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海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64153016
作者:罗拉拉
页数:353页

作者简介

《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集结了罗拉拉近十年来的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涉及的文化人物有导演李安、田壮壮、荣念曾、贾樟柯、林奕华;作家白先勇、木心、苏童、叶兆言、毕飞宇、朱苏进、韩东、鲁敏、葛亮;艺术家陈丹青、张晓刚、毛焰、范杨、徐累、汤国、喻慧、姚媛、张继青、柯军;设计师朱赢椿、速泰熙、赵清、陈卫新等,作者以知识女性敏锐的感知,新颖独特的视角白描文化人物、评点文艺作品与文化现象、讲述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亦配有作者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
本书还佐以罗拉拉本人的绘画小品,以“原汤化原汁”的自然嵌入彰显文集个性特色。特约已斩获多项国际书籍设计大奖的平面设计师赵清倾情设计。此书已获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大奖。
Forgotten Sea—Straddling Art Notes(author Luo Lala) contains dozens of cultural arts figures interview notes, character sketches, art criticism and essays over the author’s past decade.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character line drawing", "literary criticism" "Kunqu Notes" and "private space", talking about literature, painting, theater, film, architecture and the lifestyle and various, involving cultural figures such as directors Ang Lee, Tian Zhuangzhuang, Rong Nianzeng, Jia Zhangke, Lin Yihua; writers Bai Xianyong, Mu Xin, Su Tong, Ye Zhaoyan, Bi Feiyu, Zhu Sujin, Han Dong, Lu Min, Ge Liang; artists Chen Danqing, Zhang Xiaogang, Mao Yan, Fan Yang, Xu Lei, Tang Guo, Yu Hui, Yao Yuan, Zhang Jiqing, Ke Jun; designers Zhu Yingchun, Zhao Qing, Chen Weixin. From her female keen perception, the author uses an innovative and uniqu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line drawing characters, to comment literary work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to narrate her past ten years’ experience of Qunqu broadcast, but also with the true stories of her personal emotional life.
The book is also accompanied by Luo Lala’s sketch paintings, naturally highlights he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Zhao Qing, a well-known graphic designer, who has won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book design awards, designed this book which has won the Award of the Most Beautiful Book in China in 2014.

书籍目录

记录是履历 遗忘是修行 (序)
一、人物白描
印象速写:
艺术家篇
作家篇
导演篇
跨界走笔:
速泰熙 行走在没有边界的艺术空间
赵清 中国设计师要记得自己在东方
朱赢椿 在时光之河中顺流,逆流
陈卫新 用建筑与小说表达南京
深度访谈:
徐累 另起一行……
汤国和他的“査济村计划”
范扬 与我不同才更喜欢
胡小石 板书漂亮得学生不忍心擦
顾笃璜回忆录(上)(下)
张继青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毕飞宇 我喜欢和陌生人聊天
毛焰 艺术家的潜能就是可能性
田壮壮 又骑上电影这辆自行车
贾樟柯 我喜欢回头看
克洛德·朗兹曼 眼泪是真相的证明
齐康 我至今每天都在画画
故事人生:
木心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吴念真 不一样的月光
翟永明 狂想与深渊的美丽
舒婷 作为树的形象
王小波 那个诗意世界里的“水怪”
黄梵 脱离“弹道”飞向文学
葛亮 风暴中心的平静
钱小华 老银杏,新先锋
二、文艺评论
不合时宜之痛
安娜的火车已经驶离
爱的单向
隔着玻璃,狠狠爱
从未丢弃
小人物大世界
厌倦过后就是热爱
在异乡
关于屈原的公共记忆与私人情感
秦淮河边月半弯
三、昆曲笔记
半堂度曲课
度曲欢会
第一次看《夜奔》
唐七唐八
静止的观看
槐安国外梦未醒
明朝卖卦紫尘中
今昔有钱人
刘凯琴与洋罗拉
则见风月暗消磨
看不懂与自己看
四、私密空间
我的小学
女朋友也是正经事
豁蒙楼与水榭
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在遗忘的海上
我们的遗忘海(代跋)

内容概要

罗拉拉,笔名肖林,知名媒体人、资深昆迷、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已出版随笔集《像蝶一样的碟》(江苏文艺出版社)、《旋转木马》(古吴轩出版社)与艺术文论《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多部图书,担任过央视与江苏卫视合拍的大型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荣获金鹰奖、星光奖等)的分集撰稿。


 遗忘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遗忘海》读至一半时,去了趟拉拉家,吃她与女儿从宝应老家带回南京的黑菜和面条。为了给女友们带些好吃的,她大包小包拎得手酸,菜带了十斤,面条分了六七份。她会吃,也会做。卤茶叶蛋要放十几味料,卤汁添在面汤里更是锦上添花,手里的鸡翅木筷子上刻着“拉拉私厨”,是青青为她定制的。胃里妥帖,眼中亦是美的。她手快,买菜快,做饭快,十点钟打算请客,转眼就是一桌。她写作画画的手也快,别人常常见她在玩,在和朋友聊天喝茶赏花,不过第二天醒来,常常就会看到一篇文章,准确、流利,放松,有韵律。总之,不失水准,效率和质量都极高。她的文字大多是暖和而洁净的,带着微微的肉感,不隔,不紧。《遗忘海》是她的新书,是多年来文化采访、文艺笔记和生活随笔的集结。文化大家、文学大师、昆曲、古籍阅读、秦淮旧事、童年、大学、往日时光……看着汁水丰富的目录,对每一个嗜好文化与文艺到骨子里的读者来说,想必会有口舌生津之感。也像素说得那样,有精神上的醉氧感。这个目录就像多年来她内核的折射,这个核立体饱满,每个面向独自延伸,都是丰富的,它们共同构建了这个叫罗拉拉的人。拉拉的文字有韵律。文学是有音乐性的,拉拉的文章常常以低姿态、浅而平常的切口进入,自然流利的叙述,几乎已经让人满足。不过到结尾处,却又让人有新的台阶可上,出其不意、抒散之后的抑顿,充满了诗意的韵律感。比如她写朱赢椿,结尾处问:“那你会去做什么呢?”“不知道,还没想好……”她写道,明朝散发弄扁舟。书中韵律之美,俯拾皆是。她活泼明亮。写大学时代,“有一回寒假将近,父亲寄来一张汇款单,留言处只写了段乐谱,我愣了半晌,才破译出,是费翔那首《故乡的云》里的:归来吧,归来吧。”这是她人与文的来处,有此浪漫的父亲,便不难理解文字中蝴蝶般灵动的飞扬。她深情自持。读书的后半本时,拉拉正带着女儿去苏博看唐寅与丰子恺的展。后半本中,有大篇幅的苏州印记,她的深挚回忆。在苏州,她重回母校,将老楼、图书馆、老师和同学一一放在心间走过,有暖,有敏感的情愫,也克制。她甚至记下,当年桥边买橘子的水果店还在。回来刚一天,她又为苏博、苏大、平江路和拙政园写下诗篇。她下笔准确。写姚红,看她的画,看她的穿衣,便说,“猜想她的内心是严格的。”她尤其能在云端与地面之间悠游游走。即便内心未尝不有烦扰苦痛,她还是几乎能够不被这些生活中的咬噬阻滞住。有段时间,她这个资深文化娱乐记者被调去去跑物价与水电气。于是,每天,或者每个月,她都会去记很多菜价、以及各种汽油、柴油每公升的价格……她来到菜市场,“菜场尽头,密密麻麻排了许多小盆,鲜红鲜红的是鸭血,有的还沾了羽毛。”羽毛失去光泽。她却画下一幅幅简笔速写,将这些热辣蒸腾又污水横流的生活切片提纯、记录,吮吸着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甜。这是她的弹性和才华。这些速写聪明俏皮、文艺风雅,菜市场与鸡鸣寺的樱花在她笔下同样活色生香,她还会为它们写诗,写下伤心菜市场之歌。她还时常在买菜时抱起菜场长大的女童马小娅,为她拍照,和她玩,用微信“报道”她,以至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知道尚书巷菜场有个大眼睛的马小娅。这便是罗拉拉。写字、画画、做饭,真诚,温暖,流畅。写下以上这些感受的第二天,我忽然想起还有一些话没有说。群里聊天,拉拉为前半部有工作稿的痕迹而自我批评。但这正是我想说而忘了说的采访之功。工作稿,采过的人太知道了,目的性、预设、版式,即便你自己带着归零的心,但你要发表的那个平台早已将隐形镣铐画好。在这种前提下,功底平庸加心绪消极如我,常常随便写写拉倒,以至于不大愿意去采访,因为觉得对不起被采访人。这是我有过的消极晦暗。但拉拉还是做得很积极的,这是一句很客观的评价。在采访顾笃璜时,记下他小时候在怡园,夏天的荷花开了,仆人便跑来告诉老太太。提前准备一天,老太太便会带着家里的女孩儿到园子里吃喝听曲赏花一日。顾家的男孩子没这待遇,因为女孩儿要嫁人,要对她们更好一点。老太太带女孩儿们过好日子,原来是这样的心理,红楼梦里倒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类新鲜而实在的古典生活记录,拉拉将它们备份了。写白先勇亦是细致处动人,写他头皮一片焦土,写他谈到情时温柔的声音。拉拉的文字松活鲜润,她的人亦是如此。三毛曾说,生活是蛋糕,写作是蛋糕上的那颗樱桃。我想,拉拉或许会认同,因为她的文字都是行走在生活里的,并与每一个日子水乳交融。往事抵不过遗忘的海洋,她说,能记多少就记多少吧。那就随意,最重要的是,在菜市场与餐桌、书房、茶桌间,她的身边都有一群呵手取暖的人,她们彼此理解,提供热能。在此书的女友篇中,拉拉写道:“我要对我的闺蜜说,你是我的头孢拉定,你是我的六味地黄丸,你是我的眼药水,你是我的速效救心丸,你是我的乐友你是我的佛西丁(百忧解)……”既然琐碎平凡痛痒难免,文学与这世上其他一切美的物事都那么令人沉醉,而相似的灵魂都是那么“情投意合”,那么,就让药不能停吧。(苏罗梨)
  •     一直以来有个习惯,就是在打开一本书后,不是先读文章,而是先咂摸书的装帧,还有许是编者和作者联合起来,做出的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细节。是的,我就是因为这些小细节而被这本书吸引的。“我们留下的文字,就像是记忆之中的歌词,它涵括的不是记忆的汪洋大海”“也许,哪个时代都需要几个这样的人物,他不在浪尖上,他也并不深藏谷底,他只是静水深流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尊敬他。”“记录是履历,遗忘是修行。”这些像绳头小楷样的文字,置放在书页打开的最前面,像一支别致的插花,放在洁白的墙角。你可以看不见她,但你不能忽视她。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罗拉拉,是在先锋书店的一次活动中,我们都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台上的人讲书中的故事,然后我瞥见身边的一个女子,着一袭深色的过膝的袍子,有些旧时文人的雅,但她低头记录的样子,又多了些灵动和俏皮。然后,同事向我介绍了她,这时候,我才得以端详到她的全貌,特别是她的眼睛。我一直在想,凡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多少会有些愤世疾俗,或者遗世独立。但在她眼里看不到,她的眼神是那样清亮,清亮到仿佛能照见对面人的心灵。但她的笑容又是那样和蔼,她就那样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好像面对自己的家人一样。后来,知道她经常会组织一些曲会之类的雅集,那时候自己刚回南京不久,方才知道南京还有这样一群有趣的人儿,他们不定时地聚集在一起,以诗文作乐,以昆曲烹茶,倒是让人心生几分羡慕。虽然自己不能融入太多,想想能观望也是一种美好。直到这本书的问世,便对罗拉拉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之前,对南京的文化人还存在于以往学生时期的阅读范围,好像除了叶兆言、苏童、毕飞宇等人,就没什么好看的了。但在罗拉拉笔下,让我知道,原来南京倒确是块宝地,藏着那么多蛟龙似的人物,他们或许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扎根在梧桐深处,要么写要么画要么构筑要么念唱,要么驻足,要么张看。他们构成了南京的一抹看不见的风景,能时常氤氲出南京的某种气质来,你可能察觉不出,但你能隐约触摸到,嗅到,慢慢地能浸入你的骨髓里,血脉里。她写苏童的寂寞与坦率,说他看上去不好接近,实际是因为腼腆;写鲁敏说话语速快,口头表达常有点书面化的稚气在;写那个屡屡获得过“中国最美的书”的装帧大师朱赢椿,在罗拉拉的笔下,朱赢椿就像其著作《蚁呓》一样,过着一种反时代反常态的如微渺蚁群般的慢生活;同样是装帧设计大师的赵清则不同,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将商业需求与你的艺术追求嫁接好,最终能够坚持自己,影响大众”;还有近年风头正劲的陈卫新,他设计的先锋书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店,南京的文化地标,作为朋友,罗拉拉笔下的陈卫新不但是位绝佳的建筑设计师,更是位小说家,还是位诗人。也许,只有心中有诗意的人,才能设计出超凡出尘的作品来吧。当然,书中也提到南京以外的人与事,她写陈丹青是个好看的男人,高高的,干干净净,走路很快。其实走路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吧,罗拉拉通过陈丹青的表直达其里,让人觉得这个男人原来是这样的啊,除了一开口就是话语中心,原还是这么干净而明亮的一个人儿;写木心,写那么多人之所以迷木心,是因为木心有旧时文人的雅,又有当今世人的痴,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还有吴念真、翟永明、舒婷、王小波、黄梵、葛亮,等等,你无法想象,在罗拉拉的笔墨里竟然藏着这么多行当这么大年龄跨度的人们,这些优秀的人像星辰耀眼,但又如此诚朴地现于字里行间,仿佛都一一鲜活地坐到了你的对面。突然想起这本书的定位是跨界艺术笔记,这是作者的初衷,也是编者的匠心所在吧。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昆曲,据说罗拉拉也是在十年前才接触到昆曲,并许以毕生最爱的喜好之一。她组织的每一场雅集,似乎都与昆曲有关,她与一众好友混迹于城南紫金戏院、兰苑剧场,像穿梭在时空里的恋人,迫不及待去赴一场邀约。她与昆曲名家张继青的忘年之交,与昆曲新秀单雯等人的惺惺相惜,都在书里用曼妙的文字娓娓叙来,一个个都恰似“如花美眷”,悄看着这似水流年。修史者当先修心,但自古以来,修史者大都为政治所用,便无心可读。而我们作为历史的过客,尘渺的一部分,谁也逃不脱流沙般的命运。但能记录的人,却是幸运的,也许我们都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会被遗忘,但因为有了记录,便给世间留下了一抹美好的存在。罗拉拉写这本书的意义便在于此,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那些笔下的人终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直到夜已缄默,直到我们都沉睡,直到另一个时代悄然来临。
  •     过去的很多年,在我的生活圈子中,我都属于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的那一类人,也常因此怀疑自己,这样是不是真的不太好?直到来到南京,因着一些朋友以及内心的念念不忘,粗粗窥见校园之外的南京文艺地图,这才感觉到自己并非另类。在这其中,罗拉拉是很重要的一个朋友。春节假期,带着《遗忘海》北上,旧岁新年的交替间读完这本书,如同躲开喧闹在遗忘的海边闲散漫步。这些文章,很多不是第一次读,但当它们以书的形式配以独具创意而素朴的设计以新的面貌呈现时,那些文字好似被赋予了新生命,营造出更为纯粹的文艺世界,令人沉思、触动。读到很多响亮的名字,其中一些活跃在南京或是与南京有着多多少少的关联,名字指向的那些真实的人,有些见过一两次,或是说过一两句话,有些早早阅读过他们的作品,或在某次展览上欣赏过他们的画作,也有我深爱多年的舞台剧导演,以及完全不知晓的,因着罗拉拉独到、真诚的表达,对他们有了更多角度的了解,阅读过程中的细微感触与记忆、阅读经历、兴趣深深浅浅地应和时,有精神上的醉氧感,我想这就是南京于我最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的朋友们和罗拉拉对于我的意义。罗拉拉是幸运的,幼时受到好的熏陶,得到足够肯定,加之天资聪颖,一直在文艺之路上玩着写着行走着,举重若轻,乐此不疲。如今,她的积累像春种秋收一般,收获了一种叫“罗拉拉”的人生。很欣赏拉拉的鉴赏力,那些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评论,常常一两句看似随意的解读,都会瞬间击中你。曾经听她不经意地说起过,“《小团圆》改变了我对张爱玲的看法。”大学时读过一点张爱玲,觉得这个上海女人实在太冷,刻薄没有温度,很多年都没有改变印象。记得《小团圆》刚出版时在文化界引发轰动,去过先锋书店听讲座,也买了书,然而读一点就读不下去了,无法改变成见。也许是机缘未到,书一搁就是好几年,直到罗拉拉这句话,激发了我的好奇。《小团圆》根本就是张爱玲的成长史,疏离客套甚至生硬的母女关系,一个玩世不恭的父亲,还有上海人的“势利”,都是她童年的伤,几乎没有获得过温暖,在情感疏离的世界中,她单刀直入人性深处,少有期待,去除美化,在她的视角里自顾玩味,倒也提供了另一种参照。对张爱玲,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同情。2013年夏天,舒婷来南京,罗拉拉在后来的文章里写到,“舒婷看上去淡淡的,微笑后有几分冷峻,虽然也并不推辞有商业色彩的诗歌活动,却话语不多,不迎不拒……她也在维护一个诗人,一个时代的尊严吧。”尤其最后一句,提出一个新视角去理解这个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人,她可以被感知的另一种可能性。高中时代就跟着朗诵课老师背诵舒婷的诗,“我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曾经被我一遍一遍地朗读,若干年后,当她来到我生活的城市,我却放弃了这次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读到这段话,忽然就被戳痛了,隐隐地疼。她对韩东的评价也很独到,“由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生活压力,大多数中国男人都无法好好面对爱情,也从未好好思考过爱情问题。独特、敏感、善良的气质加上很早就成为自由职业者,韩东这位学哲学出身的诗人比任何一个中国作家都更严肃地思考了爱情问题。……他写作中的这些部分,往往被人们忽略了。”韩东是导师的好朋友,在当年的现当代文学课被极力推荐,但似乎没有看到过这个角度的解读,这触发了一个女性读者对他作品的新的好奇。在回忆一场令人艳羡的文学讨论时,罗拉拉引用韩东的理论——女人有两个阶段的人生,对于可以专注于“读书、做饭、工作的”第二次人生,她如此解读,这是“告别某种残缺、呼唤与等待,重新回到类似学生时代的一种自我完成。”过了三十岁,知道这新一种的“自我完成”正在自己身上发生,看到这段话,会会心一笑,不同于韩东的表达,它更接近女人之间的懂得,也是相互的鼓舞。她是如此敏锐的鉴赏者,跟随她的导读,总不会失望。她的一个朋友说,罗拉拉的才华在速度中,她写文章快、画画快、语速快,朋友圈发布动向总是新闻记者的速度,作为一个缓慢而迟滞的人,确实常有跟不上的感觉。不过不要紧,罗拉拉是包容的,她不仅有情感上的包容,也有智识上的谦和。她不会低看你,交流时,是假设你与她有共鸣基础线的,这是一种尊重。就像她谈起荣念曾时说,“他把我放在一个中立的有理解力的立场上。”作为小师妹,常常也能在她那里感受到类似的态度,被这样的态度触发。在她的闺蜜中,我是忝列“昆曲蜜”的一类的,“我都快老了。不过因为你们,我还会像个小女孩,经常拿了一大把票,在剧院门口等你们。”在认识她之前的那几年,很多次拉着朋友一起去兰苑剧场,而现在,每次被这样等待时,你可想而知,我的内心是何等幸福。农历年前经过帝都,在国家博物馆的罗丹雕塑展上看到罗丹的遗嘱,罗丹劝诫后生:“请从内心深处,坚定地保持真诚。毫不迟疑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一人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真实的。”虽然是小师妹,可我并非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总感觉隔着一层,涉猎不多,思考不深,尤其拉拉身边有很多学养深厚、才华横溢的朋友,想到这篇文字会被她转发,就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然而,我心赤诚,还是回到自己的角色,这样真实地表达阅读感受吧。许多年来,要么形单影只,要么艰难地寻找同伴,但我认识的罗拉拉,和我们小群体(她的若干闺蜜群之一)里的这群女人,她们诚恳地对待文学和艺术,哪怕遭遇侧目,也不刻意改换了流行装去迎合时代,这让我有如回到精神故乡。书里引用的王小波——“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全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我们在故乡的似水流年里,分享片刻欢愉,宽慰彼此的失意与悲伤,不用去到哪里漂泊流浪。触动远远不止这些,这本《遗忘海》,是故乡的一棵大树,是村口的那条小河,是留有无数成长印记的小树林,如有召唤,安顿心灵。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遗忘海》记录了她记忆深海中不想,不能,不愿遗忘的事情。
  •     https://img3.doubanio.com/dae/ps/dangdang-6fac0886bb7d7afd4aaf988c806c6e4f.png
  •     形式大於內容
  •     名过其实
  •     只看了前面艺术家访谈,中间昆曲不懂,后面自己的生活琐事写的了无生趣。看来只适合当记者,不适合当作者。
  •     古法晒蓝图,棒。
  •     顶级装帧设计,正文纸质略差,如果可以做超轻纸,就完美了。作者自画插图像藏书票,但太小了,字如蝌蚪,几不可认。内容部分,名人访谈最好,其它一般吧,泛泛而谈。总体很好,甚至感觉到一丝疗愈效果。
  •     此书装帧设计实在太张狂,内容排版独具匠心。文章涉及访谈,笔记,回忆录。晕染的文字,是海水也是泪水。
  •     字体和排版很特别。有很多待拓展的知识。
  •     封面装帧设计别样清冷素净
  •     晕染文字的设计很特别,遗忘的海水冲蚀着记忆,我们的记录都是在奋力打捞。回望那些激荡过内心的往昔,不知是海水还是泪水,斑驳了记忆……
  •     可能大多数人即使是艺术家也是乏善可陈的吧,访谈很没劲。也许好的访谈不在于为被访者立住人格,而在于被访者说出了多少真正的思考。不要总是经历经历经历,然后听起来很酷很酷很酷。
  •     完美的装帧,内容吗,适合咸蛋无聊时看。
  •     有意思的一本书
  •     因为装帧设计太好看买的这本书,还好打了七五折,不然真的不值48。内容一般般,不过排版独具匠心。书的名字很文艺,遗忘海。里面的晕染文字很特别,不过里面的插画真的无力吐槽,看不清文艺看不懂画了什么。
  •     这本书特别的地方是装帧设计,有点日式,或者说是有点古典。但我觉得也并不是很美,书主要看的是文图,排版过于计较,反而妨碍阅读。对昆曲不了解,书中比较喜欢「故事人生」和「文艺评论」。三星半
  •     形式大于内容,也并没有很美,泪晕还以为是印刷错误。
  •     可能我是豆瓣看过这本书的极少的认为这本书文字美于形式的人。
  •     设计新颖独特,内容清新自然。
  •     没有在场感- -
  •     装帧设计至极,文艺到骨子里,文字清新隽丽,大都是文学艺术界的大师采访,内容没怎么读。
  •     装帧设计很喜欢。被水迹淡却的字迹,夹杂了些文字表述外的情绪… 遗忘,是修行。
  •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zhuangbility的装帧,也差点因此错过这本还不错的书。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作者文笔也不错。PS:潘盛在书中出现了三次:)
  •     文字过于零碎简单,完全捕捉不到书里的信息,像是某个下午在书桌上随手写作完成似的。亮点在于装帧设计、里面的手绘插图,可不可以理解成图片大于文字本身的意义。
  •     看看装帧即可,内容水
  •     现在读书也是要看颜值的,内容可能其次,装帧做的要给个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