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42638946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页数:218页

作者简介

《乡愁》是黑塞一举成名、跃登文坛的作品。黑塞独特而富有音乐性的文体,描绘心灵思维暗影的观察力,伴随他日后一系列的作品,逐步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书中所刻画的佩特在恋爱、感情路上的浮沉、挣扎,友人溺死的打击,人生际遇中遭逢的孤独与寂寞,亲情的呼唤与牵系,青年时期对大自然的向往,使这部作品成为一本动人的教育小说。
黑塞的作品,如诗如画的节奏,宛如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时而悠扬,时而低沉,带着浓郁诗质的乡愁和对生命执着的热爱,也表现在历经战斗、锤炼之后的领悟,故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国文学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南德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复学后又在高中读书一年便退学,结束他在学校的正规教育。日后以《彷徨少年时》《乡愁》《悉达多求道记》《玻璃珠游戏》等作品饮誉文坛。
1946 年获歌德奖,同年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的世界声誉达于高峰。1962 年病逝,享年85 岁。黑塞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
者喜爱。
一生追求和平与真理的黑塞,在纳粹独裁暴政时代,也是德国知识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征。


 乡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你有没有想过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于这些生命中重要的人,你又是怎么做的?你是否想过或许有一天,你会亲眼目睹最爱的人离开,那时你会怎样?你是否想过生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些问题都是黑塞在《乡愁》中描写的,主人公真实经历的事情。乡间少年佩特是农夫之子,他的命运如果没有意外就是在小村子长大,然后继承家里的土地和牲畜,重复父亲的使命。无奈,佩特对待农活一点兴趣都没,更愿意呆在祖父留下的藏书中看各种书,为此没少被父亲打骂。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文笔被一个教士赏识,推荐他去很好的学校念书,这个机会改变了他的一生。于是他一路念到大学毕业,最后靠写字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暗恋,恋爱,最好的朋友意外死去,目睹母亲离开,一个人到处流浪,被人爱,也爱人,最后从一个残疾的人那里学会怎样爱,也体会着被爱。他的一生,脚印踩在很多地方,最后却又回到故乡,准备在故乡开个小酒馆,一生在此终结。看书的过程,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书中死别的画面。佩特先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母亲在自己的面前离开,然后又经历最好的朋友溺水而亡,接着木匠之女,可爱的小亚琪也在他面前离去,然后是带给他爱的残疾人波比,“嘴唇扭曲着,然后像猛然一股寒意似的,身体一阵战栗,把头一偏,就此脱离尘世”……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而经历着他的故事,心里生出凄凉之感。这一生,就是在不停的告别。年少时告别同窗挚友,青年时经历和爱人的离别,成年后慢慢经历亲人的一个个离世,到生命的最后,还有人陪在你身边,可是那时,那些你生命最初认识的人大多数已经归于尘土。暑假,姥爷去世。等回家的时候,已经无缘再见最后一面。很多时候,以为死亡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可是突然当死亡在你身边发生,你才会想起,原来和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已经很久不见了,即使见过也没有好好的聊过天,好好的关心过他们,你还没来得及关心他们,你还在想着以后有钱有机会,要好好孝顺他们,他们却已经离开了,你甚至连句话都没说上,连个面都没见上,他们已经彻底的离开了。只留你在原地悔恨,悔恨为什么以前没有好好的说说话,为什么这么漠视这些身边至亲的人……姥爷生命的最后阶段,母亲一直陪在身边,等我回去的时候,看到憔悴的母亲,心里心疼。母亲总是说起小时候的事,她那时胃总是难受,姥爷一遍遍的给母亲按摩肚子,这动作,母亲以前也总给我做。每次说着,母亲都会感慨,姥爷活着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到死都不能痛快的离去。临死之前的几天,什么也不吃,只用吸管盒几口水,母亲就那么昼夜陪着姥爷,不交流,只是偶尔听到姥爷的哼哼声。听着母亲的讲述,心里难过,为姥爷,也为母亲。眼睁睁的看着最亲的人这样艰难的离开,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在姥爷出殡的那天,母亲晕倒,当时我和姐姐都不在身旁,接到电话,知道母亲晕倒,赶到姥爷家,看到虚弱的躺在那里的母亲,我和姐姐竟然什么也做不了,俩个加起来都五十岁的姑娘,只是站在地上流泪。习惯了被母亲照顾,如今看到母亲倒下,心里是恐慌,在母亲面前,我们始终是孩子。母亲看到我俩的样子,虚弱的说道:“我没事。萱萱在哪呢?”看到我俩,母亲首先想到的是小外甥会没人照看。后来偶尔回家,总听母亲说起,又梦到姥爷了。姥爷有五个孩子,一生受了很多罪,到了老年,又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爱的儿子意外出事。从那以后,姥爷身体就每况愈下。母亲总说,后悔没在姥爷活着的时候,多陪陪他,没让姥爷吃好穿好。我不知道怎么回复母亲,每次只要回家,母亲都会给姥爷买吃的,买衣服,每次回去,很少去其它地方,经常在姥爷家呆着,陪姥爷说话,和姥姥一起做饭。其实母亲做的不少,但相对父母的付出,子女的那点回报根本就是微不足道。同学说:“什么都可以等,只有尽孝不能等。”其实什么都不能等,你等以后有钱了,要好好尽孝,或许那时至亲已经不在了;你等以后有时间了,陪伴朋友,或许还没到那时,你们已经分道扬镳;你等着有一天要告诉那个暗恋的人,你喜欢他,或许还没等你说,他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你的视线消失不见了……等,等,等,等到最后,你会发现想做的都没做,很多事情已经来不及做了。只留下遗憾。小时候经常和表姐一起玩,那时候因为奶奶和爸妈一起住,表姐经常会来,年龄相当的俩个人,经常一起玩,玩着玩着就吵架,互相闹别扭,向对方扔东西。长大后,表姐越来越内向,不过每次去了三姑家,表姐都会和我说很多话,问很多问题。后来表姐嫁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开心,见面的次数减少,每次见面,话变得少了。再后来,在外念书,很少回去,直到有一天,表哥打来电话说表姐出事了,那一刻竟然想不起来上次见面是什么时候。总以为以后会见的,总想着等毕业了,等以后,去找表姐聊天,看看她,可惜没有以后。没有未来,留下的只是回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那个先来。二妈脑溢血,半身瘫痪,六十多岁就坐在轮椅上。每次放假回去,都会和母亲到二妈家看看她。二妈因为生病,说话不清楚,但看到我时的笑容还是以前的笑容。因为在爷爷那面是最小的,所以和长辈们都比较亲,就是比我大的哥哥姐姐,见了面也总是很热情的招呼,那种热情,不是和外人打招呼的那种装出来的客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亲近。去年暑假,因为一直在姐姐家呆着,回家就几天,还是有事,父亲说去看看二妈吧。我说这次就不去了,下次吧。那时的我正抱着电脑看电影。等寒假的时候,刚过年准备回去,堂哥就打来电话说二妈走了。一家人坐在那感慨二妈艰难的一生,去世反而是解脱。我和父亲说都没来得及见二妈最后一面,暑假好不容易回去都没看看二妈。父亲怕我太自责,他说没事,人总得经历这么一回,很多人你都来不及见最后一面的。后来参加二妈的葬礼,见到很多久未见面的亲戚,心里暖暖。我提议给爸爸他们那一辈照个合影,爸爸说真的应该照一张,他们都是快要进坟墓的人,或许以后再聚,已经有人永远的缺席,慢慢的人会越来越少。于是爸爸招呼上姑姑伯伯们,照了一张全家福。后来洗出来,爸爸给每家送了一张。这些从小在一个炕上长大的兄弟姐妹,转眼都已成老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年轻的我们所理解不了的苦难,每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如今,老了,守着自己的下一代,平平安安的生活,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亲情,是我体会到的最初的爱。也是因为亲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明白至亲离开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失去过,才懂得要珍惜。一家人守在一起,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每次在外面看到对孩子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对父母冷言冷语的子女,心里就深深的厌恶,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又怎么奢望孩子健康的成长。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将来孝顺你。唯独感情,等不得。趁还来得及,趁父母健在,家人安康,多点陪伴,多点交流。孝顺不只是物质上的回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回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又失去的过程。我们只是世间过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经历过生离死别,最后生命又放弃我们。来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一旦离开,别人的生活还在继续,而离开的人会很快被遗忘。听上去伤感,可是生命不就是如此吗,对每个人都一样。生命就是活在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重要的就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别让相遇成遗憾。
  •     之前并不知道黑塞这个人,虽说有看《德语文学大花园》,但并没有留下印象。在图书馆,几次看到他的很多书,包装很好,抽出来随意翻了几页又放回去了。后来看到《乡愁》,我想是题目吸引了我,我喜欢这种题材的文,所以就决定读起来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因为,他让我有和自己心灵对话的感觉(深入的那种)。
  •         似乎每个作家都会在早年有一本这样的书,像少年维特,像乡愁。作者探讨人生,探讨自己。  这本书有几个关键词,自然、爱情、怜悯,还有回归。     “两种根深蒂固的毛病,与我心中纯真的爱情大相抵触,一是酒癖,一是孤僻”。  我始终认为书里的佩特·卡蒙晋德是个自卑且永远无法自拔的人。从他因为肯拉德伯伯失败的帆船被村里人嘲笑开始,到他最后回到酒馆。他的怜悯之心伴随着自卑,从怜悯自己到怜悯别人,不过归根到底还是对自卑的自己的怜悯。  佩特遇到了三个女人,对他影响甚大,不过也都没有在一起,但我常想,换做维特,一定是另一本故事了。维特把爱当做工作甚至生命,而佩特的工作与生命就是认识自己。  理查可以说是给予了佩特生活启蒙的人。他心地那么善良,心胸那么开阔。佩特遇到他时,仅有小说开头的岩石与太阳给他勇气,当他幼稚地反驳理查知不知道尼采不重要时,理查就是一个透明的天使,把佩特也照亮了。但理查那么匆忙地就去世了,但他留给佩特的影响确实深远的,就像他照顾波比一样。  佩特实在是一个狠不下心的人,他内心里充满了怜悯。他提议木匠一家扔下残疾人波比出去吃饭,但中途又感到愧疚,最后他收养波比,陪他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波比每天欢笑着与佩特谈话,而佩特却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已经走向衰亡。等他最终发现夜深时波比无法压抑的呻吟,他的忏悔又来了。  佩特见过母亲沉静的离去,也感受到理查溺死的无奈,还有小女孩父母的悲痛,以及波比的挣扎。    “我虽然未能攫住世间的所谓幸福,这次身不由己地回到这山湖夹缝中的老巢,如今想来却只有喜悦。这里,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土地;在这里我身上的美德或罪恶——尤其罪恶方面,都被认为是祖先传来的极其自然的东西。”  我想,黑塞在这里说的一定不是人性恶的事情,佩特的回乡是将自卑和怜悯统统释放的选择,是罪恶回归人性时的纯洁。    关于版本,这个应该是最新的,由于译者的原因,人名与旧版有所不同,有利有弊。我没有看过其他版本,不过觉得这个版本的翻译应该还是不错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童年、慕情、青春、友谊、追寻、返乡、沧桑、死别。
  •     黑塞心靈自傳式的處女作,不太小說,更像散文詩一般,沉思而雋永。拋開技術處理上的稚嫩,這本書更像一部閱讀黑塞的索引,指明了後面基本的創作思路。舒服。
  •     真实写照
  •     风景如诗,从书中听到音乐。
  •     黑塞早期作品,本名《彼特·卡门青》。前四章是“愣头青→文青”的养成记,主人公在大自然、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这部分的剧情单薄无聊、节奏缓慢。从第五章开始才略有所好转,主人公在孤独中开始思考友情、爱情、生死。人在青春期的尾声会像萌发对人生意义和未来方向的思考,但又因自身的阅历有局限,感悟真理的过程曲折而艰难,所以内心常有一种莫名的忧愁、方向摇摆不定、思想和精神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升华。结尾处主人公的“返乡”既指现实世界的回归故土,也指回到内心世界的“人之初”。有人说书里的文字美,可能他看的是德语原著吧?按照本书的气质,文字应该有轻松而略带伤感的美,表达应该亲切而浪漫,结果被翻译得晦涩而做作,读起来很不舒服(尤其是前四章)。【12万】【首图】
  •     “成年之后的单身生活 仿佛看到了自己”
  •     在佩特·卡蒙晋德身上,我看到自己。
  •     经典的成长小说范式,黑塞的成名之作中有日后自由宣泄开来的独特风格的雏影。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经历各种各样的人吧,体味亲情、友情、爱情;这般之后就算回到了原点,就算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你已经不可能再是当初的那个你了。
  •     赤子之心 大抵如此吧
  •     畢竟少年時
  •     过于消沉
  •     读黑塞的作品就是在读过去。
  •     当我再度看到云向无边无际的天边漫无目的的漂泊时,才开始真正理解云的美丽和悲愁
  •     读黑塞有一种真正在读书的感觉
  •     那一夜瑞士的山风。
  •     热烈的爱,深沉的爱;平凡的美,深刻的美。
  •     稚气
  •     心的深处的的活泼
  •     从乡村到花花世界,从流浪到落叶归根,一生漂泊,这是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寻找爱散播爱的旅途。
  •     诗人,骑士,思想家!
  •     台北志文1971年新潮文库版,购于香港。Bravo。
  •     登上山顶才觉人渺小,黑塞的散文真是风景画一样恬静。
  •     小说前三章写少年,写慕情,写青春;某些情绪我也有过,且现在偶尔还有这样的念头。最感动的是佩特对波比的圣法兰西斯式关爱,他们的友谊是纯粹的;编动物故事,逛动物园,多快活啊!
  •     这本书的视角很有意思,第一人称同时又稍微抽离,把人生、生活写得像是有态度和见地的角色似的
  •     彷徨
  •     这位译者用四字成语真的很刻意,刻意标新立异。
  •     艺术家所努力的目标,应是在于如何把潜藏于我们内心中不可言喻的神性要求,表达出来。
  •     关于黑塞的第二本 也是终于相信了他是一个诗人/大概很多人不会理解为什么诗人对自然有那么深刻的执念 可能因为自然无法言语吧 它才可以成为他们 永久地成为他们 深度感慨万物有灵且美/仅有的一生中能交汇的情感其实不多 离开了和还未离开的你们都该值得珍惜
  •     人,尊重自己内心,才有生活
  •     菖蒲花发五云高
  •     对黑塞的美好印象依然停留在《温泉疗养客》中。读了《荒原狼》和《乡愁》,对黑塞小说的叙述风格还需进一步适应,暂不评价,继续读《漂泊的灵魂》
  •     多想,当一个诗人……
  •     很喜欢这种故事跟思想
  •     黑塞笔下的佩特仿佛就是作者本身,赋予主人公的性格总让我想到其本人。在自然中,对自然的喜爱,从家乡出发去繁华喧嚣的都市,最后还是回到家乡的佩特,兜兜转转经历的人与事,都让佩特的记忆变得丰厚,性格也坚强许多,也许正是因为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写的大多是青少年时期的感情与对待社会的交际的态
  •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water lily这首诗,如果你还记得群山映影中的睡莲,就远走他乡。虽然好像二者关联不大。
  •     《彼得卡门青》的另一个译名,得其神韵。黑塞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表现了于更超拔的层面与外界和解的眼界和气度,而对自我创作情绪的控制还在稍后的《在轮下》和《德米安》之上。
  •     描写可以当作范文了
  •     圣纳尔帕斯特克山
  •     优美
  •     《乡愁》,对我而言,就像在一条寂寥的河道中孤舟前行时飞来的一只洁白的圣鸽,指引孤独的我前行。让我认识到善良的我并不孤独,在其他的土地上,在其他的时代里,也有和我一样追寻着生命之美的人——正如伟大的赫尔曼.黑塞。
  •     五星!
  •     叨叨逼逼然而还真写到心坎上
  •     诗一样的小说
  •     干净,清澈,小说到最后有“人生不过大梦一场”的恍惚。
  •     彼得卡门青,这本读起来好有代入感。
  •     向来没有故乡情结 依然感动
  •     全文都是作者对于生活最真挚的感悟
  •     去年在大理青空發現這本書,今晚讀完,好生歡喜。
  •     艺术气质。不敢说我与其中人物相似,但的确有共鸣之处。似乎与以往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同。甚至可以说像我写过的日记般,浅淡的叙述故事,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有感触的情节、意象抒发感慨。但后面的部分未免不够深沉,或者说我无法体会他的沧桑。全书的景色描写像云般缠绕其间。对自然的热爱,崇拜满溢。“然而我们几乎没有了解 它们的力量。”
  •     毕竟成名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