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如寄》书评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201100696
作者:梁实秋
页数:202页

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

我非常喜欢另一个时代的人所写的东西,因为觉得阅读此类书籍,仿佛真的可以亲近那个时代的质地,也可以从中窥视到被岁月遗忘掉的人或事,以此总结出生活的真相。毋庸置疑,文字带着时代的味道,纵使那个时代多么地不安,可时间过去这么久,读的时候,心里面依旧会感觉到踏实。是的,阅读梁实秋的《人生忽如寄》,就是这种感觉,而读完之后呢,我更加明白了木心所说的“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到底是何意。我们阅读很多书籍,然而我们究竟需要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大抵最好的书籍可以击碎我们脑袋或精神上食古不化的思想。梁实秋在《人生忽如寄》中,所涉及到的人生感悟,无不来源于他的洞见,一种知趣的洞见,有力量地击碎我们对乏味、麻木生活的认知,在生活里头,他是凡人,而在生活外,他却是观众。所以说,他的文字可以把我们带回过去,并且让我们愿意去尝试体验一种崭新的生活。有时候,我在想,人要是在年轻的时候试着想清福,会不会活得更悠闲些呢。我不知道我们是否会感到寂寞,但手机却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还活着。现在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去打发时间,当然许多人也会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往大山里一钻。梁实秋却不这样觉得,他反倒觉得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露巷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空灵悠异的境界,这正是“心远地自偏”的要义所在。在梁实秋眼中,他把寂寞当做一种清福。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享受这份清福太难了。南怀瑾对这份清福也提出了他的见解: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生活中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书中的道理也可以传播,传到很远的地方,开花结果,让人们意识到-----另一种生活方式。我是从小地方来的,那时居住环境并不好,潮湿、狭窄、房屋不结实,每天早上都会清扫从房顶上落下的灰尘,每到下雨便会停电、漏雨。现在倒是住上了好房子,我却十分想念过去所居住的。看梁实秋在本书中所写的<雅舍>一文,我愣了好久。天地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决定试着去拥抱生活,试着去创造不一样的体验。话说回来,书中的文字,有些读起来晦涩,但琢磨一会儿,才觉惊艳。古词古文,不经修饰,言简意赅。《人生忽如寄》作为他所属年代中的琐记,更是他生活的缩影。本书中,也无不透露出梁实秋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作为一个热爱生活以及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的人,他更为强调揭开生活的表层,强调只有在微薄的生活中挖掘出内在的乐趣,才能了然生活的内容。恰恰是这样平常的体会,反倒让一切都变得不平常。

雅舍在心

看过梁实秋先生的不少书,拿到先生的《人生忽如寄》,百感交集。《人生忽如寄》共四辑:“雅舍无语”、“脸谱人生”、“雅舍梦回”、“时间百相”。囊括了先生《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精华篇章,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那种娓娓道来,不急不缓,讲道理,讲故事抑或是杂谈,都能让人无比安心。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先生的“雅舍”是一间刚能遮风挡雨的陋居,邻居的鼾声、吵闹声声声入耳;而鼠与蚊虱在“雅舍”异常猖獗,先生入夜与鼠斗,入夏与蚊虱斗,这是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形,而在先生笔下显得妙趣横生。先生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这是无比豁达的心境,只有这样的心境,在任何境地能够处之泰然,更能笔下生花。人生如寄,多数人会有所感慨生活的漂泊不易,但多数人做不到梁先生那般泰然。处于蚊虱、子鼠猖獗之地,定不会有这份淡然与幽默,在苦中生乐。“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够深爱人生”,印于书后的林语堂先生所言无比契合这篇文章。毕业前2年,被父亲逼着回家,工作难以称心,从高处跌到谷底,总担心会不会人生就此一蹶不振。当时偶尔翻到先生的《雅舍小品》,豁然开朗,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又充满趣味地将事情写得画面感十足,读后让人有所思,进而有所得。对于一个毕业不久,前途迷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后来陆陆续续又买了不少梁实秋先生的书,跟着风趣幽默看人生。学着像先生一样有颗博大而坚定的心,哪怕陋室,也能处成雅舍。得时有失,失时亦又得,大多数事情莫不如此。我也凭着这样的信念,生活越来越好。如今再读梁实秋先生的书,依然能够让人平和,这是在这快节奏生活中难能可贵的恩赐。写烟火生活,却不沾染烟火味;写烦忧生活,却不觉被烦忧困扰。看今天的鸡汤文学中众多似泼妇骂街,虽能觉得写到心底,读得肆意痛快,在过后不是记不起细节,就会心烦意乱。而看先生的书,笔触细腻,情感克制。这也许就是先生所说的“雅”,“雅”是属于心底的感悟,非流于表面文章。住陋室,又能觉之为雅,这才是真正的雅士。“雅舍梦回”《了生死》中说:“所谓生死,不了断亦自然了断,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来到这世界,并未经我们同意,我们离开这世界,也将不经我们同意。我们是被动的。生与死,我们不能主动选择,雅和俗,我们可以自由取舍。《人生忽如寄》是一本能让不愿意落入俗套的人,有所悟的书。

如何把生活过成雅致的模样

如何把生活过成雅致的模样——读《人生忽如寄》文/凡悦颜生活中的智者,总能把寻常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曾在四川北碚区的“雅舍”住过一段时间,他的大部分散文就是在那里完成的。如今,《人生忽如寄》(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书就是从他的《雅舍小品》、《雅舍人生》和《雅舍梦忆》等作品里采撷而来。全书整理归类为“雅舍物语”、“脸谱人生”、“雅舍梦回”和“世间百相”四辑,立足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用短小精悍的篇幅、风趣幽默的语言、敏感细腻的笔触将之娓娓道来, 思辨时有理有据,叙述时旁征博引,感性与理性间处理的游刃有余,读起来让人有畅快淋漓之感。人生在世,避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生活贵在经营,你想让生活变成什么样,它就会是什么样,你怎样对周围的人,周围人就会给您什么样的回馈。《旁若无人》那篇文章,作者将黑色幽默进行到底,恰到好处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张开血盆巨口,做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这便梁老是对欠伸的描写,不难想象,如果正好客人在,见到如此排场,大抵是要走了。所以生活中,莫要忘记世界上不只有我自己,说话做事要讲究时宜、适可而止。说完身边人,与为人父母者谈谈孩子了,梁老先生在《孩子》中一语中的,将目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育儿常态道破,“最好的东西都要献呈给孩子,否则,做父母的心里便起惶恐,像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般”。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大都是六人看一孩的家庭,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但凡哪个人想批评一下孩子,隔代亲现象便会突显出来,为了避免伤和气也只能缴械投降。再加上现在各类育儿观念层出不穷,每每对孩子施予“教育”后,往往又会自责不已,觉得伤害了孩子,加上生活的奔波,搞得自己终日疲惫不堪。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把我们的生活变的一团糟,而是我们自己。育儿本该是件比较轻松的事,孩子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自己的适应性和判断力,不会因为我们一时的不理智而沦为下等人,你的爱,他们感觉得到。最后再来谈谈自己,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空间,要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投入也最有魅力的时候。“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很多时候,爱好并不是越奢侈越好,正所谓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并不是我们变得多么优秀了,而是学会不和自己死磕,我们谙透了生活的乐趣,学会用更广博的心去看待接纳周围的人和事,然后去做自己能做的,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乐趣。人生本来如寄,摆好自己的心态,泰然处之,给他人以博爱和宽容;给孩子以陪伴和沟通;给自己以洒脱和悦纳,你会发现,雅致的人生离我们并不算太远。

生活本是一场修行

最近在看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忽然发现这本书是鸡汤文的雏形啊,作者旁征博引地阐述生活的奥妙,文风幽默风趣,叙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大师的智慧光芒。作者年轻时便考入清华大学,在此期间便开始写作,后来赴美留学,取得了哈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在很多高校任教,曾和鲁迅等作家笔战,他还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本可以过着优越的生活,却偏偏选择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在《雅舍》一文中写道:”雅舍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这是作者在四川山区时居住的房子,纵然上漏下湿,作者仍赋予它一个可爱地名字——雅舍。他说,因为人生本来如寄,住”雅舍“一日,它即一日为作者所有,即使一日亦不能为作者所有,至少它给予的酸甜苦辣为作者躬受亲尝。雅舍并不雅致,它漏水漏风,但作者说自己摆放上家具陈设,便具有作者自己特殊的风格。闲暇时,泡一杯香茗,读一本书;夜晚,便可欣赏皎洁月色、清光倾泻。撇开他的身份、经历,他其实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伯,他总能用他独特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琐碎的美。在谈到乞丐时,作者独辟蹊径道,乞丐之最优越处是自由,鹑衣百洁、无拘无束,无签到请假之烦,无需拘于外表,亦不关心外界。不过,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愿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铁拐李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时,才肯短期地化身为一个乞丐。文中的许多道理放在今日仍然适用。在谈到”客”时,作者说,在心情枯寂百无聊赖时,忽有客款扉,来客不必如何风雅,把握言欢,乘兴而来,兴尽即返。又如,聊到寂寞时,作者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它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也是跳出尘世渣滓的四大皆空。关于旅行,作者说道,旅行是逃避人间丑恶的行为,虽然旅行中夹杂着苦恼和枯寂,但也不失为一种乐趣。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写的散文,篇幅不长,通俗易懂,文采斐然,于平淡朴素中道出人生哲理。看着作者的书,有种游走在青藤古曼、世外桃源中的恍惚,清雅淡泊之气扑面而来。我很欣赏作者的生活态度,梁先生热爱生活,既能享受清风朗月的沉静,也能享受呼朋引伴的热闹;偶尔批判社会的不正之风,却永远保持乐观正面的心态;深知为人处事的艺术,却热衷于高蹈隐遁的生活。生活在尘世中,我们常常会被现实的种种因素所羁绊,有时候抛开那些房子、车子、金钱的外物,把自己坠入到书海的岑寂中去,隐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也不失为一种安然若素。读这本书会让人内心平静淡然,一切的纷繁复杂都不过是一场修行,内心的豁达明亮才是人生应有的常态。

在幽默中“闲庭信步” ——跟着梁实秋学点高级幽默

文/岸晓风喜欢文艺的人都有点小资情调。我也是。如果你问我出差的时候,或者是一个闲暇的午后,或者是夜晚听雨时,会看什么书,会看谁的书。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会看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说起梁实秋的散文,大家耳熟能详的肯定包括《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这几本书。这次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忽如寄》则是从这些经典选本中又再次撷取了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馈赠佳友”同样是上上之选,前提是这个朋友也喜欢散文。梁实秋的散文,也是以幽默见长的,这种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我们可能会成为《疯狂动物城》里的那只“树懒”,未必会哈哈大笑,但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散文笔法。比如他在《谦让》中讲到“吃饭让座之风”时写道:“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是有很强的“批判意识”的,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这也让他的文章更有现实意义。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因此,梁实秋的散文中的幽默和林语堂又是不同的。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文学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梁实秋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 淡定从容, 诙谐生动,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例如这本书选的一篇《下棋》,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了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中,下棋的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人生忽如寄》中选取的篇章基本已经代表了梁实秋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在一种闲适的幽默中闲庭信步,既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顽童,也注定让人“百读不厌”。当然,也可以这样大胆推测,如果你抑郁了,或者是和那一半吵架了,心情低落了,看看这本书,估计也就好高兴起来了!

过一过日子,品一品生活

说来惭愧,在读这本《人生忽如寄》之前,我虽耳闻过梁实秋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先生的任何一篇文章。我还在上小学、中学时,先生的书还未曾被编入语文课本,待我读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读课本之外的书籍时,心思却已经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不论是课本也好、小说杂志也罢,看得都比从前少了许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重新读学生时代在语文课认识的大家之作,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老舍的《二马》。这些文章或集子,杂文、散文或者小说,有的我读过许多遍仍觉得意味十足,有的初读之后倍觉新鲜,有的在图书馆只看几个回合便被烂记性忘在了一边。但这其中并没有梁实秋先生的作品,只能说我与先生“见面”的时机还没到。前几天,朋友拿给我一本书,和我讲:“是本好书,我昨天通宵看完的,你快去看!”安利得如此直截了当,足以说明作品本身“质量”过硬。那就,看吧!梁实秋先生自在过日子,细致品生活。读先生的文章,像是赏一幅白描市井图,远看不慎惊艳,细品方见功夫。描摹一个画面,细读之下便觉得好似身临现场;评说一种现象,琢磨之后便发现与当下也不差几分。居陋室时,先生说:“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足见先生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谈送行时,先生说:“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真是妙人妙语!但这还不够呢!“送行”这篇文章末尾更是将那位太太收到的送行礼物都列出来了!你看看这“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且不说这位太太带着一个孩子,还差点错过火车,单单是要打包好这些个践行礼物就够狼狈不堪了,怪不得先生称其为“最悲惨的一幕送行”!这故事着实精彩,但文章中的用词谴句更是值得琢磨。单看这一份礼物单子,量词用得一处不差,就已经值得后人学习。《人生忽如寄》撷取了梁实秋先生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堪称每篇都有妙处,我功力有限实在无法一一细细写出,但却颇能理解友人说“好书!去看!”时的发现宝物想与人分享的心情。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梁实秋先生胸中有大沟壑,亦有小情趣;见得惯大场面,亦住得了漏雨屋。在“在寻常生活中发现妙趣,于世间万象中品味人生”,乃真雅致。

“最像一朵花”的梁实秋

文如其人,放在梁实秋先生身上,合适不过。这本《人生忽如寄》是一本散文选集,主要撷取了梁实秋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及一些与当下社会契合的散文篇目。一百年前的文章,拿来衡量当下,也是笔墨延宕,用意颇深。可见编者也是用了心的。说起梁实秋先生,大部分人可能只听过他和鲁迅先生笔战的故事。其实,这位先生写的文章也是一等一的经典。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经历者和观察者,他是最早用白话文进行散文写作的那拨人,不成熟的白话文写作,让他们的风格偏向古朴、自然、纯真,常被人拿来和他比较的林语堂等也皆是如此。这几年,民国大家的散文越来越热,是有其原因的。就拿梁实秋来讲,他自己在《谈话的艺术》那一篇当中也提到,“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流畅的表达,端正的结构,是他特别极为看重的。再有,梁实秋年轻时去哈佛留学,回国后又做翻译和文学批评,可以说是“中西逢源,旁征博引”,文中也常见他使用文言文,读来颇有古意。这就是现在作家比不了的地方,对古代文献和西方文化的认识一定是比不了那个风雨飘摇时代里的读书人。还有一点,就是梁实秋的那种极为雅致的生活态度。连冰心也夸他才、情、趣皆有,原话如此:“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梁实秋这朵花,在71岁那年认识了小他28岁的韩菁清。韩菁清当时已是台湾金马影后,星光闪耀,梁实秋对她一见钟情,便勇敢追求,最终赢回美人心。这本书里选的好几篇,你都能从中窥见他对爱情的理解,以及他卓越的撩妹技能。比如,他觉得聊天这件事情,在开头就一定要“来的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总之要引人入胜,不同凡响。开口便谈天气好坏,当然亦不失为一种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风趣。”现在人们都使用社交工具,很少见面,聊天搭讪,开口闭口即是早安、晚安、在干吗、吃了么,十分无趣,不如去翻一翻这本书,了解一下梁实秋的是怎么看的。从梁实秋认识韩菁清的第六天开始,他就像做功课一样,每天一信,当面递到她手上。在书里《信》那篇,他说,“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身往。”他不是为了写信而写信,他就是想让自己爱的人感到“趣味盎然”。这是他风雅的一面。世间百态,都能入了他的眼,进了他的文章。他写自己生活的地方,接触到的事物,写自己的处世之道,写对短暂人生的反思,也写世间白相的纷繁。嬉笑怒骂,一种表情就是一篇文章;男女老少,每个人群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我最喜欢看他写吃。他喜欢把吃变成一件动感十足的事情。在《吃相》里,吃糖醋排骨的人“砰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连珠炮”;吃炸酱面,猛吸面条之后咬一口生蒜瓣,呼噜呼噜,然后咔嚓一声。他还写《馋》,“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馋与阶级无关”,“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梁实秋写的是美食,更是吃这件快乐的事儿。这是我顶佩服他的一个地方。读梁实秋,可以先从这本简朴而奇妙的书开始,体会他所说的雅致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觉得就只是读书喝茶,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如他在书里说的那样:即便想着“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呢?”,在散步的时候,也总要携带一根手杖,思索六朝古人的散步之道,喜欢“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常常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天覆地载,孑然一身”的感受和直觉。直到太阳出山,穿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倒垃圾、捧着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才搬步回府,顺便幽默一把,黑一下当时的环境:散步一定要在清晨啊。白居易说晚上散步好,那可是因为他住在香山啊,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呢,不一样。

民国时自带搜索引擎的牛人

民国那波文人里,梁实秋老先生算不上特别出名的,盖因为他后来去了台湾,就像胡适一样,他的文学成就在特殊的年代里被人为的掩盖了,等到可以见天光的时候,又因为大量新事物已然让人们眼花缭乱,自然也就被忽略掉了。大概大家对他最熟悉的,还是和鲁迅的骂战吧。大抵相当于如今网络上的撕逼,凡是和大V开撕的,最后也就撕成了大V。不过你要是对梁实秋老先生是这个印象,就更应该看看他的书了。自古文人相轻,那得有“相轻”的资本。没看过《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梁老代表作没关系,《人生忽如寄》本就是从这些书里选出来的代表作,阅罢此书,特别是《骂人的艺术》这一篇后,回首望去,那场近一个世纪之前硝烟弥漫的“骂战”却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在时光中,这“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鲁迅语)和“领卢布”的XX党(梁实秋语),早就握手言和,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呵,您二位老先生也真是旗鼓相当,就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那也是响当当的“毒舌”啊。民国那年代,哪里有网络?可是看梁先生的文章,感觉其自备“搜索引擎”。文章张口就来,金句随手就拈,谁谁在哪本书里说了啥,中外名著咱就不说了,难的是现在我们都很难找到的古籍中的文言文,也是拿来就用。很想问一句,在那个没有百度、谷歌、360的年代,梁老先生,您是怎么做到的?另外,今人写起文章来,总是说“哎呀,没灵感啊”——写啥是个问题,在民国那个没有K歌没有夜生活不能“买买买”的年代,老先生还真有的写“收信”写一篇,“生病”写一篇,“浪费时光”了写一篇,关于“习惯”也写一篇,“衣裳”写一篇,和人“骂架”也写一篇(内有福利,“骂架”干货窍门,一般人老先生不告诉他)……你会觉得怎么可能没有“灵感”?明明人生处处有文章,吃喝拉撒睡都能写的如此“雅致”,也是没谁能和梁先生比了。之前阅读过梁实秋生平的书,觉得其人不靠谱。《槐园梦忆》刚罢笔,只不过去散个心的功夫,就以七十岁高龄火速爱上了小自己二十八岁的演员韩菁清。这边亿亡妻“相思便是春常驻”、 “燕婉之求,朝朝暮暮。如愿得偿,魂兮瞑目”,那边就“我是最爱小娃的”,如此之吊诡,如此之忘情,也难怪当年有“护师团”这种组织形成了。但是,读了《人生忽如寄》突然对老爷子有了一些理解。梁老爷子其实就是个心细如发、多情浪漫的顽童爷爷。他那颗充满了诗意的心脏,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那么敏感,天生就有追求一切“美”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一生都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和写出“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的梁实秋爷爷,他怎么可能忍受得了寂寞嘛!

如果你也觉得日子过的太粗糙

我常觉得自己的日子过的太过粗糙。粗糙到似乎总是匆匆忙忙的。我习惯了说,快点。催自己,也催别人。于是似乎觉得一天天,一年年很快过去,而我竟然还没细尝到日子的滋味,就惊觉又过去了。读一本好书,有时会让我按下暂停键,跟随梁先生的文字重新细看生活。他谈音乐:“风声雨声,再加上虫声鸟声,都是自然的音乐,都能使我发生好感,都能驱除我的寂寞。”我不记得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留心过自然的声音。其实似乎耳朵里的音乐从未停止过,路上的流行歌曲,周末昂贵票价的歌剧音乐剧。整天耳朵里都充斥着喧嚣的人造音乐,却唯独没有打开耳朵去倾听自然的声音。 他说:“在原则上,凡是人为的音乐,都应该宁缺毋滥”。的确如此。甚至觉得,不懂欣赏自然之音乐的人,也很难有心思读懂人为的音乐。大概是心没有静下来的缘故吧。他谈寂寞:“寂寞是一种清福。但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间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人人都怕寂寞,想尽各种方法驱除寂寞。在KTV里的歌声里宣泄寂寞,在饭局的寒暄中填充寂寞。很少有人会认为寂寞是福气,还是清福来的。其实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一份不被打扰,不被他人打扰,不被自己的琐事打扰,寂寞的确是件既珍惜又美好的事情。寂寞的时候,最适合与自己谈心。他谈雅舍:“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在他的眼里,就连冷冰冰的建筑也有可爱之处。他也有不经意的幽默:“没有福分扶丫鬟看秋海棠的人,当然觉得那是可羡的,但是加上“吐半口血”这样一个条件,那可羡的情形也就不怎样可羡,似乎还不如独自一个硬硬朗朗来到菜圃看萝卜”。他谈中年:“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硬挺,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饮窖多年的陈酿,浓而芳洌!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跟随他的文字,才知道这普通的生活里竟然还有这样的趣味。我们终究还是活的太匆忙太粗糙了。所幸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停下来,仔细的看一看,想一想。也因为他的带领,才能意识到生活的珍贵之处,可爱之处,也才慢慢觉得日子开始有滋有味起来。

我来如流水,去如风

1.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东汉 佚名2.佛洛依德曾言:在人生中,我们其实是可以记得每一个细节的,忘记的只是找到它们的线索。人们总是善于忘掉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以至于让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如白开水般。看到那些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的人,往往要质问一番:哪有那么多的精彩?都是骗人的。还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言: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可见并不是每个人凡夫俗子都可以做到。尘世间凡人,开门七件事之外,必有更多的人情客往,烦心闹事。如是便要把生活每天都弄得鸡飞狗跳,味同嚼蜡?这样未免辜负短暂人生。人生数十载,何不像梁老的书《人生忽如寄》那样?用心生活,用心感受,拥抱世界,宽容对待,诙谐幽默,嬉笑怒骂而不愤世嫉俗,再苦再累,也要勇往直前。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生就是“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啊。3.深谙此道的梁老,势必把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君子之交淡如水。古往今来,国人信奉谦让之道,讲究人要有涵养,要无所争。可是梁老却说: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此老居然大声宣布他最不喜欢跟太有涵养的人下棋。“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此情此景,大概像情侣吵架,一方情绪高涨,口沫横飞,另一方面无表情,眼神死寂。导致情绪高涨一方像个小丑,吵着吵着就了无生趣。全然不懂有时候吵架其实是表达情感的种方式,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内心真正想法的时候。下棋和吵架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当你给对方一个严重威胁的时候,对方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做惨笑,或咕嘟着嘴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空中念念有词,或一串串的噎嗝打个不休,或涨红脸如关公”,如此一来,“便可以点起一支烟,或啜一碗茶,静静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我想猎人因逐一只野兔的时候起的愉快大概略相仿佛”。处处压抑,处处讲究要苦隐,不得在别人面前表现真性情的人生不足以叫人生。三五知己好友,下棋打牌游戏旅游看书观电影,该骂的骂,该吐槽的吐槽该赞赏的赞赏,该学习的学习,该笑得也要哈哈大笑。再者,该骂的时候骂,可这骂人也是一个集艺术和技术于一身的体现情商智商的智力活。说到这,梁老又有大招放之。他说骂人艺术有十:一知己知彼;二无骂不如己者;三适可而止;四旁敲侧击;五态度镇定;六出言典雅;七以退为进;八预设埋伏;九小题大做;十远交近攻。可见梁老是天生的段子手,连骂人都不同于外面的那些妖艳贱货。啊,不对,外面的只是贱货,一点都不妖艳。4.人作为群居动物,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受到那种贴切的生气。“八月末九月初的早上,我洗完姜水从浴室出来,路过厨房,望见厨房窗外淡黄色的阳光,隐约听见不远处传来的电子琴声或者钢琴声,心里忽然觉得装满了一种叫心安的东西,幸福满溢。我把头发扎成辫子状,穿好衣服,出门,在鞋柜面前,提裙,弯腰穿鞋,阳光从走廊斜斜打过来,温柔而明媚……”这是在我在几乎一个月没出门、感冒了将近一个星期后的某天早上出门时随手发的微博。那天,我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走过到处充满噪耳音乐的店铺门口,拐到脏兮兮的菜市场,听见一阵阵响亮的大刀砍骨头时候,骨头撞击砧板时候发出的“bang bang”的声音;精气神足的买菜人们高声讨价还价;从村镇上来的戴着草帽的村民们,摆着自家的有机食物,向过路人吆喝着……所有人的脸上都冒着亮光,洋溢着笑,自带幸福快乐的光环。那是一种知足的安稳和快乐,那是一幅自带音乐和阳光的《清明上河图》。即便梁老在《人生忽如寄》当中提到“菜市场才是脏的集大成的地方。杀鸡、宰鸭、剖鱼,全在这里举行血迹模糊,污水四溅”,可恰恰是人间烟火最贴切的描述。喜欢孤独的上帝和神仙是永远都体会不到这种乐趣和存在感的。独居久了的人性情古怪,脾气乖张暴戾,大抵因为少了那么点人间烟火的吵杂与烦恼,日久了,连心都硬了,何来的有趣?5.初秋午后,阳台凉风阵阵,斟一杯茶,捧上梁老的书,继续在他的《人生忽如寄》里遨游,看到下面有关下棋的描述,我又笑了。“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旗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旗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抓住:'你走!那就算你输了。'此公深得棋中之趣。”其实,最懂生活之趣的还是梁老你吧?

天地如逆旅

林亦霖懂生活者,有之;能写文者,有之;懂而能文者,鲜有之。多数人,懂得情调,养花种草,唱曲遛鸟儿,却难把生活写出一二——有些懒,有些确实文采不佳,即便写出,也难感到乐趣;会写的文却不少,诗歌编纂,散文杂感,信手拈来,零零碎碎更像是自言自语,这是写给自己看的——那还讲究个鬼。直抒胸臆,喜能写上三五百,倘若愁苦,画上点图,草草作罢。此类文字,难上台面,像姑娘的梳妆盒,里面有些什么也只有她知;或喜或悲,或酸或苦,即使是个空匣子也只能自己品味;这样的文字和生活乐趣也不打紧。秋实先生的文章,像是活的,时而能构筑一大厦,时而能望见一茅庐。像泼墨,绘出峻山秀水收放自然;又像工笔,勾勒休憩亭台见得功底。以雅舍为引,写出脸谱人生,道得世间百相。先生的雅舍,梦得的陋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一小屋,物件极简,却饶有乐趣。可听风声,可望月光,可感滴雨,可知百态。屋内一几一椅一榻,可坐可躺可卧,自得其乐。屋内家具不曾移,想必久居似家。住久了,有情感,就为家。先生写作于此,随想随写,好生洒脱。人于天地,本似逆旅,得一雅舍,未免不是幸运。书中涉猎之多,除却疾病——他所不言,约摸着这些一言难尽,就未收录。其他方面,从吃到睡,从习惯到生死,他都写上一二。纵使过了许久,现在读起来,依然顺口,往往内心打颤,颇有共鸣。他谈送行,侧重于情。古人送行,依依不舍,来来回回,泪流不断,折枝柳,放在手,那也难怪——古人交通不便,此地一别相见甚难。他爱的送行,即是不送。送行会感伤,唯有相迎欢喜。故此,他提倡喜迎莫送。那些伤感的场景,留给无声的背影;再次相见之悦,冲散先前遗憾,这是让人赏识的心情。“幸灾乐祸”那段文字,明则说品行,实则言通性。幸灾乐祸与悲天悯人,只有一墙之隔。看到着火,见是自己厌恶之人,起初有些欢愉;渐后面红耳赤,火势愈大,呼警唤友。他人未到,自己光膀也要拎水扑上几番。厌恶是小,人命为大。当然,也有看客,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远远观望。是乐是怜,取于内心。到是遇见事关国家之事,那些不义者,用不着慈悲,“哀矜而勿喜”亦分人。先生写“馋”饶有乐趣。爱吃、会吃,本两码事。馋,馋的是感觉;吃,吃的是饱感。馋,依字意,善于奔走,为口腹之欲,需多方奔走,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就是此番境界。由此说来,馋人一般都非懒人。人最馋,莫过于想吃,却不可得。想吃可得,即为饕餮。最美的味道,存在回忆里。或是偶然品过的藕粉,或是离世亲人做的味道,勾人食欲,惹人馋虫,借着幻想,聊以自慰。书中,最为经典,莫过于先生写的“骂人的艺术”,颇为受教。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能避所长,能骂所短。选人亦有讲究,选些可骂之人——比自己强,才有挑战。比自己弱,适得其反。骂人,适可而止,不无理取闹,亦非欺负弱者。策略上也需突进,旁敲侧击,烘托旁衬,面不改色心不跳,淡定自然。设下埋伏,偶尔退却,以退为进。若是多读些书,出言典雅,甚好。以此步奏,即使来个铁齿铜牙,舌灿莲花,必然也会落荒而逃。先生懂生活,生活有乐;先生能撰文,笔下生花。撰文言生活之乐,生活愈加欢乐。这样文字,于细微见乐趣。苍茫一瞬,人生苦短,不若及时品乐。一如是《人生忽然寄》,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本是一个人的旅行,何缺诗与远方

以前听人说,读书是可以看出一个人个性的事儿,你的欲望、喜好、节制、逃避都会在读书时一览无余 。我不以为然,觉得读书本是一件小事情,怎么可以窥见如此多的内容。我是一个射手座的女子,很早看过这个半人半马的星座本性是爱折腾,马的不断奔跑能带来人的灵感,也能带来生活中的幸运。编辑问我:喜不喜欢粱实秋的书《人生忽如寄》?我说喜欢,因为乍一看并不明白书名的意思,勾起了我想要折腾一番的欲望。可当我翻开书时才发现,看惯了简洁深刻痛快文字的我,对这样将生活细节描画得如此细致的文字,却深感不适。我想快快翻过,并对作者想要表达的精华掌握一二,于是花了一个小时走马观花看了一半的内容,深感无味遂掩卷而思:看书本不应该是这样无趣的事儿,若真不喜欢又何必急逼自己。于是,放开书,我去看了作者粱实秋先生的介绍。他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翻译家,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他一生活了84岁,《人生忽如寄》是一部他的散文集汇编,大多收录他中晚年的作品,更甚有作品是写在他将近生命终点的时候,如时间即生命这篇。突然醒悟,听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一个临近人生终点的老人谈时间的不同,年轻人有很多的以后,总念想着诗与远方,而老人没有多少可等待的明天,整个视野能看到的就是过去和当下。所以,在《人生忽如寄》这本书里没有多少鸡血励志,只是通过一个老人对现实的点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生活虽琐碎但也不尽乏味,人生虽有涯却也不尽伤悲。于是,我重新翻开《人生忽如寄》,就像细听一个历尽千帆的老人喁喁私语,我再也不急着去完成,因为相比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我又何需如此着急呢?听着他从居住的雅舍谈到年龄和代沟,再谈到时间和习惯,再到旅行和寂寞,再到男女和诗人,每一篇文章都是耐心细致道来,却不乏精彩的引用和清晰的洞见。就像作者描述居住的雅舍: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住一日即一日。他生命中的这些经历和洞见,既有上行又有下形,既深入又有浅出。他能将生活中的细微抛光磨亮,恰到好处地连接起来,又何尝不是一首动人的生命诗。作者说:旧的事物之所有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在老人的世界里,过去的已渐行渐远,未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到来,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既有回忆又有期待的远方。就像峨谟伽耶姆的四行诗所描画的:不知为什么,亦不知来自何方,就来到这世界,像水之不自主地流;而且离了这世界,不知向哪里去,像风在原野,不自主地吹。虽然其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无根和渺小,但在作者的笔下却不乏有一种从容的美感:中年之后的乐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所能享受的生活。只因到中年之后才能真懂得一些内容 。感觉到年轻有年轻的姿态,年老有年老的奖赏,人生终究不是急着赶出来的。作者说: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而经过了风吹雨打、倦飞知返,就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暂时可以容忍的了。就像我不断的往外走,不断读各种各样的书,这样不断折腾带来的快乐,也只不过可以另眼看自己的生活罢了。因为,很大程度上,不管有多少人陪伴我们一起走,我们终究是一个人,我们的心灵只有一个人在路上。而当我们理解,你如今的琐碎当下,正是无数个人念想着的诗与远方,或许面对生活,会多得一份安然其中的反思和从容。要读一个年龄和阅历跟自己有很大差异的书,是需要一些功课和耐心的。但读完之后,却觉得在作者的轻言细语当中,却有很多的寓意所在。功夫在诗外,作者不点醒不重敲,只与你不慌不忙地谈生活,你有时间等,他就愿意等,你若急着要走,他也不强留,这就是老者的智慧。最后,以作者的一句话作结:充满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人生终究不是急着赶出来的,愿你在琐碎的生活中,既能身与人同行,也能心看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我为什么要送老爸《人生忽如寄》

大四实习完回学校毕业,老爸给我转过来一千,说:只要你人还在学校,我都会给你生活费。而我离开学校去实习时,老爸发微信说:你的生活你自己去创造,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不会帮你。随即,老爸停了生活费。带男朋友回家见父母,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时,老爸还是那句话:家里的房子、财产都是你弟的,你以后过得好与不好都是你的命。但是,我依然爱他。我12年夏天做手术,小城市做不了,到大城市。医院床位紧,老爸每天给医生打十几个电话,医生烦了,就给我提前安排住院了。老爸一根烟一根烟的抽,除了探视,其他时间他都在医院走廊上休息,晚上在那打地铺。医院的饭吃不惯,他从周边饭馆一家一家的买饭,各式各样,让我挑。我哪难受,老爸给按摩。不能喝水,他用棉签沾水给我湿润嘴唇。手术留血太多,呼吸喘不过来气儿,医生说不用输血,老爸买了几袋血让我输。手术后,我恢复地没别人好,护士说都是我被宠的,人太娇气,身板儿所以不硬朗。出院时,我下不了床,老爸叫了辆救护车。到家后没几天,老爸就回单位上班了,一天来五六个个电话,问我吃的啥饭,感觉怎么样。爷爷是当年12月份走的,大雪铺天盖地,温度骤降,老人家身体终于顶不住,于晚间合眼而去。出殡我没回去,半年后听说,奶奶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老爸在葬礼上哭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长大了,才看得清老爸的模样,他是有血有肉的男子汉,他是活在生活里头的人,艰苦、朴素,干净、坚韧,他是我的天,他是我的地。尽管成长阶段,他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工作所需,常年外地),但他每天都跟我们电话联络感情啊,那会儿他也还年轻,哪知道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老爸呢。以前老爸不在我身边,我活得没心没肺。现在感受到了老爸的存在,我又活肆无忌惮。因为我知道有人会永永远远地看着我,就算我考试不及格,上了个三流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生活不如意,他还会爱着我,无条件的爱着我,并且接受我的老公,爱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他的爱,我可以对世界释放出我全部的勇气。我为什么要送老爸《人生忽如寄》?因为那曾是他的经历。书中提到的大部分事件,写信、听戏、书法、看风水、算命,感受青春的幻象,无力单薄的艰辛,再让岁月在面颊上刻几道纹,才能回到现实世界,也才算是真真切切的活着。不!我不要他守着现实世界孤独熬日子,我要让他回到过去的热闹,享受现在的清净。我要让他知道,通过《人生忽如寄》,伸过手去抓过去的日子,完全可以抓得到。我为什么要送老爸《人生忽如寄》?因为我能与他沟通的太少。他活在那个年代,他的记忆在那个年代开始蔓延,他为了生活辛苦折腾,谁知到头来换个今非昔比。毫不避讳地说,大部分人都是越活越失落,老爸也是,他用沉默和隐忍与生活沟通。我们有时候说太多话,有时候说得又太少。我知道他爱我,但我不想他把所有的目光投放在我身上。我要让他与过去沟通,与他自己去沟通。《人生忽如寄》完全可以做得到。我为什么要送老爸《人生忽如寄》?因为有些话题他需要去触及。比如寂寞、沉默、生死,从中获取大智大勇,心地光明,无所畏惧,我相信这本书可以办到的。况且了悟生命总比留下一笔糊涂账好很多。或许是我想多了,他当时承担太多,现在早已看开。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我却是他的心头肉。在他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他早就告诉我们了,是家人,家人的快乐,是他成功的标杆。你有多爱他,就会有多大的不舍。爱正是因为不舍才变得痛苦,我不要他痛苦,我要他必须看开。我为什么要送老爸《人生忽如寄》?因为人的生活就是一场觉醒史。但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不会去面对,过得糊糊涂涂,睡醒一天是一天。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踏实。踏实的人看踏实的书,只有他那个年纪才看得懂生活的内容。正如梁实秋在书中所言: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我为什么要送老爸《人生忽如寄》?因为我太爱他了,我想把自己喜欢的一切一切都给他。

充满习惯的生活 才是合乎于自然的生活

清明小假期,去了一趟广州。心时一直想着要去看看春天,体会一下万物生长的喜悦。尽管心有此意,依然苦恼众多看花看树的地方已人满为患,在一个巧合之中,去到了一个极为幽静清新的地方。它是广州的一个老城区,仿佛是闹市之中的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密集的楼房,没有嘈杂的人群。看到是干净的街道,从院墙内长出来的三角梅,蹲在阳台上晒太阳的猫,还有坐在门口摇椅的爷。一幅幅与世无争的场面就这样出现在眼前,让人觉得轻松自在。这种感觉,就中读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的感受一样。真实又不失雅致。《人生忽如寄》这本书里的内容,是从梁先生的《雅舍小品》《雅舍人生》《雅舍梦忆》等作品中撷取了近60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章。提起梁实秋,大家一定不会太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 家,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权威人士。先后在我国的清华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求学。可以说,梁先生的学问综合了中西的优点,写生活小事娓娓道来,富于深意。讲大道理毫不生硬,幽默有度。更为出彩的是,在本书中,梁先生常常顺手而来的古文经典,引用的及时又实用。比如他在《书房》一篇里提到伊士珍《琅嬛记》:“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其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它,曰:琅嬛福地也。”这是一位读书人希求冥想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乃托之于神仙梦境。在本篇中,梁先生还提到周作人的书房、闻一多的书房、潘光旦的书房。由此可见,他对书房是十分热爱的,更不用说多么热爱读书这件事了。在书房中读书,在书房里写信,应该是人生一大乐事。在本书中,梁先生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讲写信的。他称作写信为“最温柔的艺术”,亲切程度仅此于日记。先生说的甚是有道理,尽管科技电子产品发达如今天,我也仍时喜欢爱写日记,偶有写信,每当提笔,总是一副认真庄重的样子,觉得字字句句都得发自肺腑才行。它是一种诉说,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有时候并不求一时的回应,因为但凡能提笔写信的人,必定都是亲人朋友。如先生在此篇内写到:“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看信之乐,莫过于此。”梁先生除了在本书中提到读书、写信、写文章之类的文雅之事外。我极为喜欢为的部分是他讲到的一些生活方式,或是可以理解为他给后人的一些人生建议。比如他在《养成好习惯》这一篇里提到:“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先生之意,是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说闲来读点书,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除读书之外,先生还语重心长的寄语年轻的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嘻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接下来,他还提到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方法,在《谈话的艺术》一篇当中提到,“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流畅的表达,端正的结构,是他特别极为看重的。在谈话的过程中,也必有人把握不好,就有人隔阂,也就会有“骂人”的冲动了。但是,骂人并不是扯着嗓子就骂,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在《骂人的艺术》这一篇中,梁先生以自己的经验之谈,提到了十种“骂人方法”,条条都十分有意思,常有“骂人”冲动的人,不妨拿来研读。据说冰心曾夸梁实秋才、情、趣皆有,老太太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整本书虽说谈的方面很广,内容的边边角角都很丰富。通篇看完后,其实可以总结为是梁先生的一种雅致智慧的生活态度。换一种方式来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习惯的魅力,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深入研究的表达,对于自我精神的鞭策,都是在这每一天的小小习惯和态度中养成铸造。

持有三分雅致情,处处皆诗和远方。

高晓松把他的歌给了许少年唱,大伙儿一边在朋友圈疯狂的转着歌儿,一边八卦着高晓松为什么没有把歌给跟他多年情谊且正在《我在歌手》打擂的老狼。欣赏高晓松的文彩,听许少年的歌多年,新歌的词不错,歌也不难听,但有点遗憾,我听的闷闷不乐,一度只想呵呵。后来那天在朋友圈看到默生说,虽然从不认为眼前的生活是苟且,但承认生活需要诗和远方。我忽然明白自己膈应在哪。我不大喜欢也不大认同眼前的生活是苟且这种说法。远方毕竟还是有点远,要长途跋涉,翻山跃岭,我们的大部分生活,都是眼前的生活,难道只能常常苟且,偶尔诗和远方?想想也觉得太过卑微,太过让人觉得生活没意思。而梁实秋老先生这本《人生忽如寂》,好像给了眼前的生活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他送行,是古人南浦唱骊歌,灞桥折杨柳,阳关敬一杯酒,是李白的船要启碇,汪伦老远在岸上踏歌而来的种种,别有情意。他了生死,想“我来如流水,去如风”。他待客,觉“夜半待客不至,闲敲棋子落灯花”最足令人低徘。他甚至概括了骂人的艺术,研究人们为什么不说实话,说爱探病悟佛门大道理的朋友要看重,特别适合守尸。这都是老先生的日常生活,读来并不觉送行是应酬,生死多哭啼,待客家长里短扰人忧。只觉生活雅致,可爱的很。所以想说的大概是:与其要长期靠着诗和远方的短补给给生活能量倒不如将眼前的苟且活成雅致,活出诗意。正是,持有三分雅致情,处处皆诗和远方。

让美好人生住进心灵

你有一段生命旅程,我也有一段生命旅程;你有一颗心,我也有一颗心;你的世界是日出而亮日落而黑,我的世界也是日出而亮日落而黑。可是为什么你眼中的世界一片美好,而我眼中的世界却是凄惨一片。原来一切只是因为你的心灵里住着一个美好的人生,而我的心灵里那个美好的人生却逃匿了啊!而你,就是梁实秋了;而我,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了!在你的眼里,漏风漏雨的山中小屋是雅舍;叮人不眨眼的蚊子的杰作是玉蜀黍;细雨朦朦的山景是米氏章法……我想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处处皆是美景、处处皆是美情呢?在你的眼里,路边不会教训孩子的妈妈是演剧术的主角;五缕不和谐音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早起桌子上乱七八糟的信件是没有被世人遗弃的喜悦……我想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点点滴滴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都是不被世人遗弃的喜悦呢?在你的心中,飞逝的时间是你虽然博学却仍然感觉自己糊里糊涂过日子的原因;充满良好习惯、吃苦耐劳的人生才是最合乎自然的生活;谈话时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善谈者……我想问,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别人眼中的不容易都是你所不屑的理由、都是你努力上进的契机呢?在你的心中,所有的梦都是幻觉,迷离惝恍,与过去的意识有关,却与未来无涉;片刻的孤立的存在的寂寞是一种清福;励志的或者说是阿Q精神式的俚语俗谚是谬论……我想问,在你的心中,是不是有一种无畏的精神可以让你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可以活得明明白白?我问了你好多,可是你从未回答,你只是摇了摇头,指着“人生忽如寄”五个字!原来如此。人可不正是寄居在这天地间的生物吗?人生可不就是一场转瞬即逝、甚至醒后却永远记不起内容的梦!你是参透了这人生如梦的禅机吧?所以,世间万物无论好坏,于你都仅仅是只是一种感念而已!你的感念让你能够挣脱这世间的不美好,只让美好住进你的心灵!可你不知道的是,就在刚刚,我感觉到心灵中那份逃匿了的美好随着你心灵中的美好正在扭扭捏捏地进入了我的心灵之门。我知道,从此,我再不会写“东君重缠绵,恋清冬思玄英,春意惨然复拘禁。恍忽忽情思,冷飕飕佳节,独坐高斋览苏书。衡阳雁,归去来兮,待吾辞闲愁”这样的曲了。

细碎平常的日子也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现当代文学中,最喜欢的散文作家,当属二梁,一个是梁遇春,一个便是梁实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文章中便可窥见先生的性情和可爱。这本《人生忽如寄》收录了雅舍系列作品中的部分经典文章。先生说,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遮风避雨,然而这雅舍,却是,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避风雨,但是这雅舍还是自由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由此可见先生的个性和可爱之处!先生虽然幽默达观,但他也是极其辛辣的,这辛辣中也有一种独特的可爱,他写骂人的艺术,也是极其有趣的。先生说,骂人要骂的微妙含蓄,你骂他要他一句都不觉得这是在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如果骂人能达到此种境界,想必道行一定颇深,虽不至于有三寸不烂之舌,至少得深谙心理之道,须懂得玩转含蓄的表达,但是其中得颇有寓意,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人,想必口才和应变能力也是极好的。但是凡人如我辈也只能望其项背。不过从这点看出,先生是极其顽皮的,也许他自己就是此种上乘的代表,只是未开金口罢了,这种关于梁先生骂人是何种状态的猜测,也只待读者自行补脑和臆想了。先生是豁达且包容的,梁先生喜欢拆信,但是对它的态度并不是充满期待和惊喜,而是,每天早晨拆阅来信,要先预料到:“我今天将要接到解封催命符的讨债信 ,生活比我优厚反而想我高贷的信,以及看了不能令人喜欢的喜报,不能令人不喜欢的讣闻。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当然也要接此等信,不必惊讶。”如果我们每个人一早出门都能抱有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心中的暴戾之气也许会消遣许多。因为只要想到,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见到让人心生不快的经历,也就随之变得平和淡然了。会多了一种理解,少了一份抱怨。这样一种包容的心态,很值得我们今天浮躁的我们去学习。寂寞先生是极享受寂寞的,他在写寂寞的时候,开篇便提到,寂寞是一种清福。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享受寂寞的,他们大多需要陪伴,害怕独处,或者是不知道独处的时候该如何安放自己。如若独处的时候,在甘之如饴的玩手机,那也谈不上是在享受寂寞。梁先生享受寂寞,是因为在寂寞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种片刻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与环境有关,更多的是与心境有关。对于寂寞,先生又有新解,他说:“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尔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踹口气的人。寂寞便是公认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喘过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这种说法,用来描述我们的生活状态也是极其贴切的。在现实中的泥潭打转,而寂寞就是喘息的几口清新空气,喘过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潭里去。但是对我而言,这几口清新空气来的太过重要了。它既是一种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种养料,一种为下一次在泥潭里打转提供的必不可少的养分。所以无论生活怎样忙碌,我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段独处的时光,而一个人走路对我而言则是最享受的放松方式。作文:这两天看这本书,突然发现,这是一本特别好的教你写作的书。而这其中关于写作的部分,并不是教你写作的技巧和方式。而是一种观察,一是观察先生在描写世间百态之时,笔下的文字和写法,尤其注意的是文章中的用词。梁实秋先生用词,无论是写人还是论事,落笔都是恰到好处。另一种则是学会和先生一样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细微的小事。翻看这本书的目录,就知道先生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但是在他写来却别有风味。他写脸谱人生,写的是谈话、骂人、旁若无人。他写世间百相,写的是男人、女人、诗人、以及馋和吃相。无论多么细小的事情,在写生这里都可以下笔成文。而越是细小的事情,则越是难写,这是最考验写作功底的。在先生的笔下,嬉笑怒骂皆可成文,而且其细致的观察,真的值得我们细细去体会。有时候想要学习写作,并非一定要去看教你如何写作的书,而是细细的去研读经典,并观察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以及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梁先生的散文,几乎全是对日常事务的描写,但是稀松平常的小事,自有其乐趣和值得玩味之处。想要追寻诗意和灵感,也许不必去远方,只要善于去观察每一个细碎平常的日子,它也会回馈你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们的爸爸好优秀

有人说《人生忽如寄》是一本送给爸爸的书,因为它是爸爸那个年纪才看得懂生活的内容。我打着想要理解爸爸,拉进父女关系的算盘,也买一本来看看。读着读着,忽得一个感慨:你们的爸爸怎么那么优秀!先说说“孝子”,梁老说这个词以前是指孝顺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顺其孩子之父母。08年高考毕业后,我来到深圳打工,在一家西餐厅做服务员,每月工资八百有六百必须打回家。后来,店里缺一个收银岗,我觉得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转岗,然后学习财务知识,为未来的路铺些水泥。但是有一点,收银必须交纳保证金八千。我没有那怎么办,只能每月从工资里扣,满八千止。所以,我的生活变成每月一千的工资,八百押公司。也就是说我有长达十个月的时间不能照顾家里的经济,两百的零花我早就习惯了,最大的压力是来源于爸爸,他总是说:“以前我一月两千的工资,养一家五口,现在要你几百块这么难。”在我考到会计证换工作拿回八千块之前的那两年,我和家里关系是抗衡式的糟糕。幸运的是,这一切我都挺过去了,爸爸也终于明白我的选择是对的。再来说说书房,身为文人的梁老建一个连在墙上的大书架,爱书之人都羡慕不已。而我们家呢,有一年搬家,虽然那时候我的阅读爱好还没现在这么迷,但收藏的书也有二十来本。现在我只能捂着胸口,心疼的告诉你们,全被卖到废纸回收站了。别说爱书了,我念初一那一年,镇上开始流行六合彩这个玩意。爸爸也跟着邻居们买一些,有一回,他问我:“你觉得老爸今天会中奖吗?”“啊爸,我不喜欢你买彩票,因为这不合法,我担心你。”啪!一个耳光甩在我脸上:“送你去上学就学到这些!不说点好听的,还胳膊往外拐!”“人在大病时人生观会改变”,我看,老一辈的农村人也未必。我老家在汕尾,潮汕人重男轻女的封建旧俗在全国名声名列前茅。我爸爸也经历过一次大手术,当时我跟妈妈在医院忙前忙后也担心至极。麻药完全过了之后,爸爸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回家忙去吧,留你弟在这陪我就好。”可是你们知道吗,我那宝贝弟弟刚从网吧通宵过来,我们怎放心他这样的状态照顾生病的人呢。可最后还是拗不过他的固执,果然是“孝子”啊!现在回想,也只能慢慢的试着去理解爸爸的想法,也好在我弟终于懂事了许多。还有很多例子,梁老把能听得到隔壁鼾声、喷嚏声、脱皮鞋声纳入“雅舍”的一大元素,在农村这样的情况足以令两家人打起来吧。更何况放别人欣赏不来的音乐呢。......所以,以我的角度来看,梁老的思想是超前的。明明是上一辈的人,跟我却没有半点代沟。如果他尚在世,我们一定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而他的文字,当属上一代文人风骨的代表。简短而精辟,有时还带点调皮,品性自然流露毫不失真......在读《人生忽如寄》之前,我还读过梁老的《大道无所不在》。其中有一篇题为《教育你的父母》的文字是我的大爱。不是所有的爸爸都优秀到符合“父亲”的形象,这时候就需要子女成年后给他们施教。比如我,虽不敢拿经验出来当教案,但是我爸爸确实就是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转变到很支持我妹妹上大学;过去我外出旅行他会骂我拿钱垫车轮底,今年过年我惊喜的听到他跟别人炫耀“我女儿去过的地方可多了”;你们面临着逼婚,有人上我家提相亲我爸却替我打发“她不着急”;我最近在念夜大,我爸只说了一句“就去做你想做的吧”。梁老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设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如果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概也会不大声说话。如果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如果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矢,他们的父母也许不好意思到处吐痰。”爸爸只念过很少的书是他人生中的不幸,我不会送这样一本书给他,是因为我知道他会说写书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我会从告诉他梁实秋是谁开始,慢慢的教会他书中的人生妙趣,享受智慧的生活。爸爸不优秀也没关系,我会努力做个优秀的女儿!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清明节有了小长假也不过才几年光景,因为多数人要祭祖的关系,所以并不像其他长假一样旅游成风。在这样的一个芳菲未尽的四月伊始,阳光明媚,能与心爱之人携手踏青自然是好的,退而坐卧窗边桌旁,饮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也是相当惬意。就像小弟我,这两天舒舒服服地看完了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忽如寄》。梁实秋先生与鲁迅先生同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因文艺观点不同,也是一生的论敌。我们这一代人上学的时候用过的语文教材鲜有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所以对他的文字可能稍显陌生一点。不过据说在中小学课改后,不少语文教材也入选了梁实秋先生的诸如《猫的故事》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文章,我想我们的小外甥小侄女们说不定比我们有的人对梁实秋先生了解得还更多呢!看完这本《人生忽如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篇”的开头两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梁实秋先生的笔墨,最擅长的就是发觉生活中的点滴真趣和捕捉思考中的些许花火。自然中处处有山河,生活中处处有真理,真的是不需要走遍名山大川也能看见壮美瑰丽的风景,不需要尝遍世间百态也能看穿世易时移的真相。梁先生的笔下,没有锋芒毕露的铁画银钩,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奇妙渲染;没有振聋发聩的嘶声呐喊,却有平静淡然的深刻表达。前面曾提起梁实秋和鲁迅之间的论战,一生未分伯仲,在我看来,我们既需要鲁迅也需要梁实秋,他们一个让我们在麻木浮沉中清醒,一个让我们在兵荒马乱中寻梦。我看书讲缘分,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拿到书时随意翻开第一眼就看见的那一篇《信》。梁先生在文中,谈论了书信的美好,曾经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传递,也是写信人妙笔生花奇思妙想的载体,但也在文末提出了“但居今之世,心头萦绕者尽是米价涨落问题,一袋袋的邮件之中要拣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的担忧。看完这篇的时候,我真是不得不服,梁先生数十年前的担忧,今日更盛!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的定义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遑论梁先生谈到的“以信载文、以信载真”。现如今,短信都已式微,放眼QQ、微博、朋友圈,大多数人一条信息不过十来字,亦或是一条几秒钟的语音消息,内容仅限于达到交换信息的目的,再无更深一层的交流了。逐渐我们的手机中“蹦出来”的信息中,不再有真情实感,而全是藏头露脸的软文。这也是如今朋友圈中为各类人群“量身定制”的“鸡汤文”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这年头基本上只要是鸡汤文,就能得到不少人的追捧。这些关于人生、梦想、社会的文字,旧时对于普通人并不是常见于书刊报纸的,而更多地可能就是一纸信笺罢了。还记得中学课本上的那几篇傅雷家书吗?我觉得现在一些所谓鼓舞人心的鸡汤文,比起傅雷家书简直弱爆了!虽然是90后,其实我小时候也还正儿八经地写过信——自然是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想那时,我连会写的汉字也才百来个,却死要面子地不愿像小伙伴们一样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在家里抱着厚厚的新华字典(此物今日恐怕也快成古董了),一个个字的翻查,终于凑成了一页不到两百字都不知言语通不通顺的信件,信成一刻的成就感,不下于考试考了满分的欢愉。那封信最后寄给了彼时远在深圳的大姐,具体写了什么我早已忘却,却始终难忘收到的回信中的最后两句话——“祝你童心未泯,又添新貌”。这样子的一句话,在当时小学生的我看来,不仅“雅”得很,“逼格”高,更加重要的是,我能在字里行间中切肤地感受到一份对一个孩子成长和祝福和对一位亲人真挚的关心,所以这几个字我至今难忘。这也是书信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欢乐,今天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难再见咯!梁老文风雅致,读起来如沐春风,如见秋夜。这小小的一本集子,囊括了谈及晨霜晚露、生老病死、古今奇谈、人生百态的几十篇文字,每一篇都不过二三页,很适合现代人喜欢讲究的“碎片化”阅读,但与每天“滑动”在我们之间下的各类app中的一篇千来字的文章不同的是,梁老的文字,不仅行文流畅,读起来舒服,还能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人收获更多。


 人生忽如寄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