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1
ISBN:9787540428723
作者:[美] 哈金
页数:293页

作者简介

小说描写一段近20年的三角恋情:军医孔林苦苦等待18年,终于能与久久苦恋的情人结合的时候,却又失去了爱的激情。相互而极有张力的文字,深深吸引着我们关注一个人是怎样在那个年代里委屈地活过来的。作家用出色的写实技巧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小人物活生生的人生经历,警示我们在生活的选择中如何提升心灵的力量。
《等待》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基金会所颁发的“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哈金为惟一以一本书获此两项奖的作家。《等待》已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书籍目录

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内容概要

哈金,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6年。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著有三本诗集——《于无声处》《面对阴影》和《残骸》;三本短篇小说集——《辞海》《红旗下》和《新郎》;两部长篇小说《池塘里》《等待》。


 等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先声明一下,这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级小说,减去的一星是由于大陆版这白痴一样的装帧。这个封面几乎把能犯的错误犯全了。认识哈金这个名字是因为偶然读到了他的诗,英文诗,写中国事的英文诗,很好听也很好认,让人在简单的字句中兴奋起来或者紧张起来。在一些期待落空后居然在店里发现了打折的《等待》,这大概是他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在大陆出版过的小说。他的小说果然也像诗一样不让人失望。我心里一直埋着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好的小说就要像高考的试卷那样,满篇全都是普通的文字熟悉的情节,但组合到一起印出来就是那么的动人心魄。你过去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就为了它而生,你不会舍得漏过一字一句。你希望全部吃透它,答对它,却在成绩公布时发现那只是一个梦。《等待》就是这样一张试卷。语句流畅的几乎可以称为朴素,朴素的几乎抠不出警句来,我相信原文亦是如此。我也相信打动西方读者的绝非所谓的东方元素,因为作为一个纯种的东方读者,我居然翻开就放不下它,结果在极端昏暗的宾馆灯光下一口气读完,又翻回去复习一遍序才作罢。我很不负责任的推测哈金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尤其是在写小说这件事情上。因为他懂得把一些最激情的东西埋藏在最生活化的进程里,就像种下了后台运行的电脑病毒,一直影响着读者,不得不时时惦记着。我继续不负责任的推测哈金仍然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国作家,使用英语写作只是不得不做的一些事情之一。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作者和西方的作者在一件事情上的有区别的:后者可以看上去很温和,但骨子里总是激流汹涌,而前者纵使长歌当哭,也会保留一些最温和的东西,或里或外。说到最后,我发现自己也许要感谢这个恶滥无比封面的设计者,正是有赖于他和某些禁止性命令的发布,才让我可以从容地找到一堆打折的《等待》。至于你能不能发现剩下的那些,就看运气了。哦,至于故事的内容,忽然想到一段老的不能再老的歌词:我是在等待一个女孩还是在等待沉沦苦海一段情默默灌溉没有人去管花谢花开无法肯定的爱左右摇摆只好把心酸往深心里塞我是在等待你的回来难道只换回一句活该一个人静静发呆两个人却有不同无奈好好的一份爱怎么会慢慢变坏
  •     哈金大名鼎鼎的<等待>,看过后有点失望("不过如此"),又有点郁闷(生活真是沉重得荒谬)。军医孔林,在家庭的安排下与一个叫淑玉的又老又丑的女子结婚,那时他还是医学院的学生,家里出于经济学上的考虑,急需一个能干肯吃苦会生孩子的劳动力———“模样俊能喂饱肚子?”“好看的脸蛋过几年就黄了。性情好才靠得住。淑玉会是你的好帮手。”一年后他们生了孩子孔华。也就是从这一年,孔林开始与淑玉分居。要交代一下,孔林是个身材高挑匀称、面孔英俊、温文尔雅(这往往意味着懦弱)的知识分子。各方面的巨大落差,让孔林从生理上都对淑玉产生厌恶。孔林医院的护士吴曼娜,在一场投入巨大热情的恋爱中被抛弃,孔林给与她很大的安慰,这让她产生了抓住一些东西来填充空虚的欲望。她向孔林进攻了。经过一段恐惧与徘徊后,孔林开始迎合她的追逐。军队规定,军方人士要离婚,必须与配偶分居十八年后,才可自动解除婚姻关系。在这个最底线的硬性规定之前,可以申请地方法院的判决,因此每年孔林都要回老家与淑玉离婚,每年都无功而返(出于对“陈世美”的怨恨与憎恶,出于对“秦香莲”的同情,甚至还隐含了对“城乡二元分割”的不平与怨愤--在农村的伦理道德体系里,要允许“抛妻弃子”这样的“恶”发生是不可能的)。这个程序重复了十八年。还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在婚姻关系未确定之前,在医院里是不许公开谈恋爱的,因此,孔林与吴曼娜的亲密举止是受到严格禁止与严格监视的,尤其是性关系,医院领导明确要求孔林作出保证不越雷池一步。吴曼娜曾经试图越界,向朋友借好了城里一间房子的钥匙。然而孔林在严酷的制裁与惩罚前退缩了,在巨大的风险面前,他自觉地暂时将自己阉割。权力如何压抑生命的原欲,又如何塑造了一个个驯服的身体。在十八年间,孔林一直过着禁欲生活。连性梦,都充满不祥的灰色预感。后来,连性梦都稀有了。没有热情的躯体。疲惫。十八年的苦役终于到期。仿佛为了弥补时间与激情的流失,吴曼娜的情欲来了个大爆发。然而,孔林意识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疲软:他对吴曼娜,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心灵激情。尤其在有了一对双胞胎之后,吴曼娜越变越乖戾,孔林柔弱敏感的知识分子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18年的等待,他收获的并非幸福,而是痛苦与厌倦,以及深深的失望。他的一生就这样了,就这样毁了,绝望。他意识到,这种结局,并非他自己的出于激情的自愿选择,它仍是一个被给与被规定的结局--他被推着进入了这个圈子:“驱动你的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地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目标、意义、价值,看似是自己设定并主动追求,实质仍是外界他人的权力性规定,孔林所作的,只是将这个规定颠覆、倒转,走向它的对立面,然而,对规定的背叛意味着仍然身处规定的反向规定性之中,仍然不自由。解连环,必须将环打破,也即彻底将规定拆解,这样才能获得自由。否则,你仍然处于阴影之中。这倒让我想起了《卧虎藏龙》俞秀莲对玉娇龙说的一句话:“你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诚,不自欺。“反身而诚。”在一个除夕之夜,孔林在前妻淑玉与女儿孔华的家里(孔林帮助她们解决了城市户口)享受到久违的家庭的温暖,淑玉多年一贯无私的关怀、宽厚的包容、奉献一切的牺牲,让醉中的孔林感动得流着泪要求她们重新接纳他(吴曼娜已患了严重的心脏病)---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仿佛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歧路之后,他才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他人,才认识了他自身。唉,一个人的成熟,是多么地艰难。这样,就形成这样的怪诞关系:前妻淑玉为了一个浪子归家的承诺,热切等待着孔林的复合,而孔林为了完成否定之否定,又热切地等待着吴曼娜的死亡---这意味着对18年等待的彻底否定与背叛以及最终走出。然而,酒醒后,他听到了吴曼娜的声音:“她的问候透着喜悦,孔林听出她的声音里仍然富有活力。”这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又一个漫长的等待! 2003年06月13日
  •     另一种可能——读哈金《等待》“如果他一生中能够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女人该有多好,哪怕只有一回,哪怕这会令他心碎欲裂、令他神志不清、让他终日像吃了迷魂药、让他整天以泪洗脸、最后淹没在绝望之中?”这是孔林最后对爱情的体会。十八年的漫长时光中,他们把心思放在了离婚的问题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锁定在一个牢笼里,他们每走一步,都感觉身体被一条无形的绳子捆绑着,无论走在哪,都无法自由地松开双手,探进对方的世界,相互理解。孔林觉得如果是真正爱上一个人,也许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如此复杂,仅仅是自己的灵魂在作战。好的,那么就假设这样一种可能:孔林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吴曼娜,脑海里每一天想的都是她,他想着怎么样才会令她爱上自己,想着应为她做些什么给她带去快乐。爱就代表要占有,如果说,爱是应该宽容,且能给对方足够的空间与自由,那不是爱,仅仅是说,那是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的感觉。所以,孔林时刻想博得吴曼娜的欢心,想独占她的身体,想着两人缠绵时的欢乐。他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身上每个细胞都充斥着吴曼娜的身影。他奋不顾身,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前程,把所有的世俗、规矩都抛在脑后,唯一想的是与她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人”的条件。)。如果这份爱只能独自啃噬,丝毫得不到回应,孔林会以为,这才是最值得留恋的爱情。因为那句老话说得有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难以忘怀的。可是,吴曼娜恰好在这样的时间,感到遇上了对的人,她接受了他,也爱上了他……这里略去分析女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他们开始了甜蜜的时光,同时,爱情让他们发狂似的,他们相互厮守、相互占有。孔林觉得自己终于做了一件卓有成就的事情,他为此感到自豪,吴曼娜完全沉浸在爱的甜腻之中,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终于遇上了一个爱的人。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阻挡爱情的力量,他们和别人撕破脸孔,甚至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为的是获得一张爱情的保证书——结婚证。爱一个人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是否适合,因为爱,一定要结合,一定要一辈子地相守。他们的坚持与执著,终于为这份爱情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幸福地组建了家庭。这段好像是修成了正果的感情,却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他们有了孩子,孩子慢慢地长大。吴曼娜一直在操持着家务,生活上琐碎的事情渐渐地磨损了她年轻的光彩,有时候甚至莫名地烦躁。孔林慢慢地又悟出了一个真理: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爱情,一切都是他妈折磨人的东西。是的,因为每次晚些回家,她都像是审犯一样,把他问得晕头转向;他跟女同事有一点亲近的行为,她便无趣地挖苦、生气;她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向他抱怨,他感到厌烦至极。时间慢慢地流逝,他发现吴曼娜不但脾气变得令人不可思议,更可怕的是,她的身体在不断膨胀,而且皮肤松弛,一下间老态毕现,再加上整天喋喋不休,他越觉得厌恶,时刻想逃避她……始终又要回到这样一种状态,不管是爱过还是没爱过。也许,真正的爱情,让你能够把捆绑在身上的绳子用力地扯掉,但现实的种种问题又会把这条绳子重新地绑到你身上,那时,你已经没有精力、激情了。突然想起《倾城之恋》里面的一个情节:白流苏和范柳源经历了一场战争,在那个真正是“枯藤老树昏鸦”的环境之中,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相互拥在一起,此时,作者的一句话深刻地道出了所谓的爱情:“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我来告诉你事实的真相吧……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里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或许这才是大实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简朴而纯粹或许是一种非主流作家的有效策略。当然即便是翻译成中文,作者对生活的浸入程度也是高于国内作家的。
  •     故事的叙述非常平淡,非常平淡,常平淡,平淡,淡...(除了性描写)
  •     好简单的小说。
  •     漫长的等待,在获得来之不易的结果后,会发现身体和精神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来的所有都不复存在了,孔林内心的矛盾与迷茫一直让他处在挣扎中,文末又陷入另一场等待,收的恰到好处!
  •     再平淡不过的故事,再渺小不过的人物,再简单不过的文字,但人生的悲喜剧好像都被说尽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等待,可怕的是等待往往不是终点。
  •     读完非常绝望。等待十八年在解脱的那一刻居然那么轻松而荒谬。更可怕的是最后发现居然从未爱过。青丝成雪,苍颜白发,最后意识到孔林精神上的禅弱无力那么可恨又那么可怜。无法去苛责谁,甚至不能单纯怨恨时代,书里有超越时空的东西,看完了感觉人生好悲凉。
  •     和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     等了十八年,他等来了究竟是什么?
  •     很喜欢那个时代的书
  •     结构编织一流。朴素的故事,直看到第三部才发现哈金写得真好。现代性在陈旧的生活里凸显。
  •     不是每一个等候都是值得的,虽然过程回味,却有可能错过太多的风景。常常想起谭咏麟的等候,但只限第一句的怒吼!
  •     长久的陪伴不等于长情 也不会一定换来圆满的大结局
  •     据说中文版比英文版好很多。
  •     读着也算流畅,但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离其名声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平平并无特别。
  •     压抑
  •     哎那种感情啊
  •     写一出荒唐年代的悲剧容易,杜撰出其中温情却困难得多。
  •     不管是哪个时代,最最残酷的现实,最最真实的结局。
  •     等待本身就好像是人类永恒的诅咒,个人的生命体验永远无法摆脱时代无形的操控,这么说来人其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当成一场接一场的游戏好了
  •     去年听정준영의 심심타파,有一期영디有外国行程,请了허지웅来代班。我把代班的两期听了一遍又一遍。他在广播里读了一段기다림结局那页的一段,听了让人很好奇便找来看看。相比于小说,我更加喜欢的是허지웅读这段时的语气。
  •     哈金的结构意识和语言,觉得他被低估了。
  •     再甜美的感情都会在时间的空耗中变得焦灼,疲惫,绝望。
  •     文字扎实,结构缜密。如果说《等待戈多》是用荒诞描述荒诞,那么哈金的《等待》就是用真实表达荒诞。
  •     无力吐槽…
  •     没有真正活出自己的人,希望他人都予以认可自己的人,一生好似都在妥协,也都在亏欠,活得真是让人叹息……警钟啊?警钟!
  •     当年同学推荐的,犹豫国内已经买不到了,所以看完了pdf版。dang性对人性的束缚从来没有变过的吧
  •     写得很好,很现实主义的作品。可审美是很私人的。……我居然看了三分之二。
  •     充满矛盾的故事,男人要修掉包办婚姻的妻子,与城里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家里那位又老又丑,却像不知所取的牲口奉献自己所有。数十次离婚终于成功,小老婆生了双胞胎不久就死了。男人又回看自己的原配,她挺好的啊,帮自己父母送终,还给自己生了女儿,挺好,他想回这个家了!人真是贱的,虽然末尾给他洗白,说他不是真正爱上新欢,而是被人们的舆论导向…新欢在等离婚,旧爱在等他归心,男人在等政策。好焦虑啊。中规中矩,文笔不是特别让我惊艳。
  •     算是近期读到比较优秀的小说了,就像余华说的,这部小说写得很老实,老老实实得讲故事,结构清晰工整,叙事娓娓道来有条不紊。但是又时不时得插入大量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和脑子里的另一个意识对话,梦境、回忆时空的插入,有点小违和,又不出戏,政治符号略多,但放在时代背景下又合理,爱情这东西,有多奢侈,就有多虚妄,人生有多现实,就有多荒诞。
  •     每一次等待都是一次辜负
  •     等待似乎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被动的跟随体制和时代。人性压抑,活不明白。造就他们不快活的悲剧。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哈金的笔法简洁不渲染,故事骨架分明又动人。读罢对时代,性,爱情,和人性都忍不住思考良多。
  •     寫實描寫有張力,及其優美,看不出是翻譯作品。故事充滿時代感,好像電影,一幕幕用炭筆勾勒出七十年代的中國城市。
  •     有力的叙述
  •     我们在等什么呢?我们不过是待在原地,恐惧着自由、逃避去选择。
  •     对于孔林,曼娜,淑玉来说等待的每一天都是第一天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痛苦煎熬到最后又是等待的另一个轮回
  •     孔林式的爱情悲剧
  •     应该是再写实不过了,竟然读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年复一年地离婚,十八年的等待,到最后一切又好像回到了原点像是用半辈子演了一出荒唐的闹剧。每一个人都好像没错,他们只是超于服从地隐忍和等待
  •     译得太好,处处细节都是故事,语言描述太生动,场景活现。难得遇到读着撒不了手的书。
  •     一个东北人在美国写的关于中国人生活的英文小说。有时候我们等待就是为了等待本身,反映的一代人的生活悲剧。
  •     友人赠书,知道哈金是我的学长。中文翻译非常地道,东北话和环境描写代入感很强。
  •     我记得自己明明标注过这本书呀,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会有一种幻觉,那就是手中紧握着登山路上的锁链,一环一环嵌套,结结实实,直到终点。
  •     荒谬无知的时代毁了多少人,被阉割的精神再也不能完整。生活是一个围城又一个围城啊
  •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所以到底是为爱情结婚还是为合适结婚
  •     一个自我太弱小的人的悲剧,怨不得时代。
  •     哈金老师,能对您笔下的女性温柔点吗?
  •     还是很推荐的 读完连梦里都是揪心的情节 一辈子就那么长 等着等着就荒芜了
  •     情爱观家庭观真是很中国很传统,然而节奏却极好,语言沉静有力。
  •     没感觉到好在哪里,故事有点无趣,爱情的部分太温吞水了,性的部分也写得一般。
  •     第三章对泥沙俱下的婚姻生活的描写再节制一点就好了,其实我觉得停在两人的婚礼会是一个好的契诃夫式的故事
  •     中国特色的人类通病:男人有存在的价值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