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画的眼睛.1》书评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09556147
作者:(日)高阶秀尔
页数:173页

《看名画的眼睛1》:发现与阐释

艺术作品,尤其是经典艺术在大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往往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人们常常会慕名而来,给予它们很高的关注度;但另一方面,由于鉴赏技巧和文化底蕴的缺失,对于所谓经典的“经典性”和美感,人们往往无从发掘,能做到“略懂略懂”,便已是凤毛麟角了。这样的状况,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一幅“名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自然不免要夸奖一番,可却并不知道要如何“夸起”——纵然画面内容丰富,可人们想找到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的目光,并由此侃侃而谈,总是很勉强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这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呢?手上这本高阶秀尔的美术评论集《看名画的眼睛1》,或许便是一个“名画鉴赏问题”极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本大众美术读物,《看名画的眼睛》共再版了66次之多,或许便可以足见其普及性与实用性。由于作者是来自日本的著名美术史学家,而品评的对象却是西方美术作品,因而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这本作品的视角其实更为恰当。作者将名画中的文化典故,与美术领域的常识一并娓娓道来,带给读者的不只是有关这一系列“名画”的常识,更是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所谓“美术鉴赏”,或许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知识盲区。普通人既无条件接受专业的训练,又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资料。面对这样的“零基础”读者群体,高阶秀尔从选材上便体现了其卓越的眼光。《看名画的眼睛1》中选择的名画,并非是大多数人早已烂熟的《蒙娜丽莎》之类,也非生僻冷门之作,而是从美术发展的角度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作者这样的作法,一方面确保了自己作品的独特价值,不必被市面上平庸的“艺术速成教程”所淹没;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发现这些画作的价值——引导读者从“发现”的角度,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有了对“美”的自主“发现”,接下来作者的阐释便顺理成章了。尽管是一位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大家,但作者深入浅出的笔法,却自然而然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这样的阅读,好像是在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觉间就把“名画那些事儿”收纳心间了。对于大众而言,一旦接触到艺术相关的材料,总会有种“高不可攀”之感。然而事实上,一切艺术的初衷都是艺术家在审美上表达的尝试,而审美总是与普通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它也只有在“被解读”之时,才能确保自己的价值。因而作为一本大众读物,《看名画的眼睛1》对读者有关发现“美”的引导,既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对于艺术本身,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典藏时代之美

有多期待,就有多失落,——这本书我本来只想给打个3.5分的,遗憾的是豆瓣不支持这种零碎的分数,也就只能这样了。其实,我对该书的印象不大好,倒不是因为书的内容方面有什么硬伤,只是实在是没办法理解,为什么像是诸如《看名画的眼睛》和《小顾聊绘画》这样讲解那些艺术史上名家名作的艺术类图书,居然是能用32开的小开本来印制的啊凸(艹皿艹 )!就算是出版社出于成本考量不用大16的开本,但至少换做小16开的开本,也会比现在的效果要好得多吧?像现在这样就只有32开(还不是大32开)的开本,再扣除了版面上周边的白边,里面的图画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者,书中那些画作图片的获取,也并非是直接源自该画作藏馆的高清画集的扒图,许多可能只是来源于某些书上或者网络上的截图啥的。图画的清晰度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幅面大小所限,真的让人看得很心塞吔〒▽〒说来最近在网络上留意了下同人志的售卖情况,很惊奇的发现,其中同性之爱的比例居然还要更多一些。虽然事实是,在历史上即便男欢是被作为风雅之事,视为贵族的癖好,簇拥者从来就没少过,但除了古希腊文化(单指男男之间),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对同性之间的爱,从来也没宽容到能够成为社会主流的程度。不过,在当今社会,或许是出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许只是时代的进步,原本该是风气保守的国内却有着大票的少男少女们对二维世界上的男男或女女CP不以为怪,甚至到了现实中见到容颜姣好的两个同性态度亲密,就会暗自尖叫“好萌”的程度了啊o(*≧▽≦)ツ并且,她们将这种同性之爱的配对,按着性向不同分别称之为“耽美”或“百合”的。其中的“耽美”,或者就是“耽于美”的意思了吧。说道这里不免生出个有意思的想法来。话说,就算缺少了艺术家的所推崇的灵气,就算是对美的视角不同,但是普通人和艺术家对于美的欣赏都会是一样的吧,……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总是会“耽于美”的。见了美好的事物就移不开眼光,甚至挪不动脚,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对于人类这样,依靠着视觉生活,却对声音更加敏感的生物而言,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才是令大多数人真正无法抵抗的。否则,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了自己喜欢的漫画和手办还有音碟之类的东西去天天吃泡面了,而且女孩子为了化妆品和服饰什么的饿肚子也是很常见的吧,当然,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值得我们提倡的了(*+﹏+*)其实,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都是需要让自己的眼睛习惯各种美的。唯有如此才能够自我提升。而这些东西仅仅通过上课和画画是完全不够的,而是要不断地‘看’,看了就有感觉,要见识到更多,有更多的阅历才好。尤其是在东方,几千年来的艺术史可以说就是统治阶层的艺术史。无论什么产品,只有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和高官大员们,这绝少数人用的才是最好的。虽有着大把令世人瞩目的精美工艺产品,但大多打着“皇室御用”“官窑”“贡品”的旗号名头,到了今天仍旧是让“艺术或者工艺设计的程度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符号表征,昂贵而精湛的产品成为社会趋同的追求,价值追求代替了真正的审美追求。”我想,那些所谓的“暴发户”,大概就是缺少了对美的熏陶,所以才会沉迷到对于对大牌奢侈品的扫货中去吧?不过,随着近年来国人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艺术修养的相关知识也开始报以更大的兴趣了。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场,出版商自然是不会错失此良机,借机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此类书籍出版,类似是这样艺术赏析类的书籍,倒成了近期图书销售市场上的又一亮点。说真的,这个时代在发展,正在以一种普通人无法抵御,甚至无法察觉的速度在飞快的改变着。或许,只有当时过境迁的许久之后,人们才会蓦然惊觉,原来已然是世易时移!可能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在于人们的审美方面喜好了。像是在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辈儿总认为身体健硕的才叫好生养,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那辈儿还认为身体健美的才叫动人,而到我们这辈儿再看街头那些身材苗条的时尚佳人就总会感觉有种去美容医院做抽脂的冲动,估摸着再到了我们的子侄那辈儿就是感觉越瘦越美了(哪怕像根火柴杆人那也是美丽的火柴杆呐)。再好比本书中介绍“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时,作者所选取的名画《座椅中的圣母》吧。纵然是因其作为少见的圆形画作而特别被作者欣赏,可是对更多人而言该画家最知名的作品还是要属那副《西斯廷圣母》,这幅祭坛画作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以其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的而闻名遐迩。然则哪怕直到现在意大利的人们依旧用“象拉斐尔的圣母一样”来赞美女性的容颜,但真的要是有朝一日拉斐尔笔下的女性活生生的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那种青春健美的丰盈肉体形象只怕也未能讨得当下人的欣赏,更不要说是提香笔下那些身材丰硕到健硕的艳丽女性肉体了,到时只怕真的也只剩“呵呵”二字了(≥△≤)尽管美是一种直白到直指人心的东西,不会因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但对美的观感却是会受到不同审美的很大影响。而审美问题和美的原则在每个时代都不相同,它们在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不断的演变直至变化成为今天的模样。所谓的“流行”不就如此的嘛。作为迟早会退出大众视线的一种事物,除非哪一天审美的流行能够晋升为审美的经典,否则哪种流行也无可例外迟早要成为不流行了。可是对审美的欣赏口味而言,或许有着时代的烙印,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个人的喜好问题。就像是以前的英雄都讲究一个高大全,要零缺点的,但是现在的英雄为了揭示人性,都讲究个缺陷美。就算是在主流观点一统江山的时候,也总有个人的不同意见奇峰突起。甚至可以这么说,从某种角度而言,但凡是传世之作诞生之初和诞生之后的岁月里面,如果不出现一些争议,那么或许就算不得是传世之作了。大概正是这些争议的存在,才能够带来更多的名气和传播,名气越大自然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相对的争议也就会越大了,当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议会渐趋一致。而岁月的沉淀所附带的时间的价值,是会让一些在当时没有多大反响的艺术作品变得价值连城的。时光如水逝者如斯夫,当今天的人们在提到伦勃朗的时候,只怕已然记不得他当年意气风发时候的那些大受赞誉的作品了?倒是那幅让当时的他坠入事业低谷的《夜巡》成为了他的象征,所以是很奇怪啊,不知作者是对伦勃朗的几幅《花神》特别喜欢,还是感觉《夜巡》已经被别人说的太多,到他这已经没什么好再说的了,才选的《花神》来介绍的了。不过,伦勃朗和之前的拉斐尔也并非是特例,貌似作者不知是为了标新立异,还是真的喜好与众不同,他在书中所选择的名画倒往往并非是世人公认的画家代表作。但至少也是能完整展现出画者的风格特色的。当然,若单纯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你看中世纪的画作里所有的女性都有会有或大或小的“小肚子”,貌似是出于生育崇拜啥的;而文艺复兴三杰风格迥异,唯有米开朗琪罗笔下一众女性人物,才只能给人以壮硕有力的感觉;而纵观鲁本斯同一时期的审美风格,大概他所欣赏那种的丰乳肥臀的女性人物,也是肉感太过到有些超出了……这些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审美特异的画作都不约而同的告知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画家笔下的‘美’,虽然并不一定也能同样的反应出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但却一定是能够代表了画家自身对美的视角的。大量淘沙,烈火炼金,真正能够抵御时光的洗练,铭刻在历史上的那些画家的画作,大都就像浑然天成一样,会带有一种浓烈到极致的个人风格。有些画家的画作,你看的时候甚至感觉那画面上的烈纯粹的感情就仿佛像是要喷薄而出了一样,就像某本书上看到的评述,说“一幅画就是一个人,线条是筋骨,而色彩即是肌理,但是最后成就这幅画作的,却是作画者的性格,情感,和信念。”所以,在今天这个人们感知越来越麻木的现代社会中,要去看更多的画作,让眼睛享受到更多的色彩,去体味那些画作中所蕴含的感情!去看画吧!

走进名画的世界

如果能有更多人因为这本书而去亲近西洋名画,那将是无比高兴的事情。——高阶秀尔作者高阶秀尔是日本美术史论家,诚如他所说,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其中更是蕴含着作者各种各样的想法与凝结的时代价值,理解、品味与解读这些名画,就需要了解这些画背后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扇窗口,一座桥梁。本书选取29幅艺术巨匠的名画,进行解读与说明。在解读扬•凡•爱克那幅以惊人的真实感闻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作者从画作的蛛丝马迹以及各种史料传闻中为我们拉开了探索的序幕,不得不感叹日本人的细腻与认真,在这个解密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画面的意义,知道了画作中的种种象征,探寻了画作的历史背景,配上这些资料,在反过来看最初这幅印刷精美的名画,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原来画作的背后还有着这样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阅读快感可以说是丝毫不逊于阅读《达•芬奇密码》。在介绍波提切利的《春》中,我们既可以欣赏名画,还可以了解神话故事。画中诸神的姿势意味着什么,昭示着诸神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舞台总导演波提切利赋予了每一个角色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与波提切利的追求息息相关,而且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用色还是构图,这种种的一切都彰显着波提切利这位憧憬和追求理想美的巨匠的情怀。还有最富神秘色彩的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年轻时帅气好运年老后却穷困潦倒的伦勃朗的一生,还有傲娇的透纳与康斯太勃尔那些不得不说的事,更有喜欢画裸体的马奈,可以说,这本书对我这种喜欢探秘的人来说吸引力百分百。如果是女生的话,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名画会让你更文艺,随手拍一张发到朋友圈那就是高雅的代名词,如果是男生的话,就更要看看这本书,赏画时,在自己的女朋友面前解读这些巨匠的画作,倍儿有面子,倍儿爽!总之,这本无论是装帧、印刷、排版、内容都一流的第一弹让我更加期待之后的《看名画的眼睛2》。

走进“名画”世界,享受“书式”生活

油画起源于15世纪,它代表了人文精神和科学意义上的视觉艺术。油画由于它的表现力强、手法丰富,被比作绘画里的交响乐。当你站在一幅幅色彩浓郁,气势雄伟的油画前,仿佛耳边响起贝多芬史诗般的雄壮乐曲;而面对一幅幅用色艳丽、富于诗意的田园画,似乎会感到莫扎特动人心弦的抒情旋律。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某日参与新浪微博@小书轩 赠书活动,留意到了这本书——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著、范钟鸣译的《 看名画的眼睛1》。《 看名画的眼睛1》的封面图,乍一看非常有洋娃娃的萌感。再仔细看,画家将每件物体都刻画得相当到位,毫不敷衍。质感、形体、空间、明暗的处理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感觉画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时间片段的塑像。感谢豆瓣网@麒麟图书 编辑的馈赠,让我有机会接触这本高质量的艺术读物。刚收到书时,只是随手翻阅了目录:整本书列出了十五幅世界名画,包括:杨•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波提切利《春》、达 •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拉斐尔《座椅中的圣母》、丢勒《忧郁》、委拉斯开兹《宫娥》、伦勃朗《花神》、普桑《抢劫萨宾妇女》、维米尔《画家的画室》、华多《爱之岛的巡礼》、戈雅《裸体的玛哈》、德拉克洛瓦《阿尔及尔妇女》、透纳《国会大厦的火灾》、库尔贝《画室》、马奈《奥林匹亚》。 其中有我听说过的画家和他们作品的名字,却只是浮于表面,知其伟大却不知为何伟大。再则由于自身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有限,一直看不透画之美、画之妙处。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欣赏艺术美的心态,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泡一杯玫瑰花茶,手捧着本自己喜爱的书,静静地坐在沙发里,轻轻翻动书页,随着书馨墨香,进入名画的世界。。。。。。欧洲油画的革新者、尼德兰著名画家扬•凡•埃克的油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一件极富创造性的杰作。画中的男主人公是位荷兰皮毛商人,是扬•凡•埃克的好朋友。所以这是幅肖像画。但像这样的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则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非常具体真实的室内景,而且还是画的阿尔诺非尼夫妇举行婚礼的场面。所以,这幅作品又具有风俗画的性质。画中小圆镜上方的画家的亲笔签名,说明了画家亲自参加了他的朋友的婚礼,从而使这一作品兼有结婚证书的价值。更有兴味的是那面小圆镜,它既是室内的重要装饰,又借镜中映照出的画面内外的人与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典雅。被描绘成鼓着腮帮子的代表春风的西风神从画面右端飘然而入,他的双手触及了大地的仙女,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鲜艳的花朵,这些花朵纷飞飘洒,不知不觉地沾在了前面花神的身上,形成了一件美丽的花衣,它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因此引来了画面中央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所有这些人物从右至左呈横列地排列着,他们所在的带金色的小树林里一派盎然的春意。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一般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意大利一个富商年轻美貌的妻子所作的肖像画。达•芬奇为此花了四年心血。当时,蒙娜丽莎刚刚丧子,心情很不愉快。达•芬奇为了不让她的画像露出愁容,特地请来乐师为她演奏美妙的音乐。她听到入迷之时,露出了一丝微笑,但眼神仍然带着怅惘、忧伤。达•芬奇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画下了这一刹那的笑容。从她的眼神和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人们可以想象出她正在聆听音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朦胧的光线若隐若现,使得她的眼和嘴的轮廓有些模糊,令人难以捉摸,故使人觉得她的微笑有神秘味道,这正是这一千古杰作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所在。以画基督教圣母著称的拉斐尔,有多幅圣母像传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座椅中的圣母》。一位善良质朴、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的形象,取代了传统的神圣、庄严的偶像,圣母成了拉斐尔表现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画中由圣母、小耶稣和小约翰三人组成的和谐的圆形构图,体现了拉斐尔娴熟的构图技巧。 《宫娥》这幅作品的中心人物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小女儿玛格利特公主,她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摆出端仪的姿态。左边的一个宫女跪下来,向她奉上一些茶点,但小公主全然不理会,似乎比较任性。玛格利特右边的一个宫女正鞠躬行礼,是在祈求公主用膳还是另有原因?画面的右下角,是两个供宫廷取乐的侏儒和一条打瞌睡的狗,而公主后面站着的两个年长的仆人可能是玛格利特日常生活的监管者,他们好像正在议论着什么又被突然打断。整个画面最为有趣的是委拉斯贵支将自己安排在了画面之中,他手持调色板站在巨大的画板后,无比神奇,俨然就是他为自己画的一个肖像。委拉斯贵支刻意突出了自己胸前佩戴的爵士勋章,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以显示出自己的尊贵。大厅的出口站着守卫的士兵,他并没有挺直自己的身躯,他的一只脚站在了更低的一层台阶上。而此时,整个画面中人物的眼神都指向了他们的前方,是什么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透过画面墙壁上的镜子显现出来的人物,我们知道,正是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王后玛丽安娜,他们吸引了现场所有的眼神。但是,是委拉斯贵支在给国王夫妇绘制肖像,由于玛格利特公主的突然出现为画家的创作带来了麻烦呢,还是画家为玛格利特绘像,由于小公主的任性难以配合,而此时国王和王后突然到来,使整个画面的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尊贵的玛格利特小公主旁每个人物都流露出慌张的神情,只有画家是那么镇定自若。而此时,从侧窗打入室内的光完全把画面定格在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迅速按下的快门,它是如此真实!前所未有。每看完一幅画的时候,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5幅画,每一幅都以完整的画作开篇。作者以深厚的专业实力,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语言,从全貌到每一个细节,从构图、着色到构思、画派,从名画的含义到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带我看懂每一幅名画,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一提的是,画中需要着重介绍的细节都配有放大后的图示,文字对照图片,寥寥数语,却让我茅塞顿开,感叹画作中所含信息量之巨大、画家心思之细腻。有些画作最后还会附有其他相关画作,可以让我顺着前文中提供的思路对这些类似画作进行分析。 这是一次美的旅行,亦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文化的碰撞对心灵的震撼,拓展视野,升华精神。在商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无需再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担忧,我们需要的是寻求心灵上的安宁,精神上的满足。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它带给我们最鲜活、最诚挚、最富感染力的心灵慰藉与感悟。合上这本书时,我一直思考“雅俗共赏”问题,绘画艺术即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如果你爱文学、爱艺术、爱生活,我强力推荐这本《《 看名画的眼睛1》。让艺术点亮日常生活,为日子增添一抹彩虹。

生活有时就像画一样

相同的一幅画,不同的人,欣赏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有人觉得画很有滋味,有的则认为无趣。说到底,还是在于欣赏者用什么样的眼睛来看画。  存放在世界各大展览馆的名画,其实也挺“尴尬”的,一方面,很多人慕名而来一睹其风采,可是,由于受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看明白画之美、画之妙。一些人囫囵吞枣般快速浏览下,仅限于看过这画,认识水平还仅仅停留在面的表面,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  带着发现的眼睛,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欣赏艺术美的心态去看画,或许,你才能真正了解画,才能理解画家的绘画意图,才能感悟画中意境。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西方美术研究专家高阶秀尔针对观画者的这一“窘状”,撰写了《看名画的眼睛1》(中国财经出版社)一书,用最平实的语言,用最简洁易懂的表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名画,理解画家的创作想法以及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书中所选的29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比如,波提切利的《春》、达·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这些名画经久不衰,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发光彩夺目,堪称是艺术精品。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更直观,不同国家的人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能够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对伟大艺术作品的感动和喜悦把所有人紧紧地连接了一起。艺术是无国界的,是全世界所有人一道分享的。  波提切利的《春》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是肤浅地欣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当然了,也是因为欣赏水平的制约,只是觉得这幅画很有味道,具体什么味,却说不出所以然。在高阶秀尔先生的详细分析中,我才一点点品出画之美。原来,此画的主题是赞美春天,画中出现的诸神形态各异,表情丰富,都被作者赋予了角色定义。“花神”的泰然,仙女的落荒而逃、三美神的美艳、整幅画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是一首爱的赞歌。  绘画讲究一定的技法,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杨·凡·爱克巧妙地运用了小镜子特技来加强画现的纵深感。《春》则将整幅画放在一个平面上,使得欣赏者好像坐在观众席上看台上正在演出的舞台剧。《蒙娜丽莎》是谈名画始终绕不过去的伟大作品,画上,蒙娜丽莎那似笑非笑的笑容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同时,“神秘微笑”也引来许多评论家的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原来,这微笑的背后是达·芬奇在某段时期内的创作心态的呈现,那时,他特别醉心于这种神秘的微笑,这在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中能看到。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它带给我们最鲜活、最诚挚、最富感染力的心灵慰藉与感悟。不妨,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用发现美的眼睛认真地去欣赏一幅画,你会发现,生活有时就像画一样,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让我们来讲个故事

/儿歌对于艺术以及艺术品的鉴赏,尤其是抽象艺术的鉴赏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除了日积月累少数人的经验还可触及,大多数艺术品对于各普通来讲就像是上乘的佛法,只有宗师级僧人才看得明白,令不少门外汉唏嘘止步在裹着“高雅”二字的艺术圣殿前。虽然这本书是本指西方绘画艺术史指南针,但是在使用工具前,你需要对西方文化、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有一定了解,如此再翻开这本指南。艺术的通性是具有美感的表达的,通过对美的表达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刺激,从而产生共鸣。高阶秀尔作为和我们文化相似的亚洲人中的一员,自然在对绘画鉴赏上所讲让我们看得明白,当然书中提到很多独到的看法,给我们以深思。就单独拿出这本书的封面委拉斯凯兹的《宫娥》来讲,高阶秀尔前辈先是向我们介绍了整幅画的颜色基调:昏暗、柔和,其次又向我们分析了这幅画的整体轮廓、布局和由远及近的一一列举每一样画中的事物,由此基础上再通过个人对绘画联想,结合了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这幅画加以用故事叙述。虽然我说的有些片面,但是这就是作者的初衷,让我们用几句话用自己的想象把这幅画用叙述的方式给自己说得通。当然你得像一位侦探,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发掘出最明显的特点,这幅画里的镜子可谓是最巧妙的独具匠心的设计,把国王王后的驾到映在了墙上,通过这堵墙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如果诗有诗眼,那么这一定是整幅画的“画眼”,虽然这幅画叫做《宫娥》,是写实宫中妃子、侍女的生活,重要点是写出侍女的自然反应。虽说上面这个故事说的通,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委拉斯凯兹正在为国王夫妇画像,这一对夫妇的形象在对面的一块镜子中反映出来,就在这个时候,小公主玛格利特突然到来,引起了人们的一阵忙乱,她的出现,好象是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子,打破了原由的平静,激起了阵阵涟漪,宫娥正在为公主下跪贡献食物,另外一个在为公主提裙礼,周围还站着一些随从和侏儒,在背景上有一扇门打开着,光线从门口射入,在门口站着一个宫中的侍从,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只有委拉斯凯兹是冷静的,但他好象并没有发现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仍然在专心的画画,这恐怕也是委拉斯凯兹比较可靠的一个自画像,面部表情严肃,显示出郁郁寡欢的样子。以上是百度百科的看法,是不是和高阶前辈讲得不同呢?我不能说高阶秀尔前辈的看法错,但还是他的观点,只要你能说的通,用自己的故事叙述,那么这幅画就是你学会了欣赏。整本书我就举了这一个例子,只是想说横看层岭侧成峰,你欣赏一幅画也许并不会照顾到每一个角落,但有一点是所有文化都不谋而合的,就是欣赏水平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扩大见识面、审美经验、增加文化知识、生活阅历而增加的,何况书中的画毕竟是少数,但是书里介绍的名画的作者却绘有大量的精美绘画,我们可以带着高阶秀尔前辈给我们的指点,再从其它图像、照片或博物馆增加对绘画的鉴赏能力,如此便可再人们讨论某件艺术品的时候说出个一二,如此甚好。最后我得说一下这本书的问题,一就是气味太重,翻阅的时候空气里会激起一股刺激的气味,不知道是我手头这本书原因还是怎样;二就是有些画并没有全貌印刷上去,漏了边角,总之希望各位注意。

画里的另一个视觉盛宴°

——评《看名画的眼睛1》文/蓦烟如雪最早画结构的时候,很不习惯一会儿圆锥一会儿四方的东西,可久了会喜欢探究它们的每一面呈现的景致,会好奇大卫为何沉思,好奇孩童的面部结构为何一定是婴儿肥?作为一个画画的女生,很遗憾我很少了解名画,作为绘画基础入门,这些基础知识远大于一些名画的熟知度。就好像我知道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我却不知道它又名《乔孔达》。这些知识看似很粗浅,却步步渗透。比如技法,比如历史背景甚至是意义的存在,这些都是画要告诉你的秘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大多受宗教的影响,例如《读经的圣母》、 《唱歌的天使和圣母子》还有《受胎告知》等画作都是在不违反宗教规定前提下来安排画面的色彩,在拉斐尔的构图上,我看见了色彩的强烈对比,甚至是补色的对比效果,他能把黄、蓝、绿巧妙的结合一体,这种完善性的构图是极具印象的存在。在阴与阳的世界中,《忧郁》和《在书斋中的圣哲罗姆》成了丢勒登峰造极的画作,而在四性论中,作者把丢勒继承传统的模式一一对比,在很多人眼中老者大多忧郁示人,而忧郁在名家眼中,不局限老者而是创作的火花。比起活跃一时的哥特式绘画,我很膜拜巴洛克的时代,因为他们瞬息万变的景象,甚至是技法上的大胆和另类。也许在看书中,我们发现了《宫娥》、《横卧的维纳斯》包括最早出现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都有呈现镜子反射的画法,虽然一改以往的神秘,但相对来说这种技法比较一般,像小孔成像,可能那个时期很独特,但换在现在却是习以为常,所以年代是岁月的点缀,没了他们再美都失去原味的意义。这本书,在画上没有乏味的自言自语,他从年代切入,把时代背景一一陈述,再谈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甚至这种介入式呈现画风的方向,长号象征“荣誉”的宣扬是名扬四海,而书在图画中暗示着流芳百世,讲来,每一个画家都是埋伏的高手。无论是画布上戏剧世界里的《发舟西苔岛》,还是登上丘比特驾驶的船去寻找爱人的《三个表姐妹》,抑或者《爱之岛的巡礼》给人瞬间般游丝的美。画家的笔触就是如此的转瞬即逝,可能前一秒你在图中看见的是一片欢乐的高潮,而在面部结构上就能分析他们是否快乐。而在那么敏感的年代,我很佩服《裸体的玛哈》中的裸女,这么“故意脱成裸体”的大胆,敢于迎面言论的态度,都是让人赞赏的出处,比起这幅作品的出名程度,我更敬重被画者的胆量和胆识。历史发展的今天,虽然油画作品众多,但推陈出新的还是少而又少,绘画的瓶颈之处,也是越发明显,中西结合一直都鼓舞和推崇,但“个性美”的美学原则还是很少呈现。没有探究就没有报道的权利。如果报纸是思想的坟墓,那绘画呢?似乎更应该感受这番视觉盛宴。

名畫背後的軼事

因為這些名畫太司空見慣以至於我們對他們熟視無睹, 但在高階秀爾的講解下, 我們可以對這些名畫有著更多認識.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篇章有「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才知道, 原來這相當於現在的婚紗照. 還有講解透納的「國會大廈的火災」, 裡面講到在皇家藝術學院裡面的「紅點」故事, 恰好也有在2014年電影「透納先生」中講到, 所以如果你看過這本書對於電影的情節會有更有趣的理解. 從風格上來講, 我比較喜歡高階秀爾講解華多的「愛之島的巡禮」, 我才發覺這幅畫原來相當於現在手機上的全景照. 還有庫爾貝的「畫室」, 以前只認為是一副充滿幻想和憂傷的油畫, 沒想到還跟階級革命有關. 倫勃朗的「花神」背後則是一個傷感的愛情故事...當然, 也有一些小瑕疵啦, 比如書中談到丟勒那副神秘的版畫「憂鬱」的時候, 竟然隻字未提丟勒也是一名煉金術士. 不過總體上來講, 本書的語言輕鬆幽默, 中文翻譯也很忠懇, RMB39.5的定價我覺得很公道. 下午茶的時候把「看名畫的眼睛」拿出來翻一翻, 總比看什麽八卦雜誌之類的有氣質吧.

名画的天空

终于,平心静气的把高阶秀尔的《看名画的眼睛1》慢慢看完。因为怕翻页翻的麻烦,所以我一边用电脑寻找名画,一边拿这书对这电脑看。不然我怕书都会被我掰坏了都!每看完一副画的时候,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各个角落里总有自己不曾看过的地方,不曾看到的颜色,不曾看到的画法,不曾看到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幅画,却能带进我们进入另一片天空。我是倒着把书看完的,从最后一幅马奈的画开始看,看到第一幅凡•爱克的画结束。特别明显的是圣母玛利亚的人性特征随时间的往前推移慢慢的变得高冷了。不过大部分名画还都会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一种从传统感觉到人性的变化。而且你还会深深感觉到,我们书中的画家都努力的在当时的画画界环境中寻找新的突破,不管是从绘画材料,技巧,颜色使用,都在进行新的突破。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那时代的开拓者或革命者。还有对美的角度的扩展,特别是透纳那一篇,他摒弃了所谓的形体的描写,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这种对以前那种给物体上色的画画,他走的是给颜色描上形体,他画自然也是主要依靠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来画出他的眼中的自然。我觉得现代的艺术就应该表达出人心中的感受,心中的美。因为写实的再牛逼也比不过单反是吧,所以只有把我们心中的美通过画画形式表达出来,这才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路子,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其实刚看书的时候我忽略了很多信息,还好我看到的是高阶秀尔这么有耐心的欣赏,这么细腻的解读。其实本来我不懂玛利亚为什么要穿蓝色的外套,红色的上衣、为什么要有光环,光环为什么要在头上不是在背后。因为我们中国人信基督的本来就不多,而且宗教势力也没那么强大有力,也没那种硬性的宗教规定。还有里面其他幅名画的各种隐寓,我想如果是西欧文化圈人民看起来的信息量应该会比我们多的多,这就是文化的底蕴的原因吧。还好高阶秀尔写的很耐心很认真,我总感觉日本人写文章总带有一股细腻的心情。仰或就是因为这样当我们欣赏国外的名画的时候有困难,所以才需要一位好老师来指点。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在名画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片天空吧。

催稿人的无奈及涂笔者的痛楚

美不常在,物有成毁,耽着这点念头,大家也就多赶着看几眼画作,多翻几页画书。最近读了《看名画的眼睛》,就又多了一点对美的感知。小学二年级时,我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想要做一名画家,画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做一名画家,涂画心中的梦想。”壮语豪言容易出口,做起来自然不容易,我妈惦记当年报班花去的10块钱,现在仍时时谈起,作为我倦怠厌学的经典案例,我总从容不迫地应对:“那会儿,我爸也懒得送我去,咱爷俩是半推半就搁下的这个事业。”“学什么外国六,好好念你的书得了。”这是我爸的名言。我的画画事业没坚持多久,也就偏废了。到如今欣赏一副画作的能力也已失去,时时对着画书叶公好龙,做个补救。《看名画的眼睛》这本书由高阶秀尔所著,高阶秀尔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书中从15世纪的凡·爱克到20世纪的蒙德里安所跨越的500年西洋绘画历史中,选出了29幅艺术巨匠的名画,一一作详细解读。作者打开一扇窗,读者一窥春色,从文艺复兴的巅峰到近代美术史序幕的画作美不胜收。书中对每一幅画的解读,有着一个明确的欣赏流程,首先对画作进行细节描述和把握,对于与画作隔膜的观赏者来说,这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同样是看,初学者往往显得迷茫,对画中景象,并不能细致留意。其次,对画面意义进行挖掘,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仔细观察画作上的,以书中解读的第一幅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为例,作者在揭示这幅画的意义时,做了一次有效论证,从画作人物特殊姿势入手,进而观察到丈夫用一只手托举妻子的手,另一只手做着起誓的动作,“这不是在举行结婚仪式吗?”再论证得出画家本人不是来访亲问友,而是作为证婚人完成画作,抽丝剥茧中,了解不知道的故事。再次,如果说诗中语言符号是象征的,那画作就更喜欢用物体做一象征,所以高阶秀尔也特意拿出篇章揭示出画作的象征意义。基督教的传统,希腊神话中的经典,构图手法都被一一呈现。象征含义可能是见仁见智的,创作背景总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在对每幅画的解读后,本书作者有意讲解背景,读者在了解画家创作背景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一点理解。西欧画作中基督教传统、神话题材到表现社会生活有个明确的历史主线,读过书后就了解了这一点,颇引人近一步读读《圣经》、《古希腊神话故事》乃至欧洲的历史。很多感受并不能一一尽述,无论通识、深究,这都是值得一看的书。 读书过程中我常常得到点触类旁通的认识,也很有趣味。去年,看高居翰的《画家生涯》,里面写到为画作经济各自奔忙的掮客,他们的眼线布满衙门口,盯梢于市井深巷陋室,那柴扉张开一道小缝,吱溜地钻了进去。一张小品,一幅长卷,价值几何?没有市价,文化人怎么能谈钱呢?一匹绢、两缎箩、三坛状元红……“赶得上祝寿贺仪吧?”“自然自然。”当然,也就有徐文长这样,斧劈惯耳不识趣的角儿。画坛和文坛有时蛮相同,要有人哄抬市价,要有人保洛阳纸贵,与此同时,还得留心恬淡,注意身姿。文人之清和价格之高一相抵,反不如随行就市,来得安稳妥帖,少一点做作。《看名画的眼睛》这本书里提到伦勃朗,最初的成功是由于他描绘了华丽的服装、豪华的金银首饰以及精巧的构图,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源于显达的需要,但很确凿的,他后来改变了画风,他坚信不戴任何首饰、以翰德里克为模特儿的费罗拉像要比珠光宝气的化身像更具艺术魅力。 由一本书勾起对另一本书的怀想,这也是推荐这本书的理由。《看名画的眼睛》并不强调画作之外画家的精神,个人阅读中却仿佛有所感受。一个艺术家在他成功后,俯身大地,何尝不勇敢呢?当然毅然的坚持是最可敬的,如梵高,我一直喜欢这个红头疯子。相较之下,中国古人的清高姿态,掩映在艺术史里终究扭捏了,其中掺杂着催稿人的无奈以及涂笔者的痛楚,他们心中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午夜梦回尽是不甘,只有清清喉咙,干涩着一面唱《桃花庵歌》,一面卷起袖管,指尖上也沾了点墨,信手抹几下小阜平岗,疏落的丛林,逼视画作,满篇肥白,润得滴出水来,轻罗小扇扑流萤,这边厢染下一点红,那边厢划一笔水葱绕指柔……

带你了解经典的艺术画作

带你了解经典的艺术画作读《看名画的眼睛1》/by烟波浩渺1980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绘画艺术鉴赏的书,不同的作者著述的目的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译者翻译的风格也不相同,对于其讲述内容理解也有差别。本书的作者是高阶秀尔,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许是同为亚洲人的文化渊源,这本美术读物所选取的切入点和讲述的角度,是适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所以读起此书来更觉得容易理解,不会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的影响。艺术欣赏一直走的是高冷的路线,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也很难,如今有着一股绘画艺术欣赏的热潮,众多同类的书出版同样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之前在没读过这些书时,会感觉这样的书是不是门外汉看起来比较难理解,吃不透的疑问?但是当读过之后才会发现,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此类的书籍了解其中的一些些门道。在书中还有作者对画作、画家的历史小故事和各类流派、纷争、言论都可以分门别类的一一讲述,帮助一些热爱艺术的读者了解这是传世名画的不同方方面面。高阶秀尔的这本《看名画的眼睛1》,选取的画作同样是经典之作,名家之作,其中有著名的绘画大师例如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丢勒、马奈等,大师们的著名作品不是本书讲述的重点,重点是他们的其他作品,他们的“盛名之作”反而是用来对比之用。这种讲解的方法,让人觉得是熟悉又好奇。对于大众来说,那些顶级名画已经别看的太多,已经没有那么多吸引力,这些艺术家们同期同类的其他作品,成为了书中的主角,配合作者细腻的引导方式,让我一下子了解很多之前未曾见过的细节之处。很多细节的关注和揭秘更像是一个个故事,藏在名画背后的故事,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例如作者的心机、留着画布上的文字、情人、模特,当这些画家也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在眼前,会他们的想象更加生动。对于艺术的素养,从来都是由无知到了解再到熟悉,虽然有些美食不会制作,但是不妨碍我们去品尝。虽然我们不会绘画,但是我们对于美充满了热爱,这本美术鉴赏读物,提供这样个良好的文字介绍,让喜欢艺术作品尤其是油画和铜版画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读物。例如书中达芬奇的作品《圣安娜与圣母子》,人物的微笑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不同,同样的山水背景又有如何深意?宗教画的呆板、严肃画风,什么时候走的亲民路线。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是最会折衷绘画大师,《座椅中的圣母》便是其折衷画法的代表作。【P42】基督教义规定,红色象征着上天的圣爱,蓝色象征着上天的真实。因此,圣母的服装色彩被规定为红色和蓝色的组合,而且上衣必须是红色,外套必须是蓝色,画家不能擅自改变。拉斐尔这幅《座椅中的圣母》显示出来其心机画风,既是带着脚镣跳舞,圣母的服装包含了红色和蓝色,但是他的画法有独特并且无懈可击,是典范的代表:画中圣母蓝色外套完全脱下盖在膝盖下,而在抱着圣子的手臂上露出来红色的上衣袖子。据说画中圣母是拉斐尔的爱人,如此这般,这幅画看起来美丽又富有感情,爱人的心温柔了画家画笔,浓浓情谊和美丽的绵柔,透出了人性的美妙!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笔下的宗教画,圣子圣母都鲜活起来,摆脱了过去了庄严肃穆的风格,转向人文发展,显示了人性的复苏。我喜欢这种说法尽管看起来不是那么客观。谁也不能否定拉斐尔这幅《座椅中的圣母》魅力所在。我是颜控分子,喜欢一切美丽的事物,拉斐尔几幅画作我都是很喜欢的,除了画家想表达的思想以外,只是当做一副画就够了,一个字美!委拉斯开兹《宫娥》这幅图是本书的封面图,乍一看非常有洋娃娃的萌感,其实这幅画作是委拉斯开兹为一位小公主所创作,通过本书作者高阶秀尔的解读此画,会发现这幅画“特写式构图”的特点,非常像一幕真是的电影场景留在了镜头前,当然这不是照片而是一副油画。作者尤其之处镜子在此画的应用展示出画家像表达的心机。他通过用镜子的绘画展示出来把和观众站在同一个位置的国王和王后也画在了同一个画面中。如果没用镜子就看不到这种两种位置同时存在的场景,这让我们联想到杨•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镜子的运用,都是一个作用。同时本书作者高阶秀尔把委拉斯开兹另一幅使用镜子的图画《横卧的维纳斯》列出来,对比这两幅图的异同,委拉斯开兹善用镜子的做法让人记忆深刻。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挖掘出其中的闪光点和独特性,用自然的文字写出了亲民的艺术鉴赏,带你一起了解这些经典画作。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

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读《看名画的眼睛1》冯菲菲艺术根源于现实,好的艺术往往超脱现实,体现出一种在现实之上的意境之美。德国作家黑塞说:“现实是人们最不需要关心的东西,因为它足够讨厌,甚至总是存在,而与此同时,更美好的和更必要的事物在要求我们注意和忧虑,现实是人们无论如何不可以朝拜和崇敬的东西,因为它是偶然,是生命的垃圾!”这句话直接、宣泄、暴烈,情绪化,虽然偏颇但很有艺术家风格。西洋画家往往都跟黑塞一样讨厌“现实”。现实足够“讨厌”,因此要用画笔抚慰,画家们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另一种想象。《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日本著名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评价它是“彻底的写实主义”。这种写实主义显示了绘画技巧的逼真自然,左边窗口射入的北方柔和的阳光,熠熠发光的铜制吊灯,主人公阿尔诺芬尼无袖披风的毛皮襟,夫人白色面纱的花边……高阶秀尔提醒我们注意夫妇俩奇特的手势,还有画作奇异的署名“杨•凡•爱克在此”,这多出来的“在此”二字表明画作者是证婚人。随着高阶秀尔对画面细节的推敲,隐藏其中的线索渐次浮现,观者仿佛回到了现场,这栩栩如生的油画场景,它既是现实的,更是在“彻底的写实”之中营造出比婚礼当场更加温馨的氛围。这就是《看名画的眼睛1》一书的魅力。出自高阶秀尔之手的这部西洋绘画艺术读物,重版了66次,展现了从文艺复兴到近代美术的15幅杰作。艺术鉴赏是一种长期养成、最难以获取还最难以说服人的能力,我们很难认识我们原来知道太少、距离太远的东西,摆到面前都没用。我们需要像高阶秀尔这样的艺术史学者,穿越某件作品的重重迷雾,并以自己的细心观察,追寻画家当初落笔的痕迹,以及画作的美学影响范围。波提切利的《春》充满了神话般的幻想;普桑《抢劫萨宾妇女》描绘骚动的群像;戈雅《裸体的玛哈》传达梦和现实的官能美;维米尔《画家的画室》寂静无声;透纳《国会大厦的火灾》色彩辉煌……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画家脱离泥泞的现实,让心灵自在飞翔的方式。一生都坎坷不平的梵高,当他拿起画笔作画时,就像热恋中的女人,倾注了所有的感情。所以才有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才有蓝色天空里的满天星斗,才有缤纷色彩冲击观者的眼睛。透过画作的意境,看到梵高热烈的灵魂。在《看名画的眼睛1》书中,几乎是,每个画家都我行我素,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比如马奈和《奥林匹亚》。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美术致力于表现物体的深度、厚度、圆度的写实主义,在马奈这里却被全盘否定,他偏偏追求平面的二度空间,用精确的线描表现立体感,用平涂的色块表现装饰感;裸女画作在习俗上需要借助女神或者宗教的名义,马奈却偏偏以普通平民女孩命名。任凭“砖头”齐飞,哪管“口水”四溅,画家只服从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他们保持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在我们的现实中已渐丢失。我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件轶事。法国总统密特朗颁发他文化骑士勋章时讲道:“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这句话让马尔克斯当场落泪——也许这也是名画的意境所在。很多时候,我们处于糟糕的生命现场、困窘的生存环境,但仍一直努力相信并注视倾听,我们因此可能拥有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可以妥当安置内心的世界。转载请联系本人。

借慧眼看名画

那英有首歌叫《雾里看花》,里面有句歌词用在这本书里刚合适。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名画”,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个朋友在美术馆做策展的,一直不懂他具体是干嘛的,只知这家伙儿不会画画,学理论的,典型的“只会说不会做”。琢磨着,又不会画,老评论着别人的画,这真的好吗?!读书人嘛,偶尔也想附庸风雅一下,问一句怎么看名画呢?然后声音就传来了。想做鉴赏者嘛,当然有些鉴赏条件啊,如:你得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得懂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鉴赏方法有很多,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好吧,听一听就好了,所以这么多年也不再谈鉴赏这事儿。直到这本《看名画的眼睛1》出现,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原来还真有人教人怎么看名画啊。作者高阶秀尔,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这资历,应该满足了所谓的鉴赏条件了吧。整本书列出了十五幅世界名画,包括:杨•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波提切利《春》、达 •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拉斐尔《座椅中的圣母》、丢勒《忧郁》、委拉斯开兹《宫娥》、伦勃朗《花神》、普桑《抢劫萨宾妇女》、维米尔《画家的画室》、华多《爱之岛的巡礼》、戈雅《裸体的玛哈》、德拉克洛瓦《阿尔及尔妇女》、透纳《国会大厦的火灾》、库尔贝《画室》、马奈《奥林匹亚》。还好,就算再孤陋寡闻,我还是看过其中一幅,拉斐尔的《座椅中的圣母》。以非鉴赏者的角度来看,我看见的是这样的:白白胖胖的圣母,穿着红底衫,绿披肩,坐在椅子上,抱着同样白白胖胖的孩童耶稣,这孩童穿着黄色的袍子,腿真粗啊,简直就是小肉球一个。圣母和孩童眼睛望着前方,似笑非笑的神态,眼睛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第一眼就会被吸引住。旁边小女孩圣约翰,双手合十,望着圣母,一副虔诚的样子。如果不知道背景,这幅图,无论如何不会让我联想到是宗教性的,它温暖,充满人情味。但高阶秀尔之所以具有慧眼,看到的自然比我们丰富的多,他看到了这幅画为何是拉斐尔作品中最为精致的一幅的原由。他说:“首先,在表现主题方面,拉斐尔严格地遵循了中世纪以来绘画上的许多传统规则。”“拉斐尔一面恪守着基督教的种种规定,在圣母头上画上光环,一面又尽可能地不让它突出明显。”特别是在玛丽亚的服装上,作者将安基利科的《受胎告知》、波提切利的《唱歌的天使与圣母子》中圣母的衣服色彩与之做了比对。由此我们才知道,原来光是衣服颜色搭配上,拉斐尔就如此与众不同了。在宗教规定上,圣母的服装特殊情况外,通常必须是红色的上衣外着蓝色的外套。后作者在完善的构图,历史背景上作出详细分析,确定了这幅画之为精品的强大论据。在文章里,他提到:”大家不妨用手指把圣约翰的头遮去,你们就会立刻发现,左膝很不自然地突出在画面上。还有玛丽亚的左腿,她一定是踏在什么东西上面才会比右腿高的,可她又偏偏把孩子抱在低低的右腿上,普通母亲们绝不会这样做吧。“如果作者不言,我们实在不会如此细心的去看这些处理啊。读后的感觉就是,这本书无疑是神器,从此带我们走上了”鉴赏“之路。下次和朋友再聚,我终于可以先发起话题,不如咱们聊聊拉斐尔《座椅中的圣母》吧,只希望他接话之后的另一幅名画是我知道的。有了《看名画的眼睛1》不是应该还有《看名画的眼睛2》吗?

当我们看画时 我们究竟在看些什么

曾经有一个月住在伦敦,每天的固定活动就是去伦敦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艺术馆参观,能拍照的地方就恨不得把每张画作装进相机,不能拍照的地方就认认真真地试图用脑袋记住尽可能多的画作。那时候毫无审美水平可言,所以总觉得那就先背过好了,万一哪天知道该如何欣赏了呢。年少时也曾心血来潮地去混过素描班,从正方体、球体、锅碗瓢盆画到石膏头像,却依然想不明白伏尔泰那个干巴老头为啥就需要被成千上万的素描学习者一遍遍临摹、描绘,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梵高的《向日葵》就一定要画出跟他一样的色块。那时候还没听过审美一词,后来上大学时开了一门名为美学的课程,还很不服气地认为自己的审美不需要靠一本死板的教科书来提高。后来才发现,审美或许不需要一本教科书来给出一个规范,但却是一件极其需要师傅领进门的事情——即便学了很久的美术,看了那么多的图画,欣赏了那么多的名作,记录了那么多的精品,依然想不明白他们究竟为何就被人们奉为“名画”,为何就在画坛屹立了那么多年让中外画家争相模仿、研究。《看名画的眼睛》就是这样一套指引类的图书,它“有图有真相”地向读者详细描绘出“名画之所以为名画”的缘由,结合名画创作时的历史、政治背景,就连画作中所包含的宗教、神学隐喻也一一拎出示众。15幅画不算多,每一幅都以完整的画作开篇,继而是对这幅画的整体评论,包括对这幅画的描述、创作背景及作者信息的介绍等。继而画中需要着重介绍的细节被一一拎出,每一个细节都配有放大后的细节图,文字对照图片,寥寥数语,却让读者茅塞顿开,感叹画作中所含信息量之巨大、画家心思之细腻。有些画作最后还会附有其他相关画作,可以让作者顺着前文中提供的思路自己对这些类似画作进行分析。当然,一本极其讲究实用性的书能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对几幅画的分析,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思路——知道在进行画作分析时该从什么角度分析;他提供给读者的还是美术创作领域的一种背景知识梳理——这些知识被作者巧妙的融合进对画作的分析之中,与不知不觉间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易懂的创作背景图;他提供给读者的更是一份厚实——一张不大的画布上居然可以成放下那么多值得深挖的细节,居然隐藏着那么多画家对当时神话、宗教、历史、政治的思考。当我们在本书作者的引领下分析完了15幅画作,欣赏画作对我们而言似乎变成了一件颇需要探险精神的事情,有一种玩儿密室逃脱时的感觉,找不到提示信息时会着急,发现一处线索时会兴奋,而欣赏名画与密室逃脱不同,你永远收集不到足够的信息,只要你有耐心、有足够的知识,你可以将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串联成故事,反反复复地感叹名画家的不同寻常。

名画的眼睛--浓厚的历史氛围

在小学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讲起西洋画,我们都是非常有兴趣,尤其讲到达芬奇、拉斐尔等名作,美术老师总会津津乐道的把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说给我们听,这也让我们对西洋油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各个流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其实他的名气最大的是他的画作,比如那副最有名气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将耶稣基督和他的门徒描绘的活灵活现,这些都源于那个时期对宗教题材的极大热情。再如他的那副不朽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多少年来吸引了无数艺术大师的目光,也让很多研究者得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结论,比如那部《达芬奇的密码》。其实达芬奇的成就不仅于此,除了作画,他的领域还横跨多个专业,比如科学、天文、物理、医学、古生物、机械,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到几年前在上海展览馆展出的“上海科技展”,其中就有对达芬奇全方位的解读,比如他对解剖学的成就,以及对机械上的奇思妙想。比如他对于直升机的一些理念,以及对水下呼吸装置的一些设想,对当今的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达芬奇,另一位比较有名的文艺复兴期间的画家是拉斐尔,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尤其是是后者,我们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就详细讲解了这幅名画。《西斯廷圣母》这幅画作中,圣母的眼睛足以吸引每一位观看作品的人,她的目光柔和亲切,似乎想要说话的意味,其实,这就是一位善良、和蔼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抱在膝盖上,静静的用脸颊亲着孩子,我们从中能感到那种浓浓的母子情。 对于拉斐尔的构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于画作的深思熟虑。对画面人物的处理方式也是非常谨慎的。另一位要说道的是创作《维达斯的诞生》 的画家波利切利,这是在《春》之后三年绘制完成,描绘的是另一种形态的维纳斯。维纳斯,也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是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的,而且一生下来就完美无瑕,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临终将至的死亡。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赤裸的人体被视作一种亵渎和诱惑而避免出现,画家被要求尽量用衣服或者服饰将人物的身体遮挡起来。只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找回了往昔令他们值得骄傲的荣耀。画作中的维纳斯婀娜的体态让人倾倒,使观者在对美的凝望中屏息凝神,仿佛有一束来自天国的光将她们沐浴在神圣的光环里。阅读这本书,如同欣赏一种特殊的美一样,看过后如沐微风,十分的舒服,也许就是这些画家们,将精益求精的画作奉献给世人,才让我们有了更美的追求,那就是欣赏艺术的美,这种美是发自内心的。

擦亮眼睛看名画

翻开这本书的前言,先是震惊了一下,原来中译本第一次出版已经是1986年的1月的事情了,想必风靡日本是更久之前的事情,这真的是一本比我年纪还大的书了。2013年得以再版,也说明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证明了这近30年来,人们对艺术不变的追求。时光飞逝,可是艺术却随着时间的流转历久弥香。《看名画的眼睛》这本书,基本上是沿着西洋绘画艺术发展脉络的编年体艺术赏析,它选取了从1434年到1863年,从哥特将结束时期,到近代绘画史的开启,选取了15幅名家名作,搭配与这些作品相关的其他画作,全面分析了这些作品的绘画方式,结构,内容以及意义等......我是一个西洋绘画艺术的门外汉,只有在小学时候学过几天素描,后来又学了几天国画,艺术素养几乎为零,希望自己队这本书简短的总结没有贻笑大方。不过翻开这本书,的确让我对这些画作,或是同一位作家,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流派的画作有了些许的认识,我惊叹于这些画家空间视觉的天分,他们利用镜子,在镜子里勾勒出延伸的空间,他们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建金字塔,让画面变的动静皆宜,他们利用各种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方式,邀请我们走进画中的世界,或者是放我们在一旁仅是欣赏。同时我以为了解到,绘画艺术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于其他艺术,比如文学艺术的发展相映成辉。绘画艺术的革新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绘画技术的革新,绘画手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内容的革新,思想的革新。绘画慢慢的从依附于宗教,贵族,转变为画家自我意识的表达,他们开始不再盲目的追求绘画内容的形神兼备,开始慢慢抽离距离的形态,放弃空间的构筑,开始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内涵,绘画慢慢变成不仅是所见,而是所思所想。除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我们还从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绘画风格的转变,了解到这些改变的缘由不仅仅是日臻纯熟的技艺,还是随着他们的心境在改变,同时聊一聊艺术圈里的小八卦,增加文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一副成功的画作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深刻的用意,在他们落笔的时候,就想好了我们应该如何看这幅画,并倾注了自己深刻的用意,不得不感慨,大师就是大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心感受,感受那每一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讯息。

美与美的内涵

美与美的内涵文/泊南“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曾经这样写道。油画作为艺术的一个分类,它有是如何展现这一“美”呢?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看名画的眼睛》,选取了世界艺术大师的佳作,像波提切利《春》、达 •芬奇《圣安娜与圣母子》、拉斐尔《座椅中的圣母》、马奈《奥林匹亚》等等,作者以一个美术史论家的眼睛,带着读者走近辉煌的艺术殿堂的大门。我对波提切利《春》的认知源于百度“知道”。这个和知乎性质有点相似,恰逢一个提问者悬赏200金币,寻找知道这幅画的作者以及写个鉴赏。我那时清晰的记得,画上飞舞着的长着翅膀的白白胖胖的小天使,三个穿着轻纱稍显丰腴的女人在舞蹈,可是脸上并不见得欢乐的表情。还有一个女人稍微靠后独自一个人站着,表情怡然,恬淡。在画的右面出现了一个身上有花朵花纹的女人和一个靠近她也是穿白纱的女子。当时看的黑白基调的画作,并不知道,那个女子身上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然后画的后面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看起来整幅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当时看着就很熟悉,因为天空中的那些小天使。搜刮自身记忆中有限的艺术细胞,终于模模糊糊知道这是一节美术课上老师曾经品读过的一幅名画,囿于时间的久远和当时的漫不经心,这幅名画早已经被我遗忘在N久不曾动过记忆的角落里去。,所以,虽然非常熟悉,非常喜欢那200金币,却未能及时解答这个问题,却在别人答出来以后,非常认真的查找一翻资料,终于对着富世界名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谈起《春》,不自觉就会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者在鉴赏《春》的时候也提及了一句二者在创作手法上的区别。《蒙娜丽莎》是力求模糊人物与周围景物的界限,使人物与周围的景物看起来是融为一体的,而波提切利《春》则是恰恰相反的,画中人物线条非常明显,与背景区分开来。我记得我们的老师特意用PPT把《春》中维纳斯的头部和脖子截了图与《蒙娜丽莎》的头和脖子,并排放到一起,放大做比较。我现在能忆起的,也就这些,还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因为并不是艺术出身,对于老师所说的,也是知道的一知半解。而且,经常用不上,不久就忘记了。作者的鉴赏是多方位的,立体的,无论是画作的作者的本身经历,创作过程,还是对画作的大胆猜测,以及创作画作的背景以及时代,都有所交代,让读者在对画作品鉴的同时,也被这厚重的历史感所感染,这对刚刚入门接触艺术的读者来说,深度刚刚好,剖析度刚刚好。很适合初学者入手。既能丰富眼界,还能博的一片赞赏。书的开本够大,但是油画整体还是看不到,要是能有附页那种,每一幅画都能看到整体的,也许效果会更好。在看唐诗宋词鉴赏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成诗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对诗词画的鉴赏都很有帮助。而本书的作者把油画历史背景放在最后,我总是先看最后的背景,再从头开始看。可能是阅读习惯的不同。


 看名画的眼睛.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