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书

出版社:开元书印
出版日期:二○○一年二月
ISBN:9789573057703
作者:曹志涟
页数:192 + 8页

作者简介

「印象书」,是一本无关旅行的新式空间书写。实景在书中被刻意模糊,为的是凸显真正的主题:变迁的四地人文风景。书中的四个地点:台北、柏克莱、大陆、香港,成为变焦中的这个城市、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和那个城市。「印象书」的地名舍去是为了将作者和地方的关系私人化,用距离个人世界的远近来指示与地点的亲密程度,然後将眼睛多年来每日接触的纷乱现象,从构造城市元素的实体----如柏克莱的咖啡馆、香港的流行店、面貌百变的台北,到文化现象----如现代社会对叁十年代的怀旧风、消费文化的迷思,经过联想与分析,理出一套面对变化环境的解释。

这是一部多年来的私人生活阅历,也是现象解读;是文化批评,也是深刻的自我批评。作者的文字精简活力,写作的态度在严谨中语带诙谐;时时寻求观察客观,却又无谓放任主观。这本书从文字到图片,整体反映了作者的视野与观点,如同本书封面的影像处理,从苏州怡园曲折石桥,接往上海和平饭店长廊,然後折进台北永康街街景,在在反映出一种个人经历漫长的时空移动与交织,所造就出不同一般「纯粹旅游」记录行脚的另一种城市风貌与深切体验。从文字、图版到整体设计的精心生动,令人隐约感受到四个地方的气氛:柏克莱的冬阳,外滩的夏夜清风,中国的人来人往,还有与世界擦身转换中,一点点静静的清幽与愁。

在书页中,作者曾写下如此一段:「在变质的世界东张西望,没人告诉我怎麽回事又为什麽,乾脆把看来的现象,听来的话,巧手泡制成主观扭曲夸张,深刻磨损游戏印象书,慰藉忐忑之心。」也许这正是每一个流动之人的真心写照。世界总是那样突如其来,刹那矗立跟前,让人只能冷眼相对任凭眼前游荡;对於移动的人们来说,当记忆向身後快速消逝,懵懂之中,「世界」也许就只剩下这个城市,那个城市;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

内容概要

曹  志  涟

台大历史系毕业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历史博士

出版作品:
超现实叙述小说「想像书」
虚构历史小说「某代风流」
书写多年来居住 走马的台北、柏克莱、大陆、香港
四地之「印象书」

主编「一片祥和日月长----报人曹圣芬」

书籍概念、版面构成「想像书」、「印象书」、「乱世儿女」
及英国女作家「艾莎.佛洛伊德 (Esther Freud) 」首部作品
「丑哩叭叽.怪僻 (Hideous Kinky) 」

翻译:
William Gibson 经典小说「阿伊朵 (Idoru) 」Chia 支线
丑哩叭叽.怪僻 (Hideous Kinky)

封面设计:
想像书、印象书、某代风流
William Gibson 经典小说「阿伊朵 (Idoru) 」
及「丑哩叭叽.怪僻 (Hideous Kinky) 」


目前从事专业写作、古典研究,及中文书籍出版制作。

进行中计画:
明朝张岱「陶庵梦忆」解读


 印象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烧录视网膜印象/ 华玮《印象书》是一本难得一见的结合了感性、知性与才情的好书。当中记载着作家曹志涟对她所生活、行脚、居住的四地(台北、柏克莱、上海、香港)印象。不是一般导览介绍性质的旅游指南,而是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创新的深度「都市书写」。作者运用无比犀利精准的文字,将九十年代末期从咖啡馆、实验音乐到书店、小吃店的四地文化风景线呈现在读者眼前。是「好看的」当代文化批评,也是「感官的」四个城市文化之旅。曹志涟曾说:「那烧上视网膜的印象,只有透过文字的疏解,才能冷却收藏。」读这本书,不得不赞赏她的文字。印象是当下瞬间的感官经验,它夹杂着个人过往生活与情感的记忆,因此用文字捕捉传达,极为不易。曹志涟不甘於仅仅写出通顺的文句,在她的笔下,文字是音乐,有节奏;也是摄影机,有各式镜头;它引领我们停、看、听、想、深深触动我们在变动的都市里奔走生活的光怪陆离记忆与心情。作者是柏克莱历史学博士,专研晚明社会文化史。此书就某方面而言似晚明笔记的後现代版本。书的排版十分精美,书中附有四地人、事、物照片穿插於文字之中,提供读者「印象」与更多的想像空间。这本书以它无论就题材或文字来说,都是当代中文书写的创新典范。非常值得推荐给喜欢文学、写作与认真思考的读书朋友。本文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研究员
  •     多城市的空间文字学/ 夏绿蒂住在一个城市太久,有时会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这个质变中的世界,时钟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走。这里有一本书、有一个人,把自己放在四个城市(台北、柏克莱、大陆、香港)的交错中心,来回的生活、暂留,又离开。然後留下那所有「烧上视网膜」的空间印象,在她冷却的字里行间。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不让自己有「看不到自己」的时间,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不断的走失、不断的发现,又不断的回归。曹志涟的《印象书》,侧写了她来回於四个地方的城市空间印象。她是这样写台北的----这个城市有叁种时间,一种跟太阳和世界一起走,一种跟自己的纪元走,第叁种和月亮以及传统走。这样写大陆----不管旅馆是几星级的,牙刷都是像被别人刷过只剩最後两下可刷的粗糙。如此写香港 ----那个城市一定是数位化处理过的,少见的完美上班男女,无论一天早晚时段,发型丝毫不乱,西装肩线帅挺,彩妆仔细,套装合身。不太知道怎麽定位这样一本私人的城市杂文集,或像编者所说----「无关回忆,无关旅游,是新形式的空间书写」吧。透过一种多城市生活经验而诞生的一种城市文化观察纪录,是人的、是生活的、是物质的、是多文化的,也是一种私人氛围的。从台北到柏克莱到中国到香港,这本书精准的捕捉了各个变异城市文化的风貌,时而严肃时而戏谑,像旅人又像居民,像客观的纪录又像私人的笔记。忽远忽近、忽东忽西、忽新忽旧、忽冷忽热,错乱的眼光倒也产生了一种失序的文字韵味,而这节奏竟也逼近了一种时代的新空间氛围。而那氛围好像从七○年代的唐人街後街厨房放射出来,又好像从台北九○年代街上放着金刚经音乐的疯狂计程车里出来,还是八○年代柏克莱校区咖啡馆的学院八卦里来,抑或二○○○年正在出卖叁○年代的香港「上海滩」旗袍时装店里来……世界流动得太快,空间也可以仿制时间,这不正是我们即将抵达的年代?本文原文登载於「联合报」
  •     虚拟时代 城市印象 / 罗奇「愈介入网路,会陷进现实变得虚拟、虚拟变得现实的模棱处境。」最初为了写成历史奇幻长篇《某代风流》无处发表,曹志涟架设「涩柿子的世界」网站作为虚拟出版的介面载体。经营四年,这位文字创作人却意识到媒体特质构成的书写危机:「因为网站要即时更新,我的文章愈写愈短,有时就像断简残篇,只希望赶快 Post 上去,让网友保持新鲜感。」因缘际会,在朋友支持下,曹志涟藉着纸本散文新着《印象书》回到实体出版生态圈中,用「白纸黑字」的非前卫面貌,与本地读者素面相见。「九四年破土九六年完稿九七年虚拟出版」的《某代风流》,曹志涟戏称是她柏克莱加大历史博士的论文副产品:「论文写苏州,流水账一样把时代做完,发现有许多塞不进论文的素材。」笔记、公文、故事,宛如乱线,曹志涟却用「复制临场感」做经纬、想像力穿针引线,编排出异质风格的历史/武侠/奇幻新文类,号称「虚拟历史新潮小说」:「描写记录西元一?叁二年到西元一?五七年之间的一些无端事件几个人物心情和某些时代气氛适合识字而好奇心强的人阅读。」兼具文学艺术调性、强大知识背景,用个人逻辑推理出切入古代的方式,曹志涟自认在学术研究与野史稗类之外,另开实验性的奇幻新品类。出路受挫,曹志涟决意用网路传散《某代风流》:「动画技术造就传统象形中文字变出另一种样貌。」偏爱水部首,用一片水泽汪洋字汇替《某》书开篇的 e 族女性,尝试用粼粼波动的水纹视效,凸显超越文字的抽象境。「网路进到迷宫的深度,虚拟不可穷尽,有如进入洞穴,在空间中构造建筑感。」曾经用电脑列印手工制作叁十本《某代风流》放在台北朋友的咖啡馆寄卖,另类气质反应不恶,曹志涟九八年为不上网的读者自费印刷「无序无跋无国际书号」的纸本版,却屡攻不进主流通路。朋友直言高思维表现密度的《某》书,恐怕必须具备相当水准的美学修养,才有兴致领受。网路强大吸附同好的黏着力令「涩柿子」网站开张之初,「原本孤单的个人创作者,突然有很多朋友,感觉自我空间无限扩大,打破小众的封闭疆界」;但「落地时比重完全不同」,也令曹志涟油然而生向开发现实挑战的意图。去年中友人介绍《印象书》给本地出版社,曹志涟有意「进入巨大的机制赌赌看」,却由於对封面设计理念相左,她半途打住把编校中的书收回:「我想我不大喜欢被当作一个棋子,大概只有亲自经手才能好好照顾你喜欢的书。」正好朋友有意出版,《印象书》顺理成章变成「开元书印」所出版:「开元在历史上是个好年,听起来又很气派。」照理想擘画《印象书》整体面貌外,曹志涟更乐的是原本没人要发的《乱世儿女》找到落脚地。作者钱蔡镇华是曹志涟乾妈,八十五岁完成具自传色彩的《乱》书,乾女儿形容「以创作代替感伤,藉着小说的虚构性放生回忆」的素人写作风格,保留「旗袍时代的倩美风仪」,更存真了国府时代官夫人的生活家常。「乾妈另有一部早年完成的小说《婚变》,故事比《乱世儿女》更好看,未来也有机会出版。」两部新书替「开元书印」的选材基调定音,责任编辑说明,希望弥补既有市场的空缺,「许多有价值的出版品,只因和『畅销』气味不一致,就受到冷落」。诉求「时代性」:「追溯消逝的城市或美好年代的整体气氛。」或中文原创及西方既有具特殊文学性、知识背景的奇幻传奇作品;最後是《印象书》一类的城市书写,编辑特地和行脚式的旅行文学作区隔,「是长住城市的文化观察,不是浮光掠影的感性浏览」。有了出版管道,曹志涟积极规画新作的可能样态,倒是「涩柿子的世界」有可能成为网路坟场中一处华丽的废墟,「那大概是我某一时期的创作总结吧!」本文原文登载於「联合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多城市的空间文字学
      
      / 夏绿蒂
      
       住在一个城市太久,有时会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这个质变中的世界,时钟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走。这里有一本书、有一个人,把自己放在四个城市(台北、柏克莱、大陆、香港)的交错中心,来回的生活、暂留,又离开。然後留下那所有「烧上视网膜」的空间印象,在她冷却的字里行间。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不让自己有「看不到自己」的时间,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不断的走失、不断的发现,又不断的回归。
      
       曹志涟的《印象书》,侧写了她来回於四个地方的城市空间印象。她是这样写台北的----这个城市有叁种时间,一种跟太阳和世界一起走,一种跟自己的纪元走,第叁种和月亮以及传统走。这样写大陆----不管旅馆是几星级的,牙刷都是像被别人刷过只剩最後两下可刷的粗糙。如此写香港 ----那个城市一定是数位化处理过的,少见的完美上班男女,无论一天早晚时段,发型丝毫不乱,西装肩线帅挺,彩妆仔细,套装合身。
      
       不太知道怎麽定位这样一本私人的城市杂文集,或像编者所说----「无关回忆,无关旅游,是新形式的空间书写」吧。透过一种多城市生活经验而诞生的一种城市文化观察纪录,是人的、是生活的、是物质的、是多文化的,也是一种私人氛围的。从台北到柏克莱到中国到香港,这本书精准的捕捉了各个变异城市文化的风貌,时而严肃时而戏谑,像旅人又像居民,像客观的纪录又像私人的笔记。忽远忽近、忽东忽西、忽新忽旧、忽冷忽热,错乱的眼光倒也产生了一种失序的文字韵味,而这节奏竟也逼近了一种时代的新空间氛围。
      
       而那氛围好像从七○年代的唐人街後街厨房放射出来,又好像从台北九○年代街上放着金刚经音乐的疯狂计程车里出来,还是八○年代柏克莱校区咖啡馆的学院八卦里来,抑或二○○○年正在出卖叁○年代的香港「上海滩」旗袍时装店里来……世界流动得太快,空间也可以仿制时间,这不正是我们即将抵达的年代?
      
      
      本文原文登载於「联合报」
      
  •       烧录视网膜印象
      
      / 华玮
      
       《印象书》是一本难得一见的结合了感性、知性与才情的好书。当中记载着作家曹志涟对她所生活、行脚、居住的四地(台北、柏克莱、上海、香港)印象。不是一般导览介绍性质的旅游指南,而是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创新的深度「都市书写」。作者运用无比犀利精准的文字,将九十年代末期从咖啡馆、实验音乐到书店、小吃店的四地文化风景线呈现在读者眼前。是「好看的」当代文化批评,也是「感官的」四个城市文化之旅。
      
       曹志涟曾说:「那烧上视网膜的印象,只有透过文字的疏解,才能冷却收藏。」读这本书,不得不赞赏她的文字。印象是当下瞬间的感官经验,它夹杂着个人过往生活与情感的记忆,因此用文字捕捉传达,极为不易。曹志涟不甘於仅仅写出通顺的文句,在她的笔下,文字是音乐,有节奏;也是摄影机,有各式镜头;它引领我们停、看、听、想、深深触动我们在变动的都市里奔走生活的光怪陆离记忆与心情。
      
       作者是柏克莱历史学博士,专研晚明社会文化史。此书就某方面而言似晚明笔记的後现代版本。书的排版十分精美,书中附有四地人、事、物照片穿插於文字之中,提供读者「印象」与更多的想像空间。这本书以它无论就题材或文字来说,都是当代中文书写的创新典范。非常值得推荐给喜欢文学、写作与认真思考的读书朋友。
      
      
      本文作者: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比较文学博士
      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研究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