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761586
作者:[美] 阿尔·戈尔
页数:650页

作者简介

谁读懂《未来》,谁就能赢得《未来》
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中文版权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政商界巨擘、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2013新作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对人类未来最坦白、最精准、最全面的预言
将会影响到美国未来的行动纲领
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爵士说:
“如果你为世界将面临的巨大变革感到担忧,那么你应该读读这本书;如果你不担忧,那我劝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继担任八年参议员、八年众议员、八年副总统之后,美国政商界领袖人物阿尔•戈尔耗费八年时间,潜心钻研一万余页研究资料,对近年新涌现的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描绘了一幅全人类未来的精确图景。
书中分六章介绍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是如何彼此交汇和互相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媒体、能源、环保、法律、伦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并指出人类如何能够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
当被问道是否有意在政坛东山再起时,戈尔在书中暗示:在结论中,你将会发现我推荐了一个以本书分析内容为依据的行动纲领。也许眼前的这本《未来》,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成为戈尔的施政纲领。
作者说,这是一本关心地球命运的人必读之书!我们认为,这是一本让政府决策者、公司运营者、业界精英乃至普通大众为未来做出改变的影响力之书。其内容具备很强的吸引力,能够颠覆固有的陈旧观点,拨开迷雾,预见真相,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
它具备四大要素:
【前瞻性】:
本书聚焦长远,对全人类的未来做出了高瞻远瞩的预测,作者着眼的时间跨度远远超越了任何政治或经济研究的范畴。
【权威性】:
本书以数据为依据,基于深度研究和报道,代表了戈尔多年来努力的结果。本书附录中一百余页的参考资料充分证明了本书博考文献、言必有据。
【全面性】:
现代科学从局部出发的认识方法,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本书的价值在于,戈尔推翻了以往将各个问题割裂开来讨论的旧模式,把各种主题之间的联系,根据自己多年的调查研究加以串联,由此及彼地推断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现实性】:
中国以其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的特殊地位,在本书的分析中占有重要篇幅。根据书末附录索引显示,“中国”一词在正文中出现近百次,内容涉及老龄化、经济发展、收入不平等、互联网使用、GDP等诸多方面。戈尔不仅肯定了中国在生物科技、自动化技术等高精尖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还对中国如何维持高速增长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球公司
第二章 全球意识
第三章 权力平衡
第四章 过度发展
第五章 再塑生与死
第六章 边缘
结语
致谢
参考书目
说明
索引

编辑推荐

《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编辑推荐: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政商界巨擘、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家2013年新作;对人类未来最大胆、最全面、最坦白的预测;将会影响美国未来的行动纲领;谁读懂《未来》,谁就赢得未来。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利坚合众国第45任副总统阿尔·戈尔最新畅销力作!

内容概要

阿尔•戈尔 (Al Gore, 1948- )
•1948年3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
•1965年进入哈佛主修政治,196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71年以军事记者身份参加越战
•1976年当选为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
•1984年当选为美国参议院议员
•1992年当选为美国第45届副总统
•1992年出版《濒临失衡的地球》,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2000年参加美国总统大选,赢得普选后,在选举人票选中惜败小布什
•2001年担任谷歌高级顾问
•2002年创办Current TV,赢得艾美奖
•2003年加入苹果董事会
•2004年创办世代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对象包括亚马逊、eBay、携程和迈瑞
•2005年获得威比奖终生成就奖
•2006年创办气候保护联盟
•2007年加入硅谷风投巨头Kleiner Perkins,专攻绿色科技投资项目
•2007年凭借《不愿面对的真相》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200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2013年福布斯估计戈尔净资产至少为3亿美元
•2013年出版《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戈尔总能从新的视角出发讨论问题,给人以全新的启发和思考。--《华尔街日报》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内容涵盖政治政策、经济、科技和最尖锐的伦理难题,阿尔•戈尔在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人类处境这一问题,语言通俗流畅,告诫我们肩上担有怎样的责任。——爱•奥•威尔森 哈佛大学教授,两届普利策奖得主不论阿尔•戈尔在谈论网络、环境、科学还是经济问题时,都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他在书中一一描述了我们将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使挑战在未来将转化为机遇,而非威胁。——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发明人本书令人惊叹地充满智慧和洞见,阿尔•戈尔超越了意识形态,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大议题、大思想和大决案。无论您是保守主义者、不可知论者还是自由主义者,书中的讨论都能给您带来一次惊叹连连的深度阅读体验。——阿瑟•拉弗 美国经济学家如果我们的统治者不肯读经典的话,那他们至少应该读读阿尔·戈尔,他经过八年的阅读思考,为那些政治上左右为难的人们拿出了肯定会长久有效的良策。--约翰·格雷 《卫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地球公司之3D打印的兴起我们过去要花两个月时间和十万美元来制作一个模型”,现在却只需一千美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搞定。人类操纵原子和分子的新能力带来了制造业的颠覆性革命:3D打印。快速成型制造这种新加工过程根据三维数字文档来制作物品,先铺一层超薄的将要构成物品的材料,然后再一层层添加材料,直到制成三维物品。可以使用一种以上的材料。虽然这种新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它带给制造业的优势难以低估,有些成果已经令人感到震惊。一九〇八年,亨利·福特首次在流水装配生产线上将一模一样、可互换的部件组装在一起,生产出福特T型车,从那时开始,批量生产就开始主导制造业,该过程高效、高速、成本低廉,革新了工商业。但是现在有许多专家预测,3D打印的迅速发展将像一百年前的批量生产那样使制造业发生深刻变化。这一程序实际上在被称为快速成型的技术上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这是一种专门领域:制造者先造出一个初始模型,然后以更为传统的方式批量生产。例如,设计新型飞机时常常先做一个三维模型,用于风洞测试。这一领域本身现在也被新式3D打印机所颠覆;位于科罗拉多的LGM公司为建筑师制作建筑模型,目前已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公司创始人查尔斯·奥弗里告诉《纽约时报》,“我们过去要花两个月时间和十万美元来制作一个模型”,现在却只需一千美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搞定。3D打印逐渐显现的潜在能力相应揭示出批量生产的低效率之处:部件储存、这种储存所需的大量资金、材料的大量浪费,当然还有聘用大量员工的费用。3D打印的热心支持者还强调说,3D打印常常只需要批量生产所需原料的百分之十,更别说只需很少的能源成本。这继续加快了使制造品“非物质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使得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产品总量一直维持不变,哪怕其总值增长了三倍多。另外,批量生产对产品大小形状的标准化要求导致了“一刀切”的倾向,这不能满足许多专门化产品的需求。批量生产还要求制造设备集中化,结果还会产生将部件运送至工厂以及成品运送至遥远市场的交通费用。与此相反,3D打印有望将包含各种产品设计和蓝图的数字信息传送至广泛分布于所有相关市场的3D打印机上。英国拉夫堡大学快速成型制造研究小组的高级讲师尼尔·霍普金森说,“如果用户能在街角上一个3D打印商店打印出他们需要的部件,那么境外转移至世界另一头的制造就远不如国内制造节约成本。我们将不再需要在全世界各地储存零部件,不需成本就能将设计储存在虚拟计算机库房里,可按需要随时随地打印出来。”在目前的发展阶段,3D打印还集中在较小的产品上,但是随着技术稳步提高,将很快会有制造大部件和产品的专用3D打印机出现。位于洛杉矶的轮廓工艺公司已经建造了一个巨型3D打印机,用牵引拖车运送至建筑工地,仅在二十小时内就打印出了一幢完整的房子(不包括门窗)!另外,目前的3D打印机可以生产出一件至上千件产品,但是专家预测,在接下来的数年内,这些机器将能生产成千上万件一模一样的部件和产品。有关在3D打印时代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等事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在3D打印经济中,三维设计将占有最大的价值,但是当初版权和专利法的制定并未预见到这种技术,因此需要修改,以应对新的现实。总的来说,版权法常常不保护“有用的”物品免于被复制。虽然持怀疑论者质疑这种新技术是否会很快成熟,美国、中国和欧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正努力工作来探索其潜力。早期假肢和其他医用器材的打印等用途现在正得到迅速发展,便宜的3D打印机已经进入了业余爱好者的市场,价格仅为一千美元。投资3D打印的欧特克公司首席执行长官卡尔·巴斯二〇〇二年说,“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利基市场,声称它不可能扩展。但这是一种趋势,而不是时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提倡更广泛拥有枪支的人也正在鼓吹3D打印枪支,以此作为规避枪支销售管制法规的一种方式。反对者则表达了担忧,认为任何这种用于犯罪的枪支都很容易被融化掉,以防止任何执法当局将枪支用作证据。第二章全球意识之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其最近一份报告里推断有四个趋势的聚集会给网络安全造成问题:·价值持续在线移动,数字化数据变得更加普遍;·人们现在期待公司比以往更“公开”;·供应链越来越多地互联;以及·坏人的手段变得更成熟。因此,几乎对所有将互联网作为其核心商业战略部分的公司,这种全球经济的彻底转变带来了大部分专家所描述的大规模网络安全威胁。有些公司定期收集自己客户和用户的信息,而且经常是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Facebook等社交媒体网站和谷歌等搜索引擎就将商业模式建立在广告收入的基础上,这些公司持续收集每一位用户的信息,以便为了符合每个人的独特兴趣而个性定制并量身打造广告,从而使广告效益最大化。实际上,许多互联网网站把客户看作自己的商品,也就是说,它们从每个用户的大量信息中得到的收益对它们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而不能放弃的。使用Facebook的“喜欢”按钮会自动“允许”网站监看用户的在线兴趣,网站却没有提供机会让用户给予同意。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另一种潜在“网络浮士德契约”的表现。目标广告通过所有那些“cookies”(当用户电脑和网站互动时放置——通常是悄悄地放置——在电脑里的小软件程序)而变得可能,由此赚取的收益支持着互联网上大量有价值内容的“免费”分配。大多数互联网用户似乎觉得这个交易是可接受的,毕竟,他们所接触到的广告都是他们可能感兴趣的。用一位分析家的话来说,这些监测技术“仅仅是提高无形之手掌控力的工具。”涉及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站时,对于这种交易的接纳程度则有着代际差异。例如,很多我这一辈人总是对年轻一代将大量个人信息在Facebook上分享感到惊讶。当有些刚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社交媒体用户发现潜在的雇主会定期查看他们发布的所有信息,有时还会找到一些他们不一定想要让潜在雇主看到的信息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近来,还有一些雇主要求求职者提供访问其Facebook账号的密码以便访问其私人网站。(值得称赞的是,Facebook重申其政策是绝不泄露此类密码,并且还强烈要求用户也不要这样做。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上,让潜在雇主的关注延伸到自己的网上生活,这种压力显然对某些人来说还比较容易接受。)还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聘用后,很多雇员还要受到他们雇主网络监控的管制。同样,在线导航软件——如谷歌街景——所提供的便利使人们容易忽略有些人所担心的自己家的照片和地址出现在互联网上。(谷歌从其拍摄的住家或公司里不加密的无线网络中显然收集到了大量信息——谷歌声称是无意的——这也是一些国家持续争论的话题。)人们没有对此感到不安是因为其他成千上万人也面临同样的风险。那么这将会有多糟?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意识到为他们编辑的文档的性质和篇幅,而那些开始察觉到——并担忧——的人很快就发现没有别无他法,只能任由自己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行动受到监控。网站上所写的隐私条例通常太长,太模糊,太复杂而无法理解,而有些网站提供的改变设置的选项又太繁琐、太困难。普遍存在的数据监测与日俱增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响。互联网用户最常用来形容这种在线监测的无处不在的词是“毛骨悚然。”虽然监测互联网使用的公司总是说用户姓名不会和收集的且持续更新的文档挂钩,但是专家认为将个人计算机号码和每个人的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匹配并没什么困难。随着计算机处理技术更快、更便宜、更高效地稳步增长,一些公司和政府开始使用一种更具侵略性的技术,叫做深度包检测,用于收集发往不同路由器的数据“包”并将它们重新组合以重建原始信息,然后挑选出特定的单词和短语以便为进一步的检查和重建做好标记。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公开表明反对使用深度包检测,并将其形容为对互联网用户隐私的严重威胁。一个通过计算机曝光私人数据最广为传播的例子是,纽泽西州立大学一名同性恋学生的室友利用网络摄像头发布他室友发生性行为时的视频,被判有罪(不幸的是,那名同性恋学生不久之后就自杀了)。包括Facebook在内的一些网站使用面部识别软件自动给出现在网站图片里的人贴标签。声音识别软件现在也被很多网站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这些音频文件经常被用来增进软件记住每个用户口音和发音的能力,以便提高机器识别连贯口头交流的准确性。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一些公司在几周后会清除这些音频文件,然而有些公司会将每一句话永久存档。同样,很多软件程序和应用程序利用定位跟踪程序来更便利地提供与用户所在位置相关的信息。据估计每年还有两万五千名美国居民是“全球定位系统跟踪”的受害者。但是将所有这些信息——访问过的网站,在每个网站浏览过的商品,时时刻刻的地理位置,用户问过的问题记录,无论何时何地出现在网站上的用户的照片,消费和信用卡使用行为,社交媒体发布,以及在公开的政府数据库里的大量档案数据——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如百科全书般构建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包括那些大部分人不愿意被编辑的细节和方式。奥地利25岁的法律专业学生马克斯·施雷姆斯根据《欧盟数据保护法》要求Facebook提供它收集的有关他的所有信息,随后他收到了一个有一千二百页信息的光盘,里面大部分内容是他以为自己已经删掉的信息。这个案子还在等待判决。即使互联网用户既不连接社交媒体网站,也不接受商业网站发来的cookie,他们的隐私有时仍然会遭受个人黑客和网络罪犯的侵犯,网络钓鱼就是一例,黑客给用户发送很吸引人的电子邮件信息(有时模仿从用户通讯录里选出的名字和地址),诱骗人们点开附件,而这种附件包含用于从用户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窃取信息的秘密程序。这种被称为身份盗用的新型犯罪,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现在所有个人隐私信息都能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后果之一。


 未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作者:小贝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美国前副总统在《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一书中说:“世界需要美国明智、明确和基于价值观的领导。不幸的是,美国民主的衰退导致清晰的集中思考能力减退。”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新书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它长达550页,好在有160多页是注释和参考文献。他把他读到的关于世界现状的书都综合到了一起。经过8年的阅读和思考,他为那些对政治感到困惑的人写了一部指南。他的认真和用功令人敬佩,书有的地方写得也很有趣。书中说,很多人喜欢用iPhone的FaceTime视频聊天,以至于有人为了适应这种新技术而整容。一位整形医生说:“有病人拿着他们的iPhone过来,让我看他们在FaceTime上是什么样子。打电话的人拿手机的角度是向下看着摄像头,确实会拍到一些脸和脖子呆滞、肥胖和下垂的画面。病人说:‘原来我看上去是那个样子!我要整容!’”戈尔说,现在有6种变化的推动力:更加全球化的经济、全球范围的数字沟通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影响力和主动权从西方转向东方、不可持续的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生物和材料科学使得人类能够重塑生命的质地、全球变暖。问题是我们的思考能否赶上这些变化紧密相连、相互强化的步伐。“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危急关头。不是地球,没有人类文明它能幸存。”戈尔认为拯救世界还要靠美国。“本书是为全世界读者而写,但它更想为美国的公民传递一条特殊的紧急信息,因为它是唯一有能力提供这种全球领导力的国家。世界需要美国明智、明确和基于价值观的领导。不幸的是,美国民主的衰退导致清晰的集中思考能力减退,造成一系列对关键性问题的糟糕决策。”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评论说,“美国要重申它以前的霸主地位难度很大。美国的衰落不是它自己引发的,因此不是靠国家意志就能逆转的。永久性改变美国地位的是全球化——中国、印度等国家登上世界舞台。”《华尔街日报》说:“一直都有两个阿尔·戈尔。有一个热衷于技术的戈尔,他在2000年竞选总统时,提出用互联网拍卖剩余的政府资产。但还有一个大声谴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节制的戈尔。这两个戈尔都是《未来》一书的主角。但遗憾的是,最后是后一个戈尔占据了优势。”热衷于技术的戈尔兴趣非常广泛,因此他描述了各种尖端科技,从机器人、纳米、人工智能到3D打印。他担心单一栽培的扩大。他说,到90年代,6种玉米占了玉米产出的46%,9种小麦构成了一半的小麦产量,两种豌豆组成了96%的豌豆产出。如果某一个品种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饥荒。戈尔还担心新的优生学会被滥用。他说,生物学家用干细胞制造出了精细胞,未来女性自己能获得精细胞,男人就被废弃了。另一方面,他指出干细胞技术也能令盲人恢复视力、使同性恋夫妇获得亲生骨肉。戈尔说,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使用两只钟表,一只用来测量人类事物的时间跨度,另一只用来跟踪影响人类的天体的运动。他认为,今天地球幅度的变化和人类事件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新思维的一个障碍是对科学的机械论理解。他警告不要对自己的理解的完整性过于自信。原教旨主义姿态并非宗教独有的。还原论认为科学要把现象破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有时会导致选择性关注,使得观察者忽略复杂系统中出现的新现象。过去50年间,电脑的处理能力每18到24个月翻一番。这种遵循摩尔定律的模式一直在持续,虽然不时有人预计它即将终结。虽然一些专家相信摩尔定律10年后将失效,但有人认为量子计算等新的进步将带来运算能力的持续快速增长。个人的大脑随时都能连上数字世界,这会使我们习惯性地依赖外在记忆,这会影响我们的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会日益严峻。人类的记忆会受到沟通技术进步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让一群人记忆一串事实,提前告诉一组人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这些事实,他们就不如那些不知道可以在网上知道这些事实的人记得清楚。类似研究表明,经常使用GPS导航的人会失去一些先天的方向感。我们很多人把互联网当作自己大脑的延伸,这是脑力的重新分配,爱因斯坦就曾经说,不要去记忆书上找得到的东西。但如果神经回路不用的话,它们就会萎缩、失去效力。
  •     “如果你为世界将面临的巨大变革感到担忧,那么你应该读读这本书;如果你不担忧,那你更一定要读这本书!”未来,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未知,所以等待。只有对极少数人来说,意味着一种迫切的驱动,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洞见。未来只属于这些人——那些在大变革来临之前就做好准备的人,甚至那些推动大变革的人。如果你读过《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你会选择去做这后一种人,因为阅读驱动未来,你定义未来。这本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费时八年写就的著作,可谓对人类社会最坦白、最精准、最全面、最大胆的预言。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政坛巨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获得诺贝尔奖又凭借环保纪录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人。他既曾任谷歌高级顾问,又是苹果公司的董事会成员,2013年,福布斯估计其净资产至少为3亿美元。多重身份和庞大的智囊团令其在《未来》的写作上呈现出了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的巨大优势。在《未来》中,戈尔分六章介绍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是如何彼此交汇和互相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媒体、能源、环保、法律、伦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并指出人类如何能够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这六大板块拼组成关于未来的巨大版图,它们彼此交织、紧密关联,它们迫使你在做战略规划时必须有纵横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视野。这本书是“话题之书”。戈尔谈业务外包、机器代劳对制造业大国的影响,谈人工智能、人机互动对服务业、人际沟通颠覆性的变革,他谈全球政治,谈美国民主的式微,谈中国大国之崛起,谈未来民主的推动者乃是中产阶级,民主的希望在互联网。作为一位前国家领导人,他也大谈国与国之间的网络战争、权力平衡和博弈较量,但他也谈社交网络、大数据时代对金融业产品定制的影响,小到手机一族的“一起孤单”他都有感言。作为多年的环保斗士,他谈到“GDP至上”则深恶痛绝,也以数据警醒,气温每上升一度,由此带来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和气候难民的骚动可谓未来世界的“蝴蝶效应”……关于未来,《未来》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只谈推动这一切发生颠覆性革命的各种力量。阅读该书时,你会发现,科技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谈到解决未来危机所能依靠的力量时,戈尔坦言:科技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答案。但同时,戈尔也表示出了一定的担忧,他认为人类会因为太过相信科技的神奇而面临新的危机。“我们有时对新科技所带来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我们必须对新科技的优点和缺点这两方面都有所重视。 科技它因为能带给我们新的力量,也会诱惑我们做出伤害自己的决定,获益于眼前却以未来为代价,对新科技的缺点未经适当思考便允许其使用,我们有时看待问题就是这样不够谨慎。”戈尔如是说。600多页的长篇巨制,200多页的注释索引使得《未来》这本书在严谨、扎实的同时也颇给一般读者以距离感。据说,戈尔输掉大选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颇为学者风范、不够亲民的外表。这本书究竟适合谁来阅读?《卫报》明确地指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兴政治经济体,其精英阶层正需要读一读戈尔的《未来》,因为“他赞扬大众的智慧、揭露一个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真相,可为政界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是政界人士必读的好书”。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本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研究学者都不得不关注的著作。但戈尔显然不这么看。他说:“我在全球各地访问时发现,最有智慧的人往往不在精英阶层,而在普罗大众之中。”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戈尔在书中多次批判美国的精英阶层。翻开《未来》,读者将不由自主地跟随戈尔的思路对个人、家庭、公司继而对国家和全球的命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两届普利策奖得主E•O•威尔森则说:《未来》涵盖了政治政策、经济、科技和最尖锐的伦理难题,通俗流畅地告诫我们肩上担有怎样的责任。除了强大的说服力,戈尔在该书的写作中倾注了极其积极正向的感情,他认为:“数字网络连接全世界所有国家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未来最大希望的来源。”他在前言中写道:“正如天真的乐观可以变成自我欺骗,悲观的倾向也会使我们对合理希望的依据视而不见,我们仍然有希望找到一条途径,避免和战胜摆在面前的危险。”《未来》应该如何去读?读思路,读美国领导人的高屋建瓴、战略眼光,读出危机更读出机遇。读数据,基于深度研究和报导的本书,并非猜测、危言耸听、幼稚乐观主义或空想,而是致力于调查、阐释和陈述的严谨之作。读戈尔的未尽之言,全书200多页的注释索引,将本书的内容拓展得更为深厚,读一本书等于读几百本书。
  •     作者 [美] 尼科尔·布罗德 译者 韦盖利 《 青年参考 》告别政坛十余年,阿尔·戈尔仍然保持着自己在公众舆论中的热度。前不久,我花了整整19个小时躲在书房里,把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新书《未来》的有声版仔细听了一遍。一时间,我的头脑中塞满了诸如儿童肥胖、资源匮乏和全球焦虑等让人乐观不起来的话题。但是,这些内容的确为戈尔的渊博和睿智做了注脚。戈尔一直是这个国家最有名的“呆子”之一,他沉浸于研究与数据当中,跟科学家和专栏作家谈论让世人担心和好奇的事情,然后向公众呈现——正如他在2006年拍摄的、关注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略的真相》那样,《未来》刚问世就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榜。用笔和镜头揭示严酷现实利用在费城进行新书推介活动的空闲,64岁的戈尔对我拉开了话匣子:“我想深入了解改变世界的主要驱动力,并清楚地把它们描述出来……指出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然后提出做出聪明选择的方法,争取把人类面临的危险最小化。”如本书副题所指,戈尔眼中改变未来的“六大驱动力”是:全球经济联系;现代通讯工具和计算机普及;权力的新地理政治学平衡:环境问题与不可持续性的增长;全新技术的研发;气候变化。毫不奇怪,字里行间埋藏的某些数据看上去相当惊悚,“每天有9000万吨导致全球变暖的污染物被排入大气层,吸收的热量相当于扔到广岛的原子弹所产生的热量的4万倍。”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警告,这些污染物终将摧毁一切,比核战争更恐怖。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让更多人失业,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淡漠,让地球受到损害,让隐私丧失,让我们担心被其他国家后发制人。当然,戈尔并不是要让我们害怕甚至绝望,而是主动揭示出那些我们需要领会的、或至少要考虑的一些事情。“我们面对的形势非常复杂,最可能的一种情形是所有人对这些变化都不予理会,这样绝对是大错特错的。”戈尔对公众舆论的复杂性毫不陌生,最近,他就因以5亿美元把自己的“潮流电视网”卖给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而受到质疑。卡塔尔的富足缘于庞大的石油储量,批评者指出,这种靠开采化石燃料发财的国家,本该是戈尔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戈尔强调,半岛台对气候变化的精彩报道证明其并不虚伪。“几个月后你们就会看到,这次交易是非常正确的。我为潮流电视网自豪,它得过很多大奖,是独立的,没有依靠大财团的支持。我卖掉它之前,认真审查了半岛电视台的资格,我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戈尔相信,潮流电视网改换门庭后,在报道气候变化方面将比美国人做得更好。事实上,包括他自己,在当年参加总统竞选时都没认真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我只是听说,得知最高法院宣布最终胜出者是小布什,戈尔对在场的支持者鞠了一躬,道:“在美国体制中,最高法院裁决和暴力革命之间没有中间性步骤。如果选择尊重法律的规定,我们就必须服从裁决。布什的当选是最高法院宣布的,效力毋庸置疑,我对此没有多余的话可说。”把改变的希望托付给大众媒体对气候变化的报道缩手缩脚,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之一是大众不愿直面真相。而事实上,戈尔指出:“单是去年一年,美国就在跟气候相关的灾难中损失了1100亿美元,全国60%的地区受到旱灾,西部燃起野火,飓风‘桑迪’肆虐东海岸。我们不能不去想,老天爷到底怎么了?”回到2006年,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公映之初,有人痛批片中世贸中心纪念馆选址被雨水淹没的一幕“无端制造恐慌”。然而现在我们看到,这个预言成真了,按照戈尔的说法,如今,隔不了几年就会发生一次以往属于百年一遇的气候灾难。戈尔的身体依然很健康,他尤其喜欢西雅图,说当地有“那么多朋友”。2009年,他跟儿子阿尔伯特一起攀登西雅图郊外的雷尼尔山,此行被他形容为“我的回忆中最精彩的部分,太棒了”。他和妻子蒂珀也回过几次西雅图,但他们的婚姻关系于2010年结束了。谈到跟蒂珀分手,戈尔说:“那真是共同的决定,我们有过长达40年的感情。现在我们仍然是好朋友,每年有几次跟孩子们、孙子们聚会。我们之间没有怨恨。”不进行研究或写作时,戈尔会同女伴伊丽莎白·季铎一起在农场上劳作,在家看电影或玩篮球。他表示,自己多数时候在思考未来,探讨使未来更好或更差的各种选择。“我只是把能找到的真相摆出来,尽可能清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剩下的,就交给别人去做了。”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内容繁复庞杂,不适合人类观看,搜有觉得自己了解甚多的人都会为之汗颜。
  •     很不错,可以在闲暇时候轻松阅读
  •     培养全球意识,对我们之后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之后他写的不那么尽人意,但是对于前面的,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均衡,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论述。
  •     不错,很值得一看,写的很有深度和全面。
  •     这是一本相当庞杂的书,参考书目有9页,说明有100多页,索引50页。该书基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和民主政治、权力的全球再分配、过度开发、基因生物学与机器人、还有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对全世界未来应向何出去给出了作者的指导。这书看起来很累,看完了对自己未来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该做些什么多了一些信心。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心得记录一下:1. 古德堡印刷机改变了教会垄断的信息与教育从而为民主社会拉开了序幕,现在的互联网自媒体+MOOC有类似的功能。“国家”在将来未必存在,尤其是地理国家。2. 对于能源的可再生性,我依然乐观。人类会找到足够的能源。3. 气候变化可能马上就会展示它的力量,重塑地缘政治和经济,比如淹掉广州香港,深圳才是新珠三角的核心。4. 淡水应该比油卖得贵,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
  •     当你看到封面时,你就已经看完这本书所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了。
  •     很多数据,提到的内容很多,但给人有些乱的感觉。总体强调全球化影响及环境保护
  •     220多页的注释、名字解释,真心让人唏嘘不已
  •     实不实的搞点思维构图,加上一点肤浅的科学3d打印,无聊加上写手
  •     富有哲学思辨,期待咱们的领导人也出几本书
  •     作者从不同角度阐明观点,学识之宽让人羡慕,但一些观点不可苟同
  •     全球视角,非常好的一本书
  •     关注不一样的世界
  •     还没看,不过包装很好,书很新,很喜欢
  •     先链接一个“读家视点”的《未来》解读视频: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33188
  •     我這種水平的,都感覺長句翻譯不連慣
  •     终于读完了...不好意思地说下午读着读着睡着了..囧。记得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曾多么打动高一时的我。关于这本书,美国副总统的视角就是宏观大气啊,作为一本讨论全球驱动力的书确实以数据和视野令人信服。从信息、权力、资源、生物、科技政治经济这些角度对人类的发展及历史作了回顾与考量,很多地方还读不太懂,不过启发、拓展与深思也不少。正如师傅说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未来就这几点驱动?"作为一个搞人文的,多少觉得"创意"未列入其中像是缺了一大块。有待思考吧。
  •     世界问题的百科全书,对于全球社会和气候的乱象丛生做了很好的梳理。
  •     果然是定向思维
  •     投票给戈尔的,和戈尔是同样觉悟了!未来--属于时间范畴的一个命题罢了。
  •     前副总统的战略视角让人耳目一新,民主与资本主义,智能机械人、自动化与日渐衰老的人口,随着二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过度发展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口的持续增长与有限的粮食供应能力,地球村可供养的资源已到极限了,人类的发展又再次走向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世界会经历二战后最大的调整吧。
  •     世上有期望未来更加美好的人们,他们有公徳性。
  •     帝都出租司机是喜欢喷的。抛出句话就能接上扯两段,天安门吉普车事件是哪个组织干的,空气污染爆表原因blabla,不时蹦出牛逼词儿,带上流行的技术,无时不在弘扬帝都侃文化,读这本书就有种坐在出租车上的感觉。
  •     戈尔作为总统对于当下的问题的了解全面程度堪称一流,是领导者所必须的,可惜的是可能缺乏一点点魅力
  •     这本书将近四分之一是的参考书目,解释出处等等,作者写作的严谨可见一斑。读《未来》客观的说,是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纬度,不同高度看世界发展,书中思考:想要发展经济,调和不好新科技带来的人伦挑战;法律法规甚至宪法,是否适合新的互联网社会,互联网哲学,或者未来的某些意识。
  •     业务外包、
  •     转借给了同事同事也读不下去为何翻译问题还是内容问题当时是被网易新闻的一则新闻吸引来购买的警惕冲动型购物呀呵呵
  •     未来
  •     这书很厚……只有在知道书后三分之一部分都是备注的时候,我才有勇气翻开封面。一句话简单总结就是——前副总统:“美国对地球的命运很忧心,我们管地球管得还不够好,在我、在我。”
  •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我读起来觉得比较吃力。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水平有限。
  •     值得一看,内容很强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