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08637198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页数:536页

作者简介

《中国历代战争史14:明》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书中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中国历代战争史》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中国历代战争史》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书中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书籍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目录:
第十六卷 明代
第一章 明代全般大势
第二章 明太祖开国诸战役
第三章 明北伐统一及远征漠北诸战役
第四章 燕王篡夺帝位之战
第五章
 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
第六章 土木之变战役
第七章 宪、武二朝平定内乱诸战役
第八章 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一——抵御俺答入侵各战役
第九章 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二——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战役
第十章 明室援朝抗日战役
第十一章 明末流寇之乱诸战役

内容概要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明朝之所以能成功建国,很大程度仰赖于蒙古的叛徒忽必烈背叛传统的部族选举制建立帝制的结果,自忽必烈悍然称帝毁灭了蒙古部族联合的政治核心之后,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世界立刻从由部族选举维系的政治共同体分裂为彼此攻伐的敌对国家,再谈不上联合对外征战的能力。而叛徒忽必烈所篡夺的元帝国在之后的岁月里同样在帝制下内战纷争不断,在选举已化为乌有的世界里,为争夺帝国的最高权力,蒙古的贵族们进行着无休止的内战——甚至直到朱元璋等汉人武装纷纷兴起之时,元帝国的军队仍然把主力放在进行内战上,其结果就是朱元璋对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军事力量几乎不受干扰地完成了吞并和整合,并最终以规模不大的作战就将蒙古人逐出了中国,其对抗的蒙古军事力量,连成吉思汗时代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然而,明朝之灭亡从建国开始同样业已注定,因为这同样是一个建立在不可救药的帝国式中央集权官僚系统管理下的农业国家,朱元璋尽管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也注意到了传统官僚系统的弊病,然而受学识和眼界所限,他在行政领域所能进行的终究只有一些补丁式的小改动,缺乏系统化的深入改良,而且主要着眼点依然在于强化君主集权维护其家族的统治稳固。而那些深受传统儒家思维熏陶的知识分子虽然诟病朱元璋的改动破坏了官僚系统的有效性,却根本意识不到,这个中央官僚系统本身才是问题之所在。明帝国建立之后,共有八个方面的大规模战争,而其中五次几乎可以说是直接由帝国政治系统自身的缺陷引发的毫无价值的烂仗,而剩下三次由外国政权入侵引起的战争,也无不暴露出帝国制度的重大缺陷。让我们根据其类别进行分析。一、靖难之役:帝国对封建的恶性淘汰自驱逐蒙古,完成边界防御之后,明朝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是靖难之役,看似是中央和封国之战,其实是帝国制度和封建制度之战,看似是地方反胜中央,其实是帝国体制恶性淘汰了封建体制,因为尽管战胜者是燕王及其支持者,胜利之后他们继承的却是帝国官僚系统,而举国之内再无独立运转之政治层级和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帝国制度下,中央统治者手上集中的权力过剩,难以有效管理,铺张浪费和任意妄为几乎不可避免——这种局面可以说直接导致了之后两场规模更加巨大损失更加惨重的战争,并且在失去了封建架构之后,军队系统的日益废弛和衰败,更是不可避免。二、明成祖五次北征与土木堡之变:有钱有权,就是任性明成祖(夺取帝位的燕王)的五次北征,动辄出兵数十万,浪费大量人员和物力,然而其中三次甚至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徒劳无功。在谈论战术战略水平之前,过剩的权力才是他能如此任意妄为的根本原因,倘若明朝国防之封建架构如故,他依然是燕王,则根本就不会存在如此挥霍国家兵力财力之机会——封建制的最大价值,恰恰在于限制各级领主们可以调集的军事力量,使其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由于大规模攻击不可能,故而封建领主们往往选择防御战略和外交策略,这是封建式的和平的来源。而官僚帝国美其名曰能为统治疆界之内提供帝国式的和平,惩治一切擅自发动战争者,实际真有战事,其规模、惨烈、浪费总是远胜封建制下的小规模冲突。明成祖虽然任意妄为,好歹他还是有才干的大将,所以虽然徒劳浪费,仍不至于有惨败,而当权力落到王振这种宦官内侍之流的手中,就在区区瓦刺手中遭受几乎导致亡国危机的土木堡之变——这是帝国官僚制的另一个致命缺陷,天下为公是理论上说得好,实际上整个官僚体系不过是皇室的私人家奴系统,宦官这种最出色的身边奴才,当然也就容易获得权力,自秦以降,宦官掌握帝国实权祸乱天下已经成为惯例,儒家所标榜的所谓知识分子气节在帝国权柄之前根本是不堪一击的笑谈。三、宪、武二朝之平定内乱、世宗之抵御俺达入侵、东南沿海抵御倭寇:低劣的政治经济管理导致的内忧外患不断官僚制帝国的唯一价值,在于从理论上给统治范围内带来帝国式的和平,因为除垄断武力的帝国中枢系统之外,各地管理者并不具有合法的内部战争权力,任何从事战争者都会毫无疑问地遭到镇压或控制。然而——这种帝国式和平只有在和平能确保鼓励生产和繁荣贸易的情况下,才是有价值的,因为中央集权的官僚系统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大规模的腐败和代理人效率的问题,唯有相当程度的经济繁荣方能暂时抵消其不良影响,并且只有在最终转轨为议会制度之后才能成功完成权力重心的合理转移。而这些明朝都做不到。明朝的主要财政来源仍然依靠对农业人口的征税,意味着税收的合理增长连政府开支在经济发展中的正常增长都追不上——更不要说额外奢侈品部分和各种意外灾害应对和战争开销了,只能不断地简单粗暴重复加税,直至无法承受,民众便只剩揭竿而起武力对抗以求一线生机,——此即明朝层出不穷的民变之基本由来。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要求民众直接以白银完税更是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导致农民在丰年的命运也和荒年一样(丰年米价贱),岁岁是荒年,本来国家是应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运输优势,通过粮食和粮食产品市场的多级市场收入来创收的,然而明朝官僚系统之低能,让张居正难以作此选择,从而直接把市场负担全都扔到了力量微小的底层民众身上。而这实际上是一条亡国之策。当然,实际上以大帝国官僚系统之低能低效,无论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励精图治只不过加速其对国内资源的吞噬和灭亡,而敷衍塞责不要找事儿反倒能多苟延残喘一段日子。官僚系统对经济和商业的无知,注定无法建立良性双赢的工商业管理办法,其结果就是日益成长的工商业要么沦为权贵的附庸去生产没用的奢侈品(这会导致生产发展停滞、通货匮乏、民间财力枯竭等一系列恶果),要么就只能成为政府秘而不发的敌人——东南沿海之豪商巨富与倭寇合作,即为此种原因——本来以当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技术水准,建立足以称霸东南亚沿海乃至影响整个亚欧非三大陆的海军都不是问题,然而在官僚帝国管理之下,宝船下西洋空耗巨资、毫无获利、只为皇帝宫室增添一些奢侈品而已,而正当贸易反而得不到护卫与支持,以至于中国商人要与日本武士合作来保障自身权益,简直举世笑谈。反观欧洲商队,虽然船小技术差,远洋贸易千难万险,然而一旦成功,运回之货物立刻增值百倍,这种丰厚的市场回报正是欧洲海运能力不断增强的根本动力,而以农业思想为中心的大陆帝国,即使有再长的海岸线,也根本不知如何利用其中无限的经济潜力。而官僚系统本身的贪腐和代理人的责权不一导致的,又导致各级官吏将官在对抗规模很小的外敌骚扰时,也表现出惊人的不负责任和无能,因为说到底,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只不过是被帝国雇佣的拿薪水的代理人,牺牲奉献只会亏本、冒险冲锋得不偿失、混吃等死才是最佳策略——而这在封建制下对于领主等直接负责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由于没有帝国那庞大的成本转嫁空间,领主每一个错误决策的代价往往立刻就要自己直接支付,而如果不尽责保卫领地,一有战争立刻就会失去一切,这种良性淘汰使得领主阶层总体上必须保持兢兢业业,与帝国官僚的敷衍塞责、浑浑噩噩形成鲜明对比。四、明朝援朝抗日作战:帝国军队与封建军队的优劣对比明代大部分战争,都是统治者无谓妄动和恶性操作下导致的本身不该发生的烂仗,或者基本重复之前朝代的模式,并无更多值得额外分析的地方。唯一有比较研究看点的就是援朝抗日作战了。这是两支远征军在本国领土之外进行的较量,是帝国制军队与封建制军队的较量,从双方长短胜负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朝代所看不到的内容。日军之败,主要败在国力和军事技术的不足,在海上,平底的安宅船质量很差,完全无法对抗李舜臣数量少得多的龟甲船,导致制海权完全落入中朝手中,使日军的兵力调动和后勤运输遭受相当大的困难,海权之重要由此可见。而在陆上,只有轻火器的日军面对拥有大量重型大炮的明军时,在野外主力会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现实像制海权的缺失一样,极大地限制了日军可以使用的战略战术范围,(而在那些限制了明军火炮力量发挥的战斗中,日军陆上部队则多次击败了明军主力精锐)火炮的力量在这个时代开始真正体现,日本并不是没有“大筒”,但以当时日本之资源无力供给大规模炮兵,更不要说对炮兵进行海运,这是拥有帝国庞大税基的明军的重要优势(尽管由于明朝财政制度的崩坏,这种火炮优势并不能长久保持,这是后话了)双方同样对恶劣气候缺乏保障能力,因为寒冷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战斗减员,不过后勤能力的匮乏和对天候变化知识的缺乏这是近代前军队的通病,不足为奇。而在军事素质上,帝国武装和封建武装的质量差异,则明显可见,封建制下,由于其逐级责任制的存在,使日军每一个最小的哪怕只有几十人的部队单位,都具有独立的作战和判断能力,在各种严重的劣势环境下依然能保持稳定的作战和指挥水平,即使谈不上后世传奇小说里写的那么智勇绝伦,起码也很少见庸庸碌碌和巨大过错。而帝国军队的生死存亡完全仰赖于其最高指挥官的判断,由于基层将官基本没有自行裁量的权力,地位处境几如家奴,所以一旦高级指挥官的判断失误,再没有任何人能挽回毁灭性的局面,而帝国指挥官的权位来源往往是国内的权力斗争和裙带关系,完全无法保证其真才实学,这就导致拥有大量火炮、骑兵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的明军在和基本只有步兵和火枪的日军作战时,居然多次因为指挥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乃至惨重的败退,本应以压倒优势轻易取胜的战争拖了长达七年。这还是以极其雄厚的国力支撑之下,才能打赢,再看看与日本规模相近,而制度效仿中国的朝鲜,在面对日军攻击时何等不堪一击,仅仅两个月就举国沦陷,同样是政治体系内部的纷争,帝国式的斗争创造的是大群碌碌无为的废物,而封建式的斗争创造的却是诸多干练彪悍的人才。技术的获得和传播,可以是极其迅速的,然而体制和文化惯性之沿革,却漫长艰难,所以三百年后,延续其封建制的日本,在面对近代化浪潮冲击时,能够迅速改革,因为真•封建国家之英国和日本,与近代化之间就只隔着一场光荣革命或明治维新,而帝国官僚体系传统之天朝上邦,即使经历了多次内战,百年沧桑,许多层面仍然完不成基本的近代化变革,何其可叹。五、明末官兵变流寇:帝国财政的总崩溃明末产生了一个极其荒诞的现象,往往是剿匪的官兵,因为连年欠饷和将官压迫,经常整支部队直接哗变也成为土匪,这背后反映的是明朝财政制度的总崩溃,而究其原因,除了之前已经提到的以农业为主要税基和各种财政上的管理恶劣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帝国官僚体系的经济本质。大多数人都把帝国官僚体系视为一个外部管理系统,很少把它当做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来看待,而实际上,官僚体系可以说是帝国经济最重要的参与者也不为过,而其兜售的商品,是名为政治特权的负面资产,这是帝国体系下最重要也是最恶质的产品。官僚特权实际上可以用迫害、压制、敲诈、贩卖专营权等无数种方法去兑换金钱和任何帝国境内的资源产品,是妥妥的硬通货,所以帝国境内的一切生产者经营者即使不主动追求和大量购买这种硬通货,也要被迫持有一定数额,否则不足以抵御别人的破坏性干涉——然而它本质上是一种负面资产,因为它本身并不创造产品,而是以负面勒索的形式去兑换其他产品,政治特权越是畅销,实际物质生产就越是萧条艰难。并且,这还造成了另一个恶果,本书中引用了《明夷待访录》里面的观点,认为明朝经济的窘境是换用银钱,而白银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流通不畅,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而且这其实主要也不是因为贵金属都变成奢侈品囤积在富人家里造成的——虽然那确实存在直接影响。首先,文明的正常经济发展的话,贵金属货币作为通货,无法满足市场上运转的所有物质财富的等价物交换,基本是必然趋势,区区贵金属采矿业的产量怎么可能和成百上千种其他产业的总体增长相对抗?欧洲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然而这种时候实际上根本之解决方法,只有通过政府信用,发行纸面的货币来补足贵金属货币的不足,假如货币发行运用管理的好,那么首先促进了市场资源流通配置,各级经营生产者都通过这种本身并无价值的信用通货的润滑,及时地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资源,经济会因此繁荣,其次,如果政府用这些增发的货币,有目的地投入到公共设施建设里面——比如修路,比如职业技术教育、比如高等科技补助等等,更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国力日盛。而明朝政府的信用是根本不值一提的玩意儿,谁会相信一帮根本不懂经济,满口仁义道德,整天却只知道敲诈勒索的低能流氓发行的货币?而且他们发行这些纸币,纯属为了搜刮民间资源继续满足其日常奢侈品开销用度,完全谈不上公共设施的发展建设——所以帝国官僚系统的低能和恶劣,注定天朝上邦是与近代化之间绝非失之交臂,而是万里之遥。所以明朝的财政运转,完全一直依靠其对国内的暴力威慑能力,在武力为背书之下,进行无度的征收,而到了这种征收连它的权力核心来源,军队的军饷都无法供应的时候,那就是帝国彻底崩盘之际。区区瓦刺,区区满清,战斗力以近代标准其实根本不足挂齿,明朝灭亡之际,恰恰是全世界游牧民族在火枪火炮的威力下节节败退的时代,而明朝的灭亡,纯属帝国自身灯枯油尽,自灭而已,满清只是刚好捡了现成的果实。
  •     这本书是《中国历代战争史》系列书籍的第14册。这套关于中国历代战争史现在的中信版共有18册,可谓是皇皇巨著了。这套书最早是由蒋介石下令,从1955年开始编撰,到1972年面世,前后共花了16年,两个抗日战争的时间。这套书于1975年开始进行了修订,分成18个分册,于1979再次在台湾出版。而整个修订工作,是由在台的学术大家诸如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等人担任指导委员,这造成这套书的高规格的学术品质,可以说这套书是中国战争史的集大成之作。这套书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利来叙述的。从上古至西周,一直讲到清代的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间跨度长达近五千年。这套书共有18分册。每一册基本的论述格局是相似的。一般来说,先是对每一个朝代进行总体的介绍,把这个朝代的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态、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情况简要交代清楚。然后对这个朝代中的重要的战役或会战, 进行分章详细论述。书中一般都会把每次重要的战役或会战的战前情况、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写的比较清楚,并化不少笔墨详细的阐述战争双方的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对整个战役或会战进行综合考量或是点评。这本第14册论述的是明朝的战争史。书中论述的很多战役或会战可以填补我的战争史空白。诸如明代的抗日援朝战役。书里先是分析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原因,主要是日本和朝鲜的历史积怨已久,而且日本的主政者丰臣秀吉有强烈的扩张野心。明王朝出兵援朝自然也有原因:一则朝鲜为明藩属,明自然有保护之责,而且明和朝鲜接壤,援朝也是明自身国防的需要。因此朝抗日是自卫,是正义的。 接下来,对朝鲜战场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先是对朝鲜的战略地位进行了论述,接着介绍了当地的地形和交通情况。进而对朝鲜、日本、明王朝的战略构想和作战计划要点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对于作战的过程,书中做了详尽的描述。最后书中也概述了战争的结果,并对整个援朝战役作了检讨。这本书融历史叙事和历史评论于一体,文字通达,评论相当精彩,显得非常专业。这本书最大的看点之一是配有精美的手绘地图,按图索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有味道。对中国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这套书的确不容错过。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经典好书
  •     是有删节还是标题重组了?书中自己提到的章节竟找不着。。。
  •     久闻此系列之大名,恰好前些日子看了关于万历朝鲜战争的书~顺手买来看看,只是怎么这么贵…………我真是——————高贵逗逼历史帝,轻松随意只败家 可惜明朝虽然遏止了倭寇,但是弃安南,势力不达新疆。。。大多数时候北方边乱不断,天子守国门,其刚烈亦无奈
  •     大明朝写的如此简略,让我很是不爽。
  •     这套书的最大亮点在其地图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