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体领导体制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300175406
作者:胡鞍钢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本书追溯中国“集体领导制”变迁之“路”,探究“集体领导制”运作之“道”,剖析“集体领导制”治理之“术”,揭示“集体领导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制度创新内涵和国际竞争优势,旨在为中国共产党人更好地全面建设中国和科学发展中国,提供政治自觉,增强政治自信。
中国集体领导制是指由多人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及其集体领导机制,体现为五大机制:集体交接班机制;集体分工协作机制;集体学习机制;集体调研机制;集体决策机制。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治理结构、国家治理结构、军队治理结构和社会治理结构,
这一制度发源于毛泽东,重建于邓小平,成形于江泽民,完善于胡锦涛,并不断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集体领导制比个人总统制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它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制度创新和治道变革,大大超越了西方国家的 “两党分治”、“三权分立”、“总统(个人负责)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智慧。

内容概要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共十八大代表,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主持编写的《国情报告》对国家高层决策产生持续性重要影响,被国外学者誉为“当代中国最全面也是最具务实主义精神的经济学家”。近年来关于国情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中国:走向2015》、《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等。


 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胡鞍钢教授《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一书,按其本人说法,是一本专门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机制的著作。众所周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行使中国实际最高权力的日常机构,但是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朝野内外对该机构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运行机制历来少有公开探讨,本书正是一次力图运用现有公开资料在可取范围内尽可能地揭示中政治局常委会实际运作机制的勇敢尝试。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国内外普遍采取将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截然两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和讨论,也就是认为,中国的发展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主要得力于对原有计划经济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建立市场经济后卓有成效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乏善可陈,甚至始终被视为拖累和阻挠经济体制改革的消极力量。这样一种两分法之所以大有市场,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拥抱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纳入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令整个世界经济受益良多,经济成就的可量化也使其难以苛责;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制度上不可避免的与西方日益趋同,对中国经济制度的指责就是对西方自身的指责。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本身的独立性、历史性的、稳定性,中国与世界主流的民主选举制相距悬殊,无异于一种危险的例外;再有中国政治制度本身的某些不足为国内所弊病,进而影响正确看待这个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优越性。对此,胡鞍钢教授在本书开始便提出政治因素是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成功经验,就是要重新矫正经济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政治制度这一简单逻辑,破除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迷信,他所提到的制度自信,正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自信。本书提出的“中国集体领导制”这样一个较强包容性、去意识形态化的概念,既有利于跳出西方政治学的既有框架去与其(特别是个人总统制)进行横向比较,又抽象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制度特征以利于与建国以来的其他领导体制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更可以此为标准对这个制度本身进行评价,也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集体领导制的历史变迁逻辑、制度创新内涵和国际竞争优势。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法理上应该是单纯的党的机构,实质上是党和国家的双重权力核心,集中反应了“党政关系”这一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以“中国集体领导制”这样一个概念对其展开论述虽然能使论述更加简明清晰,但不得不有所缺失。作者主要从信息结构和决策结构分别解决了常委间的信息和知识不对称性以及权力的不对称性两个方面来证明集体领导制相较于个人总统制,在此基础上,将集体领导制的运行机制分为集体分工协作、集体交接班、集体学习、集体调研、集体决策五大机制,五大机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而是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的始终并最终服务于集体决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集体领导制拥有比较明显的信息优势。从常委会内部来说,委员通过信息反馈、主动学习、直接调研等方式获得对自己所负责专业的了解,再通过频繁的会议使各委员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从常委会外部来说,党政信息系统、人民群众、国内外智库等各方面主体对以常委会为核心的内脑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撑。最终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决策和集思广益又使集体领导制拥有比较明显的决策优势。集体领导制确实拥有“集体”所带来的合力优势,但是也具有集体所带来的分散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集体智慧何以集中、集体共识何以达成、集体领导何以保持稳定。从本书最后两个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体领导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政治制度化的过程,是在魅力型领袖隐去之后转向法理型统治的合理选择,兼具两者的性质,在权力集中与分散间寻求平衡。从常委任期来说,逐渐从无序转向固定和差序相结合。毛邓时代的常委并没有固定期限,特别是作为领袖的毛邓两人自身便长期担任常委职务,即使邓小平自身离开了常委会,但是常委会仍没有实现任期的固定化。这主要是因为,当魅力型领袖还在世时,实际最高权力掌握在领袖手中,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常委会是作为一个决策过程的中间环节而存在的,而不是决策的最终点。与此同时,常委成员的主要身份也不是一个决策者,顶多是决策参与者和建议者,帮助领袖作出合理决策并执行决策。但当魅力型领袖消失,党内又没有某个个人能够继承始终掌握最高权力的能力和威望,权力的承担者就从具体的个人转变为原有制度中次级团体的常委会以及其中所涵盖的职务,进而实现常委会任期的制度化。然而转入任期固定化之后,任期规则的一个重要规律在常委会其他成员可以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常委会中作为领导核心的常委成员要保持长期的稳定,并且下一代领导核心又从常委会中产生,例如,十四届一中全会至十五届一中全会的江泽民、李鹏,十六届一中全会至十七届一中全会的胡温等。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常委会的稳定运行、实现顺利交接班,二是可以为领导核心积累一定的常委会工作经验和领导权威,从非制度方面促成决策的达成。从常委担任的职务上来说,逐渐实现了权力统一和职务分工相结合。之前已经提到,魅力型领袖的权力来自于个人而非具体的职务,即使毛邓两人并非拥有具体党政军方面的最高职务头衔,但是对于这些方面的重要决策仍可以一锤定音。转入集体领导制度化之后,在保证团体聚合最高决策权力之下,权力分散化使得职务专门化,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大权独揽,小泉分散”。重要职务的专门化使得分管工作的委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本机构的事务,同时又使得事务责任追求制度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职务专门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机构独立,提高了常委会工作的适应性,形成了某种制衡机制。与此相伴的是另外两个个原则,领导核心的三位一体以及党政最高权力的分开。常委会排名第一的委员最终同时兼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是国家对内对外、党内党外的最高代表,这样的安排主要是防止在重要问题上出现决策的分裂,杜绝在最高决策结构中出现个人与个人的对立。更具体的说,中共中央总书记与中央军委主席的结合体现了党要管着枪以及文官治国的理念,国家主席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将虚位元首、实权党首、国家武装集中于一起,有利于向外传达常委会清晰统一的声音。常委会排名第二的委员是国务院总理,与常委会排名第一的总书记分开。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这种领导方式造成的消极影响无需怠言,在常委会中这种情况表现有,赵紫阳兼任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党政分开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独立和高效的进行行政工作,并且通过政府首脑在常委会中与其他委员广泛交流达成大致的方针政策,即有利于事前反应政府意见,又有利于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减少顾虑、落实细节。但党政关系分开并不是说党政截然独立、权力分治,而是指虽然在职务和功能上分开,但在政治上统一,由分开实现更好的统一。政府首脑在常委会中首先是作为党员的身份存在的,同时,党的总书记排名在其上也体现出党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中仍占主导地位。从常委会成员的选拔程序上,体现为选拔和交班的制度化。从本书表4-1和表4-2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曾经担任过省区市委书记以的比列逐渐增加、接受第二台阶锻炼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是因为,魅力型领袖消失后,接班人的个人指定已经不适时宜,必须寻找另外方式形成新的选拔机制,转而依靠长期的竞争淘汰机制,本书将这个过程归纳为台阶式选拔。常委会成员脱颖而出依靠的是突出的个人能力以及在执政经历中所积累的声望,也就是政绩说服力,等到入主常委会也有过硬的资本。在交班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集体原则,特别是领导核心的集体交班原则,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常委会中始终都存在能影响全局的成员,同时又不至于过于突出个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跟踪考察,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了解接班人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党的忠诚,防止出现戈尔巴乔夫式的人物。虽然本书利用很大的篇幅将中国集体领导制与个人总统制进行比较,并突出强调其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但是要实现这种优势并非必须这种领导体制不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集体领导制的形成与制度安排主要是出于中国以及中共本身由魅力型统治向法理型领袖的合理选择,集中体现于集体交接班机制。从本书作者以及其引用的历代领导人的论述可以看出,集体领导制的高绩效虽然很突出,但是这种高绩效必须建立在集体领导本身团结的基础上,而这种领导体制最重要的功绩以及首要针对的问题是保证政治稳定、最高权力的团结,而权力的转移过程,也将永远是这个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价值判断问题不说,历史考察还是很考究的,各种分析表格做的也细致
  •     这书真贵,第一感觉。结构分明,阐述简明,第二感觉。
  •     隔靴搔痒,从政治过程的角度写,那行政信息(公文)的处理与运行却没有着墨,怎能讲的清?
  •     凹。。。。。张磊的课
  •     这就是智囊啊……当然,亮点当然是第4章的集体交接班与7章的集体决策机制,作者在研讨会上说“中国这个东方巨人的“大脑”是两个大脑,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另一个就是包括顶级的智库,当然也包括来自人民的创新”(p.135)。听说总书记有一票否决权,书中也没有针对某个事件决定的举例,当然“务虚”是主要的原则,或许这些应该等档案N年后解密才能看到了……
  •     这本书还是可以当成一本政治科普读物来读的,看了这本书以后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运作有了一个框架,对常委们的分工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能让读者得出这样的认识,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毕竟这只是一本开山之作,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相关的著作问世。
  •     著名***的作品,可以当历史看看,观点么也可以做个参照,这个世界上的确不是只有美国是永恒真理,如果永恒真理这玩意儿真的有的话。
  •     这本书还是太肤浅,姑且一看吧
  •     不,二星给高了。
  •     揣着明白胡扯
  •     钱穆曰:这是委员会制哈哈哈哈
  •     真正的自信 不是不断宣称自己比对手强多少 而是根本不在乎这种所谓的优劣对比 因为结果早就放在那里
  •     报纸记者的水平吧。论点也没什么案例材料支撑,自说自话,言语罗嗦。不明白了,都什么年代了,弄出那么多黑体字,搞得和文革时候一样,哈哈
  •     作者今天如何写这本书的续集呢,九龙治水制已被新军机处取代了。
  •     国内较完整介绍这个的应该不多,具备逻辑性和体系性,还是值得一读的。就是某些价值评论尤其是与西方政治体制进行比较进而优越感爆表的部分令人反胃,而且笔者自夸起来也是毫不嘴软,真是条好节操。
  •     好好一个题目,写成这样,摧毁阅读欲
  •     又是一本政府公文领导讲话汇编。跟王绍光一个路子的。搞这么多概念干什么呢,一个集体领导机制,一个共识型决策
  •     不敢称呼这本书是政治学
  •     比较一般的书 有一点道理 但也有很站不住脚的地方 有些理论很明显只是为了拼凑理论而拼凑的 总的来说还是有一点收获
  •     扫盲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