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4077164X
作者:(俄罗斯) 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酗酒的知识分子韦涅季克特要乘坐火车去佩图什基看望他美丽的情人和他的儿子,而这个地方从叙述者的口吻听来却像是一个乌托邦。主人公刚刚从一个通讯技术管理局安装队队长职位上被撤职,原因是他把队员们的喝酒情况用统计图表绘制了出来,惹恼了上级部门。他费尽周折,登上了前往佩图什基的火车,可是,因为他的酗酒,更因为那个目的地的虚构性,他似乎永远都不能到达他梦想中的佩图什基……
作品假托是作者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为自己所做的传记长诗。全书以戏谑、反讽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扭曲、荒诞、反常的人生境况。作品抓住俄罗斯人酗酒的一面,巧作文章,嬉笑怒骂间,展现了俄罗斯文化和文学传统上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关怀在现实压力下的后现代式面貌,而其中也不难读出作者对俄罗斯知识分子道统的嘲弄、解构和批评。

内容概要

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1938—1990),俄罗斯天才作家。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就读时就表现出是一个“天生的语言学家”,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却只能混迹底层,当过装卸工、酒瓶收购员、地质钻探工、图书管理员等工作,其足迹曾遍及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州、北极地区等地。叶罗费耶夫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作,但是由于生性懒散、不善管理,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或没有完成。他完成并已出版的著作有《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滑稽演员眼中的瓦西里• 罗赞诺夫》《女妖五朔节之夜,或骑士的脚步》等。
译者张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译有俄罗斯文学作品多种。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苏联作家人名字典中,我们找不到维涅季克特·瓦西里耶维奇·叶罗菲耶夫这个名字。但是,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1970) 从七十年代起就在世界上流传开了。小说最早是在以色列出版(1973) ,后来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欧美出版。当这本小说在作者的故乡还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时候,北欧一个国家的政府总理就已经向他们国家的民众推荐这本书了。只是这位政府总理并没有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而把它当成了描写酗酒者悲惨命运的读物,因此指望他们国家的民众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将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引以为鉴,尽量少饮酒,以减少酗酒引发的社会问题。 苏联读者知道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名字已经是1988 年的事了。莫斯科的《戒酒与文化》杂志在这一年的第十二期至次年的第三期上刊登了经过严重删节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看得出,杂志编辑的意图和那位北欧某国家的政府总理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把《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当成了劝人戒酒的书。然而同时发表在《戒与文化》上的著名批评家谢尔盖·秋普里宁的导读着重评论的是作品的社会意义。随后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也是把这本小说当作严肃的社会小说看待的。接着,苏联的报纸上又出现了有关采访维涅·叶罗菲耶夫的报道。正是在秋普里宁的那篇导读性文章中,批评家第一次提出了“异样文化”这一概念。 最初,我就是在《戒酒与文化》上得知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名字,并读到《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这一作品的。小说的思想倾向、叙事风格乃至创作方法都是以往我读过的苏联小说所没有的,我感到一种惊奇和震撼:叶罗菲耶夫的作品竟是这样奇特。于是,我的心里油然生出了访问这位奇书的作者、向他请教如何理解他的小说的愿望。1989 年6 月至7 月间,我有幸三次拜访了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 叶罗菲耶夫是一个高个子,长着一张孩子般纯真的脸,蓝眼睛,宽额头。为了接待我这位客人,特意穿了一身西服套装(过了一会儿,他就脱掉了上装。在以后见面时,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他穿西服上装。显然,他喜欢简单、舒适而又自由、随意的穿着。) 当时,他已做过一次喉癌切除手术。咽喉部留下了一道开放性刀口,上面覆盖着一块浸过消毒药水的纱布。交谈时,他只有借助一个长约十公分左右的麦克风式的人工喉才能发出声音来。即使这样,他的脸上还总是不断地绽出坦然而真诚的笑容。叶罗菲耶夫在知道了我造访的目的后,从他的书桌上拿过一本刚刚出版的题为《消息》的文集,送给我,并说道:“这里面收了我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这是迄今为止我的小说最完整的版本。”作家接着说“, 怎么理解我的作品 ,我就不讲了。因为作品一旦问世,它就脱离了作家母亲,获得了独立的生命。理解和阐释是读者和批评家的事。还是谈点书里没有的东西吧。” 我想,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最为有力的大概是作家的人生和社会经历。于是,我就这一内容和作家谈了起来。叶罗菲耶夫一边谈,一边喝酒。我提醒他,酒精对他治疗喉癌不利,并劝他不要喝酒了。他反倒说服我:“我是俄罗斯人,我是维涅奇卡,我怎么能不喝酒呢? 我劝你也和我一样放开来喝,否则,你就读不懂《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你就无法理解维涅奇卡这个主人公。”因为他重病在身,很容易疲劳,我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就告辞了。有关他的人生经历,我们谈了两次才谈完。 叶罗菲耶夫的父亲原来住在富庶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一个村子里。1929 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引发的“伟大的转折”,造成了俄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饥荒。老叶罗菲耶夫逃到北方,在铁路上找了一份工作。叶罗菲耶夫因此出生在北极圈内的科拉半岛上。二战后,老叶罗菲耶夫因为说了一则笑话,竟被控“从事反苏宣传”,被判处五年徒刑(“解冻”时期出狱,八十年代后期彻底平反)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遂在孤儿院里生活了五年。孤儿院的生活使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也养成了他独立特行的个性。 1955 年,叶罗菲耶夫以获金质奖章的优秀中学毕业生的身份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很快就显示出他“天生的语文学者”的才能。然而,一年半后,他却因逃课和不参加考试被校方除名。这以后,他曾先后考入过弗拉基米尔师范学院、奥列霍沃—祖耶沃师范学院、科洛姆诺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语文系,但都因其与众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被学校除名。从1957 年起,叶罗菲耶夫就开始在社会“大学”里生活。他当过装卸工、石匠小工、烧炉工、酒瓶收购员、地质钻探工、图书管理员、仓库保管员等等,其足迹遍及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州、北极地区、高尔基州等地。 叶罗菲耶夫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作,却又对自己的作品发表不甚关心。他的一些作品丢失了(如《疯子笔记》) ,另一些没有完成(如《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完成并已出版的只有《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滑稽演员眼中的瓦西里·罗赞诺夫》、《女妖五朔节之夜,或骑士的脚步》等为数不多的作品。即使这样,一些批评家已经指出:“没有(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 这个人物,就无法想象六十到八十年代的文学过程。”① 我想,如果说曲折的人生遭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勤奋的学习与坚持不懈的自我修养保证了叶罗菲耶夫创作具有深刻的内涵的话,那么饮酒乃至酗酒则是他彰显其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外在标志,犹如奇装异服之于王尔德、放浪形骸之于金斯堡。 秋普里宁在发表于《戒酒与文化》1988 年第12 期上的《真诚无畏》一文中就已用了“‘异样’俄罗斯文化”一词,并把《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定为“‘异样’俄罗斯文化(实际上就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化。———作者注) 的突出现象”。次年,秋普里宁又提出了“异样小说”(即1990 年后俄国文学批评界所说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注) 这一术语,并肯定了“异样小说”的社会与审美功能。但是,另一些批评家则针锋相对,认为所谓“异样小说”只是些“坏小说”,其之所以“坏”,是因为它没有传统,甚至鄙视和践踏传统。 然而,简单、笼统地指责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蔑视传统,是不对的。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标题和体裁、结构就驳斥了这种无端的指责。叶罗菲耶夫把这一作品的体裁称作“长诗”,表现了他对果戈理文学思想的继承。果戈理在他编写的《为俄罗斯青少年编写的语文学教科书》中指出,在“史诗的较小型种类”中“, 其主人公尽管是个别和不显眼的人物,但是对人的灵魂的观察者来说,在许多方面却很有意义。作者通过一系列奇遇和变动展示主人公的生活,以便同时在他所选取的时代的特征和风习中活生生地展示一切有意义的事物的忠实图画,展示那尘世的、几乎是以统计学方式把握的缺点、舞弊行为和罪恶的图画以及他在所选取的时代中发现的、值得吸引每个善于观察的现代人目光的一切事物的图画,这些现代人在往事中探寻对当今的生动教训。这种文学现象不时在许多民族中出现。其中有许多作品虽然是用散文写的,但仍可以归于诗歌作品。”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果戈理把他的杰作《死魂灵》的体裁叫做“长诗”。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创作思想,叶罗菲耶夫把《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体裁定为“长诗”。我们从叶罗菲耶夫作品的体裁上,也可以看到拉季谢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这部作品的明显影响。甚至还可以看到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的影响以及关于伊万王子寻找公主的俄罗斯童话的影响。在叙事结构上《,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与《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也极为相同:两者都是以乘车旅行者的见闻、思考为主要情节线索,每一章又都是以车行走的站段或区间为标题。例如,章节标题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为“莫斯科·去库尔斯克车站的路上”、“莫斯科———镰刀和铁锤站”、“丘赫林卡———库斯科沃”、“佩图什基·车站广场”等等。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则是“索非亚”、“扎依措沃”、“柳巴尼”、“秋多沃”等驿站名。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俄罗斯文学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当说,这种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力来自它摆脱了直线性概念和它面向杂烩、引述、嘲弄性模仿、以及风格多元化的目的论式‘进步’观念”。③ 对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来说,它要摆脱和它所摆脱的“直线性概念”是什么呢? 那就是运行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斯大林文化思想模式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我国的陆南泉、姜长斌等学者早已指出,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思想高度垄断”和“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的管理方法”。④《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用对克里姆林宫的视而不见(“莫斯科·去克里姆林宫的路上”) 、对主人公关于和气毁掉了自己的整个一生的议论、对苏联人眼睛的描写(“卡拉恰罗沃———丘赫林卡”) ,用大学时的室友们对主人公喝啤酒后的表现不满的描写(“丘赫林卡———库斯科沃”) ,用斯达汉诺夫运动(“105 公里站———波克罗夫”) 等等,向一种僵化的概念式的文化思想、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创作《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米哈伊尔·巴赫金的主要著作都已经出版。他关于对话、狂欢化、时空体的论述也在知识分子中流传开来。巴赫金的这些论述自然也影响了博学而又关注文艺理论新发展的维涅·叶罗菲耶夫。 叶罗菲耶夫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大量运用了狂欢化手法。这一手法是通过主人公维尼奇卡酗酒、醉酒实现的。维尼奇卡在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作为小丑和傻瓜出现”,“体现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处于生活和艺术的交界线上(仿佛处于一个特殊的中间领域) : ⋯⋯不是一般的怪人或傻子(在日常意义上) ,但⋯⋯也不是喜剧演员”。⑤酗酒、醉酒使维尼奇卡取得了普通人在正常情况下所没有的超出常规的、“胡说八道”的话语权利。叶罗菲耶夫用在独处的情况下维尼奇卡毫无顾忌的思考,用在人来人往的列车上(列车里的人们也跟他一样处在狂欢的状态,随心所欲地谈论、评议、咒骂、欢呼、嬉笑⋯⋯) 维尼奇卡绝无遮拦的嘴把社会停滞时期的生产进度表和其它类似的发展成就表说成是饮酒进度的“个人图表”(“诺沃吉列耶沃———列乌托沃”) ,把传说中的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说成是“酒鬼”(“105 公里站———波克罗夫”) ,把勃列日涅夫一伙制造的虚假的“社会热情”说成是令人血液一会儿冷却、一会儿沸腾的“热腾腾的雾霭”(“105 公里———波可罗夫”) ,把可能醉酒而忘却周围现实的时间———“从商店开门到关门的时间”,即有酒可买的时间———说成是“我们人民生活中最幸福的时间”(“库斯科沃———诺沃吉列耶沃”) ,如此等等。维尼奇卡以似醉非醉、半真半假的方式评议着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人物和事物。出自他之口的并非全是真理,但狂欢化手法产生了将迷信的对象加以“脱冕”,将严肃的东西加以“降格”,将神圣的事物加以“世俗化”的效果。叶罗菲耶夫像巴赫金所评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让人物“用对话的方式进行交锋(当然不一定直接表现为结构上的那种对话形式) ,作者自己也对他们采取平等的对话立场。作品整个被他构成一个大型对话”。⑥《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对话”。它包括作者同读者的对话(如作品一开头的“致读者”) ,作者同人物的对话(因为作者和主人公的界线常常自动地消失,所以作者与人物的对话往往被维尼奇卡与其他人物的对话所代替) ,人物同人物的对话(这类对话在作品中不胜枚举) 。 说到《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的对话性,我们不仅应当看到维尼奇卡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对话,还必须注意他和历史人物之间跨越时代的对话。在这种对话里,维尼奇卡用的多是普通的日常话语,而另一方用的常常是文学典故和历史掌故,这些文学典故和历史掌故往往以化用(汉语修辞中也称“活剥”) 的形式出现。这种化用中也包括了戏仿。因为牵扯到作品中比比皆是的典故和掌故,要弄清某些词语的出处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阅读作品文本的难度自然也就有所增加。然而读者在付出更多的审美劳动的同时,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审美愉悦。 例如,在“莫斯科·去库尔斯克车站的路上”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使人不会骄傲,为了使人处于忧郁和惊惶之中,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缓慢地而不正确地发生和演进。”这里,维尼奇卡是在和高尔基对话。他显然不赞成高尔基在剧本《在底层》中通过路卡这一人物之口说出的话:“人,这个字多么骄傲!”同时,维尼奇卡也在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表示支持他在普希金纪念碑落成典礼上发表的观点:“要谦逊,高傲的人,首先要克服你的傲气!” 又如,在“卡拉恰罗沃———秋赫林卡”章中,维尼奇卡与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进行对话,维尼奇卡说:“我的人民却有着怎样的眼睛啊! 它们总是这样凸出,却没有丝毫紧张的神情。缺乏任何思想,然而其中又潜藏着怎样的威力! (怎样的精神威力!) 这样的眼睛不会出卖任何东西,既不会出卖,也不会收买。无论我们的国家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在怀疑的日子里,在痛苦思索的日子里,在充满各种考验和灾难的年代里,这样的眼睛连眨都不会眨一下,在它们看来一切都是上帝的露珠⋯⋯”这段话也是对屠格涅夫的杰作散文诗《俄语》的戏仿。在这段话中,找不到对人民力量信心及对国家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有的只是被一种文化思想模式简单化、平庸化了的芸芸众生。 再如,在“佩图什基·站台”一章中,维尼奇卡被人打了之后,说道:“我浑身抽搐成一团,因为我身上的一切都在发抖———脸蛋,衣服,心灵,思想。”这里,主人公是在和契诃夫对话,也是在对契诃夫下面这段话进行戏仿: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脸蛋,衣服,心灵,思想。主人公显然是想强调,当一个人正常的平静生活都得不到保证的时候,要求他做到脸蛋、衣服、心灵、思想都是美的,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可笑的。确实,一个浑身抽搐的人还在想脸蛋等等的美丽,除了引起人们的同情外,也真让人忍俊不禁。应当指出的是,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狂欢化和对话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是一场列车里无人监督、无拘无束的狂欢,也是一场众说纷纭的“大型对话”。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观点在喷涌、碰撞、交锋、协和。经过狂欢中的对话,一些话语被人们肯定了、接受了,另一些被人们否定了、消解了,还有一些则继续经受着人们的思索、揣摩⋯⋯叶罗菲耶夫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出色地处理了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把空间、时间和主人公的行动、思想、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当维尼奇卡满怀希望和喜悦乘车前往茉莉花一年四季长开不败的佩图什基时,时间是白天,周围的空间广阔无垠;而当维尼奇卡迷失了方向坐车往回走时,周围是一片黑暗,时间是黑夜,主人公的空间感已经荡然无存,这又预示了他必死无疑的下场:在一片黑暗的时候,空间没有了,人物在世界上的立足之地也就没有了。 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与欧美的后现代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传统,对现实的人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例如“丘赫林卡———库斯科沃”一章中“关于喝啤酒后的纠纷”一段,就真切地描绘了人们在一个物质紧缺、精神贫乏、抹杀个性的环境中,任凭绝对平均主义压抑的痛苦和无奈。 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自然无法和“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但是在今天,无论是俄罗斯文学界还是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于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的话都还没有说尽。 注: ①  Русскиеписатели, ХХвек, Био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 Москва,“Просвещение”, Том1 , Стр.480. ② Учебнаякнигасловесности, См. : СочиненияНВГоголя, С. - Петербург, 1900 , Том12 ,Стр. 16 - 17. ③ 安吉拉·默克罗比《: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天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第38页。 ④ 见陆南泉、姜长斌、徐葵、李静杰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483 — 486 页。 ⑤ 米·巴赫金《: 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李兆林、夏忠宪 等译,见巴赫金全集,第6 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9 页。 ⑥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第115 页。
  •     天哪,这书里的文学典故太多了,涉及到的苏联当代史事情也太多了。谁能够给本书的注释做透?那可真见功力了。又通苏联当代史和俄罗斯文学的人还真不多吧?金雁行吗?她的《倒转的红轮》里谈了不少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对高尔基的阐述相当不错。也许她和秦晖老师一起做比较可靠?
  •     黄夏/文如果撇开国籍,那么俄罗斯作家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1938~1990)和美国作家查尔斯•布考斯基(1920~1994),简直是一对同母双生的难兄难弟。他们都混迹底层,干过装卸、打杂、仓储、清扫之类的工作。他们的文学天赋都极高,却无不拙于经营自己的创作,任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生自灭。他们还分享一个无可救药的恶习:酗酒。两人都就酗酒这个主题写过作品,后者有《苦水音乐》,前者则写了一本《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不过,具体到国籍,两人的差别可就大了。如果说布考斯基是美国文坛的另类,那么,叶罗费耶夫就是俄罗斯文学众多璀璨星星中的一颗。这么说不在贬低叶罗费耶夫,而是说像他这样的作家在俄罗斯文坛是有着悠久的传统的。尽管,这个传统在中国读者眼中并不十分清晰。因为,我们对19、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认识,大多聚焦在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人身上。他们的作品恢宏、沉重、抒情、细腻,这也是多数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总体印象。但俄罗斯文学还有另一面,我们对之并不陌生,但从来没有将之系统地放在一块儿观察过,这就是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契诃夫、布尔加科夫等人所代表的那一脉,他们的书写谐谑、狂野、恶搞、粗线条。叶罗费耶夫是第二脉作家中的一位,即使他一直被冠以“后现代”这样的先锋名头。这两脉作家在苏联的命运是有点殊途同归的。当走现实主义路线的作家在苏联僵化的体制前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后现代作家群则同样因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合拍而无法存身。叶罗费耶夫的代表作《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于1969年脱稿后就一直流传于地下和国外,直至1989年才正式在国内出书,一年后作家就去世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一本浸透了酒精的小说,也是一本用酒精来观察和思考的小说。小说的叙述者“我”韦涅季克特,因酗酒和犯浑被领导撤职后,乘火车从莫斯科赶赴佩图什基看望自己的美丽女友和乖巧儿子。一路上“我”继续狂喝滥饮,跟天使、撒旦、内心、女友、儿子纠缠不清,结识“十二月党人”、长胡子的女人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人,一起为从“第三帝国”到“五号屠场”再到“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种种物事干杯,把一次普通的旅程煮成了一锅融合宗教、神话、历史、政治、虚拟和现实的大杂烩。小说最后,主人公从醉酒中缓过劲来,发现自己兜了老大一圈后,还在莫斯科这个令人讨厌的地方。是搭错火车还是搭错神经,这个我们就跟他一样不得而知了。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这本小说确实吐了不少真言,但必须指出的是,较之索尔仁尼琴这样直来直去的作家,叶罗费耶夫可谓曲里拐弯到了极点叶罗费耶夫简直把“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拿捏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比如,韦涅季克特抨击在那个金钱开道的西方社会,老百姓的眼睛有深藏不露的,有躲躲闪闪的,有野蛮凶狠的,还有惊慌不安的。那么,我们人民的眼睛呢?“它们总是眼珠外凸,却不见丝毫的紧张;它们表露不出任何情感,却充满着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眼睛是不会出卖任何人的,也不会收买任何东西,无论我的国家发生什么事。在怀疑的日子里,在忧虑的日子里,在充满各种考验和不幸的年代里,这样的眼睛能眨也不眨,对任何事情,它们都可以毫无怨言。”这样的眼睛,是智慧还是愚昧?是人性还是麻木?是美德还是恶习?是勇敢还是一块死肉的逆来顺受?作者不作说明,他嘿嘿一笑,咕咚一声,冒个酒气,把讨论转移到对醉酒频率、打嗝次数、喝酒与工时曲线图的研究上,照例还是插科打诨,照例还是从玩笑中推导出让人觉得有点道理,又感到岂有此理的各种奇谈怪论。尽管叶罗费耶夫混迹底层,做的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行当,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还是忍不住要在小说中抒发一点感慨的。可以说,就大多数俄罗斯作家而言,这种满腔的知识分子感慨,是挡也挡不住的。但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中,这种感慨是有个阀门作缓冲器的,这个阀门就是醉酒。一说醉酒,再怎么沉重的话题,大饥荒也好,大清洗也罢,也会变得搞笑、诙谐,而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哭啼啼。这对于节制作品的情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小说写到,好多著名作家,库普林、高尔基、契诃夫、果戈理、乌斯宾斯基、蓬皮亚洛夫斯基,等等,都是好酒贪杯之徒。他们有的喜用香槟酒泡脚,有的醉到如死猪一般跌在沟渠里,有的在临终前还渴望喝上一口。他们大多边喝边写,边写边骂,为什么呢?“是因为绝望啊!是因为他们正直,是因为他们无力减轻人民身上的负担啊!人民被愚昧和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民不会允许自己吃牛肉,但伏特加比牛肉便宜,所以俄国农夫是因为贫穷和愚昧才喝的酒!”在这里,叶罗费耶夫提到了俄罗斯民族的一个心理特点:自我作践。小说中,韦涅季克特立志把自己“喝得像一个混蛋一样”,就是因为他面对这个对任何事“眼睛能眨也不眨”的社会,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更不能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法子,于是只好把自己变成“一堆臭狗屎”,以期与这个社会一刀两断。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就让自己黑得有型一点,而自我作践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种崇高的道德感害苦了俄国人,这就可以解释主人公为何怎么也找不到佩图什基,因为他自己已经把它推到了一个非常美妙、又非常海市蜃楼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惊艳!醉鬼的谵语和妄想、幽默辛辣的讽刺、绝望的底色和结局,简直不能更俄罗斯!
  •     韦涅奇卡同志 书我看完了 可以拿出镰刀那章了吗
  •     没翻出原著的诗体。这本书还可以更薄一些。对涉及苏联历史的那部分不太了解,只是读完觉得挺有趣。
  •     有点意思
  •     本书书页中每百字酒精浓度太高,读完也是醉了。
  •     3.5
  •     原谅我知识储备太少,读着好费劲,跟喝了伏特加一样晕~
  •     有着独特俄式的后现代作品。从未饮过酒者很难理解这半醉半醒的晕眩吧。
  •     我们全都像是酒鬼,只不过每人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     玄乎的描述,深奥的道理,莫名的同感
  •     完全是看的一头雾水。
  •     酒蒙子的一夜。
  •     我感觉小说的文字像炸弹
  •     天花乱坠的叙事
  •     通篇醉话与呓语,永不能抵达的旅程。
  •     酒鬼的视角,也许有一天能更好理解,看来我离酒鬼还差的远呢~
  •     “所有这些乌斯宾斯基们 所有这些波米亚罗夫斯基们 他们都没有酒一行字也写不下去 我读过 我知道 所有正直的俄国人全都这样 因为绝望 因为他们诚实 因为他们无法减轻人民的苦难”
  •     奇作品。
  •     “如果我什么时候死了--我很快就会死的--我知道,我到死还是我自己,没有接受这个世界,虽然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我把这个世界看了个遍,还是接受不了。我死了,神会问:“你在那边好不好,你在那边糟不糟?”我会眼帘一落,什么也都不说。所有知道一连几天重度酗酒过后的人都熟悉我的这种沉默。” 这句话实在太戳人 谁不希望写俄罗斯的农民?谁不希望为俄罗斯的农民落泪?只不过没有办法罢了 只能喝酒吧
  •     30
  •     这些年很少有这样的小说了~狂欢的表象下是如此悲沉的主题。
  •     牛逼
  •     “俄国所有正直的人全都这样!他们为什么喝酒?——是因为绝望啊!” “噢,无耻之徒呀!他们把我的土地变成了最污秽的地狱——还强迫我们在别人面前藏起泪水,拿出一副欢笑的模样!噢,多么可怜的下流胚呀!你们只给人们带来了悲伤和恐惧,而从此以后,人们只能公开笑、不能当众哭。” “我们这些无足轻重的人一定会胜利,会挺过来。我对此很是相信,比你们信个什么东西要坚定的多。” 这是一场癫狂却又清醒的酒疯,这是一部欢腾却又悲凉的诗篇。读它的时候我想起了罗戈日金的《民族捕鱼的特征》,想起了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叶罗费耶夫是众多在官僚专制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只能选择喝的七荤八素,然后装疯卖傻以宣泄自己被压抑的痛楚。不过他的才华看的见摸的着。本书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信息量极大,且形式内容俱佳
  •     喝喝喝。喝到死,死了也要喝。这就是俄罗斯文化中的构成部分之一。简单粗暴直接。第一次看到这种小说,有着纪实的故事性和幻觉的粗线条,着实诡异,以至于无法分类,也无从判断真伪。零零散散围绕着喝酒、不停地喝酒讲述的冷幽默和让人无法给出合理回应的段子,还是挺有意思的。8万字也不长,认真看一会儿就完。权当了解一下苏联人没有伏特加以后花样百出的乱子就行了,别太当真。有一点亨利·米勒和威廉·巴特勒的赶脚,虚幻和现实之间的穿插杂糅,没什么太大新意,但很好玩。
  •     酒精度太高了
  •     叶罗费耶夫的半自传?酗酒,荒诞,火车,自言自语,扭曲,讽刺,圣经,党,革命,各种历史人物穿插....这是一部需要喝醉了再去看的书哈哈。
  •     苏联文学家们的高深总让我感到浅薄。本书中有大量的隐喻和晦涩的抒怀,让人瞥见罪恶集权高压统治下的渐渐腐烂的苏联。那是一个永远也到不了的佩图什基,心中美好的寄托空间。留着吧,留着希望活下去。
  •     精读了一学期苏联文学,像是大致经历了一遍苏联的精神状态,读到这本的时候基本已经感觉生无可恋了。通过苏联后期samizdat传播的小说,混上大量酒精,苏联禁书的极致。
  •     翻譯爛,以後看外語書前應該自己多學點語言看原文,這种類型的書翻譯過後就如牛奶變了質一樣。
  •     整本小说,以一个醉酒者呓语作为基本情绪,充分结合到对现实的讽刺,本来是极易滑入底层叙事,但作者又充分依赖传统文化的渗透,将一个危机重重的文本,成功带到了经典的位置,因为一切的琐碎、下流,都是为了对暴政的强烈抗议和攻击!在叙述的大胆性,好比让热内的《鲜花圣母》《小偷日记》,真是大胆无畏,要知道那是在极权主义的时代里!
  •     绿皮车伴手读物
  •     第一时间拿到的好书,我还写过书评来着。用酒精解构革命话语的精彩小说,你不是在梦呓,是世人在装睡。
  •     "世上的一切本该就是慢悠悠乱糟糟的,只有这样,人才没机会可以骄傲,只有这样,人才会悲伤、困惑。"
  •     不用冠以“后现代”吧
  •     一流哲学家
  •     amazing
  •     重压之下,俄罗斯知识分子陷入对往昔和乌托邦的迷醉之中不愿醒来
  •     世上有谁在乎过你的心灵?有谁? 请你走进佩图什基任何一户人家,敲门问:「您在乎我的心灵吗?」 我转过街角,敲响了第一户人家的门。
  •     梗多到目不暇接
  •     看了一半,感觉过誉了。俄国后现代文学的开端。等我读完再来评论。
  •     勃列日涅夫年代的公路电影,作者写这个的时候绝对是喝高了。很难想象把小说往前推二十年会什么样,作者会进古拉格还是成为索尔仁尼琴笔下的那些“浪客”。
  •     严重怀疑本来是五星,翻译给弄丢一个。整体字句弄不成个文章也就算了,怎么会是不是突然乱用各种方言小词儿呢??是各种!唉,就这,在这几年看的翻译作品里还不算最差的呢!
  •     炽烈的哀伤。
  •     难以想象一段火车上旅程可以写这么多文字。吹牛的对话。
  •     酒醉疯狂,欢喜不如悲伤,苏联式绝望,呓语的窒息感,未可明言的意识流。烂尾了好多月的,今天总算结束了。抛弃上帝,沉浸自足,只有无根飘零。
  •     翻译!!你告诉我,喝酒一下子喝完,叫什么?差评。
  •     醉后的状态是这种意识流吗
  •     醉酒和没有逻辑不是翻译得这么恶心的理由
  •     第一人在醉酒状态下絮絮叨叨叙说他的各种经历和天马行空想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
  •     适合喝过后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