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品读《沉思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214051677
作者:何怀宏
页数:252页

温总理才是最好的荐书人(ZT)

如果没有温家宝总理那句“这本书我放在床头看了不下一百遍”,《沉思录》或许还满身灰尘摆在书店人文哲学的框子上等待少有的顾客拿来翻一下,然后再放上去。大部分买这书都是冲着温总理的这句话去的,克林顿对纽约时报的回答次之。这本书我在那家书店的畅销书系列看到已经不止有两个月了,今天去了一趟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沉思录》好有好几个兄弟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的这本走红了,其他的当然也忍不住了。第一本是中英文都有的《沉思录》,搞得好像是原著译作打包出版似的。我看了后挺纳闷的,作者是罗马皇帝啊,原著应该是罗马语或者拉丁语,怎么也扯不到英文啊。这和我多少次看到旧书摊上雨果司汤达等人的名作封皮上的“英文原作”一样可笑。大家都是从几乎灭绝的古老枯朽的罗马语翻译的,怎么英文的还比中文的要权威啊?另一本兄弟版的封皮让我看了大笑“温总理看这本书不下百遍,但你知道是哪个版本吗?”,不忿之情很明显。原来这是凤凰文化的一个版本,译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实秋,梁实秋在中国内地的官方文学体系里没有立足之地,这和他当年和国民党走的太近有关。或许就像韩寒说的,文学成了政治的妓女。而梁实秋没有排好队,所以调查一个高中生不知道梁实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比巴金矛盾们认可度差的太多。话说过来,这本梁实秋版的《沉思录》封皮被塑料包了,就在我们禁止使用食品袋的今天,所以无从得知内容怎么样。但是不管怎样,这书肯定会大卖,即便超越不了何怀宏版本的。据说奥弗拉温弗里是最好的荐书人,此言差矣。奥普拉几乎每期节目都会推荐,也确实有些成效。而我们的温总理似乎除了《江泽民文选》,推荐的书就这一本了。两个都打买了,江选狂卖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这本沉思录能大卖并掀起一股热潮,温总理是主要原因。这个古罗马的老皇帝肯定想不到自己深晦的几乎哲学语言的作品居然还能在今天引起这么大的浪潮。ps:还有一本,就是这本了,哈:)

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7.15-7.23)做的有关《沉思录》的节目,好看

http://phtv.ifeng.com/program/kjbfz/200807/0715_1699_653585.shtml(主持人)梁文道:好久不见,这个礼拜又轮到我梁文道来跟大家来做《开卷八分钟》节目了。那么之前,大家看过我们全台的主持人,评论员,来轮流出动来做这个节目。不过坦白讲,我发现我们谁在介绍书,谁去谈书都不如一个人有效,有一个人他随便说一句话,他说我最近在看什么书或者很喜欢什么书,那么这本书立刻就变畅销书了,谁呢?就是温家宝总理了。说起来,我现在看起来好像有拍马屁或者是跟风的感觉,为什么?因为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书就是这一本《沉思录》。《沉思录》俏销各城市书榜 原是温总枕边书《沉思录》这本书,现在火的是一塌糊涂,已经连续好几个月,在全国各个城市的畅销书榜上面,都能够看到它,尽占前十位,为什么?这是因为有一回温家宝总理,就告诉大家,原来他常常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常常去翻它,看它,看了好像听说是不下百遍了,那么于是大家就很好奇这到底是什么书?纷纷也找来看,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别的书。比如说最近他又介绍亚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论》,那么于是这本书又上榜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跟温总理看来是兴趣相当一致,因为这本书我是在5年前的时候就写过文章去谈它。那亚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论》,也是在很多很多年前,我就已经在一些文章上面,去介绍了它,这两本书我自己也挺喜欢,特别是《沉思录》。我常常去不同的地方演讲,也会拿这本书当做一个题目,跟大家去谈,只不过以前,五六年前,我演讲讲这本书的时候,没人理我,到了现在这本书那么火了,大家听完温总理的话了。于是,大家都很热烈,觉得看这到底这是什么书,不过如果大家听了温总理的话,就买这本书回来看的时候,很快你就会遭遇到一些难题,什么样的难题呢?就是这本书看起来,到底是本什么书呢?它是本哲学书吗?怎么充满了人生格言,难道人生格言的组合就是的哲学吗?如果说是人生格言的话,它的妙处又在哪里呢?说到这,我们今天先给大家讲一讲这位作者,这位作者是个很独特的一个人,他是谁呢?他就是马克奥勒流,马克奥勒流是古罗马的皇帝。那么很多人就说,为什么这本书那么受众?是因为它的作者是个皇帝,但是自古以来,古今中外,身为皇帝却写书的人,真是不少,比如说雍正,可能是别人帮他代笔,这本《大义觉迷录》现在还有人看吗?没人看了。那为什么马克奥勒流皇帝,他写的这本书是历久不衰?这个中世纪被淹没一段日子之后,后来被重新发现,有那么多人想去看呢?说到这点,我们要先理解一下,马克奥勒流这位皇帝他的生平,谁是“马克奥勒流”呢?其实热爱电影的观众,你们可能已经在电影里面见过这位皇帝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电影《格斗士》或者是《角斗士》的一个片断。各位注意,那个皇帝不是那个(check)那个将军在地上杀人了,或者没死的,还给他补一刀,不是那个,而是最后的那个镜头“深深叹息仰天长叹”的那一位,我刚刚故意选这段,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位皇帝他的一生,我觉得刚刚能够在那一段能够找到一个代表的画面出来。为什么呢?马克奥勒流生于公元129年,那么这一位皇帝,他年少的时候就很聪明,那么学习成绩非常好,那么当时的罗马贵族或者有钱家的孩子,都要去习各种体育运动。他也都学过,据说表现也很不错,其实他家本来不是什么贵族,他家父母双方都是做生意的,做了一些造砖的生意。那么当时这可是个大买卖,那么当时的人一有钱就想办法混点政治权利,结果也给他们混上了,结果就在罗马的上流社会里面也颇有小名,后来,当时罗马有位非常有名的皇帝,就是哈得良皇帝。他就很看中马克奥勒流,少年的马克奥勒流,觉得这年轻人品德很端正,这个人有又很诚恳,很欣赏他,于是呢,就下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呢?他就收养了一个人,他任命了一个人,当自己的继位人,当自己的继位者,当后来的皇帝,但是有个条件,就是要这个人呢,这个人就是马克奥勒流的叔叔,要求这个马克奥勒流的叔叔收养马克奥勒流,去当他的养子。然后以后,等到这个哈得良皇帝驾崩,这个叔叔登基,这个叔叔再驾崩之后,就留给这个奥勒流,跟他的小兄弟两个同时去当皇帝。这一点,其实是罗马人的一个当时曾经有过的一个习惯,就是说不是任命自己的儿子,去继承皇帝,而是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这个时期的罗马皇帝,被后来历史学家认为是特别优秀的皇帝,就有点像禅让一样,大家觉得这些不是靠血缘世袭出来的皇帝,好像都相当优秀,那么最后一个用这种方法继承皇位的,其实就是马克奥勒流了。马克奥勒流 当好皇帝的心得马克奥勒流所以在历史上有人说他叫“五位罗马好皇帝之一”而且是最后一个,这个说法,是《君王论》作者“马基雅维利”。他提出的,那么后来,最近有套书也翻译成中文版在大陆发行,很受欢迎,叫《罗马帝国的衰亡》。这是本名著,他的作者爱德华吉朋,也说马克奥勒流是个相当好的皇帝,但是你看他主政的那段时期,其实是相当的秋风呼雨的。比如说刚刚我们看到那个战场,那个战场是什么呢?那个地方就在今天维也纳附近,现在的维也纳是大都会,可是当时的维也纳是蛮荒之地,多瑙河畔全是蛮族。那么奥勒流皇帝在位的期间,他是戎马一生,一方面要对付这个波斯人,当时叫安息地,(我的富庶),另一方面要对付北方的蛮族的入侵,同时里面还有人叛乱造反,然后罗马的台伯河又洪水泛滥,又出过几次地震,更严重的是,还有大型的瘟疫,使得整个帝国的人口是锐减。所以有人说,整个帝国由盛转衰的时期,就是在他在位的时期,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底下,去统治这个国家,要很勉强的维持整个局面,是一件很痛苦很兴衰的一件事情。那么奥勒流他用什么方法,来平静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在这样的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之中呢?能够使得自己继续平稳的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处理好自己该做的正事呢?那么关于这一点,就是他的《沉思录》这本书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明天接着再给大家谈。

因为了解所以欣然沉思

近一年多来,《沉思录》一直高居畅销书排行榜。这么一本由寂寞的人写就的,也一直寂寞的书,忽然之间突兀地火了,“沉思”也成了社会热词。往往,在地铁或者公车上,都能够见到捧书凝神的人们。然而,之前的很多人读《沉思录》的时候,都是在非常寂寞的时候。他们或入睡时偶尔翻阅,于不求甚解间得到抚慰,或身边万物皆热闹,但内心无由感到寂寥,遂拿起久违的《沉思录》……在类似的时刻,我开始读《沉思录》。它的话语引起了我的共鸣,由此打发了许多宁静的时光。惭愧的很,我很少看完过,常常因看不懂而懊丧,并惊奇地发现很多人亦如是。甚至《沉思录》的译者何怀宏,在翻译过程中也许遭遇过同样的情形,或许一样沮丧,所以译文虽准确简练,优雅凝神,也不排除有些译句晦涩绵长,读者要绕几个弯才能够回过味来。作为一直研习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学者,面对阅读的障碍,他可能尝试寻找最接近原意又最汉语化的表述方式向人们传达《沉思录》的哲思,但因直译不免有聱牙佶屈、叠床架屋、不知所云的地方。所以,当《何怀宏品读<沉思录>》摆上案头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首先,何怀宏是最了解《沉思录》的人,又是一直阅读《沉思录》的人,那么,他的品读无形就是权威的明证。其次,作为时刻密切关注时代思想轨迹的学者,他的解读立足当下,从个人感悟出发推己及人,无疑是最好的智慧馈赠。对于普通人,《何怀宏品读<沉思录>》可能是更丰富好读的《沉思录》,深度延伸阅读《沉思录》的最好伙伴……它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从不曾有过类似中文《沉思录》解读本,大多数都还是译本,译本的大多数也都是何怀宏版。此外,《何怀宏品读<沉思录>》不仅仅是一本《沉思录》助读书。它也记录着何怀宏自1988年翻译《沉思录》以来的思想印记。正如《导言》所说:“这是我作为一个译者重新阅读这本心灵之书(即《沉思录》)之后写下的……品读部分主要是心得性的,是我的一些解释、评论及感想,也涉及对全文的概括或主旨的点出,思想的源流或比较,以及一些进一步的引证和引申等。”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向时代推荐的一本精神借鉴读本,作者在书中的诚恳与低调,如私语的马可·奥勒留一般打动人心。

居然发现何老师(《沉思录》译者)这样一本书,不错

何怀宏老师是我非常熟悉和尊敬的老师。首先,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老师,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做事情,这在当下的学术圈是非常少见的。其次,他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富,却又非常谦虚的人。从很早的时候,何老师就开始写书翻译教课。在哲学课堂上,他从来都是和蔼对人,从来不摆学者架子,因此深得学生喜爱。再次,他本来就是《沉思录》译者,20年来一直倒没有太在意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当我和同学对此向他提问时,他也都沉稳回答,从来都那么有气度。记得他说,现代人的浮躁让他有时很苦恼,希望这本书给人们浇一盆冷水……当时我体会不到,现在开始了解了。何老师这本书值得推荐给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想读《沉思录》更深层次的人哦:)赞一个,讨一个签名本去!!

幸福使用说明书(转自黄集伟)

多月来,社科类畅销书上榜书单里,《沉思录》一直是个销售热点。这一“热”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至今。最多时,世面上至少有七八种不同译者的同题书一并热卖,热闹非凡。“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引发中国读者的持续而广泛兴趣,解释起来颇为不易。从出版方面说,该书已过版权保护,相对成本较低,算是原因之一;总理将其置放案头、百读不厌,算是另一层原因。不过,相对于其持续被关注、被接纳,这些理由至少并不更关键。总理无形中成为一本书的形象代言人当然极具广告效应,可说到底,还是文本本身在起决定性作用。把石子儿们凝结到一起的是水泥,不是水。文本即水泥。水泥需要水,可水不是水泥。比较而言,作为一断想类文本,把《沉思录》放在今天的阅读市场看,相对罕见。译者何怀宏说:“《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词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集中注意于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何的这段话并不负责揣测当下某读者个体阅读《沉思录》的内驱力,但何所谓“写给自己”的清晰定位以及它不时髦、不流行、并不具备一个完整体系的判断,却刚好将其多年后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持续热卖的动因揭示得至少接近清晰。具体说,其内驱力在于,温饱之后,那种普遍精神失重感就开始光顾我们的生活。在日益无序、日益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信仰真空的精神语境中,对于幸福的寻找已约等于对于一种精神依托的寻找。以此类推,很多畅销书——无论是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约翰-格瑞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更多时候是被当作一种“幸福指南”误读的。作者当然未必如此,可读者则未必不如此。“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这是何关于《沉思录》的另外一句评语。这句评语所指,摸约也就是大部分社科畅销书的共有属性。在这桌畅销书的筵席上,要素一是败火,如蒜泥苦瓜;一是抚慰,如清炖鸡汤:幸福是金钱吗?是。所以,柯里尔的《秘密》持续热销。该书封底上,一位名叫沙里·M·兰萨姆的读者说,《秘密》一书已成为他们家的传家宝,他的父亲虽没念过大学,却靠这本书从5000美金起步,最终发家致富;幸福是心态吗?是。所以,那本出自泰勒博士之手的《幸福的方法》将“幸福”升级为“积极心理学”,并就此将一个完整幸福愿景结结实实卖给你;幸福是年龄吗?是。于是,韩国女人南仁淑用《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谆谆告诫女性读者多去书店,少去主妇进修班,多用高级的品味去挑选廉价的东西,少将双手长时间浸泡在污水里。这样说,这张畅销书榜单已宛如一本轻便、简单、可快速查阅、点击、畅想并以此勉强维系梦幻之绳的“幸福使用说明书”。很难说这些书中的道理是错的,可仔细想,也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很难说它们有体系、有哲学、有历史依据或现实根基,可相对我等芸芸众生而言,东倒西歪的心理结构、信仰结构本身决定了我等难免拿着个鸡毛当令箭、抄着根儿打狗棒当冷兵器。面对如此尴尬,最好的遮羞布是梭罗说过的下面这段“名人名言”:“一个人的智慧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智慧,无知也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无知。请注意,最伟大的头脑也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屈服于他所处时代的迷信”……谢谢梭罗。你至少帮我们将无知与盲从的一部分推诿给了时代。“今天的社会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了,但是,我们学没学到真东西呢?很多时候,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学到的东西也未必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前面这段疑虑出自于丹畅销书《于丹<论语>感悟》。我发现,将于教授的这段话移来描述众多“幸福使用说明书”片面的深刻、辽阔的肤浅乃至普遍的误读,也合适。浅薄或误读当然不是罪,不过,在真正完备的自我价值体系建立起来前,误打误撞式的左奔右突实属难免。“我们的梦想朝着巨大的神秘感一头撞去,就像黄蜂一头撞向玻璃窗”……在读到这句出自法国作家勒纳尔之笔的妙论后,我忽明白,真正的幸福其实完全没有标准格式。当试图用一本又一本“使用说明书”去规矩它、标定它时,从一开始我们就已搞错方向。

帝王的沉思

哲学家皇帝的沉思文:王佩   你想获得帝王一样尊贵的享受吗?不必奢望独中亿元大奖,或者住进花园洋房,只要花费20元或更少的钱买一本《沉思录》就够了。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180年)。跟古今中外荒淫的暴君不同,他没有三宫六院,酒池肉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马背和篝火边度过。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他写了一本给自己看的书,一共十二卷,就是这本《沉思录》,也翻译成《马上沉思录》。   这是很多国家的领袖们的案头书,据说克林顿就喜欢读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里面说过——“那么,尽情快乐地生活吧。”且不去管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又像喝下了一杯苦咖啡。原来,两千年前的烦恼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强大帝国的皇帝跟今天的上班族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奥勒留好像伸手拍着我们的肩膀,目光灼灼,对我们说:好自为之吧,你并不能改变世界。生活像一锅烂白菜汤,谁不得一仰脖一闭眼喝下去。付出你最好的努力,但要始终认清你的局限所在。  从哲学传承上讲,奥勒留是斯多葛学派的传人,在这里我不准备“Google”一堆古希腊哲学的教条来冒充知识分子。在《沉思录》中,我读到了佛陀、孔子、老子、圣经的思想。可见,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正应了那句话:东方圣人出,西方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   简单归纳一下,《沉思录》说了下面这些道理:把你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接受命运,不要抱怨;不要为身边有讨厌的人而大惊小怪;接受变化,死亡也是变化的一部分;万事都是重复的,人活四十跟千岁也没区别;趁活着的时候,追求简朴、美德与快乐;压力是正常的,是宇宙的一部分,忍耐也是正义的一种;我们生来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伟大,我们为他人而生;既然平静与快乐在我们内心,为什么要向身外去求呢?   当然,如果奥勒留像我这样的行文的话,那就不是“马上沉思录”,而是“的士咏叹调”了,也许还要加上“无病呻吟”几个字。像无数先哲一样,奥勒留的文笔优美舒扬,擅用比喻,充满了诗意。比如他说——  “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决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遭到污染。那么作为拥有一种永恒的泉水而不仅仅是一口井的你将怎样呢?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   不过,这本《沉思录》的中文译本可能并不适合朗读,它是根据乔治·朗的英文译本转译的。而朗译存在一个问题:风雅有余,信达不足。中文译本喜欢用绵长的句子直译,偶尔有叠床架屋、不知所云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诚如译者何怀宏所说:期待将来有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本子问世,让现有的这个译本完成其历史使命。

化腐朽为神奇的《沉思录》译本(ZT)

文/启钧          本人由于长期心浮气躁,比较喜欢看小段小段的话,当了解到《沉思录》正是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          然而拿到手后却大失所望——小段小段倒是不假,但翻译文本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既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也不顺畅自如气韵流淌。该书不必要绕弯的长句式很多——据说这样的长句式对人体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锻炼人的肺活量,因为你在看这句子的时候必须憋着看完而不能呼吸,否则看到一半,你就得把前面的给忘记了——不必要的繁复用词也很多,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从英文里面生硬翻译过来的。          《沉思录》原文是希腊文,目前的中文版系译者从英文版转译而来。转译并非不可,清末民初大译者林琴南就是一个不懂英文的人,他所译外国名著全系别人译成粗糙中文后再行润饰,虽说他的译文与原著多有出入,但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等于将作品进行了一次精到的“国产化”,受到国内读者的广泛欢迎。但是这本转译英文版的《沉思录》居然标榜“权威译本”,这是非常可疑的,牛皮再大,也只能说是“英文版权威译本”吧。          据各大网站统一的口径介绍,这本何先生翻译的《沉思录》“译文准确简练,优雅凝神”。我仅以一句话举例,看看是否有“准确简练、优雅凝神”之境界,附带说一句,这句话是同样对翻译持怀疑态度的网友艾艾-湄在其豆瓣评论中所用例子,我没有把书带到办公室,也记不住那些句子,故此借用:          那在我们心中的支配部分,当它合乎本性时是如此爱好那发生的事情,以致它总是容易使自己适应于那可能发生和呈现于它的东西。          类似上面这样晦涩生硬不知所云的句子在书中很多,相信读者心中自有公论。虽说精彩段落为数不少,但瑜不掩瑕,大家想必都明白一粒老鼠屎能坏了一锅粥,何况是很多粒老鼠屎。          和所有热炒的畅销书一样,《沉思录》的封面封底上有一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该书的话,有些是无法考证,有些是确有其话。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外国的名人喜欢的不在少数,连温总理每天都要看。但我想,喜欢《沉思录》是一回事,喜欢《沉思录》中文版又是一回事。至少我相信,那些外国名人喜欢的不是中文版。          读这样一本书,让人脑袋绕弯,舌头打结,表情呆滞,哈喇子从嘴角沉默地淌出——毫无疑问,这样的感觉很糟糕。是故,我衷心希望有心有力的译者,在外语精进的同时,把中文能学得好一些。要求不高,信达雅这个标准暂且按下不提,做到语句通顺直白自然些就好了,千万别再干那些化神奇为腐朽的活,免得读者误以为洋人的东西不过如此。果真如此,不啻是我等不懂外语之辈的莫大福气。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