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綠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1999-9-20
ISBN:9789571329758
作者:荷塔·慕勒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這本小說敘述的是一群朋友的故事,這其中有學生、老師和工程師。他們在獨裁政權下瓦解了,自殺了。
透過書中第一人稱的我的童年片段以及經歷構成了這一段敘述這幾位死者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在主角和敘述者的聲音之間來回擺盪,所有的故事都讓人對事實與謊言、正義與欺瞞發出深省。
「內心動物」敘述的是友情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代裡如何擴張到生命裡所有的角落,他們曾經嘗試去賄賂,嘗試去適應,書中描寫他們反抗的姿勢,他們觸犯準則,述說無法繼續活下去的理由,以及一個人自己如何變成一個錯誤。
當其中的朋友一個上吊與一個墜樓而死之後,在自殺與弄得像是自殺的謀殺之間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區別。死亡本身並不會透露死亡的過程。而繩子和窗子則說明了一切,活著的人對此既無法談論也無法沈默。一如作者所寫的:「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像用草叢裡的雙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

内容概要

荷塔.慕勒(Herta Muller)
1953 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慈基村(Nitzkydorf),自 1987 年起住在德國。她的近作有小說《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ager,1992),以及圖文拼貼畫集《衛兵拿起他的梳子》(Der Wachter nimmt seinen Kamm,1993)。她的作品曾獲得幾項德國的文學獎,如 1989 年得到 Ricarda-Huch-Preis、Marieluise-FleiBer-Preis、以及 1991 年得到Kranichsteiner文學獎。1994 年她得到著名的 Kleist-Preis(此獎以年輕作家為對象,且較富政治色彩)。


 風中綠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风中绿李,是我近年读过的书中,非常有价值一本。小说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笔调平缓节制。语言极具张力。作者是诗人,也是作家,所以语言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可是又简约的地步。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荷塔-慕勒,她是历史上第十二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女作家,也是本世纪继艾芙烈-叶利尼克(奥地利,2004年)和多丽斯-莱辛(英国,2007年)之后第三位获得这个奖项的女作家。就像每次得奖名单揭晓时那样,无论获奖的是谁,总会有人说出“众望所归”四个字,但我想荷塔-慕勒的出线多少还是“出乎意料”更多些。一方面是因为2008年时,瑞典学院与美国媒体为“欧洲始终还是文学的中心”这句话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多少都预期2009年会将奖项颁给美国作家以平息争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荷塔-慕勒本身的国际知名度并不高。虽然荷塔-慕勒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经获得过许多文学奖项,但即使是在她所居住的德国,熟悉她的读者数量也不算多,其他国家翻译她的作品的数量更是有限。荷塔-慕勒所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都旨在对抗恐怖的独裁统治,而这点和她本身的经历息息相关。荷塔-慕勒于1953年出生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德语小城,父母都是德国裔罗马尼亚人,她的整个青年时期都处在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的高压统治下,本身更因为反抗当局而遭受到种种压制和迫害。后来她虽然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但痛苦的成长经历以及如同流亡式的边缘生活,全都化为荷塔-慕勒的创作动力和素材,让她坚持不懈地借由作品呈现出政治压迫为人们所带来的精神伤害,以及人格变形的过程。■《风中绿李》是荷塔-慕勒的代表作之一,获得1998年的因帕克奖(IMPAC Dublin Library Award)。平心而论,荷塔-慕勒的小说不算好读,这点并非因为故事或结构复杂,而是和她的写作风格有关。荷塔-慕勒的写作风格可以从瑞典学院对她的评述中窥见一二:浓郁的诗歌,诚挚的散文,描绘出无依无靠者的内心视野。其中“诗歌”、“散文”和“内心视野”这几个字词最为关键,也是《风中绿李》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诗样的文句、散文式的结构、以及内心独白般的内容。这些特色全都带有浓厚的私人色彩,再加上荷塔-慕勒在叙事中的融入许多抽象表征,为理解和翻译增添些许难度。《风中绿李》的德文原名是《心兽》,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如动物般的本性。或许是因为德文版书名过于抽象、不够有吸引力,英文版将之改为《The Land of Green Plums》(绿李之地),而中译名又在英文版本的基础上修改为《风中绿李》。虽然英文版和中文版书名与原始书名相差极大,但因为绿李在书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样的修改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单就《风中绿李》的故事本身来说并不复杂,以罗马尼亚的独裁统治时期为背景,从主角的大学时期开始讲起,在一个同室女同学突然自杀后,主角开始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极其丑陋、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而这个女同学的自杀也让她认识了三个同样对社会不满的男大学生,4个人就此结成一个具有反抗意识的小团体,结果却也因此成为秘密警察监控和管制的对象。这种有针对性的监控与管制从4人还在大学时期便开始,一直持续到他们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在此之间,种种的政治迫害手段不断被施加在4人身上,目的是要以最大的恐惧和最深的孤立来瓦解他们的意志。这4人最后死的死、逃的逃,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仍被迫活在深沉的恐惧当中,承受人性的严重崩解。《风中绿李》的篇幅并不特别长,但作者荷塔-慕勒的创作能量却很大,她在有限的篇幅当中,同时对故事本身、叙事方式和文字表征进行创作,借由悲惨的故事、欠缺互动的独白叙述、以及简约物化的人物象征,呈现出独裁统治下的恐惧氛围、摧毁人性的手段和过程、以及人性挣扎和崩解的空洞状态。■故事内容那是一个很压抑的年代,到处布满秘密警察和他们的眼线。白天里弥漫的是恐惧与压抑的氛围,晚上上演的是丑陋与无耻的行进。除了独裁者和他的跟随者外,每个人都想逃亡到自由世界,但放眼望去,大家却相互监视和检举,各自隐藏真心、跟随指挥起舞。周围的人突然死亡是家常便饭,但从来无法知道真正死因究竟是自然死亡、遭到杀害、抑或自我了断。反正上头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谁都不能、不敢、也不愿吭气。那还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年代,而萝拉比所有同学都穷,她不得不在晚上偷偷溜出宿舍到街上卖淫。有一天,她将自己吊死在宿舍寝室的柜子里,用的是某个室友的皮带,临死前,萝拉还将自己的日记留在那个室友的皮箱里头。这个室友就是《风中绿李》的主角“我”,而萝拉的自杀以及她留下的日记,使得“我”开始深切感受到生活里头的丑陋与压迫,也意识到自己过去一直都对内心的真实想法视而不见。自从萝拉死后,“我”便发现自己的东西遭到翻查,萝拉的日记也从上锁的箱子中凭空消失。“我”不知道是同室室友还是什么人做的,她心生恐惧也心生厌恶,于是养成在外四处游荡的习惯,藉此躲避与他人之间的接触。后来有3个男大学生因为怀疑萝拉自杀的真相而接近“我”,自此爱德嘉、库特和葛欧格便与“我”结成志气相投的好朋友,一起偷看来自德国的禁书、一起写讽刺现况的诗和拍社会写实照片,抒发内心对现况的不满。但不幸的是,秘密警察皮杰乐也就此盯上他们,用恐惧将他们一一逼上绝境。刚开始,秘密警察皮杰乐是带人搜查他们的宿舍和父母的家,接下来就是直接侦讯和恐吓他们,不仅检查他们的所有书信往来,制造莫须有的罪证,还派人跟监他们、找他们周围的人谈话。这种迫害在4个人从大学毕业、各自奔赴工作岗位后仍旧持续不断。在本来就让人窒息、死气沉沉的工作单位里,4个人都不敢相信任何人,唯有靠着彼此通信和偶尔见面来支撑仅存的一点人性。但在往来的信件中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必须透过各种暗号和密语来确认对方的安好状况,即使见了面,也因为周围有其他人而不能说出心里的想法。这段时间里,动摇和猜忌很难不滋生在4个人之间,自杀的念头更紧紧缠绕着“我”。后来,4人当中除了库特以外的其他3人同时遭到单位开除,生活被逼到墙角。秘密警察皮杰乐还进一步指明要他们主动离开罗马尼亚。4人最初都坚持不走,毕竟对的人没道理要离开。然而当葛欧格在路上遭人狠狠殴打,还发现自己所爱的女人竟然是背叛和陷害自己的人、是秘密警察的线民后,他彻底绝望和崩溃,当即决定主动申请离境。离开前,秘密警察皮杰乐要葛欧格签署一份限制言论自由的承诺书,他当即就拒绝了,结果几周后“我”和其他2人就接到电报,说葛欧格在德国跳楼自杀了。虽然得知葛欧格死去的消息,除了库特之外,“我”和爱德嘉都决定还是要离开罗马尼亚,毕竟留下来的路都已经被堵死。到了德国后,“我”和爱德嘉并不在同一个城市,各自寄居在临时收容所中,两人的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而艰辛,因为罗马尼亚方面拒绝开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证明。他们从前所受到的压迫与恐惧也并未就此结束,身在德国还是不断接到各种死亡威胁的信件和电话,恐吓他们不得说出任何不利于独裁政权的异议言论。从前,还在罗马尼亚工作的时候,“我”在单位里认识了一个叫做泰瑞莎的女性朋友,虽然库特曾警告过“我”不能信任泰瑞莎,但在长久相处和扶持下,泰瑞莎终究成为“我”最真心信任的人,毕竟在自己危难和绝望时,只有泰瑞莎不离不弃、义无反顾地在一旁支持着。在“我”到德国一段时间后,已经身患绝症的泰瑞莎突然决定来看她,可悲的是,“我”竟然在对方来访后偷偷检查她的皮箱,更可悲的是,“我”竟然在皮箱里找到泰瑞莎是秘密警察的线民的证据。独裁者索要的从来就不是人命,而是人心!几个月后,留在国内的库特寄来一份包裹,里头有大家从前写的诗和拍的照片,还有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库特说道泰瑞莎已经过世,还说道自己终于决定要出国来找他们,毕竟在大家都离开后,他一个人实在无以为继。 不过,早在这个包裹到达前的三个星期,“我”和爱德嘉便同时收到一份电报,分别通知两人说库特已经用一根绳子上吊自杀了。库特的包裹之所以穿过重重检查送到“我”和爱德嘉手中,是因为这包裹可以让人痛,很痛、很痛。■写作风格《风中绿李》的故事极为悲凉,讲述独裁者如何透过高压统治让人心生恐惧,失去对人的信任和说真话的能力,乃至于失去爱与恨的勇气、是与非的观念,成为内心空洞的行尸走肉。秘密警察那无孔不入的渗透与监控,让人只能用谎言和空话来填塞掀动的唇舌。于是,说出的每句话和写下的每行字都像飘拂而过的云,迷离且疏远,又像黑暗中的独白,只为脱出、不为到达。在此之中,人性遭到磨灭、生命渐趋物化,成为一个生产劳力、一个岗位名称、甚至成为一个内在空无的袋子。为了渲染出这种悲哀而荒凉的氛围,在呈现故事时,《风中绿李》采用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和大量的物化象征,而这两者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诗意的风格。小说中以第一人称的“我”作为主要的叙事视角,然而无论是在对话中、日记中、还是书信中,每个人物都像是在一片死寂中对着空气喃喃自语。而且书中完全没有区分章节,只以空行隔开段落与段落,每个段落都像一篇独立的散文,松散地连接在前后之间,更加激化出一种强烈的孤独和空洞感觉。书中还将人的存在价值化约成某些职业名称,将人所赖以为生的工作进行概化与同化,不断说着和做着相同且重复的事情,以此凸显人性磨灭、生命物化的状态。从事金属相关工业的都是在制造铅做的羊,从事木材相关工业的都是在制造木做的甜瓜。而与主角们关系紧密的人不是理发师就是裁缝师,因为需要剪头发、剪指甲、以及会掉落扣子,已然成为区别活人与死人的唯一方法。就像爱德嘉、葛欧格和库特的母亲,她们都是裁缝师,总给儿子寄来内容类似的书信,这却是生命还在继续的证明。而对行尸走肉的人来说,所谓的死亡也不过就是化作一个袋子,因此在主角眼中,跳楼自杀的葛欧格是一个袋子加上一扇窗户,上吊自杀的库特是一个袋子加上一根绳子。在这令人窒息、生命物化的环境中,人心就像动物一般被贬抑、被囚禁,成为一只只心兽。《风中绿李》的叙事节奏时而紧密、时而松散,这种不稳定性的主要成因在于:叙事主线之中被插入一条隐秘和抽象的叙事副线。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我”来叙述故事的主线,在此之间,不时会出现一个关于“那个孩子”的段落,这便是叙事副线。 “我”和“那个孩子”都没有名字,从关系网络看来,“那个孩子”便是被囚禁在“我”之内的“心兽”,是“我”这个袋子里的人性和真心。在描绘心兽、也就是“那个孩子”的段落里,作者荷塔-慕勒用魔幻写实的方式来表现,透过游走于现实与非现实、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情节,呈现出主角内心对人、对事、对物所抱持的恐惧,例如母亲用皮带将那孩子绑住以帮他剪指甲,之后却躲避着吃下孩子的指头;父亲警告那孩子如果吃尚未成熟的绿李可能会死,但内心里却又因为自责与痛苦而希望孩子死去。这种存在于内心浓烈且扭曲的恐惧感受,与外在的孤立与疏离形成强烈的对比,共同营造出一种时而清楚写实、时而抽象写意的朦胧与荒诞感受。■《风中绿李》以同样一句话开始和结束小说,“若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心里会觉得不舒服,若我们说话,我们会变得可笑”, 因为这是一个关于独裁统治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心遭到囚禁、生命化作袋子的故事,无论心兽如何奋力呐喊,说出的话语注定是充满谎言与空无,注定是可笑且可悲。在此之中,绿李代表的一种会侵蚀人心、会杀死心兽的东西。因此李子大食客被作为骂人的话,指那些官运亨通、背弃良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独裁者的卫兵总是大把地吃着绿李。对于荷塔-慕勒的写作风格,瑞典学院给出一段虽捉摸不定却又无比贴切的评述:“慕勒写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她的风格非常独特,只要读上半页,你就立刻知道这是荷塔-慕勒的作品”。
  •     「今天当我谈到爱时,草在倾听。我的感觉是,这个字好像对自己就不诚实。」──荷塔‧慕勒我很喜欢她,我是说当我买了这本书,我就觉得我很喜欢她。这是一本最像诗歌的小说。《风中绿李》。我手中正有一本,自书架取下。小说写起来像诗。所以每个连结是没有答案。「祖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回来就像他从他散步一百步回来一样。」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永远读不懂,反复看了几遍,才发现它是用意象的方式存在。「当我在父亲死后提着那只小皮箱进城时,天开始下雪了。雪花像破布似的在空中蹒跚而行。雪没有留在石头上,围篱的铁铸螺漩纹饰上,花园大门的把手上,以及信箱的盖子上。它只有在男人和女人们的头发上会保持白色。」似诗又似散文。「若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心里会觉得不舒服;若我们说话,我们会变得可笑。」可笑的是这世界逼迫人们的行为;反抗的姿态,蹂躏过的东西,女裁缝师、爱唱歌的祖母──黑色。「唱歌的祖母是那个深色的。她知道每个人都有一只心兽。她夺走了另一个女人的丈夫。这个男人爱的是另一个女人,唱歌的祖母他不爱。但是她得到了他,因为她想拥有他。不是他,而是他的田地。」作者只是在描写叙述一个个内心视野,用文字;内涵自己取,取到什么是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完全沒辦法看完的一本書,只記得把一根頭髮夾在書?還是筆記本裡的一段...
  •     用诗的语言讲述恶的事实,这矛盾的两者在书中完美的融合,如同聆听天使诉说炼狱之地。言语是如此的美妙,事实又是如此的冷血。   这本小说有很大的自传成分,在当时的罗马尼亚独裁政府与秘密警察当道的社会,一切表达都失去了本意,要么是被任意引申,要么是被故意编码,而失去共性的语言也就无法被用来沟通。无意义的聒噪,有意义的缄默,看起来一样的死寂。无法自由表达之地,不正是思想的地狱。
  •     在这样的文字下,剩下的语言都变的多余。作者的语言诗意却有力,即使部分内容有着苦中作乐的喜感,和令人哑口无言的荒谬,但综合给人的感觉依然是:文字使恐惧的余威未减反增。
  •     值得关注的是:大陆版的翻译能否翻译出原文的诗意,大陆版的翻译是否会有曲解和删节
  •     完全意识流,完全看不懂
  •     会再读
  •     大陆翻译为《心兽》
  •     看似糅雜的描寫剝開來,內裡是洋蔥版辛辣的味道。死者在一邊,生者在另一邊。但是,當我們與飲血者同謀、當我們充滿恐怖的心獸,我們,就已經死去。
  •     怎么说呢。因为是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或者仅仅只是让我忽然想起盖德.穆勒。其实,我是想读她的《光年之外》的,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有中国人,可惜我不认识。呵。还有一个韩国的说。哎。也有村上春树哦!
  •     “若我们静默不语,我们的心是会觉得不舒服,若我们说话,我们会变得可笑”,“我们再来吧,掉着眼泪是拍不出任何东西的”/
  •     虎视眈眈的心兽
  •     非常枯燥晦涩的一本书,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德语文学就是这样
  •     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像用草叢裡的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但是用沉默亦如是。
  •     我之前一直认为荷塔·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基于政治上的表态,而非文学上的成就,今天在等朋友化妆的时候,我拿起了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发现,绝对不是这样子的,有人说荷塔·穆勒的文字相当朴实,可惜我读不懂德语,至少译本在我看来相当优秀,遣词造句非常有独特性,甚至有些别扭。 故事读起来有些散文的感觉,又有些诗篇的灵气。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读起来很幸苦,因为一直换用视角,而且刻意用一些倒装。但是你依旧可以看出一本这是一本纯正的政治小说,一本优秀的政治小说。
  •     它們的花心顏色黑的讓車廂里的人看的多累。/ 要讓一位男士的襯衫保持潔白是很難的。如果四年后能和我一起走入乾旱的話,那就會是我的愛人。/ 後來我在羅拉的簿子里讀到:從這個地區帶什麽出來,就會帶什麽進入那張臉。/ 母親說,當你的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把櫃子整理整理。然後你的憂愁便會隨你的手離去,而腦子會自由。/ 風不會站。它總是躺下來,用孩子的床邊語說就是這樣。/ 他們疲憊的只剩下影子 / 田地上的風在傍晚時分嗅起來甜甜的,或者那是我的恐懼。/ 如果鉛筆是干的話,寫起來就是灰色的。加上口水寫起來就像夜晚是藍色的。/ 所有泰瑞沙穿的東西,都值得她們為之逃亡一次。/ 我本想在這個月臺上抱住她的每個地方。我的手對我而言太小了,/ 眼淚不斷緩緩的流過耳朵和下巴。我的嘴巴鹹的發熱。我的脖子全濕。/ 我看見母親在括號之間走路、吃飯、睡覺、在恐懼中愛我,像在信封上一樣。/ 什麽是家,這一點你是無法知道的。 / 但是有一天孩子又不知道,白天應該如何結束。/ 我不想再聽從你們的嘴裡說出來的那些壓抑的屁話。/ 我的舌頭比我還沉重。/ 我的愛像割過的草一樣滋長。/ 沒有目標的話,到處都是城市。/ 不幸攫住每個人的方式都不一樣。每個人必須自己去處理那些糾纏不清而惹人討厭的人、處理九命鳥、飲血者和液壓機械,必須一下子用力張開眼睛,然後用力閉起來。/ 誰愛了又離開,那是我們自己。/ 我們用口裡的話語就想用草叢里的雙腳一樣會蹂躪許多東西。但是用沉默亦如是。/ 我打開母親的信。在母親的腰痛之後接著寫著 / 今天當我談到愛時,草在傾聽。我的感覺是,這個字好像對自己就不誠實。
  •     在读,文字很精简很美,其中透露出的深刻需要慢慢体会
  •     穆勒創造了詩意化的集權環境,死亡、恐懼、自我的喪失沒有在語言暴力中獲得釋放,卻以一種更為曼妙的方式讓你不寒而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