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书评

出版日期:2017-1-1
ISBN:9787218112986
作者:[瑞典] 喜仁龙
页数:533页

走进北京,走进那段历史

说到北京,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记得小时候考试,关于北京,最顺嘴的正确答案就是,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是一个神秘、古老而又美丽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高耸的大楼,闪烁的霓虹,匆忙的人群,把人们带入一个喧嚣、沸腾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北京,那个古老的北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很多老北京的印象,我们只能从书籍和影视剧中去寻找。幸好,有人发明了照相机!也幸好,有人有兴趣、有机会走进老北京城,拍摄、记录下了1921年左右的北京,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看到那时候的老北京城,北京城的城墙和城楼。这套书分上下两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老北京城的皇城及城门、城墙。这种真实最大的体现就是图片!全书五百多页,其中有三百多页是图片,共计五百张罕见的老北京建筑图片,也难怪这套书的副标题就是“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抛开摄影技巧不谈,这些黑白图片从多个角度,多方面立体地展现了老北京当时的风貌。既有威严宏伟的紫禁城,风光秀美的三海宫殿及各式的亭台楼阁,美丽无比的夏宫,也有风格、作用不同的城墙和城门。有整体的全貌图,也有局部的细节图,有单个的事物,也有和周围事物融为一体的风俗图。作者会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采取不同的拍摄角度。比如,他在“北京外城门”这一节中就说过“我所拍摄的内城门照片主要是表现建筑造型,背景并不吸引人,但是,外城门的风景照,则刻意表达了一种城与景协调一致的印象,同时展示四周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如果你能注意这些,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拍摄的重点。你甚至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到和老北京小说中相对应的画面。比如,在下册书中有一张“东便门城外的骆驼”的图片,看后能使人迅速想到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圆明园烧毁前后的照片对比除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外,更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很多照片是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在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地,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拍摄的。如今,这些建筑大多消失或改建,这些照片和记录成为老北京的独特见证。这些照片因为有了历史的厚度而让原本没有生命的建筑变得鲜活生动。这是很多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机会。是啊,喜仁龙是瑞典人,一个西方人详细地拍下、纪录下了活生生的中国老北京。看到这些照片,再想想作者的国籍,谁的心里会没有感慨呢?除了照片以外,作者还参照马可•波罗游记、《顺天府志》等诸多历史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关于老北京的文字讲述。这些文字严谨、细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关心和热爱。相对于游记来说,喜仁龙的文字更周密、更客观。比如,作者在“北京内城墙垣外侧壁”一节中,就用很多客观、准确的数字记录了各个墩台的修筑年代和历史;相对于技术类文献来说,喜仁龙的文字更活泼,也带有一定的个人情感。比如,作者在讲述右安门的时候就很注意周边环境的描写,和城门的功能紧密结合,又与作者拍摄的意图相合。看书的时候,文字和照片结合着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这本书重点讲到了老北京的城门和城墙,作者认为“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这个点确实很独到,应该是专业建筑人士很感兴趣的。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中国建筑无疑是其中非常华美的一段乐章。老北京的很多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翻开这套书,看着这些文字和照片,仿佛走进了老北京,走进了那段缓慢、宁静的历史。如今,北京的很多老建筑都消失了,随着北京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北京还有什么建筑需要保护呢?我想,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老北京过去是什么样的,还引发我们不断思考北京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寻找你心中的老北京

不知什么时候起,北京的缩影已变成了现代建筑“大裤衩”可能给人的印象挺深的吧!但是关于设计灵感,可能要从结构方面理解,而这常常是专业人士才能娓娓道来。普通百姓对其风格褒贬不一。事实上北京,越来越被现代化的建筑所代表的,但越是这样,我越是觉得认识北京应该深入到那些老胡同,老四合院,和老人的诉说里,北京的文化从建筑风格里就是凸显,这是我在学历史课时讲到梁思成,林徽因是了解到,建筑原来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到了当代更多的是融合,多元化!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或电影,常常最经典的镜头往往很类似,总有一群鸟飞向蓝天,这个时候镜头随着人的视线,便会出现一些著名建筑的边角景色,如后海,天坛,古城墙,古风建筑的屋檐,这类的镜头常常饱含人更多的思考或感叹。而这却是我所建立起的,对北京的初印象,它像一个老人,一点都不着急,相反它看得透人间,以一种存在的方式证明时间。我觉得市井文化可能在北京胡同更惟妙惟肖!直到看了《老炮儿》我似乎更确信这样的印象就是北京,而非其他。 《遗失在西方的北京》是瑞典籍华人,喜仁龙的作品,最初看到这部书名时,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自认,自己并不了解北京,那么西方人对北京的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我想知道,当然素食我读这本书的还有,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图片,很可能是在国内是没有机会看到的北京实景,这正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认识北京直观形象的机会,怎么可以错过呢?书中大量的图片,使得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变得直观易读很多,我在看书时,孩子偶尔瞥见我正看的南海瀛台藻韵楼,说了句,好漂亮啊!我不太确信是不是听错了,问他,你真的这么认为吗?孩子认真的点头。我心中对中国建筑的又多出一层理解,令普通人感叹其美,显然它汲取了大众的审美特点。而在作者的文字里,关于建筑的设计其实作者是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转化成文字,向读者诠释。平衡对称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的灵魂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最符合大众审美。四平八稳也是中国中庸之道的文化体现!关于紫禁城中的各个建筑特点的分析,我觉得是通观了历史文献后,提取了这座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其建筑效果。其实不管是紫禁城或是圆明园,亦或是某王府,他的建筑特色也有着身份等级的映照。这正是理解历史的最好的角度。而书的下册则重点解说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关于城墙作者的记录更为详尽,甚至有绘制出建筑平面图来做直观叙述。当下人最在意有图有真相,作者的图片展示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作者对每副图都做了详尽的图注,这不仅是建筑美的印证,也是历史的印证。北京城原本就是历史文化名城,而这些宏大的历史,则定格在这刻着岁月痕迹的一砖一瓦上。现在,当代人能看到的越来越有限了,而喜仁龙此时所提供的海量图片,既能满足读者探究历史原貌的好奇,更是为保护这类古建筑提供了近乎原版的标本图。这是一套沉甸甸的历史书,却以直观的形式,令更多人容易接近平日他们不曾关注严肃话题,我认为这就是这部书的最大魅力所在。这是一套普通人也读得懂的历史珍藏画册,更是专业人士做深研究的一个参照。

那一抹闪耀的画卷°

——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文/蓦烟如雪从近期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最初看安意如和李少白合作的《再见故宫》,从前阵子涉猎的《故宫的隐秘角落》到如今捧读的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我一直觉得我和故宫有未了情,那年游走故宫,就特别渴望追寻觅它原有的踪迹。而记得在叶广岑的《全家福》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满堂痛心老城门城墙的拆除。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它活跃过,可也在历史的嬗变中,它成了黄土,成了如今只能用摄影作品来缅怀的画卷。虽说遗憾不可避免,但能在消失的今天捕捉到若干信息量,都是难能可贵的,何况,这本书的作者喜仁龙并非中国人,他是瑞典著名美术家,1920年起,他数度来华访问,爱上了古老的东方艺术,为此他开始了长达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说过喜仁龙,说他“对于考察北京城墙与城门说付出的辛劳,这在我们自己的专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而他自己从实地考察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也就充分地流露出来。他高度评价这组历史纪念物,同时也为它的年久失修而伤心。在考察中,他的观测细致、记载不厌其详,这是十分可贵的。”故而,他所面对的创作之艰辛、翻译之困难是难以言诉的。喜仁龙也是幸运的,相对比日本人出版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喜仁龙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他得到了那时政府的支持,得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陪同,他是难得进入故宫内部的外国摄影人,而翻看日本人的记录,就会发现他们喜欢记录装饰图案的颜色和各项测量的数据的精确度,干瘪的文字,读起来会让人觉得生涩,而喜仁龙不仅在探究的层面上,带给我们新的感官视觉,更在历史底蕴和文学典故上,抛砖引玉,让人有了新的一层认识。这本书的文化内涵,数据,远胜于日本的作品,当然在作品的清晰度上,也许是一个硬伤,而编辑也列数了作者翻译的缺陷,但瑕不掩瑜,作者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经得起我们的一读再读。这本书涵盖了北京城墙、城门、皇宫、园林的研究,作者用大幅的珂罗版照片拍了当时的紫禁城、三海宫殿、颐和园、玉泉山、大清王府等等的影像记录,并利用中西文历史文献,去探究古城的前世今生,作者并没有一味依赖书本的信息,而是亲自实地田野考察和对照文献进行细节的实际求证。在书中,印象最深的要属他在考察城墙时,发现内城的城墙并不是同时建成,而是分段在一个连续的短时期内所建成的,而且他也分析了明代和清代的城砖质地和制作工艺的区别,并直指道光年之后的墙砖明显下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细微的勘测和态度的真诚。这本书共有上下两册,上册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的特点,如实记录了三海宫殿和夏宫等皇家园林的原貌。而下册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之作。无论是每种城门的讲究,亦或是追溯煤山、瀛台的典故,作者从未让我失望,更甚是对建筑结构的描摹,还有对中国建筑的根源的探索,这本诚心之作,历久弥新,虽然很多城墙消失了,但我渴望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它的闪耀之处,哪怕只是一抹短暂的光辉。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