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108050137
作者:田家青
页数:233页

作者简介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且认可的唯一入室弟子,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年来文博收藏界的风云流散,王世襄夫妇不折不从、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日常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内容概要

田家青,男,1953年出生。多年潜心于古典家具研究,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其学术著作《清代家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中、英文版)是此领域的开创和权威之作。
田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自1996年以来,开创了视家具为艺术品的创作实践,设计制作具有当今时代风格的传统家具,出版有《明韵--田家青设计家具作品集》(文物出版社版,2006年版)。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南周14年6月5日 作者常罡原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27畅安王世襄先生生前身后,叙其人其学其艺之文章书作,可谓连篇累牍。惜多依据先生自述文字、履历陈档及友朋辈录闻逸传,不外乎其家世、嬉游、发奋、追宝、罹难、成就、才情诸章,既源取单一,复资实有限,则口慧耳拾、饾饤抄掠、人云亦云乃至讹误相袭,自在所难免。故虽列千篇,终归一律。家青从世襄先生游,忽忽漫漫三十年。此番诉诸笔墨,摭记其师门朝夕,感悟缅怀,不发陈言,拒炒冷饭,一言一事,均出乎身接目睹,乃他人无缘得知之第一手实录。诸多写世襄先生者,每写公众印象中之世襄先生,似概念名片,如标准影照,颇觉隔阂。而家青写来,鲜活趣动,亦庄亦谐,一血肉质嗅之世襄先生,跃然于纸上。既与世襄先生相识如吾辈者读来,亦辄生耳目一新、得窥所未见、闻所未闻之感。书名曰《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出版前,诸议纷纷,家青尝为此询余。余谓此书可冠之名或百种千种,然只此书名,惟尔田家青可用,惟尔田家青有资格用。因是定之。人与世襄先生交往,初即之,觉其温温随和。接识渐深,又觉其平易中有不易捉摸而难近暱处,似对坐咫尺,却拒人千里之外。盖先生治学为人,外圆而内方,入世极深而又出世极远,晋郭宗林评黄叔度所谓“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之句,大堪移赠。先生一生,历荣华、经劫难而昂然复起,识世阅人,目光如炬,待人虽宽,然慎于交友,择徒则更严。晚岁享大名,私淑仰慕而思入其门墙者多矣,而独与家青相得,青目垂顾,相与探古物、著新说、制佳器,事无巨细,悉与商略,真似文苑雅集,精神宴饮无虚日,陶然而忘机,情谊则在师友父子之间,洵称异数。余尝思家青夙根通慧,勤勉向学,踏实肯干,好恶与世襄先生同,处世风格亦大类,或是师生情笃日好之个中原因,“有事,弟子服其劳”则尚在末次。然终亦不甚了了,因若讨其究竟,实关乎冥冥中命格玄妙。忆初识家青,一日留饭,家青随手打电话问世襄先生某菜做法,如聊家常。余从旁讶然悄问:何竟与先生亲随如家人,不见毕恭毕敬之态?家青夫人即答曰:“还真绝了,他们爷儿俩就是投缘。”生来投缘,或为不解之解。世襄先生之学,文史邃蕴,华彩斐然。又平生不做死学问,阐研匠艺民俗,而掘乎大雅出其中,其渊博精深,不惟家青,凡今世后学者孰能望其项背,遑论后世电信智能之新生代代!故人言:钱锺书或再有,王世襄则难能再。初家青往见世襄先生之时,已在京城古旧家具圈浸淫有年。端赖下乡插队时所学木工手艺,仅就鉴别真赝而言,因熟谙木作,明析底里,察人所失察,辨人所难辨,其眼力可谓“入木三分”,当不在乃师以下。世谓家青乃“王世襄先生惟一入室弟子”,据余所知,此名分,实非家青自请,乃自世襄先生之授意,盖家青不愿假先生之声望而标榜自重,颇类当年木匠齐白石拜湘绮老人门下故事。后家青更以艺木高手而治学而治器,厚重浑朴,内慧巧思,其斤斧绳墨之绝技,制器里手之独特视角,想世襄先生亦未尝不艳羡,故家青执弟子礼,并非传统意义之课读受业,其受惠于世襄先生者,在领悟其境界,濡染其风致,追摹其学范。且世襄先生友朋辈中,多海内外文博名家与收藏巨擘,家青缘师之荐而尽识之,如访王季迁先生读宋元人画,与叶义先生谈竹刻,学养进益,可谓得“师”独厚矣。今以文物品鉴观师生二人之学,世襄先生以“望气”捕攫神魂;家青则“望气”之外,又能另辟蹊径,透视榫构,敲骨剔髓,尽得匠意心机之隐奥,与乃师虽途略殊而同归。复取观师生两家著述,不尚浮辞,老老实实,有一说一,从不卖弄学问以吓唬读者,则学风又一脉而相承也。世襄先生与家青,以余私下窃念,实乃今世两大异人、大趣人也。尤因与今世之风尚格格不入,故又不当生于今世。余尝语告世襄先生云:“您应当生在乾隆年间。”先生笑谓曰:“生在万历年间也不错,那会儿文人玩意儿特多。”信家青倘闻此言,亦当颔首而心向往之也。盖大明嘉万为明式家具之黄金巅顶,家青可直拜大匠之门,或竟是彼大匠中之一员,相偕出入作息,随时探讨,而不必呕心沥血于四百年后,以“明韵”制器向彼辈输诚致敬矣。一哂。晋嵇康尝言:“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早年之家青,无世襄先生之提掖点化,焉达今日气象!晚年之世襄先生,于家青倚仗特重,无家青之匡力扶助,不独所行诸事,难得如是完美,桑榆暮年,使身边无心灵对话晤谈者如家青,绝难免“四海无人对夕阳”之寂寥。因悟两人之交往,既为知音赏会,同气相求,砥砺学问,更于精神上相守相望,彼此激励,相约高尚其事,以与世风时弊之大潮相抵拒,既存无奈,又美而近乎壮勇。此师生之交,乃两代人文孤旅者心神之交,其所承载,乃两代学人文化托付之重。掩卷复长叹:家青少年失学,然生性好学而竟学有良师,终获谛真传,诚谓幸哉。世襄先生得一心满意足之弟子,可以薪火相传、胜蓝可待而自藉欣慰,亦足云幸矣,足云幸矣。
  •     既其身文 且亦国华——《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随札——《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随札■王亮  田家青先生是王世襄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1979年27岁时初识先生,从学王先生30年,最有资格给这本书起这个名字——《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30年间亦师亦友的交往,王先生的神气和身教,对田先生孜孜不倦的提携、鼓励、教诲,使田先生从一个古典家具的业余爱好者,修养成为古典家具艺术的研究者与传承人。在充满感怀与温情的文字中,田先生记录着他与王先生的诸多往事,此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先生的明朗深邃。在王先生的引导下,田先生的治学与做人也便明朗地成长,师徒间充满着人世间最真切的情谊,清明而端正。  王先生一生鉴人遵循的原则是“不听你说什么,关键是看你做什么”。田先生初识王先生,便带去自己制作的木工工具,随后研究并升级龙凤榫工艺,还用老红木方桌腿的旧料制作家具模型,令王先生刮目相看,才有师徒间这般的投缘。随后田先生受王先生影响,识得英语对于家具研究的重要性,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自学外语,三五年博闻强记的奠基,近10年的勤学与积累,终于发表了流畅自如的英文论文。如此的勤奋努力,是用切实的行动得到登堂入室的殊荣。田先生为学习英语付出的辛劳,王先生作了间接的肯定,他说:“不管什么行业,即使是艺术类的学生,掌握英语也是必需的。现在英语的环境又这么的好,如果连这点儿毅力都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成事儿。”当年王先生就读燕京时,玩是全身心地玩,可学也是拼命地学。他自诩为“髫年不可教,学业荒于嬉”,但他一生著述的广度与深度,能看到先生的奋进与勤苦。  在学术研究方面,田先生初期的写作一直被王先生无情地否定。起初三四年呈文章给先生,先生总是随手翻一翻,然后退回,不仅没话,连表情都没有。直到相识7年后,才写出第一篇获得首肯。原本田先生想编写“令人震撼”的大部头著作《清代家具》,搜集整理了近1000幅图片资料,被王先生削减成具有代表性的150件。在王先生不言之教中透露出的严谨与踏实,让田先生摆脱了“好高骛远、好为人师”的自负,随后的学术研究中力求每一处都踏实严谨之至。王先生的精谨,因为他认为著作面对的是历史。他说:“这些书,若按照每年有10个人看,1000年下来还有一万个读者呢。关键是书有没有历史价值,是否值得传承下去。”  为了开拓田先生的学养与眼界,王先生将一大批世界级的收藏家和著名的学者介绍给田先生,如朋友圈中的启功先生、朱家溍先生、黄苗子先生、黄胄先生、傅大卣先生等。田先生去美国考察博物馆藏品,王先生给各大博物馆写介绍信,注明田先生是他的朋友,在帮助田先生时他也感同身受。同时又给美国的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写信,叫人捎口信,又是打越洋电话,让他从银行的保险柜里拿回来指名点姓的几幅宋元名画,逐幅给田先生讲解。还介绍杨乃济、傅熹年、萨本介等先生指导田先生,诸位学人的优良品格和作风也带给田先生很大教益,令人感到王先生亲切而慷慨,扶持后学何等的不遗余力。  王先生在燕京大学时做《中国画论研究》,便有老师提议送先生去哈佛大学进修,可是由于上学期间养鸽、架鹰、遛狗,带蝈蝈进邓之诚先生的课堂等等这些“不学无术”的举止,出国留学的提议被洪业先生否定。洪先生还主动告诉王先生:“学校开会讨论去哈佛留学的人选,有人提到你,让我给否了。”王先生的父母是洪业先生的好朋友,也支持洪先生的决定,并告诉他:“洪先生这样做是对的,你这样贪玩,原本不该奢望被送出去。”王先生对此表示理解,可是留学深造的愿望依然强烈,便径直去找司徒雷登校长帮忙推荐。留学事宜虽亦未成行,可时过境迁,让我们眷念的是燕京师生之间的坦荡与真诚。齐思和先生当年被洪业先生看中,作为送往哈佛深造的不二人选,可是齐先生因为自己是中国史专业,觉得出国留学无所适从,便不愿前往。洪业先生气急无奈之下便找到齐先生的父亲求助,逼迫着齐思和先生似是在“父命不可违”的传统观念下,不得已而留学深造。行前经过洪业先生的指点,齐先生在美国的学业如鱼得水,顺利成为燕园第一位哈佛博士。燕京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师生感情如此融洽,真的是令人神往的景致与亲情。王先生回忆起燕京大学那段时光,也意味深长地说:“燕京的教育简要地说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从来不试图左右学生的思想。”  王先生指引田先生的不仅是学术上的造诣,更有心性上的清洁廉明。文物鉴定和察人观色一样,最好的方法是“望气”。纵观王先生一生的行迹,他的著述与收藏,见识和修养,总带着庄重谦和的意味,流露着敦厚却又博大的气息。黄侃曾说:“死而不亡者寿。学有传人,亦属死而不亡”。田先生如今在家具研究方面的造诣,仿若是王先生学术生命的延续,有如看到余英时先生的文章言论,总能感受到钱穆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人品格。钱穆先生创办新亚书院立有学规数条,第十五条是:“每一个理想的人物,其自身既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完整的学问,其内容既形成一理想的人格。”这本书里展现的便是王先生治学处世“知行合一”的品格典范,是王先生人生的端庄与清明。  “既其身文,且亦国华”出自《文心雕龙·章表》,我理解的大意是:学人的文采与品格,也是国家的荣耀。
  •     “不冤不乐”,是王世襄先生经常喜欢说的一句北京老话,意谓为了自个儿的喜悦爱好,“简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没罪找罪受”。如家里收藏近百件明式家具,不仅挤得活动空间锐减,且每年须花费如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做保养,累得不得了;驯大鹰,“熬鹰”为重要一环,六七夜不能睡觉,右臂架着鹰满大街遛达,到茶馆与同道神聊,再接着遛,至天亮之后有人接班为止。另如漆器、竹刻、古琴、烹饪、养蛐蛐儿、种葫芦、驯獾狗等种种,莫不是“不冤不乐”之谓。田家青作为老先生的入室弟子,写《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亦记载了自己之“不冤不乐”:为练就超群的木工绝活儿,无捷径可走,付出的代价是,“关节肿大,双手伸平,十指如同患帕金森症一样颤抖不停”。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谬矣。田家青写这本回忆录,让我想起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那种温文且温暖的师门受教在在使人怦然心动,或许因为此种场景或氛围愈来愈稀薄而少见,如今只能于追忆中缅怀了。王世襄与田家青的师徒关系,并非如今高校、研究院里导师和研究生的形式,约略有些像传统的“学徒制”,不是固定式的授课,多随意自在的言传及身教(当然全无旧式的半剥削人身依附),不拘行迹,不拘时间地点,且无学艺的期限,作为入室的弟子已然融入恩师的生活中,绵延数十年。这种手工作坊样的带徒法,距离我们已经太杳渺了,若详加审视之,或有陌生感的启悟亦未可知。田家青结识王世襄先生是在1979年,而为王先生所接受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已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不管是苦学英语写明清家具的英文学术论文,抑或苦练木工实践能力至如患帕金森症,“无疑有助于他(王世襄先生)对我这个人的整体评估”。而有资格进入师门,其标志往往体现在一些小事上:如有一次田家青说起一件瓷器上的款识形式,念为款识(shi),王先生忽然打断他,郑重告诫:“哦,记住,以后这个字在这里别再念‘shi’了,应该念‘zhi’。这个字有两个不同的发音,意思完全不同。”田家青不解,因为很多人都这么念,王先生说:“不对,不是大家都念错!以前我没纠正你,你也用不着纠正他们,往后当着他们就别念这个‘识’字,直接说‘款儿’就行了,犯不着跟谁较这个真儿。但在真正的学者面前和正式场合里,一定不能念错,这一个字儿并不简单。”风起于青萍之末,细微处方见真确。田家青对王世襄的“不冤不乐”,显然是习得颇深。他的专著《清代家具》,成于商品大潮蜂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别人都在想方设法挣钱,他却沉下心来卖苦力做研究,单单近千件明清家具的照片,拍摄就花了十几年时间,“这种干法(或称之为这种‘玩法’更为确切),不仅花光了本人所有,连夫人留学回国,节省下来的一些积蓄也搭了进去。”(王世襄为此书做的序所言)另有一个有趣的插曲,田家青不擅烹饪,总被王先生“踩咕”说他做饭不及格,于是下定决心做出一样独特的食物来“雪耻”,最后选定芝麻烧饼:“以攻科研课题的方式来专门研究一下做烧饼”,精心选择芝麻、芝麻酱、面粉、盐、花椒,甚至专门改造了一个铁皮小火炉,以酒撒拭,果然一举成功。“不冤不乐”的精神,所在皆是也。王世襄对艺术品的赏鉴,有一些有趣的词:“景儿”、“味儿”、“神”。绘画有“景儿”,器物有“味儿”,书法有“神”,这是一种评价标准,与技术派判然有别。技术派斤斤计较于一些“招数”,抱着一个器物翻来覆去地又照又看,与自己牢记的“招数”按图索骥去对,符合即真,不符即伪,振振有词,认为是确论。王世襄有篇文章《望气与直觉》,提出“望气”说,是另一种境界。田家青体会,王先生自小涉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捕捉到了这些器物间内在相应的联系和时代精神,找到历史脉络,因此能站在高端,不是着眼具象,而是放眼宏观,对各类艺术品和鉴定品加以审视判断,透过器物的表象看到时代特质和艺术水准两个本质”。作伪者可以在细节上做技术造假,但无人可以造假历史,王世襄的“望气”说看似玄奥,其实奠基于唯物主义的客观之上。这种对于“精神气儿”的琢磨及领会,显然是田家青在师门的极大收获。应该说,王世襄先生的学问,包罗百般,非常人可及,这有时代交汇的因素,亦有个人天分的因素。田家青是很努力的弟子,但在如此贫瘠的一个时代,他在师门能够习得的学问仅为取湖泊中的一瓢饮而已。王世襄在明式家具、古代绘画、漆器、雕塑、竹刻、古琴等领域,乃至养蛐蛐儿、种葫芦、驯獾狗、放大鹰、品鸽哨等“玩意儿”诸多方面,均有精深的研究或玩赏,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入室弟子的田家青,主要学习古典家具研究,其余大抵未接触,想来王世襄必不会藏私,只是弟子的能力未及矣。于此,我们只能慨叹许多事物都在进化,但个体之于学问的涵养并非与时间的推移成正比,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体。如此看来,这一册师门受教记,既记录了王世襄先生的朴实身貌与弟子的孜孜努力,亦留下更为多元与含混的思虑意味。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看到直接导致我买去上海的机票
  •     嗟乎! 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马未都,不知有田家青! 王世襄先生唯一入室弟子,跟随先生三十年有余,得先生之真传。田先生的文字耿直却不乏幽默,挂着嘴角浅浅的微笑读完此书。一个可爱的老头,王世襄。一本让人感觉很舒服的书...特别特别喜欢
  •     “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
  •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又长知识,个人觉得王先生才是真正值得人们敬佩的人,有才华,却低调不张扬简朴却又有生活情趣,羡慕作者有王先生这样一位良师益友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感叹王世襄先生的人品、境界、学识。
  •     与先生共。
  •     以玩乐的态度对待专业,以专业的精神尽情玩乐,王世襄先生让兴趣成为情趣、志趣,使关注成为专注、倾注。推荐与三联生活周刊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系列报道一起阅读。
  •     一本静下心来读的书
  •     老先生品人的标准很高啊!不知他面对陌生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其实我心里有个困惑,到了一定水准和地位的人,都有一套评价他人的体系,这不必说。然而为什么有人高冷有人随和呢?我不知哪种是自然的,也许只有身处其位才有资格评判吧!但我先投后者一票,因为我不能没有温暖。
  •     与先生共。好。人年轻时,应该见识下高山。即使一生达不到,眼界也开阔了。王世襄先生符合我对于北京人一切美好的看法。真是好,好极了。
  •     細細讀來,各種諷刺辛辣,有趣有趣
  •     大白话,挺实在。就是有点嘚瑟。
  •     文字質樸,笑着看完的
  •     如果遇到好物件和好人,凭自己的眼力和物力,能收到门下的就结一段善缘,留不下的,强求就是妄想。遇不到的,就许个愿吧。
  •     情真意切无花活。老辈风骨今无存。畅安确是一代奇士,也是亦师亦父一真人。
  •     大玩家向大大玩家致敬的书
  •     王畅安与田家青:另类的研究生培养案例。田先生非专业出身,还是缺乏一些基础,如“款识”读音问题,如“您们”。不过,这不影响。毕竟重点不在于此。
  •     文物我是不懂,读此书真真是学做人。王老是人品学问都极佳的大家,是真名士
  •     2014年读过的最喜欢的书,没有之一。
  •     跪着读完的……五星献给无比才气与和气兼得的大牛王世襄先生。
  •     赞,素喜清爽简淡的明式家具,想去上海博物馆看看王世襄先生旧藏。将来或许买个明式的书案,不用红木,一般木头就OK,有点设计感。
  •     关于先生的一点一滴,总是很有兴趣知道
  •     邊看邊笑。老田也真是的,要不要這麼說啊!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林林总总,王先生风骨。看到李如一在读和分享里面的只言片语,才想起自己早就读过。
  •     我最喜欢的老头
  •     喜欢王世襄,汪曾祺,沈从文,马未都这类有点恋物癖的老文人
  •     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以前只知道王世襄先生是大收藏家,看了书才知道王先生也是水平很高的大学者。比水平高更值得钦佩和铭记的是他正直严谨的学风。
  •     王世襄先生与田家青之间师徒情谊甚笃,令人好生羡艳。读此书之间,数度开怀大笑。田先生以他平实生动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即烟火气十足又不负“大家”之名的王世襄。想来这世上有多少人希冀能赢得像王世襄这样的大师垂青,哪怕指点一二亦实为受用。但真正能得大师信任者,则凤毛麟角。继而不难想见,田家青先生在治学领域之刻苦与处世境界之高远。崇敬之词不复赘言。因对文玩所知甚少,我对这一部分的著述不过是囫囵吞枣,恐怕连一知半解也说不上。当然,即便就王、田二人对学问所费之功尚且不论,王世襄夫妇勤劳朴素的高尚品格,则实乃我辈应极力学习和效仿之典范。
  •     甚好。
  •     好久没看这类散文了,特别好。看王世襄好玩,正直,有风骨,一下才看懂了明式家具的孤傲,写论文看多少资料都没不及...因为北京文物单位不待见,把王世襄全部明式收藏偷运出北京进上海博物馆那段很感人,真乃人间正道是沧桑。
  •     不错,虽然主要是为了吹捧自己,但是读来比较顺畅
  •     2015.10
  •     开始看时觉得作者自大狂,不爱看。后来看进去了觉得好真实好好看。自己去读吧,很有收获。
  •     能将大葱做成绝活的文化大师
  •     这本书还不错,和王老在一起学习交流的每一个细节都刻画的十分到位,尤其是房内的一景一物都很详细,足以证明田家青先生是个观察入微,又与王世襄熟络到极致的人
  •     真正值得敬佩的人!
  •     虽文博界与自己相去甚远,但对王世襄先生还是感兴趣的。看书前对他所知仅停留在玩家、吃主儿、明式家具这几个关键词上。看了田家青这本忆往,对王先生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的风雅格调实在是钦佩不已。
  •     和有意思的人相知相交,真是人生幸事。
  •     大家风范,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     挺好看。里面错字有点儿多。
  •     先生之风,源远流长
  •     有一写老师的
  •     主旨是拍马屁(拍王),吹牛逼(吹自己)。文化水平很低的回忆录,什么“明代的赵孟頫”之类的。即使经过了编辑的统理,里头仍有荒诞至极的病句。某张王氏夫妇跟田的老婆孩子的合影,旁边解释说,现在我的孩子都这么大了。。。。这么大是多大?跟照片上王老一样大还是跟什么一样?又扯蛋什么望气。通篇根本就是借着老人的名字来不要脸地煽呼自己。
  •     朋友推荐看拓宽知识面的
  •     图书馆找不到太多王老的书,又不敢冲动直接把锦灰堆什么的全套直接买回家,看到关于写王老的故事书就迫不及待的借回去读了。有几个小篇章中描写的王老很可爱,性情中人。其余书中大部分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不过倒是和数名比较贴切,无功无过吧。
  •     文笔质朴。点滴往事。竟直接拉近了和王先生的距离。
  •     质朴。
  •     在回家的飞机上,一口气读了三个小时,王世襄先生不仅是治学严谨,为人处事也是值得尊敬,感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