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书评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61375471
作者:钟平
页数:400页

徐忠志:把我要的风景还我——读钟平长篇小说《塬上》

“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这是诗人惠特曼早在19世纪面对美国生态问题愤然写下的诗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面临的生态恶化并没有因一个诗人的呐喊而减轻,反而越演越烈,成为全球性危机。在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环境破坏的程度与生态保护的艰巨均前所未有。陆续过上小康生活的中国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居住在发达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在遭遇了恶劣自然祸患、变异病毒攻击、高温雾霾天气困扰等劫难后,忽然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栖息的空间因生态之弊而变得越发不如意甚至不宜居,逐渐意识到由人类无尽的贪欲造成的危害必须得到坚决有效遏制。于是,很多有识之士举起“环保”大旗,身体力行地为之奔走呼喊,希望营造爱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唤醒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这些有识之士中就有作家的身影。不单是刘先平、徐刚、哲夫、胡冬林这些专注于生态文学的作家,很多其他题材领域的优秀作家也主动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努力表现在环保观念下人类新的生存理念、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不乏有艺术光泽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钟平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上世纪80年代以独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在文坛立足,进入新世纪后,转而投入生态文学写作,并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的时间,以陕北榆林和家乡铜川的生态保卫战为素材,创作了《天地之间》和《塬上》两部长篇小说,引起了读者关注。他的小说以环境问题切入中国当代现实,直面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透过细密而真切的现实主义笔触,塑造了敢于与中国版的“庞德贝”( 狄更斯长篇小说《艰难时世》中的工厂主)们斗智斗勇的环保意识觉醒者群像,对“先治穷再治污”“边污染,边治理”等观念和做法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托起了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须双重保护的深刻主题。煤炭建材资源丰富的华塬县是大西北令人钦羡的富甲天下之地,无数淘金者在这里创造了发财致富的神话。然而,煤炭业兴盛、水泥业发达,带给人们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甚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至于“塬上如画的风景只能到儿时的记忆中寻找”。小说《塬上》就是从这个不起眼却具有典型意义的华塬县写起,以治理水泥企业污染和建立自然保护区为线索,触及了环境保护、地域发展、产业升级、反庸反贪、安全生产等诸多问题,对热切向往并真情创造环保生活的塬上人进行了生动刻画,对仍处于“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下中国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冷峻思考,对中华大地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以及重视环保、宣传环保、追求环保的生活新理念进行了深情礼赞。浓郁的西北风情、扎实的生活质感、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立意高远的生态主题,使小说不仅具有现实冲击力,而且还闪烁着“与大地和谐相处是重要的和平”这样的思想光芒。《塬上》让我欣赏的在于,作者并没有就事论事地写治理污企之难、官商勾结之恶,也没有以暴晒的方式展示污染之重、陋习之丑、腐败之痛,而是通过治污这个主导故事,使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让他们在利益、权力、欲望的选择中坦露心理和灵魂,在无法逃避的社会关系大网中编织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从而呈现出盘根错节、五味杂陈的纷繁世相,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渺小中的伟大、怯弱后的勇敢、卑微下的高贵;看到了刘亦然、任万能这些“富有者”的贪婪,康文、柯云、尚青这些“贫瘠者”的慷慨;看到了尚武、原生茂、曾智这些觉醒者的强大,孙利、豹子刘这些混沌者的不堪。小说的人物塑造可圈可点,其中多位人物都形象饱满,充满张力。尚武身上寄托着父亲原生茂恢复“塬上风景”的希望,是有着现代环保意识兼具决策力、执行力的地方官员,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上果敢坚决,有勇有谋,正能量十足。曾智是尚武政治上的坚强后盾和情感上的有力支撑,他对尚武的赏识、理解、支持,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保障,而这位“代表着诸多希望”的市领导,当年也曾为了自己的前程而负心于订有婚约的同芳芳,让人感慨良多。刘亦然是个刚愎自用、利令智昏的人物,他以县长之尊俯身袒护污染大户只为蝇头小利,终使自己一步步陷落,毁于腐败,可悲可叹,发人深省。而民营企业家任万能在当下极具典型意义,他学识浅薄却敢打敢闯,积累财富不择手段,白道黑道都敢穿行,一时间在华塬呼风唤雨;然而在治理污染和产业升级面前,他的浅薄狂妄、鼠目寸光害了他,不仅面临着矿难、污染、行贿等犯罪重罚,还遭遇了由于感情生活混乱带来的家庭危机,让他四处碰壁、狼狈之极,是必将被时代淘汰的落伍者。此外,康文的清高自守,尚青的内敛多情,柯云的随性从容,同雯雯的独立洒脱,杨秀女的泼辣强悍,都给人深刻印象。钟平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是从原生态的生活中走来,带着西北塬上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他们不是艺术虚构中的影像,而是活生生的存在。塬上人对环保生活的憧憬与呼唤,犹如街坊邻里的和颜劝说,让我们不由得去侧耳听、定睛看、静心思,进而苦着他们的苦、乐着他们的乐、梦着他们的梦。《塬上》的另外一个贡献在于,小说在揭示了华塬自然生态问题的同时,还入恰切指出了社会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态问题。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生态文化传播的布道者,钟平机巧地以华塬县为解剖面,勇敢地提出了社会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态的失衡才是自然生态危机的真正根由。这一结论无疑是深刻的。这也使得《塬上》不是一般意义上倡导回归自然、关爱生态的小说,而是一部对当代中国国情有深切洞察和透辟思考的小说。《塬上》的环保意识是浸透在内里的,不是贴在表皮的虚张声势。小说尽管有“断欲歌”这样的暗示,却没有劝诫我们退归没有现代科技、没有现代生活方式的自然粗放的史初期,去过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生活。钟平显然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现实派。他一切的努力在于启示我们,中国生存环境问题须要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经济如何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来思考,我们需要的并非简单化地回归自然,而是现代人如何与自然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在现代科技社会与自然生态条件中,探寻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我想,这既是钟平生态小说能够传达与现代社会相谐的生态意识,没有浅表化批判、单一化描写的原因,也该是中国生态文学可以走进现代人心里的正途。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写有一首环保诗叫《挖土机》,“谁要是敢向你索讨/失踪的蝴蝶,蜜蜂和鸟/和几亩不能复活的春天/那一排狰狞的怪齿/就伸长着颈子昂头吼叫/‘……别阻碍崭新世界的队伍/你要的风景吗,还你!’”而挖土机还给我们的只能是嚼碎的牧歌、残败的风景。这显然不是钟平所要的风景。是“朱鹮舞,塬上兴”吗?我看也不全是。那么,钟平想要的风景是什么呢……

《 塬上》的得失

如果把钟平的长篇《塬上》仅仅看成是一部写环境问题或者生态文化的小说,那就错了。《 塬上》的意义,在掩卷之后的思考里。小说封底上印的名家推介文字,好几处在赞扬作者对环境和生态高度关注的同时,提到治污减霾与环境保护之类的关键词,点明了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误解,以为这部小说是在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创新之作。其实,小说的题材虽然可以简单的归类为环境或生态文学,内容也是围绕这样的主要事件展开的,但主题思想却要丰富得多。小说通过治理水泥企业排污、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公园、回归蓝天碧水放飞朱鹮这样的一系列中心事件,写乡村也写城市,写了民俗朴素的农家日子,写了变幻莫测的官场风云,也写了私营企业及其暴发户的生活,反映的不仅仅是环境或者生态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现实主义力作,在厚重的“塬上”人生图景中,骨子里写的还是人和人的生活,特别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有质量的生活。我深信“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种观点。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记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中期十余年的商洛农村生活,折射着三秦大地甚至这一阶段中国农民生活的变迁,堪称“史诗”的话。那么,钟平的《塬上》则描写了渭北广大城乡近些年的生活,尽管叙述时间跨度不大,从筹建自然保护区到初具规模也就两三年,但叙述的触角从建国初期一直写到网络时代的当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感很强的生活画卷。小说通过层层推进的故事和利益驱动引起的矛盾冲突,通过十几个不同面孔的人物形象,给渭北以耀县为中心的铜川地区做了一副纪实性的素描,亦具“史诗”价值。谁都知道,耀县水泥名扬四海已经四五十年。耀州窑的瓷器,甚至可以上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当然,还有铜川的煤矿。这些陕西曾经的骄傲,留给后人的却是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十几年前我在靖咸输油管道项目工程上跑的时候,就不愿到耀县停留。那里的空气已经完全到了可以杀人的程度,特别是水泥厂区,就别提褐色发臭的河水了。钟平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以锦阳市华塬县建设原家滩自然保护区的事件为主线来构架,宏伟的解读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形象地揭示了一段历史时期生活的本来面目,刻画了一副新时代的生活百态。读这部小说,被渭北淳朴的民风和厚实的文化感染,被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动。原尚青,康文,同雯雯,任万能,刘亦然,吴栓牢,曾智,甚至原生茂老人,都值得圈点。阅读期间,我曾多次想象,如果把这部长篇拍成电视剧,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我读小说,第一注重思想,第二注重语言,第三才是情节。《塬上》的思想有深度,也新颖。《塬上》的语言自有其特点,不完全地域化,也不很新潮,都是当下比较熟悉的表述方式,都能上电视。至于《塬上》的情节,因为有大的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也有小的感情纠葛,环环相扣,都能顺藤开花结果,更适合大众媒体。所以,如果把这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不但可以给更多的人展示小说描写的生活图景,还可以追求巨大的社会效益,让广大受众通过钟平讲述的故事,对我们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样活着有一个新的认识。读到第八章<云谲波诡>的第六节,看到这样一段话:“原尚武悟出来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才是永恒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永恒的,超越了国家、政党、民族、信仰,乃至一切意识形态……我算看透了,无论共产党,还是其他党派,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死了,还是活着,谁也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头顶上的天!”我也有点明白了,谁都想活着,谁都想通过努力活得更好。可是,怎样才能活着,怎样才能活得更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物欲横流的商业时代,在泛滥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充斥耳目的社会,多少年来,我们似乎忽视了脚下的地和头顶的天。这两样硬通货,才是我们活着和活得更好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虽然已经到了做“中国梦”的今天,如果还不能从这两个基础性的硬件来考量生活,那我们的生活将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小康,我们所谓的富裕和安详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是,这还不是小说所要表达的终结思想。直到掩卷,我才发现钟平的小说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难题:治理水泥企业排污、净化空气、还原蓝天、建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公园、放飞朱鹮等等,虽然艰难但都能实现。可是,官场上千年积习的污染谁来治理?怎么治理?因为,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形象,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角色,都有来头,都有关系,都盘根错节,都有利益或者人情纠结。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难舍难分的政治环境,谁能澄清?读完小说,回过头来想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环境是污染了治理,治理了再污染,矛盾循环。官场上是清明了沦为腐败,腐败了通过查处和整顿再相对清明。一茬人下去了另一茬人上来,多少年来换汤不换药。为什么?为了利益。无利不起早,这是老祖宗的古训,也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都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最起码比别人好,所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从来就不会杜绝,所以聪明人才前赴后继不畏生死的以身试法,才有“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至周而复始的历史。读罢《塬上》,不免杞人忧天,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环境里,如果不能从法律和制度上彻底规范政权机器的运作,就不可能走出“换人”政治的老路子。治理了再污染,清明了再腐败,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的事情,历史上数不胜数,现实生活中累见不鲜,将来肯定还会生生不息。这,是《塬上》的悲哀,也是我们大家的悲哀。掩卷之余,我最终感觉到,《塬上》虽然把政治相对清明和环境暂时美好的结局都写到了,也表达了作者良好的愿望。但钟平根本就不愿解决这个问题,他也解决不了。他只是把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展开来,给大家形象逼真的看,看完了再长叹。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真实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钟平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没有浪漫地给我们虚拟一个梦幻般的新生活,没有把“水过凉厅”的往事当作高雅的文人理想,他在环境改良的同时积极探求着人心进步的途径。钟平深知人心改良的艰难,尽管他做了努力,比如让暴发户任万能良心发现,让贪腐县长刘亦然面对《断欲歌》有所醒悟,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心进步的问题,这就是当今社会生活的困惑所在。《塬上》读完了,宏大的叙事告一段落,人物的命运各有归属,如释重负。可是,就这样完了吗?我以为,《塬上》的故事,写在篇章之外。小说里描写的水泥企业减排治污不断反弹,形成积习,是因为都需要钱。私营老板为了钱,地方的财政收入也是钱。政府要为老百姓维护蓝天白云,也要让干部职工能拿到工资,还是钱。如此推测,特别是依据小说描写的官场运作方式来看,可以肯定的说,保护区虽然初具规模,朱鹮也放飞了,但《塬上》风光依旧,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个啥样子。因为,地下的煤终究是要挖出来,极度扩张的城市建设难道不需要水泥?哪一级政府能离开政绩和钱?哪一个领导人又能看得开钱呢?除非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能长出大把的钱来,能满足贪得无厌的欲壑。不然的话,《塬上》也只能图个一时或者一域的清净,新一轮角逐为时不远。这种阅读之后的想象,这些小说之外的担忧,作为世情世景镜子的文学,已经无能为力了。作为读者,喜欢《塬上》还有另外的理由,那就是小说的人物故事比较饱满。如原尚青那样温柔体贴把男人哥长哥短的女人,怎么能不让人动心?如同雯雯那样豁达仗义、爱憎分明而又漂亮能干的女人,怎么能不叫人多看两眼?还有副市长曾智,作家兼报人的康文,都是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的角色,都值得玩味。特别是暴发户任万能写得比较成功,让人过目不忘。如他与老婆杨秀女之间的简短对话“拉灯,楼我,睡觉”之类,形象生动,毫不拖泥带水,十分符合人物性格。可惜的是作为主要事件担纲人物的原尚武写得不好,这一点甚至连他的对立面刘亦然都比不上。尚武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但这个人没有细腻的个性,没有七情六欲,也不食人间烟火,最多也就是因为出身行伍豪爽刚强而已,是一个有点“高大全”、但戏份不够、形象模糊的领军人物。这个人的缺陷,使得作品总是少一块关键的柱脚石,算是这部作品的一处不足吧。《塬上》还有一个硬伤,就是没有把对立面展开来写,矛盾不尖锐也没有写透。也许作者有自身的难处,在夹缝中勉为其难吧。前一段日子,我的一本小说集要出版,责任编辑一定要删去所谓描写权色交易的内容,说是有损于干部形象,让我十分无奈,也许钟平亦如此。他在整个篇幅里对政权代理人的描写始终温情脉脉,很有原则性。写县上的问题,仅仅以“书记病怏怏,县长硬梆梆” 打马虎眼。写省里市里的人物,能出场的都是正面典型,都可歌可泣。硬梆梆县长刘亦然受贿数目巨大,却能平安无事。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人其事,但在这部小说里,就显得没有深度。最后看样子作者实在没法交代了,也就写了一个因为腐败和搞歪门邪道下台的科级干部孙利,这个小得连“苍蝇”的孙子都算不上的人物,最后还给写死了。这样的对立面,跟以尚武为代表的一方根本不在一个级别,矛盾的对撞力度十分的不对等,根本无法较量。故事没有悬念,冲突平淡无奇,使得小说缺乏必要的起伏和必须的看点,难免遗憾。总体而言,在长篇小说铺天盖地的泛写作时代,能吸引人静下心来阅读的篇章,已经很不容易。《塬上》值得一读,值得深究。钟平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优秀作家,需要读者和评论界广泛关注。推介这个人和这部作品,就是推介“塬上”的世景人情、推介“塬上”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也在推荐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2014年2月6晨于西安。李建学,1968年11月生于甘肃天水,199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小说集《那些年的桃花》、《守诚家的》、《满地一丈红》三部,其中《那些年的桃花》获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提名奖,现供职于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难得,难得

难得,难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小说。题材难得,很宏大的题材。讲述了曾经的“卫星看不到的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以刘亦然和任万能为代表的“污染派”为了权、钱利益,以环境换数字,将华塬县搞得乌烟瘴气。以原尚武、康文为代表的“治理派”为了祖祖辈辈“朱雀舞、原尚兴”的梦想,为了保留塬上这块一代人心中最后的清静地,与“污染派”争锋相对,你来我往,相互妥协,相互抗衡。最终,“治理派”取得胜利,还了华塬县一个天清气朗,山川秀美、朱鹮飞舞。在这个过程中。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唯利是图,亲情、爱情、婚外情,世态百相轮番上阵,各人物嬉笑怒骂,正上演着一番热闹的“治污减霾”大战。作者驾驭的相当不错不错,以一个家庭,一个父亲,和两个姐妹为出发点,勾连起了许多人物。文中又出现了许多塬下的民俗,语言也颇为有特色。除了大题材,小儿女的情感写的也颇为出色,与《平凡的生活》相比较,也并不逊色。小说好似一幅巨大的生活流画卷,涵盖了当今基层社会的丰富信息和现实百态。这是一条人物长廊,其间跳动着各色鲜活的人物。尚青的纯,康文的书生意气,刘亦然的贪,尚武的坚韧,任万能的暴发户嘴脸,却又不失乡下人的淳朴与豪爽,还有千娇百媚,百炼成钢化作绕指柔的故事情节总体是酣畅淋漓的,尤其是后半部分的反贪,看得人是欲罢不能。当然缺点也是有的,一是开头的时候,一下子人物出来有点多,即使对于我这样喜欢复杂的读者,也得楞一会神才能反映过来,作者因为熟悉了人物,所以不觉得谁是谁的谁复杂,而读者则不一样。所以红楼梦的开场要有贾雨村说贾府的人物关系。当然,这本书的人物关系绝没复杂到这个地步。只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下这本书,开头实在该更慢铺一点。二是,村里的村民也太理想化了,在中国真能有这样爱环境的村民。当然,我是希望有的。可是,现实只怕更多的是爱钱而不是爱环境的村民。三则是尚武的形象塑造还是有些平面化了,反倒不如反面角色刘亦然那样丰富多彩。

过节小读

就是最近几年,头顶上的蓝天竟失去了踪影。选了这本厚厚的书,在春节假期间细细品读。和陈忠实、路遥等陕军作家相似,钟平也选择用三十余万言描绘心中的故乡。史诗般的写作笔法,复杂交错的人物情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细腻清灵的文风,令我对此书欲罢不能。原生茂老人看到自己曾奉献青春的那座城,竟粉尘密布,雾霾遮天,而这座城回报给他的,竟是老伴的哮喘疾患,以及他引以为傲的成就在污染中失散了原有的模样。为了利益,人们不惜牺牲那曾经清灵的河水,清秀的山峰,取而代之的竟是无边无际的石灰厂、烟囱筒子...是什么去促使原生茂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是什么让他不惜牺牲女儿的梦想而追寻那澄澈的蓝天?

一位生态文学作家的绿色情怀(转党剑文)

也许崇尚自然,关注生态是作家的天性与本能,不过,有作家跻身环保领域,二十年矢志不移,那将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在陕西,作家钟平关注生态问题,置身环保前沿,二十年足迹遍布三秦大地,淡泊名利,笔耕不缀,以传播生态文明为己任;知天命之年,知使命之神圣,三年推出两部环保题材的长篇小说,可敬可佩!评论家李星早前在钟平《蓝天在上》序文里称他有“浓得化解不开的生态情结”,赞其文其人,是“一个作家的绿色坚守”。钟平本名王卫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生态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从事小说写作,以短篇见长,在陕西文学界渐露头角,小有名气。1995年,钟平从煤城铜川调入陕西省委办公厅,谋职《当代陕西》杂志社。为采写第一篇文章《绿色的呼唤》,头一回走进秦岭,见识森林河流、野生动物,便对生态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多久,他赴环保部门采写了《好想有个好家园》,对陕西大气河流污染问题,有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他意识到“生态环境”危机四伏,必须唤醒更多的人们,投身生态环境保护行列;应该拿起手中的笔,为绿色、为环保而写作。他放弃了颇具实力的“纯文学”创作,以一个作家的敏锐视角和使命感,开始了不懈的绿色追求。二十年间,他的笔锋触及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农村环保、循环经济、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等领域,在报刊杂志发表40多万字的文章,出版过生态文学集《绿色回归线》、《蓝天在上》。主编的生态文化丛书已出版的有《墨绿无涯》《大地诗学》《守望野性的家园》《秦岭—大熊猫家园的故事》等。2011年环保长篇小说《天地之间》出版,2013年环保力作长篇小说《塬上》面世。钟平写生态、写环保,注重获取第一手资料,宁可跋山涉水,也要深入现场,问个明白,看个究竟。听说旬阳木炭产业销声匿迹,他步行二十里攀上羊山,寻觅废弃的木炭窑。采写《毛乌素手记》,采访了治沙模范牛玉琴本人,又在沙漠里跋涉十多里看牛玉琴的树林。王卫平注重传播环保知识。他乐于对行业专业知识刨根问底。正因为执着与敬业,专业知识的解读写作得心应手。在《横扫阴霾护家园》里,他把侏罗纪煤冶炼兰炭,回收煤气,煤气和兰炭冶炼硅钙、金属镁等铁合金的循环产业链,写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草木孰无情?天地有大爱。王卫平对采写对象的命运、采写的事件持续关注,牵挂不已。采写秦岭大熊猫《还你一片生息地》时,长青森工局正转产筹建保护区。两年后,又专程去采写了有关长青保护区的后续文章《绿色回归线》。写了外来渔猎户盘踞三河湿地,猎杀天鹅大雁的报道《不该忧伤的生命畅想曲》后,一直关注三河湿地鸟类的命运。几年后,他又去走访当地群众,得知渔猎户已返回原籍,才了结这桩心事。2004年,他考察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对渭河源头生态恶化导致上游水源锐减揪心不已,十年之后的2014年,他驱车渭源县,看到那里植被恢复,生态保护已显成效,心里踏实多了。在钟平心目中,渭河与秦岭举足轻重。他以“血缘之亲”形容秦岭与渭河、森林与河流的关系。秦岭是中国南北分水岭,又是天然生物宝库,他持续关注秦岭的命运,尤其是实施“禁伐令”、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后秦岭的生态现状,矿产资源开发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是了解秦岭物质与文化内涵,钟平越是觉得秦岭“藏在深闺人未知”。秦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陕西和秦岭相关的科研学术界以外,鲜为人知少有注目。他写文章推介秦岭,又为宣传秦岭、提升秦岭知名度奔走谋划。1999年11月,钟平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生态文学研究会。第二年,他策划主持的中国文联等作为主办单位、200名海内外书法家挥毫泼墨,宣传环保的“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创作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成功,也为钟平增添了宣传秦岭的信心。2003年初,在他的奔走呼号下,陕西省生态文学研究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签订了举办“关注秦岭”全国新闻大奖赛、“秦岭大熊猫家园的故事”全国少儿绘画大奖赛的合作协议书。全国晚报协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作为主办单位。WWF秦岭项目部李宁女士问他,你拿不出几个钱,筹款不容易,有风险,无回报。他回答,就想为秦岭多做些事。事后,李宁告诉他,正是你一句“就想为秦岭多做些事”打动了我。2003年4月2日,全国45家晚报近50名记者分7路赴秦岭腹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37家报刊同时段刊登了27万字的文章和250多张照片。《扬子晚报》的摄影记者高林胜发了5个秦岭摄影专版。《新民晚报》首席记者汪一新也发了近两个版面的文章。全国少儿绘画大奖赛因为荷兰小朋友的加盟,便更名为“中国—荷兰少儿绘画大奖赛”,征集儿童画2500多幅。钟平为了对WWF有个交代,也对得起几十万文字和2500张图片,他决定把作品集改成图文并茂的彩色版。由于严重超支,他拿上发稿报纸的影印件,向从省林业厅副厅长调任省环保局不久的何发理局长求助。后来,何发理局长在这本《守望野性的家园》作品集序里写道:“全国这么多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秦岭,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兴奋和敬佩。这对于陕西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关注秦岭”落地有声,共鸣强烈。《守望野性的家园》一书在陕西省级机关领导和干部中广为传阅,反响不凡。2004年春天,央视西部频道制片人杨永庆约见钟平。受“关注秦岭”的启发,他们想搞大型电视秦岭报道。钟平乐此不疲,拜托杨永庆好好宣传秦岭,帮他们撰写活动策划书,还应邀参与了央视的卫星直播《秦岭探秘》大型采访活动。平面媒体、立体媒体相继大造势,为秦岭保护提供了空前的舆论支持,良好的社会氛围,客观上推波助澜,促使省人大常委会加速秦岭保护立法,加快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实施。2008年,年过半百的钟平不惧山高路险,不顾体力不支,自驾车深入秦岭9个县考察调研,走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乡镇村庄、工矿企业,走访领导、干部和群众,行程3000多公里,足足两个多月身在秦岭深处,完成有关调研报告,还写了4万字的《纵横大秦岭》,以纪实的手法、典型的人和事,反映秦岭保护的成就、秦岭的现状与面临的新问题。钟平始终置身陕西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治理的最前沿。“十一五”期间,在陕西“一山(秦岭)两水(渭河、汉丹江)三大区块(晋陕蒙“黑三角”、铜川川口、韩城龙门)”环境治理中,钟平尽其所能,不遗余力。渭河是黄河最大的干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始,渭河上游水量锐减,中游严重污染,下游淤塞逢涝必灾。严重地制约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在渭河综合整治进行前期准备的2004年春天,钟平策划主持了省环保局等主办、他的研究会承办的渭河流域综合考察。他带考察组从渭河源头的甘肃省渭源县,一路考察至陕西境内。随后,他独自从宝鸡峡大坝沿渭河走到渭河入黄口。走访众多干部群众,查阅了大量历史现实资料和水文记录。他执笔撰写的《愧对渭河》一文,从历史文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重视角,透视渭河命运兴衰变迁,以充实的事实数据,剖析渭河水量、污染、泥沙等问题的根源与症结,提出秦岭包括西秦岭北麓,是渭河主要水源涵养区,认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才是拯救渭河的根本所在。主管环保的副省长阅后,批示在《陕西日报》连载刊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公认是写渭河文章中最有思想深度、最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的好文章。渭河综合整治实施2年后,2007年末,牵挂母亲河命运、关注治理进程的钟平再次自驾车重走渭河陕西段,了解造纸厂关闭和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了解在建污水处理、在线监测的工程进度,了解各个指标性断面的水质变化,采写了《渭河回访录》,传递渭河治理带来的变化,给人们以希望和鼓舞;直面治理面临的深层问题,呼吁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矛盾,必须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城市推广中水利用,农村推广节水灌溉等。他的一些看法,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煤城铜川因水泥粉尘污染严重,曾经是“卫星看不见的城市”。钟平对家乡大气污染感受尤深,关注有加。 2004年以来,省市联手治理川口地区水泥粉尘污染,“关小上大,治旋关立”,调整水泥产业结构,取得突破性成果。2008年,钟平赴铜川深入采访,撰写了《蓝天在上》深度报道,以独特的作家思维,梳理陕西“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新路子。文章发表后,在铜川市耀州区引起共鸣。区委书记批示,《蓝天在上》在县级领导中传阅学习,统一认识,调整部署,加快水泥污染治理与结构调整步伐,为铜川大气治理画上圆满句号。“黑三角”府谷县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突破,钟平闻讯前往,撰写了关于府谷整治环境的深度报道《横扫阴霾护家园》,深度总结府谷县严守“产业和环保政策”、强势治污的做法,“环境立县”环境优先的发展思路。省环保局将该文送给省委、省政府领导阅示,得到了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人生能有几回搏?!钟平为绿色、为环保,想到了就专注的去做。他还站在理论高度,探讨生态文学,探索“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新途径。钟平早在筹备研究会时,就想在生态文学理论上有所建树,苦于自己理论功底浅,采访创作忙。他相中文学青年李文波,安排在研究会上班,让其接触了解生态文学。他专程去北京买了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绿色经典文库》丛书,又拜见著名生态作家徐刚讨要著作。安排鼓励李文波写一本生态文学理论的书。他提供条件和经费,让李文波专攻读书研究;写作提纲他三易其稿,初稿他反复提修改意见;出书他掏钱跑路。李文波建议共同署名,他回绝了。《大地诗学》,填补了我国生态文学理论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朋友们不可理解,钟平却为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倍感欣慰。民间社团无经费来源。为了筹措经费,“十五”期间,钟平另辟蹊径,主持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科研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陕西课题的研究。他产生了开展环保行为习惯培养研究的想法。与省环保和教育部门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他主持的“少年儿童环境意识环保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十一五”时,在国家和省上获得立项,全省37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其中。科研成果证明:少年儿童良好的环保习惯,是完全可以通过引导教育、训练强化形成的。以环保行为习惯培养作为环境教育的新途径,成了陕西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又一个亮点。衣带渐宽终不悔,几度夕阳红如血。钟平20年坚守绿色,失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前景看好的“纯文学”写作转而投身环保从事生态文学创作,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需要神圣的责任感。其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却是他浓得化解不开的绿色情怀。钟平坦言,“我的人生中,我的生活体验里,融入太多充满人性色彩的“环境因子”。知易行难”,而钟平“知行合一”,将人生盛年的心血和才华,奉献给了生态保护事业,可谓善莫大焉!钟平胸前有个疤痕,时常痒痛不已,这是那年驾车采访关中陕北的走了一大圈,皮下囊肿被汽车保险带磨得化了脓,手术切除留下的。岁月不饶人,三年完成70万字两部长篇巨著,钟平写作的日子是伴随着看中医服中药针灸按摩熬过来的。文学圈为他放弃“纯文学”感到惋惜,评论家李星直言说他在环保领域“陷得太深”,钟平不以为然。十年磨一剑,等到《天地之间》和《塬上》相继问世,尤其是读了《塬上》书稿之后,李星兴奋不已,说你老弟这些年在环保领域的功夫没有白下。首部环保小说《天地之间》渐露倪端,作为生态三部曲之二的《塬上》,为雾霾施虐的冬季“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全国媒体争相报道,多位评论家撰文赞誉,雷达的《塬上生态意识正在觉醒》刊发《人民日报》,陈晓明的《环境意识烛照人伦风情》载于《文艺报》,梁鸿鹰的《在高天厚土之上生生不息的一切》刊登《中国读书报》,李星的《与大地和谐相处时重要的和平》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徐忠志为《长篇小说选刊》撰文《把我的风景还我》。新华网、求是杂志理论网、中国社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评论家的文章报道作品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的消息。“凤凰读书”、“新浪读书”、“西安晚报”连载,《长篇小说选刊》转载,“全国首届读友读品节”、“三秦读书月”和“华商读书月”《塬上》相继榜上有名。关于《塬上》与钟平,梁鸿鹰这样写道:“我们生长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代相伴的,有腾飞的梦想,奋发有为的志向,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有默默无闻的耕耘,如果有机会到我们国家广袤的土地上看看,就会发觉那些遍布大地的创造、辛劳和呐喊,时时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国家前进的步伐,是在老百姓的勤劳热情,是在古老的大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被焕发出来的。创造的激情永远是与创造的收获相伴随的,作家的责任就是去贴近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用笔为生活奉献美的精神享受,舍弃这些生活的事实,文学就会失去底气,陕西作家钟平的创作之所以有底气,就是因为能够扎在生活中去,从生活中萃取、升华一切”。“他把自己创作的出发点总是放在对生活是不是有益处,对社会是不是有触动上的……他向往着大河的波澜,高天的云涛以及森林的茂盛,他愿意塑造迎接风雨、暗礁和巨浪的人物,他的作品让自己所激赏的那些具备勇气、胆略与自信的人隆重出场。”《塬上》是钟平以以家乡铜川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为题材而作的。钟平说,他生活与创作最深的那口井还在“塬上”。生态三部曲的《赵氏河》正在紧锣密鼓的创作之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于这部反映人与河流的故事的生态巨作,钟平充满信心,我们也充满期待……

《塬上》是自觉的生态文学——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平

钟平是陕西目前文学的主力。这部小说,有对历史生活、现实生活、道德生活、情感生活、人文、地理、乡土风情描写的底蕴,仍不舍弃人性冲突,道德的冲突。这几年,生态文学方兴未艾,钟平是自觉加入到这个行列里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我们不能逃离这样的现实,文学不能逃离这样的现实,这就是钟平这样的作家意义和时代的意义。钟平的创作触及到的是前沿的主体,陕西作家的创作以向后看为主,钟平的创作可以视作向前看的文学。钟平的生态文学写作,是处于危机、危险的写作,他的忧患性毋庸置疑,他提出的问题是生态危机、生态保护,第一要有积极的介入意识,第二必须以文学的方式介入,这点上《塬上》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生态文学不是标签,需要超越设计命题,从《天地之间》到《塬上》,钟平超越了一大半。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冲突最重要有人来承载,《塬上》写到刘亦然与自然的冲突,我觉得他已经触及到了冲突之间的合理性问题,这也许是生态文学追求的深度,所应该追求的文学性之一。——以上内容选自在《塬上》研讨会上的讲话

既有体,又有魂,充满正能量——陕师大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

《塬上》这部小说既有体,又有魂,钟平先生是一位熟悉乡村,熟悉土地的作家,他长期关注西北的环境问题,知晓环境生态的严峻现实,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刻的忧患意识,为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有意义的佳作。作者聚焦地方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污染与治理矛盾。作品在历史与现实勾连下,构思巧妙,故事节当起伏,可塑性强,揭示生活质量故事环环相扣,人物鲜活,还有充满正能量,作品表现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担当。作者专注生态文学创作,致力生态文化传播有勇气,有责任,有担当,作品使人折服,作者令人敬佩。—— 摘自《塬上》研讨会发言

我读塬上

在雾霾的日子里读《塬上》,亲近而实在,既让人看到了治理污染的艰辛,也感受到解决环境的一线希望。是的,呵护我们的家园得靠我们自己。当然,我更喜欢《塬上》的人物,尚武的执着与正气,荡气回肠;尚青的情感经历,叹为观止;同雯雯热情仗义,令人心胸豁然。正是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才是塬上最吸引人眼球,令人爱不释手的地方。

塬上,生态意识正在觉醒 雷达

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之称,四边陡峭,顶上平坦,有的塬很大,如小平原。长篇小说《塬上》的作者钟平,最熟悉的就是这种地方。说来也怪,这里常常有丰饶的矿藏,上演着无数发财致富的神话。小说中的华塬县就因煤炭业、水泥业发达,常年罩在灰蒙蒙的雾霾中,污染严重。在经历了近30年的创业之后,这里的生态文明意识终于觉醒了。作为小说,《塬上》使用原生态式的真实笔墨,十分生活化,它从一个角落、一座不起眼的县城写起,包容了环保、反腐、矿难、教育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勾连交错,最终切入了经济腾飞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环境生态问题。在我看来,《塬上》是一部从底层生活写起,密度大,人物多,事件纷繁,气度不凡的长卷。作者无意全面解剖一个县城,却于无意中呈现出了一个县城的盘根错节、五味杂陈的纷繁世相。县政府的困境、环保局的决策,处处有一个整体性的背景,于是真实,深刻。写小说的大忌,就在于就事论事,只盯住了事物本身,而看不见复杂的联系。小说所汇集的矛盾,并非作者的人为和捏合,它像生活本身一样的自然。于是,历史与现实交错,反贪与环保并举,各个不相干的命运与命运相撞,于是在现实主义的笔触中,一些多义的东西集中到了一起,青春的追悔,不屈的尊严,利益的支配,人格的比照,构成了一种生活本身才有的魅力。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处在变动、欲望和追求之中,主要人物无不充满了矛盾。上至县领导,中有各种人物,民营企业家、环保干部、教员、媒体人、秘书、演员、摄影家,甚至道行颇高的和尚、退休的老干部等等。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来踪去迹值得玩味。退休干部原生茂作为切入点,通过他把塬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背景徐徐交代出来。原生茂的退归林下,避世心态,貌似突兀,实则有根有据,珍稀鸟儿朱鹮翩然而至,愀然而去,似在预示着一个理想的追求,是一个寓言的前奏。原尚武表现了新一代有志于环保的干部果敢坚强的品格,他身上的正能量显得很充沛。县长刘亦然刚愎自用,利令智昏,由一小人物奋斗到县长,颇为不易,但他全然不顾环境的破坏,惟利润是求,本人也终致腐败,一步步陷落,其经历不无某种深度和完整度;而民营企业家任万能固然敢打敢闯,财源滚滚,貌似坦荡,但浅薄狂妄,上下其手,终至碰壁而回,其家庭生活闹剧的狼狈,折射出了几多人性的变异;康文清高自守,尚青曲折多情,尚武坚定刚正,孙利、李铁、曾智、柯云等人则各具个性,都给人深刻印象。我欣赏这部作品的是,它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是外贴上去的,而是内在地生发出来的,是华塬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精神生活的必然。它没有停留在那种通过人物的嘴道出主题、人物美丑善恶一望便知式,以为问题提得越尖锐作品的价值就越高的文学层次。作者清醒地看到,不提出问题就无法超离生活,无法指出本质;但仅仅把生活“问题化”又是危险的,它可能离所谓本质近了,却离真实和艺术远了。重要的是,如何把“问题”生活化。这部小说的结构当属“团状结构”,没有明显的最主要的人物,似有些平均使力,倘若能加大尚武和康文两个人物的刻画力度,作品的冲击力也许会更为强烈。(原载《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25日)

治污降霾,在艰辛中期盼

我一口气读完了钟平先生的小说《塬上》,此书以铜川污染成功治理为原型,讲述了“治污减霾”大战曲折过程,感觉内容写得非常好。作为塬上人,能深深感受到水泥污染带给我们的危害,也感受到了近年来治污降霾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小说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最终以“治理派”的胜利,朱鹮放飞结尾。怀揣“朱雀舞、原尚兴”梦想的原尚武、康文为等人物塑造的非常丰满。是一部全面客观反映铜川发展转型的好小说。这部小说是钟平先生继《天地之间》之后又一部反映生态环境的小说,值得一读!

《塬上》推荐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

《塬上》是一轴巨大的生活流画卷,涵纳了当今基层社会的丰富信息和现世百态;《塬上》是一条人物画廓,其间跃动着各色各样鲜活的男女;《塬上》在历史与现实勾连的背景下,在贪腐与环保的对冲中,贯注了深切的思考,透过作者细密而真实的现实主义笔触,托起了精神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大而尖锐的主题。在这里,青春的追悔,欲望的泛滥,尊严的抗争,人格的力量,构成了强烈的魅力。

精湛的艺术 深刻的思想 ——评析钟平《塬上》

读了著名生态文学作家钟平老师的长篇力作《塬上》,感触很深,我以为,《塬上》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值得借鉴和学习。《塬上》的艺术性表现在正确地运用了“简单交待情节,大量丰富细节,重点刻画人物”的方法。《塬上》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转型为主线,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命运,揭示了当今社会世态百相的丰富性和矛盾交错的复杂性。华塬县是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地方,也是故事的发生地。山、塬、川的形成与区别,原、尚两个家族的历史演变,让人似曾相识。就是这样一方山水,它将经历怎样的一场风暴?处于这场风暴中心的又会是哪些人?华塬县国道旁的水泥厂,粉尘肆意乱飞,有不法者觊觎地下煤炭资源,华塬环境污染空前严重,百姓怨声载道。原尚武亲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刘亦然的所谓政绩相撞,双方矛盾升级。几件小事酿成一件大事,小事有小矛盾,大事有大矛盾,在一连串的大小事件和矛盾中,各色人物的面目和性格逐渐暴露出来。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人物命运显露出来。作者笔下的人物,既可掌控,又不可掌控,掌控的是人物的文化心理和性格逻辑,不可掌控的是人物自然生长的行为。男主人公原尚武传承着父辈的优良品质,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主政,有大公无私、不畏艰难的品德和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他在华塬县建成了保护区,完成了水泥产业升级改造结构调整,却因复杂的人际关系陷入了被动局面。细想他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相助。副市长曾智深黯官场游戏规则,在大事大非面前,头脑始终清醒,支持原尚武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转型工作。再深究,曾智、康文是早年知青,住在原尚武家。昔时的情感,浇铸成今日的“铁三角”。三人同力环境治理,岂能不成?女主人公原尚青是原尚武的妹妹,她和兄长一样,有着极积进取、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尚青像大部分中国女性那样,渴望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可是阴差阳错,她只能蜗居小镇,一边辛勤工作一边敬亲抚女。丈夫长年在外,孤灯冷房,尚青只好以工作麻痹自已,就在这时,康文走进了她的生活,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康文的儒雅形象,学者风范,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他不幸婚姻和无望升迁,使他有机会遇到尚青,俩人历经波折,最终走到一起。县长刘亦然大权在握,只顾所谓政绩,不管生存环境,依权敛财,生活奢靡,终将倒台,自悟自醒去了。任万能是典型的农民爆发户,和刘亦然官商勾结,各有所图;偷挖煤炭,夜放粉尘,严重破坏环境;包养情妇,非婚生子,坏事干尽,锒铛入狱,但能迷途知返。柯云是停薪留职的私企高管兼文化闲人,爱好摄影,崇尚自由,乐于助人,与同雯雯有过一段婚外情。同雯雯生性耿直,活泼开朗,敢爱敢恨,不拘世故,不畏强权,为华塬县水泥产业改造升级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同雯雯的美和尚青的美不同,尚青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古典美,含蓄大方,羞涩又不失坚韧;同雯雯的美,不只是天生难弃的丽质,更有心灵向善的担当。还有原生茂、张明义、袁耀辉、“豹子刘”、李铁、杨秀女、原丰……他们虽是小说中的配角,但个个形象生动,个性显明,让人难以忘怀。《塬上》的人物性格并不复杂,没有双重或多重性格人物,更没有另类人物,让人一读就明白,容易记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主要看小说人物性格命运是否有逻辑性,能否根植读者心里,从这点来看,《塬上》显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小说故事时间跨度不长,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融入了大量的细节。细节就是从因到果的一个过程,也是此岸到达彼岸的一个过程。锦阳被媒体称为“在卫星上看不风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这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因。“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这就需要动真的,“动真的”,就是整个故事的描写的过程,过程结束了,“果”也就出来了。作者激活生活库存,调动很多过去的生活片断,通过合理的想像,展现出一个又一个理想的、审美的、升华的细节。引子中的大环境描写,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巨大的丰富多彩的渭北旱原画卷。清明上坟,元宵节送灯,为老人过寿,给亡者“摆饭”,让读者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民俗风情画。尤其对下地子窑、旱塬涝池、红旗水库、洋县朱鹮保护区、上滩湿地、“断欲崖”的详描,让人身临其境。原尚武的斗智斗勇、原尚青的潜心财政工作、刘亦然的身心憔悴、省市环保部门联手夜查华塬……这些细节描写的极其细致。世上什么最细?人心最细!作者将细节心灵化的过程,就是《塬上》故事情节的产生过程。作者通过大量详尽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作者掌控故事情节和驾驭人物性格命运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写作功底。小说熟练地运用了虚实的写作方法。对华塬地貌的总述,是虚,对上滩湿地和马鬃梁的详述,是实;原尚武阅读家谱后的感悟,是虚,一心一意干事业,是实;原尚青对心上人的思慕,是虚,赢得爱情,是实;康文的文人情怀,是虚,协助原尚武完成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是实;刘亦然内心煎熬,是虚,趁住院、葬父敛财,是实;《塬上》的思想性,是虚,对现实矛盾的描写,是实,等等。作者熟练地运用虚实写作技法,使叙述始终处于不慌不忙的自然状态中。小说既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场面描写,又有花前月下、浓情蜜意的气氛宣染,既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担忧,又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此描写,既让读者有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又有迫切读下去的欲望,收到了一张一弛的效果。小说成功地运用了伏笔写作技法。对上滩湿地的浓笔重写,是日后放飞朱鹮的伏笔;“白雀飞,原尚兴”,是朱鹮成功放飞的伏笔;李铁的出现和生活的窘迫,与刘亦然盛气凌人和生活奢侈既形成对比又有伏笔;曾智在断欲崖畔的吟诗,以及遏制人欲望的论点,是康文写成《断欲歌》的伏笔。大量伏笔运用,使《塬上》结构严密、紧凑,没有突兀之感。小说语言朴实准确,大量使用了渭北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如“吃好些,穿烂些,走到人前放慢些”、“风不吹树不摇,老鼠不拉空空瓢”、 “柿子拌炒,吃了顶饱”、“麻迷婆娘走扇子门,风吹草帽气死人”、“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打黑牛惊黄牛”、 “木猴挨鞭子——转得快”、 “木板上钉钉——跑不了”、“空手插进面瓦瓮——干吃白吃”等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难以忘怀。《塬上》不仅有着精湛的艺术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塬上》的主旨是“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原氏镇宅石上的“白雀飞,原尚兴”,是原、尚两个家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写照。家训有言:“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崇尚山水,感恩天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草一木,念之秀山丰水;一泉一溪,护之洁净清沌;一鸟一雀,与之和睦相处”,以及原氏的护山公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不乏朴素的生态观念。原氏先人尚切如此,作为原氏后人的原尚武岂能没有感触?原尚武觉悟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永恒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和谐共处,这种永续关系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原尚武觉悟后,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自觉行动,在华塬县坚定地实施着环境综合治理和企业改造升级工作并取得成功。《断欲歌》不只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而且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小说结束时,写到“又是一个春天。”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经过三、四年的综合治理,山里朱鹮舞,塬上喜鹊叫,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出奇地好。这不是正是对“天人合一”主题的升华吗!长篇小说《塬上》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犹如耸立着的两座山峰,让人叹为观止。《塬上》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文学的魅力。我们期待着,期待着钟平老师佳作不断问世。

这本书有大情怀——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

钟平和陕西好多作家有一样共同特点,是生活的扎实,体验的深刻,对文学那种执着的追求。不一样的,他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想问题常常能超过生活原生态的,生活原本原貌的东西,他甚至有个强烈的思想,一种精神,这个在钟平作品里表现很突出。所以他拿出《塬上》,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我感到吃惊的是,他依然对基层保持着那么鲜活的感觉,对生活底层的那些人物,那些生活细节,那些生活进展,每一个他都那么的熟。多少年来,他把生活、工作当成写作的灵感,在陕西,在全国,在生态作家里边是比较突出的。钟平这本书是从环境生态上来写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我们面前构成了两个世界,一个自然的生态圈,和现在社会人与人的人文社会关系生态圈。把这两个生态圈交织起来写,所以我说钟平这本书有大情怀,不是写简单的矛盾,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判断,他的情怀里边装的世界很大,所以由我想这个书也是非常厚重,非常有分量,这是非常棒的。这本书有一个引子,我一读到这儿,马上心里咯噔了一下:“人对自然的依赖才是永恒不变的,人对自然的关系超越了国家、政党、民族、信仰乃至一切意识形态,无论共产党还是其他党派,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死了还是活着,谁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头顶上的天。”作者的担当除了我们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应该肯定的一些东西之外,可能还有一种更大的意识,这就是人类的意识。我觉得担当意识是陕西作家的一个特点,是陕西作家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能够传出长久一个非常重要原因。——以上内容摘自在《塬上》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高天厚土之上生生不息的一切(读钟平长篇小说《塬上》)---梁鸿鹰

我们生长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代相伴的,有腾飞的梦想,奋发有为的志向,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有默默无闻的耕耘,如果有机会到我们国家广袤的土地上看看,就会发觉那些遍布大地的创造、辛劳和呐喊,时时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国家前进的步伐,是在老百姓的勤劳热情,是在古老的大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被焕发出来的。创造的激情永远是与创造的收获相伴随的,作家的责任就是去贴近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用笔为生活奉献美的精神享受,舍弃这些生活的事实,文学就会失去底气,陕西作家钟平的创作之所以有底气,就是因为能够扎在生活中去,从生活中萃取、升华一切。  钟平的文字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把自己的写作与公众的福祉联系在一起,是他的追求,如别林斯基所说:“对公众说来,从事文学这件事,不是遗忘生活烦恼的手段,不是酒醉饭饱后坐在弹簧圈手椅里的一次甜蜜的假寐,——不,对于他们说来,从事文学是社会事业,社会性的、伟大的、重要的事情,崇高精神享受和热烈欢乐的源泉。”钟平就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创作的出发点总是放在对生活是不是有益处,对社会是不是有触动上的。他写小说不是要把文学当做人生装饰,他同样拒绝让文学充当瓶装水,他向往着大河的波澜,高天的云涛以及森林的茂盛,他愿意塑造迎接风雨、暗礁和巨浪的人物,他的作品让自己所激赏的那些具备勇气、胆略与自信的人隆重出场。因此我们看到,在《塬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这部厚重的作品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立得住、响当当的硬气的人们。他们经着新世纪的风雨,与自己家乡那些可爱、可亲的普通人们共同奋斗,他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他们把力量和梦想倾注到对现实的改变上。  《塬上》是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作品让我们为一家两代齐心协力致力于改变家乡生态的奋斗而由衷肃然起敬,里面回荡着正气与胆识,主人公的人格力量让我们折服。华塬县里的老资格原生茂一生耿直,退下来后回归山野,他的儿子原尚武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回地方工作,决心建保护区放飞朱鹮的志向,令原生茂兴奋不已。而女儿原尚青的人生也被改造生态环境的梦想所深深鼓舞,她认为眼里的生态就应该像自己小时候所看到的,“长长的塬,由远处山坡延伸而来,缓缓而落。深深的沟,从远处山梁开岔而生,由窄而宽而深。春光明媚,麦苗青苜蓿嫩,油菜黄槐花香。炎炎夏日,沟底泉水汩汩,甜丝丝,透心凉。收获之秋,包谷熟了,辣椒红了,柿子挂满枝头。寒冬雪日,举目四望,好一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了这样一个梦想的实现,她由财政局来到乡里的财政所,她的选择是受了父亲、哥哥的影响,同样是梦想的力量所致。  大地上的人是写作的土壤与生活的衣食父母,他们的欢笑、创造、痛苦或选择,如同一位思想家所说过的那样,“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塬上》的创作反映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挚爱与担当,在他看来,我们现在日子是好了,但对我们的环境、我们子孙的皇天后土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我们更不能忘记善待脚下的河山和辛勤劳作的百姓。《塬上》对环境危机等社会问题认识得深,反映得真实可信,在艺术化的描写中试图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他塑造的那些基层的干部和普通老百姓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单具有鲜明的正义感,而且更有从生活中得到的大智慧。读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心胸有可能为之开阔、为之豁亮,令我们对那些在高天厚土之下生生不息的人们充满敬意。  《塬上》无疑也是有底气和有追求的写作,这是因为作家有生活的积累,他明白自己脚下的土地,在他看来,被汗水浇灌过的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而我们每个人、每个作家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这块土地上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生活的真理、世界的美好。如果自己手中的笔只能生长瞑想和幻想的话,那么,即使再了不起的才能也会沦为砂地或盐池,在那上面就连小草也长不出来。《塬上》植根于传统又直面现实。因为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钟平常年将创作的根须深深扎进变革中的热土,他倾情书写着自己周围男男女女们的挣扎与奋斗,在艺术地展示出他们爱恨情仇的同时,没有忘记张扬那些亘古以来人们坚守的正面价值,对勤劳正直、对寂寞坚守,作家毫不节制自己的赞赏。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热爱,作品无论是对改革进程中社会矛盾的触及,还是对大时代弄潮儿的刻画,均具有相当的深度与感染力。

作者的责任——《文艺报》总编闫晶明

《塬上》的作者钟平是来自陕北地区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很有特点,主题是环境保护,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又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也与民生有关,今天这个时代关于环境,尤其是雾霾,都是社会的焦点问题,用长篇小说形式来叙述这方面的主题,可以看出他的责任。——摘选自在《塬上》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一部难得的作品——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

这部作品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作品,钟平也是一位非常可敬的作家,在中国倡导环保,几乎倾尽一生精力为环保写作,这样的作家在今天应该高度的去赞扬,高度去尊敬他的作品确实有这么一种鲜明的环保责任,而且在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就有环保意识,是非常非常可贵的。钟平写环保已经是特长了,他知道环保所有的困境,所有的问题所在,所以这个作品写起来非常的顺畅,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流畅感。从环保看它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而且他在中国发展大格局中,在西北发展格局中,看到了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在必要性当中看到环保造成的后果,这个意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部作品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它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写出了西北的风情,西北的人文,作品经常用习语,什么“前三十年看父教子,后三十年看子孝父”等等。西北的文化,在现代化最后的一个景观,钟平对这一点的把握是非常非常鲜明的。我在书里看到有两种思想,一种是对现代的批判,另一种传统价值观的褒扬,传统的责任介入进来,在小说中形成了一种双重的意思。他在用传统的价值来关照今天的工业化发展,《塬上》中,老一辈的原生茂,还有原尚青这些年轻一代,甚至包括刘亦然等所谓的腐败分子,都写得很自然,非常生动,把传统文化韵味和自然的把握、自然的描写,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眷恋,融化在一起。作者在写出一种对今天环境批判的同时,召唤一种传统文化,非常自然,非常恰切,没有生硬感,浑然一体,这是小说很可贵的。小说生动地写了一群人,活灵活现。刘亦然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没有概念化,在权钱交易过程中,也没有把他写得非常的凶狠,非常的贪婪,而是一种平庸之恶。这部作品不止写男性,敢于开拓进取,写女性形象也非常活灵活现。同雯雯这个女性是我们很少看到的,我觉得这种女性在今天应该是一种主流,但是他们都被妖魔化了,在文学作品中没有被真实第体现,钟平恰恰没有那些概念、观念化的东西,他本着对生活的理解,本着他对生活饱满的充分的一种积累。能够把人物写的这么鲜活,可见其艺术笔法是相当可以了。正面人物要书写是最难的,怎么去写出一个正面的,能够踊跃开拓进取,有个性的人物,这部作品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地方。——以上内容摘自在《塬上》研讨会上的发言

《塬上》是有底气和追求的写作——梁鸿鹰(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

《塬上》是很有底气和有追求的写作,植根于传统又直面现实。因为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钟平常年将创作的根须深深扎进变革中的热土,他倾情书写着自己周围男男女女们的挣扎与奋斗,在艺术地展示出他们爱恨情仇的同时,没有忘记张扬那些亘古以来人们坚守的正面价值,作品无论是对改革进程中社会矛盾的触及,还是对大时代弄潮儿的刻画,均具有相当的深度与感染力。

《塬上》把环境主题真正写成了小说——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

环保的题材的小说不好写,侧重写环境,跟小说本质可能冲突,而这个小说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好,把环境主题真正写成了小说。小说写到环境的历史,这一点写得特别好。另外,书中的县委书记处理的很自然,他是援藏干部,援藏以后身体搞坏了,刘亦然成了实际的一把手。最后冲突的解决,李铁的网络举报成了导火索,这点也写得好,有现实感。整个小说没有被环境所限制,他写人,写人物,做得非常自觉。作者在这部书里写的很多东西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是想象来的,任万能和刘亦然的结局是已经进去了,又全出来了,保外就医,这个写得好,不一般化,小说是应该这样,就是说别人都觉得这人物完了,但这人物没有完。全书写最好的人是同雯雯,最不好的就是尚武。从小说结构来说,那边是刘亦然和任万能,这边应该是尚武为主,但尚武写得比较差,读者的期望远远没有达到,他也没有什么情感的事。——以上内容摘自在《塬上》研讨会上的发言

精湛的艺术 深刻的思想 ——评析钟平《塬上》

读了著名生态文学作家钟平老师的长篇力作《塬上》,感触很深,我以为,《塬上》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值得借鉴和学习。《塬上》的艺术性表现在正确地运用了“简单交待情节,大量丰富细节,重点刻画人物”的方法。《塬上》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转型为主线,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命运,揭示了当今社会世态百相的丰富性和矛盾交错的复杂性。华塬县是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地方,也是故事的发生地。山、塬、川的形成与区别,原、尚两个家族的历史演变,让人似曾相识。就是这样一方山水,它将经历怎样的一场风暴?处于这场风暴中心的又会是哪些人?华塬县国道旁的水泥厂,粉尘肆意乱飞,有不法者觊觎地下煤炭资源,华塬环境污染空前严重,百姓怨声载道。原尚武亲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刘亦然的所谓政绩相撞,双方矛盾升级。几件小事酿成一件大事,小事有小矛盾,大事有大矛盾,在一连串的大小事件和矛盾中,各色人物的面目和性格逐渐暴露出来。性格决定人物的命运,人物命运显露出来。作者笔下的人物,既可掌控,又不可掌控,掌控的是人物的文化心理和性格逻辑,不可掌控的是人物自然生长的行为。男主人公原尚武传承着父辈的优良品质,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主政,有大公无私、不畏艰难的品德和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他在华塬县建成了保护区,完成了水泥产业升级改造结构调整,却因复杂的人际关系陷入了被动局面。细想他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相助。副市长曾智深黯官场游戏规则,在大事大非面前,头脑始终清醒,支持原尚武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转型工作。再深究,曾智、康文是早年知青,住在原尚武家。昔时的情感,浇铸成今日的“铁三角”。三人同力环境治理,岂能不成?女主人公原尚青是原尚武的妹妹,她和兄长一样,有着极积进取、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尚青像大部分中国女性那样,渴望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可是阴差阳错,她只能蜗居小镇,一边辛勤工作一边敬亲抚女。丈夫长年在外,孤灯冷房,尚青只好以工作麻痹自已,就在这时,康文走进了她的生活,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康文的儒雅形象,学者风范,高尚品德,深入人心。他不幸婚姻和无望升迁,使他有机会遇到尚青,俩人历经波折,最终走到一起。县长刘亦然大权在握,只顾所谓政绩,不管生存环境,依权敛财,生活奢靡,终将倒台,自悟自醒去了。任万能是典型的农民爆发户,和刘亦然官商勾结,各有所图;偷挖煤炭,夜放粉尘,严重破坏环境;包养情妇,非婚生子,坏事干尽,锒铛入狱,但能迷途知返。柯云是停薪留职的私企高管兼文化闲人,爱好摄影,崇尚自由,乐于助人,与同雯雯有过一段婚外情。同雯雯生性耿直,活泼开朗,敢爱敢恨,不拘世故,不畏强权,为华塬县水泥产业改造升级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同雯雯的美和尚青的美不同,尚青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古典美,含蓄大方,羞涩又不失坚韧;同雯雯的美,不只是天生难弃的丽质,更有心灵向善的担当。还有原生茂、张明义、袁耀辉、“豹子刘”、李铁、杨秀女、原丰……他们虽是小说中的配角,但个个形象生动,个性显明,让人难以忘怀。《塬上》的人物性格并不复杂,没有双重或多重性格人物,更没有另类人物,让人一读就明白,容易记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主要看小说人物性格命运是否有逻辑性,能否根植读者心里,从这点来看,《塬上》显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小说故事时间跨度不长,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融入了大量的细节。细节就是从因到果的一个过程,也是此岸到达彼岸的一个过程。锦阳被媒体称为“在卫星上看不风的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这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因。“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这就需要动真的,“动真的”,就是整个故事的描写的过程,过程结束了,“果”也就出来了。作者激活生活库存,调动很多过去的生活片断,通过合理的想像,展现出一个又一个理想的、审美的、升华的细节。引子中的大环境描写,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巨大的丰富多彩的渭北旱原画卷。清明上坟,元宵节送灯,为老人过寿,给亡者“摆饭”,让读者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民俗风情画。尤其对下地子窑、旱塬涝池、红旗水库、洋县朱鹮保护区、上滩湿地、“断欲崖”的详描,让人身临其境。原尚武的斗智斗勇、原尚青的潜心财政工作、刘亦然的身心憔悴、省市环保部门联手夜查华塬……这些细节描写的极其细致。世上什么最细?人心最细!作者将细节心灵化的过程,就是《塬上》故事情节的产生过程。作者通过大量详尽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作者掌控故事情节和驾驭人物性格命运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写作功底。小说熟练地运用了虚实的写作方法。对华塬地貌的总述,是虚,对上滩湿地和马鬃梁的详述,是实;原尚武阅读家谱后的感悟,是虚,一心一意干事业,是实;原尚青对心上人的思慕,是虚,赢得爱情,是实;康文的文人情怀,是虚,协助原尚武完成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是实;刘亦然内心煎熬,是虚,趁住院、葬父敛财,是实;《塬上》的思想性,是虚,对现实矛盾的描写,是实,等等。作者熟练地运用虚实写作技法,使叙述始终处于不慌不忙的自然状态中。小说既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场面描写,又有花前月下、浓情蜜意的气氛宣染,既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担忧,又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此描写,既让读者有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又有迫切读下去的欲望,收到了一张一弛的效果。小说成功地运用了伏笔写作技法。对上滩湿地的浓笔重写,是日后放飞朱鹮的伏笔;“白雀飞,原尚兴”,是朱鹮成功放飞的伏笔;李铁的出现和生活的窘迫,与刘亦然盛气凌人和生活奢侈既形成对比又有伏笔;曾智在断欲崖畔的吟诗,以及遏制人欲望的论点,是康文写成《断欲歌》的伏笔。大量伏笔运用,使《塬上》结构严密、紧凑,没有突兀之感。小说语言朴实准确,大量使用了渭北方言、俚语、歇后语。比如“吃好些,穿烂些,走到人前放慢些”、“风不吹树不摇,老鼠不拉空空瓢”、 “柿子拌炒,吃了顶饱”、“麻迷婆娘走扇子门,风吹草帽气死人”、“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打黑牛惊黄牛”、 “木猴挨鞭子——转得快”、 “木板上钉钉——跑不了”、“空手插进面瓦瓮——干吃白吃”等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难以忘怀。《塬上》不仅有着精湛的艺术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塬上》的主旨是“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原氏镇宅石上的“白雀飞,原尚兴”,是原、尚两个家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写照。家训有言:“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崇尚山水,感恩天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草一木,念之秀山丰水;一泉一溪,护之洁净清沌;一鸟一雀,与之和睦相处”,以及原氏的护山公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不乏朴素的生态观念。原氏先人尚切如此,作为原氏后人的原尚武岂能没有感触?原尚武觉悟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永恒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和谐共处,这种永续关系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原尚武觉悟后,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变为自觉行动,在华塬县坚定地实施着环境综合治理和企业改造升级工作并取得成功。《断欲歌》不只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而且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小说结束时,写到“又是一个春天。”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经过三、四年的综合治理,山里朱鹮舞,塬上喜鹊叫,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出奇地好。这不是正是对“天人合一”主题的升华吗!长篇小说《塬上》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犹如耸立着的两座山峰,让人叹为观止。《塬上》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文学的魅力。我们期待着,期待着钟平老师佳作不断问世。

非常好的环保小说

以环保为主题的小说,要想写得引人入胜,是非常难的,但这篇小说却做到了。特别是书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主人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身边的那些人包括自己,在雾霾肆虐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大主题,这篇小说应情、应景,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

渴望拥有一片蓝天

《塬上》是一部可以拍电视剧的作品。有环保,有反腐,有爱情,有人情世故。众多主线交叉、平行,读起来过瘾。那么厚的一本书,读起来一点不觉得累,越发喜欢。作者的功底可谓深厚。喜欢的原因如下:文化背景选的好。有未被污染的一片净土,有正在蚕食这篇净土的一伙人,有放弃一切也要保护这片净土的勇士,有即将放飞的朱鹮,有为了祖辈的遗愿来家乡贡献的后人,有当今最为敏感的话题,空气污染,有权力之争,有利益之争,有纯真的爱情……这一切发生在固有的文化背景下,这一切都那么自然,没有丝毫做作。所以,这本书我喜欢。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刚正不阿的尚武,贪图利益的煤矿老板,宁愿牺牲自己,把爱给家人的尚青,才子作家康文,热爱摄影的柯云,敢爱敢恨的同雯雯,县长刘艺然……这些人你一闭上眼睛,他们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当合上书的那一刻,你还忍不住打开书,再寻找一下他们的影子。尚武升的快,但后院却不安宁,妻子身体不好,儿子不喜欢读书,逃学。同雯雯和县长有一腿,但当她发现扭曲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抽身而出,于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不过当老公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她安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尚青与康文的爱情,经过岁月的沉淀后,越发厚重。见利忘义的煤矿老板,经历矿难后幡然醒悟,懂得人生什么是最为重要的……矛盾点突出。污染与环保,反腐与贪腐,爱与恨,正义与邪恶在这本书中都有体现,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污染与环保,反腐与贪腐的矛盾点。水泥厂的污染极为严重,就连当地特长辣椒都因为粉尘问题,被拒绝出口,如何治理?是要效益,还是要空气?这二者之间能否调和?当故事一步步展开,当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你被他们所吸引,你想知道故事最终会如何发展,他们都怎么样了。你渴望他们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果然,故事的结局是让我欣慰的,意犹未尽的。不过,尚武儿子如何改变的如果能简单勾勒几笔就更好了。文中的康文是不是作者的再现?感觉像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会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经历了,再经过再创造,那么作品才更富有内涵。可以说作者钟平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用小说反映现实不容易——中国作协主席何建明

从十八大到现在,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决策层面到我们老百姓自己对环境的关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一个作家关注这个题材,现实意义毫无疑问。作为现代作家来说,用小说反映现实题材,确实不太容易,非常优秀的反映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还是比较少的,作家克服了非常多的难题,一个是如何把握现实跟文学之间的关系,另外,人物容易让人对号入座,在环境保护这一块,恐怕会让很多人不太舒服。再一个,当下发生的这些问题,用文学来反映,相对来说,可能没有小说这么深刻。钟平做出的努力,值得当下的小说家包括其他的文学创作者敬佩。关于环境,也不是简单的雾霾或者污染的问题,是联系到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个,有的可能属于社会问题,我想恐怕是新的自然环境或者我们人为污染的东西造成了很多想象不到的效果。人类追求生活的现代,一方面对环境非常抵触,实质上又都在制造和参与环境污染,处在这两种方式当中,作家视觉的感受、感觉恐怕更深刻,更细致,更前卫,更客观,作品更加符合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文学作品参与现实非常重要,如何来表现现实,表现好这个现实,更重要,只有这样,文学作品在参与社会建设,特别现代化建设当中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大。——以上内容摘自在《塬上》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现实与文学巧妙结合,人生积淀极为丰厚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了,各个阶层的生活,各个人物的性格,很多你闻所未闻的经历,真是让人大看眼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人生经历也变得丰富。可想而知,如果作者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生活感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难怪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说这部小说是“一轴巨大的生活流画卷,含纳了当今基层社会的丰富信息和现世百态”,真是名副其实。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但在文学性上也毫不逊色,语言精彩、精辟,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真的超赞!

什么“污染派”“治理派”?媒体如是简单概括,把小说简单化、概念化了

我说塬上《塬上》这本书拿到手,我看了两遍。先前,看到网上介绍说是写环保的,写大气污染治理的,与当下的雾霾很有关联。又见媒体说书中的什么“污染派”与“治理派”真刀实枪的对着干,多少有些诧异。结果,看了书我才发现,媒体宣传把《塬上》简单化、概念化了。小说是写人的,是直达人心的。我认为,《塬上》的精彩,不在于与当前环境污染形势的高度吻合,而是写出了一批活生生的人物,透过人物的成功塑造,这才反映出了当今现实的复杂性、矛盾性,写出了人们普遍心理的觉悟、期盼与向往。塬上的真正价值在文学上。正如雷达最欣赏的《塬上》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不是外贴上去的,而是内在地生发出来的。所以,媒体如是简单概括,就是把小说简单化、概念化了。

扎根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为绿色谱写大爱

作者钟平怀着对生他养他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塬上》这部小说描写了老干部原生茂和儿子原尚武为捍卫绿色家园而上下奔波,同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作斗争的动人故事,作品文字朴实、生动,故事感人。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积累丰富,写作技巧更加成熟,作品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雾霾遮蔽了大地,《塬上》还一片天空!!!!

似乎就是最近这一两年,雾霾成了网络出境率最高的关键词。以治理雾霾为主题的小说,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正在阅读,实在欲罢不能,极力推荐。里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复杂多变的人性,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围绕治霾展开。最终那个水清天明的世界,何时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复原?!

在雾霾浓重时给自己一个希望

很喜欢作者的写作手法,像拉家常,没有过分的堆砌和华丽,语言简短而精确,让你感到真实。在雾霾浓重的天气里读此书,读着读着就会想起外婆家,小时候气喘吁吁地爬上长长土坡,站在蓝天下,看着塬上绿油油的苜蓿地,偶尔会有野兔或田鼠从地边闪过,常常会在坡底或窑口的土里挖出一颗蜗牛,兴奋地告诉表哥,这里以前是大海啊。

品鉴心灵撞击的现实大餐

很多年读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却很少有这般读之如饥似渴的感觉。不读完心里总挂念主人公的命运,总在想在这个市井逐利、环境破坏的今天,朱鹮这个国宝真的能够放飞成功吗?一口气读完,答案当然揭晓了,忽然找到了当年读《白鹿原》的感觉。但《白鹿原》似更讲述的是历史,而《塬上》却是撞击心灵的现实,历史往往悲催,而现实却更残酷。三聚氰胺、地沟油、酸雨、雾霾、尾气、噪音等等耳濡目染,不仅损害着我们的身体,更戕害着我们的心灵。保卫我们的生存家园,让我们还能好好的活着,已经非常现实而紧迫,已绝非危言耸听了。《塬上》读罢,让我有了些许安慰,还是有那么一些仁人志士,处俗世而不浊,肩扛环保的责任,为我们能够好好的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看清楚一处亮丽的风景,欣赏到那更加珍贵的国宝,他们在奋力的呐喊着,执着的工作着,当然也欢乐的品尝着由此带来的胜利的芬芳。为了我们这个地球,也为了我们自己,可先看看《塬上》吧!也许带个你的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次品鉴心灵撞击的现实大餐!

还不错

以前看过钟平的《天地之间》,那是一本揭开闻名全国的大气污染“黑三角”的小说故事。这次钟老师再次用极具生机的笔书写着时代的变奏曲。他在土地上不仅种植传统的伦理之美,而且还移植了现代生态之理,伦理美与生态理长在塬上,真是为中国乡村的未来精心栽培的两棵大树呢!

文学艺术与环境保护的结合——陕西省环境教育宣传中心主任冯永强

钟平对生态关注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他实地考察,持续关注渭河的治污过程,亲身驾车身进终南山腹地,深入生活,14年生态之旅为他积累了环保素材,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塬上》。在这部小说里,他的高度的纪实性,以及对家乡的感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本书在一些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又非常专业。文学艺术与环境保护的结合难,既要达到文学艺术性,又要能够达到一定环境保护的高度,这部小说可以说在这方面是比较好的小说。——摘自《塬上》研讨会上的发言

真实与感动——环保力作《塬上》编辑语

每天,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想起小时候满天星星的夜空,想起曾经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都恍若隔世。疑惑过、愤恨过、憧憬过,也失望过,但最终,我“习惯”了恐惧又自欺欺人地过下去……是《塬上》,突如其来地出现,让我胸臆澎湃,让我相信,我还可能看到澄净的天空,感受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其实最开始,我对《塬上》并没有多大兴趣,看书名,觉得这也许又是一些沉重而悲凉,荒芜又广阔的文字吧,很宏大,也很空旷。不过,我没有挑“脚本”的权利,只能希望自己不要被“塬上”这块“干馍馍”噎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没准备好硬着头皮面对,就一口气读了下去。读完了,手抖了,心也激动了,这题材,这故事,戳中了我阴郁的心情,实实地给了我一个希望,一个世界再无“污染”的希望。《塬上》是一部小说,讲述曾经的“卫星看不到的城市”锦阳市最后一块重灾区华塬县环境污染治理的事。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以刘亦然和任万能为代表的“污染派”以及以原尚武、康文为代表的“治理派”争锋相对,你来我往,相互抗衡,最终以共产党人原尚武和他身后数十万普通百姓的胜利告终,还了华塬县一个天清气朗,山川秀美。小说是虚构的,然而这小说最先打动我的,却是它的“真实”,真实到我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本作品根据XX真实故事改编”的字样,因为它讲述的,就是我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种种。它讲污染,这再真实不过了。水泥粉尘、煤炭污染、工厂废水把华塬县弄得乌烟瘴气,“臭”名远播,川道上著名的秦椒也再不能出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战战兢兢,企盼环境改善。这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多像啊,“雾霾”横行,肆虐各地,谁不期望赶走雾霾,呼吸无畅呢。《塬上》对环境污染,描写得细致,分析得到位,最重要的是,写出了所有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的心声。它讲官商勾结,讲贪污腐败,这也再真实不过了。刘亦然那样的官员,只要经济数字,不要蓝天白云,只要步步高升,不顾百姓福祉,现实中没有吗?任万能那样的商人,只要金钱美女,不管他人死活,只要“保护伞”,不管雾霾天,现实中还少吗?《塬上》对贪官奸商的勾结,写得入木三分,十分鲜活,尤其是给他们的内心自白,让人不得不去思考真实社会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塬上》讲事情真实,塑造人物也真实。刚直不阿却苦恼人际关系的原尚武,执着而倔强的老头儿原生茂,为亲情、爱情而包裹自己的原尚青,有广阔胸襟和文人情怀的康文,敢爱敢恨的同雯雯,走上歧路的刘亦然,幡然醒悟的任万能,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仿佛是在我们生活中轮番上场,嬉笑怒骂的人,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只有几笔描绘的泼辣杨秀女,狠辣刘强等,也都如此真实。《塬上》的语言也如此真实,一句“没麻达”带出了浓浓的陕西风味,塬上人民质朴可爱的面孔顿时呈现在眼前。“风不吹树不摇,老鼠不拉空空瓢”“风不吹,树叶静,老鼠不打空空洞”这样民谣似的俗语,使得村支书“高黑子”生动立体,颇为可爱。“碌碡拽到半坡里了”形象地描出了任万能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尴尬。就连杨秀女撒泼骂街那些粗鲁的词语也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塬上人的粗犷奔放淋漓尽致。真实,让我觉得这是一本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不做作,不浮夸的好书。而感动,则让我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书里的人,爱上了塬上的一切。让我感动的是《塬上》的景。“夏日的马鬃梁,满目尽是绿色。绿色层层叠叠,林相丰富多彩,山势千姿百态。山体裸露之处,砂岩像红褐色云带,砾岩面上卵石凹凸,苔藓斑斑。远古的河床湖底,经历了远久的年代沉淀积压,能让人触摸到江山千古,沧海桑田。”这种开阔,让我眼眶湿润,真希望自己也能触摸到那江山千古,沧海桑田。而这些,只是随手摘抄的塬上描写,让人屏息的还更多、更多。让我感动的是《塬上》的人。执拗而保持党性的原生茂,坚持原则、坚持环境治理、坚定打击贪污腐败、为人民谋福利的原尚武,他们铿锵的步伐让我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正能量。风风火火,有外貌、有能力、有义气、有担当,却又感性、随性,跟着感觉走的同雯雯,她的活力,让我羡慕不已……就连让康文时时回忆,生茂婶半夜为他温炕的背影也让我感动不已。让我感动的是《塬上》的“俗”。小说生动地刻画出了渭北高原的古老传统,震撼人心的秦腔演唱大戏台,至俗至土的嫁娶习俗,规模宏大的丧葬场面,上坟的规矩,元宵花灯的讲究……一本《塬上》,正是一幅长长的渭北风情画卷,原汁原味,俗得地道,土得有味。让我感动的是《塬上》贯穿始终“天人合一”的理念。“朱雀舞,原尚兴”,老祖先在明朝年间就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而今,原尚武等后人秉承这理念,努力践行先人教诲,进行可持续发展。试想,人类耕种渔猎,塬上鸟兽鱼虾自由觅食,该是多么让人感动的画面啊。更让我感动的是《塬上》的魂,也就是原尚武们始终不放弃的精神。因为不放弃,他们才能始终不渝地与腐败势力做斗争;因为不放弃,他们才能坚持产业改造、环境治理;因为不放弃,才最终使得华塬县天空明净、小河清清、朱鹮飞舞。《塬上》真实,真实到我一直怀疑其中康文和原尚青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钟平自己的故事,每次他来,我都恍若听到了“扑踏扑踏”的脚步声,我也很想问问,他的“尚青”现在是如何的幸福。我也一直觉得,塬上的故事,就是作者家乡的故事,我很想去那里,看看那里的景,看看那里的人,看看那里天清气朗、朱鹮嬉戏的美好,我感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塬上》感动人心,给人希望。曾经,我对“雾霾天”已然无可奈何,可现在,我又生出了诸多希望。我们有新一届的政府,有原尚武一般的共产党员,有强烈希望“治污减霾”的人民,有“中国梦”,大家齐心协力,必然可以如塬上一般,重见蓝天白云。

《塬上》是一本厚重的小说——中国作协原党组副书记王巨才

这部小说很生动,很热闹,很好看,看了以后可以给人好多启发,好多领悟,小说写的好像是一个环保天才,但是实际上着力点在反映当下社会环境的世态百相,反映在大时代的各种生存状态、思想行为,看了以后,对理解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很好的认识。这部小说在这方面的努力比较成功的。另外,环保工作艰难,原因是什么?小说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科学发展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领导层的作风问题,它实质性的难度,就是牵扯到各个社会的利益博弈,而这种现象又跟领导层的腐败,权钱交织在一起,小说给我们介绍了好多,所以我说它是一部比较有深度的小说。这部小说围绕着粉尘治理,围绕保护工作,矛盾、较量,给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看过以后都能记得,像既有理想激情的原尚武,还有道貌岸然内心非常阴暗的刘亦然,还有非常蛮横,但有时候又不失忠厚的任万能。还有同雯雯、尚青,这些写得都好。再一个,钟平的生活很厚实,语言很形象,语汇运用的很好。另外在人物塑造方面,不是平板化,不是模式化,很有典型性,这些人物我们在生活里面都遇到过,都了解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厚重的,也比较深刻的,能够给人一些教育,也能给人一些思想空间的小说,这部小说如果没有厚实的生活阅历,丰富的生活阅历,甚至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写不出来的。有这样的经历,没有很好的表现能力,也不能奏效,在这两方面,《塬上》都比较丰富。——以上内容摘选自在《塬上》研讨会上的讲话

“治污减霾”在嫄上

2014年1月14日左右,有媒体报道: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和陕西省环境教育中心推出的长篇小说《塬上》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首发,在我国多省市连遭雾霾天侵袭的今天,小说凸显出很强的现实意义。《塬上》是一部以陕西铜川污染成功治理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式治污减霾”的经典案例,故事中,以刘亦然和任万能为代表的“污染派”为了权、钱利益,以环境换数字,将华塬县搞得乌烟瘴气。以原尚武、康文为代表的“治理派”为了祖祖辈辈“朱雀舞、原尚兴”的梦想,为了保留塬上这块一代人心中最后的清静地,与“污染派”争锋相对,你来我往,相互妥协,相互抗衡。最终,“治理派”取得胜利,还了华塬县一个天清气朗,山川秀美、朱鹮飞舞。在这个过程中。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唯利是图,亲情、爱情、婚外情,世态百相轮番上阵,各人物嬉笑怒骂,上演了一番热闹的“治污减霾”大战。作者钟平在长期深入生活中,深思环境顽疾之源,深受环保工作者努力工作成绩的鼓舞以及人们环境意识日益觉醒的感染,坦言了自己直面环境问题的作家责任和大地情怀。评论家雷达认为,《塬上》是一部密度大,人物多,事件纷繁,气度不凡的长卷,折射出人们的生态意识正在觉醒。也有评论者认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尤其是前段时间,整个中国都被雾霾笼罩,很多人均感受到生态破坏带来的影响。治污,已成为眼下全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面对这一亟待破解的难题,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都尽己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治污也难免涉及各方利益,牵涉其中的各色人等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一直专注于环保题材的钟平,便从“中国式治污减霾”切入当下社会现实,在长篇小说《塬上》中揭示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并沿着这条脉络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塬上》呈现了当今时代西北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审慎思考。作品塑造了原尚武、原尚青、原生茂、康文、柯云、同雯雯、曾智等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怀抱美好理想、目标坚定、立足岗位、埋头苦干,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个性,他们如温暖的阳光蓬勃生动,传递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爱和理解。我想这本书的高度在于:《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然而《嫄上》却给我们展示了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下,一种别样的写照现实。同样的我引用这段来说说明:这是一轴巨大的生活流画卷,涵纳了当今基层社会的丰富信息和现世百态。在这个人物画廊里跃动着各色各样鲜活的男女;《塬上》在历史与现实勾连的背景下,在贪腐与环保的对冲中,贯注了深切的思考,透过作者细密而真实的现实主义笔触,托起了精神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大而尖锐的主题。在这里,青春的追悔、欲望的泛滥、尊严的抗争以及人格的力量构成了强烈的魅力。“治污减霾”在嫄上,呼唤起来当代人的生态建设意识。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也是我所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方面,美丽中国需要这样的纪实文学作品《嫄上》。

与大地和谐相处是重要的和平——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星读《塬上》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攸关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着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命运。我国社会面对多少年来盲目发展、野蛮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威胁,早从上世纪中后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就从学者的书斋,扩展到大众社会实践中,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仍然肆行于中华大地。《塬上》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田野调查式作品。它引起社会关注,固然有题材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它呈现出浓烈的中国乡土生活质地,传承了深厚的中国家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深刻的关切。《塬上》中的华塬县县长刘亦然正是一个对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盲目追求政绩的官员。面对广大群众日渐觉醒的环境保护意识,上级领导不断出台的环境保护措施,大众媒体“零容忍”的舆论监督态度,他因治污失职而被免去职务。这既是华塬县的民心民意,也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现实状况——将生态保护和发展富强之梦紧密联系,已成为全民共识。美国自然文学大师亨利•贝斯顿在《芳草与大地》中说:“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大地及其诗意时,我们才堪称真正的生活。”对于贝斯顿而言,土地不仅仅是土地,不仅仅是田野、树木及山丘,更是人类真正的遗产,是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及荣光的见证。他认为,人类若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是没有天生的继承权的。只有通过与大地的接触,才能与前人、后人融为一体,成为神圣生活的“地球合伙人”,才能享受人类的平静、充实与快乐。《塬上》所呈现的,正是“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及荣光的现实见证。”作者钟平的观点与《芳草与大地》一书类同。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发现了“生态与族谱”的关系,并成为该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深化了生态保护的精神文化主题,这十分难得。与此同时,《塬上》还以充分的篇幅和生动的笔触,表现了人们从神秘而优美的自然生态中得到的生命启示,享受到的心灵宁静与满足。如,书中所提到的,不法矿主疯狂开采所引发的矿难,“断欲崖”的传说等,似乎在诠释着亨利•贝斯顿的“与大地和谐相处是重要的和平”的论断,并透露出“大地的绿色生命之深奥,远比我们的人类所理解的更为深远”的生态意境。佛教意义上的“断欲”,与宋儒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中的“欲”,均与“贪婪”同义。“欲”是人之本性一种,而“贪欲”却是人类一切祸患的总根源。它导致了小至华塬县、大至中华大地的各类贪官的人生悲剧。据知,由媒体人兼作家康文所撰写的《断欲歌》,既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着尖锐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并将生态保护提升至伦理高度。它对人与自然,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关系,进行了终极式的论断与深化。《塬上》传递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爱和理解,呈现了植根于华塬厚土上的传统意义上的“好人”群像。他们也是乘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时代东风,自觉承担百姓期望和历史使命的当代国人的光辉代表——平凡而伟大,朴素而高贵,让人可亲可敬。这首先来源于生活的厚赐。钟平出生于铜川和耀县大地一个农民家庭,长期生长、工作于此。即使40岁后调进省城,也与百里之外的故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痛心疾首于这里的煤矿业、水泥业污染情况。也经历了世纪之交这里的生态改善、企业治理等过程。他不是以一个作家身份采访和观察这些人与事的,而是这些人原本就是他的族人、邻居、长辈和兄弟姐妹,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其次,作品的“非虚构”体裁为这些社会人物排布出独特的社会背景。马克思曾经为人下过经典定义:“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总和”既是现实的一切,又是它所承传的族类历史表征。当下,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概念化、单薄苍白、显得虚假,就因为把复杂的人的本质简单化一;第三,《塬上》的现实主义风格令人感到真实而亲切,它并未逃避而是自觉呈现了那些怀抱理想、人格高贵的人所经历的自私和软弱,以及面对现实压力时的困惑和动摇——没有人性缺陷和不犯错的人不是真实的人,能够不断战胜外在挫折和内心私欲的人,才是一个勇敢而有担当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塬上》在这一点上特点鲜明,卓尔不群。读《塬上》,笔者有着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赞叹。它是原汁原味的关中乡村风俗礼赞,它有着厚重的人文地理、文化习俗底蕴,也是对大自然之无限奥秘的敏锐感知和无限呈现。它从生态保护这一角度切入,对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人性的渺小与伟大、怯弱与勇敢、美好与丑陋进行生动描绘。就连当今令人恐惧的“雾霾”,作者也区分出了由工业污染、昔日柴草烟熏等成因的差别。总之,这是一部接地气、通人脉的好书。

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矛盾吗

通过这本书中出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悲喜,他们的选择,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全民追求GDP发展,到逐步意识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的认识过程。有位伟人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青山绿水,人民生活贫困是不行的。但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涸泽而渔,仅仅依靠消耗自然资源的非集约发展也是不行的。我们必将走向一条利用环境、保护环境、与天地和谐共存的发展方式。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有这种生存智慧,今天的我们难道不如古人吗?幸运的是,《塬上》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他进入了生活里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

钟平的《塬上》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好第避免了以往看到的题材类型的那种概念化和空洞,他进入了生活里面,人物设计都很合理,这些方面我觉得他以这个为代表,可能在环保题材当中,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对一个写作者来谈,实需要历史认知的角度,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恶的参与者,你只有能够感觉到每个人在社会基底当中,都在为环保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努力,同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领域不得不参与进去,有了这样的认知,深度肯定会上来。——以上内容摘自在《塬上》研讨会上的讲话

《塬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铜川市环保局局长万水库

钟平的《塬上》了陕西渭北,特别是铜川环境保护的工作,素材的真实性相当于报道文学。铜川位于西安本部,不到4000平方公里,80多万人,有4个区,5个县,是个工业城市,主要的资源是煤炭和生产水泥所需要的石灰石,是一个资源性的城市,先有工业,后有城市,污染十分最严重,被叫做“卫星上看不到城市”,后来,铜川拉开环境治理序幕,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全省环境工作三大重点之一,省市统筹,上下齐动。首先就是水泥企业,关小上大,省市联动,集中资金,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第二个,污染企业的退出和落后产能的淘汰。第三个工作就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第四,在生态保护方面,铜川有省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同时在植树方面下的力度比较大。治理后的变化是铜川大气质量二级从03年的200天道现在的最多334天,天鹅每年来过冬,今年7月份,32只朱鹮放飞成功,铜川治理工作被中宣部评价为:“今非昔比的铜川变化,令人叹服的治污之力,令人欣慰的发展成就。”《塬上》是一部以生态为主题的小说,它重点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反映了社会之争,在这个作品里,人对自然有利用,有掠夺,有破坏,有保护。第二个是人性之善,一是敬畏自然,二是善待自然,三是保护自然。第三个是生活之美,对美丽家园的建设和呵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塑造。第四个是环保之魂,作品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要和谐。——以上内容摘选自在《塬上》研讨会的讲话

世界杯赛间隙,看西安晚报连载《塬上》

2014年6月22日起,《西安晚报》开始连载《塬上》,每期不长,适合在观看世界杯决赛间隙阅读,动静结合,应该很惬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每一届都精彩;地球只有一个,因为地球人的贪婪、无节制开发,已是千疮百孔,唤醒人类保护地球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观看世界杯践行。推荐

环保意识烛照人伦风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西北作家钟平一直关注环境保护主题,自1999年以来,他就发表了《绿色回归线》《大地诗学》《守望野性的家园》等等一系列关于生态的作品。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钟平的长篇小说《天地之间》,又是一部有着相当鲜明的环保意识的长篇小说。在生态文学领域,钟平无疑是成就不凡,名声在外。最近钟平又出版长篇小说《塬上》,这是一部描写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与环境冲突的小说,显示出钟平的时代意识和他驾驭长篇小说的艺术能力。  《塬上》描写了污染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治理污染的困难,既显得十分真实,更令人触目惊心。虽然如此真相也可以从新闻报纸等途径披露,但钟平的小说描写则要深入细腻得多,产生另一种效果。恰恰是通过治理华塬县的污染这个主导故事,这部小说使各色人物登台,让他们在利益、权力、欲望的选择中暴露出心理和灵魂。  这部小说的故事十分吸引人,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故事在几条线索上展开:有关污染治理的主导线索曲折多变;围绕污染治理、保护区建设,不同的人物关系又展开多条线索,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小说成功之处在于写了一群人物,其中多位人物形象饱满,性格充满张力。每个人物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显示出独特的韵致。固然这里面的人物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制造污染包庇污染的一群人,主要是任万能和县长刘亦然;另一方面是治理污染的原生茂、原尚武、曾智、康文、尚清、柯文等人。任万能是作者花费笔墨去描写的人物,这个人物集中表现了当今中国原始积累时期快速发家的一批企业家。任万能对付父亲抢班夺权也不惜用非常手法,拿着一把刀子架在脖子上,从父亲手中拿来小企业的经营权。而后他到外面闯荡了一阵子,再回来办厂,迅速打开一片天地。当然,他就是污染制造的大户,只顾自己的利益,欲望无限膨胀。任万能这个人物写得富有传奇性,性格多面且有厚度。小说在他的人物关系结构中表现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对领导一套,对旧日同学一套,对女人一套,不同的女人他还有不同的手法。他对老同学尚青是一种手法,对小三杨眉是一种手法,对婆娘也有一手。婆娘杨秀女很有个性,会唱秦腔,长得丰乳肥臀,极其泼辣强悍,任万能却能对付好她,这是何等本事。杨秀女知道他有外室,大吵大闹,任万能晓之以利害,稳住婆娘。另一方面他实际上也陷入了小三杨眉的压力。任万能一方面野心勃勃,八面玲珑,同时也是内外交困,四面楚歌。任万能身上体现出西北民营企业原始积累时期的诸多特点,小说也写出工业化发展带来诸多的问题,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刘亦然则是贪腐干部的典型,但小说并不把他写得特别坏,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曾经有要做一番事业的抱负。小说也写人的七情六欲,并一点点透示出他的欲望膨胀,直到滑向违纪的边缘而浑然不觉。他对同雯雯的感情本来未尝不是男人对漂亮女人的正常喜爱,但任万能一步步让他们的关系变得不正常。干部手中的权力伴随着欲望是怎么膨胀起来的,这部小说写出了相当真实的过程。  西北的作家擅长写历史,尤其是以家族、家庭为纽带的大历史叙事。钟平得西北文化地理积淀之便,他的小说描写家庭、家族的当不在少数。但是,钟平却始终有现实关怀,他并不一味深入西北历史文化中去,而是要透过现实问题来介入历史。对于他来说,历史经常是他叙述的背景,他的小说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文伦理蕴涵,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置身于其中的风土人情,所有这些都自然而然地引入历史。这就是钟平的小说,既写现实紧急的问题,也有相当深厚的西北文化底蕴所在。  小说以原生茂为切入叙事的视点,这个构思就把塬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传统背景交代出来,原生茂家庭作为小说结构的一个中心也被确立起来。原生茂早年经历不凡,一直做到县人大主任,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原生茂作为人物关系的背景,他把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肯定都做了恰当的定位。原尚武则表现了新一代有志于环保的干部果敢坚强的品格,他身上的正能量显得很充足。由尚青和康文则又带动起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故事的背景,尚青与康文的感情纠葛显得十分纯真,作者似乎是在重温已经消逝的爱情,这无疑也是可贵的。为这个时代的情感伦理、为人与人的关系建立起一种肯定的价值。另一方面,小说也写了另一种女子形象,相比较而言,同雯雯的形象就写得更富有张力。同雯雯有着美丽的外表,有着不平凡的身世,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积极去争取自己的机会,去拓展自己的人生道路。她大学毕业,在环保专业和管理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干。她的“情商”也很高,她能与任万能建立起恰当的工作关系,能与好色的县长刘亦然周旋,她心里却更倾向于与正派善良的柯文建立情感关系,甚至不惜以身相许。西北女子的直率伶俐,现代女子的自主与独立精神,所有这些都显示出这个人物形象的饱满丰富和鲜明的个性,是一个能立得起来的人物。  小说中出现的朱鹮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它象征着对美丽环境的渴望,表达了小说中人物与自然的一种关系,小说因此获得了一种象征的深度。由此可见钟平在小说艺术构思方面已经有相当独到的经验。  当然,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还有再挖掘的余地,比如几个正面人物,曾智、康文和尚武,他们都可敬可亲,但总觉得人物形象有所雷同,且性格张力不够。或许是他们受到正面人物容易同质化的限制,作者又太欣赏他们,以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语言、人生价值认同都难以显出有冲击性的个性。但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有鲜明的时代责任意识,写出了当今西北地区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写出了西北生活的风土人情和现实真实,写出了一群有生活质感的人物,使这部小说立得起来,在生态文学这一领域,这部小说的影响值得期待。——本评论转自中国作家网

首发式

减 霾 不 再 靠 风 吹——长篇小说《塬上》首发式,2014.01.09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展位举行。作者和著名文学评论家出席,有精彩观点,值得期待。欢迎喜欢《塬上》和钟平作品的读者参与。

蓝天兮归来——《塬上》的沉思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在推荐语中说“《塬上》在历史与现实勾连的背景下,在贪腐与环保的对冲中,贯注了深切的思考,透过作者细密而真实的现实主义笔触,托起了精神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大而尖锐的主题。”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先生之所以向读者推荐《塬上》,就是因为《塬上》蕴含了当今社会最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精神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话题。当然,雷达先生也肯定了《塬上》对当今基层生活和现实百态的详尽书写与人物形象的成功刻描。我自然也无甚高论,就想在雷达先生没有展开细说的生态主题的基础上,将我读完作品后的思考做点梳理,主要从作品呈现出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和精神生态方面展开论说,而且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的灵魂所在。作者钟平一开始就通过原生茂十几年前离开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进入的华塬县城搬到山里居住的行为把读者带进华塬县空气高度污染的情境中。华塬县“后山有煤,前山有石灰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开煤矿、烧白灰、建水泥厂,煤炭、建材业大干快上,却也搞得乌烟瘴气。……(县城)水泥粉尘污染严重,一年四季见不到蓝天白云。”这种强度污染的大气生态环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带来的严重的危害,而且给农业生产也带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原生茂老伴就因为这空气污染,原先的哮喘病越来越严重,没办法治疗,所以原生茂才带着老伴逃离县城搬到山里去住了。曾经出口国外给当代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秦椒,也因为受到水泥粉尘的污染,外商不要了,不能出口了。深受水泥粉尘污染危害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但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如刘亦然之流却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名义和个人贪欲的刺激下,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成了这些企业的保护伞,如刘亦然给以任万能的鑫兴水泥厂为代表的高污染水泥企业通风报信,让他们躲过一次又一次的环保部门的突袭检查,而对民众的环保诉求却置若罔闻,甚至对原尚武筹建的市一级政府批建的原家滩自然保护区和马鬃梁森林公园也要设置种种障碍,使其不得顺利开展。至于企业老板如任万能等,则在金钱欲望的诱惑和某些政府官员的保护与纵容下,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所犯的罪愆,或者说他们因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压根就没有什么生态环保意识,以任万能为代表,小学都没毕业,况且上学期间还调皮捣蛋,以欺侮弱小为能事。在这种情况下,华塬的空气质量却来越差,蓝天白云简称成了一种传说,一种梦想。作者在展示华塬当下大气生态严重污染的同时,也让小说人物原尚青回顾了华塬曾经的美丽。“尚青记忆中的塬上,一年四季都是美丽迷人的。长长的塬,由远处山坡延伸而来,缓缓而落。深深的沟,从远处山梁开岔而生,由窄而宽而深。春光明媚,麦苗青、苜蓿嫩,油菜黄、槐花香。炎炎夏日,沟底泉水汩汩,甜丝丝、透心凉。收获之秋,苞谷熟了,辣椒红了,柿子挂满枝头。寒冬雪日,举目四望,好一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种美丽迷人的自然生态美,时至今日也不是不存在,只是现实的各种欲望遮蔽了人们的双眼,使他们再也无暇看到并享受大自然的这份美好了,就像作者笔下夏日的马鬃梁那般:“夏日的马鬃梁,满目尽是绿色。绿色层层叠叠,林相丰富多彩,山势千姿百态。山体裸露之处,砂岩像红褐色云带,砾岩面上卵石凹凸,苔藓斑斑。远古的河床湖底,经历了远久的年代沉淀积压,能让人触摸到江山千古,沧海桑田。”我想,作者采用这种对比笔法是想告诉读者,自然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守望和看护这方家园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只有守住了这方家园,我们才能真正的诗意栖居,才能真正的幸福和安康。我们人类源于自然,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畏自然母亲,和她和谐相处,不能再将自己凌驾于她之上,肆意地践踏和凌辱我们的母亲。在作品中,钟平不仅揭示了华塬的自然生态问题,而且还通过对华塬现实社会百态的书写和人物的刻描透露出了华塬乃至整个国家实实在在存在的严重的社会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态问题。我认为,这也许才是作者在作品中真正要着力表达的内容。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生态文化传播的布道者,我想钟平先生一定以个人丰富的生态体验和生态践行认识到了,社会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态的失衡才是自然生态危机的真正根由。在华塬乃县至锦阳市的政界,人事任免和调动除了当事人本身的才能外几乎完全靠人情关系,靠权势人物的推荐和提携,而且人情网千丝万缕,至于干部选拔的组织程序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则形同虚设,根本不起作用。不论是好官清官曾智、原尚武还是坏官贪官刘亦然、孙利等,概莫能外。曾智在仕途上之所以平步青云,除了他个人的才华和能耐外,和他结识好友康文的担任省委组织部长的岳父有着很大的关系;原尚武复原转业后担任锦阳市林业局副局长和最终越级担任华塬县委书记,又与时任锦阳副市长的曾智的极力推荐分不开,而曾智知青时就住在原尚武家,而且原尚武的父亲原生茂还是他当年的入党介绍人;至于原尚青工作的调动,从乡财政所到市财政局,就是曾智的一句话而已;刘亦然起初发迹就是靠着康文向时任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好友曾智的推荐,而后来他认识的退休老干部更成了他官场上的保护伞,即便最后他因严重渎职和贪污受贿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和惩治。刘亦然县长任上,不经组织程序随意安排心腹人员职位的事情就更多了,如孙利被突然提拔被任命为环保局局长就是做好的案例。人们在谴责和批判贪官刘亦然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清官曾智的所作所为的深思,特别是在人事安排和调动上,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多么相似的。华塬当下的这种政治生态其实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缩影,它完全是人治时代的专制政治生态,其危害性是不言言喻的,在当下建设民主政治的时代,它应该是我们极力否定和批判的,可为什么却迟迟不退出中国政治舞台呢?这应该是作者最焦虑和最忧心的吧!在社会上层面,更是人情大于法律,人情大于行政条令和原则。这一点在任万能煤矿出事后被依法逮捕并判刑的过程中尽显无遗。我们知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嫌疑人在刑拘受审期间是绝对不允许探视的,可任万能在刑拘受审期间,同雯雯通过各种关系照样获得探视的权利;判刑后,同雯雯向曾智副市长求情,曾智曾是她姐姐同芳芳的初恋情人,后来为了个人仕途抛弃了同芳芳,可内心一直愧疚不安,一直想找机会弥补,当同雯雯向他求助时,他便亲自向劳改矿打招呼交代,结果任万能的罪责便成了过失犯罪,监狱方面不让他下井,只在监区打杂,后来竟至于弄虚作假办了个保外就医;出了重大事故的煤矿也因为曾智的关照重新启封,结果还是由于技术和设备跟不少,再次出现事故,可却不了了之了。这对普通罪犯来说,简直称得上是天方夜谭。可这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任万能的身上,发生在有权有钱有关系的人身上,如刘亦然和孙利,莫不如此。至于作品中对人们精神生态的关注和书写更是比比皆是。普通老百姓,只关注眼前的水泥粉尘污染,对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充满期待,却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事情漠不关心,丝毫意识不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保。水泥厂老板们,为了赚钱,多赚钱,巧取豪夺,不择手段,根本不管污染不污染环境,和环保部门打游击,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赚了钱,财大气粗,骄奢淫靡,为所欲为。可当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要告状时,又显出一副奴隶相,进入县委书记原尚武的办公室,“齐刷刷地跪下”向其诉说委屈,没有一点人格尊严,再不要说什么平等意识了。一些官员如县长刘亦然和他任命的环保局长孙利之流,为了权欲、钱欲和政绩,官商勾结,无所不用其极,无视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长远利益的生态大问题。难怪人们说官商勾结才是环境污染的大毒瘤。东窗事发被罢免官职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丝毫没有后悔和愧疚之意,更不用说忏悔了。甚至像吴栓牢这样的人,曾经的林业局长、环保局长,如今的自然保护区主任,面对无处藏身的豹子,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豹子啊,我们是来保护你的,你可不能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作为林业局长和环保局长,应该拥有丰厚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思想,可他的这句话中暴露出来的却是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格格不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的一份子,并不比其他生物高贵,应该尊重和热爱其他成员,与其平等和睦相处,并且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也许正是基于长期对社会政治生态和人们精神生态的观察、了解、认识和思考,钟平先生才会在《塬上》里对其有着如此透彻深入而又充满忧思的书写。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自己写小说的目的只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我看来,钟平先生创作《塬上》是有这一追求的,他在叙述华塬社会政治生态和人们精神生态的病相时,看似不动声色不带臧否,但字里行间却饱含了他对当今社会政治生态和人们精神生态的隐忧和深思。因此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要对全民进行一场生态思想启蒙运动的思想。如在原家滩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文明教育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向游客传播和弘扬传统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的生态思想,让游客在游玩森林公园的同时接受一次生态知识、生态文化和绿色文明的教育和洗礼,在精神、思想和灵魂上真正认识并接受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思想,把抑制各种贪欲和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理念化作日常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在世界环保日,举办“华塬•家园”绿色生态摄影展,向民众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和热爱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望。让康文给政府官员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的讲座,培训官员,给他们普及生态知识,唤醒他们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在执政中不再像刘亦然那样只顾地方经济的眼前发展,为了经济发展,为了政绩,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而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前面,让他们认识到自然生态一旦破坏一旦失衡,我们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祜。给官员普及生态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思想,我认为作者的这一情节安排太好了,太重要了,虽然没有展开来论说,有点遗憾。在中国,官员特别是“一把手“官员有无生态观念和生态思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也直接影响着他所治下的生态环境的好坏以及老百姓的幸福和安康,作品中刘亦然和原尚武就是很好的例子。刘亦然执政华塬期间,在权欲的刺激下只追求政绩,只追求GDP,无视生态环境,结果华塬被水泥粉尘污染得一年四季看不到蓝天白云,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原尚武主政期间,以生态立县,关闭污染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结果华塬人记忆中的蓝天回来了,夜晚也能看到星星了,老百姓在谴责前任县长刘亦然的同时对原尚武大加赞颂。在作者看来,也许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态思想启蒙活动,让生态文化和生态思想深扎于国民的精神和灵魂中,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我们的天空才能真正实现蓝天白云,才能真正实现“朱鹮舞,塬上兴”的梦想,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写到这,我不由得想起当年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为改造国民性而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其实现在的中国,亟需进行一场生态文化运动,对民众进行生态思想启蒙,不然我们的雾霾不会自动消失,我们的河流不会自动变清,我们的野生动物的灭绝的步伐不会自动停止,像最近陕西黄陵县老百姓猎杀金钱豹的悲剧将不断上演……我想,这也许也是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吧,但愿我没有误读。

减霾不光靠风吹——《塬上》有感

小说故事很好,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像康文、同雯雯、任万能等合上书马上浮现在眼前。书都完了,再看腰封上的话有感悟与大家分享:今年以来雾霾频,据环评专家估计,雾霾在中国要持续一二十年。雾霾来了怎么办?只能靠风吹靠老天吗!长篇生态小说《塬上》为我们提供一个中国式“治污减霾”的成功案例。华源县以前是“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山清水秀、大天鹅戏水、朱鹮栖息的美丽生态之地,天翻地覆巨变过程中各类人物代表都跃动在《塬上》。如果在中国推广“华源治污减霾”经验,不久的将来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也能“可以自由呼吸”。

梦想的一方净土

很吸引人的故事,一口气读了下去……现实就是这样,谁不爱天清气朗,山川秀美、朱鹮飞舞的净土,尤其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存的人们,宁死也要守住这一方属于自己的根。但是当赤裸裸的金钱与权利摆在面前,权与利与情与法纠结交织在一起。这些怀揣着净土之梦的人们又是否能守住自己的梦想呢?谁又能来成为他们的救世主谁又能平衡好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呢?读着读着故事背后的东西越来越打动我,很能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穿插在故事之中。

关注生态促持续发展 关爱家乡展故土情怀(《塬上》读后感)

获悉著名生态文学作家钟平老师长篇新作《塬上》出版,又阅读了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李星两位老师在北京研讨会上的高度评价,我就联系钟老师,获赠新书,急忙连夜读了一遍,感触很深。《塬上》的精彩,在于写出了一批活生生的人物,透过人物的成功塑造,反映出了当今现实的复杂性、矛盾性,写出了人们普遍心理的觉悟、期盼与向往。塬上的真正价值在文学上。正如雷达最欣赏的《塬上》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不是外贴上去的,而是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在这部小说里,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唯利是图,亲情、爱情、婚外情,反映出了世态百相。 我作为文学小朋友,也是钟老师家乡环境治理变迁的切身亲历者,从一个生态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对《塬上》这本书的阅读感受。一、小说关注生态环境,语言描述非常专业,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永恒的主题《塬上》以华塬县为故事发生地,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这片土地的生态美,以及塬上原尚两大家族世代居住的净土的变迁,突出了生态保护这一主题。当地以水泥和煤矿产业发展经济,污染了环境,又不得不花费精力来治理。原尚武主持建立原家滩自然保护区,努力改善环境,引进朱鹮,与以刘亦然和任万能的利益相冲突。小说开题就描述了原家滩的地形地貌,说明滩即湿地,森林植被茂密,四季气象万千,为筹建保护区、放飞朱鹮打下伏笔。原生茂老人受不了县城污染,执意回故园居住,正是因为塬上生态优美,空气清新。作家笔下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不正是已经放飞朱鹮的耀州区柳林林场那一片秀美山川吗?前年我代表单位去为柳林希望小学捐书,沿新区北行,下了九里坡,眼前的景色,不亚于我去过多次的秦岭自然保护区。全书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既反映了两派的矛盾斗争,又借原尚武的施政思路,把二者的发展统一起来了。在我看来,全书有个点睛之笔,就是“白雀舞,原尚兴”。原尚,可以理解为两大家族,也可以理解为山里和塬上两种环境。从生态角度看,华塬上游森林植被好了,水源涵养功能强了,生物多样性丰富了,自然就风调雨顺了,山里塬上,上游下游,五谷丰登收成好,百姓们就能够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我们大家世世代代向往的中国梦吗?小说通过原尚武阅读原氏家谱,揭示了“天人合一”这样的生态学警示。人类社会依托大自然而生存,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态系统,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氏祖辈的遗训充满了朴素的生态理念。为什么祖辈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为什么家园毁灭、重建,唯一不变的是脚下这片土地和山水。“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崇尚山水,感恩天地”,以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草一木,念之秀山丰水;一泉一溪,护之洁净清纯;一鸟一雀,与之和睦相处”,这些祖训,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才是永恒不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一切,谁也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和头顶山的天。这样的感悟,既可以说是原尚武本人获得的从政理念,难道不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人民公仆们需要学习的朴实理论吗?有句话说,为官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百姓,才能俯下身子踏实工作,服务人民。国家当下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教育执政者们深入群众,接触底气,敬畏民意,补补社会生态学与自然生态学这门课。在小说里,原尚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路,就是以生态为发展旗帜,工业、旅游、果业的发展,都必须是生态的、绿色环保的。小说里刘亦然和任万能的作为与报应,阐述了无论做官还是做生意,谁要是违背了主流民意和自然规律,谁就必然要受到惩罚。说到根本,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空气清新为代价,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烂摊子。小说中的华塬县,经过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了,生态环境变好了,百姓高兴了,山里朱鹮舞,塬上喜鹊叫,风调雨顺,庄稼长的出奇的好。我老家铜川市就曾经是“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水泥粉尘、煤烟污染严重,“走路打着伞,吃饭捂着碗。”是当年铜川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太阳,白色衬衣也很少有人穿。我小时候每次跟父母从孟家塬到黄堡镇去卖柿子,就见街道上空笼罩着厚厚一层灰霾,像锅盖一样,令人害怕。初中时我带着弟弟去耀县卖西瓜和抓的蝎子,总能看见耀县周围的水泥厂冒着黑烟,空气很脏。这些年来,政府痛下决心治理环境,关闭拆除51条大型污染水泥生产线和上百家“十五小”企业,当地森林覆盖率已达44.8%,铜川已建成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现在经常能看到白云蓝天。小说语言朴实,写到汉中市朱鹮保护区和锦阳市原家滩地区的生态环境,文笔优美,如果不是作家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是写不出来的。在当下雾霾严重的中国,钟平老师这部小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化环境、持续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思路。小说里朱鹮的形象,既寄托了塬上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也作为放飞的吉祥之鸟,充分证明了华塬县及锦阳市生态环境改善、经济转型成功。二、小说形象地描述了渭北塬上的民俗风情和风光,体现了作家的故园情怀。作家说:谨以此书献给养育我的那方山水那方人。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跟作家一样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作家充满感情地描述了渭北高原上华塬县的地形,详解了山、原、川的含义与区别,作为土生土长的塬上人,我对此是再也熟悉不过了。书中关于清明节上坟的习俗,老人去世后办丧事、摆饭、祭灵的过程,都是我从小就经历过的。这些事情,我在城里十几年似乎都淡忘了,这次阅读,却发现那些情景依然留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随着年岁渐长,我领悟到,这些习俗正是人类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仪式。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一代代人出生又逝去,亘古不变的,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记得去年中秋节时,和谷老师给我说,人们活在世上,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孩子养活教育大,把老人照顾好再送走。钟平老师在这部小说里,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怀。对一个人来说,最强大的力量来自自己内心的召唤,这种召唤正是以祖辈相传的仪式渗透进我们的心灵。这种内心的启示,体现在小说里,就是原生茂老人离休后何以要回归塬上,就是原尚武转业后领悟祖训,抓环境治理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是刘亦然最后能恍然悔悟获得内心平和的原因。通读全文,能感受到作家热爱故土、眷恋故乡的激情,作家笔下的华塬县又何尝不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追根溯源,每个人都是从乡村出发的。乡村系着我们的亲情,连着我们的血脉。三十年前,我想着要离开家乡的束缚,可是在城里呆久了,我却无比思念它,怀恋小时候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乡村塬上生活。走过很多美丽的地方,回来看自己的家乡塬上,也是植被茂密,青草依依,沟壑相连,花果满山,人情亲切,令我魂牵梦绕。塬上就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的父母,更留下了我童年跟小伙伴玩乐的情景,还有我们渴盼着走出山村的目光。人们在大地上只能过一生,时光一去不返,回到塬上,我就能找到自己孩提时天真烂漫的影子。在这里住上几天,接接地气,我浮躁的心情就变得平和,也涤荡了我在城里疲惫的灵魂。这本小说又一次启示我们,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无论城市咋样变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经济,不能忘了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小说里的锦阳市,原型地就是铜川市。铜川,小时候想着离开她好远,现在看着她多么值得热爱!铜川的煤炭和杂果,几十年养活了多少恓惶的人民。范宽画笔下的溪山行旅图原型地就在耀州;铜川孟家塬是传说中孟姜女的故乡。屈指数来,生我养我的土地,居然是这般神奇。铜川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奉献了无价的煤炭,无私地牺牲了自己,严重的环境污染遮蔽了她美丽的容颜。而今经过十几年治理,山清水秀,新区崛起,经济转型,迎来新生。每次回家驶上新的西延高速经过新区,放眼望去,新的铜川,新的希望,新城面貌就跟南方的扬州一般,惹人喜爱,附近环绕着翠绿的药王山和大香山,秀美的锦阳湖,在这里一脚油门就能去瞻仰游人如织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三、小说塑造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描述了人间社会百态、悲欢离合,令人扼腕叹息。小说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揭示了不同人的命运,写出了一批活生生的人物,透过人物的成功塑造,反映出了当今现实的复杂性矛盾。最令我动容的是康文与尚青的情感悲剧。康文论人品厚道谦逊,文笔与摄影水平精湛,论资历他积淀深厚,可是这么优秀的男人却没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尚青小时候情笃初开了,康文却一直把她当作小妹妹,等尚青大学毕业时,康文却没及时看她写的情书,就此错过了一段好姻缘。尚青的婚姻不美满,多少是因为她心里有康文,在选择对象时随便就委屈了自己,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最终两个人还是走到了一起,可是这幸福毕竟来的太迟。年少时,我们不懂爱情,等懂得了珍惜,那个人已仿佛远在天涯。有时候,彼此错过了一面,就错过了一生。在知青下乡的特殊年代,这样的故事也许有很多很多,留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正如小说《白鹿原》以家族为故事铺垫的背景一样,《塬上》这部小说也是围绕着原生茂家族发生和展开。原尚武是一代有志气有干劲的领导干部形象,曾智、康文、柯云都是给他正能量的几个正面人物。任万能是当今中国快速发家的一批企业家代表。刘亦然是贪腐干部的典型。李铁和原丰是作家用笔较少的两个人物,但他们对故事的推动作用不亚于其他人物。李铁作为县长刘亦然的发小,身处社会底层,既有对刘亦然的敬佩羡慕,又不乏心里不平衡的愤恨。尤其是当他被刘亦然轻视、不屑一顾时,就下定决心要在网上告发刘亦然借为父亲办丧事敛财的黑幕。李铁虽然是一个小人物,无足轻重,他的心态是矛盾复杂的,他揭发刘亦然的腐败只是基于单纯的愤恨,动机也许是不高尚的,但却引致了刘亦然最终倒台。社会上芸芸众生,无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在一定意义上,大家确实都是平等的,即使是一个小人物,在被逼急的时候,也会拼死一搏,引发撼动。刘亦然的下场,有偶然也有必然因素,主因是他自己,给他一击的外因恰恰就是这个名叫李铁的小人物。原丰作为回馈家乡的外商,投下巨资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促进了家乡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当下一大批关爱祖国的海外华商代表,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总在关键时刻出场,为原尚武和康文的工作添柴加火。小说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尖锐对立,正是如今小县城官场微妙的人际关系真实反映。这些人物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个人似乎就是我们的同学与朋友,有生活气息,有现实意义。关注生态促持续发展,关爱家乡展故土情怀。看了这部小说,想说的很多,却只能写下这一点肤浅的感触。我不止一次地读过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读了以自己家乡为故事背景的《塬上》,同样引起我灵魂的震撼。作为钟平老师的乡党和后学,对渭北塬上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家乡人情世故的领略,我是切身体会,又是在一步步体验和学习。这部小说,既是作家对家乡嬗变的深情描述,也是他人生历练的总结。

新年伊始,著名评论家雷达评说《塬上》

《塬上》是一部密度大,人物多,事件纷繁,气度不凡的长卷,折射出人们的生态意识正在觉醒。小说里的每个人都处在变动中,都在表现其在历史潮流中的欲望和追求,每个主要人物都无不充满了矛盾。我最欣赏的是,《塬上》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不是外贴上去的,而是内在地生发出来的。


 塬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