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8634562
作者:[美] 约翰•格拉夫,[美] 戴维•巴特克
页数:283页

一个美国人的“获得感”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以设问的形式勾起了对经济发展的思考,而在被冠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背后,作者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向我们诠释了“公平、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那么,经济到底为了什么?在我看来,本书诠释了一个美国人心中的“获得感”。本以为,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会对以GDP/GNP为主导的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抨击和批判,但显然,作者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作者的评述很大程度上都基于经济的发展(从他选取的案例来看,都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在承认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理解经济发展的答案。用不一样的视角阐述一个共知的道理:人性的自由。本书的开篇就提出了“GDP是衡量经济的完美指标吗?”,而即便是作者列举了GDP众多的“荒谬的那一样”,甚至于比作是”经济王国中没有穿衣服的国王“,但看得出来,对”现实版的香格里拉“——不丹——一个追求”国民幸福总值“的国度,作者也并不认为具有太多可复制的经验。GDP仍然是经济社会里的”国王“,一个穿着华丽服饰备受敬仰的王。作者对这位国王提出的”幸福感“的要求,其实也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安全“之类的”额外“的要求而已,而这一切其实就是”更好地工作更好的生活,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这样简单的关系而已——比如,作者列举了美国企业家在荷兰的经历,荷兰的员工拒绝了雇主周末加班的要求,但是高效的完成了雇主安排的工作。但也必须承认,这本书对于个体而言似乎是一个“乌托邦”——无论是你我还是他,个体的力量永远难以撼动“唯GDP”“唯利润”“唯利益”的时代,除非那是“我们”就像书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德国公司的董事会有一般成员来自工会,从而可以更好地保障员工的利益。

不仅仅是GDP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的幸福之问

不仅仅是GDP——《经济到底为了什么》的幸福之问  狂热,执迷,不知所措,伴随着一年尾声的邻近,各种焦躁、疑问、失望,与击打着穿向年内低点的中国股市一起,在全球经济的寒冬中,变身成为人们心中最为沉重的2012的记忆。CPI的涨幅固然不再高企,而GDP的增速也并不乐观,工资的增长显然已不再作期望,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年轻人,则祈祷着,他们的运气能够好一些……关于中国经济,乐观或者悲观的学者们,都在对赌着,仿佛置身世外的一场游戏,而已然勇猛向前冲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却忽然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不停地奔跑,却不知道我们想要获得什么。  于是,发展的口号声中,城市一再扩大,一环二环甚至九环十环,拥堵在每个城市上演着“异地恋”;于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操场被推到,公园一再缩小,直到某个不知名的开发商,让一座摩天大楼,在我们儿时曾经捉迷藏的地方拔地而起;于是,原先春有油菜花香秋有稻谷金黄的土地,变成了无情而冷酷的柏油路,一层一层地胶固,直到高过路边所剩无几的土壤上细瘦的玉米杆。我们似乎不再饥饿,可医院内科的门诊里,却有了更多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酒精中毒的患者;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娱乐,可当我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承欢膝下、举案齐眉的故事,却越来越少;我们似乎有了更强大的司法、公安,可是,贪腐、仇恨、恐怖主义,似乎看上去,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暴力的种子……我们走得太快,以致于,忘掉了太多的痛苦,于是今天当我们回首,我们会发现,天不再蓝,树不再绿,世界,是“老雷斯”离开的那个制造了太多垃圾的世界,我们砍伐掉的,是一个曾经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可能。  冲刺,刷新,创纪录,一切都是为了GDP,罪恶的国民生产总值代替了满足、微笑、开心和快乐,拥有它,我们真的能够幸福么?经济,是为了创造更多的GDP么?如果答案是否的话,那么,经济到底为了什么?  当我们带着疑问,打开本书,它解决了你的疑问:你会发现,路边总也翻修不完的市政管道线路建设,让你曾经喜欢的滩石上长满的贝壳和牡蛎消失的污染,愈加繁重的各种手续,不过是GDP荒谬的计算而已。环境、人际关系、社群发展,在这里“越多越好”不再是万能的金句,我们需要能够带来安全感的事件,更加稳定、坚固、和谐的发展。  “提升公民的能力,实现最大数人的幸福”,“最长久的幸福——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学”,一步一步,精密而严谨的阐述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或者说,我们有了可以改进的定位:“经济的增长是为了促成社会的全面进步,给人们一个公平、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  而这一切,都不仅仅是GDP。“大声呼喊‘我是第一名’并不会让任何人成为第一名。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了解自己国家的缺点。”美国如此,我们内心的惶惑,也不正是因为这个么?  By 林怿  2012年11月16日22:32:21  写于履坦巷19#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John de graaf David K.Batker 当中国GDP位列世界第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除了繁荣,还有盛世之下的隐忧我们的天没有以前那么蓝了,小时候嘻戏的水变得浑浊了,雾霾这个曾经未曾听过的名词开始频频出现,自然似乎不再对我们那么友好。我们开始挑剔衣服的牌子,开始担心食品的安全,那些大都市的年轻人开始蜗居,他们本是这个国家最有活力的一群人。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无论天南海北,但是我们城市交通似乎不是那么的给力。医生本身一群天使,可是我们却经常看到医患之间的矛盾,那曾经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呢?那生命的尊严呢?高节奏的生活,变革剧烈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经济的飞速发展之下,经济到底为了什么?———————————————————————————————————————显然,我们发展经济不是为了一个GDP指标。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国民收入体系衡量指标的创始人库兹涅茨就说过GDP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福利情况。如果拥抱GDP,我们将会疏远太多太多值得关注的。如果我们用“追求最大的最大多数人的最长久的幸福”这个概念来代替GDP,或许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更好。——————————————————————————————————————-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国,而是不丹和北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市场和福利;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由凯恩斯建立之后,研究GDP,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那么这个体系是否存在着某些问题呢?我们看到在经济角度,北欧和不丹是不那么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人类社会和居民的角度看,这两个地方无疑是成功的。不丹国家统计局把幸福感指数划分成9个指标: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时间支配,社区活力和社会联系,教育,文化保留和多样性,环境的可持续性,政府民主,物质生活富足。——————————————————————————————————————-关于经济和幸福的话题。我们从人出发,人的本身包含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角色。现在经济学有个效用最大化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经不起推敲,效用的最大化可以提升幸福感?我们可以任意消费很多很多的商品和服务,或许带来的是幸福感的边际递减吧。马斯洛把人的消费需求分成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我们拥有的生产资本有:公共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这个世界上,有些消费者可以消费过度的食品而导致肥胖,他们打开冰箱,里面装着的可能是几辈子也消费不完的琳琅满足的食品;可是却也有人始终和饥饿相伴。那不是美国和非洲的差距!而是美国内部仍还存在的现象!而且,当我们可以消费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那么丰富的食品的时候,我们还在担心着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生产对环境破坏的问题。“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千年前的呼喊,可惜的是到今天,我们似乎还是没有实现。居者有其屋,真得那么难以企及?当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怪那些用超过自己实力购房的人吗?他们只是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可是为什么会那么困难?而今,美国人的衣柜里塞满了衣服,美国本土的纺织工业也早已经没落。他们凭借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大量进口廉价衣物,进口到多的衣柜里面也塞不下,他们成打成打的购衣,但是成打成打的扔衣服。美国经济以GDP为核心,他对新产品的欲望就像无底洞。美国是全世界对医疗保健投入最多的国家,但是却是效果没有那么显著的国家。美国儿童的肥胖症是世界第一,婴童存活率也没有和美国经济的地位匹配。当我们谈到健康问题的时候,仅仅是个人的原因嘛?现在医学看到的是压力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次的原因还有缺乏安全感,债务,减少的休息时间和社会联系。我们对医疗健康的各种消费不断上涨,然后医疗健康的供给也不断上升,这是帕累托改善嘛?人类对安全感的需求的那么的明显那么的急迫,乃至产生了各种莫名其妙的生产。购买保险,就业,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考量的人类最基本的种种需求后,我们开始看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无疑全是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那么什么是剥夺我们幸福感的最大的祸首?或许是紧迫感,被忙碌压榨的生活,我们想要面包和玫瑰,却只有面包,延长的工作时间,“奢侈的带薪休假”。前面,我们讨论的是最大的幸福感,后面我们继续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最大多数人意味着人人拥有合理,平等的机会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有一个指标或许可以衡量这种社会状况,那就是贫富差距,它是衡量了社会公平的标尺。有一个观点认为企业家创造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大多数人则完全依赖他们才能存活。这个观点显然的荒谬的,没有人可以真正的自力更生。我们要做得是提升公民的能力,提供更好的接受教育,更多的自由选择权,更多的休闲时间,克制的有技巧的消费等等,帮助最大多数人实现幸福。——————————————————————————————————————— 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最不可逆的就是自然资本。我们曾经走过的经济发展更像是和自然环境的博弈。显然博弈的成本与收益,我们是看得到的。我们真得可以不借用子孙的资本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吗?可持续发展之下衍生出的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后面几章,作者是在回顾二战结束后,美国历任总统的经济政策,政府监管和放任自由的博弈。此外还反思2008年的金融危机

幸福奥义书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的副标题是:“经济的增长是为了促成社会的全面进步,给人们一个公平、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书中为经济发展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即“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最长久的幸福”。然而,很多人都忘记了发展经济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加幸福。人们倾向于把经济比作一把冷冰冰的标尺,用来衡量国家的发展程度,以如此冰冷的东西与幸福相融充满了维和感。说到经济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GDP。在现代这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比GDP更容易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经济名词了。我们在GDP的增长就会带来幸福的反复宣讲中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同时也认为这样的信条是永远正确的。在这条追求GDP高升的路途上,中国和美国是何其的相似,谁会想到为了追求GDP人们会以一种近乎于自毁的方式来获得数字上的提高,这个原本为了追求国民幸福而存在的数据会最终挡在人们幸福的岔路上。小说《末日爱国者》的开篇便这样说:现代社会并不一定要通过核战争才会崩溃。经济的泡沫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脆弱。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疯狂的挤兑现金消费,虚假繁荣背后所潜藏的往往是强烈的不安全感。人们难以看到GDP虚高背后逐渐延伸的阴霾正伤害着每一个公民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工业设计理念,即“废止性设计”——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这种理念一直影响到了现在。资本主义的派别之一,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认为市场本身这双“无形的手”可以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而在市场催化和政府潜移默化的营造下公民陷入了一种富有则快乐的假象之中,即使更多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人们在疯狂的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本质。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够在大海里独居。经济不可能依靠某些人就得到发展,人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宽裕就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安全感缺失的大环境下,任何经济增长计划都不足以填补公民内心无止境的缺口。《经济到底为了什么》提出美国政府常常鼓励人们以财富追求幸福,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以走出校园时赚得的是第一桶金作为成功标志却忽略了自由而放松的人际环境才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更多的层面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在美剧《外星邻居》中,外星头领如果不高兴,整个社区都会变得很萎靡。八九十年代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也使得多数人的生活更加放松惬意。社会联系对于人的影响可能比想象中的大得多。调查显示,当一个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加班或者工作上,即使他赚得了额外的收入,幸福感也不会有所提高。而当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或朋友相处时,再次工作的效率反而会有提升。这应该为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大老板们敲响警钟。百度CEO李宏彦发表的一封慷慨激昂给百度的雇员的信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提到“提倡狼性,淘汰小资的理论惹人争议。他对小资的定义就是“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的收入,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 究其根本差异,有人分析是由于中国的商业巨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赚到的,他们只能相信“巫师神汉”般的管理团队和更加强硬的手段去要求雇员拼搏以确保财产的稳固。我认为,除却硬件条件不说,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恰恰是一个人最本质的要求,不可能用硬性的规定去加以抹杀。在马斯洛需求层级金字塔中,创造力、接触美好事物、休闲的机会等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当然你可以说在没有做到最终成功之前,谈这些都是虚无没有意义的,但在《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中作者同时提到人类不必完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再去追求较高层级的需求,非物质需求也不一定要通过购买物质需求来达到。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使我们看到经济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任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过是遁入了“魔道”。在保障机制健全的基础上人们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也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如同我们选择以保护环境的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就不需要投入多余资金对自然进行修复。选择更加柔和的经济发展方式就避免了“票子难换幸福感”的尴尬。有过学车经历的人都知道,驾驶经验匮乏的司机会在开车时脚踝酸痛是因为只用莽夫般的蛮力而不讲任何技巧。《经济到底为什么》所涉及到得经济学理并不晦涩,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去看待经济与生活的关系,促使人们更加理性的去看待经济的发展。

你幸福么?

你幸福么?评《经济到底为了什么》前段时间央视搞了一个节目,到处问“你幸福么”的问题,引来很多热议,并在网上广泛流传;如果不考虑政治原因,这本身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没有任何的戏谑成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GDP增长的成绩令世界瞩目。执政党把经济增长当做巩固政权的原因之一,并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举全国之力发展GDP。但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的人民并没有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的幸福增长,甚至因为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原因感到相对以前的幸福感减少。在对于“是否幸福”问题的思考同时,我们需要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这本《经济到底为了什么》是两位美国学者对于美国经济增长的思考,并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经济的增长是为了促成社会的全面进步,给人们一个公平、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作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超级大国,美国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无人可比,但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美国经济陷入了低谷,引发了众多学者和专家的思考与总结: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谁应该占据主导作用?对于大企业的监督如何才能更加彻底?等等。对于经济发展的终极意义的探寻,也是一次最彻底的思考与总结,《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从质疑GDP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济增长的本质、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以及宏观经济学在美国经济历史发挥的作用等方面来介绍经济增长与幸福之间的联系,并借用不丹、瑞典等国家的管理经验,对比美国的幸福指数,提出了关于如何获得更多幸福的看法。美国政府曾经也是将追求国民幸福作为治理的目标,可惜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渐渐走向了一条以GDP为导向的功利性之路,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缩减,大企业的欺骗和政府的导向性问题,让美国人民越来越不幸福。这样的现象同样发生在中国,物质上取得的丰富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同等程度的幸福,当年先富起来的人们并没有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先富起来的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并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如今更多的人怀念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建国初期时的生活,他们更怀念的是相对公平的生活。不患贫而患不均,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纵然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的冲击不像美国之大,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增长进入思考阶段,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同样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也是中国人民对于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期待。《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书中提出了对于幸福的限定:高品质的生活、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增长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多的是社会配套环境的完善和人民福祉的不断增加,希望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和终极思考之后,我们的经济增长能重新瞄准幸福的目标,再次前行。2012-11-4

你不是真的不幸福

我想,无论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又或者动不动骂别人是西奴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这是一本激烈批评美国现状的书,当然,你也可以看做美国人所独有的自省,但是书中所提到的事实或许不仅仅是美国所独有的,而有意思的是作者批评的某些政策中国现在做的还不见得好,比如医疗制度,所以,我们倒希望以一种普适的角度来看待书中所提到的问题。首先是关于GDP的。我们现在都知道GDP的弱点,比如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甲跟乙打赌说,你要是吃掉一坨屎,我就给你一百万,结果乙吃掉了。过了一会儿,乙又让甲吃掉一坨屎,还给他一百万。虽然只是吃掉了两坨屎,但却创造了两百万的GDP。当然,GDP并不一定是两坨屎制造的,但是强调GDP的人肯定会喜欢以下这些事情:犯罪,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安保社会投入;离婚、破产诉讼,这样有很多的律师费(这点是美国的,在中国只会造成更多的灰色收入);健康损害,这样医疗费用就会增加。当然,其实作者通过回忆GDP的产生于发展,其实所强调的是标准的单一性,无论是GDP的前身GNP,还是以后的某种标准,都不能避免“越多”即是“越好”的简单结论。其次是关于幸福。这似乎是最近热议的话题,不过不管是性曾,还是被人插队,又或者莫言幸福,其实幸福都是自己的。老友问我要是我被采访了怎么答,我的回答是,幸福,但关你鸟事。在我看来,幸福的标准是不一的,因此不足为外人道也。在书中,作者援用“马斯洛金字塔”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层次的,在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要说什么是最幸福的国家,那么就是民众参与最大的国家。这使我想起最近在家附近装的红绿灯装置。这种模仿香港的装置设置在行人较少的路口,要过马路了,你就需要按一下钮,然后根据车流来决定红绿灯转换。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但自从有了这个,只要是我自己按的钮,我一定会等到绿灯再通行。我想,这其实也是社会管理的一种体现,让更多的人参与,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这样,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会感觉到更幸福。当然,本书最大的宗旨正如书名所提到的,探讨经济的目标,是为了民众的幸福,而非为了经济而经济。一旦人们为了经济——简而言之就是为了钱,而去奔忙,那么本末倒置下总会迷失自我。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种叫蝴蝶亚的减肥药,有意思的是,这种植物最初是原住民用来避免饥饿的。种种荒谬充斥于我们的社会,为了兴奋而喝咖啡,为了睡觉而吃安眠药,但从来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工作,什么时候该睡觉。虽然本文给出的结论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但是在笔者看来,本书最大的功效在于让我们重新反思自身自身。如果赚钱是为了躺在天空下晒太阳,那么,为什么不是现在,而非要等到赚钱后的马尔代夫?

Hey Guys, Are you happy?

早些时候央视有个访谈,叫“你幸福么?”怎么可能。有太多的东西我还没有得到,有太多的东西我还想要。我怎么可能很幸福。记得政治试卷里总有一条大题,叫时事与政策,共十分。里面有个高频词,叫GDP。你得选对那一年的增长值,不然的话就要扣两分。但实际上,GDP对我们的意义只在于面子上的为国争光。它并非是操纵着我们幸福的决断指标。难道不是么,它增长了却没有意味着我有能力购买更多的物质产品,学习更多技能。有更多悠闲的时光,有全民医保,更低的税率,老有所养。GDP增长了,但越来越多人对生活感到绝望。他们毫无快乐可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活节奏快得让人踹不过气来,日渐减少的工作机会和福利更是雪上加霜。社会到底进步在哪里?我们赚钱生活难道只是为了每天的工资么?是为了生产消费更多的物品?难道发展经济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和亲朋好友共度时光,信任邻居,热爱居住地。随着人们反复获得同一物品,生活满意度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物质消费也是同样的道理。而如果财富是你的目标,那么你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关系,当你富有之后,你也会觉得身边的人都是为了金钱才靠近你的。其实,仅仅是钱是不够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接受一份高薪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会给你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让你们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那么你们就会离幸福越来越远。作者有一段观点十分有趣,他说污染犯罪健康损害家庭破裂债务止赎和破产等等事物能提高一个国家的GDP。书中以芬兰为例。芬兰有很多福利制度对我们而言都很有诱惑力,特别是在社会福利方面,芬兰人不是简单地重新分配现金,而是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公共服务部门,包括儿童抚养津贴、44周的带薪产假、固定的退休金、免费的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免费的医疗保险、免费的学校午餐,便宜的公共交通、免费的托儿所、便宜的老年人护理、很高的最低工资以及慷慨的失业福利。这些福利帮助芬兰创建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就人口的比例而言)和最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芬兰是全世界两个禁止强制加班的国家之一,并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带薪假期,并且,他们的生产力非常出色。他们的福利制度相当于终生的社会保险——它确保无论发生什么事,儿童都不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失业的人们不必依靠亲戚或慈善机构。无论疾病、意外、失业或破产,没有一个人会被遗弃,每个人都将拥有退休金并且都不必担心。芬兰的成功建立在于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福利理念上。因为在美国,“依靠福利生活”是羞耻的,而且福利常常取决于接受者与某人或某事的关系。而这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芬兰的福利制度是每个永久居民都能够享有的权力。芬兰人普遍都觉得幸福,因为他们活着便能够享受生活。也许是我们永不知足,它无法理解幸福和额度,因此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紧迫,简单的快乐越来越少。我们常常无偿地做了企业应该做的事,却牺牲了自己的空闲时间,然而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并没有真正减少。工作—消费的恶性循环。由于债务关系,加班反而成了香饽饽,许多工人为了多赚点钱,争先恐后地抓住所有的加班机会。而食品与住房这两个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问题,现阶段无法满足大部分人。居者无法有其屋,难以企及。还有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让我们大部分人过着被忙碌压榨的生活,拥有着没有期待的人生……没有钱,我们不快乐。有钱,我们不一定快乐。如果不快乐,那还谈什么幸福。你跟我说经济,你跟我说发展,但是,如果不快乐,那我们赚钱,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