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加索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64165626
作者:[美]格特鲁德·斯泰因
页数:160页

作者简介

《论毕加索》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对从1900年至1937年间她所认识的毕加索的记录,形式上可被归为长篇散文的范畴。书中记述了包括毕加索的部分生平、作者与毕加索的交往经历、对毕加索作品的分析及感受等在内的诸多内容。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得这部书既不能被划定为体例严谨的学术著作,也不能被视为斯泰因对毕加索的私人回忆。从形式上看,斯泰因在书中仍在进行着某种文学试验,虽然这种企图还不致令读者感到不知所云,但其文本的先锋性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书籍目录

译者序 1-15
论毕加索 17-150
后记 151-154
*图版 67-118

内容概要

作者
格特鲁德 · 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2.3~1946.7.27),美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艺术品收藏家与批评家,作品有《三种人生》《美国人的成长》《爱丽丝自传》等,被认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
译者
王咪,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系,先后任职于伯克利美术馆、太平洋电影资料馆、《艺术财经》杂志,现为一千遍工作室编辑。


 论毕加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预售连接由 一千遍 策劃、編輯及出版的《論畢加索》是斯泰因對從 1900 年至 1937 年間她所認識的畢加索的記錄 ,形式上可被歸爲長篇散文的範疇 。書中記述了包括畢加索的部分生平 、作者與畢加索的交往經曆 、對畢加索作品的分析及感受等在內的諸多內容 。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使得這部書既不能被劃定爲體例嚴謹的學術著作,也不能被視爲斯泰因對畢加索的私人回憶。從形式上看,斯泰因在書中仍在進行著某種文學試驗,雖然這種企圖還不致令讀者感到不知所雲 ,但其文本的先鋒性依然是顯而易見的预售连接作者格特魯德 · 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2.3~1946.7.27),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藝術品收藏家與批評家,作品有《三種人生》、《美國人的成長》、《愛麗絲自傳》等,被認爲對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産生過重要影響。譯者王咪,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系,先後任職于伯克利美術館、太平洋電影資料館、《藝術財經》雜志,現爲一千遍工作室編輯。一千遍工作室网站 原文连接
  •     文/黄毅鸿“试验”与“实验”,其中一字之别,这一字却事关重大。以字面上的意思讲,“试验”重试探、尝试,对结果如何多是未知的,操作起来比较盲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爱迪生为制造灯丝而择选材料。据传,应用过的材料不下千种,包括棉线、炭条、贵金属等,绝望之际连头发、胡子也都抓来装上,属于并不高明的穷举。好在最终让他撞上大运,到底找到了钨。神农氏遍尝百草,眼见药物在透明的腹腔内发生作用,曾“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是试验,且代价远超过爱迪生。当然,上古史已近乎神话了。“实验”则不同。“实”的背后,总是对应着一个“虚”。这个“虚”是前置的理论依据,或至少是由现象所串联出的猜想。以实证虚,这是实验,整个行为建立在方方面面的认识上。中学物理课本中,牛顿以棱镜分解太阳光,伽利略在斜塔上令物体自由下落,都是经典的实验案例,闪耀着文明的理性精神。文学实验同样如此,受哲学、视觉艺术,甚至基础数学等学科前沿理论的助力。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弗洛伊德曾被授予作为文学奖项的歌德奖。国内的状况差一些,所谓的“实验性”,多是靠评论家穿凿附会获得成立,充其量归于“试验”的范畴,有成就者寥寥。对于“实验”饶舌至此,是为了引出下面这位实验家。诗人迈纳·鲁瓦有这样的句子:“词语的/实验室里/居里/她压碎了/凝结成语句的/意识的/吨位/提取/文字中的镭”,被比作居里的,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在对斯泰因的诸多说法中,反倒是这几句诗最恰当,好处在点破了斯泰因实验家的身份。斯泰因当然非常明白自己在如何操作文字,她对自己的形容一样好:“我看到我有训练有素的眼睛我做着微观的工作”(这句本身便充满实验性)。已于文学界享有地位的斯泰因,在国内,世俗名望却小得可怜,比不过她的挚友毕加索,也比不过曾视其为导师的海明威(即便二者最终交恶)。因此,请读者容许我再次介绍这位实验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或译作“斯坦因”,我用“斯泰因”,意在区别于同样著名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874年2月3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这座城市现在已被划为匹兹堡的一部分。斯泰因的父亲丹尼尔·斯泰因在内战时期依靠出售联邦制服发家,后又成为旧金山公共汽车电缆公司经理,积累了许多财富。1875年,不满周岁的斯泰因随家庭来到祖辈生活的欧洲,住在维也纳。她的父亲认为,孩子应按欧洲传统接受教育。1878年,斯泰因四岁,全家由维也纳又迁居至巴黎,停留了一年后,他们终于重返美国,新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在带有自传性质的《美国人的形成》里(斯泰因相当衷情自传这种体裁,认为一切作品都是自传),斯泰因对她的童年时期已记述得很详尽了,开篇即是这个德国犹太家庭移居美国的始末。1888年,母亲阿米丽亚死于癌症。三年后,父亲丹尼尔猝死在睡梦中,十七岁的斯泰因成为孤儿。对于父母的离世,斯泰因非常冷漠,几乎无动于衷。对她而言,这件事情造成的实际意义,只是她分得了六万美金的不动产、股票和现金,这笔遗产足以令她一生不必为生计发愁。成年后的斯泰因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心理学,师从率先提出“意识流”这一概念的威廉·詹姆斯。当时的“意识流”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同日后马塞尔·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路数还不构成直接的对应关系。1896年,终于,斯泰因的实验开始了。在威廉·詹姆斯的指导下,她进行着对于“无意识写作”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像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斯泰因先同实验对象谈话,待对方将注意力集中于话语上时,她便诱导其同时在纸上写下一些文字,并由此分析其中掩埋着的自我意识。斯泰因的实验成果发表在了学术期刊《心理学评论》上,题目为《培植的原动无意识行为》,这是她得到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一篇严肃的论文。据斯泰因承认,这篇论文造成了《三个女人》与《美国人的形成》的写作风格。而在中国,这一年是清光绪二十二年,发生的大事之一是,李鸿章乘邮轮访美,抵达纽约。难以置信的时差。对“无意识”的探索受到了当时许多神秘主义者的欢迎,他们认为这一举措将揭开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谜底,这自然十分诱人。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无意识”通常被如对待鱼鳞般地剔除,因为它无助于推动叙事,甚至在有时起到反作用。这类似于美国大片《速度与激情》中的几条好汉,辗转世界各地交战,却永远见不到他们预订机票、托运行李的样子。对“无意识”的看重,成为现代主义文学得以出现的前提,在这方面,斯泰因功莫大焉。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后,斯泰因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业。她的心理学研究需要生理学上的学术准备。斯泰因主攻的是“大脑解剖学和大脑神经束方向”,取得了出众的成绩。但此后,她对于医学的热情急转直下,这可能与在精神病院糟糕的见习经历有关,她对研究已久的“非正常状态”不再感兴趣。1901年,斯泰因中途辍学,离开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重要的时间点在1903年,斯泰因到达巴黎,住进花园街27号。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甚至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都对那一时期有所展现。她的沙龙,她的同性伴侣爱丽丝·托克拉斯,从此开始被知道,形成人们对斯泰因的固有印象。当然,更重要的是由此开始的创作。1906年,斯泰因完成了以美国黑人和移民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名为《三个女人》,其中大量应用了黑人方言以对抗正统的行文方式。出版商并不看好这类文本,斯泰因只好自费出版。果然书并没卖出几本,但斯泰因却由此获得了作家的名誉。这之后,斯泰因进入了高产时期。《软纽扣》与《GMP》(书名由格特鲁德、马蒂斯、毕加索的首字母缩写组合而来),这两部最为激进的实验性作品相继成书。对语句的“重复”被运用得越来越频繁,文法规则分崩离析,许多句子已不再使用动词了,用意则是将附着于词汇上的指代意义抹去。再进一步说,是将写作还原为一种用笔在纸上书写的纯粹行为(斯泰因拒绝使用打字机)。面对这些密码式的作品,评论界震惊,被迫做出了长篇累牍的阐释,却始终忽视了斯泰因曾经的科学家身份。至此,即便是她那些以标新立异为荣耀的文学同行们,也终于难以接受斯泰因的实验作品了。直至1932年,58岁的斯泰因完成了《爱丽丝自传》,这才令她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她称这是一部“通俗小说”,通篇假借了托克拉斯的口吻,实际讲的却是自我的经历。1946年7月27日,斯泰因逝于法国巴黎,死因是胃部的癌症,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这时的中国呢?民国已有三十五年了,同月,中国共产党正在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进行的是另一场实验。如今,已是斯泰因去世七十周年。然而对其文本难以解读的抱怨仍旧存在,她的实验性,在悠长的时间面前否定了进化论,造成某种讽刺,令我们感到,仿佛时间从来又是凝滞不前的。眼下一千遍工作室出版了斯泰因完成于1938年的《论毕加索》,使这本书首次被译作中文。这是缝补时差的工作,也是这篇文章的缘起。书中,斯泰因记录了她所认识的毕加索,时段在1900年至1937年之间。八年后,斯泰因死,毕加索却尚余二十七年的寿数。那么斯泰因对于毕加索的定论,大致也就在其中了。面对斯泰因或是毕加索,势必将牵扯出一个更为庞大的话题,即从未进入中国却又已遭淘汰的,整套二十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化语境。要补上这段课,我的建议,不妨从阅读这本《论毕加索》开始。-本文原载于《OPENPAGE》7月刊
  •     对于一本6万4千字的书来说,39元的定价是真不便宜,加上运费就49了。而且我还忘记了当时是在谁的微博上看的推送,微店买的还不打折。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对于这个作者以前不了解,看完也没啥印象。传记不是传记,理论深度也不够,感觉就像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写的一篇关于毕加索在巴黎这段时间的一个简介,恩,“简介”我觉得比较合适。配图十分省事,既没有插在正文,正文也没有图片的索引。默认为该书的读者都是十分熟悉毕加索本人及其作品的。这本书最精彩应该就算是封面了吧,在公共场所看这本书,逼格爆棚。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一千遍”出版品牌下的第一本读物
  •     三个观念:挣扎,清空,构成。不断的强调毕加索清空自己后的再创作。感觉翻译上很注重Stein重复用词的写作风格了。以及既然大篇幅讲到毕加索不同的色彩时期,内页配图用彩色是否更好些。
  •     以说从库尔贝到梵高到马蒂斯,他们都看见了自然本身的样子,而毕加索,描绘的是他真正看见的,并非知道存在的~小口袋书去了解毕加索,简单容易读,已经入手~设计也很赞!
  •     很奇怪,抛开Stein的身份和交情,抛开她自身的文本实验,整本评述没什么条理而且单薄,不作科普,需要背景知识;代入她的身份,中肯又一语中的,但信息量不大。讲来讲去就是围绕着毕加索的观看方式如何异乎常人,当代性,超验,西班牙人特质,“就像地球从未被人从高空俯瞰,就像事物毁灭自我前从未被毁灭过一样”。
  •     讲座的时候随便看完 还行 三星半
  •     很棒的小书 很有力量 可惜作者自我意识太强了 反而有点反感~
  •     难以想象,定价39。1,书很小,100多页。2,中间夹页图版单色印刷非常差。3,作者几乎什么都没写出来,根本不是“论”。
  •     斯泰因是重要的,但是这本书看起来实在是太凌乱。
  •     好看!期待实物到手~@w@
  •     小书里面的大格局?午夜巴黎是不是从这书里面得到的灵感啊哈哈…加深了一丢丢对毕加索作品的理解,看见的和存在的,当代的和过往的…看了前言感觉即使译者用心也要有机会看一下原版…
  •     二十世纪最初的光辉。斯泰因奶奶这本书算是比较克制了……就是不懂为什么插图要用黑白的
  •     对于一本6万4千字的书来说,39元的定价是真不便宜,而且我还忘记了当时是在谁的微博上看的推送,微店买的还不打折。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对于这个作者以前不了解,看完也没啥印象。传记不是传记,理论深度也不够,感觉就像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写的一篇关于毕加索在巴黎这段时间的一个简介,恩,“简介”我觉得比较合适。配图十分省事,既没有插在正文,正文也没有图片的索引。默认为该书的读者都是十分熟悉毕加索本人及其作品的。这本书最精彩应该就算是封面了吧,在公共场所看这本书,逼格爆棚。
  •     斯泰因眼中的Picasso代表两个形象:他是个天才,不断清空自己又很快充实起来,画画于他而言是表达而不是技巧别的什么;他是个西班牙人,现实、直接。其中对战争对变化的思考值得去回味。不过1、斯泰因的格局未免太大了,似乎Picasso的所有创作是源于观察源于内心驱动源于大环境,而没有对身边人的关注,有些怀疑……2、行文读不出斯泰因的美感,作为一个作家的特点,是翻译所致还是别的什么呢
  •     “人只能看见一部分,其余全是记忆的重塑,而画家和重塑无关,和记忆无关,他们只和可见的事物有关,所以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是他试图表现可见事物的努力,但这结果让他不安,也让其他人不安。”——P42
  •     小书 ,拿在手上路上看方便,定价略贵。对这两个人都很感兴趣,尤其斯泰因。写得很明白,有启发。
  •     第一本斯泰因
  •     第一是贵!!第二是斯泰因是在用理解自己的方式理解毕加索的,对比之前看的写毕加索和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市场的关系的那本,简直就像在写两个人………………
  •     已下单预购,真想快点拿到手。
  •     在国子监的好白商店,一眼看上。斯坦因的眼中的毕加索,不断清空自己,再达成自己。从粉色到蓝色时期,挣扎、清空、构成。立体主义的三个原因,构成方式、对所视的忠诚度、生活不再需要框架。如果内页的画作是彩色而非黑白,更好。
  •     插图全黑白差评,总得来说写得浅。佩服毕加索创作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清空自己,但这些描写怎么看都觉得干巴巴的。译者序里解释了原作者行文特点,但是翻译过来不咋美可怎么办。
  •     一千遍工作室的第一本书,昨晚奋力读完了,我一个偏见:因为Stein是不与男性恋爱的所以她的角度更为客观?另外,王咪太招人疼了。一个小意见:口袋书翻页太“硬”了,一只手夹着手指非常疼,(另一只手还得拿薯片呢啊)
  •     斯泰因
  •     没什么意思
  •     注定,我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当代人,我活在这里。但顶多是活着。
  •     @798旁观书社 这样的话……出本书真容易
  •     方便携带
  •     独立出版口袋读物
  •     惺惺相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