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010130000
作者:恩格斯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首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科学依据。

书籍目录

编者引言
1888年单行本序言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附录
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关于费尔巴哈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注释
人名索引
插 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斯图加特版的扉页
1929—1938年间在上海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译本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马列主义经典研读计划•001期《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阅读笔记:书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者:[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译者: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页数:82时间:2016.08.19~2016.08.25所属丛书: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购书地点:兰州 西北书城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作者小传: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思想家,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终生致力于国际共运。恩格斯学识淹博,在文学、自然辩证法、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等领域均有造诣,一生著作颇丰,代表性著作有《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合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国家与社会私有制的起源》等。编辑说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收录的文献分为三个系列:一是著作单行本,收录经典作家撰写的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要论摘编本,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第一批书目:《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编者引言:编者在开篇谈到了恩格斯写作此书的目的:“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诽谤消除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影响,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模糊认识”,恩格斯借应德国社会民主党《新时代》杂志编辑部之邀为丹麦哲学家卡•尼•施达克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撰写书评的机会,写作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在本书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进行系统的论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1888年单行本序言》: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回忆了他和马克思在1845年写作的一部清算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的著作-(《神圣家族》?or《德意志的意识形态》?),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得以出版,只好把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他们再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系统的说明,虽然他们在一些地方对他们和黑格尔的关系做了些许的说明,但对费尔巴哈,则从来没有回顾过。在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但在同时德国古典哲学在一些地方又有某种复活。因此,恩格斯感到有必要借着这个机会把他们同黑格尔哲学,同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关系做一个简单系统的阐述。本文原发表在《新时代》1886年第四期和第五期,后经过修订在1888年以单行本出版。在书的最后,恩格斯收录了马克思写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页码:p6-p55一在开篇恩格斯写道:“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p6)”,但他指出,这两个哲学革命有着很大的不同:法国人同官方、教会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在国外出版自己的著作,并且随时准备为斗争牺牲。但在德国,一群由国家任命的迂腐保守的哲学教授、被奉为国家哲学的黑格尔体系,与同此作斗争的自由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说明问题,恩格斯举了一个例子-黑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在德国官方和自由派看来,它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辩解。但其实不然,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它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正是因为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合理性。那么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歌德《浮士德》里的箴言)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恰恰在这个地方:“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p9)”。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不再是一堆现成的教条。真理在认识过程本身中,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真理。这是从黑格尔思想的方法论中必然要得出的结论,但是黑格尔并没有这样进行阐述并的出这个结论。因为黑格尔想要建立一个体系,这恰恰又要滑向所谓的“绝对真理”,一方面黑格尔反复强调永恒的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但另一方面黑格尔却想给他的体系一个终点,这样得出了黑格尔版本的“绝对真理”-绝对观念。黑格尔思想中竟有如此明显的矛盾,恩格斯以他那特有的写作方式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原因:“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p11)”。随后恩格斯笔锋一转,继续写道:“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恩格斯不无感慨地说道:“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p12)”在黑格尔身后,信仰他学说的人分成了两派:体系派(保守派)和方法派(极端派)。后来的斗争转为反宗教的斗争,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大量的青年黑格尔分子遇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个思想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完全矛盾冲突的。这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了,它影响了大批的读者。于是,黑格尔的“体系”被立刻宣布为错误并被丢在一旁,但恩格斯认为: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必须要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p16)。二在这里,恩格斯提出了一个命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认为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知识的贫乏,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灵魂不死。而且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p17)。并且随着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p18)。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根源于蒙昧时代愚昧无知的观念。在中世纪以后,它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哲学家依照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但恩格斯同时也强调: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p18)。但恩格斯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则将哲学家划分为两派:可知论派与不可知论派,前者的代表如黑格尔,后者的代表如康德和休谟。对于不可知论,恩格斯写道: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p18-p19)。随后,恩格斯从有机化学和天文学的例子入手分析,批评新康德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开倒车的行为:“只是一种暗中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p20)”。恩格斯继续写道: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间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而非纯粹思想的力量【此观点待商榷】。他批评唯心主义者用泛神论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黑格尔的体系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p20)。费尔巴哈是从一名黑格尔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的。这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同黑格尔决裂了。费尔巴哈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无非是对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p21)。但费尔巴哈却停在了这里,正如他说的:“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卡•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66页、卡•格律恩《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书简、遗稿及其哲学特征的阐述》第二卷308页)”。恩格斯分析道:“问题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这一点是费尔巴哈做不到的(p24~25)”,这一点费尔巴哈也是承认的,所以他说: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在本节的最后,恩格斯反驳了一种观点:“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p27)”三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体现了十足的唯心主义。他认为,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像中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在人与人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换句话说,性爱是费尔巴哈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之一。恩格斯则认为,两性关系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了。宗教仅仅只能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圣化(p28)。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在于,他简单地断言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p29)。(把性爱和性关系当做一种宗教)对此,恩格斯笑道:费尔巴哈把现代化学当成真正的炼金术(即以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真正的宗教)。接着,恩格斯反驳了费尔巴哈的一个论断: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见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第168页)。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所说的这种情况只适用于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于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它是不适用的。一旦部落或者民族的独立性丧失,它们便失掉了任何抵抗力。比如日耳曼人遇到的衰落的罗马帝国。接着,恩格斯继续写道:“同他人交往时纯粹的人类感情…已经被…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破坏的差不多了(p30)”。【豆瓣上关于涂尔干的《自杀论》的评论,有一则谈到了农村人到城市去后的自杀问题,再同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乡土社会的特征相参读,细细思之,不觉令人扼腕叹息!】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映像。但被反映为这个神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道德形象】,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但费尔巴哈在这里仅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方面:道德。恩格斯认为,比起黑格尔,费尔巴哈在伦理学上的的贫乏让人诧异!黑格尔关于伦理学的学说是法哲学,他的学说包括:①抽象的法;②道德;③伦理,其中又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国家。虽然黑格尔的法哲学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但他的学说将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他的学说虽然以人为出发点,但他讲的人仅仅是在宗教哲学中抽象的人,而不能给我们更多的什么。同样地,在善恶对立的研究上,同黑格尔比起来,费尔巴哈也是肤浅的。黑格尔将恶当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即一方面是对旧的、衰落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但费尔巴哈则根本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历史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因此,费尔巴哈在道德上能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及其贫乏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矫正:①我们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头痛;放荡成习,疾病。②我们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如果我们妨碍他人同样追求幸福的欲望,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所以,费尔巴哈的整个关于道德的论述可以归结为一句:我们要对己节制,对人以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恩格斯又将费尔巴哈的关于道德的学说批判了一番【真是步步紧逼】,恩格斯的论点有两个:第一、对于没有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的人来说,他的欲望要求是一文不值的;第二、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在奴隶制的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在中世纪的农奴制下的农奴与领主之间,通往是不存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产阶级出于斗争的需要,废除了特权,在法律上宣布权利公平,但追求幸福的欲望大部分要靠物质手段来实现,但资本主义生产所关心的,是使绝大多数“权利平等”的人仅仅有最必需的东西来勉强维持生活,所以,资本主义对大多数权利平等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的尊重,也好不到哪里去。随后,恩格斯通过证劵交易所的例子证明了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后恩格斯总结道: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费尔巴哈的悲剧在于他没有回到现实中来,把人作为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造成这些的原因主要在于德国的状况。费尔巴哈没有走的路,早晚会有人走的,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四恩格斯在开篇对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进行了评价,评价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将黑格尔简单地抛弃在一边。但他本人也拿不出像黑格尔一样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他的东西是及其贫乏的。恩格斯也指出:在黑格尔的学派解体以后,唯一结出果实的是马克思【在P38页的脚注中,恩格斯谦虚了一番,将教主的地位让给了马克思】,马克思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的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p38)。黑格尔思想中的辩证法也被接了过来。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即绝对概念的自我发展,它从自身的预备阶段而向自身发展,然后它使自己“外化”,转化到自然界,又经过新的发展,最后在人身上达到自我意识,最后又回到绝对概念本身。黑格尔认为,这种概念的运动是从来就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恩格斯则主张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出发,把头脑中的概念看做是现实事物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但在自然界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p39)。这样一来,辩证法就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德国工人约瑟夫•狄慈根也独立自主的发现了这一规律】这样,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就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的唯心主义装饰(p39-40),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各个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尽管有种种的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p40)。”从这个观点出发,就没有什么永恒真理和最终解决方案。旧的形而上学把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当时的自然科学还仅仅是搜集材料的科学。无法对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直到自然科学领域三大科学发现的出现,才使自然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以及发展的联系才成为可能。使我们对自然科学领域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一步。这样,我们便能以更加清晰的图画形式描绘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以前是自然哲学的任务,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自然哲学虽然天才地预测到了某些发现,但也出现了许多荒诞的见解。而在现在,受过专业训练的自然科学家只要辩证地对自然科学成果进行考察,便会得出合理的结论来。这样陈旧的自然哲学便被排除在外了。而同样地,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这些规律通往适用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人们用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去发现支配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但社会历史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毕竟是有所不同的,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但是在最终的结果中,却发现不了某种作为预期的目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而且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那么,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及这些动机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旧的唯物主义按照行动的动机将历史人物划分为君子和小人。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背叛了自己,他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背叛自己的地方】,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背后的是什么,即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相反的,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此为其高明处,虽然他在别的有些地方做的不咋的】,接着,恩格斯说明了在现代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举出英法的例子说明了至少在这两个国家,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貌似是因为土地占有制的矛盾(政治原因),但恩格斯则认为,两者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p46)。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则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使资产阶级推动的新的生产力以及通过生产力发展起来的新的交换条件和交换需要,同封建社会制度所形成的生产秩序不相容了,于是,资产阶级打碎了封建桎梏。而现在,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的大工业生产,已经同资产阶级生产秩序相冲突了。(一方面,大工业使全体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无产阶级化,另一方面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没有销路的产品。)生产过剩和大众贫困,两者互为因果,这是大工业所陷入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求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进一步革命或者改革的理论根据】(p47)。通过上面的论述,恩格斯得出一个结论: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解放进行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p47)但在表面上看起来恰恰与此相反:市民社会的要求,要通过国家的意志,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对此,恩格斯反问道:这个仅仅是形式上的意志有什么内容呢?这一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人们期望的是这个,而不是别的什么?恩格斯自己得出结论:国家的意志总的来说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国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只是以集中的形式反映支配着生产的阶级的经济需要。私法也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私法本质上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这种确认所采取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国家是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它刚刚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越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越是直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越独立【不太理解】。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但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p49)国家一旦成为独立力量,它在公法和私法的那里,同经济事实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采取了宗教和哲学的形式,貌似与经济事实的联系扯的更远了,但这一联系还是存在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但任何的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p51)最后恩格斯指出,发展起来的德国已经丧失了理论的兴趣,但在工人阶级那里,这种兴趣换还没有衰退,因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p55)附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马原啊马原...写读书报告中途无数次想扔笔出门看花去...强迫自己认真一字一句读完#越是看似熟悉的东西其实越陌生
  •     书的意义不赘述 不过有挺多曲解别人观点来树立自己的地方 所以我朝抛开原典直接灌输的做法真挺呵呵的
  •     1888单行本
  •     附录收录了马克思1845年稿本的《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以及大同小异(然而非细分区别不可)的1888年恩格斯发表本书时对马克思的“修订”本(比如其中凭空增加了对欧文的批评)。恩格斯在自己的原文中注有他对马克思“理论”的追捧之情,这种修辞大法是广为苏格拉底主义者柏拉图、柏拉图主义者施特劳斯(以及……巴丢?)、拉康主义者齐泽克等人所谙熟的。接下来回归正(命)题:恩格斯认为施特劳斯(写《耶稣传》的那位)、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这块土地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其实马恩又何尝不是如此?马克思的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理解。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框架是推不倒的,能做的是对其中细小的诗性转换做更加具体的分析、批判与扬弃。
  •     读马列原著最有趣也是最有收获的地方是对反方的分析和辩驳,时不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费尔巴哈爱的宗教,当今白左自由派的只是一个低级变种。而当时马恩所驳斥的一些观点,现在却被人用来反驳马恩。真是可笑的历史的循环。
  •     仔细比照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十一条论纲,和恩格斯的解读有极大不同哦~德国工人阶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人,这句话放在卢卡奇的语境下更有力量和深意。
  •     Logically inconsistent and philosophically frivolous.
  •     主要是为了读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照着之前看的一大堆论文我只想说求别再继续抠中文字眼发散思维做批注评论了,有没有谁来做个译注版分析一下这种教条式语言翻译过程中语义的扩大和缩减啊……
  •     或许是史上最有名的书评了(其实和被评书没啥联系),雄辩的恩格斯。当然个别论断似乎难逃“教条化”的指控。。。
  •     入学后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庞大的“一十”计划的阅读起点。并非以前没读过原著,但这是第一次有种要作为一名专业读者而非阅读爱好者的心态去面对原著,这两种感觉完全不一样,路还长着,但时光短暂,要加把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