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书评

出版日期:2015-8-7
ISBN:9787222132406
作者:芥川龙之介
页数:472页

人们读你读了一百年

《罗生门》第一次发表的时间是1915年,到今年刚好整整一个世纪。一百年前刚发表《罗生门》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人推崇他,后来好友引荐到了夏目漱石的门下,才慢慢躁起名声。老实说,至今我仍然觉得爱他的人太少,爱这本书的人太少,爱他笔下的故事的人太少。总希望有更多的人读起他来,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他的故事——母亲承受丧子之痛,但却隐忍前来见那孩子生前的老师,于是手里面绞着一块手绢,成为无声的持久的沉恸的哭泣;又或者拥挤的灰暗的车厢里面,淳朴美好的女孩子向窗外抛出的橙灿灿的蜜桔,让一阵凛冽的、伴着泥土和冬天的风吹进来,凉意和快意;还有为了吃到心爱的山药粥而步行千里,唯诺灰色的小人物五品;再或者是孔乙己的前身“毛利先生”··· ···好在芥川的故事并没有被时间冲掉,他的笔总是把人性里面最微妙的,难以分析的那一小部分挑出来,就好像吃鱼时大家都纷纷关注鱼肉,偏是他关注鱼刺。鱼刺的好处实在不必讲,没它鱼则成不了鱼的。芥川写得就是这样的人性的微妙瞬间和微妙心理。他曾说,人们有时为了微妙的享乐,人们必须微妙的受苦。芥川被称作是日本文坛的卡夫卡,并非虚名。这样的说法和比称虽然在我看来不过是评论家们贴的简单省力的标签,但这张贴得却是颇有讲头的。这本里面收录芥川《疑惑》一则,故事非常怪诞,翻译者将那种神秘的恐怖感把握得及其到位,“沐浴在朦胧的油灯光中,那人显出奇异的,幽灵般的模样,的确令人惊骇。”这篇读来很像卡夫卡那篇《乡村医生》给我的感受。男子深夜来访,和盘托出自己“杀妻”的经过,然而内心受到百般折磨,最后日渐阴郁。在最后,芥川写到:从那天起,我就背负了疯子的名声,注定只能可怜地度过余生。我究竟是不是疯子,一切皆凭先生裁断。但纵然我是疯子,将我变成疯子的的,难道不正是潜藏在我们人类心底的怪物吗?只要那怪物的存在,今天嘲笑我是疯子的人们,明天难保不像我一样变成疯子。赵老师的翻译含蓄典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和气质很浓,或者更加日系。追日剧追了这么多,也算理解一点他们讲话时的语言和神气。芥川从小就忧郁的气质也在译者这里颇有显现。近几天也在博客上找出芥川的遗书,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给孩子的留下的遗嘱。印象最深的是将一盆花和一块砚台交付于某个友人。将死之时,心中除了挂牵妻与子,且还记挂着一盆花,一块砚,这要是在别的推理剧中恐怕要成为疑点的。但是芥川是绝对不惧惮死亡的人,死亡于他莫大的,莫名的吸引力实在是常人无法理解。于是赴死如归家。怪不得,他总要说:在所有的神性中我唯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芥川

上午刚看完了激动人心的女排夺冠,然后来结束芥川这本书的阅读好像不是很合适。因为前者是振奋人心的,后者却是弥漫着“厌倦了活着”的气氛。这本书是购物网站推送,偶然买下来的。书名《罗生门》让这本书有种阴郁恐怖的气息。可是读下来还是可以的。这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可以说是第一次了解芥川龙之介这个作者,也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这么多年来看的书本就不多,看的日本小说便屈指可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之后就是这本了。日本小说偏向于人性的心理的描写,此书也不例外。二十八篇短篇,能看懂且能让我有所触动的还不少。《罗生门》、《鼻子》、《山药粥》、《地狱变》、《尾生之信》、《秋》、《南京的基督》、《杜子春》、《竹林中》、《河童》这十篇算是印象比较深刻的。《罗生门》中人性的转变也许就在一瞬间,若要想方设法解决无可奈何之事,便无暇去顾及手段。《鼻子》中体现出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情感。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不知不觉地,人们虽非有意为之,却对那人怀有了一种敌意。《山药粥》中的山药粥是主人公平凡生活下去的意义所在。有时候,人们会为了不知能否实现的愿望,献出自己的一生。有人会嘲笑这种痴傻,可嘲笑者自己也不过是待在人生路边的旁观者罢了。可是,如果这个梦想轻易的就实现了呢?《地狱变》是这几篇中最具恐怖意味的,在画师良秀为了完成地狱变这个画作之时而不顾惜别人生命的时候,他是否会想到地狱变的点睛之处是他女儿葬身火海换来的?可是又何为是非对错呢?《尾生之信》很短。甚至不像小说。可是最后的那段话却颇有触动:我虽然生于当世,却无所作为,一事无成,无论白昼黑夜,我都漫然地度过,如在梦幻之中。可是,我却一直在等待某个理应如约而来的奇妙事物,正如尾声在黄昏的桥下,苦苦等待着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恋人一般。《秋》中描写姐妹两人爱上同一个人,姐姐为了成全妹妹主动退让,姐姐嫁给了别人,妹如愿嫁给了那个人。可是毕竟都是真爱过的,爱其实是自私的。再见面时,姐妹虽表面仍然要好如初,可是不管姐姐还是妹妹,心里都明白,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彼此已然永远成了外人。《南京的基督》中是一位沦落风尘的女子与其信仰的故事。最后的结局颇出乎意料。怎么说呢?我还找不出语言来描述,只能用一个出乎意料来形容。《杜子春》像神话故事,最后却具有实在的超脱意味。《竹林中》就像一个谜,谁也不知道最后的真究竟是怎样。文中所谓的真相都是人们每个人所以为的真相。《河童》是其中表现的思想最多,也是较长的一篇。主人公我误入河童国,然后用河童国里发生的种种事情来反映世间的百态。印象最深的是河童国女人生产之时,父亲可以大声问女人腹中的小孩是否愿意降生,如果小孩不愿降生在这世间便可以不用降生。另外一个是资本家河童的工厂大规模的机械化,从而大批量的人力过剩,而河童国处理人力过剩的问题便是将这些过剩的人群全部杀死做成肉罐头。这与鲁迅《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吃人”倒有异曲同工之处。《河童》这篇中也隐隐散发出芥川自杀的意味。这本书在小说开始的扉页写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芥川最终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自杀了,好像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有自杀的倾向。为什么呢?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太多?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中,就像我们最开始降生在人世间的那一刻一样,从来不由我们自主。

我的故事我的人生

说实话我和《罗生门》的故事太多太多,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生存到现在人生的启明星吧,对于芥川,对于《地狱变》一直存在一种想碰不敢碰的态度,今年重读一版芥川的短篇,敢于直面了人生也放弃了一些扭捏和对于前程的迷茫。无论如何,我极力推荐这本短篇节选,下次来详谈这本书的故事。处评给了这本书,无怨无悔,读了十年,醉了十年,怕了十年,只有这本书每次读起来都有一种新的指引力。相比夏目漱石的国民作家的称号我觉得芥川奖的名号可能来得更加实在。恩,下次再评,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

充满对人性洞察的芥川龙之介

旧闻电影《罗生门》大名,入了kindle unlimited之后看到首页的推荐就果断入了这本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打开看了几篇就马上迷住了,每篇短篇都很短,几千字左右,却个个都是结构完整,有血有肉的故事,看完一篇忍不住要停下来回想半天故事的每个细节,感叹于芥川不仅在讽刺小说的主题上笔锋尖锐,描写日本庭院,闺阁少女或者盛装舞会上,也是惊艳无比。然而最出彩的不是表现的形式,而是表现的内容。看书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想起《红楼梦》,与《罗生门》对比一番。首先芥川主要的作品也是以悲剧为主,善于剖析日本西化时代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人生轨迹;其次芥川很喜欢写恶人,有的短篇是写主人公和恶人的故事,有的甚至连主人公本身就是恶人,这是很少见到的。芥川写的恶人,成功在于不是脸谱化的,每个坏的人,他都是坏的有血有肉,让人看得到他其实是一个普通人,作恶是出于不自觉,或者是被生活,被环境,被周边的人所迫。举个例子,《地狱变》这一篇是令我印象很深,我也很喜欢的一篇。画师良秀,是以一个失心疯的画家的形象出场了,自私残忍,性格怪癖,不惜以别人的痛苦来获取画画的灵感。最后他的女儿被活生生在他面前烧死,这个场景是极其极其震撼的。看完之后其实陷入困惑,我们该谴责良秀吗,或者该谴责府中的大人?好像都不应该,跟红楼梦一样,最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的,好人必有腐坏的一面,坏人也会有人性的美好。良秀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他对绘画的疯狂执着和对女儿的宠溺,决定了他的悲剧,我们应该怜悯,而不是批判他。我想真真好的小说,都是看完让人会怜悯别人的,不仅怜悯好的人,怜悯可怜的人,更重要的是,怜悯坏人。不要恨别人,因为你知道某一天你也会有说不出口的原因,让你不得不被人恨。一切都是人性,善是人性,恶也是。很感谢芥川能写出这么好看的故事。

诸神是不幸的,因为他们不像我们这样可以自杀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种东西”芥川龙之介的骨子里蕴含着悲观主义,或许看透人情冷暖的人都是这样,至少作家、哲学家之类是这样。芥川龙之介的生命只有三十五年,从寻常意义上来讲,三十五岁选择自杀,抛弃妻儿,抛弃养父母,抛弃所有应尽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失败的。但站在龙之介的角度去看,自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龙之介常年累月被神经衰弱和其他身体疾病折磨着,还目睹了自己的作家朋友发疯,童年印象里又有自己的母亲发疯的印象,而创作生涯的最后几年又有江郎才尽之感。对于一个把艺术看的比生命还高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端痛苦的。悲天悯人,看透人性,这是许多作家被订上的标签。但其实从寻常意义上来说,龙之介人格并不完美。虽然养父母对他有养育之情,但在内心里,龙之介认为养父母妨碍了他的生活,对养父母有着幽怨之情。对妻子也不算一心一意,有过几次婚外感情,这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傻子的一生》也有提及。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日本男人一百年前写下的东西,在一百年后仍让人可以感同身受,不得不说芥川龙之介是鬼才。两天读完这本书,惊叹之余,也有些惋惜,若龙之介看到发疯和自杀之间拥有第三条路,好好治疗,坚持疗养,或许大师可以写出对于战争反思的作品,但此是后话。若有天国,望大师安好。

没能跳出寓言故事的小格局 河童是神来之笔

这是一本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合集,整本书我觉得没能跳出寓言故事的小格局。至于读的是译本,已经把翻译损失的文学性估算在内。
罗生门(罗城门)的故事发生在平安京(京都古称)朱雀大街南端城门楼上,衍生出的罗生门这个词,代表了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这个意向确切是来源于电影剧情,电影《罗生门》其实是由这部集子里的《竹林中》改编,故事罗列了七份关键证词,错综掩盖了一份未言明的真相。其中强盗多襄丸的供状、亡人之妻在清水寺的忏悔与借巫女之口亡灵的话此三份供词将故事推向高潮,想想我如果在拜访京都清水寺之前就读过这一篇,不知在相似的竹林和枫树林中,会体味些什么。《竹林中》并不是原创,取材于《今昔物语》,据说原作是单纯的强盗故事,改编完全重写,有很高的创作度。
最特别的故事我给到中篇的《地狱变》,良秀不只是个刻板的御用画师,作者也不只对其神乎其神的画技做了工笔勾画,陈其如何设计练习小样如何观察生活抽象出艺术,更是让良秀有血有肉有执拗,有对女儿入眷官府的不舍更有对女儿因己而荒唐惨死的一霎看破,将故事推向高潮戛然而止。
画师故事写得好了,比普通故事至少多一层映照,至少。由现实入画,再由画升腾出现实。
芥川龙之介的毕生名句是: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值得玩味。作为木心粉,不得不说木心对这句的神之化用:「人生 /有时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有时真不如一碗馄饨」,写的多好。作为补遗,我也去读了几首波德莱尔《恶之花》,在150首译稿中随机读到了梦幻的《声音》,以及无巧不巧读到这首——《艺术家之死》,这恐怕正是芥川龙之介创作《地狱变》的引子,节选之:「我们在巧妙的谋划中耗费心机 /我们得拆毁许多沉重的框架 /然后才能凝视那伟大的作品 /这可怕的欲望使我们痛哭不已」——良秀正式完成《地狱变》翌日夜间便缢死在自家房梁上。
汉字的奇异在于,作为友邦日本人将罗、生、门三个字叠用做个普通称谓,正好在我心里产生了一次反应。就算局限于寓言格局,终是没拗过好奇。补充:由于抢先读《竹林中》而漏掉了《河童》,绝对佳作,构建的河童世界很丰富,用来揶揄人类文明的一系列事件安插有序,由浅入深,发力恰好。希望梦工厂能拿去翻拍个三部曲,对小黄人儿无感,以后出个小绿人儿可以买。也因此给全书加一星,四星。最后,金句「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出自选集最后一篇《一个傻子的一生》,能看出这是芥川最为挥洒自如的一篇,五十一个若即若离的篇章一气呵成,绝对是这些创作中他写得最爽的一次,我说这是典型的木心式写作(不考虑时间先后),这,是芥川的自叙传。

纵使只着片语,亦可道尽千言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大多简短精悍,往往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便能阅读完一个故事,可读完以后回味细节与用意却得花上很久的时间,而其中某些道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处,更是值得人花一辈子去品悟。最值得人细读的篇章,自然是帮他真正踏上作家生涯的作品——《罗生门》。这篇文章非常短小,却顺利道尽了莎士比亚写尽哈姆雷特的一生都难以诠释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罗生门描写了灾荒年代里的一幕场景,一位因被辞退而走投无路的家仆徘徊在罗生门下,犹豫自己究竟应该保持高洁的品性慢慢饿死,还是做一个强盗浑身沾满罪恶地活下去,他的疑问不仅仅是人生之问,更是人性之问。而那位在拔死人头发时被他逮住的老妇人,也无形中利用人性本恶的观点帮助他在善恶之间做出了选择。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到此为止,芥川龙之介没有再赘述仆人以后的所作所为,因此结局令人意犹未尽,可若真要继续写下去,相信这位极度完美主义的作者定会用更多事件,来向我们展示这位仆人一步行差踏错便遭遇万劫不复的命运。就像作者在《蜘蛛之丝》里描绘的那样,哪怕仅仅是一点私心,都足以颠覆所有的希望,更何况在罗生门下迈出错误一步的仆人?毕竟由善变恶易,由恶变善难,这个道理亘古不变,。芥川先生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尽管他从不会在文句的语气词间流露太多悲伤情绪,可深入骨髓的悲观性格仍时常体现在他的故事里。姑且不提他认为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这种事,也不提性恶论已深入他的思想,单从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便可觑见一些端倪。《鼻子》里那位无论怎么做都受到人嘲笑的僧人,《山药粥》里那位梦想能喝到山药粥的下级官员,《地狱变》里那位痴迷艺术的良秀,每一位都是既可怜又可悲,哪怕好不容易抓住一丁点的希望,最终都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其中的《地狱变》是个精彩程度不落后于《罗生门》的故事,全篇讲述一位名叫良秀的画师为藩主画屏风,为了描绘烈火情景烧死了女儿,画成后良秀自杀的故事。芥川龙之介除了埋设良秀画屏风画的主线以外,还深藏了一条他的女儿被藩主欺凌的子线。良秀固然爱画如命,不惜以令人惊惧的方法取得绝佳的绘画素材,但他深爱自己的女儿,绝不会做出伤害女儿的事,那么为何最终烧牛车时,他的女儿会在牛车里面呢?结合前几段里描绘她女儿在月夜下从某房间里逃出时两眼含泪的模样,不难想象藩主对于她做了什么。芥川龙之介虽没有明说,还一再故意强调人们传言此事与藩主无关,分明已是对当年现实中的藩主草菅人命且控制言论的某些事感到了绝望。其他故事我在此就不多说,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来细细品读。这本书是芥川龙之介作品的选译本,却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作品集中内容最丰富,挑选的篇目最经典,翻译也最上乘的一部。译者赵玉皎在整本书的开头阐述了有关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其性格因素分析了书中的篇目,虽没有深入分析,却足以帮助读者一边阅读,一边开悟,最终彻底地走近芥川龙之介及其笔下的世界。

罗生门。罗生门不是个好去处。人性的变化只在一瞬之间。人性的丑陋,利己主义,不言而喻。山药粥。主人公在社会中凭着对山药粥的执念度日。吃到了。也就没了。鼻子。长鼻子令人自卑。可是人们不能接受改变,包括自己。地狱变。良秀的女儿的命运是注定了的。那个人无疑是大公。他的女儿,美丽的女儿,最后变成了他丑恶的画中人。竹林中。无论是多襄丸,女人或男人,都选择了叙述对自己有利的成分。多襄丸所叙述的与男人的比试。女人说叙述的自己的忠诚。男人说叙述的自己的无辜。皆是利己主义的体现。

最好的译本

可以跟林少华版的对比一下。就像看了两本书一样,林版的行文风格很像日本的说相声的那种感觉,而赵玉皎则文字优美,意蕴优雅,十分耐读。从芥川龙之介精雕细刻的那种风格来讲,赵玉皎更有原著的神韵,我认为她翻译出了原版的精髓。强烈推荐!林少华版则是另一种风格,反正我是看不进去。外国文学就是如此,译本的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简直是两重天。

回合制的《罗生门》

最近重玩起了小时候玩过的回合制游戏《英雄无敌》——人老了,玩不动即时战略游戏了。玩着玩着真觉得有劲了起来。这和《罗生门》给我的感觉有点儿像。最早读他的作品,是因着著名的黑泽明电影改编。这本《罗生门》里有好几篇是我从前就读过的——《罗生门》、《鼻子》、《地狱变》和《罗生门》。这回再读,渐渐体会出,芥川作品中充满了“回合感”,极具张力。翻译语言颇有20世纪初的感觉,有古风,却绝非陈腐古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远远多于一本短篇集的惊喜。这是“一个包含芥川龙之介各时期代表作、全面呈现他的文艺思想和内心世界、同时又能使读者获得最大审美享受和最多信息量的译本”,涵盖了他“才气纵横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年”(译者赵玉皎语)。因其生命太过短暂,而作品众多,这早、中、晚期,不过也就是从23岁到35岁的写作生涯——对很多长寿的作者而言,或许还没到喷薄而成熟的年纪。言归正传,说说作品吧。罗生门上,随着老妇一根一根拔下死人的头发,纠结于“饿死还是为盗”的仆役,心中对罪恶的方案和憎恶被渐渐击溃,听着老妇的陈词,又由心中油然生起了一种勇气,彻底走向了“为盗”。仆役和老妇的斗争,“饿死”和“为盗”的角力,在两个回合之后彻底决出了胜负。这即是我所说的“回合感”,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展开格斗,你出一招,我再回一招,从出招到对方受到伤害,中间有一段延宕,最终一方华丽地击倒另一方,整个过程中,紧迫感是递增的。良秀对女儿的爱在芥川的文字中一点一滴地累积,而他的“地狱变屏风”也并非一朝画就——画尽了恐怖意象,吓坏了多少弟子,最终的火烧牛车中美女是谁读者早已预料,却还是深感震撼。(《地狱变》)《鼻子》中,站上擂台的是人们心中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对他人的不幸的同情,和对他人摆脱了不幸之后的不满足。芥川龙之介在此命名它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并将把这个问题深深烙印在他以后的全部作品中。《烟草与魔鬼》讲了一个魔鬼战胜凡人,给日本带来“烟草”的故事,过程中凡人发挥了聪明才智,却还是失败了。“魔鬼式不会白白吃亏的。当人们认为战胜诱惑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也在某种意义上失败了。”《手绢》的构思极为精巧,还玩了个文本套层。就像一个耐玩的回合制游戏,它增加了故事性和趣味性。但这个故事没有像另外几个那么有名,我想它的阅读门槛可能是原因之一。不知道斯特林堡倒还好,并不影响理解,小说中非常清楚,他是戏剧家,在书中写过“类型化表演”的技法,但如果你不知道男主是以新渡户稻造为原型构思的,你便白白损失了一层理解。译者赵玉皎为了给所有读者都完整还原出原作的趣味性,还为广大读者在结尾加了“解说”,介绍了“武士道”的相关故事背景。像这样因着解说而愈加丰厚的故事还有《大石内藏助的一天》、《枯野抄》、《舞会》等等。(也是经由这些解说,认识到了一部日本文学中的古籍——《今昔物语集》。)9则解说中,尤其重要的是《一个傻子的一生》,芥川遗稿。这是芥川龙之介的自叙传,全书终结篇,写得很符号化。赵玉皎在解说中给出了“一些重要段落的提示”,将芥川的生平事件与原文中用的“心象”形成了对位。要说这一篇,还得先说这本书的另一层回合感——作者的心绪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不定,直到生命的终结。即便知道了结果,还是会为过程感动。看过《蜜橘》,了解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得以暂且忘怀那难以言表的疲劳与倦怠,以及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才会懂得他的不易。看过《毛利先生》,便会晓得,他也曾珍视过让它既怜悯又尊敬的勇士。《南京的基督》中,秦淮河畔有信仰的女子得到救赎。修仙的杜子春最终在尘世间获得了他的幸福。……但是他们和地震中“杀妻”的人(《疑惑》)、和苦等爱人不来最终死去的痴恋者(《尾生之信》、《六宫小姐》)、和死去的亲人们(《点鬼簿》),几乎以共时的状况存在。甚至还有《河童》——很多小说家都曾创造过这样一个“桃花源”,纠正现实世界的偏差,向世人描写自己的“理想国”。有时候,会幻想芥川龙之介并没有自杀,只是去了河童的国度里。芥川龙之介并不是一个从《罗生门》起便厌世到极致的人。经过这些起起伏伏,最终翻开《一个傻子的一生》还是感到不忍。就像之前在电影院里看《霍比特人》完结篇的时候,随着片尾曲响起,满屏皆是前篇手稿,回忆通通涌上心头。芥川龙之介的一生落下帷幕。

人生不过一行波德莱尔--芥川龙之介之死

很快就读完了《罗生门》,这本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比我想象中的要容易读得多。每个短篇故事篇幅都并不长,而且故事也简单。芥川龙之介喜欢从日本古代故事和中国故事中取材的习惯,也让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一开始读《罗生门》,我的脑海中总是不由自主想起一个人,那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篇》,也是改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和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幽默轻松的笔法,同样深刻尖锐的主题总是让我产生两者是否有互相借鉴的疑惑。然而读到后面,我却发现其实鲁迅先生和芥川龙之介之间的相同点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鲁迅先生一生作为一个文坛斗士,最终放弃小说写作而去写杂文,用短小精悍的“匕首”对斗争。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达者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而芥川龙之介厌倦文坛论战,相比较去对现实进行讽刺和批评,追求艺术才是芥川龙之介的终极目标。芥川龙之介对于艺术的追求有着偏执而极端的一面。在《地狱变》中,画师为了自己的作品的完美,去请求权贵希望能在他面前焚烧一辆车,车上最好还有一个美妇。在自传体的《一个傻子的一生》中,“如果尸体不足的话,我会毫无恶意去杀人。”追求艺术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普世的道德观的束缚。而这种极端的追求,也是造成芥川龙之介的自杀的悲剧的根源。芥川龙之介是一个怀疑主义者,《竹林中》男子的死通过强盗、女子、死去的丈夫的灵魂三个视角来表述,竟有三个不同的真相。在三个人的述说中,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或者美化自己的形象,或者为自己的举动开罪。芥川龙之介第一层次怀疑人性,觉得人性的一切表现都起源于自私自利之心。第二层次怀疑历史、真理。所有的叙述者既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描述发生的事情,那么所有的历史存在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基于此的真理也是值得怀疑的。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恶充满了绝望,对人性的善和正义真理的存在报以怀疑主义的态度,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芥川龙之介有一句名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肆意使用例如腐烂的乳房、尸体、苍蝇、蛆虫等令人厌恶的丑恶意象,然而波德莱尔却能在其中发现美感。恶中有美,恶中有善,波德莱尔虽然对丑恶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和揭露,然而最后依然回归于善和美。芥川龙之介内心的绝望和怀疑,让他的作品的内涵都是冰冷的。芥川龙之介和波德莱尔一样有发现恶的眼睛,但是芥川龙之介却没有从恶中发现出艺术的美。正如《地狱变》良秀的一句话:“平庸的画师不会懂得丑恶之物中的美。”芥川龙之介最后自杀前的绝望,我相信有这么一部分,那就是他依然是一名“平庸的画师”。

有机会重新看一遍

大学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感觉像看恐怖电影一下,有种说不出的扭曲的东西。反正不能释怀,我没有体会其中的意思,所以我想还是有机会重新看一遍。我说要重新看一遍,有一种不对胃口的节奏,权当我还很肤浅,浅薄吧。不过既然是这么有重量的书,那必定他的好处我未欣赏得到,所以我会再去试试看

人性的缺点

“人性的缺点我都有。”独处的好处便是可以不必面对他人的情绪,这是我这几年最深的体会。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点,人与人相处总是难免会有些摩擦。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一天晚上和室友露露聊天,她要说我自己的缺点,我说我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乏热情,性格直说话总是伤人,对人也挺苛刻的,是一个性格不太好的人。这么说并不是有意贬低自己,而是我确实是这么个人。关于我自私这一点,小妹曾经很认真地对我说过,那次因为这句话我难过了很久。当然这样的话不止一个人说过,室友培芬也当着我的面说过。当时她说的时候,我很淡定地承认了。我曾不否认自己的自私。不过心里可不是很好受的,毕竟一个和自己相处了很久人当着自己的面对你说,早元你太自私了,即使心脏承受能力再强,还是会震动的。我想只要是有点脑袋的人心里都不太好受,谁又想顶着一个‘自私’的名号。我爱独处,便是一个自私的表现,因为我不想面对身边繁琐杂事,我很烦身边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搞得自己心里不舒服,我不喜欢为他人的情绪左右,所以我逃了。我不喜欢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毕竟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能处得来便处,处不来便拉倒。我的世界少了谁,太阳照样会照到我头顶。不久以前,一室友从宿舍搬出去了,我不开心了好一阵子,可是后来想通了,没啥事,不就是少了个人在宿舍嘛,那不正好,四个人的空间三个人住,住着也宽敞,她也觉得心里舒服,一举两得嘛!不过我知道有些东西变了,就像一件摔烂的东西,即使补起来了,但再也不会以前的样子,因为裂痕已经出现了。现在想想,我那时候生的哪门子的气,简直是莫名其妙!今天又有室友说要搬出去,我很想笑,难道这宿舍真的就这么不能住人,难道我们就这么不好相处吗?不都是住了这么多年了,突然谁就不能忍受谁了,那当初干嘛要住一起,当初住一起就知道了各自的生活习惯。搬出去的理由就是不能忍受谁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个很可笑的理由。当她们这么说的时候,就像给听的人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扇得无声无息,但是痕迹却是着着实实地留下了的。其实有时候我很不明白的是,当问题一旦出现的时候,为什么人总喜欢往外面找原因,为何不往自身看看,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有时候外在的原因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为的是让自己好受些,把问题归责在他人身上总比看到自己满身的缺口好受些的。但是这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当你觉得外界的人和事让自己不能忍受的时候,为何不反观自身,或许自己当时不够宽容,把他人放到天平上去称,自己又把所有的砝码往一个盘子里放,那称出来的结果肯定会让不尽人意。人是经不起挑剔的,越挑毛病便越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让人难以忍受。不知道是谁说过的,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尺子,量他人时尺度要放宽一点,量自己时尺度要放紧一点,这样心里才不会有太多的不平衡。要是反过来,不管你看谁感觉都会看不顺眼。以前我觉得身边的人挺宽容的,能容忍我那么多的缺点,我觉得很幸运,而且和她们在一起我可以变得不那么苛刻,但是今天我觉得我错了。今天心里莫大的失望,感觉是对我以往想法的嘲讽。想想终究还是自己太天真了。对人,不能抱着太大希望,希望应该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样便不会让自己失望。近来买了很多提升情商的书在看,我在想是不是自己太没趣了,所以没什么朋友,也和人没什么聊得开的话题,希望借书本给自己修补修补。不过好像没啥用,终究是自己的领悟能力不够,不能将人家的精髓学到。想想还真有点沮丧,连身边的几个人都不能相处融洽,那从何谈以后出去了和他人相处好呢?我现在明白,为什么EQ比IQ重要了。而今天中午我还很自豪地发了一句:EQ is so easy。不过我现在也死心了,我不会忍心在自己身上举起大刀削枝砍叶,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爱自己。而我对身边的朋友标准便是能接受一个真实的我,如果不能那我一个人也无妨,而且这样的人也不会再是我的朋友。因为世人都很容易接受一个人的优点,这样的感情没任何意义,只是一个过场,只是暂时满足了作为人的虚荣心,不会真正让人感到温暖。我曾经和一个哥哥聊天,问他是喜欢一个爱自己优点的人还是爱自己缺点的人,他选了前者。其实我觉得被一个能接受自己优点的人喜欢一点都不稀奇,真正稀奇的是那些爱上自己缺点的人,那是一份特别。一个人能接受你的缺点的时候,那你的优点他还会嫌弃吗!前一段时间看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书里面尽显了人性的残酷、黑暗。其实不管是谁,都免不了有一些潜藏着人性黑暗的一面,只是平常没有谁去真正注意罢了。一旦真正地去较真,发现身边每个人都不是好人。我很赞同荀子的“性恶论”,恶生而有之,但事实是世界好人多。《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的台词:傻瓜是什么?做了傻事的人才是傻瓜。那坏人呢?做了坏事的人才是坏人。至于平常生活里的缺点,那是需要人包容的。何不宽容一点,人都不完美,在挑人家的刺的时候,不妨先看看自身。很多时候,我看到身边一些人做事不够爽快,小气吧啦的。脾气冲到头顶的时候,我会忍不住说,这个人太小心眼了,小肚子小眼睛。但是过后我会反思自己,在我这样说人家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一样了!是的,当我计较的时候,这时候我也是个小心眼的人,反思的时候我会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因为自己没资格这样去评判别人,我并不做得比他们好,要是真的不小心眼的话,那应该不以为意地一笑了之,而不会说那样的话,而应该原谅那样的天性。只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个人的情绪太强了,不说出来感觉心里不舒服。不当着那人的面说已经是很好的了,要是惹毛了我,我也可能当着那样人破口而出。但是事后我一定会后悔,因为我伤害了人家。我们都是平凡的人,缺点是我们平凡的一部分。心里要有一份明白,和人相处免不了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既然选择了和一些人在一起,便也要有一份准备,准备接受他们的不好。别把谁想得太好了,人都是有不足的。通过室友的事我明白,我明白了什么叫宽容。宽容他人,其实也是放过自己。往后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记得宽容待人。而那些出现的裂痕,我是不会再修补了,因为我不接受烂了的东西。我知道当我打完这些字的时候,这些事于我已经成为过去了。来来去去才是平常,该散的总要散,何必太在意。新的人新的事还要来,我该是做好准备迎接新的人,新的事。

一篇又一篇,或许也就能汇聚成人生

一篇又一篇,或许也就能汇聚成人生。这本《罗生门》精选芥川龙之介28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都可以称作他的代表作。按年代前后排序,收集芥川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古代为背景的小说(他特别擅长,借古喻今,令人意味深长),也有现代新小说,时间跨度其实并不是很大,可对他而言即是一生吧。芥川先生善于书写人性较为隐晦的部分,揭露你的弱点,一些矛盾的观点感同身受过的情绪总在文字里悄悄散开。他的文字充满魅力,用词很美,有些注重心理变化,语气给人很直接的感觉,读完之后却会有一种悲怆之情涌上心头。罗生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各执一词。而带有这般意思的电影版《罗生门》更是改编自芥川的小说《竹林中》,这篇小说是最早看的,故事很简单,像是问答题,夫、妇、还有与妻子有染的武士,也包括几个证人。不顾结局如何,时间都是正在进行时,是事情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人心中的第一态度。心理想法的不同,来源所处事件位置不同,自然能带来每个人眼中不同的真相。这算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吧,芥川却用这样一篇小说写了出来,讲述是不可靠的。无所谓何为真相,更重要的是立场或思考角度的问题罢了。人生中总会有太多自我矛盾的瞬间……《罗生门》这篇小说则是关于生活、更是关乎人性的选择题,是做个善良的人,却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过明天,还是做一些不善良的事情,借此生活下来,比如做强盗啊,他身处在矛盾之中……明明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可为了活下来还是可以触犯为善的底线,在听完老妇人的诉说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抢走她的衣服。这正是芥川龙之介所说的利己主义,利己就意味着要伤害别人吗?我在想我们要是遇到这种事情会如何选择呢,是活下去重要还是坚持心底的善念,哪怕无人问津,也要做一个好人呢。又觉得并不用多想,因为坚持善念也并不意味着彻底等待死亡。好像这个问题不该继续深究下去,也好歹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大概不会到饿死冷死的地步。《鼻子》也是芥川的著名作品。内供僧人是个太在意别人看法很担心“自尊心”问题的人,他的长鼻子让他苦恼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努力寻求让鼻子变短的方式,而当内供僧人的鼻子变短了,面对别人背地里有意或无意的嘲笑,又变得惴惴不安起来。看过整篇文章,内供僧人一直因过度的敏感的在意别人的看法,来通过改变鼻子的长短,带着这种自卑心理的他会总不快乐的。而对众人在鼻子变短之后的嘲笑,芥川用“人类的心里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其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却对于那人抱了敌意。”来说道旁人这种利己主义。读完这句话,内心突然有些感慨自己时常的自私与嫉妒,也许是把这句话的本意缩小了很多遍;也许理解偏差不着边际,只觉得人会矛盾,也时常心生小恶。而大多人心里的善良会驱使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地狱变》里的画师良秀高傲自大,为人做事与常人相反,自然惹人非议。他的画更是与众不同,喜欢画其丑无比的东西。每次作画之前做让人不解的实验。芥川是想说这些也最是生活本身。故事的高潮从《地狱变》开始。画师为了可以画出这幅画,找到了无数恐怖的事物也吓坏了弟子们,看到马车上烧死女儿的一幕使他完成了这最好的作品。可他怎么会不爱女儿呢?他可以救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他最后自杀了。 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想要找到自己心中的愿望,这更是信念。可是一旦达到目标,又瞬间被现实打败,索然无味……《鼻子》有些这个意思。其中最能表现出这一点的就是《山药粥》,他的梦想实现了,才知道原来并非遥不可及,他失望了。《大石内藏助的一天》则讲到旁人的理解与自己本身出发点的不同而心中失落……可以是身处时代的大起大落,文学之路的挫折艰难,更加可能从生活琐事的不愉快开始,芥川通过文字把这些为人遇事细微之处的人性特点与深度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芥川先生的故事大多很短,一会就看完了,你也知道他主要在讲些什么。而好的故事,就是可以从中收罗很多细节再思考出一大串的道理或想法;书里的人大多是可怜的,他是主角可你并不一定喜欢他,但他们在芥川的笔下却显得格外的真实,除了以上我说到的,还有很多,基本上每篇小说都觉得好看,大多小说都令能人动容。我翻到最后一篇《一个傻子的一生》,用心看的人都知道这是芥川自己的故事、心路经历,映射的是他的一生。这篇小说用50多个小节分段,每一个小节都有自己的主题。有事情的记录,而蕴含更多的则是自己的想法。他的文字总能照射出骨子里对世事悲观的态度,从迷惘到失望再到死亡。单看这篇小说,对于他的生平不悉知的话,有些事情和想法是不易被看穿的。译者真的很用心,把一些小节简单的剖析了一番。不止是这篇,还有一些小说的后面都附有写作背景,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深更快的走进芥川的世界。在他的世界,或许悲凉,却能发觉到他所向往的……后来的人们啊,我们努力朝着真善美走去就好。(很谢谢遇到了这本书。很喜欢。)

余韵悠长的邂逅

读完这本书。初识,恢宏细腻,风华绝代,每个字都带着光晕。徜徉于历史的古典中,仿佛在河边桥头遇到一位盛装的女子,她沐浴在阳光中纵然回眸,却还是看不清容颜,按捺不住被惊艳的心,不由揣测她眉眼如画?再靠近一点,她疏离的气质牵动着我的心,我不敢向前,只见她转过头远眺天空,似是犹豫不决又似是心坚如石,水面波光粼粼,枝头翠鸟啼叫。好似凋落的毒汁在樱花盛极之时就已经注好。就这样远远的看着,女子低语,好像在倾诉,而我听不清。一只小鸟落在她手上,她轻抚着,怜爱中却有着决绝之意。突然她将鸟儿抛起,视线随着鸟儿离开了她,转瞬惊觉女子不在,而一滴泪似有似无的从那里滴落。进来在看《自私的基因》,人的利己主义似乎得到了很好的阐释。看这部小说集时,深佩服芥川对人性的思考和文字的把握。很喜欢这本书,也感谢译者便于读者理解的贴心注解。


 罗生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