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诗集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020110843
作者:【德】荷尔德林
页数:560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荷尔德林的绝大部分诗歌,共计一百六十七首,包含了诗人所创作的颂诗、颂歌、悲歌、短诗和箴言诗。以最新的德语版精编《荷尔德林诗全集》为底本译出,原编者给出的必要注释和说明文字亦一并译出。
作者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都囊括其中,如《内卡河》《生命的历程》《橡树林》《致以太》,以及众多长诗如《还乡》《日耳曼尼亚》《莱茵河》《帕特摩斯》《恩培多克勒》《怀念》等,尤其是他的长篇颂歌《和平庆典》,无一遗漏。其中,诗人的代表作《狄奥提玛》收录了九个稿本的写作内容,《人民之声》两个稿本,《帕特摩斯》两个稿本,《唯一者》两个稿本。对比和研究荷尔德林的改写,是很有兴味的阅读形式。这种编排体例,或能有助于读者深入观察荷尔德林的诗艺和内心。

书籍目录

1788—1793
男人的欢呼
史书
致完美
神圣的轨道
开普勒
在梯尔的墓前
古斯塔夫·阿道夫
为古斯塔夫·阿道夫写的组诗的结尾
施瓦本少女
愤怒的追求
致安宁
致名誉
曾经和现在
哀悼者的智慧
蒂宾根堡
友谊之歌
爱之歌
致宁静
不朽颂
我的痊愈
旋律
希腊守护神颂
致丽达
和谐女神颂
缪斯颂
自由颂
瑞士州
人性颂
美人颂
自由颂
友谊颂
爱情颂
青春守护神颂
致一朵玫瑰
致希勒
给诺伊菲尔的邀请
致勇气的守护神
希腊
1794—1795
致诺伊菲尔
命运
友谊的愿望
致青春之神
致大自然
1796-1798
……
1798-1800
1800-1805
1806-1843(后期的诗)
附录 在可爱的蓝天下
译后记

内容概要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刚过三十岁就得了癫狂症。他的诗歌运用大量隐喻、象征、悖论等现代技巧,突破古典时代的规则束缚,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和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持之以恒的想象。荷尔德林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他的作品进才逐渐为人们传诵,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哲学家和诗人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把他看作先驱和导师。


 荷尔德林诗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作者:刘皓明 (美国瓦莎大学教授)《文汇报. 文汇学人》2016年06月03日 星期五十多年前,在一篇荷尔德林中译本的书评中,我曾说过,从翻译和研究的角度看,荷尔德林是德语诗歌史上门槛最高的诗人,一是因为这位诗人最成熟期的作品中有丰富的对西方古典和圣经的指涉和借用,二是因为他的德语有意吸收了古典语言的词法、句法和风格因素,只学过现代德语而没有西方古典语言知识的人,往往不能或者不能充分理解他的诗歌语言。在那篇书评发表之后的十馀年里,包括我自己翻译在内的荷尔德林诗歌的中译本已经出了至少四种:拙译之外,分别是先刚先生、林克先生和顾正祥先生的选译本,使得中文世界的读者终于能够比较广泛地读到这位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的诗歌作品。不过这几部译作都只包含诗人部分而非全部诗歌作品,要么是林、顾二先生选裁范围不限的选译本,要么是先刚先生和我自己的依据时期和体裁选裁作品的译本,总之直到最近,还没有一部包括诗人全部或者几乎全部诗歌的译本。当不久前看到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一部声称 “收录了荷尔德林绝大部分诗歌”(见该书的“内容简介”)的译本时,我以为这一状况大概就要结束了。然而在实际看到由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这部诗集之后,我意识到译者和出版社的宣传词是需要暂时悬置的。我曾在拙著《荷尔德林后期诗歌》(上海:华东师大,2009年,评注卷导论)中阐述过荷尔德林有效创作生涯后期(即18世纪末到1807年)所写的诗歌作品有复杂的文本问题,晦涩深奥的诗学、哲学和历史内涵,古奥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对西方诗歌、文学、历史、哲学、神学和宗教等经典著作的广泛而丰富的指涉与运用。既然任何包含了诗人后期诗歌的翻译都必须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相应制定的深思熟虑的翻译方案作为工作前提,要评论诗人作品的翻译,必须要涉及的话题因而就是译者是否对该诗歌所处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否对诗人的生平和作品有充分的研究,是否在语言风格上正确认识到了原作的特点,并且在译文中有意识地并且有效地尽量反映出了这些特点。往更专门的层次上说,由于诗人后期作品文本构成极其复杂,究竟要包含哪些文本才能称得上是“收录了”诗人全部或“绝大部分诗歌”,所涉及的问题就更复杂了,没有对诗人作品和相关研究的充分掌握,任何声称包含全部或绝大部分作品的通稿辞都可能受到内行的挑战。然而在翻阅了刚刚出版的人文版的《荷尔德林诗集》后,我惊讶地发现,评论这部翻译根本用不着谈论上述任何话题,因为它连最最基本的翻译要求,即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外语水平,也没能达到:翻译中随处可见的低级德语错误造成译文整段整段地译错,译者因德语不过关读不懂原文而常常胡编。以这样的德语水平翻译出的荷尔德林诗歌,谈论其语文学意义上的文本和版本问题、所含典故问题、风格问题、翻译策略问题、汉语水平问题等等都变得毫无意义。给这样的翻译诗集写书评于是不得不降低到德语老师批改作业的水平。空口无凭,让我们接下来举证。既然诗人后期作品代表着诗人创作的最高峰,就让我们把例子局限在这个时间段里;而且既然我曾在《荷尔德林后期诗歌》中对除赞歌(Oden)体裁之外的诗人所有后期诗歌提供了译文和详尽注释与解读,读者可据以自行研判人文版《荷集》这一部分译文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而其他现存荷尔德林诗歌译本中所含赞歌作品很少,那就让我们把要考察的例子进一步限定在华师版《后期诗歌》所未含的诗人后期赞歌作品中。第一个例子:《人民之声》(第二稿本)第一阕(407页,标题译法从王译,下同)王译文:你是神圣青春里的神之声,我深信不疑,我至今仍说是!然而萦绕我们智慧的流水无忧无虑地喧嚷,……原文:Du seiest Gottes Stimme, so glaubt’ ich sonstIn heil’ger Jugend; ja, und ich sag’ es noch!Um unsre Weisheit unbekümmertRauschen die Str?me doch auch, ......王译前两行在句法分解上出了错,译者把主句中的状语(“在神圣的青春”)移到宾语从句里,导致原文很明白的意思在中文里一团糊涂:诗人不是说你,即民声,是神圣青春里的神音——人们会纳闷译者以为这是谁的青春呢?——而是说我在我的青年时曾以为你是神音,否则接下来那句中的“仍”字(noch)便无着落,前后两句便毫无逻辑关系。正确的翻译是这样:“你是神的声音,我在神圣的青春曾一度相信;是的,我至今仍这么说。”译者显然也没看懂位于第一行末尾的副词sonst(从前)的意思,故而在译文中完全把这个字删去了。不过与接下来的错误相比,这两行的错误还算很轻的。这一阕后两行的错误更低级,译者不知道um etwas unbekümmert是个词组,意思是对什么不在意、不关心,介词um引领作为“关心”和“在意”的原因的名词(或代词),而是错把um当作一个单独的、表示空间关系的介词理解,于是翻译成完全不可理喻的:“萦绕我们的智慧”。这两行正确的翻译其实是:“对我们的智慧漠然不理会,河流却一直喧腾……”。第二个例子:再看另一首重要赞歌《诗人的天职》中的第三阕(400页)王译文:人在屋里,在广大的天空下,除了命运和忧虑,一无所有,当尊贵者,人,因那野兽,要勤劳和哺育!另一个就[……]原文:Nicht, was wohl sonst des Menschen Geschik und Sorg’Im Haus und unter offenem Himmel ist,Wenn edler, denn das Wild, der Mann sichWehret und n?hrt! denn es gilt ein anders,……这一阕王译可以说因为完全读不懂原文的语法,在翻译中就迳直篡改甚至仿佛泄愤般地胡搞起来。哪怕刚学过一个礼拜德语的人都能看到,原文把nicht(不)非常醒目地放在这一阕第一行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但是在译文里,“不”字消失了!然而译者为了弥补他无法理解的“不”字的否定含义,就弄出个原文文意所没有的“一无所有”来塞责,从而把头两行原本的主语从句变成了一个独立句,在意思上跟原文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了这个高调的无,译者也就没弄懂这一阕与下一阕之间的转折关系:“不是这个,……而是有个别的”。诗的头两行只是个作主句主语的子句,意思是:“不是那个在家和在开阔的天宇下一度是人的命运和牵挂的东西”。接下来的两行,王译的错误就更惨烈了,因为这次他完全看不懂原文的语法,连篡改都无从改起,于是译文成了光看中文也完全不通、莫名其妙的词语堆砌。首先,他把比较级副词edler(更高贵地)读作名词或者形容词用作名词,翻译成“尊贵者”,第二,既然没看出副词比较级,老式和书面德语的比较连词denn(“比”,相当于今日德语的als)他自然也看不懂,只能把它理解为这个字在现代德语中最常见的意义,即连词“因为”,可是当denn作为连词“因为”随即出现在第四行时,却又被译者莫名其妙地删去了!退一万步讲,此处denn就算当作“因为”解,那也只能是连词而非介词,你可以说因为(denn)+原因分句,却不能是因为+名词或代词,所以把denn理解为介词意义上的“因为”引领名词在语法上是双重地不可能。但是译者此时已经完全搞不懂原文语法了,所以就来了个“因那野兽”,把denn当成介词。在语法上一错再错,而且好几种错误纠缠在一起,昏天黑地!而随后动词词组sich wehren, 抵御(在这里指人为捍卫自己的领地等与野兽和敌人武斗),如何被翻译为形容词“勤劳”,并且用连词“和”跟中文动词“哺育”(这里译者显然没看出这里是反身动词sich n?hren,即自己养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找食、捕食等以维持生计)并列,我相信包括译者自己在内没有人能解释得清。这样全然的混乱结果就产生了令人莫名奇妙的译文:第四行的“要”字从哪儿来?人为什么“因那野兽”“要勤劳和哺育”?因哪个野兽?等等。这两行正确的翻译是:“当人,比野兽更高贵,抵御[即保家]和捕食[即维生]时!因为另有一个,[……]”。第三个例子:再请看《福尔康》(419页)第二阕王译文:让男人,他的理智,他的生意,他的烛光,和他未来的日子毁灭,让他烦恼,重重的忧虑无以复加,挥之不去。原文:Dem Manne laβ sein Sinnen, und sein Gesch?fft,Und seiner Kerze Schein, und den künftigen TagGefallen, laβ des Unmuths ihm, der H?βlichen Sorge zu viel nicht werden.译文把原文的意思完全弄反了。译者在此所犯的核心错误一是没能看出分别出现在第一和第三行的动词lassen在这里不是个简单的及物动词,只辖宾格的直接宾语,而是语法学上所谓使动词(Kausativverb),引领名词宾语(或宾格代词)+没有zu的动词不定式结构的复杂形式——顺便说,这是动词lassen最常见的用法,一如现代汉语动词让、使;二是动词gefallen(令……喜欢)是lassen统辖的动词不定式形式,而非动词fallen(落)的过去分词形式——译者把不定式动词gefallen读作fallen(译者译为“毁灭”)的过去分词,这也是个低级到无以复加的德语错误!有了这两大错误,至于与gefallen并读的名词dem Manne(男子)为什么是与格(Dativ),译者就根本顾不上考虑了。所以译者把这一阕的意思完全搞反了:诗人不是在第一阕赞美了妇女之后在第二阕诅咒男人,而是在祝福他。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让男子的智识、他的事业和他的烛光令他欢喜,让他不要有太多不快和可憎的焦虑。”类似的低级德语错误还有很多,可以说只要原文句法和语法超出了简单句水平,译文就要出错。这显然不是译者偶尔疏忽造成的,而是反映出译者的德语水平根本无法胜任诗歌翻译,更不要说所翻译的是以语言古奥著称的荷尔德林诗歌。译者的语言水平也妨碍了他理解原文关键字词的意义,使他常常把几乎是诗眼的诗中关键字词意象在翻译中删去,比如《诗人的勇气》原文全诗第一个字“恒河”消失了,只剩下“河”(译者是否把属格的专有名词Ganges误解为普通名词Gang的属格呢?);《诗人的天职》原文第三行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修(Horatius)《赞歌集》(Carmina)中一首赞歌的重要意象wehrlos“不设防御”——这是全诗赖以生成的根本——无论是字还是意思,都被完全删掉了;《苦闷》原文第四行第一个字Bar,“赤足”,也没有了;总之,所有译者看不明白的词就删。作为读者和评论者,在罗列以上文例时,我没有对译文提出任何可能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风格要求,没有使用任何除德语语法之外的标准,不涉及更精深的所谓诗无达诂层面的意义多歧(以上我自己提供的译文都只是基本意义的翻译,没有任何风格考虑),因为评论这样的诗歌译文,除了最基本的语法改错以外谈任何其他方面都是多馀的,都会是过于奢侈和不切实际的。而且我相信,仅仅指出这些德语问题就已经是对这部译文的终审判决了。虽然书评不得不降低到德语课改错的水平,但是书评作者毕竟不是译者的德语老师,没有义务把其中的语言错误全都指出来。值得好好思考和谈论的不是译者的德语水平,而是这样的翻译是如何由国家顶级中外文学出版机构郑重其事地推出的。我同人民文学出版社素未有往来,一点儿也不了解《荷尔德林诗集》从选题到出版的情况,无法对这个堪称出版事故的书的问世过程作任何具体评论。但是在我看来,要求每个出版社的每个编辑和编辑室对其编辑出版的书籍涉及的领域都是专家,是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的;那么要保证每个出版项目的质量,就必须征求各个领域专家的意见;国内有很多大学德语系,其中有很多德语文学学者,即便其专业领域不是荷尔德林或浪漫派诗歌研究,在语法上、在本源语言水平上把把关总还是可以的。能让语言水平根本不过关的翻译出版,也反过来说明,这部书在选题、立项、审稿到最终出版的过程中恐怕没有征询和参考专家意见。有威望的出版社轻率地出版自己对其质量没有掌控的译文是自毁名声,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书评人我也无意往它伤口上撒盐。但是本着对学术的尊重、对读者和社会的负责的态度,为了避免将来出现类似的出版事故,不再有灾梨祸枣的事发生,我在此呼吁建立内行评审制度,让这样的制度不仅应用于学术著作的出版,也应用于严肃的文学和学术著作翻译的出版;让学术和严肃的文学和学术翻译的立项与出版不再是由业余爱好者的推荐、外行的炒作、关系、人情或网络人气等等偶然因素决定(以上罗列是泛指,不针对任何出版机构),而是形成制度化的内行评审和决策机制。我衷心希望《荷尔德林诗集》能够成为一个最终有积极意义的失败,知耻而后勇,让它对促进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规范化起到刺激作用。
  •     很多人费心想快乐地说最快乐的事,可最终说出的,我觉得都充满哀伤。——荷尔德林我为这篇文章拟的标题叫作“一首寂寞的抒情诗”,这是我用来形容荷尔德林的。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一八〇二年开始变得精神失常。一八〇六年至一八四三年期间,他精神错乱直至逝世。他的诗包括古典的颂歌体诗、挽歌体诗和自由节奏诗,艺术价值颇高。他的诗需要我们分阶段进行欣赏,这样我们才会更深刻地体会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他少年时期的诗艺术价值并不高,诗歌流露的情感也都是略显抑郁的孤独感和对远大抱负的憧憬:我受不了!永远没完没了的正步走,就像个蹲地牢的人,天天要走预先量好的小步子,我实在无法忍受!誓言伟大。当现实给它戴上,桂冠,我热泪盈眶,幸福至极,我向你欢乐人群高呼,哦,大自然,这是你的幸福。在那个感伤主义流行的时代这种风格的诗很受欢迎。那个时期是他写作诗歌的起步阶段,他经常读一些范本,自然,在风格上还在不断地摸索着。一七九〇年至一八〇〇年,处于青年时期的荷尔德林开始歌颂解放人性的理想,加之他与苏赛特·龚塔尔陷入爱情,所以那个时期他的颂歌形式上大多简洁,风格上轻快明晰:为赏心悦目的景色我们奔放在绿草地;我们的圣职是寻找欢乐,大自然是我们朝拜圣地;——今天眼睛里没有阴影,人世间也不应有忧愁!一八〇〇年以后,荷尔德林与苏赛特·龚塔尔告别,他的痛苦无助的情感都是通过那个时期的爱情诗抒发出来的,此后直至后期,生活的阴影逐渐加重,诗歌整体的风格是悲剧性与神秘性兼具的,他的精神像是在历史的记忆中漫游,诗中强烈的节奏感和大量的隐喻使诗歌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一种被生活遗弃的感觉也有所体现:可你们温情眼泪,无法完全消融我的目光;我记忆尤存,为此我死而高贵,却让你们欺世盗名的人苟活。那个时期是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波荡起伏之后,在精神恍惚间,用诗歌排解心中的孤寂,用诗歌回答内心的疑问。荷尔德林的诗读起来会让人随之感伤,从那韵律和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质问。我们可以在诗的意境中进行反省,那是在外界一片的喧嚣中仅仅属于你心灵的宁静感,那是属于你的真理,那是你内心真实的声音!
  •     关于《荷尔德林诗集》的翻译王佐良今年1月,我翻译的《荷尔德林诗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感到很欣慰,读者终于可以读到荷尔德林比较完整的诗了,感受他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情怀。我回想起这本诗集从开始翻译到出版六年的时光,这六年间,无论是在灯下,还是在散步的路上,一首首诗,一个个句子,一个个词汇,时时在我的心头萦绕。众所周知,荷尔德林的诗是最难翻译的,他的沉思和诗意不是轻易可以理解的。六年间,每天我即便不做笔译,也要在心里译过。我也无数次吟诵过这些诗句,诗是要吟诵的,要有节奏,有韵律,有美感,要让读者得到享受,我为此耗尽心血,却无怨无悔。翻开诗集,我也回想起这本书最初翻译的动意和翻译中的很多情景。2007年至2008年,我从大学应邀赴德国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国际艺术家之家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那里每年都邀请世界各地的十二位艺术家进行研究和工作。对于我那是一次重要的经历。每一位艺术家都要在那里用德文举办讲座,我讲的是中国古诗词概述。我将二十多首中国古诗词译成德文,包括《诗经》中的《关雎》,屈原的《天问》节选,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还有李清照、辛弃疾的词等。那个讲座受到欢迎,我还应邀去Kunst Im Gang的文化沙龙讲中国古典诗词。看到德国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热情,我很感动。我想起荷尔德林这位诗人,我读过他的一些德文诗,但是,我认为,他在中国的介绍还远远不够,我去书店寻觅,希望找到最好最全面的德文版荷尔德林诗集。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买到了德国经典出版社2005年法兰克福版的Friedrich Hölderlin Sämtliche Gedichte(荷尔德林诗集德文版)。这本书由德国荷尔德林研究者约亨•施密特编辑,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我从那时起就开始思考怎样翻译。就在此时,国际艺术家之家举办了荷尔德林诗歌演唱会,艺术家的朗诵和演唱,表达了他们对荷尔德林的热爱和对他作品的理解,我感到很震撼。回国前,我在国际艺术家之家的图书馆扫描了荷尔德林的有关资料。回国后,我在翻译中与德国同行进行交流并买了更多的德文原版书。荷尔德林的诗之所以难译,首先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孤独,触摸他敏感的灵魂。人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对生活、爱情、幸福充满热烈向往的人,却始终被隔绝于生活和爱情。在痛苦和孤独的沉思中,他摒弃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不断开拓新的诗歌创作方式,使他的诗被称为“未来的诗”(海德格尔语)。这是荷尔德林诗歌难译的根本所在。在浮躁的社会中,没有沉静的气质,没有严谨做学问的态度,没有诚信的做人品格,绝对翻译不了荷尔德林的诗歌。我一直是从事翻译的,从1985年开始在一所师范学院共产国际研究室翻译共产国际的德文和英文资料。在那个战争和革命年代,一代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们,像克拉拉•蔡特金,罗莎•卢森堡,托洛茨基,季米特洛夫等等,他们宏伟的胆略和气魄,燃烧的革命激情和诗一样激动人心的语言,深深感染了我。我心中同样涌动澎湃的激情,常常停不下手中的笔,我翻译的资料数以百万字。我从担任助理翻译,一直到山东师范大学的翻译、副译审、译审,从事英文和德文翻译数十年。作为职业翻译,我恪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中坚守道德底线,“谨而信”,“主忠信”,“言而有信”,让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检验,让读者读到真实的荷尔德林,感受到十八、十九世纪一个伟大德国诗人献身诗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创作历程。荷尔德林前期的诗歌大多数都是韵律诗,这对我的翻译是一个挑战,我深入学习钻研诗歌韵律知识,在翻译中努力做到该押韵的一定要押韵,绝不改变诗歌原有的韵律美,让它们保持或跌宕起伏、铿锵有力,或温润柔美、舒畅流转的风格。特别是荷尔德林后期的诗歌,被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称为“人类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作品”,我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反复阅读钻研,以求深刻理解,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再现他对历史和现实,人间和天国的丰富神奇的想象和思考,我希望能够将这一切转达给读者。2005年我开始写新浪博客,后来我不断把自己翻译的部分荷尔德林诗歌贴在博客上。有朋友提醒我,书未出版时,有人会抄袭。的确,现在抄袭剽窃时有发生,有些人自己缺乏能力,却又急于成名得利,于是就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把别人用心血汗水凝成的作品换成自己的名字,骗取利益,破坏了文学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但是,有人可以抄袭我的译文,却抄袭不了我译文的灵魂,因为这些文字包含了我的人生经历,我的阅读和学习研究,它更是我做人的风骨和对文学的忠贞铸就的。一个有文学理想和追求的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惧怕世俗的诋毁,更不会屈从于某种亵渎文学的势力。我的翻译风格是一贯的,从翻译《荷尔德林诗集》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遣词造句,韵律节奏,语言风格始终如一。我强调译文的文字要忠实于原著,译出作者的灵魂,还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这是我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从未改变的。我深信,用心血凝成的文字是坚固的,掷地有声的,是什么也打不碎的,而用浮夸和虚伪组成的字句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更经不起时间这柄巨斧的砍砸,甚至只要一下它就会分崩离析,粉身碎骨。我翻译的荷尔德林自始至终都有手稿,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红的,黑的,记载着我对文学的忠诚,对劳动的忠诚。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知道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我更知道抄袭和剽窃是多么的可耻!今年6月的一天,朋友给转来《文汇学人》的两篇文章,一个叫刘皓明的人攻击我翻译的《荷尔德林诗集》,我很震惊,这个刘皓明用词刻薄,无所顾忌,对我的攻击更是肆无忌惮,说我不懂德语,不懂语法,读不懂诗句,还说我的翻译“常常瞎编”,“迳直篡改”,“泄愤般地胡搞”等等。这是恶意的攻击和诋毁,而不是正常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促进文学进步的方式,文学批评的深度和高度使读者和作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西方,有的文学批评被称为Colder eye(冷眼),评论家以深刻的学术造诣评论作品,给予作者犀利的批评,又直指作品的灵魂。好的文学评论让人读来如震荡心灵般的钟声,久久回响,如同巨浪拍打堤岸,令人心胸激荡。但是,刘皓明的文章却远远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畴,他用语刻薄恶毒,是真正的攻击和诽谤。刘除了对我译作的指责,还公然指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荷尔德林诗集》是“一次严重的出版事故”。假如译者的书没有编辑的辛勤工作,没有一审,二审和专家的审读,重要的出版社能出版严肃的《荷尔德林诗集》吗?《荷尔德林诗集》的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仝保民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仝编辑是德语专业的,是一位文学造诣很深,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编辑,担任审稿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部主任也是德语专业的,这就保证了这本书的编辑和审稿的高质量。仝编辑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出版物的标准进行编辑,从文字、注释、人物、神话、典故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跟我商量。我们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为此,不惜自己做出最艰苦的努力。而刘皓明却使用了极其荒唐的语言对出版社也进行攻击,贬损信誉,损害名声,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真正爱好文学的读者信任的、具有优良的出版传统,相信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肤浅的人可以做到的。刘皓明对我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的作品进行了恶毒的攻击,这里用“恶毒”这个词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些词语完全超出文学评论的范围,而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抹黑和扼杀。但奇怪的是,这个刘皓明为什么要攻击我翻译的《荷尔德林诗集》呢?读了刘文才知道,原来此人也翻译了荷尔德林的后期诗歌。从刘文中很显然地就看出,他在翻译界没有什么名声,是一个声称自己是美国某大学教授的人,不停在一些国家飞来跑去,也在国内一些大学开办讲座。他不但攻击我,也把国内其他几位荷尔德林的译者贬得一塌糊涂。显而易见,这样的人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想多卖几本书,赚点散碎银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竟然在图书销售网的读者评论栏里实名诋毁我的翻译“错误百出,昏天黑地”,“学术伦理值得怀疑”,以阻碍《荷尔德林诗集》的销售。真是无耻至极!这个人已经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和修养,为了赢利已经不择手段。刘皓明污蔑别人,他自己的翻译水平又怎样呢?我请读者看看他的译文吧。刘皓明的译文(《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195页)Johannes. Christus. Diesen, ein约翰。 基督。 这位,一位Lastträger möcht ich singen, gleich dem Herkules, oder荷担的脚夫我想歌詠, 如同赫耳古勒, 或者Der Insel, welche gebannet, und angeblümt, sinnreich, erfrischend那个岛一样,它被迷住了, 泛潮红, 意味深长地,能清爽Die benachbarte mit kaltem Meereswassern aus der Wüste 他连同来自宽广潮汐荒漠的冷Der Flut, der weiten, Peleus.海水与之为邻, 佩琉。刘的这一段译文中就有三个错误:一、刘看不懂第一分词erfrischend引出的是一个从句,Peleus是句子的主语,他把“佩琉”,也就是阿喀琉斯的父亲珀琉斯这个主语与原文对号入座,放在了句末;二、他不懂Die benachbarte是“邻近的岛”即科斯岛,指的是珀琉斯在前往科斯岛的途中遇到风暴死去,而是错译成“海水与之为邻”;第三,他杜撰了“连同”这个词,把它塞进句子,造成整个句子根本无法理解。这个从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而珀琉斯正用来自荒漠海岸的潮水,那广阔潮水的冷海水给邻近的岛以清新。荷尔德林的诗最难翻译的地方,是他把大多数诗句的主语都放在句子末尾,在翻译时必须认真分析,按照汉语的习惯把主语放到句子前面,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上述例子充分说明他的德语水平多么低下,居然还敢拿这样劣质的译文指责别人正确的翻译,他还知道有大言不惭这个词吗?再看一个刘皓明翻译中对号入座的例子(《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第273页):Und es starben此外还Noch andere viel. Mit eigener Hand死了许多。 亲手,Viel traurige, wilden Muts, doch göttlich十分哀恸的,有着狂野的胆量,然而神Gezwungen, zuletzt, die anderen aber驱迫, 最后, 而别人In Geschicke stehend, im Feld. Unwillig nämlich在命运中站立, 在战场上。乃因上天的Sind Himmlische, wenn einer nicht die Seele schonend sich不愿, 倘若有一位为了宥免而不把灵魂Zusammnegenommen, aber er muß doch;自己克制, 可是他却必须;这样的翻译,怎么好意思拿得出手,自己看着不脸红,不羞愧吗?这样的水平还声称自己是美国大学的教授,还在国内一些大学开讲座,真不知道怎样误人子弟呢。这样的人还指责别人“错误百出,昏天黑地”,侮辱别人“瞎编”,“胡搞”,这符合学术伦理吗?这是文学评论中应该用的词汇吗?简直就是骂街一样。在此,我把我的一段译文和刘皓明的译文排在下面,请读者鉴评,相信自有公论。我的译文(《荷尔德林诗集》373页) 城市四周静谧安然;灯火通明的街巷悄无声息, 装点着火炬的车辆,轱辘轱辘地驶离。 人们尽享白天的欢乐,酒足饭饱地回家歇息, 一个勤思的头脑权衡着得与失, 心满意足地呆在家里;既无葡萄也无花卉, 又无手工的劳作,忙碌的市场归于平静。 可从各家的花园远远传来弦乐;也许, 一个恋爱者在那里弹奏或是一个孤独者 思念远方的朋友和青年的时光;而清泉 却潺潺不息,在芬芳四溢的花圃旁流淌。 在静默迷蒙的风中传来敲打的钟声, 一个守夜人吆喝着钟点的时刻。 此时一阵风吹来,小树林树梢轻摇, 看!我们大地的影像之景,明月 此时也悄悄升起;如痴如醉的夜到来了, 星汉璀璨,我们心头几无忧愁, 那惊艳的光,人群中那个陌生的少女 忧伤而华丽地越过群山之巅姗姗而来。 刘皓明的译文(《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69页)城的周匝已平歇,掌灯的巷子沉寂了,点缀着火炬,辚辚声中辎车远去。满足中人们自白天的喜乐回家歇息,赢与亏有位精明的头脑在权衡恬然于家;撤空了葡萄藤和花卉闲置,繁忙集市也罢休了手的劳作。可丝弦远远自园中奏响;或许,是那里有位恋人在抚弄或一位孤独人思念远方的朋友和少年时光;而泉水汩汩不息,清新幽咽在芬芳花圃。黄昏的空气中寂然响起报时的钟鸣,一位更夫记得时辰吆喝出钟点。此刻一阵微风也袭来惊动丛林之杪,看哪!我们地球的那个影像,月亮,现在也秘现;那令人心狂的,黑夜,来临,满空星斗于我们全身不甚关怀,那里辉耀着那骇人的,那人间的异客哀愁而辉煌,在群山的巅峰之上。仔细看看,不难发现刘皓明的译文几乎每一句都有语病,比如“掌灯的巷子”,“掌灯”是一个动作,是动词,却被用作了形容词;还有“繁忙集市罢休了手的劳作”,这又是一个典型的病句,集市只能开市或休市,怎么能“罢休”“手的劳作”?又如“有位精明的头脑”,头脑怎么可以说“位”?“满空的星斗于我们全身不甚关怀”,完全不知所云,是错译,不能称为诗。刘的译文佶屈聱牙,让人读着就像自讨苦吃,活受罪。有读者在网上评论刘的翻译,“翻译得太生硬了!一首《爱琴海群岛》译文,我读了三遍都没办法把它读完,美感全失。”殊不知,荷尔德林诗歌最重要的美学价值就是抒情的美,诗意想象的美,冥想和哲思的美,失去了美感的诗,还叫诗吗?然而就是这样的译者,然在网上用“错误百出、昏天黑地”,“整段整段的错误”,“学术伦理也值得怀疑”这样侮辱性的词语对我的翻译进行攻击。无知者无畏。刘皓明错误地理解荷尔德林与《圣经》的关系。刘在书的封面写道,“中译本以和合本圣经作为文本、文风和语言诸方面的坐标”。这就把荷尔德林的自由奔放的、无拘无束的诗套进宗教的囚笼里加以扼杀。其实,荷尔德林“称基督、赫拉克勒斯和狄俄尼索斯为兄弟”(施密特语),在荷尔德林心中,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和酒神,与耶稣具有同等的地位和魅力,而前者和故乡的山水,才是他诗歌真正的灵感和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抒发和寄托情感的对象,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能从东方到西方,从大地到高天展开无限的想象,不断跃升,直入云霄。刘皓明对我翻译的指责,完全是因为他的无知,对荷尔德林的无知,对诗歌的无知,对译者的责任和品格的无知。比如,他举例说,有一首诗第一行的开头是Nicht(不),而我在翻译中没有把这个词译在开头,而是译成了“一无所有”。这只能说明他对翻译是外行,翻译最忌讳的就是中文和外文对号入座,在刘自己的译作中,处处可见这种对号入座的句子,造成诗句根本不像诗句,而是一行行拼凑起来的汉字。指责别人的人,自己的文字应该建筑在完美的基础上。指责别人翻译有错的人,自己的译文应该无懈可击。更加卑劣的是,刘皓明竟然在6月17日在《文汇学人》再一次刊文,无耻地污蔑诽谤我抄袭和剽窃他的译文,还用了“黑手”“脏手”这一类恶毒的词语!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天还有没有正义?如果说刘皓明恶毒攻击我抄袭剽窃,那么,刊登刘皓明文章的报纸也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在没有任何调查、证据,在没有核实真伪的情况下,居然发表这种突破法律底线的文章。请问报纸的编审还有没有责任心?发表这样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污损学术空气,损害他人名誉的文章,不怕给读者造成损害,不怕损害报纸本身的名声吗?其实,这样做已经损害了它自己的声誉,相信知道这一真相后,一定会有人为自己的作为感到羞愧。我想告诉读者和出版社,还有刊登刘皓明攻击文章的报纸,我以前从未见过刘皓明的任何翻译作品,更不知道有这么个人。直到朋友转来《文汇学人》刊登的刘皓明攻击我的两篇文章,我才查询到这位诽谤者是何许人,看到了他翻译的《荷尔德林后期诗歌集》。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吓一跳——这才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错谬百出的书!译文生硬,文理不通,完全没有理解荷尔德林的原文,更别说理解他的诗意了。刘皓明诽谤我抄袭剽窃,拿到他的书倒是提醒了我,他有没有抄袭剽窃我的译文!我对照他的译文,发现有的句子与他一贯颠三倒四、语句不通的风格大相径庭,读起来比较顺畅,他抄袭别人倒是有可能。从他的文字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心气浮躁,虚夸张扬的人,缺乏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文学底蕴,书中不时卖弄学问,他的文字也缺乏翻译荷尔德林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气质和诗意,有些地方不难看出他敷衍了事,根本没有经过沉思就是翻着词典词对词地排列,甚至整部书都不像一个人翻译的,而是凑起来的,绝对经不起推敲的。从二十世纪初人们开始收集、整理、出版荷尔德林的诗以来,荷尔德林的诗集的版本众多,各版本在收录的诗歌数量、诗的完整性、内容的真实性上有很大区别,除公开发表的以外,大多数散落在民间,“其余的隐藏在极难辨认的手稿中”(施密特语)。这些极难辨认的手稿在不同的编者和出版者手中会有不同的解读,使得各个版本出现差异。译者在使用不同版本翻译时,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是很正常的。我的翻译从一开始就是用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约亨•施密特先生编辑、经典出版社2005年法兰克福版的《荷尔德林诗集》(Friedrich Hölderlin Sämtliche Gedichte),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是,在书的后部附有编者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详尽阐释(《荷尔德林的诗》),还对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立意、思路和风格特点以及诗人自身的境况等做了详细的介绍,更可贵的是对疑难问题、语法现象、典故出处等有详尽的注释,是编者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对我的翻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过的有关荷尔德林的中文著作有《荷尔德林诗的阐释》《荷尔德林文集》《荷尔德林传》《荷尔德林的新神话》,还有其他著作中有关荷尔德林的零星的文章。作为《荷尔德林诗集》的译者,我对作者怀着敬意,对浩繁的文字也怀着敬畏之情,我的愿望就是一定要努力把荷尔德林诗的精髓呈献给读者。我深深知道自己在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诗人面前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倾尽心血,以沉静之心去进行最艰苦的思考,把最美和最可靠的诗句呈献给读者。我也知道,翻译荷尔德林的诗是一个挑战,而我必须以忠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以宽阔的胸怀对待所有的批评。我坚信,刘皓明的谣言和诽谤是见不得阳光的。今天品行不端的人,真正的抄袭剽窃者,以损毁别人抬高自己,恶意炒作,博人眼球的人实在数不胜数。也许刘皓明的动机就是如此,因此对这种人还是不屑一顾更明智,因为他不值得驳斥。我相信,读者会有最明亮的眼睛,他们一定能够读出什么是用心灵心血凝成的文字,体会到千百年来文学怎样穿越黑暗寻找光明。真正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够荡涤污泥浊水,也会使那些投机取巧,亵渎文字,靠损害别人欺世盗名的丑行昭然天下。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荷尔德林诗的神圣与纯洁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唯一者的无比虔诚,以致其并不能忍受任何庸俗的事物出现在他的诗中。 忘记有限性,在神前聚集。
  •     感谢这本书证明我就是个文学翻译界、诗歌爱好界和版本收藏界的棒槌。
  •     读不懂,昏昏欲睡
  •     布魯姆說在英語世界“荷爾德林詩作的譯文也欠佳,但他對我們大多數人的感染力超過了歌德”,自己覺得很多譯詩都只是傳意不傳神。聽說劉皓明要譯荷爾德林全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看到。
  •     最近正在读荷尔德林诗歌,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在于言语。
  •     值得收藏的一本诗集
  •     荷尔德林的诗歌形式多样,值得品读。
  •     译文尚可。
  •     我们只是一个符号,毫无意义。我们也无痛苦,并几乎已把语言遗失在陌生之地。 去往他崇高的至上的庙宇,激情的凌云壮志去往那里——那里调情者销声匿迹,多愁善感者们避之不及! 他理解自由就是,动身去,想去的地方。
  •     读了四五首长诗,总体感觉有些呵呵。这么多年了,Patmos为什么还不译成拔摩岛?另外,把荷尔德林诗歌中的Vulkan译成“福尔康”!简直哭笑不得……嗯,从我对刘皓明译本的熟悉感来说,几首长诗确实不排除王先生剽窃刘皓明译作的可能性。王先生还著文“反驳”,内容可笑,再减一星。
  •     原来这个王佐良是张海迪的丈夫,尽管也是英语专业出身,却不是他的前辈王佐良。
  •     很多希腊和圣经故事隐喻在里头,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吧?可惜我看不懂…
  •     王佐良不是王佐良。
  •     不要告诉我是英文转译过来的
  •     诗歌翻译,见仁见智。根据四十年的编辑经验,我个人认为,王佐良的翻译:一是没有功利心,不是为出版而翻译,是真心喜欢;二是认真,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细心硺磨;三是他有译诗的基础,懂英文和德文,他的中文表达传情达意,明白晓畅;四是他对荷尔德林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比较好的把握,基本上传达了荷尔德林诗歌的精神实质。他的译本是目前国内收诗最全的,值得阅读和收藏。
  •     就因为重名,给读者以错觉,所以能卖出去。
  •     #2016038#
  •     正在品读中,喜欢《生命的历程》与《还乡》。
  •     看了评论之后,转到王先生博客,拜读了几篇大作。忽然发现王先生有一篇将汉语译为德语的诗作,直接犯了尴尬:寥寥数行,单单德语形容词和名词词性的低级错误出现率已然让我不忍了。如果对德语的掌握程度是这样的水平,很难想像荷尔德林在王先生的译笔之下是否会和我一样尴尬。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bbf070102whw1.html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