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兰登书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1-01-01
ISBN:9787108003850
作者:(美)贝内特·塞尔夫
页数:379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为兰登书屋创办人之一塞尔夫回忆兰登书屋的发展过程。


 我与兰登书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貝內特所在的時代是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印刷品還固守著統治地位的時代,也是“印刷業王朝”的末代,而貝內特則是位“末代皇帝”。出版業一直不是個可以隨便發大財的行業,因此黨貝內特從華爾街出走而冒險經營“現代圖書”時,我想他清楚自己走得不是一條發財的捷徑,他愛干這一行,大學時出身富裕而嗜書的好友唐納德成了他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合伙人,最后他們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也發了財,這真是意外之喜。但這也可以理解,無論什么行業做到蘭登書屋這個規模和質量,總是會有事業成功的附屬品--財富的。如果有人要問他總是怎么成功的,我不知道“他是猶太人”這個答案可不可以,或許是很可笑,但是我是有這樣回答的沖動的,特別是我接觸到這么多科學文化領域的猶太強人以后。先是在閱讀猶太文學家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時,發現了那個偉大時代文學界及出版界的許多重量級的人物多是猶太出身,很是驚奇,然后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我們熟悉的偉大學家和思想家中有很多是猶太人,比如海涅、勃兰兑斯、施尼茨勒、普鲁斯特、斯坦因、里尔克、茨威格、卡夫卡、爱伦堡、托马斯曼、海泽、塞林格、梅勒、海勒、戈迪默、金斯伯格、弗洛伊德、斯宾诺莎、胡塞尔、马克思.韦伯、卡西尔、韦特根斯坦、马尔库塞、弗洛姆、卢卡契、波普尔、卡爾·馬克思等,當然這些還不包括科學界和金融界。我驚異于猶太人在文學思想科學領域的成就,我驚異于猶太人在商業金融領域的精明。而我認為兩者是有聯系的,后因前果。猶太人在商業和金融領域的成功是他們在人文領域成功的條件,上面很多人出身與猶太富商家庭,在實際、重視文化教育以及猶太經商之道的家庭氛圍中,猶太人有著天生的精明與對文化事業的熱愛。貝內特就是這樣的人,畢業于克倫比亞大學的他成績優異熱愛讀書,風度翩翩,幽默風趣,而且有著一個天生精明的的經商頭腦。真不知道他是怎樣征服一個個驕傲而又古怪的文學家的,真不知道他是怎樣贏得那么多好朋友的,真不知道在那樣的工作壓力下他又是怎樣從容不迫堅持原則而又在不斷地讀書寫作的...非常人所能為啊。但是如果要總結一點生意經的話,我想說的只有三條:誠信、良心、機敏。貝內特是個幽默的人,曾編過“美國幽默大全”之類的書籍,這本書也很幽默。他敘述的那些文學大師們的奇聞軼事真是讓人噴飯,不禁愕然:原來他們是這樣的人啊,自負的,幽默的,固執的...他給了我們當時文藝界的一個真實的橫斷面。想一想這些人吧,勞倫斯,諾爾曼,劉易斯,尤金·奧尼爾,哈特,考夫曼,喬伊斯,斯坦,蕭伯納,达希尔·哈米特,福克納,和他們生活在一個時代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更不用說和他們共事、第一個閱讀他們的新書和專門出版他們的書了,貝內特這個幸運的雜種!貝內特是個快樂的人也是能帶給大家快樂的人:“我曾多次說過,來一點幽默,生活就有意思了...有一次一個人問我,“你愿意要什么樣的墓志銘?”我總是說:他步入房間時,使人們多了一點快樂。”他確實帶給了我們快樂,在他逝世36年以后仍是如此。不僅如此,他讓我對出版這個行業充滿向往:做個出版家吧(如果有錢...)!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对于不懂得怎么快乐的人,《我与兰登书屋》可以教给你怎么自己快乐又给别人带来快乐
    ——————————————————
    +1
    贝内特瑟夫是个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这套丛书还有其他几位大出版家的传记或回忆录,我看了两本,看不下去,都没有这本好读。这本书里有太多有意思的事情,这都源于贝内特这个有意思的人。
  •     感觉应该蛮有趣的,想看~~~
  •     能结识更多有趣的人再妙不过~边看八卦边列书单。
  •        读《兰登书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贝内特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啊。如果自己能够与这样的人共事,该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事实上,对文人来说,读完《兰登书屋》后,很难不去想两个方面的问题:1、我是否能否成为贝内特那样的出版人?2、我是否能写出兰登书屋出版发行的那些巨著?
      
       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判断一个人职业取向的分野。
      
       关于第一个问题,贝内特对图书编辑的评价中已经隐藏着答案:
      
       “一个在文学学术界朋友众多、人缘很好的编辑,显然比一个虽然具备许多才能但不喜交际的编辑机会多得多。”
      
       “今天人们的生活结构就是这样,没有几个人有时间或者愿意干辛苦活,不像过去人们习惯于自己动手制作精美家具,并以自己的手艺为荣。”
      
       优秀的图书出版人当然要具备对作品的鉴赏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你不幸不擅长社交,或者讨厌社交,那也没有关系,你至少可以用别人花在社交上的时间做一些自我提升的功课,比如说阅读。只要你愿意,你总可以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也许你可以成为好的作家、评论家,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埋头处理书稿、干着出版中最脏最苦工作的编辑。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你的才华得到展示,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周遭的人有所担当,你不也一样感觉良好吗?
      
       是的,成功的方式固然有分野,但条条道路通罗马。重要的是,在你拥有的才华和你想要的东西之间,要尽可能走最直的路。
      
       畅销书和大热门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但它一定契合了彼时彼地大多数人的口味,这就是出版业的商业逻辑。尊重这一逻辑,你就有可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违背这一逻辑,就一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出版业的这一道理,也可以推广到你我正在从事的任何职业中。
      
       尊重商业逻辑,你就有可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尊重人性特点,你就有可能得到人格上的升华。
      
       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直接去做就OK了。
      
  •       简约、淡定的装帧,黑白的封一与封四,有些随处可见的英语气息,是我见到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此前便在课堂上听吴燕老师从容、笼统地介绍企鹅出版集团、DK、爱思维尔、兰登书屋……而今能看到兰登书屋的发展轨迹和一位美国小老头静静、幽默地回忆往昔,实在是有些神奇的事。
      是的,这个老头就在封面上,顶着圆框眼镜,勾起嘴角,风趣无辜又有些风度翩翩。他说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安静的时候,常常会把不苟言笑的外公吵醒而后挨他一掌。我想他骨子里有一股反叛精神,可以举出无数事例加以佐证。但我偶尔觉得这是一种传承,这个美国小伙的父母本是师生恋,而后私奔。他的童年还算快乐,充满了男孩子不休的生机,喜欢和小伙伴穿旱冰鞋搭在送冰的马车上全城乱窜,但也能静得下心读书,站在地铁入口或街头兜售杂志。阅读和经济资历始终在他的人生里起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的阅读轨迹,记着自己高中时、也是第一次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的名字,记得大学时代对自己影响深刻的老师的姓名及影响,记得大四时一门音乐鉴赏课,但他从来都不听。
      如果说丰富的阅读经历提供了他人生的底纸,在金融和编辑上的实践无疑是提供了墨汁。自十六岁母亲去世后他便成了全家管钱的人,决定学习经商。他似是一瞬间挥别了童年,上商校和跟着会师打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未来。即使他之后认为这行为实在太蠢,但学习金融的经历提供了特别的技能和对商业的潜在敏感。若仔细体味这本书我们会发现,瑟夫总是会重复一个词,它是“商业头脑”,“商业头脑”,“商业头脑”……幸而他及时回归到升学的路途上,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悲摧的代数能力(虽然他还是没能及格)和优势、潜力科目,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我想这个实在是太聪明和狡猾,他总是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和永远都无法弥补的劣势。就像他在校报编辑部看到征兵令提供的好处后,趁着明天才会刊登连夜选了能选的所有课程去找院长批准,还无辜地表示院长我真的不知道有自动获得选修学分这门事,你在说什么呀我听不懂。这样他拿到了他永远都学不会的高等几何学分,由不得人不笑骂他耍赖。如瑟夫所说,在哥大的教育和编辑实践教会他许多东西,如不要让无用的信息搞混思路,聪明的人只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到哪儿找到他所需要的。这很重要,甚至比空泛的知识有用得多。而在大学时的人脉也为他积累不少事业上的好伙伴,比如唐纳德。后来他与唐纳德买下了利弗莱特出版社,创立兰登书屋。
      说起创立兰登书屋也十分有趣,瑟夫毕业后本是双保险拿了财经报编辑和证券公司的工作。但他实在是不安分,他在给读者的回信中自我发挥评价一支股票的走向,结果被老板炒了鱿鱼。而当他在证券公司四处乱晃时常不在岗时,他的大学朋友因想从出版社辞职给了他一个机会,他跑去市中心与利弗莱特出版社的贺拉斯吃饭,商议向这家出版社注资,而后再没回过华尔街。当然啦,他的狡猾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当贺拉斯说要向一位股票经纪人询问瑟夫的能力时,瑟夫转头便给那位经纪人打了电话,并在心中暗暗为贺拉斯戴上“天真”的帽子。仿佛命运般,“一走进去就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地方”。不过利弗莱特实在是一家疯狂的出版社,“大约有八个人可以无限制地花钱”。利弗莱特此人并没有商业头脑,是个大赌徒,本人作风也不怎么样,却诡异地收笼了一批高能力的编辑并维持了利弗莱特出版社的发展。瑟夫在这里学习技能,迈入文学的社交圈,同时接触到了“现代文库”这一品牌,并在两年后决心自己闯一番事业。正巧贺拉斯被岳父所逼,瑟夫趁机提出他可以买“现代文库”,并谈定价格,但瑟夫并没有商定的十五万元。
      真是疯狂!他没有十五万元却敲定了这桩买卖,虽然反对者由于突发事故使这笔买卖板上定钉,但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竟然只给唐纳德打了个电话约定合作便五五分成,然后悠哉地跑去了欧洲,即使朋友和家人一再发电报催也只把行程缩短了几天,而后回国与唐纳德凑齐钱买下了“现代文库”,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出版之路。
      比较好玩的是美国的出版业经历了由精装书、再版书流行到平装书的崛起。但在兰登书屋创业之初,他们走的是精装再版书路线,并不惜巨资和设计师的无赖为再版书提供包最好的装帧。而在这一条路线中,兰登书屋或者说是瑟夫体现了自己的出版理念。他和唐纳德不让生意伙伴吃亏,硬是要退回每月之书俱乐部多付的五千美金,让来让去与每月之书成了生死之交。面对热门的作者尤金,别的出版社都在挤破头扑向经纪人,他却直接坐飞机飞到尤金所住的海岛与作者结成朋友,拿到出版权。又十分尊重和理解尤金,坚持按尤金的遗愿不出版他最后的书稿,即使知道他们与尤金妻子的关司打不赢。
      提到瑟夫的出版经历,必不能错过《尤利西斯》。瑟夫本人实在看好这本在美国被标为禁书的书籍,他思来想去,与爱出风头的名律师约定好,飞去巴黎与作者敲定的授权(作者因为太激动还被出租车撞倒),之后便找代理人携带一本贴满了有利评论的《尤利西斯》入境,几乎是死皮赖脸地缠着海关要他没收,终于在倾向于《尤利西斯》的法官手里胜诉,《尤利西斯》顺利出版并大卖。这一过程中瑟夫的机智、周全、果敢,实在是不能不让人击节而赞!
      除却这些外,瑟夫还有着奇怪的直白和幽默。他安排对格特鲁德的访谈,却在访谈一开始就直白地表明自己不太看得懂格特鲁德的文字。而格特鲁德也立即答道:“你是个好孩子,可是你挺笨的。”便是这样,他即使无法地读懂作者手下的书稿,也愿意乐呵呵地将好的作品传之于世。我想这其实是种漂亮的品质。
      当然啦,瑟夫更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战时战争体裁大肆横行时,他拒绝在诗集中出版某位鼓吹法西斯的作者的诗。但奇怪的几乎每一位评论家都支持作者,瑟夫只好老实承认自己错了。放在中国实在是不可想象,可的的确确在美国发生过。我默了片刻,也只能用“文学与政治无关”下论断,但也尊敬瑟夫的态度,他坚持了自己的出版底线,这是值得学习的东西。
      让我捧腹大笑的还有一事。经济不太景气时兰登书屋由于出版与圣经相关的书籍“傍”上了一名主教,这名主教不仅在他们缺纸时提供了纸,还提供了办公大楼,甚至提供了修消防铁梯所需的铁。瑟夫乐了,他决心除非是被抬着出去,否则打死都不搬出这个离教会极近的大楼。无奈最后由于办公需要搬离,但这一篇的最后附了一张照片,正是瑟夫被唐纳德和另一位同人抬出。而众多好玩有趣的故事和出版发展,竟不能一一说明,各位便请到书中一观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中涉及到的有趣事件。比如明明约定好价格却又临终报出天价的流氓设计师,比如已经与出版人约好版权分利却又泼了出版人一身热咖啡的作者,比如作者令人惋惜的奇特恋爱史,比如那些与出版相关的人,那些与出版相关的事。
  •       07年这书刚出的时候买的。但不知为何没真正读。
      09年春节整理好书房后开始认真读,到亲戚家也随身带着,坐地铁也读一点,去星巴克也翻几页。
      很好的翻译。作者本身的幽默也对味。并没有年代久远感。
      
      译者在后记里写此书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出版业。
      从个人擅长来说,我也挺适合出版业的。
      没做过,谁知道呢。
  •     兰登版的美国出版史~ 里面提到的书 我真的是 一~本都没有看过~
  •     一个人的兴趣如果能和他从事的职业正好统一(且能赚钱),那真是一种很爽的生活。——的确很爽。
  •       兰登书屋是美国最著名的出版社,它的创始人贝内特·瑟夫是美国最伟大的出版家,他的这本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是我读过的最好看的自传。
      
      书写的相当有意思,贝内特本人就是一个讲笑话的大王,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一点点幽默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有劲头”,他甚至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写:“每当他走进房间时,人们总是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快乐。”
      
      作为一个喜欢说笑话的出版家,书里写了很多美国作家的真实笑话,比如有一次贝内特介绍一对姐妹花给作家威廉·萨拉扬认识,结果宴会结束后萨拉扬就给姐姐打电话,叫她过去和他过夜,姐姐说:“萨拉扬先生,我可不是个随便的姑娘”,萨拉扬说,“你可是要拒绝和萨拉扬过夜的邀请哦”,在姐姐表示坚决不去后,萨拉扬居然问,“你不肯?那你妹妹在干嘛呀?”
      
      也有贝内特自己编出来的笑话,因为萨拉扬的这种稀奇古怪的个性,贝内特编出了很多关于他的轶事,比如有一次前台接线员电话通知贝内特:“瑟夫先生,有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来看你。”贝内特马上说:“请萨拉扬先生上来吧。”这些笑话编了很多,以至于萨拉扬也以为这是真的,甚至写进了自己的自传。了解美国20-60年代的作家轶事,这本书可能是最好的一本。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At Random:The Reminiscences of Bennett Cerf》,贝内特是个喜欢搜集双关语笑话的家伙,At Random一层意思上表示“在兰登(书屋)”,另一层意思,At Random也有“率性,洒脱,不按常理出牌”的意思。贝内特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自由洒脱的家伙。在踏入出版业前,他在华尔街证券公司工作,有个朋友带他去见当时的出版家贺拉斯·利福莱特,午饭时贺拉斯说自己最近缺钱,如果贝内特愿意借给他两万五千元应急,他就让贝内特当副社长。贝内特乐坏了,跑到电话机前打电话回证券公司说:“我今天下午不回来上班了,以后也不来了。我要进入出版业了,再见了,各位。”
      
      而当贺拉斯决定纳入贝内特时,他说,“我得核实一下你的能力,因为我对你并不了解,有什么我们两个都认识的人吗?”贺拉斯提出了一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的名字,贝内特说自己也刚好认识他,于是贺拉斯决定向其了解贝内特的情况。结果贝内特出门立刻打电话给这个经纪人,要他做个好的评价。结果第二天贺拉斯见到贝内特时说,“听起来你很棒,给人印象深刻。”贝内特说:“是吧,我想也是,因为是我叫他这么说的。”
      
      后来因为贺拉斯的出版社经济问题,需要用钱,贝内特提出花钱买下该出版社的丛书“现代文库”,进而自己成立了兰登书屋,之所以命名为Random House是因为贝内特自己说想做一家不定期出书,出书的风格、种类不定的自由派出版社,几个合伙人一拍即合,美国最棒的出版社由此诞生。
      
      贝内特成为一个深受作家热爱的出版家不仅是因为他是个幽默的人,更因为他如此诚实。当兰登书屋刚起步时,每月之书读书俱乐部付了一笔五千元的预定金给兰登书屋,预定《白鲸》这本书,这可是个大生意,贝内特高兴的宣布:下午不上班了,放假回家!结果一周后,每月之书俱乐部告诉贝内特,决定提高他们的预付金,翻一倍。因为他们觉得不能让兰登书屋吃亏,所以又寄来一张五千元的支票。贝内特回信说,这个奇妙的事情,让我对人性重拾信心。既然我们约定以五千元成交,而且我必须告诉您,那天我们兴高采烈地关门放假了,所以我现在流着泪奉还这张五千元的支票。
      
      而且贝内特对于作者的版税、利益,都放在第一位考虑,经常在作家还没有作品时,兰登就付给作家定金,愿意出版作家写出来的任何东西。而有些书即使不卖钱,也要出,比如诗歌集出版了就会亏钱,但贝内特说,不出版诗歌的出版社算不上好出版社。
      
      读到这些事情时,我都陷于深深的疑虑之中,怎么资本主义国家有这么富有人情味和责任感的出版家,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坏,为啥贵国反而是隐瞒印数、克扣版税、出版社主动做盗版最多的国家哪?很希望去党校进修一下,让老师解说一下其中缘由。
      
      继续说贝内特,贝内特之所以能网罗了像威廉·福克纳、尤金·奥尼尔、詹姆斯·乔伊斯、杜鲁门·卡波特之流的大作家,和他是个随和、没架子的人是有关系的。他邀请到法国作家哥特路德·斯泰因来美国,在电台访谈节目上,贝内特这样开始这次访谈:“斯泰因小姐,您现在做的节目时东西海岸大联播,借此机会,你可以想美国公众介绍一下你书里写的是什么,能成为你的出版商,我很自豪,但是我总对你说,我根本看不懂你写的是什么东西。”斯泰因立刻回答:“啊,贝内特,我也总对你说,你是个好孩子,可你真的很笨。”于是在斯泰因的新书的出版前言上,贝内特老老实实吧这个笑话写了上去,“我很喜欢出斯泰因小姐的书,虽然大部分时候我根本看不懂她的思路。斯泰因小姐告诉我,那是因为我是个笨蛋。……我们希望,她忠实的读者看懂的比我们更多!”
      
      剧作家莫斯·哈特出版自己的自传《第一幕》前,要贝内特估计下这本书能赚多少钱,贝内特说,关于戏剧的书从来都不畅销,但因为莫斯·哈特的名气,他估计能赚两万千元,这已经很不错了。于是哈特决定把这本书的收入全部送给他的两个孩子。结果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连续几个月成为排行榜冠军,除了版税收入,哈特和得到了来自好莱坞的二十五万电影版权费,这些钱全部给了哈特的两个小孩子。莫斯嘴上大发牢骚装的很心疼,实际上打心眼高兴,他把两个孩子叫“李尔王的孩子”,常抱怨“李尔王的孩子把钱都拿走啦。”然后转头冲贝内特嚷嚷:“你这只狗!都是你跟我说它不会畅销的!”
      
      此类笑话整本书里都是,贝内特把出版圈里的事讲的妙趣横生,据说1991年这本书在中国首次出版后,引发大批年轻人投身出版业做编辑。很像大卫·奥格威同是1991年出版的中文版《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引发大批年轻人投身广告业。强烈推荐此书一读,不管能不能影响人的职业发展,只是读读书里的故事,能让人开怀一笑,也是不错的。
      
  •     嘿嘿嘿,这本书很有趣很有趣,贝内特真是个有趣的家伙(大拇指
  •       我本人对出版界所知甚少,更没听说过贝内特•瑟夫这个人,若非朋友所赠,我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名叫《我与兰登书屋》的书的——一个书商的回忆录有什么好看的?估计是写给那些学者和书虫的吧。可是当我翻开这本书,读了十几页以后,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就变了。原来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在这本回忆录中,兰登书屋的创办者贝内特•瑟夫回忆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他的出版生涯,讲述了创办兰登书屋的过程以及在出版界的所见所闻。这本书的好看之处在于贝内特•瑟夫是一个很风趣、很会讲故事的人。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好像是在饭局上倾听一位侃爷神侃——这位爷绝对是个圈儿里人,作家、名人没他不认识的;这位爷讲话太有意思了,故事一个接一个,还时不时地爆料几把;这位爷虽说是个知识分子,可有点儿痞劲儿,喜欢时不时地犯个坏什么的;这位爷很幽默,冷不丁地就抖个包袱出来;而且,这位爷不是在胡侃,这位爷讲的都是真的。
      
      阅读《我与兰登书屋》是一段轻松愉快的记忆。这本回忆录让人感觉到:一个人的兴趣如果能和他从事的职业正好统一(且能赚钱),那真是一种很爽的生活。
      
      
  •     兰登书屋,听说过,不过现下看得要么是打折书,要么是电子书。少有买全价的书,毕竟挣得少,花得地方太多,咱还在贫困的发展中嘛。。。
  •        在卓越买了这本书,已经快一个月了,终于在今天晚上看完了,一遍,很不错。
       “一点点幽默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有劲头。”这一直是我的信条。有人曾经问我,“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些什么?”我总是说,我希望这样写:“每当他走进房间,人们总是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快乐。”
       ——贝内特.瑟夫
       瞧,这就是我们兰登书屋的创始人,总是那么幽默,那么乐观,带着对书、对出版的一腔热血建立了这个图书的王国。整本书叙述了他投身出版业,爱上书,结识各方作者、出版人、优秀编辑的故事。带着幽默、欢快的语气将一件件事情娓娓道来,没有任何傲慢,就像是和他的老朋友述说故事那样,将自己的经历呈现在我们眼前。
       贝内特一直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好运气,但是我们都知道好运气是不会坐在那里等着我们的,它是我们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但是贝内特似乎将这一切看做是游戏,他乐在其中。
       他告诉我们如何与作家、发行人等交往,当然他和他们都是好朋友,他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看这本书,你会发现,这个知名的出版人,其实就像我们的老朋友一样,只是比我们成功很多而已。
       这个我看的第一本自传书,我觉得很不错,比我预想的精彩多了!
  •     我觉得作者的人生观和我好像,就是乐呵呵的,把所有悲催或微搞笑的事情变成无比欢乐的事件,各种自嘲各种调侃,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不是悲壮式的,而是纯粹诙谐式的)从字里飘出来,令人捧腹大笑。我妈过来看了我好多遍,因为我一直在大笑。
  •        人可以在理想中前进多久,贝内特·瑟夫创造了一个传奇:从他离开华尔街开始,他总是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而他总是说“我真的是太幸运了”。这也是我的理想,一个关于幸运和勇气的理想。
       在现在读贝内特的创业历程似乎过于不可思议,他太诚实了,同时他也遇到了太多诚实的人。这我可以理解,无法想象,又十分羡慕。贝内特的诚实是他为自己修筑的防线,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作战,向小人们说不,无视那些躲在影子里的人。他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那可能是不准确的或不合时宜的,这些观点和决定有时受到敌人的攻击,但更多时候使陌生人成为坦诚的好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作为自由派的兰登书屋,幸运地拥有贝内特这样亮堂堂的人,幸运地拥有那个亮堂堂的美国梦时代。
       东方人向来“刻板”,自我们发明了印刷术起我们就在记录我们的自律和虔诚,但是西方人却从歌颂传奇英雄的诗歌拉开世界的帷幕,这使得他们更加幽默,玩世不恭也享受生活。有人说美国人那些励志故事并不适合我们,因为美国人太闲适了,而我们却整日劳苦。贝内特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闲适的故事,他在幽默故事中做生意,在酒会上谈合同,和所有的作家朋友们旅行。因此可以说事业比不是栉风沐雨伏案呕血,事业本身就带有个人梦想的以为,那么也许我们应该让他更加梦幻一些。
       至于天真,谁都有,但是谁都不会如此诗意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        读《我与兰登书屋》——书界大亨:贝内特·瑟夫回忆录
      
      美国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1898-1971)是美国出版界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出版业的一生反映了美国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历程。《我与兰登书屋》是一部幽默、风趣、智慧、商业手段聚为一体的可读性产品。贝内特·瑟夫的开朗、幽默、乐观、坚定的、诚恳的、善良的信念一直影响着我,我的心目中的偶像及楷模。他从年少时代的阅读生活引领他迈向着这个文化产业,以一种年轻人的自信与魄力青年创业并且一举成功。并且兢兢业业的投身于出版行业四十余年。坚定信念、目标明晰后就要沿着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向成功,继续走。
      
      书中提及到了很多的图书名称及作者,虽然很陌生,但是我很愿意去购买他所提及到的任何一本书。贝内特·瑟夫在为我推荐更多的好书供我阅读。我心里也很感激,激励我。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善良的心灵及良好的素质。
      具备自信、宽容优为重要。
      自信会让你把握好自己,永不言败。至少在内心深处一直鼓励着自己,即使再没有人支持你的情况下,还有自信。
      宽容会让你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乘船。不为零星琐事面斤斤计较,专心致志的考虑最重要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即宽容,又不耽搁重要之事。
      
      我认为贝内特·瑟夫具备这些素质。爱憎分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所提及的图书 很多的作者
      《流浪少年》《摩托少年》《普特南堂的士官生》《深红色羊毛衫》《为了学校的荣誉》《四人宿营》《四人漂流》《黑美人》《阳光溪农场的丽贝卡》《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织工马南》《草原千里》《加勒比人的月亮》《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等等还要很多
  •     不是很有趣
  •       如果上帝在,他会赞同你成为一个正派的人。这样的信仰不需要什么仪式,在我看来,这种仪式永远都是做作的。
       ——贝内特·瑟夫
      
      
      他是个谦逊、自足的人,反复强调自己的运气太好,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怎么会那么简单?
      
      他幽默坦诚,秉承快乐生活的原则。他总是说“一点点幽默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有劲头”,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每当他走进房间,人们总是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快乐。”
      
      强调双赢。他的出版经营之道是:在人们公平公正时,每个人都做事都很顺利。如果你赚了钱,要让别人也赚。要是有人受到伤害,那可不好。但如果你能把事情办得人人都得到好处,这才是理想的生意经。
      
      编辑要不断进取。优秀的编辑就像优秀的作家一样,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他应当有广泛的兴趣,流畅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对综合知识有一定储备——越多越好——这样他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强调灵活学用。他说:我懂得不让无用的信息搞混自己的思路,因为一个聪明人的脑袋里并不不需要所有的信息;他只要知道什么时候到哪儿找到他想要的就可以了。
      
      
      《我与兰登书屋》英文名“At Random”本意为“率性、随意、偶然”,体现兰登书屋自由派出版风格的主张,书名当然还有“在兰登”的意思,贝内特爱好搜集双关语,这位出色的自由派出版人与他的搭档唐纳德·克劳弗尔一起,将每年只是偶尔出版几种珍藏精装版图书的兰登出版社,发展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集团之一。
      
      
      
      
      
      
  •        我爱做梦,从小对文字莫名痴迷,没有文学才华,但是对会码字的人,对有文字的任何东西都特别崇拜,于是总想干点与这个行业相关的事情,比如开书店,这是个异想天开吧,不过看点相关方面的书也不错,我以为兰登书屋是个有名的书店,现在知道,是个出版社。开始颇感失望,不过现在认为我没白买这本书。
       看来风趣和幽默是遗传的,瑟夫先生从父亲那里遗传了幽默乐观的天性,这个性格贯穿他的一生。因为幽默他毫不为自己粉饰,我能读书他为成功推出一本畅销书而乐颠的情绪,因为幽默他对生活态度积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比如参与电视节目。因为幽默,所以真诚,所以善良,所以能和那些作家打成一片,赢得他们的信任。生活不可能没有不如意,在瑟夫眼里,全是乐趣,认为一切美好都感谢good luck,有感恩的心,所以上帝便赐予他更多美好。
       推荐给朋友们吧,无论是出版人还是普通人,都会有所斩获哦!
  •     我的出版启蒙书之一
  •     我看的也发现了几个错别字,但总体感觉不多,肯定没到让人没脾气的程度,也许我看的不是第一次印刷的。
  •     好啊好啊这行业
  •       “贝内特•瑟夫死后,他曾经为之写了十五年专栏的《星期六评论》刊登了一篇讣告,最后有这样的字眼:
      
      他立志当一名出版人,也确实成为了最卓越的出版家,为了这一事业,他全力以赴,每一个与图书世界有关的人都应该感激他的恩惠。”
      
      这是真的。
      
      贝内特何许人也?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如果你不是太熟悉美国现代文学史,不熟悉当代欧洲文学史和美国出版史,对这个人也许会一无所知,但就是你对他一无所知,你都受到过他的恩惠,除非你也不知乔伊斯,不知劳伦斯,不知海明威,不知福克纳,以及那些我们记不住的大师们的名字。
      
      贝内特的经历与如今已经退居二线的比尔•盖茨有些相似,他也许没有比尔•盖茨那样早慧,他象大多数家境略算富裕的美国子女一样,正常地完成了学业,刚才大学校门的他,当然也想首先变成有钱人,进入了华尔街默默无闻的闯荡之后,象比尔•盖茨一样,幸运的遇上了自己的终生搭挡唐纳德,然后一起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帝国——兰登书屋,就是他死后,他与他创造的帝国的恩惠都在照耀着我们。
      
      《我与兰登书屋》是贝内特•瑟夫的回忆录,虽然这本回忆录的成书不应该完全归功于他本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贝内特活着是那真切的身影。
      
      卓著而又成功的人的回忆录很容易写成自我表扬录,或者明贬暗褒的忏悔录,贝内特•瑟夫的《我与兰登书屋》,它就象我们一个已经老去的前辈,把他的一生娓娓叙来,不夸张,不做作,只是告诉你,那就是他的一生,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除了他早年的那些经历,贝内特•瑟夫一生中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当然与兰登书屋密不可分,先是花了五万美元把一个小小的出版社搞到了手,然后是有时是艰难,有时是愉快,有时是惊心动魄的创业史,而这有时与一本名著的畅销在有关,有时与一本不是名著但是畅销的畅销书有关,有时与一个文学新人的诞生有关,有时与出版社的兼并有关。在这些案例里,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当然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劳伦斯的《查太莱的夫人的情人》在美国的出版等。在这一个个重大的事件里,我们能看到乔伊斯、劳伦斯等那些活生生的细节,比如,劳伦斯与另外一个作家见面是假装出来的亲密,背后的恶毒诅咒,乔伊斯得悉《尤里西斯》能在美国出版,以及到得预付金时的欣喜,以及福克纳、德莱赛等对钱的斤斤计较。
      
      在《我与兰登书屋》,我们除了那看到兰登书屋那辉煌的成长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有敏锐签赏力的出版家,每一本有价值的书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很少错过到他手边的商机,他是一个忠诚的人,对朋友从来没有缺少过赞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对那些不幸的作家,从来不乏帮助和怜悯,他是个对女人好的人,与他有过关系的女人,日后无论是否分开,他总是说尽好话,他是个爱孩子的人,而对他们从来不会溺爱,他是个快乐的人,他总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他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那些讨厌的人和事,他没有闭口不言。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我与兰登书屋》是一本励志书,对于不懂得怎么快乐的人,《我与兰登书屋》可以教给你怎么自己快乐又给别人带来快乐,对于文学爱好者,《我与兰登书屋》,它可以告诉你许多名著背后的故事,对于珍视友谊的人,《我与兰登书屋》讲了一个长长的同类故事,对于出版人,《我与兰登书屋》是一本同行案例。对于我,《我与兰登书屋》是一本我喜欢的书,虽然我不能归于上面任何其中一个类型的人。
      
      感谢贝内特,感谢译者彭伦。
      
  •       我买的是1997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这个我也是看了讨论区其他网友才注意到的。
      Copyright @ 1977 by Randon House, Inc.
      此处应为Random
      
      我看到的错误。
      第30页
      了西奥多·德莱塞今晚带他去看棒球赛。我被棒球烦死了。贝内特,如果你想马上跟我搞好关系,就帮我带德来塞去看球,怎么样?“
      
      第36页最后一段
      多蒂·帕克当时已经因为她的机智俏皮而着称。
      
      第38页最后一段
      有时候参加这种会议的还有后来在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宝琳·克雷丝沃斯。她当时还是个脸蛋红扑扑的小姑娘,非常非常可爱。我给她去了个绰号”小荡妇“。
      
      第61页最后一段
      正在此时,服务员将咖啡端了上来。突然,德莱塞一把抓起杯子,将热腾腾的咖啡泼在利弗莱特脸上,令人膛目结舌。赫拉斯跳起身,咖啡顺着他衬衫的
      应为贺拉斯
      
      第81页第三段
      那是疯狂的年代。曾经的日子过得像百万富翁的人突然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欠了经纪人一屁股债。他们变卖一切,所有股票化为乌有,欠下了一辈子都换不清的债。
      
      第135页第一段
      一。人人都爱她,她真是个宝。哈里森·史密斯也因为合并而加入,尽管我们并不需要他。哈里森无疑是世界上最风趣也最让人着恼的人。
      这个着恼不清楚是烦恼还是什么恼?
      
      第139页第二段
      另一个关于《亲爱的朋友》的故事显示出鲍勃性格中一个有趣的侧面。迪克·西蒙听说我们要出版《亲爱的朋友》一书,便打电话给《先驱论坛报》星期日书评版编辑艾瑞塔·范·多伦,说他想为这本书写篇书评。一位出版家为另一位出版家做的书写书评,艾瑞塔感到颇为不同寻常,就来问我行不行,我说这是鲍勃做的书,应该让他决定。鲍勃说他很乐意,因为迪克对音乐很在行。
      这里的两个做字我认为应为作。作的书,而不是做的书。
      
      第146页第六段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纽约时报》的编辑一早给我打电话说,福克纳去世了。不到两个小时,我就登上了前往奥克斯福德的飞机。多年来,比尔多次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但我却一再推迟。现在我第一次去,却是为了他的葬礼。想这这我就心碎。
      
      第153页第二段
      一九三八年四月,《富兰克林·D·罗斯福政府文件与讲演集》出版了。这套书分五大卷,每本三元——与今天的定价相比,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低价。不过自从罗斯福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初期试图向最高法院安插支持他的法官之后,他的支持率迅速下滑,我们很快发现,当时几乎每个舍得在图书之类的东西上花十五元的人,都讨厌富兰克林·罗斯福。而且这套书相当沉闷,几乎没什么可以让人读得兴奋的内容,更有甚者,罗斯曼非常浪费。他给了我们足以填满十卷的内容发排,等到清样出来后,他再决定取舍,结果印刷厂校对、裁切装订的费用高得吓死人,而我们对此却毫无发言权。
      
      第156页第三段
      二战期间,希恩当起了战地记者,可他做出的战事预测总是接二连三地失误。倒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写的关于甘地的书《仁慈的光芒普照吧!》,入选了一九四九年的每月之书俱乐部书目,这本书写得很好,可他为写这本书去印度做研究后,贩回来一大堆疯狂想法。
      这里的贩字感觉不对劲,如果非用这个字也没觉得不妥。
  •     前门的肯德基,依旧是自信的人生故事
  •     一部生动反映美国二十世纪出版业风云变幻的经典性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充满趣味、幽默与智慧的文学回忆录。
  •       此书特别的好看,倒不是因为它有多激励人心,有多鼓舞年轻人斗志,抒发了多少人生哲理,而是贝内特.瑟夫确实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也难怪他是一个集出版人、企业家、作者、文化人于一身,充分代表着那一代美国人的典型人生。另一方面,作为再地道不过的美国人,他的一生又不完全是典型美国梦的标志品,他也同时充分体现了属于他个人的特有的魅力人生。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本书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关于那些名气响当当作家的另一面,这一面从贝内特.瑟夫口中讲述出来,趣味盎然,清新怡人。譬如:
      
      60页:无赖的德莱塞(《美国悲剧》作者)。答应要是出版社把他《美国悲剧》的电影版权卖到5万以上,超出的部分就跟人均分,没想到这德莱塞后来反悔,还泼了那索钱之人一衬衫的咖啡。
      
      71页:D.H.劳伦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作者)。性情古怪的劳伦斯,当着他的面还跟他的朋友诺曼.道格拉斯(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左拥右抱,翻过脸来就尽说些对方的坏话,道格拉斯也一样,很逗的两个至交和冤家。
      
      96页:乔伊斯(《尤利西斯》作者)。《尤利西斯》直到兰登书屋把它在美国出版以前都还是本国的禁书,瑟夫在这一章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为了顺利地使《尤利西斯》在美国出版,瑟夫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斗争,其中一项就是对这本书的定性提起上诉,在这里瑟夫耍了一点小小的聪明,因为某些有效证据须是海外引进过来,所以他让自己的人带着一本满夹有利证据的《尤利西斯》从欧洲兜了一圈再回来,并在海关那里极力让检查人员没收自己的书,以此让这本“伪造”的书成为最后胜诉的有利环节,从而让《尤利西斯》在美国隆重出版。
      
      106页:出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124页:萧伯纳。萧伯纳很反感把自己的剧作收入某个选集里面,于是瑟夫为了此事便登门拜访萧伯纳,萧伯纳满口的不接受,随你瑟夫怎么说:
      萧伯纳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就是不想让我的任何剧本收在选集里。
      瑟夫:啊,像萧伯纳这样的人物居然有这种死规矩,真让我吃惊。因为过去没干过就不能干一次吗?
      萧伯纳:我太重要了,收在选集里不成体统。
      瑟夫:选集里有奥尼尔,他可不像您。萧伯纳先生,没您,这本书就出不来啦。
      萧伯纳:胡说。
      瑟夫:我是说真的。如果没有您的剧本,我们出《戏剧公会选集》有什么意思呢?
      萧伯纳:……你们付给奥尼尔的钱比付给其他人的多吧?
      瑟夫:对,他和您都是最重要的剧作家。
      突然萧伯纳说:要是你付给我的钱是奥尼尔的两倍,我就给你!
      瑟夫:这么做不是很孩子气吗?
      萧伯纳:好吧,就算是孩子气吧。你要还是不要?加倍给钱吧!
      郁闷的瑟夫最后只有投降,聪明的萧伯纳赢了。
      
      141页: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爱喝酒,但基本不胜酒力。1950年福克纳去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头一天早上还要瑟夫为他准备礼服,瑟夫便给他租了一套来。当他在斯德哥尔摩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之后,回来还有点气呼呼的,他抱怨给他租的裤子上只有一条条纹,因为他发现欧洲的绅士们一般都是两条,可是福克纳的结论竟是,要把这套租来的礼服给自己收藏了,这弄得瑟夫他们咂舌。
      
      其实本书还有诸如此类跟好玩的故事,只是当事人不太出名。当然,后面还有诸如罗斯福、刘易斯、斯泰因之类的大家,其中都有很生动的故事,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翻开本书。
      
      本书不一定是标准的人生传记,我们完全可以把他当做逸闻趣事来读,只是比逸闻趣事多一点点东西吧……
  •     兰登书屋....有名的说
  •     p325 她镇静地瞧着我说,“你会删《圣经》吗?”【某哲学中二症重症病人语
  •     故事很普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译者的关系
  •     深有同感。。。
  •       同事张焱赠我一本好书,兰登书屋创始人之一的贝内特·瑟夫(Bennett Cerf)的回忆录At Random。这是一个双关语,既是兰登书屋的名字,也有偶然的意思,意指这是瑟夫和兰登书屋的关系,还指人生有偶意。
      
      
      通常我不喜欢看传记的,因为是赠书,而且张焱提醒过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很多有名的作家,就想不妨一读。最开始的时候每天晚上睡前读两节,后来越来越好玩精彩,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了最后的半本。
      
      喜欢出版的人,看完这本书一定会喜欢得爱不释手。而喜欢猎奇的人,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我迫不及待要和大家分享。
      
      回忆录是一个个片段,归纳起来,我想吸引我的有两个个地方,一,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出版社之一的兰登书屋的创始人,瑟夫有善良、可爱、幽默的品质,经商之道也多大度,人品让人欢喜,因此也遇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二,瑟夫一生和很多名人尤其是注明作家打过交道,书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让人捧腹。
      
      瑟夫说,一点点幽默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有劲头。而他的墓志铭则真的点破了他的人生:每当他走进房间,人们总是因为他的到来而更快乐。
      
      确实如此,至少他的书做到了。
      
      有趣的人
      
      萧伯纳
      
      瑟夫说萧伯纳是个很会讨价还价的人。瑟夫想在自己的一个剧本系列中收入萧伯纳的作品,结果不得不支付高过别人十倍的价格给萧伯纳稿费。而萧伯纳最有名的讨价故事是:好莱坞的一个制片人要把萧伯纳的电影改编成剧本,他向萧伯纳解释萧的授权费高得让人难以接受,萧伯纳这样回答人家:“我们这样的讨论毫无意义,因为显然,您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我只是一个生意人。”
      
      威廉·萨拉扬
      
      说萨拉扬是加州人,从来没有去过纽约,然后瑟夫就带他去看百老汇音乐剧,看完后瑟夫问他,你觉得怎么样啊?萨拉扬说,这就是百老汇喜剧啊,我的天,我在 24小时之内就能写出更好的来。他后来获得普利策奖,却拒绝领奖。由于他身上总是发生稀奇古怪的事情,有的时候大家就随便编一些关于他的轶事,结果说得多了,他自己都真假莫辨,写回忆录的时候把那些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写进去了。
      
      最搞笑的是,萨拉扬让瑟夫帮他出一本短篇小说集,瑟夫删掉了其中不好的一些。结果半年后他找瑟夫说,我又写了一些精彩的小说,可以再出一本合集。瑟夫一看,就是上次被删掉的那些。
      
      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把自己的自传交给兰登书屋出版,印了一万五千套,结果卖不动,瑟夫就去找罗斯福。罗斯福听说在华盛顿卖了300套,就开始埋头算,华盛顿在全国人口的比例,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可以卖出多少。但是其实买书的都是在华盛顿的使馆什么的,根本没有很多其他人买了。罗斯福还问,当年胡佛的自传卖了多少啊?瑟夫告诉他,两千套。罗斯福大喜,说,胡佛能卖2000,我一定能卖一百万。结果后来瑟夫只能打折卖,罗斯福不肯,闹翻了。乐观的瑟夫觉得无论如何能够和罗斯福因此共度周末也已经很难得了。
      
      辛克莱尔·刘易斯
      
      辛克莱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很孤僻,但是他的孤独往往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买了一栋别墅,然后放话说,不喜欢任何人拜访。结果真的 没有人去,哪怕边上有一个知名的学院。后来他自己就不开心了,瑟夫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抱怨说学院的人势利眼,都不去拜访他。
      
      而且即便是如此著名的作家,在恋爱的时候也会有所顾虑。他和一个小她很多的女孩拍拖,第一次带出去的时候,居然介绍女孩是他侄女。
      
      杜鲁门·卡波特
      
      卡波特在兰登给他出书前,自己搞公关,让一本杂志等了一整页他的照片。他的第一本书出版后,《vouge》请他去好莱坞以他的视角写印象,结果他在那边第一周跟着葛丽泰·嘉宝,后来被查理·卓别林抢过去,陪着卓别林一个星期。他后来越来越有名,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在纽约弄过一个派对,全城所有权贵都到,凡是没有被邀请到的人都失落万分。
      
      卡波特去调查那起杀人案的时候,带的是表妹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他让瑟夫给他介绍那边的人,以方便接近那边的人进行采访。结果瑟夫联系的人听说是卡波特,兴奋地说,如果能够让卡波特给他的学生做个演讲,他能给他开凶杀案城市一般居民的介绍信。
      
      卡波特去到那里的时候,穿着一件粉红天鹅绒外衣,他得意地说,我一定是第一个穿Dior到你们这儿的男人。接待的人说,不,确定地讲,你是第一个穿Dior来我们这的人。不管男人还是女人。
      
      有趣的事
      
      《飘》
      
      瑟夫社交广,越来越出名后,也被邀请到各地演讲,他在演讲中当然也会给兰登书屋打广告,说他们出版社欢迎新作家什么的,结果编辑部就都怨声载道,因为会因此收到很多很差的年轻作家的作品。不过有一个例外,《飘》(乱世佳人)就是他们这个样子在一堆劣质书稿中发现的。
      
      主教的权力
      
      兰登书屋在战时出版了一本和宗教有关的书籍,结果因为战时纸张供应紧张,书印得不多。于是瑟夫就被主教叫去了。听听他们的对话:
      
      主教:我是XXXX主教,我想你是全美最愚蠢的出版商。
      
      瑟夫:啊哟,承蒙您如此慷慨抬举,您为何如此夸奖我?
      
      主教:你这个笨蛋,你出版了装帧漂亮的《XX》,结果三个星期就断货了……你这个笨蛋,我马上去见你!
      
      瑟夫挂了电话说:哈哈,主教大人要来送纸给我们了。
      
      结果果不其然。
      
      还有,瑟夫向主教提及办公场所不够用,主教就推荐给他们一栋楼,瑟夫委屈说,我们买不起。主教大人就电话助手说,给我找约瑟夫·肯尼迪。当时,肯尼迪还只是担任过驻英国大使而已。
      
      助手回电:肯尼迪在打高尔夫。
      
      主教:把他从球场给我叫回来!
      
      十五分钟后,肯尼迪就打电话来了。瑟夫得到了便宜的一栋楼。
      
      抱怨与被抱怨
      
      出版商经常会被作家抱怨,宣传不够,装帧不美,发行不足,比如,哎呀,我怎么在XX书店看不到自己的书啊等等。瑟夫出名后,也出过书,他的专栏也很受欢迎。他非常可爱,他作为作者,也会跑到给他出版图书的出版社去抱怨,来发些他的作者对他的抱怨。他很聪明地不把自己的书放在兰登书屋出版,因为他怕他的作家们会怪他只顾自己的书,不顾他们的书。
      
      最好玩的是他的出版商和他也很好(这一点很重要,虽然他在出版界一定也树敌,但是他在书中没有提过,倒是总是提及和他关系很好的其他出版社。我想这是一种 十分良性的市场环境),他去抱怨,出版社也就忽悠他,他虽然知道是被忽悠,但是抱怨完了就也很高兴,就和大家去喝酒了。
      
      开会
      
      瑟夫说会有两种,一种是例会性质的编务会,他不喜欢,还有就是当他有事情时,他即时召集的会议,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会议之道。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对每周一次的例会也不喜欢,效率低,主题因为固定而显得呆板,而且领导往往另有安排在会议一半缺席,或者临时取消。瑟夫是个聪明人,有时候也像个小孩子,但是这种不羁,给他在事业发展上创造了很多机会。他总说自己机会好,就像标题一样,at random,是偶然的,但是其实不是,我想他的为人之道,他的性格帮助他成就了很多事情,这种成全是不知不觉的。
      
      《尤利西斯》进美国
      
      《尤》最开始是禁书,不准在美国出版。很多美国人到国外的时候就偷偷带一本回国。为了出版这本书,瑟夫找了一个律师,律师之所以愿意接这个case 是因为瑟夫知道他像自己一样爱出风头。他找了一个人专门带着一本走私的《尤》进海关,还在书里贴了很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因为其实走私的人很多,海关见怪不怪,但是为了当成证物,那个人一定要让海关检查,并且没收这本书。然后这就成了那个官司的开始。最后瑟夫胜诉,《尤》开始在美国出版。当然也拜书中夹杂的评论所赐。
      
      和女作家
      
      瑟夫是个率直的人,他和格鲁斯特·斯泰因很好,但是他自己专门在出版说明说,斯泰因的书他甚至连名字都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他很喜欢这个人。在其他出版社给一个女作家打广告以后,他也把自己杂志的两个女作家放到广告上,虽然女作家略微逊色一点,但是瑟夫的广告词是:嘿,我们也有美女作家!
      
      读完后合上书,越发觉得这本书有趣得很,真是像不经意捡到的一颗宝石。赶紧谢谢张焱,结果两个人又笑着谈起来其中的很多细节。
      
      瑟夫一生精力充沛,既是出版人,也是专栏作家,还做电视节目,到处演讲。
      
      不过,很多书中提及的人和事,我还是不认识不知道,所以不得不提醒,书有将近一般内容也无趣。不究细节的朋友,看我撷选出来的这些趣事,会不会有点兴趣?瑟夫提到其他一些知名的人,但是故事在我并不是十分精彩有趣,比如说弗兰克·辛纳区,海明威等等。但是有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等等,篇幅都比较长,值得一看。
      
      如果你想了解当时出版业的一些细节,那就要认真读,从他怎么得到一个文库,发展出一个出版社,从精装书到平装书,从读书俱乐部的发展和出版社上市,从和作 家打交道到对编辑的要求等等,都能让你多少提起一些对出版业的兴趣。当然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出版环境已经大相径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