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日记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9
ISBN:9787801273710
作者:顾准
页数:442页

作者简介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书籍目录

序一: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
序二:智慧与良心的实录
商城日记(1959.10~1960.1)
息县日记(1969.10~1971.9)
北京日记(1972.10~1974.10)
致陈敏之的最后一封信
基督教
附录:
顾准生平和学术思想
我所知道的顾准与“三反”
顾准的最后十年
送别——在顾准身边的最后一个月
注璧——一位不应遗忘的女性
致顾准伯伯的最后一封信
迟到的理解
患难之交 相濡以沫——骆耕漠访谈录
我与顾准的交往——吴敬琏坊谈录
编后记

内容概要

顾准(1915—1974)思想家、经济学家。1915年生于民国初年从苏州移居上海的一个中医家庭,在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后,因家境清贫,无力继续求学,12岁就到潘序伦先生创办的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当练习生。随后通过自学会计学,成为掌握现代会计知识的专业人士,1930年,十五岁的他便以其在会计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在上海工商界崭露头角,被誉为“奇特的少年天才”。20世纪30年代,有多部会计学著作问世,是上海知名的会计学家。1934年完成的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成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
顾准于1930年组织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进社,后转入武卫会。同年10月,因武卫会组织被破坏,第一次流亡去北平。1934年后,曾任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上海分会主席、总会宣传部副部长。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冬北平“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1936年2月,自北平回到上海,先后担任过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党团书记,职员支部书记,江苏省职委宣传部长、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在文委工作期间,与经济学家孙冶方(当时为文委书记)认识并共事。1940年后,曾任中共苏南澄锡虞工委书记、专员,江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苏北盐阜区财经处副处长、淮海区财经处副处长。后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1月回到华东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华分局财委委员,淮阴利丰棉业公司总经理,苏中区行政公署货管处处长、中共华中分局财委委员、山东省财政厅厅长。解放军占领上海前夕,任青州总队(接管上海财经工作的一支干部队伍)队长,积极准备接管上海。1949年5月,随军回到上海。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长、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和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为建国后上海的财税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2年的“三反”运动,他受到了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1953年后,曾先后担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物司司长,洛阳工程局副局长。1956年入经济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后,开始研究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问题,最早提出并论证了计划体制根本不可能完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成为探索市场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运行的第一人。并写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5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下放劳动回到经济研究所,受孙冶方委托研究会计和经济,相继翻译了熊彼特和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学著作;1965年再次被划为右派,并在随后的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4月,他的妻子汪璧因不堪迫害自杀。他遭受迫害期间,仍坚持独立思考,特别关注民主问题,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追问“娜拉走后怎样”(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怎样)的问题,写成《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病逝。
顾准对经济学、会计学研究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银行会计》、《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中华政府会计制度》、《社会主义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翻译作品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约瑟夫•熊彼特)、《经济论文集》(琼•罗宾逊)。文集有《顾准文集》、《顾准日记》、《顾准自述》等。


 顾准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顾准之于今天的意义,相较于学术遗产,他留下的人格遗产更显珍贵。面对一整个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与尴尬,中国人还可以弱弱地说:我们有一个顾准——或许,是有顾准们。在可以想见数量并不多的顾准们当中,顾准的幸运在于,他在肉体被折磨摧毁至死后,能有这样几个小册子日记留下来,留给他自己一丝幸运,更是留给这个民族。
  •     这本《顾准日记》包含了三本日记: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简称“商城日记”;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简称息县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记录,简称北京日记。吴敬琏和李慎之的序言都很值的一读。本书的附录也很重要,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顾准这个人。商城日记历时最短,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围绕吃饱肚子问题,描述到了当时人们对饿死人已经“司空见惯”的触目惊心的惨状。这种环境当中,顾准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并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 做一个历史观察家。他确实做到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天生的过人能力。他“思想的自由”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学历史方面积累之上的,例如:“我是否变的卑鄙了?我偷吃东西,我偷东西吃,我不如青年人有献身精神等等?不,没有。如法捷耶夫描写两个人在远东森林里打游击一样,我也后也要如实描写自己。(50年1月16日)”普通人,没有什么知识储备,想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保持独立的思考,是不可能的。互相揭发,互相批评,贫病交迫的情况下还要争取表现“积极”,争取“过关”,能有什么动力,能力去思考?真的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时代。用顾准的话说:真是活见鬼!人间何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商城日记12月22日中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个体制会自下而上地崩溃吗?”他的答案是,不会。理由很精彩,这里不过多摘录。还有诸如此的一些大胆发问和异常冷静的思考。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记在了日记中,是需要勇气的。想起冯骥才当年也只敢把一些想法记在纸片上,然后绞尽脑汁地到处藏匿。。。日记中夹杂着一些骂人的脏话。可见,没有谁能够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即使对外伪装的再好。这样的私人日记公开发表是否合适姑且不论,毕竟逝者已逝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绝对是顾准最真实的个人独白。其它一些著名的日记,如《曾国藩日记》,曾氏在世时就是公开在朋友圈传阅的(至少早期的那一部分是这样),里面虽然也有诚实的自我批判,但也不能跟顾准日记相比。离开商城,顾准展示了一种振奋人心的乐观精神:“到南口去也好,当资料员也好,总比在劳动队强。在劳动队的艰苦的日子里,凭站岗的时间写,凭田野休息的时候读,仅有的资料是人民日报,也不曾中断我的观察与研究,今后还有什么困难环境可以难倒我呢?”(59年12月30日)商城日记中的这种自信,狂傲之情,在息县日记中,已暗淡了很多。顾准将息县日记命名为“新生日记”,第一句话即是“决心转变立场,跟毛主席继续干一辈子”。颇有点让后来把顾准捧到很高的人失望和尴尬。这段时间他经历了妻子去世等重大打击,情感上常常有抑制不住的悲痛和自责。有人评论说,此时顾准“由于心理创伤造成了认知崩溃,思想已经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1971年元旦,他写到,“这是1971年元旦的21时,这一天已经过去了。老了,没有年轻时迎新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无穷希望了...”。读着有无限悲凉。尽管如此,息县日记中还是有很多对政治和经济问题深入的思考,较之商城日记,这里阐述的更为全面,具体。北京日记则是一个简单的读书记录,附了这段时间的一个完整书单。1972年回到北京后,肺病已经加剧,他在北京图书馆争分夺秒地查资料,做笔记,写出了《希腊城邦制度》笔记。笔记虽未来得及写完发表,这种精神也足以令人感动了,尤其在读了其胞弟陈敏子在附录中记录的种种情形之后。在他生命中最后的阶段,一些理解和钦佩他的人尽了最大的力量给予帮助和关心。他的一些兄妹甚至亲生子女,则采取了不闻不问,冷漠无情的态度。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血缘关系很多时候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人与人之间,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才是深厚感情的基础。这样的感情是不分性别和年龄的。附录中的《送别》这一章附有张纯音女儿咪咪写给顾准的信,十分动人,也引人深思。摘录其中一段作为结尾:“… 东岳的月光下你告诉我要像小孩捡石子一样收集知识财富,从那时起我才下了活一生学一生的决心。你对我讲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目标,即使明知道这个目标是自欺欺人的,也要向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否则你生活就没有中心。在这一点上你就是这样做的,你对我起了以身作则的作用...”
  •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记部分,另一就是序言、信件、附录部分。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个人日记,其内容多为每日生活经历及思考,读起来甚为轻松,而作者的日记内容又使得阅读过程不轻松,对恶劣生活细节的描述往往会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相联系,比如父辈们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经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如香港中文大学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记述。部分摘抄:别了,劳动队这个Concentration camp;难道社会主义也是愈到东方愈野蛮吗?国庆建筑与哀鸿遍地同时并举,但人们对此联想不多;饥饿是可怕的!饥饿促使人相食、卖X、说谎、拍马、害人自肥。我要活下去…;力求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上寻求自己灵魂的安宁;中国农民是容易满足的;群众不济事,决定领导可以胡作非为;高尔基区分了家雀与海燕…驯顺的家雀…海燕又怎么能是驯服的工具?若没有一定的宗教情绪,某些崇高的情绪,在知识水平低下的人们中间是不容易产生的;我是否变得卑鄙了?不,没有。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宣传与教育的力量…人们硬是说,相信丰收,又自觉节粮。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大学时在旧书摊买的。除了唏嘘就是恨。有人称顾准是中国大陆五十年代以来唯一的知识分子,必须要读过这本日记惨烈深沉的部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个骄傲但清醒的知识分子,如何狡猾地寻找食物,不致成为饿殍,“我将潜伏爪牙忍受十年,等候孩子们长大。”
  •     终于写到顾准...死线已经近在眼前!战斗吧少女!
  •     多年过后。我们依然想念他
  •     顾准,1915~1974 一生命运多舛,坚持真理,正直诚实。此书为其一生三个阶段的日记,是对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中国几大历史事件的反思。
  •     肿 到处都是肿by《顾准日记》 并非看不出性格上的问题 但耿介的人还是耿介 顾准还是顾准
  •     中国少有的思想家
  •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     性命之言
  •     因为是日记,读起来比较困难,毕竟无法流畅。算是草草了解一下顾准先生吧。
  •     劳动改造太不容易了。要是我在当时肯定挺不住,佩服老爷爷身处恶劣环境还能思考。
  •     从柴静的《岁月让我们从批判走向建设》里知道了顾准,从讲述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注意到顾准。这书是他的日记,感觉更真切。里面有他的牢骚,脾气,也有他的观察与思考。是区别于别人写的他。日记是一个人反省自己的形式,也学着开始写了。
  •     商城、息县、北京三部分日记读起来除了对时代对人心的摧残和人性的莫测以及平日的精神需求此时变为温饱为重的部分感到惊诧外,没有太多感触。直到读到临近结束的一百页,才惊觉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下来有多不易,而先生离世前的冷清和寥落,读来让人暗暗泪垂。更坚定了好好读一读《顾准文集》的想法。但是终究是日记,所以推荐指数还是四颗星吧。
  •     2001-第三十九本
  •     人类的中国儿子,“我站在高处……不,高傲而沉思。”
  •     朱學勤心心念念的獨立知識份子
  •     日记本来就没有可读性
  •     饥饿 偷盗 说谎 告密 浮肿 死亡 人相食。 历史一定会给出一个交代,而不是自然灾害
  •     1、最近读书特意加快了节奏,当然很多不免粗读,不过之前保持的一个月稳定读4本左右的速度确实太慢。注意阅读方法。2、读你们的日记真是大有裨益,而且总能让我心安下来,同时又让我感到自己选择的这个生活方式是对的。我个人不能坚持写日记:1)还是意志力偏弱。2)不善于发现素材。3、
  •     知识分子与饥饿的缠斗 良知的阉割与思想的觉悟
  •     儒生。
  •     虽然他也还是左派,但他的思想有分量,人格更有分量。
  •     日记中尤以息县日记价值为最,附录等等皆可见顾准思想与人格之独立。
  •     商城日记写民野哀鸿遍地,人人自危。可见某笑面冷血屠夫好大喜功,可耻至极。后半部分无价值,大可略过。
  •     王小波说的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     本科时候看吴敬琏的文章时,偶尔看到他的老师 --“顾准”。他是上海滩上自学成才的著名会计,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热血的知识型官员,他是一个耿直的学者,他是一个那个时代孤独的思想家,他在最后的生命中看到了未来的光,却在黎明前的黑暗倒下。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标本,受尽命运的责磨。命运真的是个很玄的东西。
  •     绝对是顾准最真实的个人独白。商城日记中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自信,孤傲,敢于质疑一切。息县日记中,在遭受重大打击后,开始有了思想转变,但依然积极关注政治形势,不断地思考社会和经济问题。1972年回到北京后,肺病已经加剧,他能够在北京图书馆争分夺秒地查资料,做笔记,写出《希腊城邦制度》,这种精神也足以令人感动了,尤其在读了其胞弟陈敏子在附录中记录的种种情形之后。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反右、文革这样的环境,他依然思考地那么深刻,不知道是劫是缘
  •     终究是一本私人日记
  •     顾准的日记有一些史料价值,但我反对将顾准捧上神坛,视为一个时代的最高智慧与“良心”。实际上,从顾准晚年研究希腊城邦的思路来看,他根本就没走出伪启蒙的套路,仍然在那一条能造成他那么多苦难的思想资源中游移徘徊。至于后世伪启蒙小清新们继续吹捧顾准,就更没什么意思了。实际上,从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一直到顾准、王小波,都是伪启蒙们塑造出来的一群偶像,也是幻如海市蜃楼一般的“道统”。
  •     我用很疼的心情,在读着这本书,我能想象他坐在火炉前写下日记的情形,我能想象他深夜里痛哭的情形,还有周围人的多面性一点点展现在面前时的绝望和悲悯。
  •     那么强大的一个人,在最能出成果的时候,大把精力用在出苦力干粗活、找吃食活下去,世事真正荒唐。
  •     可怜夜半虚坐起,不问苍生问鬼神。一代读书人的辛酸
  •     顾准说,烤火,感觉到了幸福。一天的累也不觉得了,但是陶醉,说不出幸福的滋味。
  •     唯一记住就是关于希腊民主的探索
  •     中国有顾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才没有失去最后的思想者。
  •     一边看一边哭,纸巾都不够用了,直接上毛巾。。。
  •     顾准 日记
  •     补记 可以读
  •     每天的关注点在于吃什么,怎么能多弄点吃的。我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啊啊囧
  •     真实的顾准,没有想象中伟岸,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消极犯懒,但永远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     只能让人感受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辛酸,与一代思想家的良知。鉴于对近代史的了解极度匮乏,也只是一只半懂,愈发感觉到历史的重要性。
  •     当时参加学校的支农活动,去资料室借书,自己同那些右派自比,但是也没有看多少,只是记得,写他的同伴饿死。
  •     拆下肋骨当火把的人!让人感动但是很沉重,令人无比敬佩!相比于他所受的苦难,生活工作中的不顺真是算不了什么!
  •     顾准可谓是当时举世疯狂独其清醒,日记之中可见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担当。
  •     唯有精神,必须独立
  •     在最有创造力的阶段发现只能找点果腹的
  •     文革末期顾准在妻离子散的情况下逝世,他的人生坎坷多难,最后十年开始系统地反思中西方命运的不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也是民族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轨迹。顾准基本上预言了今天的中国现实,这可能跟他早期的以理性为导向的会计生涯有关。
  •     开篇就是这么激昂的文字,真不习惯。。
  •     绝知中国经济要躬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