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6072422
作者:赵敔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十四岁就失去父亲,一心想要独立生活的女儿,放下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告别爱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小城,陪伴身患绝症的母亲,并记录下她生命中最后的半年。本书不仅仅是病中生活实录,更是通过亲人病危这个特殊时期,深刻反思了中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与矛盾,控制与挣脱,以及家乡与他乡这个永恒的话题,足以引起两代中国人的共鸣与反思。书里有两代人的爱与痛,两代人的坚守与逃离,两代人的反抗和叛逆,更有一辈子的守候与不离不弃。
书里没有我们熟悉的那种文学作品里的母亲形象——那个忍辱负重,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光辉无私的母亲的形象,而是一个善良正直,但聪明自私、控制欲强、有血有肉的母亲,以为只有自己给对方的才是爱与关怀,以为只有自己才最宽容,却永远不知道,其实自己才给了对方最大的束缚与伤害。外表再坚强独立的母亲,内心也是弱小的,是需要被关爱的,因此才会向子女索取更多情感上的依赖。
和母亲一样,女儿也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虽然爱母亲,但骨子里却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因此毅然离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闯荡,希望能向母亲证明,没有她的庇护,自己也能很好地生活,能骄傲地生活。在母亲的最后半年里,女儿心力交瘁,但她一边苦恼,一边仍在尽孝,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最后一天。
再伟大的人,在父亲、母亲、女儿、儿子这些身份前,都只是普通平凡的个体,都会有结结实实的,相伴一生的爱与痛。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你回来陪陪我吧 001
第二章  /人老了就像一盏油灯 031
第三章  /只能彼此守望,而非朝夕相伴053
第四章  /转瞬即逝的片段 079
第五章  /三个人的年夜饭 115
第六章  /眼泪是最没用的 141
第七章  /生而向死的无奈 153
第八章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179
第九章  /只谈友谊,不谈告别 205
第十章  /别走,你们别走 221
代后记 /县城生活 241
一代一代的爱与挣脱:母亲和女儿 /沈睿 249

内容概要

赵敔,祖籍四川,生长于云南,一个有四分之一羌族血统的汉人。生性贪玩,以游走异乡为人生目标,用识得的几个汉字写些旅途见闻,因此误入图书编辑行列,也参与过一些旅游指南图书的编写与出版。年过四十,再遭人生大变故,提笔记录日常过往,以抒发个人情感,纾解内心压力。从此改弦易帜,加入朝不保夕的自由职业队伍。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亲情中的疼痛评《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很多次我给母亲打电话,每当聊起她生病时的难受和与邻人口角时心情的气恼,母亲会在电话那头抽泣,我能想象她泪流满面伤心的样子,有时她会问我“你怎么到那么远的地方工作?”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只能等着母亲平复情绪,然后再转移其他话题。对于很多远离父母漂泊四方的游子来说,怀念小时候思念父母构成了乡愁,而未能在父母身边陪伴则成了深深的愧疚。也是因为对于母亲的亏欠,每当想起母亲的抽泣,我的内心也一直隐隐作痛,看到赵敔老师的《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我就想看看她是怎么和她母亲相处的。赵敔老师母亲的疼痛,是因为身患绝症导致的疼痛。虽然说,疼痛时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因为只有痛感我们才能发现身体的异常。对于身患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求生的欲望或许是他们忍受病痛的最大理由:他们还想继续活下去,继续陪伴着他们的家人,继续欣赏这个世界的精彩,继续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但是病痛的过度折磨,会让病人的精神几近崩溃,有时想想,反倒不如一死了之来个解脱,来得痛快。就是因为这种折磨,让病人(赵敔老师的母亲)开始数落这个世界的不是,责怪身边人的各种不是,虽然我们都明白,那也是心理上缓解疼痛的吗啡。赵敔老师的疼痛,是因为看着母亲疼痛而无计可施的痛。从十四岁开始她便没有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现在母亲也在开始倒计时她的离开了。虽然她请假、辞职回家陪伴母亲,但在她看来这也不能缓和她心中的疼痛。赵敔老师记录了母亲病患期间的生活种种,在和她母亲一起迎接死神到来之前,她在想象着母亲的疼痛,也在感受着自己的疼痛。赵敔老师和他母亲的疼痛,还有来自生活的疼痛。母亲总是强势,一直约束着赵敔老师;赵敔老师长大以后,却向往自己做主,她选择了不是母亲给他选择的职业,到了一个远离母亲的城市工作,即便是她选中的夫婿也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他们之间的疼痛,是一种亲情的疼痛:相互理解,相互知悉,但却总觉得对方的一些做法,自己还不能接受。生活就是这样的吧,亲情的疼痛,也许是人世间最无奈的疼痛。前几天听姐姐说,她的婆婆走了。姐姐的婆婆曾经是一个非常干练的妇女主任,改革开放初期养长毛兔赚了不少钱,膝下的几个子女都很有出息。一年多前她病了以后,生活就变了个样:容颜消瘦,衣衫不整,精神恍惚,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亲人;病痛的时候她大声呼喊,周围邻居都听得真真切切。姐说,走了,也就解脱了。2015-1-8文/乡村土狼
  •     我是抱着试图寻找与书中女儿的某种共鸣的期待,开始阅读的,但满纸纠结入眼,却找到一些其他。曾经相依为命的两母女,后来相互疏远,到了共同面对母亲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又重新聚在一起。当年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疑给这个时刻提供过一个符合大家想象的样本:母亲宽厚坚韧,女儿刚直率真,互相包含深切的情感,带着某种被升华的华丽感共同面对无能为力的悲怆,而现实时空拉开的母女的距离,被厚重的情感统统抹平,煽情得会让人因为自己缺乏等量的激情而自惭形秽起来。相形之下这本《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显得无比克制和真实:母亲面对巨大痛苦日复一日的唠叨、抱怨,在坚持和放弃,软弱和不屈之间拉锯。女儿被迫归来,但只能无能为力地旁观,回忆里展开的母亲的过去,让现在的痛苦像过随着病程越拉越长的过去的影子,是所有美好的背阴面,残忍而且无法摆脱。书里的妈妈在被生活磨砺之前,是一个意气风发,要强好胜的美丽女孩,富有才华,饱受拥戴和令人羡慕的激情爱恋。但为爱走天涯葬送了她的职业生涯,中年丧夫又敲碎生命另外一根支柱,到老希望女儿守在身边,但短暂停留后女儿也一定会逃离,妈妈好像一个不断受挫但始终维护最后尊严的理想主义者,孜孜不倦地维护着什么东西,但是那到底是什么呢?女儿不明白,似乎也不想明白,我读不出让这个女儿当初与母亲越行越远的原因,只看到行文当下,在母亲用来包裹痛苦的指责和挑剔面前,她日复一日趋于退缩。文章是日记体,常常一天开端已经疲倦,带有距离感的克制描述,收缩了所有的痛苦,也收缩了所有的关爱,放大了女儿的无所适从,恐惶无助,陪伴在身边的每一天都像昨天,母亲被病痛困扰,母亲强调它希望得到关照,唠叨抱怨,但又不允许这种关照是以怜悯添麻烦的姿态到来。对比着女儿记忆里永远微笑着面对同样病魔的父亲,女儿对母亲即使有三分不舍,也伴随着七分想逃。我并不是想从道德评判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和反应都有根据漫长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必然性,我甚至觉得可以这样诚实地暴露这种心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只是有点遗憾这样的诚实有点单调,展现了囿于疼痛折磨的彼此,却没有展开足够必然的原因。当然就像我自己也始终没有想好,如果有一天与身边的人告别可以用什么样的姿态,因为我也不明白一些当初亲密无间互为骨血的人,为什么最后会无言相对。可能到不得不分开的时候,我依然想不通这个问题,因为忙着用力同情自己,所以无力同情他人,即使她是你的母亲。
  •     看书名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我们的文学向来如此,写到“母亲”这个形象的时候,都不会太轻松,何况,还有“疼痛”这样的字眼呢?这是一个断句不明的标题,是“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还是“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从2011年年末,“我”从北京回到南方,到2012年5月,在这一百五十多天里都发生了什么?很快,你会发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而作者的这一百五十多天里,真正的发生的不过那么几件事:送母亲去医院,雇保姆、吃饭、睡觉、迎来送往……剩下的,不过是回忆,更多的是记录——当时当下的所思所想。母亲是个女强人,“我”亦不甘示弱。她将我留在身边的办法是大房子和存款这些物质的东西,我却更加激烈的,一去不回。用自己在外打拼的事实来告诉她,“我”需要的不是这些,这些诱惑不了“我”。然而,真的奏效了吗?在生与死面前,是不是所有的误会都冰释前嫌,所有的隔膜都已打开?既然相爱,就相依为命让这一百五十天成为爱的浓缩纪念日呢?很遗憾,母女之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在生死面前,亦是一种隐形的较量。她说的做的,一辈子都是固执己见。你无声的反抗,得到的不是理解,你所做的自以为她看到了就会明白你的心意的事情,反而是更大的反扑——母亲更加固执己见,更加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你所选择的生活都是”错“的。心中无名的怨气愈深,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擦上了这种较量的色彩。这就是母女两代人。在死亡面前,隔膜和误解反而更重,这令母女之情愈加的痛苦,像是一颗心上的朱砂痣,虽然无害,却总令你纠结、别扭——越是想爱,越是靠近,越是去日无多,越是乏力,越令你抓狂。呵呵,我们大多数的母女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那些传统文学塑造的母亲形象——坚韧、牺牲、苦难,为了让你活下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母亲,其实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很远。我始终认为,母女关系是所有的亲子关系中最复杂的。相比之下,母子、父女、父子都要比这种关系简单和易沟通的多。女儿应该是最像母亲的,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性别角色的关系,潜意识中是复制母亲最多的。母亲若是强势,她的儿子更多的是倾向于怯懦,但是女儿,却把这种强势刻在了骨子里。就像文中的母女,虽然赵敔一直在谈论母亲的强势,母亲的好强,母亲的善于安排他人,但是她自己何尝又不是呢?我钦佩她的勇气——她的母亲已经故去了,因为忌死者讳,大多数时候我们中国人都不愿意去议死者生前事,更何况这是她的母亲。她的措辞稍微有些许不适,就可能招来一阵”不孝’的骂名,而她又不能不这么写。虽然她爱她的母亲,但是这些母亲的性格,却是在生前影响过她伤害过她,那么该怎么写?是小心翼翼还是在记忆中重组,最后将母亲塑造成一个高大上传统中伟岸的形象?写作者的勇气在于写作者的真实,她如实的记录了,你我也许不敢写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女儿,难道她所经历的一切你不熟悉吗?母女日常生活中的较量,无声对抗的行为。母亲的疼痛是作者一直在记录的主要内容。肉体上的疼痛真的很难做到“感同身受”,而作为女儿的作者也无法袖手旁观,所以,女儿的疼痛其实是精神上的。这也许就是文题断句的深意,“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在一定意义上重合了,而她的是肉体之痛,“我‘的是精神之痛。因为我们是母女,所以,这一生总是避免不了太多的疼痛,从一直对抗渴望理解和交流的痛,到母亲走到生命尽头的痛,无法言语,然而,勇敢的文字都写出来了。逝者已矣,文字也尘埃落定。这注定不是一本读的容易和轻松的书,但是,我却觉得作为女儿和女儿的母亲,应该去读这样一本书,别问为什么,这才是真正普罗大众的母女。这是微观的母亲,是个人的母亲,不是传统文学中有各种象征的母亲。作为女儿和母亲,谁都避免不了这关系中的”疼痛’,越是相爱越是如此,然而,它不正是最真实的吗?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不太漫长的告别
  •     不知什么巧合,竟然是和周国平的《妞妞》同时看的书:同样是癌症,同样是疼痛,绝望是一开篇就有的基调,后文也都出现了安乐死和杜冷丁。。。只是一个是女儿,一个是母亲,情感也就相差甚远。。。真实是这本书的优点,同样也是作者的性格,不会夸张与做作,受不了虚假与表演。即使在母亲最需要的时候,也喊不出妈妈我爱你这样的煽情话语,这句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脱口而出的话,长大后却开不了口。可是有时候示爱和赞美是感情中很需要的,包括亲情。。
  •     不打星。却推荐你们读。有点沉。有点重。
  •     母女,在生病末期
  •     看完以后止不住地哭 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和身边的人 时光的洪流席卷我们 我们只能不断去调整 去适应 去感悟 才能避免潮水退却的惆怅。
  •     曾经紧握你的那双手,有一天被你倔强又拼命的挣脱。等到重新握住那双手,你却感到疼痛与隔膜。最后一次放开那双手,别忘记,她给过你世上最无保留的爱。
  •     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母亲的疼痛,但可以感同身受的是作为多年肿瘤病患家属的一个儿女走过的路上的日与夜、光与雾。书中的女儿直至母亲离世,都未曾能有一场母女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们在人间行走坐卧,何尝不是如此。
  •     数不清的零零碎碎就在眼前 多想伸出双手抱抱她又怎么都使不上劲
  •     回望我们母亲的后花园,关于女性。
  •     没有过多的渲染。她与母亲略显生疏的关系,在母亲的病痛前表现出的“冷漠”,以及每次见面之后的只言片语和母女之间疏离的肉体关系,像极了我和我母亲的关系。
  •     竟然是在贝贝离开后阅读的第一本书。书中形容的痛,都曾经历在我母亲的身上。那么熟悉又无能为力。需要正视,用爱去陪伴。
  •     有点杂乱。虽然女儿和母亲的关系中母亲显得强势,但整本书并没有真正吸引我。还是后记比较好看。
  •     看这本书时,外公也被检测出肺癌中后期,年纪87岁,医生也是不让做手术。医生告知之后将会很痛苦。看这本书时,有种胆战心惊的感觉,一口气读完,最后感觉母亲的离去是一种解脱,终于从这折磨人的疼痛解脱了。当知道外公有肺癌时,我第一感觉就是天啊,还不如脑溢血一下子人没了,这样的痛苦想到都揪心。
  •     太痛了,不忍读!但还是读完了!掩卷长叹这是怎样一个人?
  •     如果不是铁葫芦的陈亮编辑赠阅,我是不会知道更不用说阅读这样一本与自己的兴趣点没有交集的文章。但一拿起竟然连夜读完了。不打分,但推荐所有家有老人或重病患者的,都读一读他人的故事、想一想自己会怎么做。
  •     癌症真的很可怕
  •     2016-1-18 肺癌晚期的母亲最后的生活。日记的形式,诉说着自己的无奈,母亲的挣扎,文字简单易懂。似乎每一个病人面对死亡都会特别矛盾,无所适从,性格变得比生病前更鲜明。四星
  •     母女
  •     我的好友赵吾文新书刚刚出版。中国多少个家庭的母子都有这样纠结的情感,但很少有人愿意面对它,并把它写出来。写下来才是开始,才有审视内心的可能。
  •     本来今天是不想读这本书的,在书架上见到这本书翻了翻还是把它借了过来,只觉得读起来相当沉重,每个有家庭的人似乎都要与亲人告别,子欲养而亲不在真是一种遗憾。
  •     很真实得写这段日子,母亲节本想和妈妈聊这个话题,但是电话里妈妈情绪听起来不好,我就住嘴了。
  •     很真实,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虽然无法感同身受。爱与挣脱,终究未能有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死亡,是一个很可怕的课题,难以承受的重。<电子版>
  •     父子和解的故事和电影都多,母女和解的比较少见
  •     母亲看了极力推荐,也许她已经早就到了面对的时候~~语言流畅、感情真切~~也有文采。但是挣扎的多,呈现得多,更近一步的挖掘还不够,总略显得有些匆匆忙忙~~失之深刻的沉郁,语言和思想的穿透力还不够~~
  •     有些失望,或许是期望值太高。不过文中阐述的那种母女间独有的战争和羁绊还是可喜的。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太多。只是被母爱宣传掩盖了而已。
  •     小说描写的很多细节都感同身受,例如“天下的母女都喜欢亲昵,我却不愿与母亲有肌肤之亲”。那隔阂甚至是时不时冒出来的恨让作者只能做到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若是她再可以选择一次,还会是这样的过程与结局吧。
  •     两代人。。。。永恒的话题
  •     疼痛
  •     說實話,如果作者不寫明自己年過不惑,我會認為是二十多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