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家宅》书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08641942
作者:苏静 等编著
页数:184页

身心舒适的居心地

在干净舒适的榻榻米上席地而坐,拉开纸扇门就能望得见远处的蓝天白云与高山积雪,飘雪的冬日一家人围坐在地炉边吃寿司……我们时常在日本的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可能是出于对这样温暖场景的向往,我一直都对日本的民居抱着无限的好奇。于是,这本《知日•家宅》自然成了我的心头好。曾经看过一篇关于空间与心理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大意是讲狭小的空间可激化家庭人员的矛盾,不过想必这个问题在日本会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毕竟日本人对空间的利用令人佩服。以前就非常喜欢看日本的一档叫作“全能改造王”的节目,老旧的家宅由于家庭人员的增加、年久失修、采光不佳等问题而不得不翻修改造。经过设计师的改良,最后改造出的家宅往往令我瞠目结舌——空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每位家庭成员都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在《知日•家宅》中看到了相似的案例。想必,日本家宅定是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位居住者的感受。家之于许多人来说是温暖的象征,家宅更是让人取暖的地方,无论之于身体还是心灵,在日本的家宅中我看到了这一点。也许我们无法像日本人一样拥有私有的土地,但我们可以打造自己的“居心地”。东孝光的塔之家、无印良品之家、狭小住宅、合掌造民居……《知日•家宅》确实又一次刷新了我对日本民居的观念。So,不得不写篇长评赞一下。

惊艳的讲究

将就不讲究,已经是卢瑟儿的一个特征了。咱作为工资输给民工的知识分子,势必要在作天作地作出爽劲的大道上一路狂奔,在对生活的细致讲究中探讨出无限乐趣。这是我看的《知日》系列第一本书,封面两字拼成了“智”。早在疯狂追日剧的年纪,就爱上了里面狭窄干净的街道,满眼青翠的绿化,电线杆、花圃、围墙、庭院、走廊、拉门……喜欢《最完美的离婚》里那逼仄的房间里井井有条的布控,似乎没有转圜余地了仍有书架、盆栽,也不耽误男主女主在里面吵架、谈判、恩爱,两只肥猫咪不停卖萌。喜欢《相棒》里每一集开头对东京街头白天和夜景的空拍,湛蓝天空笼罩下鳞次栉比的房屋,和地上无数颗星汇聚成的烟火般的盛景,让人印象太深刻了。因为喜欢日本的建筑,喜欢日本的街景,还特地买了明信片,贴了一墙,每天看书就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小宇宙里,自个儿美,哼。这本书介绍了日本古民居、移动房屋、单身公寓、旧团地(相当于贵国的干部楼)、新锐设计、MUJI风等类型的设计,采访了一些牛气的设计师,让我感叹设计真的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改变人际关系的。让我格外动容和认同的是一篇采访里讲到“真善美”分别就是“自然的和谐”、“人的和谐”和“生命的和谐”,而东亚文化里最尊崇的神就是自然,这或许也是中国道家讲的“天人合一”吧。凭着这样追求建筑设计的初心,不忘房屋是为了人的生活服务的,才能贡献出让世界经验的有家的温暖的设计吧。我相信,未来中国的房屋也会走日本这样发展的路,舍弃奢华大而不当的装修,往朴素、实用、和谐的方向走,而对房屋的占有方式也会更多元,例如朋友共同持有一套房屋这样的方式肯定会出现。

日本的房子《知日 家宅》

日本的房子《知日 家宅》 看过好几期《知日》了,这一期的内容我最喜欢,讲的是日本的房子。刚一打开就挺震撼,这一期的折页内容是日本住宅的演变历史,背面是关于住宅的各种统计图表,做这个得下功夫,知日这一点做得很专业。一本杂志能够把内容挖掘得如此深入,佩服佩服。书里面特邀了一系列建筑师作为联席主编,阵容庞大,书里,从古至今,虽然不是系统的日本建筑史,但是里面却是一颗一颗闪光的珠子,让你感觉很精彩。看看日本古代的房子,虽然名称和我们中国的不同,不过也是那几种,硬山、庑殿、歇山只是叫法不同。在一个又一个众多的专题中,第一个吸引我的就是“军舰岛”,以前听说过,但是没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这次看到了大量的照片和详细的介绍。长四百八十米宽一百六十米,也就是一个军舰那么大,和我们的体育场差不多的小岛上,竟然盖了那么多楼,住了五千多人,人口密度超过东京八倍,成为日本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现在人去楼空,满目凄凉,也许当中国人口走向下坡路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死城吧。还有那个五颜六色好像幼儿园的对抗死亡之家,其实就是新奇一些,说到可以对抗死亡,实在是不着边际。那个占地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塔之家”真是小巧玲珑,还有那个钻石之家,就那么点大小,太袖珍了,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中可见日本居住用地的匮乏,在螺蛳壳里面一样可以做一个道场。刚开始看着本书就让我想起了无印良品的《家》系列,感觉很有共同之处,果然看到一半无印良品登场了,真没想到无印良品竟然还卖房子,这里面介绍了无印良品出售的三种住宅,当然不包括地皮花园外部线路和室内的家具。三个住宅分别是“木之家”、“窗之家”、“清晨之家”都各具特色,还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无印良品的社区。这一点就无法在中国推广了,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地是国有的,你只可以买上面盖好的房子,却无权买地,所以想自己建房子,在农村还有可能,在城市,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后面还有里面带大树的房子、全开放的房子、谷仓一样的房子……真是五花八门啊!在日本你买了地,只要符合规划,你想盖成什么样就可以盖成什么样,太有个性了。书里面还有房屋翻新,还有住房使用年限的各国对比,还有日本建筑杂志的介绍,真是关于日本住宅的大全了。不错,我喜欢。

家宅中的科学

对住宅建筑并不知晓太多,所见住宅也多是中国式的盒子建筑,或者农村的房屋建筑。别致一些的,大都没有什么印象。这本《知日家宅》拿在手中的时候,确有打开眼界之感,原来住宅可以这样设计!中国式豪宅,奢华,大得可以跑火车,住在那里感觉一定有异常的满足感,不过这是富翁们的产物,我们是住不起的,饱眼福而已。那是不是舒适的住宅一定要奢华的?不,你看日本的建筑,小巧,防震,在有限的空间里,设计师们能设计出那么贴切的住宅,而且尽可能地将所有空间充分利用,并保证住着舒适,同时他们讲究的是房屋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不得不佩服日本设计师的巧妙与独特。九位设计师谈日本家宅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家宅的优势,他们欣赏的日本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建筑各具特色,尤其是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有的住宅限制高度,甚至连影子的长度都要规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设计建筑家宅,有难度,但有乐趣。设计出来的家宅也各具特色。因为日本只要买了地,就属于你个人的,房屋设计随心所欲,只要自己喜欢就好。本书中还有一处建筑惹人注目,那就是端岛,仅有6.3公顷的土地,在1962年岛上竟然居住5267人,人口密度是当时东京特区的9倍。在1974年4月,日本政府开始关闭全国各地煤矿,端岛也随之凋敝,岛上居民悉数迁出,留下一座空荡荡的住宅残骸和过往生活的痕迹,端岛成为被遗弃的孤城。这是二战期间,日本掳掠无数中国人、韩国人,他们被迫上岛,成为劳工。一座孤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也成为日本建筑中不可多见的住宅。各式各样的住宅让我们耳目一新,塔之家,只有6坪,约20平方米的建筑用地上,东校光用清水混凝土建起来地下1层,地上5层的塔装住宅,前卫的造型设计令它成为建筑史上的名宅。无常的生存,移动的家。电车住宅,方丈庵,0元住宅,川合建二宅,窗之家……每一个住宅都是独特的。为了住起来舒适,他们连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存放都设计得不占空间,卧室白天收起榻榻米,就成为客厅,一室两用,打开房门,与自然的巧妙结合,让居住显得更为别致。关于知日的书,我只看了这一本,在这方面的确长了很多知识,填补一些知识欠缺。如果还有知日系列,我还想继续拥有。

《知日•家宅》:建筑学的原理

关于日本,我们有太多不解了。比方说与这本书有关的是,他们是怎样将一亿多人口,塞进不足4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1/26的小岛里呢?这期《知日》“家宅”特辑,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原理:以人为本我对建筑学了解不多,仅限于了解从事它的人“负责指导工人怎样盖房子”,很技术的工种。但实际上,卓越的建筑师应该被成为艺术家。这便合乎工匠与艺人的差别了。匠人必然是熟练的,但他与艺人相比,总有一点些微的差异。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建筑学原理》,同样是与建筑有关联的作品。在一家建筑公司担任建筑设计师的男主角,某日接到一份新的房屋设计工程,委托人竟是自己学生时代的梦中情人。两人相识于多年前大学的建筑学概论课堂上,男主角对这个来旁听的音乐系的女生一见钟情。两人在每日的相处间日渐亲密起来。只是当时年轻害羞生涩,始终无法合适的表达出自己的爱意,最终使这段美好的初恋无疾而终。初恋再重逢的戏码上演,心情总要大于结果。而作品中关于老街的思念,对于设计新居“一定要和老房子一样”的要求,那么苛刻却又入情入理。宅,终究是人来住的。需要便利,需要实际,更要关照情感。“比起便利,我们选择优越”书中刊登的由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完成的“住吉的长屋”,是我最喜欢的建筑。住吉的长屋建筑面积大约14坪,凝聚了安藤忠雄惯用的清水混凝土、铁玻璃、木材和石条。看似对称的平行中有着曲折的曲线,留设出的室外中庭将四季变化引导 至生活空间。封闭的长方体均等分为三段后所形成的中庭扩大了生活领域。设计必须经过中庭才可到达起居室并由中庭来连接四周的空间,还原了住宅生活情趣。在后面的“访谈时间”,当安腾被问及“住在这样的屋子里,下雨天如果不打伞连卫生间都去不了”时,安藤说,“也许会有不便,却能和自然更亲近”、“比起便利,我们选择优越”。这也许正是匠人与艺人的又一点不同了。当我们身边充斥着、栖身在钢筋混凝土堆积而成的方形盒子时,获得便利,牺牲的不只有美感,还有体会生命与自然魅力的可能吧。开拓者永远热衷扬帆当我们把房价、地角看作是评价建筑好坏的标准时,我们省略掉的,恰恰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戏码。生命是一段传奇,而不是虚荣的附庸。生命的历程永远是有限的。但鉴于它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你不应该把平淡地追逐利欲,作为唯一的目的。“开拓者永远热衷扬帆”,去征服下一个可能。你终究没办法活得长生,“一句诗的寿命都要比你的命长久。”但诗的力量蕴藏在心灵的真实之中,建筑亦然。住得真实,活出美丽。

也许这也将是中国······

作为一个刚刚外建史结课的同学,我想对老师授课的知识量发出一声感慨:你讲的课弱爆了你父母知道吗?知日讲的很专业客观,比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多。由于亚马逊kindle版的实在超出了预算,所以google了免费的,看的时候偶尔会卡,也许是对我盗版的惩罚,我发誓,假如日后自己能挣着钱我一定会买个正版的。早期日本住宅其实比中国的寒颤,因为它在明治维新之前都是对天朝比较崇拜的。所以日本建筑真正不同于中国的家宅就是明治维新后。其实日本的这些家宅文化中国古已有之,毕竟5000多年的文化的,该想到的早都被想到了,只是我们没有像日本那样将西方的先进的思想与技术融合的那么好。也许和国家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书中描述的日本青年的生活空间,虽小但实用,我心向往之。知日家宅使我了解到了与我们最接近而又最神秘的邻国的生活历史的片段,他们对住宅的认识,目前的住宅情况;更令我吃惊的是日本居然把房子有多少套都算出来了,房子也有了身份有了尊严,可见他们对家宅的重视程度,对生活的认真。当然,师夷长技以制夷,应该敬重日本的住宅文化,而且也要考虑怎么把如今压得中国少年少女们抬不起头的住房问题给它解决了。那些疯狂到以为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够真的改变世界。——Steve·Jobs

无地无宅 何以为家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当代中国人的九大欲望》,排第一位的是发大财,紧随其后的就是买大房子。其实中国自古有“安居乐业”、“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之说,有房有地才有了根,用“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一个人的一无所有。在外挣了钱发了财衣锦还乡头等大事就是置地盖大宅子。只有居住安定,才能快乐生活做事。居不安则业不乐,这也是国人感到幸福感低的原因之一。房子是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牵扯到国计民生问题,更绑架了国家经济命脉。《知日》杂志的编辑们可能对此也是深有感触,专门做了一期家宅专辑,在前言里就感叹中国房价之高涨幅之大,本期所选文章都围绕日本民居做文章,介绍了日本家宅建筑方面的历史沿革、理念变化、风格特色,更主要的是讲述了日本人的家宅观,让人看到两国之间的差别。日本土地私有制,买下来就是永久所有权,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土地都是私有,只有中国还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比如朝鲜、古巴、越南、老挝是土地国有。其实土地的所有制形式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心态,自己的土地自然珍惜使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用心设计用心造房子,所以才有各种特色、风格的房子。公有制土地不是自己的,就会滥用乱用,不用心不上心,所以造出的都是毫无生气的钢筋混凝土石屎森林。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盖楼面积小、紧凑、低矮,讲求设计,精巧、实用、设施齐全,日本讲求建筑质量,建筑业可以造房子像汽车一样工业化生产,坚固、防震、环保、安全。安藤忠雄设计的六甲集合住宅(类似我们的安居房)建筑在60度的坡面上,10年之后经历阪神大地震仍安然无恙,可见其质量之高。中国只有开发商、建筑商,没有建筑师。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开发商、建筑商层层外包,建房子追求“高大上”,表面上楼层高、面积大、豪华上档次,其实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实际上无良建筑商为求低成本、高利润,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随处可见,视人命安全如草芥。汶川大地震中几乎90%的建筑包括学校都成了废墟,唯一一间完好无损的学校是刘汉希望小学,因为是汉龙集团出资并亲自监督建造的。中国古代的建筑达到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那时候给皇帝、官、富商建房子谁敢偷工减料,就是现在也是,豆腐渣工程都是给老百姓和坑公家钱的项目),日本的古建筑大部分是学习中国唐代建筑风格,但是现代建筑我们已经被他们远远抛在后面,日本建筑设计师人才济济,国际知名的也为数不少,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矶崎新……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人才匮乏,甚至连个撑得住台面的建筑师都拿不出来,很多项目都只能请洋设计师(东洋西洋都有),比如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艺术中心的设计者是安藤忠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音乐厅、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九间堂别墅的设计者是矶崎新,奥运主会场鸟巢的设计师是瑞士的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央视大厦“大裤衩”的设计师是荷兰的库哈斯,美国《时代》周刊评价其为“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据说设计师这个“情色”设计本身就是在戏弄中国人,真让国人蒙羞。至于那些像苏州的“秋裤大楼”、杭州的比基尼大厦、沈阳的方圆大厦……的雷人设计,真是亮瞎了人眼,领导们的审美口味真让我等草民难以理解啊。谈到古建筑保护我更是无言以对,日本江户东京建物园,百年前的老房子保护如新,让我想起恩平那几千座在风雨中飘摇的碉楼,很多都已经破烂不堪;日本人把废弃的军舰岛废墟都当成宝贝去申遗,我们却把几百年历史的古迹推倒(也许是我们的古迹太多所以不懂得珍惜),历史、文化什么的都抵不过开发商的利益。我们在保护古建筑方面乏善可陈,在破坏方面确成绩斐然。全国性的拆迁改造工程成为世界创举,民间戏言原来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拆那”,有人称中国就是个大工地,不管是历史古迹也好,拆!不管是私人物业也罢,拆!就这样拆出了个新中国(解放后就开始了),二战末期,盟军飞机轰炸日本,是梁思成圈出京都和奈良作为建筑保护地,这两座城市的古建筑才未毁于战火。而他为了保护北京城不被新中国拆光奔走呼号,最终老北京还是未能幸免。更不用说那些在拆四旧、文革中毁损的无数历史文物建筑了。我去过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那些石像大部分都是毁于解放后的历届运动,这帮败家子。在首篇《家宅的9人印象》文中王昀说“住宅就像是衣服”,让人想起“老婆如衣服”的论调,两者一样的不恰当,衣服再怎么高档也不能和房子、老婆同日而语。普通人再怎么不富裕,一年四季十套八套衣服还是有的,房子、老婆怎么可能像挑衣服一样随意。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住宅如衣服,衣服是必需品,人不能不穿衣服不能“光”着,那没有住房不就等于没穿衣服,所以房子就成了刚需。所以高房价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结。一方面房子现在是体现贫富差距的最明显标志,国人目前已经形成无地无宅就不算是家的观念,房子是刚需,男人要娶老婆,如果没有房子,基本上女方家里是不会同意的,面子是一方面原因,某种程度上说你连个房子都挣不上(家里有也行),证明“实力”不行啊,所以房价再高想办法贷款也要买。其实不买房就要租房,钱不是给银行赚就是给房东赚。都筑响一专访《自己生活的宇宙》里说:媒体将“人们无法得到的东西展现给大众,煽动大众的焦躁感和饥饿感,并将其与消费相结合。”媒体或房地产商是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但把房地产泡沫的责任全推到他们身上就错了,他们最多算帮凶,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已。房价高,中国的土地财政政策才是罪魁祸首。房子的价格里地价占1/3,政府机关层层审批各种税费占1/3,其余建筑成本、营销费用、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利润占1/3,那一个个地王让地方政府经办官员赚个盘满钵满,实质是最终消费者血汗钱被榨干。中国土地国有,体制内就可以免费或低价享受,老百姓则要自己花高价钱买,而且消费者买的只是使用权,还只有70年期限。房价不断上涨,让人看到了赚钱效应,炒房者给房价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也是因素之一。说实话我也是投资房产的受益者,这些年,工资只能保障日常生活,股票能不亏赚点零花钱已经不错了,只有房产投资算赚了点钱。最近房价涨得过快,心里感到不踏实,觉得房价已远远超出房子的价值,中国房产向何处去政府都想不清楚,更不知所措,国五条国九条都没用,老百姓更如雾里看花,所以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出手获利了结,落袋为安。说到底我对中国的土地政策、房地产的未来没信心。日本早已经存在房屋过剩的现象,据日本公开数据公布日本住宅有5760万户,其中独门独户的住宅有2745万户(将近一半),而日本总家庭数为5000万户,也就是说即使每户一套(还没算有很多人没房是租房住的)也有756万户住宅是空房,空置率大约13%。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是地方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空置的房子越来越多,而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集中,房价高企,很多人要贷款几十年才能买房,所以有了“反正都要付房租,不过是付给房东还是付给银行的区别而已”,所以买房的人减少,据预测,十几年后到2040年,日本住宅的43%都将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屋。还有一个原因,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无常的生存环境,自古以来日本人对于持有住宅的意识就不是特别高,2011年3.11日本发生地震海啸,近13万户房屋全毁,26.6万户半毁,也减低了日本人买房的欲望,如果把所以的财富都投在房子上,一旦遭遇灾害岂不一无所有。未来的中国会不会也是这样?我觉得完全有可能。目前中国空置房率是多少没有官方数据,各方说法不一,从5%~25%的数据都有,2010年中国电力部门有数据显示半年内电表读数为零(基本可认定无人居住)的房屋有6450万套(不管是出租还是自住,只要有人住都可以不算空置),2013年说是6800万套空置(我们的空置房比整个日本的房子都多1000万套,什么概念啊!);虽然官方不承认这个数据,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觉得这个数据比较靠谱。再说随着独生子女几代人的长大成人,一对年轻夫妻有两套甚至几套房的情况将越来越多,城镇化建设也使农村空置房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盲目开发也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房产浪费,鄂尔多斯鬼城就是典型。房地产过度开发导致房屋过剩,但是我觉得房价并不会因此下跌多少。因为卖地收入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房价不涨了房地产商没钱赚不去搞新项目(包括拆迁拆旧建新也是新项目),让政府卖不出地没收入怎么可能?再说执政者放言要实现2020年工资收入翻番的目标,采用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是必然的手段之一,不可能其他物价都涨房价下跌;再说房地产会带动国民经济多少产业,房地产一垮整个国家经济就是雪崩一样,所以这次改革基本没有再提房产价格问题,实在是不敢动。虽然现在也在通过高铁、汽车、4G、物联网、智能装备、北斗导航这些新项目拉动,不把整个经济放在房地产一个篮子里, 但是这些项目的总和加起来也抵不上房地产的一小角。《知日》的编辑们做这期杂志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讨论建筑学与建筑本身,他们只是出于对中国房产畸形高热现状的担忧,参照一下邻国的住宅(基本没有涉猎其他特色建筑)历史发展状况,提醒国人不要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给中国房地产热吹吹风降降温,同时也是通过对日本房地产的介绍向国人展示日本的民居建筑、家宅理念,希望对中国建筑界同行与国人有所启发。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土地、房子是牵涉到每一个家庭每个人的大事,只有老百姓把自己的小家安顿好,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社会自然和谐,国家自然和谐,维稳费都省不少,国外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太多了,对别人那么简单的事,怎么到我们这儿就这么难呢?答案在风中飘扬,你懂的。

由封面和前言引发的对于家宅的兴趣

家宅,其实就是讲日本人住的房子,从这样一个小切口进入来展示一个岛国,在资源那么匮乏的情况下是如何居住的,都有着什么样的形态。多是建筑方面的内容,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因为很多都只是看看而已,不能有深入的理解。可是封面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以至于在忍不住放入购物车,就算是当做收藏也好吧。翻看前言,倒是改变了之前只是收藏的想法。主编用简短的几段文字勾起了我看下去的欲望。他在前言中提到关于自己曾经打算在帝都买房的经历,用两百万的巨资搜索能买的房子,发现很少,这还是五年前,现在就更不用说了,这一点估计戳中了许多生活在帝都的人的某根神经,当然也包括我。没有家,没有一个固定的可以挡风遮雨的地方。多少让人有些沮丧。老家的房子面临拆迁,原来可以用来建房子的宅基地都不属于我们家了。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土地都是私有的,除了中国。有钱的人可以住一套,备一套房子,然后再买一套房子投资,而普通老百姓要为一套房子折腾一辈子。由于日本土地面积很小,而且经常有地震发生,所以他们的房子也很有特色。首先对于空间的利用极其高效,比如说胶囊旅社,集合住宅等,其次防震效果很好,我们国家类似四川那边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需要多学习一下别人才是。同时,他们也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颇有建树,京都的古建筑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每个人的视角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你会在书里看到什么,只有你看过了才知道吧!

回归

建筑设计回归天然。天房合一,出门便是自然的怀抱,满眼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静谧的街道。 房屋材料回归原始的、自然的木质。装修回归到简约而不简单,满足生活各种需要。吃饭,读书,聚会,天伦之乐。精神回归节约、环保。感觉回归感官的触感,心的感受、手摸上去的质感,同自然共处的天然感。人回归简朴,像人从热血青年一路走到耄耋之年,生活简单但极其讲究。中国像是在讲排场的少年阶段,相比成熟稳重的中年,显得空洞、攀比,重视别人的评价与羡慕,重形式而忽略内容与个人需要。

从租赁宇宙到无印良品

提到日式的建筑风格,首先想到的是《一公升的眼泪》和《绝对彼氏》,我看过仅此两部日剧,想来不能算是日本迷,但对《知日》情有独钟,大概也可以对日本文化的缺失略作一些弥补。我从来没觉得日本的建筑有什么可大作文章的,无非就是木质结构加榻榻米,人们干嘛都总得跪着,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好奇日本人怎么就不觉得累。而后我抱着怀疑的态度看了《知日·家宅》,风格还是我一直喜欢的,尤其是封面很具诱惑力,但最令我印象深的,还是日式建筑风格从租赁宇宙道无印良品的两个极端。从绚丽多彩纷繁复杂,到极简极约现代主义,突然蹦入我脑海中的是:极端既是美。就像某人说:小既是美。都具有大于等于一半的排他性,令人神往。所以就要可以地走极端?也许,极端代表着一种独特,无论是建筑风格也好,还是别的什么,只有独特才能被注意到,而后被记住。所以想要脱颖而出,你必须要特立独行,想要特立独行,难免就要剑走偏锋,而后的结果,就是极端。当然,《家宅》中还有介绍各式各样的日式建筑家居风格,但就如《知日·断舍离》曾督促我清理杂乱无章的人生,我期许着通过更多的《知日》学到日本文化无穷的智慧,开启我对更多人事的清醒思考。

建筑师(日本篇)

知日系列开始越来越符合我的理想标准,每个主题的总结和内容罗列全面而到位。MUJI的样本间简直是日本极简文化的代表,很久很久前就在豆瓣上Down过木之家,窗之家,清晨之家的效果图,甚至以此作为老家装修的参考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04213368/致那些我中意的艺术家:安藤忠雄(直岛美术馆)隈研吾(根津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黑川纪章(Republic plaza)黑川雅之东利惠山下保博柳泽究塚本由晴、贝岛桃代藤本壮介前田圭介栗原健太郎、岩月美穗大治将典石上纯也荒川修作(三鹰天命反转住宅In memory of Helen keller)东京都三鹰市大泽2-2-8MUJI木之家-难波和彦窗之家-隈研吾清晨之家-川元邦夫

建筑艺术的视觉盛宴

本期的家宅这一主题我非常喜欢,涉及日本的古民家、上个世纪的公寓、老房子、动画场景原型、被认可为世界遗产的古村落以及日本知名建筑师如安藤忠雄、隈研吾、东孝光及其代表作品等。真是一场建筑艺术的视觉盛宴!当然也是一次近距离了解日本人起居生活的家宅盛典。以绘探访古民家。古民家其实就是民居,如果你还记得曾发行过一套中国民居的邮票话,那么可以认为日本的古民家就是中国的民居。不过,在古民家的说法里,要特别注意三个要素:民家的屋顶形状、造型和隔间。民家的屋顶形状:切妻造(人字形)、寄栋造(屋顶连在一起)、入母屋造(屋顶像阁楼一样)。收集、移筑、复原民居类的博物馆在日本称作民家园。这期里分享了信越地区(日本中部)的古民家园,有江向家、山田家、野园家、山下家、佐佐木家等。看这些古宅图片,让我想重玩《太阁立志传》观察一下那里面的房子造型:)。日本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另三个是:法隆寺、姬路城、古都京都):白川乡。30个关键字,30个角度了解这个如同冬日里的童话国度:地炉、八幡神社、三灵山、浊酒祭、秋田祭、金缕梅嫩枝(在绳文时代还没有麻绳的时候,用于捆绑木制构件)、早乙女(作传统耕作打扮的女子,典型的草帽、竹筐、蓝底碎花外褂)等。白川乡最有名的特征物是合掌式建筑(人字形,如人双手手掌相合的形状)。寻访旧宅时,看到许多《千与千寻》中的场景原型,非常亲切。看板、外墙、钱汤、电车、居酒屋造型,让人感叹,艺术来源于生活,更创造梦幻的虚拟世界。6平的名宅东孝光的“塔之家”。若是给你6平大小的面积,你会接受把家安在这里吗?你将如何布置?看东孝光的6层“塔之家”(地下一层,地上5层)叹为观止,狭窄之地被逼出来的创意。来自钻石的设计灵感,空间的合理运用、功能区的设置、色彩的搭配等等,都展现了日本“狭小住宅”的设计理念:“日本地价很高,越接近城市中心,能够保有的就只有极为狭小的土地了。在这块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拥有空间,为了将空间最大化,就必须考虑新的结构与构造方法。”生活创造家无印良品的展示,比较素静,个人觉得一般般,比较像工作间,不像是家。十人十色的住宅专访隈研吾。当我们还在看作者1985年的著作《十宅论》时,这本《住宅本色》什么时候出版?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镂空的中庭也比较狭窄,像面壁思过。前田圭介的“巢”蛮森林,蛮自然,可是有个疑问:安全性能保证么?太多的露天,穿堂而过的树木,“巢”是三母女住,如何保证安全,如何保证走夜路或玩耍时不从二楼没遮挡的台板上掉下去?其他一些《比起合理的人生,更想要过美丽的人生----黑川雅之》的专访、日和手贴、日本建筑类杂志、食与眠中的慢生活等等也都非常有意思。


 知日·家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