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俄罗斯》书评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12060251
作者:[美]苏珊•谢尔曼
页数:375页

最残酷和最美好的人生

《小俄罗斯》是我无法用简单语言来评价的书。它带给我一种跌宕起伏的情绪,去观摩一场人生舞台上的悲喜剧。《小俄罗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悲剧。序幕中,犹太人被大肆屠杀,哥萨克因为一点小误会就疯狂地屠戮了整个犹太小镇。有时候农民只是为了消遣,或制造谣言或听信谣言,他们将自己对时代的不满一股脑发泄在犹太人身上。在这个被歧视、被肆意杀害的民族中,诞生了两位主人公,他们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的路却不同。赫谢尔目睹了大屠杀,心里种下了复仇的火种,他想用革命武装来保护族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私运和偷窃武器。他的方法有效阻止了屠杀,但自己也被迫逃到美国。波塔则被描绘得更加丰富。她也想摆脱被歧视的命运,但她选择的方式是摆脱犹太人的身份。一开始,波塔被送去莫斯科的亲戚家,过上了“大俄罗斯”的贵族生活。她对一切都要求精致完美,努力学习俄罗斯语和法语。可事实上,她并没有被当做亲戚看待,当主人家不再需要她时,波塔像工厂里的女工一样,被送回了家。回到乌克兰的犹太小镇——这个被称为“小俄罗斯”的地方,波塔极为不满,她高雅的格调与周围低俗的环境格格不入。她恨犹太民族,恨这个民族给她带来了耻辱的身份,于是她在家里也讲俄罗斯语和法语。当两位主人公相遇的时候,波塔第一次真正的摆脱了犹太人被歧视的命运。因为赫谢尔真的很富有,他们住在有钱人的房子里,使用各种高档的器物,他们对人和善,得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尊重。但如果命运就这样按步就班地走下去,这个地方就不是“小俄罗斯了”。“小俄罗斯”是犹太人的地域。赫谢尔逃亡美国的时候,波塔不肯离开家,她幻想着自己已经不是普通的犹太人了,她是个有钱人,是高等人。可是随着战争的爆发,物资短缺、通讯困难,波塔像所有犹太人一样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失去了房子和华丽的物品,也是在这时候,我们从这个女人身上看到了坚强和勇敢。她没有像别的贵族那样,为失去金钱和地位悲伤太久,她要养活孩子们,要努力活下去!波塔成了“犹太佣人”,她为了维持生计去倒卖各种物品,在战火中四处奔走。她住进自己鄙夷过的犹太公寓,渐渐习惯了各种刺鼻的气味和吵闹的噪音。这场战争中,波塔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经历了屠杀,目睹了各种暴力和惨状。但这故事也确实是个喜剧,因为波塔也好,整个犹太民族也好,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们时时刻刻在努力活下去,心灵变得更加强大。人们在苦难中没有互相抛弃,虽然也有怕累及自身的时候,但最终他们都彼此伸出援手。昔日的贫富之分、口角之争都已经微不足道了,陌生人也能彼此依靠。当两位主人公在美国团圆的时候,他们周围已经没有了屠杀的危险和歧视的眼光,也没有了硝烟战火。他们的生活变得平静、温馨,但过往的一切仍沉积在内心深处。波塔一着急就讲犹太语,一个装着女儿遗物的小盒子成了赫谢尔的禁忌。在他们的灵魂里,波塔从来没有摆脱犹太人的身份,尤其是在苦难中,她在亲人那里找到了身份的认同;赫谢尔也没有逃离“小俄罗斯”的家,那里的点点滴滴,女儿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纠缠着这个男人的人生。故事最感人的一点,就是没有盲目夸大人性。赫谢尔没有为了革命抗争到底,波塔也没有在危难中成长为革命者。他们始终都在寻找自己的需求。赫谢尔失去了家,就在波塔身上寻找温暖;波塔想脱离下等人的身份,就与赫谢尔一切创造生活。他们两个最终都选择了逃离,因为在特定环境下,他们不可能拥有自己渴望的人生。作者在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时并没有什么语言变化,平铺直叙缓缓道来,让整个故事显得朴实无华。小说采用了链条式结构,并非从头至尾完整地叙事,而是截取重要时间段,讲述人物命运中最关键的情节。书中有赫谢尔和波塔两条线索并列进行,并彼此交织在一起,因截取固定时间段而造成的大量语义空白,反而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空间。虽然小说像是拼接起来的时间模块,但并没有中断的感觉,这首先是因为主线的清晰与完整。个人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无法分割,他们挣扎、奋斗、逃离,为了寻找幸福与安宁。首尾呼应让整个故事更具有深意。故事开始是疯狂的屠杀,在尾声里归于宁静和追念;波塔刚回到犹太小镇时,说话总是讲法语,而到了美国,却开口就说犹太语;赫谢尔从前以富商的身份当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最后他放弃了保护犹太人的使命,到美国勤恳务实地生活;他们的儿子萨穆埃尔小时候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小子,最后也成了一个懂事、体贴的小伙子。每一个人都有所呼应,小说也因此充满了张力,扣人心弦,在情节推进中没有一点空隙。随着作者笔端的文字,我们走进了“小俄罗斯”的世界,看见一双双渴望改变的眼睛,看见人们在凄凉的命运前倔强地生存,看见战争中他们的无奈与善良,看见各种绝望与期望。这里就像被焚毁的克罗地亚,有着强烈的生命力。能让人流泪并微笑的书——这是我给它最终的评价!

生活毁于悲剧,生命成于悲剧

没有人能透过命运的迷雾看到生命的终点没有人能透过命运的迷雾看到生命的终点,没有人。当我们站立在起点之时,会对未来充满绮丽的想象。比如少年时代的赫谢尔,比如芳华年岁的波塔。赫谢尔从小就是一个特别聪慧的少年,当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仅仅十四岁。他的聪慧一方面是天生的智慧——他棋艺非凡,在小镇堪称不败,除了父亲没人能够真正赢过他。他同时拥有一种更为宝贵的聪慧——世故通透,像只狡黠的小狐狸。他靠赌棋赢钱,却从没给人以不败的印象,总是赢的战战兢兢,永远能激起下一个挑战者的兴趣。少年赫谢尔踌躇满志,他对自己的智慧自信,不屑谦虚,他坚信自己的道路坦荡恢弘,没想过何谓苦难与悲伤。命运很快就教会了他一切。一群农民冲进了小镇开始大屠杀,那个死亡之夜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赫谢尔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冷彻骨髓的恐怖。那一夜,他失去了亲爱的父亲。赫谢尔聪慧基因的来源,父亲,小镇上唯一能真正赢过他的人。这位聪明勇敢的父亲装作醉酒的暴民掩护了儿子,自己失去了性命。赫谢尔站在命运的起跑线上就跌了一个大跟头,一切都不是他的错,冲进犹太小镇的暴民改变了他的命运。遭遇这种坏运气的还有女主人公波塔,某种程度上讲,波塔的情况比赫谢尔更糟糕,她是从命运的顶点上被人一脚踢下去的,甚至没有挣扎的机会。波塔的出场矜持而华丽,她坐火车走在回乡路上。与一般乘客不同的是,为了旅程舒适,她买下了一个头等包厢所有的票。她服饰华贵,举止优雅,所有人都会以为她是大家闺秀,那位因为没有座位而鲁莽进入包厢的粗鲁夫人也是。通过攀谈,那位夫人对波塔肃然起敬——原来这位慷慨与她分享包厢的小姐是糖业大王的亲戚。夫人热情的探问是否可以去糖业大王家作客,波塔不动声色地应允了。此时,她至少还以为自己可以完成一次对小人物的敷衍招待的。是的,她不是糖业巨头的什么像样的亲戚,她能住在糖业巨头家,只因为那家千金需要一位玩伴。波塔家因为和这贵人家有些远亲,幸运入选,同小姐接受同样高等的教育,享受同样奢华的生活。波塔是聪明的女子,她小心的掩饰自己的出身——被人瞧不起的“小俄罗斯”人,她用知识、品味和智慧妆点自己。她毕竟只是孩子,还太天真。她认为朝夕相处,富豪家会把她当家人,可惜当千金小姐长大成人不需要玩伴之后,她就被打发回了老家。没有预告,没有征兆,波塔到了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似乎,她注定就要与高雅的香水味挥别,与洋葱菜汤的味道纠缠一辈子。显然,在故事初始,赫谢尔和波塔的生活道路没有任何交叉。如果非要给他们找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犹太人。一切悲剧源于这烙印般抹不去的称呼。小说名叫《小俄罗斯》,所谓小俄罗斯就是指乌克兰。在大俄罗斯人眼中,小俄罗斯盛产小偷酒鬼和骗子,是肮脏不堪的地方。那么,小俄罗斯的犹太人,简直就是低贱中的低贱者。这本小说的时间轴贯穿一战,当时俄罗斯的民族关系复杂而糟糕。故事开篇那场让赫谢尔失去父亲的暴乱,给全书奠定了恐怖痛苦的基调,让人很难想象,做出那等残忍事情的是一些普通农民!而事件的导火索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仅仅是一只肉馅饼!一个卖鞋的犹太人不小心撞上了进城的年轻农民,农民正在吃肉馅饼,馅饼弄脏了他的新衬衣。简简单单一件小事引发了可怕的后果,农民不但活活打死了鞋贩子,还发出通牒,要么交五千卢布,要么等待大屠杀!荒诞的岁月,多么荒诞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恐怖之夜失去了父亲的少年赫谢尔,再次登场已经是一位小麦商了。聪明人,尤其是一个懂人情世故的聪明人在哪里混的都不会差,赫谢尔血液里的犹太人基因让他成了一名成功的小麦商。聪明的小麦商人拯救了从莫斯科回来的淑女波塔。他不仅会做生意,还风趣有知识,在犹太小镇中是个灼灼闪光的人物。同样富有魅力的美女波塔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两人真诚相爱、结婚。故事进行到这里,大概所有人都会以为赫谢尔仅是个势利商人,波塔是浅薄虚荣的女子。没错,波塔虚荣,赫谢尔的钱袋满足了她的一切虚荣,她打理豪宅,每个礼拜都开音乐会,把自己家经营成了沙龙,复制少年时代从糖业大王家经历的浪漫生活方式。赫谢尔却让人吃惊,他拥有良好的事业,稳定的生活,但他却是革命的支持者。几乎没有谁还能记起,功成名就的赫谢尔就是那个恐怖的夜晚逃命的少年,而这段经历,早早让他完成了灵魂的洗礼,他不再为自己一生的壮志和荣华而活,他要为无数无辜的生命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赫谢尔为了拯救人命,自己却不得不陷入逃命的窘境。波塔不想失去安稳富贵的生活,拒绝与赫谢尔一同逃命。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局势越来越糟糕,失去了赫谢尔这个经济支柱,波塔很快无钱可用。这次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波塔,她显露了性格中坚忍的一面,亦显现了一个犹太人的经商本能。为了免去去工厂做工的命运,波塔开始倒卖货物,加上如簧巧舌,勉强维生。波塔从上流社会的夫人跌落为帮厨人口中的“犹太用人”。赫谢尔和波塔,只是一对红尘中的小人物,然而爱让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赫谢尔第一次出现,点亮了孤独自矜的波塔的生命之光。战火与混乱中,赫谢尔再一次让波塔的生命焕发生机:他在美国扎根,并找寻波塔。波塔像个女战士般凭着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带着孩子踏上了离乡之路,辗转到了美国,与赫谢尔开始了新生活。悲剧毁坏了他们的生活,悲剧也成就了他们的人格悲剧毁坏了他们的生活,讽刺的是,悲剧也成就了他们的人格。如果没有悲剧,赫谢尔长大成人也摆脱不了那聪明自私的少年人的影子;如果没有悲剧,波塔永远是做着上流社会奢华梦的花瓶女子。屠杀,战争,让小人物赫谢尔成为了英雄,亦让波塔从美梦中惊醒成为了坚韧的大女人。没人愿意经历悲剧命运,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只因我们不得不成长。

平凡人生旅,疾风知劲草

读完小说,掩卷沉思良久,眼前活跃着女主人公波塔和男主人公赫谢尔的身影,他们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经历了在那个年代里所有普通百姓的困苦艰难岁月,最后安享了充满淙淙溪流之声和铃铛丁丁之音的美好生活.......作者取材的背景里面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小说植根于当时乌克兰的犹太居民的生活处境。小说开场就描写了发生在1897年的血腥场面,当地农夫对犹太人聚居的小镇的血腥抢劫和杀戮。然而,作品之中并没有弥漫着浓重的阶级民族矛盾,或者说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去凸显这样宏大的一个主题,相反,小说描述的是这样背景下,普通犹太人的生活经历。女主人公波塔的出场身份是“来自俄罗斯的淑女”。她骄傲,虚荣,努力像上层社会攀爬,虽然出身于穷困莫斯尼的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之家,在家族显赫的远亲雇佣波塔去莫斯科做女伴的际遇中,她彻底改变了出身所塑造的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上流社会的窈窕淑女,穿着时尚,气质优雅,喜爱诗歌,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完全迥异于莫斯尼当地女孩子。可以说,在莫斯科做女伴的几年光景里,她用尽年轻的力量把自己重塑成为一名窈窕淑女,立志要永远留在莫斯科上流社会。所以在小说她的第一次出场的回家旅途中,她不惜对同包厢乘客撒谎,谎称自己双亲病故,自己是显赫家族的表亲。她给自己编织了美丽的梦幻,抵达穷困故乡的那一刻,她还存在幻想故乡是短暂停留,还想飞往莫斯科觥筹交错的舞会。可惜,远亲停止雇佣的信件折断了梦想的双翼。然而,她无法面对几年来的期望变成空梦一场的现实。她在周六出现在广场长椅上阅读,她固执的说着别人听不懂的优雅的法语,她固执的用这些维系着她陨落的幻想,她的骄傲,虚荣和自尊。也许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吸引了男主人公赫谢尔,一个在农夫暴乱中失去双亲的孤儿,一个成长为精明的小麦商人的年轻男子。就像所有青年男女,相识相爱,没有太多波折的走人婚姻殿堂。赫谢尔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给了波塔富足的生活,她那上流社会的梦想因此得到再次的绽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赫谢尔很爱波塔,爱到可以手拥财富而忠于结发妻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夫复何求呢?然而,年少时父母死于非命的惨状还在梦里纠缠在赫谢尔,犹太人同胞的生命还是没有保障。在安稳富足生活的背后,赫谢尔的内心不安而惶恐。他秘密地,开始了与政府的对抗。结果东窗事发,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美国。波塔还没有在飞来横祸中清醒过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富裕的生活远去,她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不得不回到妹妹家共渡难关。人生也算经历了大起大落,她再一次回到生命的远点,回到故土的贫穷困苦。甚至,骄傲的她去做了富户的佣人。结局是美好的,战事结束后,历经艰辛,她带着幸存的儿子来美国找到赫谢尔,重新过上以往安稳富足的幸福生活。而且,赫谢尔依然那样深深的爱着波塔。我是很感动于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乌克兰的这一段普通男女的故事,不为爱情,不为民族大义,只是看到平凡的生命在人生的磨难波折里,不屈不挠,顺着疾风,降下骄傲自尊,却绽放出生命的顽强本色!想起《飘》里的斯嘉丽特,想起《活着》里面的富贵,生命真的是一出奇迹的演绎,值得我们投入所有坚强,保持其韧性。活着,便要活好。

家的呼唤

小说一眼望去,全是20世纪初期乌克兰犹太人的生活境况。凋敝落后的经济,贫困艰辛度日的百姓,朝不保夕的动乱充斥其中。故事在小俄罗斯——乌克兰展开,时间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于一战,历史课本上重点篇幅的讲解,让人对此并不陌生。众所周知,一战是以德国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同盟国对诸如英国俄国等协约国的战争,这场灾难持续四年之久,涉及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波及世界许许多多的人们。这部小说采取的视角是撷取了乌克兰一隅——莫斯尼,关于此地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从杂货店之女波塔和年轻的小麦商人赫谢尔的生活经历,为读者揭开一幕深受历史剧目感染的寻常百姓的生活。在我看来,小说只写了一家人在那个不安定的年代的遭遇,写了第一幕男主人公的家破人亡,中间他与女主人公的建立温馨家庭,一直到经历了家的散落,最终家人重聚。无论何时何地,始终有家在冥冥之中的召唤,召唤着生如蝼蚁的人在强大的苦难厄运下,放弃一切来求得生存,守得团聚的曙光。童年时期的男主人公赫谢尔,就遭遇了动乱失去了双亲,从此他的灵魂一直是游离不安的,即使他善于经营,成为一个成功的小麦商人,逐渐跻身当地富户之列,这些物质上的丰腴和成功从来都不能给他安稳和踏实——家的感觉。与波塔相恋后,他在一次次外出中思念着波塔,波塔身上的味道给了他家的温暖踏实。婚后,他外出办事回家后,还是把头埋在波塔的身上,“波塔的气味令赫谢尔感到了回家的温暖,甜蜜、馥郁, 还微微地带着点香粉的味道”。经历过战乱离散,在美国重聚后,赫谢尔还是喜欢闻着波塔的头发,“他的脸埋在波塔的发丝里,闻着她最喜欢的玫瑰香皂的气息”,这气息就是家的气息。对于女主人公波塔,自己的家曾一度是自己的耻辱,不愿提及。在莫斯科做显赫家族家女佣的时候,对于父母,她是“住在莫斯科的这些年里她根本就没有怎么惦记过他们”。小说中写道,“事实上,一直以来波塔都在尽可能地让自己远离双亲,远离莫斯尼,远离小俄罗斯和自己的童年”。因为年少的虚荣,自尊,因为年少时那不可一世想跻身名流社会的梦想,她从心里远离了自己的家园。然而,在“探亲”时候看到自己的父母,“波塔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非常想念父母,虽然她并不愿意承认自己会如此想念他们,这份思念完全出乎波塔的意料”。来自家园的呼唤是埋藏于内心最深处的,任何人的心底都有一根永恒的心弦是属于故乡,属于家的。只是年少轻狂的波塔,虚荣遮蔽了双眼,让她看不到内心对家的渴求。后来嫁做商人妇,丈夫赫谢尔对她如此疼爱有加,她的小家庭幸福甜蜜着。直到家遭横祸,赫谢尔远走美国,整个乌克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遭遇百般蹂躏,她的小家,不复是平静富足的。钱财两失,房子被扣,物价飞涨,她与一双儿女艰难度日,无处可避风雨之时,她想起父母双亲贫困的家。而今家里只有妹妹妹夫了,他们还是过着底层人的生活。面对她的苦难诉说,妹妹竟然哈哈大笑,说道“就这么回事儿?” 接着,妹妹列娅又说“波塔,首先你绝对不会流落街头,你来跟我们住在一起”。在遭遇乱世,危难之中,给你栖身之所,给你裹腹之食的,不是别人,是家人。“波塔,不管怎么样你只需要知道这也是你的家就行了。不算大,但至少是你自己的地方,没有人可以从你手里抢走这块地方。你不用再担心什么了。你的亲人会照顾好你的。你不是孤身一人。”这是列娅对失落的波塔说的话。没有虚情假意,没有虚与委蛇,只有真真切切的担当。因为,遭遇危难的是家人,施以援手的也是家人。快过年了,回家的火车票依然是“一票难求”,但是人人都在想法设法去求的这枚火车票。家是永远的港湾,这话,俗套,却是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呐喊。是时候踏上回家的旅途了!


 小俄罗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