含着某种矛盾。一方面,是宗教的成分,是基督教的交易;另一方面,是古代的文明,是教会不得不有所借鉴的所有教益,也就是说凡俗的成分。”
学校这种形式的重要性
“在古代,学生从不同的老师那里接受指导,而这些老师彼此之间也毫无联系。”“学校里的所有教学都集中在同一个场所,也就受制于同一种影响,往同一个道德方向发展。它来自于基督教的教义,形塑着人的灵魂。此前的教学时分散的,而它现在获得了一种一体性。”


 教育思想的演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