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563349678
作者:江晓原
页数:223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从文化学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原始文献,既能使读者明白易懂,又具有足够的思想深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政治天文学”的概念,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对我国这一自古以来影响深远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作出了批判性探讨。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一  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天人合一二  星象与神话及历史三  星象与人世吉凶(上)四  星象与人世吉凶(下)五  历法:贯通天地阴阳的纽带六  政治天文学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从文化学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原始文献,既能使读者明白易懂,又具有足够的思想深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政治天文学”的概念,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对我国这一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具颇具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作出了批判性探讨。

内容概要

江晓原,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 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性会理事、发起人之一。“科学・历史・文化”网站(http://www.shc2000.com)主持人。近年在科学史研究之外,颇致力于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方面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译著、文集等约30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还撰写了大量随笔、书评和杂文,并在京沪多家报刊杂志开设有个人专栏。重要的著作有:《天学真原》、《天学外史》、《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章节摘录

1.天地相通《国语·楚语下》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楚昭王问大臣观射父:“《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昭王所问之事,见于《尚书·周书·吕刑》,说帝颛顼因哀怜下界杀戮无辜,生灵涂炭,遂命重、黎二人,将天地之间的通道断绝了。重、黎二人,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是属于“昔之传天数者”之列。楚昭王的问题是:“使天地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若没有此事,人难道能登天吗?观射父于是就“御前进讲”,向昭王陈说了一大篇道理。他否定了昭王的推想——人真的能登天,而认为所谓天地之通,意指地上的人类借助于巫觋与天上神灵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在上古时代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当然都是在巫觋帮助之下),而帝颛顼命人“绝地天通”一事,只是将这种地人及天神间的交往手段垄断起来而已。    观射父的解释听起来虽然更圆通一些,但实际上楚昭土的推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天地之间的精神交通(实即人神之间的交往)固然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后依旧长期保持着的信念,但天地之间物质上的通道,在上古神话中也确实存在。这种物质通道,比较常见的是山。这里举昆仑山为例。在古籍中,昆仑山不止一处,学者们对此有大量考证,发微探秘,极富趣味,不过此处我们只注意它作为上天通道的例证。《淮南子·地形训》谈到昆仑山以及其上的一系列神奇之所: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 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这里设计得非常齐整: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形成等比级数,俨然是一条“上天梯”。上昆仑的一倍高,为凉风之山,登上即可长生不死;再上凉风之山的一倍高度(如果不辞做数字游戏的话,此时已是昆仑的四倍高度,以下也可类推),则可达悬圃,此时已可臻于“灵”之境界,能呼风唤雨;再上一倍高度,则已登天,达到“神”的境界。那么这等比级数的第一项,昆仑山本身高多少呢?《淮南子·地形训》也有交代:“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则天之高约为九万里。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些自然都显得荒诞不经,但这确实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种天地结构图像。    天地相通,人能缘某种神秘通道而登天的意象,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目中。当然,能够登天的,比如从昆仑山上升九万里,必非寻常之人。许多常见的古代诗文和说法都可以与天地相通的意象联系起来,由此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会。比如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如自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作这番功夫的是“临邛道士鸿都客”,唐明皇自己就不行。又《升天行》、《升天引》之类的诗题,历代文人百作不厌,陈子昂更有“结交赢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之句(《与东方左史纠修竹篇》)。又明代歌谣有云:“神仙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江晓原《星占学与传统文化》(广西师大版)——粗浅翻了一下,只记住一个:古人的性都是和历相关的,做爱也得翻着历书挑日子,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貌似古代优生学。最好玩的是,历朝历代都有大臣上书皇帝,意思说:最近天灾人祸挺多的,你看后宫里宫女妃子好多个您都没临幸到,正怨着呢,民间呢又有好多光棍讨不到老婆,也旷着呢。这怨女旷夫两股气这才搅得天地不合啊,赶快让您没碰过的宫女妃子回家去吧,这样老天爷也就顺着咱们啦。看来无论何时,红娘都很伟大很救世呢。
  •     假如我是在小时候读到这本书的话,八成是会对江晓原教授的这本著作嗤之以鼻的。那个时候迷恋中国古典小说,满脑子侠骨柔情,总是希望能像诸葛孔明那般,仰望星空之余再掐指一算便可获知天下大事,再不济,也该会碰到一个能发现我慧根的鹤发童颜之高人,他会赠我一套事关天命的“甘石星经”,从此我怀揣神器,游走四方,救国救民,岂不快哉?若是那时便被“真相”挫败,恐怕不仅会愕然气短,大约还要阴测测的骂上两句方能泄恨。——所谓《星占学与传统文化》揭示出来的“真相”,简单点来说即是:古人通过大量的相似联想与占有性联想,把包含部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星占学,基本上变成了一种为政治和世俗活动提供支点的辅助性的工具学科。再简单一点,便是:天垂象,见吉凶。为此,江晓原教授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星象与神话、历史、人世凶吉,历法和政治天文学六大层面详细论述,且论据翔实有力,条理清晰明澈。综合来看,确实不失为一本好书。与西方专讲个人祸福的Judicial astrology星占学不同,中国的星占学是“只以军国大事为预言对象,全不管个人的穷通祸福”的Horoscope astrology。而这种功能的由来,又可以溯源到我们祖先的心里:古人敬天,几乎所有的上古思想都以思天始。在那些充溢着先人浪漫想象力的典籍里,世上万物都以天为坐标拥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和文化上的位置。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妪天门,日月所入。”(《山海经·大荒西经》),又如“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园如削。”(《神异经·中荒经》)等等等等。慢慢的,天,开始在人们的心里有了实体的样子。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先人们并不满足只把“天”当成一个仅供膜拜的具象,他们紧接着开始把天赋予人格以及心灵上的意义,因为从骨子里来说,中华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永远以人为中心的哲思汇集。造神运动是,图腾崇拜是,就连魏晋清谈从根本上说也离不开人间烟火政治腐臭。而天与人的结合时由董仲舒完成的,这位“天人合一”的集大成者这样说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占视占暝,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从而成功的为星占学在中国的作用定下了基调,同时,也为星占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争得存在的空间。究其星占学理论的最初源头,是和先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的。那便是“象形”。因为象形,中国有了文字,因为象形,中国才有“替天行事”,所以彗星像扫帚,则大凶。因为星野与人间版图息息相关,所以才有“丰城剑气”与“龙光射斗牛之墟”,就连北斗七星在中国文人意识中的扛鼎地位,最初也是由它们的形状决定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也就不难明白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从象形角度穿凿附会的把天命转移到王者身上了。(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星占是为政治服务的,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太阳和月亮的占卜。据《尚书》记载,尧做了天子后,第一件事就是命令羲氏、和氏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便于聆听天意。这本小书中也用了非常翔实的资料讨论了日月占卜的方法。总的来说,“日为太阳之精,主生养恩德,人君之象也”,“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以之比德,刑罚之义;列之朝廷,诸侯大臣之类”,所以“日变修德,月变修刑”,又言“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其中配以各类占卜,则经常被士大夫们用来做功课,进谏或者称颂。作为帝国最高统治阶级,自然也不会放过用日月的变化来大作文章的。最著名的,便是唐玄宗泰山封禅归来,太阳“当食不食”,从而赢得四海宾客大赞其德的故事。还赚得张九龄妙文一株,真是让后人叹服。在这本小书中,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星占学与历法的那一章节,江晓原教授讨论的过于疏漏了。当然,历法牵扯到的东西非常多,可能是囚于本书主题的关系无法深入。比如在意识形态方面,历法不仅仅体现了官方意识和民间意识的对峙和互动,它还是古代民众的生存哲学和处事价值的一种体现。其中又和宗教问题联系紧密,如果江老师能更加深入的话,我想,对我的裨益会更大。囫囵吞枣,权当小记。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与作者所著其他书多有重复,但仍不失为有重量的专著。
  •     七政四余 科普书
  •     和《天学真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重复
  •     非迷信,从天文学家兼文化史的角度解读星占学
  •     有助于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星占学的性质,较通俗。
  •     资料论证 浅显易懂
  •     为20年前作者的视野惊叹
  •     B992.2/10 上海古籍版1992
  •     历史
  •     旧书录入
  •     实用的想象力
  •     初学有益
  •     内容是挺好,可为什么作为天文学专业出身的作者反而不相信古人关于天象的记载?难道他本人都亲自验证过古人的说法不对吗?我表示不能理解。
  •     江老师还是泛泛而谈,很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如聿斯经的传入情况,子平术何以能从占星术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从王充到陶弘景对天命理解缘何不同。。。另外书中引例时也是忽略了《果老星宗》一书,遑论三式之学~~~
  •     大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