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64141486
作者:潘诺夫斯基
页数:143页

作者简介

欧文·潘诺夫斯基编著的《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在著名的威尔玛系列讲座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威尔玛讨论是为了纪念美国境内本笃教派创始人威尔玛而专门设立的系列讲座,以邀请著名学者到圣文森特学院举办专题讲座而闻名。《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中,作者一反当时历史学家划分历史时期让众学科彼此之间缺乏交集的做法,研究哥特时期建筑艺术与经院哲学之间同步关系。他将历史学家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所获得对关于历史分期的结论,与艺术史家所独立获得的关于艺术分期的结论放到一起研究,发现两者是完全同步调的,完全一致的。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引言





注释
插图

内容概要

【美国】欧文·潘诺夫斯基(1892—1968),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生前先后在柏林、幕尼黑、弗赖堡、汉堡等几所大学任职,自1935年开始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人文研究所从事研究,并在美国多所大学里举办讲座或授课。他是神像学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艺术方面的权威,也是荷兰与佛拉芒地区古籍插图方面的专家。


 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总体上,翻译质量很高,译笔流畅,可读性强,关键的语句附了原文。1、个别译名与国内的不一致,但不影响阅读,比如“迪卡儿”、“沙特尔”等。2、页44,有一处“ceteris paribus”,不知何故直接原文出之?3、插图有一个严重错误,图16亚眠主教堂与图15兰斯主教堂重复,当为编辑失误。
  •     潘诺夫斯基这本书中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唯名论和主体哲学建立的渊源关系。他的经院哲学和哥特式建筑之类比关系早有耳闻,也没特别让我震动。只是细节上描述教会成员如何和工匠、建筑师一起工作让人印象深刻。他也提到了一点工匠行会的雏形。我补充些背景知识,托马斯 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运用为教会介入世俗生活做了理论正名。11世纪开始教会开始了改革,所谓的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会的中央集权化,强化后的教会对世俗生活有更广泛的影响。教皇格列高利7世领导了这场运动,造成了神圣罗马皇帝(亨利4世)和教皇的长期冲突,主要表现在主教叙任权之争。因此所谓“教会和国家的斗争”这一描述基本是来自于教会改革后成为一支欧洲政治权力之后的事情了。奥古斯丁为柏拉图主义,强调二元论,而阿奎那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就是对二元论的克服,他强调了上帝到世俗的一元关系, 强调了世俗隶属于宗教,统合认知和信仰。 阿奎那之后马上出来了“批判的唯名论”,唯名论反对共相的实体性,认为概念只是名,无实体,实体是单个的个体。而这又伴随着经验主义,客观的物只有通过感官系统才可以被认识,那么从感官来的东西如何上升到理性呢?概念如何是通过被感受物和感受器官的综合,然后才升华为抽象知识,那么如何才可能确定什么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呢? 因此唯名论其实是对上帝到世俗,彼岸到此岸的阿奎那主义的再切割,也切开了认知和信仰的统合。 这个思潮的基础就是主观主义,个人视角。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在这个脉络上。而潘诺夫斯基描述的透视的发明也处于这样的一个脉络。 西方哲学中认识论的转折可以说来自于此。 在艺术上如同潘氏说的,空间和时间就被导入到这样的一个主体视角呈现中去了。 中世纪图像的无时间性和无空间性就此被改变,孕育了文艺复兴的萌芽。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文字部分与图片分离翻起来好麻烦。
  •     一直想找哥特与经院哲学关系的书,这本不能更棒!必须入手啊!
  •     路易斯・格罗德茨基的《哥特建筑》提到这本书。
  •     打脸来的太迅速||并不是真的想读我就是表达一下我不想活的心情
  •     扣掉的一星扣在历史决定论上,很容易误读为哥特建筑完全由经院哲学来决定。中文版把一篇关于圣丹尼修道院的文章省掉后就缺失了对于哥特建筑最初的解读。
  •     书很好,简短有力,思想脉络、物质基础、具体事列讲来有条不紊。翻译很好,译者序言写的也很好。
  •     98、99页,兰斯主教教堂和亚眠主教教堂的图重了。经院哲学特点与原则,及与之相对应的哥特建筑特点。建筑元素相互之间的认知。经院式哲学与哥特建筑的对应关系阐述得清晰,如何有意识地应用,却相对不那么明了。第一遍没读透彻,只好不打分。
  •     图片和注释全都甩在后头翻阅起来太麻烦了……图15和图16重复用了兰斯教堂的图片,这错误看的我好纠结……
  •     首先提出并阐释一个学科之间存在一种有交点的平行关系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铺垫阿奎纳的神学大全所给出的逻辑性条理性的影响以及其对经院哲学系统,由宗教系统影响着的艺术界规制演变,后两章专注哥特建筑飞拱扶壁柱体玫瑰窗等细部的建筑变化,略有繁赘,但总体翻译流畅的,就是偏好喜欢因果倒置(外图15,16重复)
  •     今日做罗马式到哥特式转变,专门拿出来重读,很有感触
  •     凭原著选读霍布斯第一讲里唯名论、透视法与格式塔心理学的例子,我相信,农叔一定读过这本书。
  •     大家功底就是不同。薄薄一册,将哥特建筑后面的经院哲学思维逻辑讲得十分透彻。
  •     典范之作
  •     哥特建筑样式背后的意义或者说要表达的想法
  •     段位太高,我空间思维太差。。。
  •     超级学术!
  •     信而有徵。
  •     讲建筑居多
  •     觉得这种经典已经不用评论了。译者其实也还不错,除了各种没有依据一般规范的人名。
  •     多么难啃
  •     慧慧眼识书 虽然对咱来说 读起来有些难 不过是可以读完一段就感觉上一个台阶的好书
  •     介绍了经院哲学的理念变化如何通过建筑的变化而展现出影响力,有趣的论文。
  •     论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在指导思想、运作形式、推进节奏各个方面既平行又交叉的神同步。
  •     因为有足够学养,所以从理论上看来难以操作的时代精神的研究在潘氏这里可以十分可信啊。就能看懂的部分: 宣讲信仰与建筑的清晰透明; 哲学以及教堂结构上的层次排列; 修辞和真理的统一,等等。
  •     薄却很好看的一本小册子。把两个平行的学术领域进行并列比较,分析了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在构造组织方法上的相似性——“为了清晰而清晰”的原则。
  •     神奇的一本小书。让我感到很多事情是共通的。其实不必执着于经院哲学到底是什么,而只要能有一点点体会到,事物中清晰的层级与处理的方法,并且客观承认它只是一种而不是全部 就好。
  •     ><
  •     翻译的一般,解决了个问题
  •     翻译还比较流畅,可读。
  •     这书真的要先了解很多哲学知识才能更看得懂。写博士论文初期粗略看过一遍,当时并没觉得怎么样。等论文写了大半,积累了一些再来看,才发觉真的很有货。梳理了中世纪的哲学脉络,从托马斯·阿奎那到神秘主义和唯名论,发展出的主观主义。还有经院哲学中要求逻辑清晰地解释信仰如何影响学术(通过章节分段组织文章逻辑)、艺术(音乐、雕塑故事条理性)、建筑(鼎盛时期哥特建筑的透明性)等。
  •     有点意思。将经院哲学的叙述方式、逻辑推演、成文习惯与哥特建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对应起来,尤其是作者谈到哲学体系著作的写作方式无一不是围绕题目,然后将详细论述划分部分,在每一个部分继续划分下去,以此类推的组织结构是在经院哲学兴起之后才出现的,而这种方式的改变对当时建筑思维的改变也起到作用。所以,其实,几乎所有现象背后都是人为因素的作用,关系到“运作方式”,这个行为模式就会牵涉到不同类别的人群、职业等,“建筑师总是与雕塑家、玻璃工艺师、木雕匠人等各种工匠艺人有着密切合作的关系,对于这些艺人的作品也随时随地地进行了解和研究”,作为建筑师“他在组织建筑工程的过程中,能够加以直接应用的是经院哲学里的那些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整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恰是这种“运作方式”,人物理路,这是核心
  •     经院哲学两大原则:1,宣讲明白;2,折中,妥协
  •     Panofsky的立论是,与前代相比,思维及叙述方式、写作结构之于经院哲学可以跟构件样式、空间表现之于盛期哥特建筑高度耦合。他在谈异质同构的问题,并更进一步指出,这个同构是有因果关系的,不是偶然。在主论点之外,Panofsky涉及了主教或修院长与建筑师之间的commission关系、中世纪的教育与行业、哥特教堂的形式分析、结构受力与结构理性,等等。扣一星是因为术语翻译有待商榷。
  •     2015.4
  •     哥特建筑的术语翻译真是一场噩梦。编辑就是吃干饭的
  •     翻译不错,但是编辑太傻逼了,完全对不起原作。连左右两张图一样都看不出?还是东大出版的,呵呵。
  •     很好看。需要耐心和知识背景,不然读的过程只是被作者牵着走。收益很大
  •     很有启发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部分
  •     论证的很精细,但是对于建筑盲来说,段位太高了些。
  •     涨知识了
  •     翻译不装逼。文本看着看着说服不了自己
  •     译得中规中矩
  •     之前读不懂、最近发现能读懂了,开心。以及内容是很好,但是以一篇论文的长度出了一本书来讲价格太贵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