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船去中国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1
ISBN:9787222037779
作者:陈丹燕
页数:489页

作者简介

小说借上海滩一个显赫世家的沦落为背景,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通过女孩范妮的命运变幻,演绎了一部撼动人心的悲剧。
范妮的祖上靠做买办发迹,跟外国人有过不光彩的鸦片和人口贩卖生意,鼎盛时期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时代的风云突变,使这个家族渐次没落,虽然他们在最落泊的时候,仍保持着一丝上等人的体面和倨傲,毕竟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于是把仅有的希望寄托在范妮身上,费尽心机送她出国。范妮就在整个家族重振家道的期望中跨出国门,以一颗高傲又孤独的心圆她的美国梦。在美国的学习生涯让范妮备尝艰辛,巨大的空虚感使她陷入一场猝不及防的恋爱,然后同样在猝不及防中有了身孕,恰恰是这个意外事故,就轻易击碎了范妮孤傲的外表下敏感柔弱的心灵,她疯了,疯在异国他乡,疯在整个家族落在她瘦弱肩上的不堪重负下,疯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轻若鸿羽的飘渺中……
范妮的故事完结了,但这个家族的故事没有完,妹妹简妮替代了范妮的使命,再赴美国,几年后,她获得了成功。她的角色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她似乎在新的时代里,那么不经意,又那么执拗地重温了她的家族古老的梦想,就像历史的某种巧合,有那么一点欣然,却不无凄凉辛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红房子西餐馆的家宴
第二章 时差
第三章 Fanny Wang的新生活
第四章 你在地毯下面藏着什么
第五章 No verse to the song
第六章 将你扔到外国大马路上去
第七章 Individuality:n.个性,个体,个人,单一性,(个人的)特性 ,特质
第八章 邦邦邦――邦,宿命在敲门
第九章 简妮的理想
第十章 买办王
第十一章 你的袜子都抽丝了
尾声 王家花园的世界主义

编辑推荐

留学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不遥远的事情了。《慢船去中国》就是陈丹燕讲给我们的一个有关留学的故事,浸淫其中的有陈氏文字中一脉相承的有关上海的风花雪月。看小说虚构出来的比本色生活更加冲突和倾轧的细节,总是令人茫然,人类其实是很脆弱的动物啊,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有时候一点点小缺口,不当回事,说决堤就决堤了的。陈丹燕笔下的这个叫范妮的女孩子,就决堤在了异国他乡,涣散的精神碎了一地,拾无可拾,这是当初那样神牵梦绕外埠生活的时候所始料未及的结果吧。

内容概要

陈丹燕
陈丹燕 1958年12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后开始在人文学写作。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另著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等。以及描写现代上海女性生活的小说《女友间》等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首风靡旧上海的英语老歌,让着迷于上海的混血气质,以情调文字著称的女作家陈丹燕,花了长达八年的时间,终于将这部首印10万册的最新长篇小说奉上。    上海女孩范妮出身于一个日渐没落的买办世家,她费尽曲折到了美国纽约,住在爷爷曾经住过的格林威治,却发现失败感和不适应无处不在……一个典型的上海买办家庭,三代人怀着相同的美国梦。但美国又给了他们什么呢?




 慢船去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3条)

  •     2004年时第一次看的慢船,10年后再读,以前的很多观感已然发生不少变化。书还是那本书,而读书的那个人已从那时的真伪难分女小资变成了如今的已婚已育女屌丝。作者的文字依然细腻,但现在看来范妮这个人物被塑造的太过悲催,自视甚高、漫不经心的人生态度,看似没有退路的赴美大逃亡,太傻太天真的世界观,看了让人真心蛋疼。因为总能从她身上看得到自己的影子,自私、无知、傲慢、梦想破碎前活在自己编织的虚幻之中。范妮原来在上海的生活,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她就是个女神,可到了纽约各种可能性都出来了,“黄色出租车”、爱慕虚荣的骗婚女孩、让鲁无法不猜疑的未婚妈妈,可她除了一橱子的自尊心,还有什么呢?如果作者不让她一步步疯掉又能如何安放呢?而简妮又何尝不是各种别扭于一身,想要跳开自己的出生成长的环境,却也始终无法回避。最终回到上海,“忍受”拎不清的接机小姐跟她讲上海话,看到爸妈在弄堂口接她而急的脸红,无论爸爸一晚给她小公寓打去多少次电话也总是让答录机来接听,这些细处的描写无一不真实的反映简妮想要摆脱那个家的强烈愿望。当她遭遇事业失败之后,多少看清症结所在的她后面该走的路虽没有被指明,但我也能想到那不会是一条有多么难走的路。
  •     看了这书,。。。。。本来在国内读了预科,读完就出去了一半同学的,,,。。。可惜到现在还没出去,家庭原因也有,都觉得我是没人家人盯着,就不会好好读书的人。。。可惜在学校我的成绩真不错的。。。。。。该怎么样呢,如果我拿了很多钱出去,像范尼一样,把自己弄伤了再回来要怎么办呢,我也不想别人担心的。。。。。我怎么能保证出去了我就能不吃不睡打工上课还能保证脑子容量呢。。。。。
  •     第一次知道《慢船去中国》这本书还是初中的时候,表姐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我随手翻了翻,记得简妮,记得范妮。只是那时候并没有机会读下去,不过我想那时的我必也是读不懂这本书字里行间的意味的。这个假期里,时隔七年,我第一次把这本书从收藏夹里拿出来,没想到一读,就再也抽不开自己来。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范妮、简妮如此有共鸣,也许因为我们呼吸过同一片土地的空气,又或许我透过她们的眼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那些我不曾经历但一直努力去揣摩的、那个过去的社会。无疑简妮、范妮都是悲哀的,包括整个王家都是悲哀的,他们一辈子走不出祖辈的阴影,又一辈子不甘于当下的生活,直到似乎每个人的精神都有些扭曲了。但就像我一直说的,一个人的命运受他的家庭所限制,而一个家呢,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影响。故事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在寻错,是爷爷的错误选择导致了这个颓废的现状吧?是爸爸年轻时放荡不羁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导致的吧?是范妮的不争气怀了人家孩子却留不住的过错吗?但冥冥中我们会知道,整个王家的没落,是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动荡而发生、而改变的呀,蝼蚁之人,在滚滚洪流中似螳臂当车。我想,美国之于那个时代的上海人、中国人就是个乌托邦,是他们的永无岛,是那个黑暗的、迷茫的“老大哥”时代的人们的梦。这个梦的另一面,是人们心中永远恐慌的现实。我记得简妮一次又一次在签证官面前被拒的绝望神情,我记得她第一次回国站在虹桥机场入境处却迟迟不敢向前一步。是啊,如果国家突然出了个政策不准再回美国了我该怎么办呀?她的恐惧,她的不安全感,也是这个国家每个人的心理投影。我想起我的外公,即使如今享受着比较丰厚的、衣食无忧的退休工资,他也时常叮咛,勿忘过去。这个勿忘过去,说的不是要忆苦思甜,而是在告诫我们,永远要有准备,也许下一秒就是个大变化,就回到生不如死的生活。即使我相信中国的下一秒将是越来越好,我也一直理解走过那个年代的外公的想法,也懂得他们那一辈的智慧。我很喜欢陈丹燕笔下的旧上海,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我却依旧在其中感受到了今天上海的味道。从武康路走到淮海路,上海的老马路对每一个静静走过的人都该是一个故事,而如今,简妮的故事成了我脑海中属于这条马路的故事。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些场景都一一发生在我的脑海,发生在我脑海中的武康路上。就像是一段久远的悠长记忆,由一帧一帧的胶片放映在过去的时光,像是上一辈子的记忆,随着跨过奈何桥的瞬间,丢弃在时光的隧道里。书还剩最后的几十页,我最后还是忍住放下了,准备明天去逛逛武康路,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在故日的时光里,再放映一遍旧时光的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还是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 除了名字
  •     朋友的书,借来一读,最开心的是与朋友一起,就书中人物性格命运的探讨而产生的火花!
  •     上海女人天生的自负傲慢真的由来已久,看陈丹燕写上海女人就和张爱玲写上海女人感觉一样。中国人最看不起中国人这病态心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
  •     陈丹燕的感情与文字,细腻敏锐,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刻画。想要留学海外,尤其是美国的朋友,推荐必读!
  •     怪就怪范妮太脆弱。
  •     姐姐部分还好,妹妹部分就题目太大而且过分乐观了,显然是对尼诽本质认识不清。四星欠奉。
  •     蛮好的,听南斯拉夫小哥们说,现在的俄罗斯也是这样。
  •     文字像一根针,直刺人心。
  •     满眼悲哀
  •     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不错!
  •     太别扭,无一不拧巴
  •     书即将被翻成两半了。。。看来下次要买范妮和简妮分开的两册比较不容易破。。。特别喜欢陈丹燕,她从没让我失望过。这本书从头看到尾,再马上从头再读,仍然不觉得累。事实上,我也这么读来读去很多次了。反复想,书里到底有什么打动了我?答案是,一切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人物心理起伏,点点滴滴渗入的感伤,来自深厚的功力。个人比较喜欢前半部范妮的那段。简妮的部分次之。以前有人抱怨过,书中充斥着对美国的()()()。。。其实呢,脱离故事的背景是不行的。
  •     细腻到心头发颤
  •     越到后面越看不下去……
  •     那个纠结拧巴啊
  •     很动人的一部小说,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生活和人性观察和了解的细腻。个人认为值得买来看看,但是有一点伤心,总觉得有一种看到被脱掉衣服的洋娃娃那丑陋的关节是的厌恶感觉。这一本书,有点儿刺激!
  •     用大概两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在最后,甄展参观了王家花园,回忆着自己也曾是这里的主人,读的时候有一种落差感。在简妮和范妮的身上,有时候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们只想着出国,却从未想过出了国以后会干些什么。就像自己,读着大学,不断的考证,然而并不知道出来以后会做什么。
  •     一本读过以后令人回味无穷的小说。
  •     强忍着恶心读完,洋奴女主真心活该,一家人就简妮正常……
  •     又是一个特殊时代造就的特殊故事,唏嘘,感慨,命运弄人
  •     看书我是看过就忘的,打算以这样的形式留住下自己的阅读记忆。《慢船去中国》但书里所有人物都拼命期待着或准备着逃离中国奔赴美国,以各种方式。范尼并不funny,为爱为执念为自尊而疯。简尼也并不简单,她靠着爸爸碰瓷的代价去往美国,却又厌恶康复不了的父母。这本书读起来轻快的部分并不多,哪怕轻快也裹挟着淡淡的凄惶。
  •     没有此岸来的有内容且波澜不惊,大概还是南北方差异,刚看完莫言再看陈丹燕,胃里像糅杂了山东煎饼卷大葱加上海排骨年糕一样的难受…
  •     细腻
  •     读来有非常丰富的情绪体验……也许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     陈丹燕的上海故事,浮华中透着营营役役的卑琐气息,将人心的算计和叵测,像细密画一般逐笔绘制,并赋予其合理性。精神的净化与超脱几乎不存在,简直是为现实世界打造的一个锐化镜像。
  •     女性的命运在一个变动的时代的故事总是特别打动人。像一个冬天的阴冷下午,手捧一杯热翔,寂静无聊。相信自己终究会有一个好故事,可是也许就这样了呢,也许这是你最好的结果了呢。
  •     细声细语又是一部上海历史 读到后来觉得越来越庞杂 所以才会梗吸引人吧 像孤岛一样漂在汪洋大海上 其实水面以下的纠葛让你哪也去不了 哎
  •     虽然具体情节已经忘了,不过当时的感觉还是记忆犹新。 是我最早接触的当代现实主义作品之一。
  •     太好看了
  •     文字里有很多旧上海的色彩,却没有哗宠取宠的感觉,值得一看。
  •     这本书封面很喜欢,十年前的书了保存得还是很好,没有破损。还没看,内容应该是我喜欢的。
  •     触目惊心的真实
  •     NYU的engineering school在布鲁克林,在布鲁克林。。。范妮的爷爷没可能住在主校区格林威治村的。。。
  •     收到书以后不敢相信,因为书实在是太脏了,封面旧旧的,边上都折了,看来是库存积压所致?
  •     范妮的荒唐和悲惨,简妮的一股子拼劲,上海的浮华与衰败又崛起,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老派的甄展先生,良好的教养,缄默的谦逊。上海啊上海!也是中国的一个风口浪尖。羡慕又艰难。
  •     这种身份的认同感太真实了,我觉得我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奶奶从来对家里的过去闭口不谈,而爸爸却总是爱说爷爷奶奶当年结婚的证婚人是蒋介石的亲信潘公展,家里曾有唐伯虎和齐白石的真迹等等。
  •     故事是潦草的,历史是真切的,情感是扭曲的,一大碗铺满粉丝肉皮熏鱼蛋饺的暖锅才是顶顶好的。
  •     书的质量很好,没有破损,包装也很好,就是物流有点慢
  •     历史巡回往复
  •     刚开始读的时候,小说的时间定位在1989年,离现在也不算远,但文字的描写,感觉更像在描述民国时期的故事,所以情境很难想像的出来。对于那个时代还没出生的我,很好奇那是一个什么形式下的社会形态,每个人都有个美国梦,千方百计的想要逃离中国,很想找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聊一聊。在美国生活时的一些描写,可以看出东方人和西方人个性上的差别,东方人更加敏感含蓄、内心会藏事~故事围绕着已经败落但维持着高傲优越感体面的王家人对美国梦追寻的整个事纪描写,背景特殊高傲的王家人,最终将范妮自己逼疯,维尼叔叔自杀,即使王家人自己之间也相互忌妒、怨怼、厌恶。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想就想听听自己身边的人聊聊那时候。
  •     这是一本读完后让人轻松不起来的书,也秉持了作者一贯的风格。不过,与之前的几册书不同,这一本更加深刻地侧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历史与政治,多元文化下的爱情与冲突,甚至后半部分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专业知识,可见作者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所以一如即往地支持。
  •     二年多前在收获杂志长篇连载上看完了这部小说,至今还会记得其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我也是上海长大的女孩,曾经家族也资本家背景,非常能体会书中那怀旧气氛与当代生活的冷峻交相辉映的状态,看完这本书从此记住了作者陈丹燕,我喜欢她的文字,能进入你心灵的感动.
  •     好多年前看的了
  •     这本书竟然是残忍的。范妮和简妮我都极度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承认,她们是真真实实的存在。陈丹燕细致入微的刻画里,把中国人对外国那种复杂的感情描写得像手术一样精确。八十年代是这样,九十年代是这样,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依然没有变过。时代的烙印,远比我们想象的冷酷,连一丝一毫的温情都没有。
  •     喜欢这个名字,是因为听过一首很美妙的英文歌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     慢船去中国,讲了范妮,也讲了简妮,那个时代小两个小小的缩影,两段重叠交叉又分开的人生。
  •     2016.12.28今年最后一本
  •     不能因为主人公细碎的小矫情产生同情,不喜欢美丽软弱的女主都是不再浪漫的标志,不过小说还是非常好
  •     感觉还是她的非虚构比较好读
  •     好几年之前看过一遍,但现在再看,又有不一样的感觉。小说很清晰的表现出了在某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人的微妙的自卑。
  •     隐约感到范妮身上的自命清高和顾影自怜 觉得真是可悲 如果想要就应该大大方方争取不是扭扭捏捏 藏着掖着的 自己堕落自己知道但是还不肯面对 激励自己活的真实些
  •     震撼。看的时候挺难受的,但生活有时就是摆脱不掉的痛苦还有羞耻啊,如何从容去面对。
  •     写得太好了,太真实了,所以太惨烈。无知和贪婪,人性致命的弱点。
  •     几次湿眼。虽然我们不再是同一个时代背景,可很多情感还是相似的。作者要写的东西比简介上那两个主人公看似狗血的命运要沉重的多,虽然有些说教,最后的希望也来的太突兀,可是感谢有他讲这千军万马去美国留学军的故事,这条绕了弯回家的开往中国的慢船
  •     多少年轻人的心中还是充满对国外自由开放的气息的向往,虽然咖啡忌司的香味对于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稀奇。时过境迁,上海已经比作者笔下更加的摩登,可梧桐树下的小路依然那么荫蔽,弄堂里依然是挂着花花绿绿的晾衣架,上海依旧有着她不慎可爱的地方,只是那些老街上,多的是老人,是洋人,年轻的人却是躲在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像个旁观者一样。也许只有真正离开了才会开始想念。到底,现在出国留学的学生是不会有当时简妮和范妮那样势要与过去与中国一刀两断的决绝了。
  •     玛丽苏。窝在北极圈18个小时的黑夜里读完。
  •     前半部沉沉慢慢的看,很有味道。开放后的上海,简妮的部分,也带上了开放后上海生活的快节奏和喧嚣。爷爷处理芒果小纠纷,能看到他年轻时的“粉红”;出于家族原罪,天然对弱者的同情,成全了家族失落一辈成为中西方“桥梁”的使命。
  •     海派的作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