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六讲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10061745
作者:王竞
页数:168页

作者简介

★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从纪录片的功能、题材选择,一直介绍到拍摄手法、规律

作者是近来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拍摄经验
★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纳努克》等影 史名作,又有当下争议热门《科尼2012》

图文并茂,介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特点,以及不同视点的叙述策略

从创作角度切入,具有实用性,语言亲切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电影史中精选重要作品论述不同类型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叙事策略、拍摄手法、制作技巧。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从实用角度考察各种创作手法,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为什么拍摄纪录片?
|纪录片的类型
|从素材到影片
|网络时代的影像
|成为公共影像的条件
|题材的选择
|文献价值
|罗伯特·弗拉哈迪
第二章 电影—眼睛
|我看,故我在
|伊文思的《雨》
|只有得体的方法,没有过时的方法
|观察类纪录片
|雷蒙·德巴东与《第十区法庭》
|理查德·利科克
|罗伯特·德鲁
|《初选》与“公平原则”,纪录片的“断奶”
|《椅子》和《总统诺言背后的危机》
|直接电影
|“危机结构”
|梅索斯兄弟
|技巧:手持摄影与“贴近原则”
|声音质量
|意外事件(或意外动作)
第三章 主人公纳努克
|纪录片与“人”
|找到你的“演员”
|时 间
|密闭的房子
|人物纪录片中的访谈
|让·鲁什和真实电影
|社会中的人
第四章 观 点
|影响世界的影像
|约翰·格里尔逊模式
|纪录片的战争
|全知视点
|《科尼2012》,影像即是权力
|对素材的重新组织
|《普通的法西斯》
|对权威视点的反思
|《夜与雾》
|作者论
|主题驱动的纪录片
|迈克尔·摩尔
|“坡上的作者”
第五章 心 像
第六章 迷 踪
|张丽玲“搬演”风波
|“搬演”或“重现”
|重现真实的风险
|纪录片与故事片
|“真实”是一个契约
|明天的纪录片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王 竞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主任、副教授。1966年生于江苏,1990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讲授《纪录片创作》《故事片创作》等课程。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涉足编剧、导演、制片、广告等多个领域。
主要纪录片作品:《爻》(入选2001年纽约独立电影节),《爱丁堡的天空》(2009年中英合拍),2008年参与创作《永恒之火 :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并任创作总监。主要故事片作品:《方便面时代》(第11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电视电影导演奖),《圣殿》(入选2005年意大利远东电影节、德国亚洲电影节、台北国际电影节),《一年到头》,《无形杀》(入选200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首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孩子那些事儿》(2010年戛纳电影节展映、2011年金鸡奖最佳编剧及最佳儿童片提名、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我是植物人》(201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影片提名),《万箭穿心》(2013年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大明劫》(2013年上映)。


 纪录片创作六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最近在读的这一本,是北影的教材,关于纪录片的。王竞是这本教材的作者,也是这个课程的教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导演,就是拍《万箭穿心》、《大明劫》的那一位。他的作品不止于此,还有不少长的短的影片。如你所知,坐而论和起而行是两码事。作为一位起而行的作者,王的方式直接,也真诚:“如果你对世界有话要说,那么你在读完本书的第一章后,就可以拿起机器拍摄了。”这是一位实践者会说的话,一以贯之,他在书中举例每到具体事件,总是生动的,有启发性的。但有趣的是,当他回归理论,又会画地为牢,反复理清基本概念。学院派到底不是只要实操的技校,在解决“怎么做”的实际问题之前,要厘清“是什么”、“做什么”之类的问题。一谈至此,王竞身为实践者的那种开放性就消失了,他会把素材和成片,私人和公共分开。这并不难以想象,在课堂上你需要画定边界,厘清概念,最终才会落在一个小而具体的拍摄上面去。作为一本教材,这样的界定当然有意义,但作为一个观众,其实不必在意什么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分野,因为它们本质上并无差别。无论是故事片或者是纪录片,都是被创作出来的。以往所谓的“真实”,其实究根掘底,其实也是一种虚构的真实。在王竞的纪录片制作中,会大面积的提到拍摄价值和题材选择,即便我们不深入到制作层面,也不难得出结论。纪录片的真实,来自于一种精心的虚构,他就像是一个骗局:不是他呈现了真实,而是他获取了你关于真实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建立可以是肤浅的,一个残忍的罪案影片,你要你加上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感受上的“残忍”就会被自然地放大了。观影者不会纠结于你的“改编”与“事实”的距离有多远。只要导演获得了观众关于“真实”的信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影的体验——即便这种“真实”距离真相很远。关于纪录片是什么,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的论述似乎至今仍然最有信服力。“文献性的、有文献价值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是一个较模糊的描述,但它却直指纪录片作为一种影片类型的核心。它不能被磨灭的是文献属性,而文献的产生与其他类型无差,都需要“创造性地处理”。纪录片更多的作为一个电影类型而存在,他有一些自我的特点,但与其他影片不存在质的区别。王竞老师的结论也是如此,在教材的末尾他又一次的重复了如上的观点:“优秀的纪录片从来不是靠真实去打动人,而是靠它本身特有的表现。”《纪录片创作六讲》是本教材,加之又是一个比较无趣的领域,这些特点都让这本书不容易“好看”。但这又确实不是一本“不易读”的教材。这书的易读是它来自课堂,并且忠于课堂。这让它更像一本包括大量实例和互动的课堂实录,而非严肃教材。当然了,正因此,本书行文也多自由散漫,有些观点甚至前后矛盾。关于纪录片的历史和发展,只有点到点的介绍,并无连成线的系统。但它如纪录片一般,也更易得到读者的信任吧。
  •     写成这样,已经很有水平了。就算不拍纪录片,了解一下纪录片的成片流程,发展历史,纪实观念的变迁也是很有益的。只不过看完一众指南类型的书籍以后,我发现“懒惰”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阻力,为什么脑海里的点子很多很多,就是懒得动!!!7天消除拖延症不是说做喜欢的事情就可以消除拖延症的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可当入门看啊 像我这种门外汉…
  •     看故事一样看完了,没什么难理解的,算是纪录片的入门书吧
  •     有趣
  •     非常好!
  •     拍纪录片和一般电影一样,且由于对真实性的限制,更需要通过时间的长度和材料的组织来呈现冲突或过程。斜坡球法则:这里的坡,相当于一个失去平衡的状态。一个人物的常态因为某种原因被打破了,就相当于球被放到坡上,从而具有了能量。(第51页)“坡上的作者”是指:如果说一个纪录片里有人物和危机事件就会很有效的吸引人,那么迈克尔摩尔就是把作者自己变成了那个斜坡上的球,作者成为了叙事的主体。(第113页)
  •     「纪录片」教材。
  •     有干货,颇真诚。
  •     简洁有力的 认真平稳的
  •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纪录片编辑室》,到后来喜欢《东方时空》。过去十年里对纪录片感触最大的,就是大学时候看了《天安men》,若干年后又看了反其的文章,讨论了拍摄的素材的取得渠道,和对采访人物剪辑上的意识导向加工。这本书很有意思,书面上讨论纪录片制作上编导和剪辑的方式,但是逻辑上让制作人反思你拍摄的叙事目的和具体表现。
  •     想要表达了就去拍
  •     基礎易讀的一本小書,常從一個概念入手討論範例並給出實戰建議,頗具實用性,但也造成理論建構不足。概述了紀錄片的歷史演變、種類及主要爭論。
  •     日常购书,王竞北影摄影系系主任,代表作《万箭穿心》、《大明劫》,他的书值得一看,深入浅出,POV的介绍,课上没讲的关于纪录片的创作概念和常识,一本书补齐了,京东才卖二十一,比一学期课便宜多了,五星力荐!!
  •     摄影系对纪录片还是重视不够,认识也弱~
  •     王老师的文字通俗易懂,书里面也没有像传统讲述纪录片的书籍一样“老生常谈”,反倒是提出了很多他个人的一些理解,片例举的也很典型很有意思,但基本都是外国影片。纪录片从素材的选择到成为有价值的题材最后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影片文中分析的很清楚,最后一章探讨了纪录片“真实”的问题从故事片与纪录片两个不同角度出发,简单易理解。当下纪录片戏剧性增强、信息量变大以及游戏化等特征定位很准确。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关于纪录片创作浅显易懂的书。
  •     小书一本,没啥意思,后面两章有些干货还,前面是真没啥意思。
  •     基础课
  •     作为面试一个纪录片导演都说不出的学生,我用这本书做着自我检讨
  •     很好读,口语化(基本就是讲课内容),从创作论角度来说算不错了,比国内的很多编导著作要实在。谬误应该也存在,我就看到了好几处,不过上课确实很难保证不会偶尔信口开河~~
  •     王竞老师就像在和我们对话一样,把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掏出来。非常受用。
  •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材,这本小书很难得地没有国内常见的教科书腔,也没有太多关于创作ABC的技术内容,而是把介绍重点放在纪录片发展史、纪录片创作要点和拍摄伦理等方面,因而使得本书跟作者王竞的那些电影作品一样,充满了人文色彩。很适合对于纪录片感兴趣的影迷和初级创作者一读。
  •     倒是有一些八卦可以看的
  •     作为一门课的讲稿,内容足够真诚和实用。
  •     可读
  •     侃侃而谈的专业作品。想到哪说到哪也还比较有意思、合格的普及读物。
  •     教会我基本的概念。
  •     还是感觉学术水平不够,技术又没怎么讲
  •     难得读到不说废话的电影教材,受益匪浅。
  •     对纪录片的发展和改变纪录片的导演有了一点认识。比如伊文思《雨》等。纪录片的。纪录片的功能:改变世界影像、战争的号召作用、对人的纪录、对权威观点的反思有了系统的了解。
  •     王竞老师豆瓣用得挺熟练的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中间部分重点讲了纪录片的四种类型:观察类(事件驱动),人物类(人物驱动),主题驱动类,作者电影(心像驱动)。头尾涉及纪录片的两个重大问题:为什么拍,何为真实。三个对立:直接电影 vs 真实电影,全知视点 vs 作者视点,格里菲斯式剪辑 vs 爱森斯坦式剪辑。偶尔带出的纪录片和电影史,纪录片拍摄技术(三个“千万”)和对当今电影界的评论也很有趣。
  •     喜欢这种讲授的方式,亲切又能把道理讲清楚。之前看过一本美国的讲纪录片创作过程指南,操作方面讲得特别清楚,可是不知为啥他讲得越清楚反而让人越不知道怎么尝试去做。
  •     对于门外汉而言是个不错的科普读物。无它
  •     内容上自然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但不是很习惯这种工具书上的脉络不够清晰,不利于记忆。
  •     深入浅出,好书。
  •     【补签】推荐。
  •     王竞教授一方面想保持本书作为北影摄影系教材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不想和其他老教授一样官腔行文,进而导致全书时而口水时而专业,穿插讲解纪录片史和学生创作法则也算有趣,但干货有限(我对贵校学生的选材也有些绝望),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多次大段引用了百度百科和豆瓣影评的野文,旁征博引,平易近人,开了眼界,细想十分佩服。
  •     真的有帮到我
  •     3.5 语言平实,一堂简练清晰的纪录片研究课。
  •     习惯总结的人理清文章脉络很费劲。能对纪录片有基本认知。
  •     看的第一本关于纪录片的书。写得深入浅出,让我对纪录片有些浅显的认识。不错。
  •     获益匪浅
  •     书出版的时候明显没有经过认真的校对,一些新闻已经过时,而措词上好像还是当下事件,还有几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内容还可以,算是有料
  •     非常口语化,像是课堂录音整理出来的笔记…结构比较松散,整理不出太多的知识点,但是例子丰富语言活泼,希望那些有用的东西能自然而然的内化到意识里去。作为入门读物确实可以,读起来没太大压力。
  •     不深入而潜出
  •     通读了这本书,作者对整个纪录片历史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对未来的纪录片发展有很新的见解。受益匪浅,敬佩!
  •     当作入门看看可以。
  •     张老师让看~( ̄∇ ̄)嘤~
  •     王老师讲的不错啊。
  •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錯,就是记笔记的时候感觉有点乱。
  •     说人话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