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807090960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143页

作者简介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书籍目录

具足自我同能量
1 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
2 心的寂静
3 活在善意里
4 点亮自性之光
5 探索真相
6 美德之美
7 汇集所有的能量
8 时间的超越
9 何谓宇宙创生
光明自性的照彻
1 不透过意志力而行动
2 已知与求知的和谐
3 神圣的人生
4 从空寂观察万物
5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
6 追寻的终点
7 纯然的观察
8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
9 思想的局限

编辑推荐

  This Light in Oneself,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为。你必须去观察,但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

内容概要

  克里希那穆提,印度的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凄然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面成,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是最卓越的宗教人物,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乔治·萧伯纳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惟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是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  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阿尔道斯·赫胥黎    This Light in Oneself  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为。你必须去观察,但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

章节摘录

  1 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  若想为当今文化及社会结构带来根本的改变,我们就必须换上崭新的意识和截然不同的道德观。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然而无论是左派、右派或革命分子,都似乎无视于它的存在。任何的教条,任何的方程式,任何的意识形态,均是老旧意识的一部分,它们是由四分五裂的念头虚构出来的——左派、右派或中间派皆然。这样的活动无可避免将导致左派、右派和集权主义之间的流血冲突。这就是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虽然有人已经认清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和道德上做些改变了,不过连这种反应也是从老旧意识之中生起的,而思想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造作者。人类陷入的混乱、困惑及悲惨境遇,都在陈旧的意识范畴之内,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自我转化,那么人类所有的活动——政治、经济或宗教——只可能为彼此及地球带来毁灭。对神智清明的人而言,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每个人都必须点亮自性之光,这份光明就是律法,此外别无律法了。其他所有的法则都是支离破碎和自相矛盾的。点亮自性之光意味着不去追随他人的见解,不论它有多么恰当、合乎逻辑、富有历史性或是具有说服力。如果你正站在某个权威、教条或结论的阴影之中,你就无法点亮自性之光了。德性并不是由思想组合成的,它不是环境压力所能促成的,它既不属于昨日,也不属于传统。德性本是爱之子,而爱不是一种欲望或享乐。性行为或感官享受并不是爱。  “解脱”指的就是点亮自性之光,这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抽象事物。真正的解脱乃是从依赖、执著、渴求经验之中解放出来。从思想的结构中解放出来,便是点亮了自性之光。在这份光明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可以毫不矛盾地自然产生。只有当内在的光明与行动产生分裂时,矛盾才会出现。理想或准则是我们设想出来的一些无聊的思维活动,它是无法与自性之光同时并存的;它们会彼此否定。当观察者出现时,这份光明,这份爱,便荡然无存了。观察者的结构本是由思想组合成的,它永远不会是清新自由的。没有任何体制、修炼方法或“如何”可以带来解脱。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你必须去观察,但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这份光明,这则律法,它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别人。真正存在的只有光明本身,而它就是爱。  2 心的寂静  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知识、概念及理论都放在一边,为自己去发现世问是否存在着某种神圣的事物——不是言教,因为言教并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言语的描绘绝非被描绘的事物——世间是否存在着某个真实的东西,它不是想象出来的幻象或神话,而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实相,不变的真理?  若想发现它,巧遇它,任何一种形式的权威都必须合弃,因为权威暗示着臣服、顺从以及接受某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心必须有能力自主,为自己带来光明。追随别人,属于某个团体,依循某个权威或传承所设定的修持方法,这些做法完全无关乎为自己去探查,看看在日常生活里有没有一个无法被思想所揣度的不朽之物。如果它无法在日常生活里发生作用,那么修持就是一种逃避,而且是毫无裨益之事。上述这一切都意味着你必须独立自主。但孤立与独立是不同的,孤独与独醒无惑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所关怀的乃是整体人生,不是支离破碎的某个局部,而是你整体的言行、思想及感觉。倘若我们关心的是整体人生,我们就不可能透过四分五裂的思想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思想也许会授权给自己,将自己所有的碎片组合起来,但这些碎片仍然是思想本身的产物。我们早已被制约成以渐进的方式来成长。人们深信内心的进化是实存的,但真的有一个所谓的“我”这个东西在进化吗?或者它只不过是思想的投射罢了?  若想弄清楚是否有一个非幻象、神话或思想所能投射的东西,我们就必须探索思想能否被操控,念头能不能静止不动,能不能压制下来让心完全寂静?但是“操控”意味着有一个操控者与被操控的对象,不是吗?那个操控者到底是谁?它难道不是被思想创造出来的一个掌控者,而其实只是一堆念头的组合罢了?如果你认清了这项事实,那么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对象,经验者就是被经验的对象,思想者正是思想的本身。它们并不是分裂开来的不同个体。如果你领悟了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去控制什么了。  掌控者是不存在的,只因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对象,这时又会发生什么事?当掌控者与被掌控的对象分裂时,冲突就会产生,而能量也消耗了。但掌控者如果就是被掌控的对象,那么能量就不会耗损。然后所有经由压抑、抗拒——因掌控者与被控对象的界分一一而导致的能量耗损,就会重新蓄积起来。当界分感不存在时,你自然拥有足够的能量,去超越那些你认为必须掌控的东西。在冥想时你必须认清,控制念头或驾驭念头都是不对的,因为驾驭念头的人,也不过是一堆念头的组合罢了。假设你认清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经由比较、掌控和压抑而消耗能量,那时你就能超越眼前的现象了。  我们现在真正想探讨的是:心能不能彻底安静下来?因为一颗安静的心是具有无比能量的。它是所有能量的总集。这颗心——它永远都在喋喋不休,永远都在转动不已;换句话说,思想永远在回顾、记忆、累积知识、不断地改变——它能不能完全安静下来?你有没有试着去看看念头能不能安静下来?如何才能发现让念头安静下来的方式?你知道,思想就是时间,而时间便是活动;时间本是一种度量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衡量、比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种层面,而这些都是度量的活动。较量也意味着度量。在生活中不与人较量,你能不能做到?不只在冥想时不比较,而是在生活中完全不跟人较量,你能做到吗?如果我们正在选布料、选衣服、选汽车,或是正在评断不同的知识体系,这时当然要作比较,但除此之外,我们在心理上也总是和别人比来比去。这种较量的心思一旦安静下来,而且是必须安静下来,那时我们有没有可能完全独立自觉?“不较量的心”便暗示着这样的心境——但这并不意味你是在混日子。因此,在日常生活里,你能不能不跟人较量?试着去做做看,才能发现个中的旨趣?你会觉得如释重负;除去不必要的负担之后,就会拥有能量了。  你有没有全心全意地注意过某样东西?你现在对眼前这名讲者的话语,有没有真的在注意听?还是,你正抱着比较之心在听,看看他说的话和你以前所吸收的知识是否相应?你是不是在根据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倾向和偏好,在诠释这名讲者的话语?如果是的话,那就不叫全心全意地听了,不是吗?如果你真的以你的全身、全副神经系统、你的眼、耳、心以及整个生命在倾听的话,你的自我中心感就不见了,剩下的只有那份注意力了。全心全意地倾听便是彻底的宁静。  请听听这些话语的内涵吧!因为很不幸的,没有人会告诉你们这些事。如果你能全心全意地听,那听的本身便是一件最神奇的事。在全心全意的倾听之中是没有边界感的,因此也就没有特定的方向了。这时存在的只有全观,当全观出现时,你我之分就不见了,二元对立也消失了,观者与所观之物的界分因此而消融。如果心只是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总是抱持着某种概念、信仰、知识或方程式,去臆测实相或至乐之类的不可思议境界。我们将其锁定为一个目标,一份理想,然后便径自朝着那个特定的方向迈进。当你朝着那个特定方向迈进时,空寂感就不见了。一旦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留意、行走或思考,你的心便失去了空间。每当心中充塞着执著、恐惧、权力欲,或是在追求享乐和地位时,空寂感便消失了。这时心被塞得满满的,它已经没有任何空间了。但是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心全意地觉知或全观,就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一种空境。  因此,冥想暗示着完全没有任何的活动在进行。这意味着心是彻底宁静的,它不朝任何一个方向运转。它没有任何活动,而活动就是时间感,活动即是思维。如果认清了这个真相——不是言语的描述,而是无法描述的真相——你的心就安静了。我们必须让心安静下来——但不是为了睡得长一些,事情做得好一点,或是赚到更多的钱!  大部分的人活得都相当贫乏空虚。虽然他们拥有许多知识,但还是活得不圆满,不完整,不快乐,并且充满着矛盾。这一切都算是贫乏的形式,而他们竟然还要浪费生命,企图让心丰富一些,刻意去培养各种形式的美德,做尽其他的傻事。我并不是在说美德是不必要的,我的意思是,美德本是一种秩序,只有当你深入于内心的混乱时,才能了解秩序是什么。我们的生活确实是混乱失序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混乱就是矛盾、困惑、各种独断的欲望,或是口里说的和真实的行为不符,心中的理想和你之间有一道鸿沟。这一切都是失序的状态。如果能觉察到这个真相,而且是全心全意地觉察它,那么从这份觉察之中就会生出秩序,而这便是美德了——这种美德是自然的,并不是透过千方百计修来的一种邪行。  生活中的冥想就是要转化心念,带来心灵上的革命,让我们在日常之中——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而是在每一个行动之中——活出慈悲、爱以及转化琐碎、狭隘和肤浅的那股大能。当心寂静时——真正的寂静,不是透过欲望和意志力制造出来的定境——一种没有时间感,不同于往常的活动就会出现。  你知道,要描述那样的状态是相当荒谬的事。言语的描述绝非那真实的东西。重点在于,冥想其实是一种艺术。“艺术”这个名词有一种将事物放在正确位置的意味,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将每件事都摆在正确的位置,这样我们才不会产生困惑。假设日常的一切事物都井然有序,行为正当,心也完全宁静了,那时心自然会去发现世问是否存在着一个无法度量的东西。在你尚未发现那最高形式的圣境之前,生活永远是平庸的,无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冥想乃是绝对必要的事,因为只有透过它,心才能年轻、鲜活、纯真。纯真意味着不受伤害。冥想之中蕴含的一切都在日常生活里。为了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冥想确实是必要的。冥想乃是全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别人说话的方式,走路的样子,思考的模式,思想的内容——全观这一切,便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工夫。  冥想不是一种逃避。它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借由冥想,我们自然能活出神圣的人生。你会因此而看见众生身上的神性。  3 活在善意里  人为什么无法转化?他只能在这里改一点,那里改一点,还竟然想拥有一个良善的社会。他不但想为自己、为自己的关系(不论亲疏)带来秩序,同时还想拥有一个和平的世界;他想独自与花为伍,拥有某种程度的美善。如果你观察一下从古至今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一直是人类最深的渴望。然而人类越是文明化,制造的失序和战争就越多。地球从未有一个时期是没有战争的,人杀人,宗教摧毁宗教,某团体掌控了另一个团体,而某个组织又压榨了其他的组织。  觉察到这永无止境的挣扎,你难道不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神智清明地、快乐地、理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外在或内在的争战,也不企图逃开,跑到集体公社里,变成一名隐士或和尚?如果你曾经问过自己——希望你现在就问问看,因为这样我们才是在共同思索这个问题——那么你一定会渴望拥有一个良善的社会。  创造出一个良善的社会,曾经是古印度、古希腊和埃及的梦,然而只有当人类变得善良时,才会出现优质的社会。人的善意往往能带来良性的关系互动,好的品性,幸福的生活。  良善也意味着美。良善同时更意味着神圣,它和神以及最高的操守攸关。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理解“良善”一词。如果你的心中有善意,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恰当的,包括你的关系、你的行为以及你思考的方式在内。你可以在一瞬间立刻领会这个词所蕴藏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思考一下“良善”的意义。如果你真的深入于它的精神内涵,它一定会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因此请稍微留意一下这个词的含义。但文字并不是那真实的东西。我们也许可以用最优美的词藻来形容一座山,甚至可以把它画出来,写成一首诗,不过文字、描述或诗,毕竟不是那真实的东西。我们通常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文字或描述所感动。  良善并不是邪恶的反面,因为良善完全跟丑陋、邪恶或不美好的事物无关。良善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你说良善是从丑陋和邪恶逐渐演变而成的,那么良善之中一定包含了邪恶、丑陋及残忍。因此,良善是跟不善毫无关系的一份品质。  一旦接受了某个权威的引领,良善就不可能存在了。权威是非常复杂的东西。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立下了无数的权威律法,譬如自然律,譬如我们所顺从的自己过往的经验,以及掌控我们生活的一些琐碎原则。此外还有教会的规范,被我们称为宗教的组织化信仰之中的教条。我们现在所说的良善,跟任何形式的权威都无关。  请检视它,仔细思索一下。良善并不是乖顺。如果你臣服于一种信仰、观念、理想或原则,并不意味你就是善良的,因为那只会制造冲突对立。良善无法透过别人,透过宗教导师、教条或信仰而达成;它只能在“全观”的沃土里生长,而其中是没有任何权威的。良善的本质其实是一颗没有冲突的心。良善也意味着强烈的责任感。你不可能心怀善意,却允许战争发生。因此,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定会为他的生命负起全责。

图书封面


 点亮自性之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点亮自性之光》这本书结集了过去未曾发表过的克氏演讲录。这本看上去单薄的作品,其实是克氏思想的精华。内文里没有琐碎的对谈,从头至尾都是追根究底式的洞见与推理。这本书也是我的哲学入门书,初次翻阅时文章内容晦涩难懂,大师的一句一言都蕴含巨大的智慧和哲理,必须要在心无杂念的前提下读,时而掩卷沉思,时而蹙眉冥想,方才感觉醍醐灌顶,如梦方醒,不禁让人顶礼膜拜。克的文章,每次读都会有感悟,有新的感悟,也会有从前感悟的深化。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生是如此的虚妄不实,如此的不确定,所以,我们渴望拥有深刻的满足感,爱和某个可以永恒不灭的东西。”在我的理解中,这个“永恒不灭的东西”,便是“自性之光”,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依赖别人,不崇拜权威的自觉意识。这份光明是潜伏在每个人身体里的能量,你必须完完全全的认识自己,必须用冥想和思考来接近真理,保持“心的寂静”,忘却焦虑、嫉妒和纷争,才能发现身体里的这份光明,让它释放,永恒不灭。“有了这份光明,你就不必再仰赖任何人,那时,你就会获得彻底的自由。”能够真正体悟克里希那穆提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克在我心中是接近“神”的人物,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在如今浮躁不安,压力负荷的年代里,克的作品或许是每个追寻心灵解脱的人一生中必须学习的功课。荐此书,愿共勉。
  •     那时候,我还在中学当老师,甚至还没有萌生去年。某个课间,同事将一名高二学生带回办公室,她将书仍在办公桌上,发出巨大的声响,下了我一跳。在我抬眼看的时候,她已经骂开了。其实骂人的内容非常无趣,无非是质问学生为什么要对自己不敬,自己已经很辛苦了,你这个学生还骂?而自己之所以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学生好啊?然后,她用“我也是为你好”这个“逻辑”骂了该生一节课。我在里面听着,渐渐心生寒意。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念的紧箍咒,大概就是这几个字吧。“我也是为你好”,似乎只要抢占了这个“道德”制高点,对手立马便要偃旗息鼓,自己便可以为所欲为。这实在是以“道德”之美名,行邪恶之事实,这便是书中所说的不道德的社会道德中的一种。因为太多类似的东西,形成了现有的秩序,所以本书开篇即说“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作者一再提到“彻底”,通过冥想,达到真正的空寂。而空寂,并不意味着逃避,作者反对对现实的逃避。空寂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良善,才会抛弃旧秩序的困扰,爆发出自己内心巨大的能量。这种内敛性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很契合中国的传统。笑一个。或许我的想法大概仍未逃脱臼窠,然而我不会因此放弃对新思维的期望,我会尽力去观察、学习,不惧怕其中的坎坷,更不会逃避现世得纷杂。神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一本薄薄的小书来引导我们去如何的冥想,如何内观自己,如何的放下现在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时间感停下,打开内心的空间,达到那种空寂的感觉,去真正的看到自己内心的追求,去探视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爱恨情仇,焦虑,害怕,嫉妒,忧伤。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有嚼头,悟性不够,细细看、慢慢看,反复看
  •     翻译一般
  •     买的时候觉得很难读,现在觉得真是警醒
  •     通是很通 就是重复太多 都能精缩掉一半了
  •     会再读的一本书,完全同频
  •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追求与转化是否能融为一体呢?还是存在着疑问的 但谢谢你,让我感悟了许多
  •     1 电子书
  •     从表面上看,克氏教诲类似一种哲学式的逻辑推演,但仔细探究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没有任何立论点,或是落脚点。克氏只破不立地揭露理想、准则、依赖、执着和渴求经验的真相,不厌其烦地引领我们探索思想的本质——时间感、度量、掌控性和具有特定方向的活动。而且,他还进一步为我们指出了全观、内在秩序、美和爱的质地。 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突破。思考了如何面对权威,宗教,刻板的现有经验,标签化,时间观。 不能用逻辑去看这本书,但是你可以指望他给你带来启迪
  •     让人心安的书。
  •     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点亮的,不论那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无论在天上或地上,都没有人可以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将它点燃。
  •     思想不固执。观察,不蛮用意志力。认识到思想局限。未知和已知的和谐
  •     印度古老的冥想思想,却透露着当代的人性关怀和让人平静的力量
  •     他的智慧哲学让我感叹自己太渺小,内心瞬时可以宁静,得以释放。
  •     克氏真的谦虚
  •     需要重新看一遍才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吧,第一遍看的很累,太多结论,不停重复!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2日捐赠
  •     对现在的我而言,缺乏善巧。
  •     克克~
  •     悟不是靠文字讲清楚的。个人以为,不如读老庄。
  •     好像明白了点啥又好像啥也没懂...说起来明明文字感觉看的下去但看着看着就会很困是不是代表我的冥想方式就是睡觉(・´ェ`・)
  •     感觉跟重新认识你自己有诸多重复。究竟什么是超脱时间与空间的宁谧的存在?
  •     看他的书 心里安静
  •     看不懂。。。修行顿悟还不够哦
  •     必须摆脱掉那个老旧的观察者
  •     善恶
  •     人生必读
  •     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能找到一本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掉我所有的苦恼与困惑,直到遇见克里希那穆提!
  •     这其实是一本关于放下自我的书,不要去崇拜权威、依赖别人和自己,当一切都放下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才是安静的。
  •     冥想,内心的秩序
  •     看完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冥想?@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 @克里斯那穆提冥思坊
  •     印度庄子。
  •     独立自主
  •     治愈系藏书。
  •     这本书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看进去
  •     你自己就是光✨
  •     文字感觉枯燥,实则不是,我很感谢这本书....每看一次,都让我更加清晰和肯定
  •     每次看他的书 总是感觉很容易懂 又很难懂
  •     The light in oneself觉得这句话很眩。每个人都是宇宙的起点。
  •     我最渴望的,就是点亮自性之光,这也应该是每个人终身追求的事情
  •     理解有限,但在看书的时候有种自由的感觉,好像是伸手抓身体周围散布的肥皂泡,抓到、抓不到结果都一样,只要去抓即可。
  •     纪念一下这第100本书,克氏一直是我喜欢的人,在他那里总能够找到轻松愉快、淡泊清净的心境,书中让人深刻的观点,如何谓善?我一直以为善与恶是同行的,没有人会是全善,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教给我们的,然而,克氏却以着形而上学的本体观点来诠释善,善不含任何恶。以及放下我们的所有,为什么要放下?放下容易,但我们不明白为何要放下。放下所有以便清澈的觉察到那个永恒、超越时间、无边无界的事物。呵,我真不知道,这样的事物我是否已经觉察。
  •     一本关于冥想的书。目录里词条的划分非常凌乱无章。其实整本书只是在阐述一件事情—冥想。主旨归为两点:一者自性之光要靠自己才能点燃,犹如打坐开悟。二者 “ 真空之心才能巧遇神圣,空寂之中才能出现崭新 ” 犹如开悟后见到实相。
  •     通篇四字概括——放下执着,笔者思辨前卫但行文功力有所不足,以至于不断重复结论,有太多赘余的文字。
  •     我抱着一种落井下石的心情不怀好意给了2星,在书城里这本书的封面很引我瞩目,我就站在书架中间看完了。这是问答集的形式,我想说的是,那些问她的人的问题,全部是我想问的,那些问题全部都戳中了我,可是她的答案。。实在是较差,你或许真的很厉害,那是你自己的厉害,如果成书成集,风头全被问问题的众生真挚的烦恼以及生活盖倒了,关起门来自我修持的能量不能够解释在真实的世界里和现实战斗的人们
  •     凡是关于“灵”的书,基本逃不出反复研讨深入研究无欲无我四个字的框架。无奈没抵住几段好评,体会甚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