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07-1-16
ISBN:9789570831085
作者:宇文所安
页数:473页

作者简介

盛唐詩代表「唐朝黃金時代」的詩歌,從沒有一個朝代的詩歌曾經如此稱呼,這是多麼輝煌壯麗的光彩!後代詩人面對盛唐的璀璨光輝,悲歎自己的黯淡晦昧,不是亦步亦趨地模仿它,就是激烈地反叛它,或聲稱將忽視它,並按照自己內在本性的要求自由地抒寫。
但是在中國詩歌史上,盛唐始終保持著固定不變的中心位置,規定著所有後代詩人的地位。如果我們想對這一時代及其詩歌進行嚴肅認真的探討,就必須將這種輝煌絢麗的神話撇在一旁,並注意以下三件事:
一、 不能將這一時代等同於李白和杜甫,文學史並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
二、 時代風格是實際存在的,但是是無形的、多側面的、相互滲透的實體,並不容易界定。
三、 盛唐神話的最嚴重危險是被切斷其內在發展歷程,變成一個光輝燦爛、多姿多彩的瞬間。
本書以《初唐詩》為基礎,建議兩本書最好連續閱讀。

书籍目录

盛唐年表
導言
第一部分 盛唐的開始和第一代詩人
第一章初唐和盛唐
第二章過渡時期的詩人
第三章社會背景
第四章王維:簡樸的技巧
第五章第一代:開元時期的京城詩人
第六章孟浩然:超越典雅的自由
第七章王昌齡和李頎:京城詩的新趣味
第八章李白:天才的新觀念
第九章高適
第二部分 「後生」:盛唐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引子
第十章岑參:追求奇異
第十一章杜甫
第十二章復古的復興:元結、《篋中集》及儒士
第十三章開元、天寶時期的次要詩人
第十四章八世紀後期的京城詩傳統
第十五章東南地區的文學活動:詩僧、皎然、聯句詩、顧況
第十六章韋應物:盛唐的輓歌
譯後記

内容概要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1972年以博士論文《韓愈與孟郊的詩》獲耶魯大學東亞系文學博士學位,隨即執教耶魯大學,1982年應聘哈佛大學,任教東亞系、比較文學系,現為哈佛東亞系詹姆斯.布萊恩特.柯南德特級教授和比較文學系主任,是唐詩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美國漢學家,並且是美國的中國文學研究第三代學人中,最重要的一位。
譯者簡介
賈晉華
福建漳州人。1982年於廈門大學獲文學碩士,1982年至1994年任廈門大學講師、副教授,1999年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獲比較文學博士,2000年起任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2005/2006年任哈佛大學神學院客座研究員。已出版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等中英文專著五部,及眾多中英文論文。


 盛唐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宇文所安的盛唐詩讀完了。勉強看的懂 李杜王孟四人的想法。應該是說我認為李白是很努力去用他的才情在這個世界表現。王維則是一直在尋找和他的地位不符合的矛盾,孟浩然則是安於自已生活的滿足人。杜甫則是一個文人從青澀到成熟的最佳寫照!其它的還可能還要再想
  •     李白與杜甫是認識和欣賞唐詩、甚至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位必讀詩人,但要較全面地認識盛唐詩,自不能只局限於這兩位大詩人。宇文所安在《盛唐詩》的〈導言〉已明言:不能把盛唐的詩歌「等同於李白和杜甫,文學史並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這句話以至這篇導言已明示了本書的寫作目的與要旨。宇文氏行文絕無艱深術語,一般讀者該讀得明白,學術人讀來亦不會覺膚淺。在分析盛唐詩歌風貌時,幾個切入角度都踏實有據:既有分析大時代的文學創作風氣(如書中多次強調「京城詩人」的存在及其詩歌特色),亦有提到詩歌創作意識劃時代式的覺醒;評析詩人地位時亦多有補充其在生時的生活背景與文學生態,以至同代人對他們的評價,論據由此變得相當立體。作者對各詩人作品的認知非常精準,多有獨見,就以李杜為例,傳統評論談李杜,多是臣服於李白天縱的才情與杜甫錘煉的詞句,但宇文所安卻強調了李白天才的獨特性如何觸動讀者;談杜甫時更見作者的分析功力,該章引杜甫各時期詩作,以論述其詩歌在意象方面如何表達詩人的感情與思想。除了為人熟悉的詩家外,書中較後部分亦介紹了一些較不出名的詩人及詩群,如詩僧皎然,大曆十才子等。最後,作者把韋應物定為「盛唐的輓歌」,談論韋詩如何貼緊、並下開中晚唐的詩風。於是,盛唐一代的詩歌,就這麼完整地作結了。宏觀時代,微見詩人,不只李杜的「盛唐詩」,光芒不一定更亮,卻能照出更多方向。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我曾经是一个笃定的知识崇拜者,对于学问的细节、历史的角落的兴趣几乎成为我所谓的“学术兴趣”的全部。大学四年,我想我唯一的改变便是我开始成为一个思维崇拜者。对于文章、书籍的视野、角度、架构的兴趣远远大于里面细节的写作和表达。因此,如果说过去的我会以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多少新鲜的知识或讯息来判断一部书的好坏,现在的我会更多的看作者是如果建构这篇文章或这本书的。
      之所以要先写上面一段,是因为在做任何的判断,在操作层面上必须面临一个标准问题,因此先把我考量的标准说清楚,比较好说服我自己接受接下来这些我个人的判断。
      毫无疑问的,《初唐诗》和《盛唐诗》两部宇文所安的“文学史著作”,比一般的文学史教材吸引人得多。原因有很多,其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充斥全书的精彩的诗例分析和作家分析。许多新鲜的观点冲击着我们的头脑,不论是专家还是网络上的朋友们都举了无比多的例子,而事实上,我也做了大量的摘抄工作,把这些小小的闪光点收集起来,以期囊萤映雪。在诗歌的解读方面的成功,有朋友认为是新批评在书中的成功运用。这固然是不错的。但也有如莫砺锋先生这样的学者从专业的角度对其中的过度阐释、文史错误进行了纠正。所以有些朋友看到了其中的文史错误,便对这本著作大加挞伐。现在看来,这两类朋友显然都是知识崇拜者了。其实作者显然早就意识到,他作为一个“老外”(虽然其文史知识不知道要比大多数的中国人强多少),他之于中国文化,还是有一层先天的来自文化基因里的“隔”:“在学习和感受中国语言方面,中国文学的西方学者无论下多大功夫,也无法与最优秀的中国学者比肩”,这绝不是作者在自谦,而是他看到了他自身的局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不但不是可鄙的,相反,这种能力显然是值得骄傲的。正因如此,如果作为中国读者的我们再以具体细节的文史错误来否认这部著作,那么值得怀疑的恐怕不再是这本书,而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了。又正因为如此,具体诗例解读精彩与否不应再成为我们判断这部著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精彩的诗例解读也不再能完全支撑对这部著作的赞赏了。
      我认为《初唐诗》和《盛唐诗》最为出彩的地方就在于其构建全书的理念以及思维。和对于中国文化的隔膜相同的,宇文所安也意识到了他自己的优点:“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新问题的提出和对就问题的新回答,这两者具有同等价值。”我们必须看到:宇文所安“处于学术传统之外”(中国之学术传统),同时有处在学术传统之内(西方学术传统)。因此,如果我们过分关注于他对于诗例的新鲜的分析(而这一部分恰恰是他由于文化之“隔”所带来的这部著作薄弱之处)而不把注意力放在考察他在这部研究中国诗歌的著作背后有着怎样的西方学术思维,那么我们无异于买椟还珠了。我并不是在鄙薄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的文本细读工作,事实上,文本细读是有相当难度的,就连处在中国文化和学术传统内的大学者(如袁行霈)也未必见得能够完全揭示出诗歌的美感特质和构思妙处(不得不说孙绍振老师在文本细读方面有着特出的才华)。
      回到这两本著作。是什么作者的文化和学术传统之“隔”对我们有了更正面的价值?作者意识到了他在运用一些有别于国内的新方法治文学史;莫砺锋教授更进一步:“宇文具有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他带着这种文学史意识去考察唐诗,看到的就不再是许多鼓励的作家作品,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有序的过程。”但是莫老师仅仅把这一现象当做宇文所安的孤立的个人特点来考察。在我看来,宇文所安这两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根植于西方学术传统的“史的意识”,这不是宇文个人的,而是西方学术传统的;这不仅仅是文学史的,更是西方史学传统的。四年前,看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种极其新鲜的感觉扑面而来,对于这部流传甚广的书,我能找到的最合乎我感受的评述是:“历史原来(竟然)可以这么写。”现在看到《初唐诗》和《盛唐诗》,我又产生了相类似的感觉。这两部作品有太多的相似,让我不得不把他们联系起来看。我想,这正是西方史学传统影响下,对于叙述历史不同的理解。那是一种把历史当做历史来写作,而不是把历史当做教科书来写作的思维传统。这也就解释了这几本书为什么在文笔上如散文一样流畅优美;为什么在体例上不是大纲式的把历史截成片段;为什么作者会把具体的作品、作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具体语境和背景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考察;为什么在会运用“X世纪”这样带有强烈“史感”等等。
      另外我有两点想法。首先,西方史学传统应该不止这一种思维方式,只是宇文所安和黄仁宇恰好受其影响,并运用于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考察,译介到国内,让习惯于教科书式叙述的读者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里面存在着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另外就是这种史学思维其实并不拒绝归纳概括,只是历史的细部是在太微妙,以至于做较大的(如同我们教科书式的)概括和归纳在这样的史学思维下是违背历史真实原则的。《初唐诗》和《盛唐诗》中还是看到了作者其实在尽可能地进行概括,这是这些概括相较于我们的历史书中的加黑加粗的大标题是在太不起眼了。它们散布在每章每节甚至每一页当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最后,我只想说,其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写那么多……-_-#
      
  •     靠。。有这么像吗==
    我一直隐瞒着我以前的前科 别乱说 说漏了。。
  •     想问一下楼主莫砺锋先生那篇文章的具体篇名^_^
  •     你自己念一遍好伐?尤其是前幾段,姐直接笑噴了,感覺十分親切熟悉,有沒有?
  •     嘻嘻~~你懂的~~
  •     3Q!!!
  •       我拿到书,首先找到的是,杜甫的那一章,看了前面一部分,还是比较好的。上个学期王红老师的课,对杜甫的讲述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足见王老师多年的积累。她花了大部分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了杜甫的生平,有点像对门外汉讲评书的味道。因为时间的关系,杜甫的诗作主要讲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老师也想据这首诗为例,来诠释杜甫有名的一个特征,儒家的坚定信徒,“帝国秩序的颂扬者”。这首对我来说,颇为古奥佶屈的诗,在王老师的引导下,还是急促地感受了一番。我在古代这一块,基础非常薄弱,从小都是,高中历史一块,古汉也是学的最差的,一来是因为时间太紧,老师都在赶课,二来是自己基础非常薄弱,你晓得的,文革一代出来的,厚今薄古非常严重,我爸就是这样子出来的,我受最深影响的人就是我爸,他是我最初也是永远的启蒙老师。虽然大学的时候努力在补,还是感觉非常吃力。你晓得的,学古代汉语,基础非常重要,大一的繁体字,竖版影印卷古文,当时只顾着完成自我了,根本没有花心思,现在还有有点遗憾的。所幸,我还有想象力,我也只剩想象力了。有次跟黄聊天的时候开玩笑,我陶侃道,你就是看的太多书了,没想法。他反讽道,你就是太没文化了。此话真有道理。我还真的是没有文化。学现当代文学的时候,基本上不看原典,只沿着夏志清的小说史一直揣摩,这是非常致命的。当然有人说,思维最重要,这算是思维训练,是的,非常有道理。可最初才要解放思想,久而久之,还是要言而有物才行。而我现在最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却浮躁了起来,我是真的读不进那些原典,生动不起来啊。
      
      有时候,黄说起,我从不读原典,只看理论,实在可恶。有时候我还真的是非常恼火,多半是生自己的气。其实我最初的想法是,我爱电影,电影我还是静得下心来看的,而且再闷的片子,我都能看出点门道来的。那,这不挺好的嘛,看了电影之后,你可以看与电影相关的理论书籍啊,理虽如此,可实际情况是,与电影相关的书籍,国外翻译过来的,没有几本理想的,所谓“不合国情”啊,国内那些理论派的什么戴锦华之流,我都不想说什么了,实在不满意,恼火。我曾想从中国文学那令人艳羡的宝藏中,截取一瓢,用在我对电影的理解上,哎呀,好难哦。其中的转化之难以打通,实在非一言难尽啊。
      
      我还是希望我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些实在而有效率的事,共勉。
      
      扯了一大堆闲话,回归到这本书的正题,这是一本老外写的书,作者是宇文所安。我爱读外国汉学家的书,就是因为不需要基础,句句都懂,句句都通。国内的大部分书籍,都不是普及版的,你须领会其言外之意方可,可惜我资质不够,看不懂。自问,此举颇有投机取巧之嫌,暂歇不管了,多读,多思吧。行动。
      
      
      
  •     @不死鸟。《评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 收在莫砺锋先生《唐宋诗歌论集》(莫砺锋著. 唐宋诗歌论集. 南京市:凤凰出版社, 2007.)中。
  •     嗯,這篇結辨還是不錯的,本人對作業成果很期待,請盡可能高級好嗎?
  •     不好。。木有。。
  •     我只是想说,我看得一个熟悉的名字:王红老师。
    我也是没怎么看元典的,极不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