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42638892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本书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的故事。他聆听教义、结识名妓,还成为富商。此时的悉达多,内在与外在的享受达到巅峰,却对自己厌恶至极。终于,他抛弃世俗,来到河边,意图结束生命。在最绝望的一刻,
他听到了生命之流永恒的声音……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悉达多求道记》《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
1946 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 年病逝,享年85 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流浪者之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佛陀的一生中,有过几次让后人颇费心思的转折:        为什么要抛弃他现成给定的富足生活与王位继承权而出家过流浪者的生活?        为什么在他的禅定修养已达到很高造诣而不得不令其师事的两位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禅定家惊讶并打算立他为思想继承人时,他却离开了他们?        为什么在他已与苦行对峙了长达六到十年而品尝了一般苦行者都未能做到的一切肉体磨难之苦并使得周遭人都满怀敬佩之情如圣人般看待他时,他却放弃了这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名誉而离开了苦行林?        为什么在他于毕钵罗树下(这棵树后来被称为菩提)趺坐成道后实际已是全国最具境界的哲悟家而还要徒步跋涉到几百里外的异地去传教呢?        为什么在他已然拥有了近千名弟子后却不满足于平平静静做导师的生涯而还要坚持一个人独行游历教化呢?        为什么与婆罗门的对峙与征服,对提婆达多叛逆的粉碎,九横大难之后,在他八十岁高龄时,在释迦族灭亡后,他还会从婆吒百村渡恒河并选定他的故乡作为他最后传教的方向呢?        为什么,他能不顾恶疾缠身在弟子劝他休息时还要侧卧于沙罗双树间支撑着为前来寻访的沙门说法并以此作为自己临终的方式呢?
  •     流浪的久了 离神就近了将《神在远方喊我》与《流浪者之歌》综合起来写的摘抄和短评,节选一部分: 流浪的久了 离神就近了 从神到人,从我到世界,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怎么追寻?——悉达多的烦恼】“他的父亲令人心仪,举止安详、尊贵。他过的是一种善美的生活,他的言辞中充满智慧,他的脑海中有的是精微而又高贵的思想――可是,纵使他如此博学,他活得快乐吗?内心宁静吗?难道他不也还是一个永无餍足的追求者吗?难道他不也还是以一种难以满足的心情,在继续不断地去饮圣泉、去做燔祭、去读圣典、去参加婆罗门的学术讨论吗?他,一个无可指责的婆罗门,为什么还得每天都要去洗涤罪行、努力清洁自身呢?难道神我不在他的里面?难道那个本源不在他的心中?一个人必须在他自己的自我之中寻求这个源泉,并且求而得之才行。所有其他一切的追寻,都是一种迂回、一种歧途。所有这些,都是悉达多所想的东西;这就是他的渴念,就是他的烦恼。悉达多尽管避开自我千次,住于空无之中,住在动物和石头里面,但免不了仍要返回自我;他无法避免再度发现自我的时候,不论是在日光下还是在月光下,不论是在阴影中还是在雨水之中,总会再度成为自我和悉达多,总会再度感受到那种沉重的生死轮回之苦。他喃喃的说道:什么是静坐观想?什么事舍弃身相?什么是斋戒断食?什么是屏住呼吸?那是逃避自我,只是暂时避开一下自我的折磨而已,只不过是暂时缓和一下人生的痛苦和愚妄罢了。”【苦行僧和疯狂的赌徒,都是饱受精神困苦的人吗?】“这位苦行僧定定地站着,直到他的双肩和两腿不再感到冰冻,直到它们沉默下来,直到它们完全平静。默然地,他蹲身于荆棘丛里,血从他那刺痛的皮肉流出,形成溃疡,而悉达多依然如故,一动也不动,直到不再有血流出,不再有刺痛,不再有酸疼。悉达多只有一个目标——空掉一切。空掉渴爱,空掉欲念,空掉梦想,空掉快乐和烦恼——好让自我消灭。不再成为自我,以便享受空心的安逸,体验清净的意念——这就是他的目标。这个世界困住了他:享乐、贪欲、怠惰,还有一向被他轻视,被他指为愚昧之极的那种邪恶,有求有得之心,亦已困住了他。他要以浪掷不义之财的手法求得一种热烈的快乐,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办法明白表示他的轻视钱财,嘲讽商人的虚伪神圣。因此他不但下注很大,而且毫无顾惜,以此来憎恶他自己,嘲讽他自己。他爱这种焦虑,他爱在赌骰子之时,在满场大注而胜败未分之际所体验到的那种可怖得令人窒息的焦虑。他不但喜爱这种感受,而且不断去重温这种感受,去加强这种感受,去激发这种感受,因为唯有在这种感受中,他才能在他那种饱暖、平凡而有乏味的生存中体验到某种快乐,某种刺激,某种昂扬的生活。他不但学会了投骰子,赌棋子,看跳舞,坐肩舆,睡软床,并且还总是自觉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总是带着一些藐视,一些不屑的眼光看人,而那正是苦行沙门用以看待世人的眼色。他羡慕他们的,是他们都有而他却无的东西:他们用以之维系生命的那种重要之感,快乐和苦恼皆深刻的痛切之感,由不断去爱而起的那种既焦虑又甜蜜的幸福之感。”【我所理解的六字真言的奥秘】嘎玛丹增提到的在青藏地区被刻满了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以唵为始,也是贯穿在悉达多流浪的歌声中。一直无法理解这六字的神奇,梵语的解释又晦涩难懂,可是当你开口去读这几个字时,要想把音发的标准,就会发现这几个字都需要带动身体深处的气息和器官的共鸣。能否理解成这样:所谓六字真言,就是听到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佛陀的六字,在你身上可能一字可能万字,但都是要去寻找自己的声音。【神在远方喊我】如果没有作者下面的这段话,可能这本书也只是一本在游记中抨击信仰缺失,又以精神追求为目标的纠结之作。“无人不知,无论多么惧怕孤独渴望偕行,修行回家的一路确是必须分开来走的,深渊各渡。然则每一个生灵都从自身拥笃中,哪怕只是在恐惧的一瞬,也感知得到自己背负着一种叫爱的东西,多沉重就多灵性。每一份孤独在无助祈祷的刹那,隐隐洞微自己的深度记忆里,最少有另一个别人,如约如等。会彼此倾听。注目深心,发现每一约都是和某个我们遗忘已久的世界,遗忘已久的自己;凝神住耳,寂静原有的最大回声,安详而恢弘。而所有约见所有聆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既可是深渊亦可是阶桥。”【悉达多的秘密】“悉达多之所以对他自己一直陌生而毫无认识,只是因为一点——我骇怕我自己,我一直在逃避我自己。我一向在追求大梵,追求神我;我希望摧毁我自己,离开我自己,就是为了想在这个未知的最深处发现这个万法的核心,神我,生命,神性,绝对。可是我却因为如此做而在道途之中迷失了自己。我要向我自己学习,做我自己的门生,我要我自己追求悉达多的秘密。这个世界的时时刻刻莫不完美;每一种罪过的里面莫不含着慈悲,所有幼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的奶娃娃身上都背负着死亡,所有的垂死之人都有着永恒的生命。在生命之道上,一个人无法看到另一个人走了多远;佛陀就在强盗和赌徒的心里;土匪就在婆罗门的心中。在甚深禅定之中,不但可以打破时间的观念,而且可以同时澈见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三时的一切,而在这种境界之中,一切莫不皆善,一切莫不完美,一切都是清净的梵。爱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对大思想家而言,探讨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而后轻视这个世界,也许颇为重要,但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是爱这个世界,而不是轻视这个世界,不是从此憎恨,而是要能以爱心、钦慕,以及尊重来看这个世界和我们人类本身以及所有的一切众生。我必犯罪,必得贪婪,必得努力追求财富,体验恶心的痛苦,陷入绝望的深渊,是能学到不再抗拒这些,是能学到爱护这个世界,始可不再将它与某种理想的世界、与某种想象的完美景象比对而观,始能一任纯真自然,不加干扰,始能爱它,始能心悦诚服地归属于它。”【流浪的久了 离神也就近了】一直很喜欢坐火车:带着一群陌生人哐当哐当的走向远方,有种途中流浪的感觉,这是自由的欣喜。黑塞的《流浪者之歌》,也有翻译成悉达多的,名字与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一致。总觉得这样的起名用意、人物经历撰写,同ONE PIECE中路飞与罗杰的描绘手法一致:前方的指灯即便再明亮,想要成王成佛,还是得自己去经历。《神在远方喊我》据介绍是一个孤独行者心灵朝圣的笔记。全书的见与闻,在我看来,除了人文自然景观的描写叙述,更多是将嘎玛丹增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感知通过佛理来展现,一会佛祖一会上帝,或许这就是对信仰缺失的一种纠结混沌状态吧。不过行走的过程,就是发现信仰的过程,他不是在行走中因为外界的坚定而对自我的否定。这两本书吸引人的原因,或许跟前不久在青海感知到的一些文化有关,是文化的猎奇、对宗教吸引力的困惑以及自我方式的探寻。在这期望能寻求一些答案,想传递的,更多是行游的内容与悉达多的经历,而不是嘎玛丹增对信仰缺失的困惑或者已成文字的说教,因为信仰从来都是自己的事。【Gap Year 人间瑶池会再现吗?】“黄龙景区的人间瑶池,本可以万古奔流,永垂不朽,没曾想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水流开始了枯瘦。那些珠宝样晶莹剔透的钙化滩流,安静地澄滢了数万年,留给世人的时间太短暂了,短暂得还没来得及敞开肺腑,透明的美丽,就一天比一天消瘦。世界的变化总是如此地远离愿望。”有时我会很急迫的想去体验更多的生活,比如这人间瑶池,这比神话更像神话的地方。嘎玛丹增对钙化彩池水童话的描写,更是加速了我对gap year落地的渴望,很多地方,一生不去,即便有来世,也不会再见了,人与经历,也如此。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漂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动的星辰:无偿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路程。——赫尔曼·黑塞
  •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对于已故女作家三毛来说,家是流浪的终点,也是她快乐的天堂,也让一生漂泊的三毛终于找到「心灵家园」,走到此地,她强烈感受到流浪结束了、她终于回到家了。轻轻的响起我心爱的古老歌曲,温柔的像是母亲教我的歌;甜甜的像是流过门前小河,啊!天天陪着我,忧伤与寂寞。就算我身在远方,流离他乡,难免有心伤;我依然永远不忘高声歌唱,在我未知、未知、未知的流浪……阅读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也许可以说是让读者用客观的态度检视过去的人生,学习赫尔曼·黑塞看待人生的超脱精神,我或者以为,能够学习揭露自己的内心,才能体会,只能适用于自己身上,独一无二,让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唯一方式。出生于德国,后来却在印度找到精神寄托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这部作品里,没有华丽的文藻修辞,也没有深刻雕饰的内容。《流浪者之歌》只是一部浅显易读的小说,但与众不同的,这本小说有很强烈的宗教寓意,或者说是帮助人朝向精神上的引导。像取自释迦牟尼修道前俗名Siddhartha的书名,像主人公一路上遇到的人事物,很多与印度佛教有关联,然而,所有的故事情节又不完全是为了传授宗教为目的,而是藉由主人公的精神与自我认知的转换,去看待人生的真相,甚至某些想法,倒是类似东方的道家思想。或者,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是一本,经由主人公的内在成长,找到合适他自己生存模式的著作。这本小说,如译名所称的《流浪者之歌》,像是一个在人世间不停流浪的凡人,终于懂得所有的流浪,不过是为了真正认知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不管是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流浪,最后也能重回到了心灵的原点,只是,多了对人生的体悟,像是俗语所说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赫尔曼·黑塞的主人公,也许,是在经历了百转千回的各种际遇之后,才能无视于时间对生命的威胁,也才能体会当下的精采,身为人的价值。即使是痛苦万分,即使是雀跃不已,能够看透一切,就是不枉来人生走一遭的珍贵旅程。这或者是他为自己谱写的歌曲,属于流浪者的歌曲。而身为读者的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豁然开朗的一天,谁都没有办法给予明确的答案,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流浪,或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主人公的心境。但是,至少,这本小说想要阐释的,只要不是真的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当学习不放弃活着的每一天,学习能够勇敢的面对未知命运的挑战,也可以是为自己,谱写人生的歌曲。即使当下没有人能够一同吟唱,也或许没有人能够听得懂词曲的涵义,至少,每个人的歌曲,其实是对自己一个人有了交代,生命的交代。那么就能庆幸,《流浪者之歌》背后给予的力量与精神的依归,在不甚完美的人生里,只要真的尽了心力,不管成不成就,也都能坦然面对,能更达观的活着。这是赫尔曼·黑塞的大爱精神,也是《流浪者之歌》给予的另一层生命的释意,值得省思与阅读的书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6efff0101gu85.html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些玄乎。第一遍读完的感悟:知识可传授,智慧不能。不可盲信凡事需亲身体验。
  •     无解的人生,爱是唯一的答案
  •     有时间还会再读一遍的小说。
  •     不要太迷信别人,感觉悉达多的平静和豁达好伪善,极力装出一副圣者的模样,演技却有限,显得蹩脚。我们都是凡人,不求参透俗世,只求做到包容理解就够了。
  •     真的,读完,热泪盈眶
  •     完美世界里的心灵旅行。--17年4月14日17:01于河大图书馆(注释大部分无心去看,说来颇为惭愧。。)
  •     我很喜歡「渡人度己」,以及把流水和時間的隱喻,人忘了時間就忘了煩惱了。還有我覺得這本書也是講了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吧。
  •     黑塞一定是个哲学家,整本书悉达多求道的经历倒是很多种不同人生,不断进化的人生。这与文学艺术之路的发展也有类似,从一开始的禁欲到解放个性。最终还是在河流中找到了平静。知识是可以教导的,而智慧不能。
  •     结印聆梵音,朝夕苦追寻。他日顿一悟,大道自在心。
  •     寻道之路,是纵使阅遍典籍,也不及亲历红尘后的一际开悟,比起他人的旁说,最重要的是“自渡”。 书中最大的亮点是追寻对宗教的超越,“唵”更像是魂音,只需要有一支生活的木棍,敲响心中的木鱼。
  •     总算读完了英文版。语言易懂,内容深沉。文字优美但真不是轻松阅读。
  •     息达多真是爱折腾
  •     好怀念那个时候在图书馆里做作业做到呕吐就去对面的借阅室看书 找一个位置把自己塞进去坐一天 读一眼心动的书 时光黏黏的 妄想老了当个图书馆管理员
  •     经历过就可修行了
  •     某些東西被喚起了..
  •     和现阶段的不断否定自我感悟世界的我有着诸多相似
  •     春节前最后一本2016年的书 and i love it 看完之后觉得Elle的导演肯定也喜欢黑塞
  •     写童年那段像萧红。
  •     这本书还要再读几遍。
  •     在路上看完的 后半部分太精彩 找时间带着脚注重新读一遍
  •     纯粹的知识是无用的
  •     断食,等待,思索
  •     一本裹着佛教包装里面是西方思想的小说
  •     直击
  •     这是一本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书,你是我我是你,本为一体,没有分别。
  •     快乐若是有,伤心若是有,眼泪灌溉,不枉爱过。
  •     #真是让人难为情 2016年下半年的第一本书终于算是看完了# 评论里骂译者的想都点个赞 遗憾的是本从英文再翻译过来的书 也许会成为学习其他语言的原因???谁说的准呢嘻嘻人生啊 单纯的个人理解:整本书都是“思考啊别解释你个傻逼”
  •     悟道的过程和哲理给人以启迪
  •     黑塞呀黑塞,你的书读起来是多么的美,你自己知道吗?黑塞的读起来了顺畅,但是主人翁却遭遇着坎坷,哈哈。黑塞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读过他的书本之后,内心无不洋溢着激情,仿佛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阳光,用以照射生命的暗处。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就依据此小说而创作了同名舞蹈,由此可见文学也不知觉中滋养着其他的艺术门类。
  •     读完只觉得切身感人啊!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其中一些略装逼的教义讨论也不觉得无聊,悉达多与大觉者的对话特别特别喜欢,终于找到真理的悉达多也已经死亡重生了很多次了!
  •     先看完悉达多 再看神在远方喊我的行游记录 体会更加深刻 佛陀的参悟和悉达多在自我探寻后的顿悟 从来都是自己的事 而千百年后的众多信徒 你们究竟是为什么而信仰?出生就决定的信仰、接受的意念 真的远不及自己行走 感受过生活的多变和生命之河流淌后来的真切 经历即是生活 这本书反倒印证了自己的这条信念 很是欢喜
  •     又是一个简单的小小说,一事无成又何尝不正是需要你去扮演的角色呢,人世间需要各种角色哦。
  •     很难想象作者是在22岁时写下的一本书。这里讲述的是寻求自我,解放自我从而超脱的悉达多的故事。悉达多从婆罗门的少年时代,青年沙门时代,再求教于大绝世尊,中年时代求教于世俗体验世俗之感,再到求教于河流做一个摆渡人。他的一生都在求道,看完感触良多,如何寻求自我,人间是否有真理,片面的真理才是大家理解的
  •     语言华丽的如乐章一样,在艳妓离世的时候震撼了;儿子离他而去的那一段感慨万千;以及于童年好友重聚...
  •     哲学性满分。
  •     自我挖掘自我思考自我探索
  •     痛苦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
  •     一切的智慧用言语讲述,都会有点愚蠢和不可信。不要相信言语,亲吻我的额头。
  •     想起李叔同和贾宝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悉达多的修行之路和李叔同类似,他们都是有灵魂生活的人,自我不在别处在内心,万事万物都是老师,不管是大河还是书中的艳妓。人这一生,去犯错,去思考,甚至去堕落,去奋斗,成为你自己,与世界和解,与真我对话。
  •     非常妙的一本
  •     非常之好。
  •     翻译得不错,但是给的那注释太专业太长了,一般读者根本看不懂。
  •     智慧是没办法传授的 智慧只能自己体悟 而每个人体悟的方式各有不同
  •     特别棒的书,不只是悉达多的修行,更是一场与人生的对白。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突然想起了禅宗的三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
  •     故事本身很好读。一个僧人为了追求生命的真相如何体验世间沉浮。生命贵在多样性的体验。
  •     释迦牟尼世尊成佛之前的悉达多的得道之路,散文诗版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     河。
  •     学会等待、忍耐和谛听。一切都会有答案
  •     故事简单。旨远意深。
  •     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