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书评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508655699
作者:徐瑾
页数:320页

向前看,是为了向后看 --读《印钞者》有感

读书人常会习养一种特有的“傲慢与偏见”,喜欢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并审视作者的资历来预判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阅读。对于经济学,我有一个偏见,那便是不爱看国人写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是舶来品,很多国内经济学家的言论让人感觉一来功底不深,二来立场不明,三来逻辑不清。但是读完这本85后专栏作家的著作,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甘做“年长的后学”。首先,作者的文笔很好,用词不俗,实属可贵。经济学讲求理性,注重论证,专业著作充斥着图表与模型,外行读起来如同嗑安眠药,倍感困乏。因此在经济圈,一名经济学者能有一支清新的妙笔很难得。国内文笔最受认可的经济学家当属张五常,论述中夹杂一些故友往事,在沐浴理性思维的同时又能嗅闻一丝经济学人的血性与温情。本书虽定位为一本探讨中央银行的著作,但实际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作者涉猎颇为庞杂,对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热门话题均有论述,其中不乏点睛之笔。尤其是开篇对于英格兰银行历史的梳理值得回味。英格兰银行最初源自战争时代。当时英国与法国争霸,国王为了筹集奥斯登堡军费对抗路易十四,召集千余家商人出资共同组建英格兰银行,股本定为120万英镑,政府以轮船、酒类等税收和关税作为担保,支付8%的年息,而英格兰银行获得4000英镑作为管理费,国王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为什么私人愿意出资帮助国王打仗?有人认为英格兰银行旨在贷出银行券从中赚取利润,也有人认为主因是战争发家的商人需要寻找投资商机。在作者看来,英格兰银行的诞生是政治权力扩张与资本逐利相互结合的产物。商业与政治在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下握手合作,在此背景下,金融与政党之间的联系必然千丝万缕。英格兰银行背后是辉格党人的身影,其竞争对手南海公司背后有托利党人的支持。托利党上台后,南海公司接替英格兰银行成为了政府的融资工具。当一位名为约翰劳的逃犯在法国进行了纸币实验后,纸币催生的泡沫在海峡两岸迅速蔓延。泡沫最终难以为继,众所周知的南海公司泡沫和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相继破裂。不过危机时刻,英格兰银行采取一系列方法,如说服商人接受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成功应对挤兑危机,稳定了大局。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的角力以英格兰银行获胜告终。1833年,英国国会批准银行券成为唯一法定货币;1844年,《银行特许条例》获批,英格兰银行获得垄断性质的货币发行权;1946年,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这便是英格兰银行从私有发家转为国有的历史缩影。当然,只靠央行之力不足以维持一国的稳定发展。除了英格兰银行,英国还有征税机构、国债市场和议会,组成四角制衡关系,环环相扣,各司己责。专业的征税机构培养专业人才,确保国家财政征收合理,税源稳定,相比法国的包税人制度更为优越;而纳税人的权利通过议会得以伸张,纳税人借助立法权审核预算,从而保护私有产权;国债体系有利于保障国家支出稳定;中央银行管理国债发行、征收铸币税等,并执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可见,中央银行的前身也许是私人创立,但是私人股本并不意味着无法执行公共义务,而且在相互制衡的制度框架下,私有的中央银行只是政治博弈舞台上的一名演员,而非导演。正是这种经过历史打磨沉淀的制度框架让一个小岛最终成为了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全书对欧洲历史采用勾勒的方式,不够止渴,而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着墨过多,不够精练,尤其对于危机中的央行行为用笔较少。如若再版,何妨反其道行之。美国俗语说:“不要浪费每次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危机,遗忘教训。希望此书能激发更多的人在历史的火堆里寻找薪火,传照未来。(作于2016年5月24日晚,微信公众号:随着笔)注:作者首页提出“向后看,就是向前看”,余以为这是以身体作为参照系,即为“向身后看,往身前看”。若以“当下”作为时间节点,对于历史的记述属于当下之前,对于未来的判断属于当下之后,“向前看,就是向后看”可能更为恰当。

梳理金融危机

“你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呢?”这句话经常被拿来安慰人。也有人曾说,即使你是人民币也不会是人人喜欢的,因为国外人民更喜欢他们本国货币。可以这么说人人都会喜欢钱,喜欢的理由不外乎,有了钱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初没有钱的概念,人们是拿货物交换,但是随着时间会发现不公平,慢慢出现了钱,用于衡量货物价值,更方便交换。要衡量货物价值,就会出现一种机构来定价,有了定价,也会对于货币做一个要求。作为国家,会发行法定货币。但是国家怎么发行货币呢?最初看到《印钞者》这本书的书名,我曾想,这本书或许就是介绍货币怎么发行的问题,但是随着阅读,发现作者徐谨关注更多的是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方面的经济问题。国家发行货币的标准,不能说没有提及,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标准的模糊,所以才导致金融危机的吧。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最初会诞生国家中央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战争,是因为融资,也是为了让国家的钱和国王的钱区分开来。在面对金银缺乏的状况下,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开始用纸币取代金银,也让中央银行有了发行货币的职能。用金银,金银会有开采不及的危险,市场就会按自身规律运行,但是用纸币取代金银,怎么定价?怎么发行货币,发行多少纸币,这一系列都会成为问题,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单纯加印钞票,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而且也会形成不良后果。那么怎么根据什么来钞票呢?如今社会已经取消金本位银本位,作为印钞者的中央银行的职能也越来越重要,中央银行在国家中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也是经济的导向。十九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让很多经济学家都开始研究市场规律,开始探索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在市场中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全球化,多样化之后,中央银行又更好地发挥其经济作用呢?徐谨在《印钞者》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试图阐释金融市场,让其对中国经济形式有其指导意义。但是就中国的整体经济状态,从发展来说,本身就与西方不同,虽然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分离不开,但是从整体格局来说,国家经济有其特殊性。我国的央行和金融市场与政治是分离不开的,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更多的是有形的手,或者说一直以来都是有形的手,所以民众对于经济政策的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关心的无法是储蓄利率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也似乎越来越关心投资,想要了解投资,自然需要了解金融市场。那么国外的金融市场机制就对其有了借鉴警示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而言,《印钞者》是一部能让我们好好了解金融市场的书籍。虽说以史明鉴,但是这本书对于我们国家怎样执行货币政策的并没有具体阐述。

《印钞者》读书笔记

《印钞者》读书笔记● 英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的繁荣昌盛得益于最先改变了政治体制,将部分权利下放,从而实现了从独裁统治到议会统治,政治体制的变革使其催生了现代第一个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从而也最先从金本位中脱离出来,创建了现代化的纸币制度,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其内在逻辑在于,传统的金本位会造成货币的供应不足,没有办法匹配经济的发展速度,而纸币的前提是需要有值得信赖的政府,因此只有整体体制改革下,让渡权利的政府才能建立可以发放纸币值得信赖的国家银行。● 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成就了罗斯福,而反观罗斯福在经济大萧条中的几点做法:1)炉边谈话:在萧条的恐慌之中,通过轻松谈话的方式传递给人们信心和力量,金融危机的核心是对于恐惧的恐惧,所以最重要的是沟通,消除不确定性;2)凯恩斯主义的实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是需要国家进行经济层面的干预,抑制经济行为的负反馈行为;3)最后贷款人角色的执行: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于货币流动性短期不足造成的,货币供应量一旦收紧,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崩溃,则会产生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危机是提高利率坚持贷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08年金融危机是复杂金融工具下的金融危机,其中最为敏感的就是CDS(信用违约掉期),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原本可以直观的风险打包厂低风险产品,但其实本身风险还在,而且变得不容易察觉。而且复杂的金融体系也导致金融个体间的联动性大大增强,从而会产生极强的正反馈效应。加之新型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导致风险发生时的共振作用明显强化,导致危机的广度和深度都更为剧烈。而且在现代民主社会下,国家对于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也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这时出现了金融困局。● 欧元区金融危机欧元区金融危机的本质有以下几点:1)统一货币体系下的国家经济实力各不相同,而且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导致经济方向不统一;2)由于统一货币了,导致经济强国为经济弱国进行了背书,从而导致经济弱国有条件以超出自己能力的范围进行低成本举债,从而拖累整个欧元经济体;3)现代民主体制下,选择节衣缩食、共渡难关的政府难以被高福利惯坏了的民众选举上去,民主的困惑产生了;● 中国面临的经济危机1)经历过经济衰退后的全球经济已经变得脆弱不堪,未来可能经济从开放走向独立,对于中国未来的出口导向性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随着对内经济投资的边际效应递减以及土地收入的不可持续,未来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风险将越来越高;3)企业风险,前期货币政府导向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以及实际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利润过低,导致企业债务风险在突增;4)金融机构风险,前三者风险合并会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而中国的贷款又集中于银行手中,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5)居民风险,上述1-4的风险最终会导致居民风险,金融动荡之中百姓只能沦为韭菜。● 为何金融危机层出不穷信用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金融危机。我们不是在金融危机之中,就是在走向金融危机的路上。2016年8月10日 朝阳

一双隐形之手

中央银行应该扮演经济繁荣的刹车角色,就像当派对进入高潮要取走大酒杯一样,免得玻璃杯片满地,一地鸡毛。但当金融恐慌气氛蔓延,流动性开始消失,中央银行应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美国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封面的书名明显地表达了这本书的用意,中央银行作为印钞者,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信用经济的必然产物,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一样难以回避。我们不是在面临一场危机,就是走在一场危机的路上。也正因为如此,了解你的对手是谁、它如何形成、如何作用于现实经济,在当下也无比重要。我们不仅要知道过去,还要了解过去。向后看,就是向前看。金融危机影响每一个人,而预测危机失败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事情。比如财经媒体也要出一份力。这本书涉及到金融危机方方面面的问题。金融危机如何形成?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中央银行在其中是否应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金融市场是否还在有效运行?市场假说还能成立吗?谁又来监管市场监管者?金融业对经济增长是利是弊等等。分析现实经济,数据、逻辑、历史三者皆具最佳,谈数据和逻辑的人已经不少,但是涉及历史的人相比较很少,尤其是金融史,历史和金融两个门类几乎谈不到一块。本书是一次尝试,作者希望从历史观照真实世界,即以史为鉴,更好地分析和了解金融史。本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徐瑾是名女性,作为青年经济学者和专栏作家,近年开始关注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史。她发表的《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全书立足于金融观念的进化,展示金融世界在过去三百多年的变化主线,在金融危机与中央银行两根交错的主线下,泡沫与理性的反复博弈也促成了金融市场的不断改进。作者从历史和现实两大部分着手,历史分三块,17世纪英格兰银行的诞生与成长,19世纪的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探索,20世纪大萧条的影响。现实部分也是三块,2008年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以及关于中国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深入外国历史金融研究,其实是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正如最后一章所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地位上升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本质是信贷经济,因此,金融危机无论形式是次贷还是国债抑或房地产。最终表现就是债务,而过多的债务必然导致危机,这是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的真理。从金融进化史的角度,中国给出一个后发国家最可能的成功道路,但是其一旦爆发危机,后果也将是灾难性的。如何防范于未然?化解债务是关键。这本书能让你了解更多的金融常识。感觉更多的是回顾历史的金融危机。一系列财经事件与经济人物背后,离不开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从中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成败的暗涌脉络。一双隐形之手正影响着全世界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

以史为鉴,明得失

人人都喜欢钱,可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懂经济。腾讯新闻的财经板块有时候我也会瞄两眼,只是为了看看马云王石之类的企业名流最近有没有什么花边新闻。比起经济,我更关心政治,虽然同样是不懂,明显政治更有意思一些。我知道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是全方面的进步和超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对外输出缺一不可。其实这些跟我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凭着一腔热血一厢情愿一往情深的相信党和政府会领导我们走上一条康庄大道。我相信我只要做好我的工作,别人也会做好他们的工作,大家都把手上的事情做到卓越,经济总归不会差。每次看新闻联播领导们又开会开会开会,我就很欣慰,我知道他们商讨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看到《印钞者》的时候,首先惊叹于作者的年轻和美貌。徐瑾,青年经济学者,近年关注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史。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专栏作家。近期出版《凯恩斯的中国聚会》、《中国经济怎么了》、《危机与转型》等。其中《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入选“2015最受金融人喜爱的十本财经书籍”。《印钞者》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央银行这个特殊生物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作者详细记述了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各国央行的对应措施、实际效果以及后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仅要知道过去,还要了解过去,向后看,就是向前看”。希望历史能告诉我们世界经济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在运行,我们的中央银行应该学习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哪些做法来把控中国经济。我们这一代人处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时刻,我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尽量健康的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每一个经济学者都应该为之深思的问题。“专家”这个词已经渐渐被“砖家”渗透了,因为很多专家被钱迷住了眼睛。《亮剑》里面赵刚第一次看到田雨,心里涌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我们的革命要胜利了”。革命初期我们的军队里是没有这么漂亮的大家闺秀的,那时候闹革命的都是穷苦人。现在这么漂亮的姑娘都参加革命了,可见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大势已成。徐瑾,一个美貌隽雅的姑娘,写了这么一本忧国忧民的《印钞者》,不管她的观点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起码我知道中国的经济学者们没闲着。

央行=印钞机?——《印钞者》书评

实话说,对于像我这样的非金融类人士来说,对于中央银行也就是“央行”的印象还没有国有四大行的印象深刻,因为基本就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它,唯一听到它的新闻基本就是经济可能出问题了,例如之前的股市以及最近的经济下行趋势加剧等等,就听到降息降准或者就是继续印发钞票。在很多人的眼中(包括我在内)都以为其实央行就是一台印钞机,除了这个就没啥大的作用了,事实真的这样吗?到底央行的只能是什么?到底央行如何发展而来?本书《印钞者》就是一本来探究中央银行的发展史,为我们来揭开中央银行的神秘面纱。本书主要采用时间为序来讲解从18世纪到我们现处的21实际这个过程各国的中央银行曾经参与过的各个重大事件。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最早的中央银行是如何产生的(提示:在第一部分的‘让国家的归国家,国王的归国王’里就有详尽的描写);你还可以看到英格兰银行在货币供应上还曾经引发了金块辩论:货币主义VS凯恩斯主义;你还可以在这里看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雷曼,花旗等如何陨落和重创......看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在本书中回顾的各种金融危机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最早的中央银行其实也是私人设立,还是商业银行背景,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金融危机的历练,相应的规则逐步完善才成了现在的中央银行(值得是英格兰等国外中央银行),这与我国的中央银行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性质。对于想要了解国外央行发展历程以及各种危机可以看前面三大部分加上第四大部分的前两节。但是我认为想要深入了解自身,就更应该看看第四大部分的第三节‘后金融危机的中国与世界’,在这部分你可以看到中国的中央银行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印钞机,它的作用还有很多很多。最后,我想在这里提一下的就是本书虽然想论述“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但是所学文章描写的重点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介绍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的简史,不知道其他人多万本书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的感觉。

央妈的历史与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尚在大学学习与金融毫不相关的法律专业,金融危机相关新闻虽屡见报端,但与我却似乎毫不相干。大四面临去向选择时,我选择了并不热门的经济法专业作为考研方向,自此开启一个经济学门外汉的观摩之旅。随着步入社会,开始学习和了解投资及其相关概念,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开始略知一二。专业人士看来,经济和金融自然是有区分的两个概念,然而我这样的外行人来看,无疑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人不论行业,几乎人人涉足股市,也正因如此,阶段性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所以我们愿意花时间去研究金融这个曾经并不擅长的领域,愿意跟着经济学专家一起探究金融危机背后的故事。于是,我拿到了这本《印钞者:中央银行如何制造与救赎金融危机》。坦白说,对于我这样的金融小白,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太过专业。作者徐瑾,85后美女专栏作家、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能成为专栏作家的作者通常文采不错,在本书中也显而易见,你很少能读到金融学的相关书籍如此文采斐然。然而专栏作家的书也有个通病,他们的书通常是由专栏文章集结成册,由于写作时间和写作初衷的不连续,造成最终定稿的书通常各个章节间衔接不畅或间有重复的现象,本书同样如此。《印钞者》试图从中央银行的发迹史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应对这两条线去寻找诱发金融危机的背后原因并找出应对策略。“全书分为历史与现实两个部分:历史分三块,17世纪英格兰银行的诞生与成长,19世纪的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探索,20世纪大萧条的影响;现实部分也是三块,2008年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以及关于中国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这样的轮廓看下来,颇像当年写论文前拟定的提纲:有全局观念、有材料取舍、有逻辑关系。从内容上看,金融毕竟是产生较晚的近现代产物,尽管作者试图从历史的深海中打捞出金融的碎片,这也并非易事。作为第一家央行的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和发迹、以强大金融为后盾的大英帝国的崛起都是金融史上不得不说的源起,但是关于这些事件的史料却少之又少,而1929年的世纪大萧条又是历史上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众说纷纭、难辨其实。理解危机和应对危机一样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众人皆知,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出原因。但问题也正在这里,危机的产生从来都是制度、人性、巧合合力的结果,尽管学界解释汗牛充栋,我们仍然无法从中找出应对下一次危机的万全策略。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的所有写作,首要目的是解答本人疑惑,其次在于普及常识。”在全书接连不断的援引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充实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诚意并不缺乏,但是理论大于实践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危机本就复杂多变,作为银行的银行的印钞者——央行既不是危机的唯一诱发因素,也不能成为应对危机时的唯一靠山。尽管连续的引用中,作者的个人观点淹没其中难以明晰,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梳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毕竟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每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而不断学习就是我们立身的根本。


 印钞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