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世界政治 >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ISBN:9787213035678
作者: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
页数:518页

只记得民主的知识分子难免崩溃

欧也好,美也罢,都已经是地球上比较成功的区域.这些也都是今天经济相对丰裕、问题不太显著的区域。如果说转型,巩固,似乎是说不成熟到成熟、从不稳定到稳定,这样的民主还不成熟不稳定。知识分子们却要求中国民主进程可以施行,还要求更多的稳定和成熟,谈何容易?不类似与虎谋皮,也差不多是火中取栗。南欧今天什么样子,南美又是什么样子,反正60年代以来已经把18世纪革命的成果调整到了新的局面。这既是当地人的选择,也是世界所认可的选择。中国要民主,这恐怕在意思表示上是同一句话,可是不同人说的却并不是一个意思,甚至于持完全相反的意思、却对这同一句话都是赞成的。现状只能说明一件事,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办不办奥运,开放改革和不开放不改革,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变化。中国自己的民主,是汶川所显示出来的,救死式的,是国歌里说的到了最危险时候的,其他的时候中国始终是官本位的。这才是中国文明经验的总结。不认识这个,民主谈不到惠及普通人。不认清本质,中国文明永远是古老的、审美的、被张艺谋展示于世人面前、具有震撼人心效果的古代大一统文明,而走不到现代的、民主多元的、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生活的世界。

我们时刻准备着

转型是一个很暧昧的词。民主转型这话听来相当冠冕堂皇——并且十分安全,但在不同的语境下,意蕴浑不相同。民主转型对于比较政治学没有那么复杂,并且,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比较政治学潜含很多危险,尤其是细节的丢失,可能会使比较沦为排列组合的游戏,而丧失富有创见的指向性。林茨用民主、全能主义、后全能主义、苏丹式、威权主义五种理想类型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后全能主义是林茨的讨论重点——意识形态蜕变为一种仪式责任,出现“第二文化”或“第二空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标准,当然也会触动某处心弦。不过身处这上属于被比较类型的过度中,便会感到现实远比理论生动。后全能主义所能进行的描述与解释仍然是有限的,而且后全能主义、威权主义的指向太过狭窄,其区分与其说是政治学的,不如说是地缘的:苏联卫星国一律归入后全能主义(罗马尼亚除外,她被归为苏丹式),拉美与南欧则被全算作威权主义,这种区分是在不够精细。比较政治学的好处在于视野。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经济情况的国家,在同一个“那个时刻”面临类似的问题:军队干涉、选举暴力、国家分裂、通货膨胀……不同的政治家在那一刻作出不同的抉择,但创造历史或者为历史所裹挟,却又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比较唏嘘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最有文化的地方,哈维尔更是一时之选,却不能避免国家的分裂,总以为自己是学者,便可以超脱于政治,其实谁都不是傻子,政治是妥协的计算,不是田园诗。我受毒害甚深,向来对民主转型的“那个时刻”缺乏期待,并疑虑重重。不知为何眼前总是出现一只吊睛大虫,额上写“资本”二字,仔细看旁边又多出二字:“官僚”。到了“那个时刻”,政治局不是阻力,出乱子的是中石油。小时候唱队歌:“我们时刻准备着。”如今谁还在准备着,又或者,在为哪个时刻准备着?

转型甚难,何谈巩固?

神人果然在国外,神作自然也是外文。对于国人的翻译水平一直不敢恭维,但这本看起来翻译的尚可。《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Southern Europe,Southern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m Europe)。你不要想象在中国学术界会出一本这样的著作。先看介绍:“这部权威著作代表了作者毕生研究民主崩溃、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所达到的顶峰,它在很多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作者重新概括了当代非民主政体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每种类型向民主转型的可行道路和民主巩固所要完成的任务。”再看本书定义:“民主转型完成的标志是,只有通过选举的政治程序才能产生政府成为广泛共识,政府权力的获得则是自由和普遍选举的直接结果,并且这一政府事实上拥有制定新的政策的权力,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来源于新的民主程序,不必与其他法律(de jure)主体分享权力”。这一句话重点是普遍选举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来源于新的民主程序。而wu bangguo信誓旦旦声明了:中国永远不搞多党制,永远不搞三权分立。。。。没得谈了。“自由化可能同时伴随着政治变迁与社会变迁,比如,放松对媒介的控制,扩大工人阶级自组织的空间,开始强调对个人合法权利,如人身权利(habeas corpus)的保护,大赦政治犯,允许逃亡者回国,也许还采取政策改善收入分配,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反对派的容忍。”这是个很让人联想的话题。“允许流亡者回国”?那不可能。北岛可以留在港中大,但他绝不能踏进深圳一步!异见代表什么?代表你被排斥了。威权主义社会是不允许“异见”。要么明哲保身,要么远走他乡。林茨在书中提出巩固民主的五个场域,即自由和活跃的公民社会、相对自主和受人尊重的政治社会、可以确保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和独立的结社生活的法律和法治、国家官僚系统,以及制度化的经济社会。这几个场域的基本原则是:结社和通讯自由,自由和开放的选举竞争,立宪主义,理性-法律的科层制规范,制度化的市场。但很无奈的发现,一对号入座,就知道天朝转型之艰巨。政治挂帅,全能政府代替了公民组织,行政凌驾于法律之上。“党-国意识形态明确反对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自治性”。对于结社问题,作者谈到了“大规模镇压”,“实行大规模镇压,付出的成本很高,并且很难为这种镇压提供充分的合法性”。 是么?作者特意谈到了“选举至上主义”这种谬误。我认为台湾的民主化就陷入了“选举至上主义”的误区。民主不仅仅是选举。 作者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南欧: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美:乌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前共产主义欧洲: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作者用大量数据图表来论证转型国家的转型及巩固措施。巩固,巩固,都没有转型,何谈巩固。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社会利益盘根错节,民主化以追求了一百年,至今仍未成功。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没有哪个暑假能像今年这样颓废,每天睡了吃吃了睡,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本想在河南社会实践锻炼一下,结果仍然碰上了政府的骗子,十分不厚道的把我们锁在宾馆看电视,整整十天的无所事事。只有接近看完的一本书能让我稍感安慰,因为已经到期就委托同学还了,准备回校之后再将之看完。为尽早结束这种无聊的日子就找了个理由提前回家,结果在家仍然睡觉无聊度日,看书效率极低。又是15天,才将一本厚厚的专著啃完,这本书就是民主理论家林茨和斯泰潘的《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一本民主转型问题的经典著作。以前看过的很多关于民主转型的著作一般涉及民主转型的条件,而很少看关于民主巩固的专著,这本书可谓填补了我阅读面的空白,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民主的质量,同样是一个亟待研究的主题,在各种条件促发下进行向民主的转型,并通过各种条件的完备实现民主的巩固等问题自然是值得关注的主题,但实现和巩固的民主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也即能否经受时间和民众的考验,以及能否具有较高的效力,也同样值得关注,本书对民主的效力和合法性给予了很多关注。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巩固民主的五个场域,即自由和活跃的公民社会、相对自主和受人尊重的政治社会、可以确保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和独立的结社生活的法律和法治、国家官僚系统,以及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对之简单的解释就是,要有公民社会、政治社会和官僚机构的三分,前者体现为社团的多元化和自主性,中者为多元化的政党参与政治,后者则是现代化的官僚结构。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则主要体现为有法律保障其运行的市场经济。可见,这五个场域只有互相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其功能,并且实现相互间的巩固和完善。另外一个关于民主巩固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性,民主转型与巩固的前提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稳定,作者回顾了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与主权国家等极为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国家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分离势力而不得不面对不稳定的国内政治形势,因而也就无法顺利实现民主的巩固,而国家范围的界定也与民主范围的确定息息相关,因为这涉及到哪些人有权享有民主,在这个方面多民族国家面临着民族主义与民主的矛盾,可见如何应对国家性问题与民主巩固紧密相关,在接下来对各个国家的分析之中,国家性问题将成为作者关注的重点。本书的另一大贡献是对现代非民主政体进行了界定,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后全能主义这一模式,其他则包括威权主义、全能主义(也可译为极权主义)、苏丹制政体。之所以增加后全能主义,作者认为在许多非民主国家中存在着全能主义与民主政体之间存在不同全能主义但又非民主的表现形态,在这种政体之中,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一种摆设而仅仅存在于口头上,政权出于合法性的需要才保持着原有的思想说教,但已经不再真正信仰。并且,后全能主义的多元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但与威权政体相比仍有程度上的区别。不过,作者也指出这种政体并不能独立的存在,它要求过去存在一个全能主义的政体,因而这种后全能主义政体是否能够算作一个独立的政体形式就需要质疑,并且这种政体因为与全能政体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过渡政体,就像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之间也存在过渡地带一样。尽管如此,后全能主义在民主转型过程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毕竟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全能主义政体很难实现民主转型。另外,后全能主义还根据其与全能主义政体的联系紧密程度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包括早期的后全能主义、僵滞的后全能主义、以及成熟的后全能主义,分别以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为代表。同时,根据向民主转型的原领导层自主性程度以及政权稳定程度还可以将后全能主义政体的建立和向民主转型的方式分为选择式去全能主义化和衰退式去全能主义,不同的后全能主义政体采取了不同的转型方式,包括控制、垮台和谈判等。而苏丹制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传统的政治形式,因为它带有太多的传统因素,比如统治者将国家私有化,官员更多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家臣。应该说现代社会这种政体已经不多见,更多的是带有苏丹制特点的政体。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介绍这些初始政体类型是因为它们对民主转型的方式和巩固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分析思路虽然具有明显的历史制度主义倾向,但却也能够得到历史事实的验证,毕竟任何国家的演变都离不开过去政体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同地域因为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转型和巩固的特点,南美、南欧和中东欧以及苏联国家分别表现各自不同的方式。前两者更多的是威权政体向民主的转型,而后全能主义则广泛存在于中东欧和苏联地区。就南欧而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是作者选取的分析对象。西班牙进行了改良式转型——革命式转变,虽然具有佛朗哥专制统治的影响,但以苏亚雷斯为代表的领导人积极地推进民主进程,他们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转型程序,即首先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改革,然后进行经济、社会改革。与此同时,面对本国的多民族特征,为防止地方民族主义借民主化过程提出独立要求,他们首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选举,从而使中央政府具备了合法性。这种转型程序得到了作者的称赞,并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转型路径。葡萄牙则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经历了临时政府时期,这被认为是不利于民主转型和巩固的一种过渡形式,但葡萄牙在经历了军事政变威胁之后还是走上了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同时进行的道路,顺利完成民主化进程。与葡萄牙类似,希腊也经历过中下级军人政权,这种统治方式因为受到高级军官的制约,因此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容易被高级军官推翻。应该看到,南欧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有着很大的不可复制性,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比如军事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很难想象在中国中下级军官进行政变建立政权之后还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军衔不变或者继续对高级军官保持敬畏。南美国家则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受限制的民主,因为这些国家都面临着民主巩固和民主质量的问题,军人在这些国家曾经并且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乌拉圭虽然完成了民主转型与巩固,但却因为其政治体制中存在效力危机以及对其的领悟和理解,加上军队的威胁,使得乌拉圭民主存在脆弱性和被颠覆的危险性。而巴西则因为宪政、政治和经济的脆弱性的复合使得自身存在效力和合法性的双重危机。另外,阿根廷和智利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作者因此提出高的效力和合法性是巩固的民主理想状态。当然,在效力较低的情况下,较高的合法性也能够促生经受得住经济低迷的巩固民主。这里又牵涉到合法性和效力的关系问题,以及政治和经济的相关性问题,在介绍中东欧国家的时候作者进一步进行了分析,指出民众对政治和经济的绩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与公众对未来的期待有直接关系。最为复杂的转型路径出现在后共产主义的欧洲,不仅有威权政体的波兰,还有各种各样的后全能主义国家,并且这些国家还因为之前是否存在独立国家时期以及民主时期又表现出新的不同。但无论如何,要想实现民主转型,都需要在领导层、意识形态、动员和多元化表现出合适的变化,只有社会出现了多元化的组织、社团,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松动,以及领导层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动员能力减弱的时候,民主转型才成为可能,而不同政体的国家在这些条件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影响下,这些国家还是进行了民主转型,尽管过程曲折程度以及民主化的实现程度各有不同。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实现了民主转型,尽管国情不同,主导力量不同,但国内通常具有较多的反对力量,并且反对派领导人成为新政权的主导者。而保加利亚因为全能主义的遗产更大,因此表现为控制的转型过程,共产党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罗马尼亚则因为明显全能主义和苏丹制遗产,在齐奥塞斯库被杀之后,接任的领导人成功的将责任推到他身上实现了自己对政权的领导和对变革过程的主导,民主在这个过程被绑架了。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则表现出更大的混乱,因为国家性问题的严重性,各加盟共和国则民主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独立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俄罗斯自不必说,波罗的海三国中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因为存在较多的其他民族人口而问题重重,因为拒斥俄语族群,他们在民主化转型和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如何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同时建立全体居民的民主是他们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关系着民主的质量和巩固。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民主转型和巩固的过程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制度来做出选择,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也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即要顺利实现民主的转型和巩固,就需要在五个场域同时实现要求,尽管路径各有不同,到底是首先进行政治改革还是进行经济改革,还是同时进行,都需要注意这五个场域的配合,不可偏废。《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Southern Europe,Southern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m Europe)作者:[美]林茨(Juan J.Linz),斯泰潘(Alfred Stepan) 译者:目录:前言与致谢第一部分 理论框架 第一章 民主及其场域 第二章 “国家性”、民族主义和民主化 第三章 现代非民主政体 第四章 初始政体类型对转型路径及巩固目标的影响 第五章 行动者与情境第二部分 南欧:民主巩固的完成 第六章 改良式转型一革命式转变的范例:西班牙 第七章 从临时政府到转型与巩固同步进行:葡萄牙 第八章 中下级军人政权的危机:希腊 第九章 南欧:总结性反思第三部分 南美:受限制的转型 第十章 具有风险的巩固民主:乌拉圭 第十一章 效力、合法性危机和民主国家的出场:巴西 第十二章 从不可能到可能的民主博弈:阿根廷 第十三章 不完整的转型/接近巩固:智利 第十四章 南美:总结性评论第四部分 后共产主义欧洲:最为复杂的转型路径和任务 第十五章 后共产主义的史前史 第十六章 威权共产主义、伦理性公民社会和矛盾的政治社会:波兰 第十七章 后全能主义政体的多种形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第十八章 全能主义兼苏丹制政体影响下的民主转型:罗马尼亚 第十九章 “国家性”问题与转型:苏联与俄罗斯 第二十章 当民主逻辑与民族一国家逻辑冲突之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第二十一章 后共产主义欧洲:对比较研究的总结索引译后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The John Hopkins Universtity Press,1996) 558千字

噢,民主,你这该死的家伙

事实上是不同的和事实上没有的是:这本书虽然很大部头,但是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东欧在90年代进行了democratize;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转型之路究竟是怎样的艰苦,他们在这条路上曾面对过怎样的挑战。噢,当然,同样的话语也适用于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和南美。如果文艺一点的话,我们可以把这本五百多页的书说成是“记录了从多瑙河畔到安第斯山脚所发生的剧变的一本书。”  然而,即便是读了这本书——即便是我们知道了转型会遭受这样多那样多的考验,但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有意义的参考却也并不多。没有两个国家的democratize之路是一样的,何况是国情尤为特殊的中国。(尽管很多人把国情特殊作为阻碍中国democratize的一个理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被用来作为路障就否认这一事实。)我们也许会庆幸自己没有军政府的包袱,也许会庆幸自己不是处在苏丹制的政体下,也许会庆幸没有沉重的外债包袱。但是,从社会构成的广博复杂到社会资源的高度集中——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他们也未曾经历过。 更多的感受也许还是要读了这本书后才能理会得,我只记得我第一次看到那些数字、注释、引语以及切卡德们的照片后的感受。我只想说,如果我们想走这条道路的话,要记得democratize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我不愿意把它描述成是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这样做既不现实,也不诚实——这条路永远不是一句话,一张布告,一个“德谟克拉西”那么简单。

政治家是动员希望和不满的专家

不敢做书评,只是些想法。“政治家是动员希望和不满的专家。”单看这句话,会以为这是托尔斯泰巨作里的文字,充满批判的力量。而在这本理论著作的阐述下,这句话则表明,民主并不会让政治家不去动员希望和不满,只不过他们可以调节这两种情绪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反过来将两者煽动到极端的程度。奈何学力不逮,对南欧南美的情况比较无知,读下来很多史实不知道前因后果,看作者的分析尽管很浅显,也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后共产主义的欧洲稍微了解一点,另一方面原意识形态消解之后的国家如何处置,这可能更是中国人比较关心又有点熟悉的问题。“政治反对派必须有合法存在的权利,党内民主无论多么重要,都永远不可能替代竞争核心权力的多党选举。”这句话表达的观点显见对于中国当下的政治现实来见是多有参考意义,值得读者的进一步本土化的思考。这本书在一开始就批判了“选举至上主义”。不过同时,两位作者也表示,政党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民主政治组件。不同的权利透过政党来表达,而多党选举政治则用复杂的制度建设来达到比较合理的权利诉求落实目的。“少数群体和民族主义者的需求不一定要通过摧毁民主、大规模的暴力和内战来实现。但民主并不能防止极端主义的出现,正如它无法防止犯罪的出现一样。民主政治体的优势在于暴力活动(无论其动机或观念是什么)最终都将被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定义为罪行。”民主并不能防止犯罪,非常具有常识性的观点。这几句话显示了本书所认为的民族主义和民主应当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之中,如果启动改革,该当如何进行?当然民主不能解决民族主义的所有问题,但是它或许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类的问题。”民主将使市场(特别是资本主义)具有正当性。“这句话在我看来呈现出一种两面性。一方面,诚如本书所言的,对于后全能主义国家来讲,经济层面的自由化反而瓦解了上层建筑的牢固性,它会使民众质疑政府的经济决策是在为权贵服务,唯有民主才可能将自由化的市场变得更具合法性。而在另一方面,依照这句话来判断,资本也很可能依靠民主得到合法正当的发展通路。不过这句话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更在于前者。当下的情况是不太可能会出现改革倒退的状况发生的。但是现实也的确显示出很多民众开始对于现下的经济体制提出不满和质疑,进而对权贵群体提出抗议。网络反腐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表现。很多毛左网站的出现,许多人对于文革的怀念,也是如此。现在的确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场面。要么摧毁30年来的经济改革全面倒退,要么从上层建筑层面也做出改变来为现下经济体质的运行建立正当性。另外本书也提及了改革序列的问题,这也是现在一些学者关心在意的一个地方。”现代民主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创造市场,而是创造一个经济社会“。本书提及的”五个场域“的比较类型学成果,其中一个场域就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强调。作者用这个词(或者翻译的这个词?)的确是尤为妥当的,在这句话里得到很好的阐释。面对当下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乱象,从经济社会而不是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更是合理的。说起来这也应当是一个常识性看法。本书的写作为我们展示出,民主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当时性的名词。比教学的方法论更是说明,改革的复杂和危险程度。我们具有中国特色,我们是否也能从美国特色、法国特色、日本特色、南非特色、伊朗特色的角度,去判断看待其它国家呢?我们是否能够正视中国特色同时不因为这份特色而阻断前进的道路呢?如何顺流而下,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又必要的事情。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