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杀队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7510069529
作者:(美)阿兰·摩尔,大卫·劳埃德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这是未来的伦敦,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游荡街头的艾薇·哈蒙德撞上心怀不轨的秘密警察。
这是颠覆的遭遇,这是一个奇怪的男子:披着斗篷、头顶高帽,戴着伪善笑容的面具。
这是黑暗的未来,这是一个集权的社会:大领袖亚当·苏萨牢牢紧攒国之命脉,他的爪牙遍布每一个角落。人民将窃窃私语埋入肚中,高谈阔论几成奢望,直到那晚照亮整座伦敦的轰鸣声,沉默了许久的黑夜开始发起反击。
他戴着盖伊·福克斯的假面,化身为叫做V的复仇使者,他引用着被禁止的诗词,向艾薇·哈蒙德传授自己的理念思想和他为之付出的行动。他试图创造社会政治变迁,同时暗自推动激烈的私人复仇。艾里克·芬奇奉命缉拿对国家造成威胁的嫌犯,从死亡名单中逐渐揭开历史的疮疤。魅影画廊里,那张笑脸依旧挂着毫不动容的神情,指挥着自己的计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达到最终目的,而艾薇·哈蒙德将发现面具之下那张真正的面容……

书籍目录

卷一 集权下的欧洲
第一章 反派(The Villain) 10
第二章 声音(The Voice) 17
第三章 受害者(Victims) 23
第四章 综艺演出(Vaudeville) 31
第五章 叙述版本(Versions) 37
第六章 预见(The Vision) 45
第七章 美德至上(Virtue Victorious) 49
第八章 幽谷(The Valley) 56
第九章 暴行(Violence) 64
第十章 毒液(Venom) 71
第十一章 漩涡(The Vortex) 79
卷二 恶毒的卡巴莱
第一章 消失(The Vanishing) 95
第二章 幕布(The Veil) 101
第三章 录像(Video) 108
第四章 职业观点(A Vocational Viewpoint) 113
第五章 假期(The Vacation) 119
第六章 多变人生(Variety) 126
第七章 访客(Visitors) 131
第八章 复仇(Vengeance) 139
第九章 兴衰变迁(Vicissitude) 143
第十章 害虫(Vermin) 149
第十一章 瓦莱丽(Valerie) 155
第十二章 裁决(The Verdict) 161
第十三章 价值观(Values) 167
第十四章 小插曲(Vignettes) 173
卷三 随心所欲之国
第一章 人民之声(Vox Populi) 189
第二章 混乱(Verwirrung) 195
第三章 情人众多(Various Valentines) 202
第四章 往日阴霾(Vestiges) 210
第五章 告别(The Valediction) 217
第六章 病毒传播者(Vectors) 224
第七章 作证(Vindication) 231
第八章 趁火打劫(Vultures) 238
第九章 守灵夜(The Vigil) 245
第十章 火山(The Volcano) 252
第十一章 英灵神殿(Valhalla) 260
附录

内容概要

阿兰•摩尔
阿兰•摩尔称得上是最为漫迷所津津乐道的编剧之一,在他创作的诸多漫画作品中,《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沼泽怪物》(Swamp Thing )、《守望者》(Watchmen)、《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r)、《非凡绅士联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来自地狱》(From Hell)等均获得好评。其中《守望者》更是开创了图画小说新纪元, 2005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百大英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得过“雨果奖”的图画小说。
1953年,摩尔出生于英国北安普顿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年少时就对漫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文学功底深厚,尤其熟谙莎士比亚、威廉·布莱克等人的作品。经史蒂夫·摩尔的提携,纵使他创作的《特警判官》(Judge Dredd)并未获得成功,但摩尔的写作水准得到了公认。在为《勇士》杂志重新编写《惊奇超人》(Marvelman)之后,他与此前合作过的画师大卫·劳埃德二度联手打造《V字仇杀队》。摩尔的诸多作品曾被搬上大银幕,最终却让他与主流漫画圈渐行渐远。2007年,他与合作《失落女孩》(Lost Girls)的美国地下漫画画师梅琳达·盖比结为伉俪。之后,摩尔仍特立独行,只写自己想要的漫画,策划着实验性质的配乐诗词现场演出。
大卫·劳埃德
出生于1950年的英国画师大卫·劳埃德在20世纪70年代投身到漫画画师的行业,与编剧史蒂夫·帕克豪斯共同为漫威公司英国分部的“漫威革命”勾勒出名为“夜鸦”的全新超级英雄形象,也曾是《绿巨人》(The Hulk)的画师。除本作外,他与阿兰·摩尔合作过周刊漫画《神秘博士》(Doctor Who),也与编剧格兰特·莫里森合作过DC的《地狱神探》(Hellblazer)系列。他为DC旗下Veritgo作画《战争故事》(War Story);为Wildstorm绘制过由沃伦·埃利斯担纲的《全球频率》(Global Frequency)等。1999年,大卫·劳埃德自编自画创作出了黑色犯罪漫画小说《回扣》(Kickback),2003年首先在法国出版。


 V字仇杀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第一次跟这本书沾上边应该是在高中。2006年,电影《V字仇杀队》首映,虽然那时周围的人都很热衷地在讨论这部片子,可我却对它不屑一顾:“V字仇杀队”,这么俗不可耐的名字,估计跟什么X战警之类的电影差不多。现在看来,在中国,绝对不能“以名取片”,""lives of others"翻译成“窃听风暴”"celular"翻译成“一线声机”."matrix"翻译成“黑客帝国”..唉,真是无语。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闲逛,不小心看到了一篇介绍V字仇杀队的博文,文中说,Alan Moore的V字仇杀队是“唯一一部能够与George Orwell的animal farm相媲美的作品”。怀着一颗对Orwell先生的无限敬仰之心,我毫不犹豫地决定:一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第一遍看电影,只是被一些非常炫丽的噱头所吸引——毕竟,这部片是Matrix的制作团队创作的。精彩之处包括,V的开场白(说实话,我在那以前还真不知道英文中以v开头的实词有这么多!),V的刀法(电影最后的几分钟,V单挑Creedy的时候,刀划过的地方都有一道白色的闪光,其效果看起来就像是V在人群中曼舞,事实上,他是在杀人...),V说话的语气和优雅的动作(不得不佩服Hugo Weavings,没有面部表情,只有肢体语言,还能把人物诠释得这么维妙维肖),还有一些很经典的台词,如"I'd rather die","Violence can be used for good",”艺术家是用谎言揭露真相,而政治家却是用谎言掩盖真相“"He is my father, he is me..."(是不是有点抄袭Malcolm X的嫌疑,呵呵)等等。   看完此片,大体感觉原著应该更像是一部政治评论文章——没什么深度。虽然V说出来的那些话实在是大快人心;看到V优雅地干掉那些专制爪牙心里也着实得爽。——可是,除了这些,这部V for Vendetta还有什么地方需要细细品位呢?那位博主又为什么说V for Vendetta是一部能够与Animal Farm相媲美的作品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看了一遍电影。第二次看的感觉已经和第一次看大不相同:Evey被V囚禁的那一段应该是整个影片的重点,而不是绚丽的视觉特效。看到这一点,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了原著,仔细地品位Evey被囚禁的这一段...   渐渐的,我有些明白,这应该是一部歌唱自由的作品——正如电影海报上写的"Freedom! Forever!"。   在这部作品中,政治上的自由应该是表面上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书和电影中的文字直接获得这个被作者放在表面的中心思想。(我摘录了很多经典台词,鉴于大环境,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进一步挖掘,这部作品应该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关于自由的主题——毫无约束的自由。就这一点,我有几点愚见。   第一,作者创作此书的一个目的应该是:anarchy,即,人不应该被任何外来的,非主动的力量所挟持、控制。关于anarchy,如果简单的翻译成”无政府主义“可能有点片面。书中明确地说了,anarchy并不等于disorder;相反,anarchy是order的前提。世间万事皆如此,你管得越紧,人们越是要反抗——好比叛逆期的青少年和自己的父亲,没有矛盾那是胡扯;也好像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紧“是“势能”的代名词,拧得越紧势能就越大,等到体系崩溃的时候爆发出的能量就越骇人。总之,人需要教育但不需要管教。   第二,是人心的自由。这一点,个人以为,电影诠释得更好。电影中,Evey被V囚禁的那一段,有至少两组对比:1)Evey刚刚入狱时,满头漂亮的金发,她啜泣着——显然,她吓坏了;然而,当V宣布Evey将被拖出去枪决的时候,失去漂亮头发的Evey,淡淡地说"I'd rather die." 2)当Evey走出牢笼拥抱自由,说出那句“上帝在每一滴雨水中”的时候,画面回到了V从烈火中走出然后释放的一幕——两个人都彻彻底底地自由了。   人的一生总有这样或那样我们舍不得放不下的东西。这两年,我都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万一我失败了那可怎么办?”考研,我肯定竞争不过我的那些同学;工作,太不现实,谁会要我这样一个冷门大学冷门专业的学生呢?我也有严重的“考前焦虑症”。为什么呢?一句话,我怕失败:Toefl,Gre,这些考试的结果都是决定性的,我太清楚这些。入狱前的Evey其实和我差不多,她舍不得自己美丽的金发,她怕失去生命,她也怕失去自由,她更怕失去希望。然而,一次入狱的经历一次性地残酷地把她所有珍惜的东西夺去。不出所料,这却使她实现了人生中的“跨越式成长”。——没有什么舍不得,没有什么放不下,当她坚毅地说出那句"I'd rather die"的时候,诚如V所说,"You are completely free." 这种自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是“我本楚狂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她自由得“一塌糊涂”——不再瞻前顾后,不再畏首畏尾,不再被尘世的浮华羁绊...“上帝在每一滴雨水中”,这是彻底自由以后的Evey的呐喊。她就活在此时,不再恐惧过往的龌龊和将来的未知。突然想起一句与这句话意思相似的句子:“生命在于呼吸间”。   第三,是关于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漫画把这一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高度浓缩——V和Evey在牢中挣扎然后获得自由。尽管他们都受到了生与死的考验和非人的折磨,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俩获得自由的路一点不比现实中的险恶、崎岖。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为自由而抗争。有些人选择了激烈的方式,像美国的开国元老们,像陈独秀李大钊们,像Dr.King和Malcolm X...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由还是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慢慢获得的。文革的时候,有些人甘愿忍受朋友的孤立,内心的苦楚,自己躲在家里读圣贤书;也有些人(当然是大多数人),整天跟着主旋律走,甘当着行尸走肉而浑然不自知。现在呢?30年后,当年读过哪怕一点点书的人都大多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栋梁;当年甘当奴隶和走狗的人大多在苦苦地挣扎,过着像驴一样的生活——每天只能,也必须围着磨盘打转转。父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更像是一张白纸,出生的时候是白色的,死去的时候也应该是白色的。如果年少时,我们在人生这张白纸上乱写乱画,那么很遗憾,你必须用整个的下半生把你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涂鸦一一擦掉。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在我们这个伟大无比的国家里,青年人生活的“主旋律”依然和30多年前一样,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顺应主旋律的人会死得很惨,选择片刻孤独的人将最终获得自由。
  •     非常有影响力的漫画,《V字仇杀队》在漫画史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有人将其看作是内涵丰富的超级英雄漫画。有人将其看成是漫画版的《1984》。它超越很多单纯表现个人主义的超级英雄漫画,浓缩了对社会和未来的想象,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 西方的超级英雄漫画如此盛行,每一个超级英雄都有他各自的命运和被创作的时代背景。但是恐怕没有一部漫画像《V字仇杀队》这样在每个细节都充斥政治和社会寓意。yingping
  •     《V字仇杀队》,因为这个中二气息浓厚的名字,我差点错过了这部经典。这是一部关于极权主义的书,首先会让人想到奥威尔的《1984》,不同之处在于温斯顿和裘丽娅最终选择了沉沦,“陷入了新一轮的奴役”。而V和艾薇一直在战斗,直到自由。V是一个复仇者、毁灭者,但他却并非只是追求以暴制暴,他更是一个缔造者、思想者。他不仅仅是来复仇的,他要的是正义,他要的是比正义更伟大的东西。他的力量来自于他的思想,他用思想来解放那些身在囚牢却不自知的人们。那是一种沉睡的力量,沉睡在沉默的大多数心中。可是一旦沉默者不再相信顺从,一旦沉默者开始学会思考,这个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而自由的种子一旦破土而出,他就不再是一个人,V怪客会变成V字仇杀队,会变成无数的面具人。即使你可以把V字从字典里剔除,你也不能把V字从人们的心中擦去。他虽然只有一个人,像飞蛾一样只身冲向万军之中,只为了叫醒沉睡着的千千万万的人,即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无所畏惧。而入狱前的艾薇,她怕失去美丽的金发,怕失去生命,怕失去自由,怕失去希望。然而,一次入狱的经历让她破茧成蝶。——再没有什么舍不得,没有什么放不下。“上帝在每一滴雨水中”,这是重获新生的艾薇呐喊。她就活在当下,不再恐惧过往的龌龊和将来的未知,变成了全新的、自由的自我。并且,在V死去后,继承了他的面具和他的思想,将自由和思想带给更多的人们。《守望者》看过之后是在深深的绝望中带着一丝希冀,《V字仇杀队》则是美好的希望中流淌着血和泪。果然是DC最棒的两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星扣给字体过于精细的注释,但是故事本身而言还是值得反复研读和推敲的,最开始一直想知道V到底是谁,但是后来感觉也许这部寓言本身就不需知道V到底是谁,因为他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另外V怪客对艾薇绝对是真爱啊~~~这种另类的感情读起来居然有种别样的美感
  •     喜欢欧美画风以及惨烈的反抗故事
  •     还算精彩的故事,但是不那么喜欢画风
  •     自由。“说漫画是给小孩看的没文化的东西是一种懒惰的行为。很多漫画都很有文化——倒是绝大多数电影没有。“
  •     细节比电影丰富,故事更深入
  •     看的第一本西方漫画?非常棒,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
  •      “这是我们拥有的最后一寸领土……在那小小的一寸里,我们是自由的……那一寸,虽然微小、脆弱,却比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值得拥有。我们永不能失去、出卖或者放弃它。我们永远不能让他们夺走它。我不知道你是谁,男人还是女人。我将永远无法见到你,我也无法拥抱你,陪你一起哭,与你一同醉。我希望你能逃离这个地方,我希望到时,世界有所改变,生活变得美好,终有一日,人们能再次闻到玫瑰的芳香。我希望能够亲吻你。——瓦莱丽。”#67/100B/2016#
  •     阅读体验其实不太好,我就是如此没深度的人
  •     构思宏大,细节精妙,寓意隐晦,但不曾体验过囚禁的人如何懂得他所说的自由?
  •     说实在的画风实在让我阅读困难,但是作为漫画,故事剧情难能可贵地深刻和写实。看到了历史和现实双重影子。我又记不起电影改变成什么样了。
  •     20161105-06,漫画剧本有17w字
  •     政治讽刺
  •     我给你一亿颗小星星⭐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漫画
  •     不好说更喜欢电影还是这个
  •     不知道是不是印刷原因,颜色实在太渣了,都不如最后的黑白稿有魄力,希望能找人重新上色一下~不过再一想到这是80年代的作品,我的天哪,太流弊了~
  •     一张面具背后的理想与革命。
  •     电影 小说都很好看 但感觉没电影那么震撼。
  •     外国的电影为何好看,就是它没有顾虑!导演可以尽情发挥!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被束缚了手脚,我只想说长期的舒服手脚而不做好思想工作只会适得其反!此片为纪念那个曾经让我心动的过客!
  •     “该怎么看待你的恃强凌弱,你的绝望,你的懦弱无能和你被培养出的肤浅至极的偏见?”
  •     冲着V的腔调肯定还是原版好。翻译也很尽责了满意。一直对V的身份设定感觉不太满意。这个结局相对于电影版似乎更加自然(其实也不甚自然
  •     比电影好太多
  •     伟大的漫画!
  •     思想是杀不死的
  •     比起电影更喜欢原著,人生而自由
  •     不可多得的好文艺片。
  •     写给自己:下次看见这条书评的时候,要重新看一遍。
  •     画风说实话不太喜欢,大量的线条和阴影总是显得画面不够简洁,有些人物和姓名对我来说记忆不深,上色倒是还行,色彩有总体的风格和局部的细节差异;故事上,电影里还是改编了一些,印象中电影中没有那么多条叙述线,比较简洁,漫画里V没有说爱上艾薇,没这么感人,也没有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但当然其本身蕴含的意义也很远大;电影是个很好的改编,不可否认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抗争的传奇,V是最神秘的主角。
  •     真是不错的一本书,v这种思想有意思
  •     还是简单了点儿,别忘了动物农场的起义。
  •     原来电影改了结局——漫画是小格局的「再见,吾爱」与一人折射万人的废墟与希望。非常有文化气息,背景、台词、音乐都藏了很多暗示,无论对自由的存在是多么绝望,但阿兰给了读者一寸,就像生活授予了我们一朵善意与象征的玫瑰。
  •     接受了這種畫風以後劇情的優越感就慢慢出來了(但是16歲為什麼要畫抬頭紋??)台詞上天,男主其實是莎粉(?)
  •     言过其实,大段无政府主义言论,电影拯救漫画。
  •     怎么说呢..... 我觉得画风有点粗糙,但是不影响其思想的光辉
  •     看完之后我也爱上了男主…可惜开头到结尾没有一气呵成。等看到结尾的时候,真的不想回忆当初我看开头的场景了。
  •     原来电影砍了芬奇的支线剧情。可支配的自由是什么。
  •     反乌托邦主题,相对于电影紧凑的结构,这本书的节奏略有松弛,结尾各见其妙;更多背景描述,只是书至最后,V是谁已不那么重要;注释非常用心,画面如美漫一贯粗糙
  •     好看,第一次看这种漫画,画风很硬朗,虽然画面切换没有日式漫画的连贯,但读完竟有读了一本小说的感觉,毕竟胜在了思想的深度。十年前看过电影版,现在才看漫画,觉得电影还算忠于原著了。电影和漫画我都喜欢!
  •     不敢想象这书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是有多牛逼
  •     最喜欢的美国漫画。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     也许是二战和冷战的阴影,西方国家似乎对独裁统治始终心怀恐惧,所以也就出了很多这样的作品。这本书也是一样,核战后的英国,独裁的政府,严格控制的言论,种族的隔离与屠杀。有暴政就有反抗,这次反抗者是始终带着小丑面具的V。爆炸、暗杀,V直插敌人心脏,在粉碎敌人肉体的同时也要粉碎敌人的精神。V就像是鲁迅笔下的呐喊一样,在这个死气沉沉的社会中发出了第一个不同的声音。
  •     阿兰摩尔的另一部神作
  •     相比广受好评的电影,《V字仇杀队》的原著图画小说更为沉稳内敛,虽然无法展现电影中在激昂配乐下的刀剑战斗与恢弘爆炸,却也入木三分地描绘了一个极右极权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了在这样的一个表面冠冕堂皇、内核冷酷自私的压抑环境下不同人的选择与结局。全书不仅直观呈现了极右的危险与自相矛盾,也对左翼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推翻毫不掩饰的罪恶之后,应当如何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新秩序,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使野心家无法再举起极右的大旗,使矫枉过正者无法用极左以相反的理念把相同的勾当再干一遍?值得思考。
  •     为了自由我们死而后已
  •     很有意思,跟电影还是有一些出入的,与电影相比,漫画更真实,和讽刺吧,起码漫画的设定中…女主想在晚上出来挣点生活费的…而不是高大上的电台人员…
  •     还是更喜欢电影的紧张和更细腻的人物情感,而且雨果维文的声音太美妙啦,他让V整个立体起来。
  •     原著和电影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感觉比电影更残酷,艾薇最终继承了V的意志,所以才有了V字仇杀“队”的说法,。 只是爱尔蒙在原著中比电影里惨…………
  •     so,躲在面具下的政客,
  •     装逼犯。
  •     我完全不相信以人类的信息传递效率能够达成无政府主义下的秩序,但我愿意把V看作一种夸张/极端化的劝解,即无论这个种族/国家/社会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伤痕多么显著,个体也应当勇于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与个性,哪怕为之付出现有的一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