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音乐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8-10
ISBN:9787020029181
作者:[俄] 柯罗连科
页数:163页

作者简介

内 容 简 介
这是一部色彩绚丽、情调高
超的小说,一首激励儿童奋发向
上、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抒情
诗。它仿佛是在袅绕的音乐声中
向你述说了一个盲童成长为著名
音乐家的动人故事:小彼得生来
就双目失明,但幼时便显示出特
殊的音乐才能,与邻家小女孩埃
韦利娜之间纯真的友谊终发展为
爱情,盲人的痛苦则导致对世界
的憎恨,走向社会去体验苦难和
感受人生的欢乐……小说结构严
谨,文笔优美,富有音乐感,是
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

书籍目录

目 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 声

编辑推荐

本书是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一部心理小说,描写一个盲孩的成长过程。作者对人物的精神面貌做了深刻、细腻的刻画。书中通过一个盲孩在自己的努力和亲人的帮助下成为一名著名音乐家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残疾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

前言

中篇小说《盲音乐家》是俄国作家柯罗连科(1853—1921)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用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十分细致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盲童成为著名音乐家的艰苦过程。小说的主人公彼得•波佩利斯基生下来就是盲人,大自然虽然剥夺了他的视力,却赋予他特殊的音乐才能。他对外界有极强烈的反应,对声音特别敏感。他五岁时就爱上了马夫约西姆用木笛吹奏的柔和、抑扬的曲调。这些民间曲调表达了乌克兰人民的幻想、悲哀和勇敢,使彼得初次通过听觉接触人民的生活,同时唤醒了他的音乐才能。彼得认为双目失明是个无法弥补的不幸;他感到自己被生活所摈弃,因而非常痛苦。母亲的溺爱,女友埃韦利娜过分迁就的友情,促成了彼得的自私心理,以至他的痛苦转化为对世界和人类的憎恨。母亲和埃韦利娜发觉了这个变化然而无可奈何。他的舅舅马克西姆是个老革命家,年轻时参加过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的军队,反抗奥地利压迫者。奥地利人的马刀把他砍成残废,因而他不得不在乡下妹妹家里住下来。马克西姆觉得自己有责任培养外甥,“好让他接替自己在战斗行列里当一名新兵,为生活的事业而奋斗。”他告诉彼得:个人的苦难比起人民的苦难来是微不足道的。人要是脱离人民的生活,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了让彼得离开安乐的“温室”,同一个在战火中烧瞎了眼睛的老革命家和另一个盲人一起浪游,到各地唱歌行乞。彼得接触了广阔的世界,了解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他对个人复明的追求,变成了对实行自己的社会义务的渴望。他不再悲叹、哀诉,而是用音乐参加了生活,影响了生活,他终于得到了复明,但这是比眼睛复明更为重要的思想上的复明。小说结尾是无数的听众聚集在基辅来欣赏盲音乐家的第一次演奏。“一种动人心弦的调子,象草原的风一样幸福而自由地,也象他本人一样无忧无虑地,在那鲜明活跃的旋律里面,在那缤纷而辽阔的生活熙攘声中间,在那有时凄凉、有时庄严的民谣里面,越来越频繁、顽强、有力地倾泻出来。”马克西姆舅舅也为彼得的音乐感动得落泪,他低下头想:“是的,他复明了……生活的感受在心灵中代替了自私的、不可抑止的失明的痛苦,他感觉到人生的痛苦,也感觉到人生的欢乐,他复明了,他能够提醒幸福的人想起不幸的人……”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觉醒,使音乐家战胜了仿佛不可能摆脱的个人痛苦。《盲音乐家》是一部色彩绚丽、情调高超的小说,也是一首激励儿童奋发向上,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抒情诗。编 者

内容概要

柯罗连科(1853-192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在乌克兰,父亲是个县法官。柯罗连科一生所著多是短篇小说和特写。代表作有《玛加尔的梦》、《盲音乐家》、《巴甫洛夫村札记》、《嬉闹的河》和自传体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高尔基曾尊他为自己的"老师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中篇小说《盲音乐家》是俄国作家柯罗连科(1853—1921)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用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十分细致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盲童成为著名音乐家的艰苦过程。     小说的主人公彼得·波佩利斯基生下来就是盲人,大自然虽然剥夺了他的视力,却赋予他特殊的音乐才能。他对外界有极强烈的反应,对声音特别敏感。他五岁时就爱上了马夫约西姆用木笛吹奏的柔和、抑扬的曲调。这些民间曲调表达了乌克兰人民的幻想、悲哀和勇敢,使彼得初次通过听觉接触人民的生活,同时唤醒了他的音乐才能。    彼得认为双目失明是个无法弥补的不幸;他感到自己被生活所摈弃,因而非常痛苦。母亲的溺爱,女友埃韦利娜过分迁就的友情,促成了彼得的自私心理,以至他的痛苦转化为对世界和人类的憎恨。母亲和埃韦利娜发觉了这个变化然而无可奈何。    他的舅舅马克西姆是个老革命家,年轻时参加过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的军队,反抗奥地利压迫者。奥地利人的马刀把他砍成残废,因而他不得不在乡下妹妹家里住下来。马克西姆觉得自己有责任培养外甥,“好让他接替自己在战斗行列里当一名新兵,为生活的事业而奋斗。”他告诉彼得:个人的苦难比起人民的苦难来是微不足道的。人要是脱离人民的生活,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了让彼得离开安乐的“温室”,同一个在战火中烧瞎了眼睛的老革命家和另一个盲人一起浪游,到各地唱歌行乞。彼得接触了广阔的世界,了解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他对个人复明的追求,变成了对实行自己的社会义务的渴望。他不再悲叹、哀诉,而是用音乐参加了生活,影响了生活,他终于得到了复明,但这是比眼睛复明更为重要的思想上的复明。    小说结尾是无数的听众聚集在基辅来欣赏盲音乐家的第一次演奏。“一种动人心弦的调子,象草原的风一样幸福而自由地,也象他本人一样无忧无虑地,在那鲜明活跃的旋律里面,在那缤纷而辽阔的生活熙攘声中间,在那有时凄凉、有时庄严的民谣里面,越来越频繁、顽强、有力地倾泻出来。”马克西姆舅舅也为彼得的音乐感动得落泪,他低下头想:“是的,他复明了……生活的感受在心灵中代替了自私的、不可抑止的失明的痛苦,他感觉到人生的痛苦,也感觉到人生的欢乐,他复明了,他能够提醒幸福的人想起不幸的人……”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觉醒,使音乐家战胜了仿佛不可能摆脱的个人痛苦。    《盲音乐家》是一部色彩绚丽、情调高超的小说,也是一首激励儿童奋发向上,克服困难、热爱生活的抒情诗。                                                         编    者

章节摘录

一种动人心弦的调子,象草原的风一样幸福而自由地,也象他本人一样无忧无虑地,在那鲜明活跃的旋律里面,在那缤纷而辽阔的生活熙攘声中间,在那有时凄凉、有时庄严的民谣里面、越来越频繁、顽强、有力地倾泻出来。“好呀,好呀!我的孩子,”马克西姆暗自赞叹道,“你在欢欣和幸福中间去追求它们吧……”过了片刻,只听见宏伟而迷人的盲人歌,在大厅里如醉如痴的人群上空震荡:“给瞎子施舍点钱吧……看——看在基督的面上。然而这已不是乞讨的祈求,也不是湮没在街头喧闹声中的哀怨啜泣。它包含着从前发生的一切景象,——以前,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彼得曾经因禁不住盲人歌带来的刺心的痛苦而面容变色,从钢琴边跑开。现在他战胜了心头的隐痛,用深刻和惊心动魄的生活真象征服了人们的心灵……这是亮光背景上的黑暗,这是美满幸福生活中的悲哀征兆。仿佛人群上空一声霹雳,每一颗心脏都在颤抖着,就象盲人飞快的手指触动了他们的心扉。乐曲早巳奏完了,但人群还保持死一般的寂静。马克西姆低头想:“是的,他复明了……生活的感受在心灵中代替了自私的、不可抑止的失明的痛苦,他感觉到人生的痛苦,也感觉到人生的欢乐,他复明了,他能够提醒幸福的人想着不幸的人……”老战士的头垂得更低了。他总算完成了自已的事业,他没白活一辈子,飘荡在大厅中和笼罩在人群头上的、充满活力的宏伟乐声向他说明了这一点。春天的骚乱的声音沉寂了。在和暖的阳光普照下,自然界的劳作渐渐纳入常轨;生活似乎紧张起来,象奔驰的火车一样,前进的行程变得更快了。草地上的嫩草发绿了,空气中充满白桦树嫩芽的气息。他们决定带孩子到附近河畔的田野上去玩玩。母亲牵着他的手,马克西姆舅舅拄着拐杖并排地向河边的小山岗走去。经过风吹日晒,小山岗已经十分干爽,上面长满绿茸茸的小草,从这里可以展望辽阔的远方。晴朗的白昼使母亲和马克西姆感到晃眼。阳光照暖他们的脸庞,仿佛抖动着无形翅膀的春风却用清新的凉爽赶走了暖意。空气中荡漾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懒洋洋的醉意。母亲觉得孩子的小手在她手里攥得很紧,但是她被这令人陶醉的春意所吸引,就没大注意孩子的惊惶表情。她挺起胸脯深深呼吸,连头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如果她回头看看,准会发现孩子脸上的表情有些异样。孩子怀着沉默的惊讶转身面向太阳呆望着。他咧开嘴唇,好象水里捞出来的鱼儿似的急忙一口一口地吞咽着空气。不自然的喜悦不时在他张皇失措的小脸上流露出来,好象是神经受了什么刺激似的突然在脸上闪现,霎时又换上一种接近恐惧和疑惑的惊讶表情。只有那两只眼睛没有视力,依然在痴呆呆地张望着。到了小山岗,他们三人一齐坐下来。母亲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好让他坐得更舒服,但他却痉挛地抓住母亲的衣裳,好象觉得他的脚下不是地面,害怕跌到什么地方去。可是这一次,母亲仍然没有察觉孩子的惊恐的动作,因为她的视线、心思都被美妙活泼的春景吸引住了。已经是正午了。太阳在蔚蓝的天空中静静移动。从他们坐着的山岗上,可以望见奔腾的河水。河水已经把浮冰冲走了,只有一些残余的冰块有时还在河面上飘浮着,融化着,呈现出点点白斑。在积水的草地上,有许多宽阔的水洼子;朵朵白云和苍穹的倒影映入水洼子里,在水底深处缓缓荡漾,慢慢消失,仿佛也象浮冰一样融化了。有时轻风吹起涟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再往远处看,河的对岸是一片黑油油的田地,被阳光晒得热气腾腾,从田地里升起的袅袅轻烟,笼罩住远处的茅屋和朦胧的青色森林地带。大地仿佛在喘息,有一种好象祭坛前缭绕的香烟似的气体从地面升上天空。自然界豁然开朗了,它很象一座迎接节日的大庙宇。但这一切对于盲孩子说来不过是一片无边的黑暗,黑暗在他的周围奇异地骚乱着蠕动着,轰响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不寻常的印象从四面八方触动着他的心,因为这些印象的涌现,孩子的心便一反常态地跳动起来。可是,刚走几步,当和煦的阳光开始照射他的脸庞、烘暖他那柔嫩的皮肤时,他本能地用两只没有视力的眼睛向着太阳,似乎觉得四周的一切都被一个中心所吸引。明澈的远方、蔚蓝的天空、开阔的天际,这一切对于他都是不存在的。他只感觉到一种有形的、亲切的、暖和的东西温存地抚摩着他的面颊。后来,又有一种凉爽而轻柔的东西,虽然没有阳光的暖意那样轻柔,但掠去他脸上的舒适,使他身上感到一种清新的凉意。孩子习惯于在房间里自由地活动,同时感到周围是空荡荡的。可是在这里,各种离奇变幻的声浪包围着他,一会儿温柔亲切,一会儿撩人欲醉。不知是谁把太阳的温暖的抚摩迅速搧跑了,阵阵风声在耳边响动,吹袭着他的脸庞、鬓角、头部,直到后脑勺,纠缠着他,仿佛竭力要抓住这个孩子,把他引到看不见的辽阔的地方的某处去,夺去他的知觉,引起他健忘的慵懒。这时候,孩子更紧握着母亲的手,他的心里发紧,似乎就要完全停止跳动了。等到让他坐下,他才好象稍为安静了些。现在,虽然他全身充溢着奇异的感觉,他仍旧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看不见的亲切的声浪还是势不可当地奔腾着,他觉得声浪好象钻进了他的体内,因为血液汹涌的搏动随着声浪的冲击忽起忽落。但是现在声浪一会儿传来云雀的清脆歌声,一会儿传来小桦树枝叶发芽的沙沙声,一会儿又传来隐约可闻的河水激溅声,燕子在近处姿势奇妙地盘旋着,发出轻微的振翼声,小虫儿唧唧呜叫;有时候,平原上农夫赶牛耕田的漫长而凄厉的一声吆喝压倒了一切声音。这样又过了几年。清静的庄园里一点没有变化。花园里的山毛榉依旧喧嚷不休,只是它们的叶子好象变暗了,更加稠密了,色泽怡人的墙垣还是白皑皑的,不过稍稍斜陷了些;几间小房舍的茅檐依然阴森森的,每逢傍晚,马棚里还是传来约西姆的笛声,约西姆还在庄园里当马夫,还是个单身汉,不过现在不论盲少爷吹笛或弹琴,他都无动于衷。马克西姆的头发更白了。波佩利斯基家没有别的孩子,所以头胎生的盲孩子照旧是整个庄园的宠儿。为了他,庄园仿佛与外界隔绝了,清清静静地过起怡然自得的日子来:而租佃人也过着相当幽静的“草堂”生活,却和这里的生活联接了起来。这样,彼得好象是温室的花朵,在与远方外来的剧烈影响相隔绝的环境中长大了,成为一个少年了。和从前一样,他生活在茫茫黑暗世界的中心。他的头上、周围,到处有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着。但是他身体内感觉的锐敏性提高了,好似有弹性的、上紧了的琴弦,无论遇见什么印象都会发出颤巍巍的回音。盲孩子明显地暴露出敏锐期待的心情;他觉得黑暗好象要向他伸出看不见的双手,触动他心灵中正在昏睡而等人唤醒的什么东西似的。但他熟悉的庄园的一片和蔼而寂寞黑暗,只发出老花园中树木温存的低语声,使他产生迷离的、催眠的、慰藉的思绪。盲孩子只能从歌谣、历史、书籍中认识遥远的世界。在花园的沉思的私语中,在庄园的清静的生活中,他只能通过故事去了解波涛壮阔的远方生活。歌曲、民谣和童话象是透过一层神魔的烟雾把那一切给他画出来。一切似乎还好。母亲发现她儿子的仿佛被墙垣围住的心迷离在一种着了魔的、人为的、但却很安静的状态中,不过她不想打破飞也害怕打破这种僵局。不知不觉间埃韦利娜长大了,她用自己明晰的眼睛注视着这种奇异的宁静世界,虽然有时她眼中含着某种惶惑和对将来怀疑的神色,但却没有一点不耐烦的阴影。父亲波佩利斯基先生把庄园整顿得井井有条,但对儿子的前途,这个好好先生却心安理得地丝毫不加过问。他习惯于一切事情都听其自然。只有马克西姆的天性难以忍受这种宁静,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把它当作是暂时的步骤而列入自己的计划。他认为,必须让少年人有沉着的精神和健全的心灵,才能迎接与外界生活的突然接触。其实,在这奇异的宁静的圈子之外,生活热烈得沸腾汹涌。最后,时机一到,这位老教师便决定突破这个圈子,打开温室的门,好让大股的外界新鲜气流涌进温室来。第二天彼得很早就醒了。静悄悄的,宅院里白天的活动还没有开始。从昨夜一直敞着的窗口透进一股花园里清晨的新鲜气息。彼得虽然失明,但是清楚地感觉到大自然的风光。他知道天色尚早,他的窗户敞着,枝叶的摇曳声清晰近人,既不远又没有遮拦。今天彼得特别清楚地感到这一切:他甚至知道阳光射入房间,要是他向窗外伸手,那树丛上的露珠便会纷纷洒落。此外,他还觉得浑身充满了一种从来不曾感受过的新感触。他在床上躺了几分钟,谛听着花园里小鸟啾啾低唱和内心滋生的奇异感觉。“我这是怎么啦?”他想道。就在这一刹那间,埃韦利娜昨晚在老水磨旁边说过的几句话又在他脑海里鸣响起来:“难道你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吗?……你真傻!……”真的,他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同她亲近使他感到快活,可是到昨天以前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象我们呼吸空气而感觉不到空气一样。这几句平常话昨天落在他心上,就好比一块石头从高空坠落到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片刻以前,水面还是平静地反映着阳光和蓝天……这一打击,连水底深处都动荡了。他带着焕然一新的心灵醒来,而她——他早就认识的女友,现在使他觉得好象变成了新人。他细致地回忆昨天发生的一切,不禁又惊奇地倾听着重现在自己脑际的她的“新”声调。“爱上……”“你真傻哟!……”他急忙跳下床,穿上衣服,沿着朝露沾襟的花园小径向老水磨跑去。流水还象昨天那样淙淙响着,野樱桃树也还是那样飒飒低语,只是昨天还是一片苍茫的暮色,今天变成了阳光艳丽的早晨。他从来也不曾这样鲜明地“感到”过光明。欢笑的白昼的光芒仿佛带着芳香的湿润气息,带着早晨的凉爽感觉搔动了他的神经,浸透了他的全身。


 盲音乐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少年时就读过这本小说,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前在特价书店再次见到,毫不犹豫就买了一本。彼得出生时就是一个瞎子。童年时,他被家中一个农奴的笛声所吸引,天天摸到农奴的屋子去听吹笛。母亲为了从下人那里夺回儿子,就从城里买了一架钢琴。母亲赢了,从此,小彼得就迷上了钢琴。音乐给了彼得无穷的乐趣,他从琴声中来理解世界,理解明暗和色彩。书中写道,彼德不论别人怎样解释,都无法理解什么叫红色。舅舅——彼得的精神导师,因腿部残疾回乡的一个老烧炭党成员——告诉他,在城里过重大节日的时候,能听到“红色的声音”。于是,“他熟练地按动琴键,模仿节日齐鸣的钟声……几个低音合成的和声似乎组成了更深沉的背景,而在背景上跳跃振荡,出现一些更高、更活泼和更爽朗的音调。总之,这就是那种节日里弥漫空际的高亢而兴奋的鸣响。”舅舅告诉他,紫红和红色接近,但更深邃、匀调和柔和,犹如铃铛用久了,去掉了刺耳的不和谐的杂音。于是,彼德又弹起了琴,“就像俄罗斯三套马车车弓下的一串铃铛的响声”。(P135——136)彼得学会了弹琴,并且也有了爱情。但是,他心中一直郁郁寡欢,总觉得上天对他不公,渐渐失去了生活的热情。舅舅为了帮助彼得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让彼得与自己当年的瞎子朋友们一起,结伴到乡间卖唱。一年后,彼得回到了自家的庄园,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舅舅从他的琴声里听到了一种闪耀着光明的声音。 舅舅低头想:“是的,他复明了。”本书翻译者是臧传真,译文如其名,兼具信达雅,流畅而有韵味。文革前就已经出版,现有的都是重印本。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一本因为上了忘了带手机而临时去图书馆借的书,虽看的很仓促,但仍觉得故事还是不错的,有些励志…
  •     大一时在廊坊大学城图书馆读的,很感人。
  •     不是很喜欢俄罗斯文学~~
  •     from 南京先锋
  •     3.5。
  •     曾经很热爱的苏联~~~~
  •     这套书根本不应该被贴上童书的标签。
  •     小时候在大表哥的书橱里读到的,到现在还能触动心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